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医疗住院核对表

宁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医疗住院核对表

宁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医疗住院核对表
宁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医疗住院核对表

宁德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医疗住院核对表

医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1 为了医疗安全,必须采集患者身份的真实信息: 1.1 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的身份信息。 1.2 持二代身份证的就诊患者可直接扫描录入身份信息。 1.3 住院患者须如实填写入院通知单上的信息。 2 在医院所有场所进行的诊疗操作之前以及诊疗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患者身份确认。包括:问诊前、给药或发药、输血或血制品、手术、有创性操作、静脉注射、采血或采集其他标本、检查之前、患者转交接、报告危急值、血液透析、放射治疗、发放饮食、其他任何诊断、治疗、操作等。 3 挂号室在输入患者信息时必须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患者信息加以核实。为鼓励患者参于患者身份识别,患者需自述姓名,需要时配合核对进一步信息如生日,住址,手机号等。 4 门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发现不符,及时纠正: 4.1 患者或家属持有效证件到门诊病案室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 4.2 协助患者纠正纸张错误信息。 5 门诊医生在为医保患者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

证时必须核实患者姓名、病历号、年龄、性别和医保卡;由于核对不仔细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根据医保规定由该医生本人承担。 6住院患者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医保类别,并打印条码身份腕带。 7 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病历号、性别、诊断等信息是否与患者住院证、医保证、条码身份腕带上的信息相符,如有不符,按上述第 3 点执行,并为患者佩戴身份腕带: 7.1 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医保证。 7.2 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7.3 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7.4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 7.5 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8 使用二种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中必须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条码识别。患者姓名的辨识方式:询问患者姓名,如:“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核对患者所回答姓名与医务人员所持辨识工具上的姓名的一致性。患者病历号的辨识方式: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与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

型后,与手术室护士 (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与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 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一、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者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五、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本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先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急诊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本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室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室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本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浅谈异地就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谈异地就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谈异地就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员流动加快,异地就医管理便成为医保经办机构亟待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笔者就异地就医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异地就医难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异地就医;管理;管理;解决办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flow accelerated, off-site medic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roblem of health insurance agencies urgently need to be addressed. I off-site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off-site medical treatment difficult.Keywords: remote medical treatment; management; management;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因人员就业、退休安置、旅游、访友探亲等原因,引发社会人口大量流动和迁移,异地就医便成了流动人员的迫切需求,并且呈不断增长趋势。在当前医疗保险多数实行县市属地管理,国家没有统一的异地就医管理政策情况下,异地就医管理便成为医保经办机构亟待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结合蓬莱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就异地就医管理方面浅谈一些看法。 一、异地就医管理现状 异地就医是指参保人在其参保统筹地区以外发生的就医行为。异地就医管理是指医保经办机构根据相关政策组织实施办理异地就医 业务的全过程,具体管理范围包括异地就医人员的登记管理、就医行为的监管、发生的医疗费用审核、待遇支付以及调查等具体业务。

3.1.3.1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 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 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

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十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十四、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查表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核查表病区:日期:检察人员: 项目住院号姓名 核查内容 制度培训1、科室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制度 2. 科室进行制度培训并有记录 3.护士掌握相关制度,知晓各项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识别。 4.患者知晓身份识别的意义及方法 腕带管理1、床头卡、手腕带齐全 2、床头卡手腕带信息准确、清晰 3、腕带信息与病历一致 4、若“腕带”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及时更换腕带. 护理活动1、发药前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发药后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3、各种注射、输液前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4、各种注射、输液后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5、抽血(输血)前(交叉)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6、抽血(输血)后(交叉)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7、科室有转科交接登记本 8、患者在转科时,转出科室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完整填 写相关信息及记录,转出与转入科室病房值班护士共同 确认患者身份并签名。 9、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在 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 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 手术前患者身份识别: 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手术患者进入

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填写《围手术期护理评估记录单》, 检查腕带信息与手术室护士核对确保无误后方可进入手 术室。 完成率 备注:①1=完成2=部分完成3=未完成4=未涉及5=未执行 ②每科抽取5份病历。 ③阶段性健康教育计划指入院指导、围手术/住院过程指导、出院指导。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IPSG.1)

1.目的:规范患者身份识别,增强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核对意识, 确保完整可行的身份识别程序,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患者诊疗过程安全,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范围: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在为患者提供每一项诊断、治疗、操 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3. 定义:无 4. 权利和责任: 4.1 工作人员: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提供 任何治疗操作前及诊断步骤前等,必须认真履行,严格遵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4.2 患者、家属或代理人:协助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 5. 标准: 5.1 识别时机 5.1.1 在诊疗活动前;在给药、输血或血制品、抽血或采集其它检验标本前;提供治疗或检查及 诊断前;运送患者至其他科室时患者的转运交接,及其他需要识别患者身份时,医、护、 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要严格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正确的治疗、 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的患者。 5.2识别方式 5.2.1 识别患者身份时,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患者姓名和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患者 同种信息时,加用第三种方式:(门诊患者增加登记号、住院患者增加住院号)。 5.2.2 对于门诊治疗或复诊患者要求出示承载有患者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的身份证件、医保卡、 就诊卡、门诊病历本、对其身份进行识别。 5.2.3 对于无身份证明的患者,如神志不清、服用镇静剂、不完全清醒及反应迟钝、感知障碍、 精神障碍、迷失方向等无法准确回答自己身份的患者,须请在场的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 患者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协助确认患者身份。若无陪同也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无法 确认患者身份的,暂以“无名氏”至挂号处按初诊患者给予分配登记号,而识别则以: 无名氏+序号(001、002...)+性别 +登记号来表示,如需住院或手术,方法同上。 5.2.4门诊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 5.2.4.1 已经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新生儿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新 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登记号)。 5.2.4.2 尚未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母亲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例如『张 三之女/子、2016年6月10日』(当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登记号)。 5.2.5住院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 5.2.5.1 已经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新生儿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新 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住院号)。 5.2.5.2 尚未有自己名字的新生儿,采用母亲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例如『张 三之女/子、2016年6月10日』(当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住院号)。 5.2.6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 5.2. 6.1 单胎新生儿身份识别方式采用: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来 确定新生儿腕带信息,例如『张三之子/女、2016年6月10日』(当两位新生同 种信息时,增加核对母亲住院号)。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及程序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及程序 1.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急诊科病人的管理见“急诊留观病人身份识别使用细则”。 2.挂号室输入病人信息时必须加以核对,并对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3.门诊护士在对病人进行评估时需核对病人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等基本信息,发现不符,及时改进。 (1)电话通知挂号室,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 (2)协助病人纠正纸张错误信息。 4.门诊医生在为医保病人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实病人的医保卡;由于核对不仔细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根据医保规定由该医生本人承担。 5.每位人院病人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上的病人姓名、性别、病历号、诊断等信息是否与病人就诊卡、住院证上的信息相符,如有不符,按上述第3点执行,并为病人佩戴恰当的身份表带: (1)身份表带一般应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2)身份表带上应注明病人病历号(或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

6.所有住院病人必须佩戴身份表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表带: (1)佩戴表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2)要求病人口头证实自己的姓名。 (3)对无法沟通的病人,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病人的身份。 7.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如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身份证号、医保卡等),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8.加强转科患者身份的识别:患者转科时如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等,必须认真交接、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按护理部规定做好核对和登记工作。 9.我院对住院患者施行唯一标识管理—住院号。 10.核对程序: 医务人员操作时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如:你叫什么名字?)→对无能力回答者,须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后再次核对腕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

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 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必须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版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 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 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 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 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 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 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 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 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 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 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 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 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 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 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 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7. 急诊护士或接诊医生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病人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病人身份识别登记制度 1. 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病人转科交接时,应加强病人身份识别,确保病人安全。 2. 检查病人腕带、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据实填写《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 3?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交接,接收科室护士让病人或其家属陈述病人姓名,确认病人身份, 并认真查看病情、皮肤、药物、检查等。无疑问方可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确认。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最新版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 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 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 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 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 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 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 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 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 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 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 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 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 理。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 程序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SOP)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保证是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患者身份识别目的 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腕带。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识,特别是1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温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 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院护理安全小组(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 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 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为新生儿洗澡、更衣、各项检查和治疗前、中、后等。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成人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前,核对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3选择识别患者身份方式:在对患者的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对不同患者人群选择相应的患者识别身份方式。 (1)住院患者:统一佩戴腕带。患者在办理入院时,入院登记处打印入院登记卡,打印腕带,腕带标识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科室和手机号。患者进入病区后,护士根据患者入院登记卡双人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后予佩戴腕带。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