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1_《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晚春》赏析

《晚春》赏析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其诗歌创作亦有斐然成就。究其原因,在于韩愈自强不息,勤学上进,勇于探索。韩愈自幼勤学,“读书为文,日记数千万言”,后遂通“诸史百子”,学问精进。其诗歌创作追求新奇,甚至不避险怪。他大力扶持后学,曾极力褒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鼓励其探索诗歌创作艺术。此二人奇僻、瘦硬的诗风成为当时诗坛的别调,自有韩愈怕提携、勉励之功。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百般红紫斗芳菲”乃是百花千红万紫,争奇斗妍。“斗”即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是指各种草树斗艳(红紫)争芳(芳菲)。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乃是柳絮随风飘荡,漫天飞舞,与白雪竞胜比美。诗人在形象化地描绘草树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的灵动奔放画面的同时,精细准确地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的敏感鲜活的心灵。“草树”是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争奇斗妍,尽现娇容丽姿,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原来,诗人郊游即目所见的晚春之景已深深拨动了他的心弦。他由草树“红紫斗芳菲”想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便到了垂暮之年,因此,应该珍惜光阴,及时努力,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发挥自己最大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他由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想到了一个人难免有各种缺陷,关键在于要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清·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词),不自我菲薄,而是乐观自信,昂扬进取,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所作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亮出自己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慨,给人诙谐轻松的效果,并非一脸的严肃。诗人在描绘杨花漫天化作雪片飘飞之景象时,用“惟解”一词来揭示杨花的心态,揶揄之中含有怜惜之意,诙谐的调侃之中不乏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这种轻松自适的语言增添了诗作活泼幽默的情趣。 诗人见景生感,绘景以寄慨,所绘之景灵动奔放,所寄之慨真挚深沉。年近半百的诗人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感慨时光流逝之无情,自勉要惜时勤学,以免皓首无成。诗人出于对文坛永葆青春活力的美好愿望,寄予孟郊、贾岛一班年轻人勇于探索、创新的厚望。正由于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人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晚春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下册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正确把握绝句的节奏,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惜春惜时、留恋青春的无限深情 一、导入 读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走近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四、诵读诗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大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五、品诗句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六、主旨探究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 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 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 区)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与高适并称“高岑” ,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 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 ù)凭(píng)传.语(chu án) (2)再读,读出节奏。《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 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 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

逢入京使 拼音

逢入京使拼音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全诗如下:《fénɡrùjīnɡshǐ》 《逢入京使》 zuòzhě:cénshēn 作者:岑参 ɡùyuándōnɡwànɡlùmànmàn,shuānɡxiùlónɡzhōnɡlèibùɡà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mǎshànɡxiānɡfénɡwúzhǐbǐ,pínɡjūnchuányǔbàopínɡān。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一】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翻译二】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六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岑参)》教学设计 鲁教版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长安家乡,路程又远又长,双袖被热泪湿,泪水还不断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你捎句话儿,告诉我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简评]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写了诗从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感情和渴望功名的开阔豪迈之情。 练习资料 1.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1分) (2)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2分)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2分) 3.解释下列词语:(4分) 入京使:。故园:。 漫漫:。凭:。 4.“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5.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人在什么地方会到了回京城长安的使者?对他有何托付?(2分) 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1分)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晚春15-部编版

《晚春》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 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晚春》)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内容。 2、通过赏析诗句,能说出作者感情。 与诗人相遇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资料助读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 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 的时候。 目标一:通过朗读诗歌,能说出诗歌内容。 自学指导一: 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品味韵律美。 3、对照注释,翻译诗歌,画出疑难句,然后同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问题。 1.朗读要求:(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芳菲(fēi) 榆荚(jiá) 解(jiě)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 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自学检测一:译读诗歌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 天飞雪。 目标二:通过赏析诗句,能说出作者感情。 自学指导二: 朗读诗歌,从不同的角度(炼字、修辞、写法、情感等)赏析诗句,并说出作者的感情。 自学检测二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荆州区)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袖(xiù)凭(píng)传.语(chu 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

春天来了教案(5篇)

春天来了教案(5篇) 春天来了教案 春天来了教案(一): 教学设想: 《春天来了》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二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题。教学时,务必把握三点:一是紧扣题目,从资料入手启发引导打开“说路”。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力求让学生说好。首先,注意让学生说出春天特有的景色和搞笑的事。其次,结合教材描述的景物,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些。再次,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相机引导学生把话说规范。三是创造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交际。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目标: 观察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画,练习有顺序地说一段话。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和带有歌曲《春天在那里》的磁带。 一、课前绘画丰富活源 教学本课时,正值春天。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能够用眼睛看,能够用鼻子闻,能够用耳朵听,能够用

手摸,让每一位学生用彩笔画两张画儿,分别把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色和人的活动描绘下来。意在以此带给源头活水,为学生交际时的有话可说创造物质基础。 2.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就绘画的资料,互相说说春天里人的活动。要求:①说的务必是春天里才有的人的活动。 ②说的活动要有人物、时间、地点。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上述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也能够让学生自愿到前面汇报,及时给予鼓励。)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所明白的、画中以外的春天的景色或者发生在春天里的搞笑的事。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邻居小朋友说说自己所明白的春天的景色或者春天里搞笑的事。意在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用结合,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经受实际锻炼,养成真正的交际潜力。 春天来了教案(二): 【活动目标】 1.用心参加“找春天”的活动,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 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 知划读悟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作者、背景)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 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 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 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 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 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 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作者为了报效祖国,辞去一别,如此伤心流泪,那一句体现了作者已经远离家乡了? (园东望故路漫漫)齐读一遍 注释故园: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东望:向东望去(点明家园的地点)。此时作者在向那个方向行驶?(西行){实景} 离开家乡距离远吗?(很远)哪个词看的出来?(漫漫) 所以就得出:故园东望路漫漫。 老师:作者走马西行,虽报效国家,但离家之遥远,思念长安老家,思念自己的妻子,回首望故乡,是眼泪汪汪呀。 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正当作者伤心难过的时候,途中遇见了一个入京回来的故人,正向自己的家乡长安驶去,于是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好在长安,正好托故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教学设计 1.易错字 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 2.词语释义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

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 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晚春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 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 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本课为1课时。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 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背同讲的方式,掌握全诗。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先学 一.助读资料: (一)岑参简介与写诗背景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西域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六年边塞生活,他的边塞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二)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部教版七上的一首课外古诗,语文书80页对其的赏析是: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当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勉强想要)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很快,诗人又从这种感伤中走出来,眼前没有菊花算什么,我在故乡的菊花——他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垣残壁间竞相绽放。” 二.先学作业 (一)写一写你积累的边塞诗。 (二)翻译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字词上的疑问: 2.内容理解上的疑问: (三)品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两句以“”字总领,展开想象联想,对这两句进行 (一)从字面想象描绘: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晚春 >》 微课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 有感情朗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诗。 上节课学习了抓诗歌中的物象来体察诗人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式, 这 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 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 c én sh ēn ) 榆.荚.( y ú ji á )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报 平 安。 2) 晚春 韩愈 草 木/ 知 春 /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 3. 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 读通两首诗的每 句文意。 4. 检验学习成果: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壮阔的诗的海洋!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 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 学习“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过程 (一)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榆.荚.()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 2)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 3. 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 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二)赏读,读出情感 5. 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语文《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 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重点: 1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2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新课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部编七下语文古诗《逢入京使》知识点精讲、图文解读、教学设计

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故事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三、理解词义 注释: ①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②凭:请求,烦劳。 ③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路途遥远,两袖被沾湿,热泪依然流淌。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四、问题归纳 1.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五、古诗赏析 天宝八年(749),岑参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赴安西之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路途遥远。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深情。“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念之情。 第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马上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家里捎个平安的口信吧!岑参此行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而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晚春》教案设计

《晚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 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 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 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初中语文_逢入京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逢入京使》课后反思 本诗虽然是一篇课外古诗词,但是他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人经历与背景之下,体会诗人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懂得自己在家国面前应该如何选择。 通过诗歌朗读,听录音读,反复诵读,学生们的水平确实有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开始一步步的爱上朗读。当学习变成了兴趣,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变得高涨起来。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懂得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体会作者岑参当时的心境,并且推己及人,从而生发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逐步提升。 前后联系,同类规整,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一首古诗的同时,回顾更多的诗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联系之前学习过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并且让学生体会情感,学生们对于边塞诗的了解的确不断的加深。也开始理解了岑参只身远赴他乡的复杂情感。 学生们通过逢入京使的注释,把本文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来,更深入的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文章的改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大方面,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活动,把本诗改写成了现代诗,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写作能力大大加强。 而且通过本次课程,调动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此次课程,学生们开始变得更加自习,更加懂得学习的可贵。总而言之,本节课,学生们的收获还非常值得赞扬的! 但是反思自己的表现,以及本节课的设计还是有诸多不足,例如,在知识点方面设计的较少,虚实结合,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过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应该多学习,多反思,争取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逢入京使》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标曾提出以下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晚春教学设计

《晚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晚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华和能力。 2.作品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教学反思】篇二:古诗经典主题诵读教学设计 春之韵 ——古诗经典主题诵读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描写春天的诗句,感受诗词的音律美。 2、掌握多种诵读的方法,使孩子对诵读古诗兴趣盎然。 3、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 4如歌的意境, 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珍惜大好春光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探春 1、猜字谜:三人同日去赏花。(春) 2、看到这个“春”字,你想到了什么? 3色吧。(观看课件) 4 二、读春 1那是一天,大诗人朱熹到山东的泗水河边去,一路不由得大发出了感慨: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 3 4 节奏法(两字一顿) 平仄法(一、二声长,三、四声短) 说唱法(用曲调演唱)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春日》。 6、运用其中一种方法练习朗诵一首自己喜爱的春天的古诗。 7、汇报交流 三、赏春 1、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 2、默读古诗,结合老师提供的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情。 (1)胜日——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 (2)寻芳——春游,踏春,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 (3)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4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5)东风面——春风的面容。 4、指名试说诗意。 5 6此美景,万紫千7、跟随诗人欣赏春天的美景去, 1 (1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同学们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有的学习成绩优异、有的是体育健将,有的是绘画能手,还有的劳动积极,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_6

《逢入京使》教案设计 岑参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分诗歌节奏,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大意。 2、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细读品味,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细读品味,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开阔的胸襟。 3、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岑参边塞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境遇,陈子昂的一首《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孤寂之感(学生回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的《望岳》表明了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气概(学生回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也表明了自己对改革的坚定决心(学生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然也有表明自己对国家担忧,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诗歌创作,上学期我们学

了一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生回答杜甫),他的一首诗歌是(学生回答《江南逢李龟年》)。 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学生一起朗诵,并想一想这首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诗人杜甫通过写李龟年的遭遇,以小见大来反映唐朝社会的由盛而衰的现状),今天我们学习一位诗人巧遇一位使者,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岑参的《逢入京使》。 二、预习检查 1、走进作者(学生介绍,教师加以补充) 【岑参】(约715—770年)(强调“参”的读音为shēn)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2、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3、解题(学生回答,师生加以补充更正) 《逢入京使》题目的意思是:岑参在去西域的途中偶遇一位返京的使者。 三、诵诗歌,悟诗情 1听诗歌朗诵,学生倾听并划分节奏

晚春教案

《晚春》“自主—导学”课堂导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 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积累经典古诗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早春和晚春拓展进行比较阅读 一、创景导入: 提到晚春,我们的眼前往往会出现残花落红,杨花子规。心中顿时涌起不尽的伤感,失意惋惜与惆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是李煜的苦恼,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是易安的愁绪。但是人的心态不尽相同,同样面对晚春,韩愈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显得格外 与众不同。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晚春》。( 二、自主学习 【过渡】这是一首课外诗词,主要考察大家的自学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已经给予的注释和阅读提示,快速地自由 地朗读课文。1、请生朗读。2、师评:从画面感,流动感和景物的情态等方面评价。3、思考并回答:自主学习——抓景物、品情感 ①《晚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 景物:花草、树木、杨花、榆荚画面:百卉千花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师评:我们学习诗歌经常会有这种想象画面的题目,我们 要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面说得生动、形象、唯美。②“知春不久归”时,草树、杨花、榆荚是怎样做的?作者对这些景物持什么态度? 预设:争妍斗艳,漫天飞舞。赞许、肯定。③作者赋予晚春的景物一反常见的动作,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师评:情感把握很好,但是分析还不够。晚春时节,百花凋零,但晚春这首诗中杨花榆荚却尽情绽放,拼命留住春天, 一个斗”字可看出,传递的对春天的留恋,对生活的乐观。 4.竞答与点评【小结】花草本无情,榆荚更无才,但他们依旧想为美好献出一份力量,为春天展现一份精彩。春去也,我不伤,无才思,我不卑。让我们在春天的尾巴上看到了一道少人关注的风景,这是一种何其向上何其乐观的心态。三、合作交流 【过渡】学习一首诗,我们不仅要弄清他的内容情感,还要关注作 者的人文情怀,更要品味诗能永恒流传的意义。我们已经描绘了诗 歌的景,更体会了诗歌的情。请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理”合作交流——悟道理,析异同1、思考: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预设:a、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b、珍惜光阴、不失时机C、勇于亮出自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