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素材积累之新闻热点时评25篇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素材积累之新闻热点时评25篇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素材积累之新闻热点时评25篇

1.“连坐”不存在但对老赖应有更强手段

关键词:即使没有“连坐”,失信对生活,包括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负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千万不能再把失信当小事,不能觉得什么事情都能拖延和糊弄过去。

温州饶先生的儿子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正当欣喜之际,却接到儿子可能不被录取的消息。原因是饶先生欠银行贷款20万逾期不还已达两年多。饶先生急忙还清贷款,这才让儿子被顺利录取。

这则新闻和数日前衡水市桃城区法院向辖区内高收费学校发出司法建议,对失信被执行人子女限制就读一样,迅速引起了争议。很显然,一部分人认为“殃及子女”的做法有“连坐”之嫌,属于非法限制了子女(无辜者)的权益。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老赖”不还钱,已经给申请执行人造成了损失,扰乱了经济秩序,浪费着司法资源,应该予以严厉惩处。但即便是在法律行业内,对此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其实,追究这两则新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发现,所谓“连坐”,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并不存在。桃城区法院的司法建议,并没有剥夺被执行人子女的受教育权,只是在限制“老赖”们的消费行为,包括为子女缴纳高昂的民办学校的学费,这是有法律条文可循的。至于北京这所知名大学,根据媒体报道,是一所军工大学,对录取者有着较为严格的政审,如果考生的父母有着失信行为,当然会引起警觉,影响到录取。至于其他高校,则并无此类要求,也不会因为父母是“老赖”而殃及子女。

所以,“连坐”并不存在,也无继续讨论的必要。倒是这两件事情,给那些失信者以很好的警示。即使没有“连坐”,失信对生活,包括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负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千万不能再把失信当小事,不能觉得什么事情都能拖延和糊弄过去。就像新闻里这位饶先生,贷款逾期一拖两年,并非没有还款能力。一听说儿子上大学受影响,立刻还钱。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相信饶先生一家会对此印象深刻,这也是一种教育。

其实,只要是去过法院的执行庭,就会对现在失信的现象有所了解。每当执行庭的法官接待日,各个谈话室门口都会排起长龙般的队伍,大多是申请执行人等待着和执行法官沟通信息。有些执行案件,往往一拖多年,给执行法官和当事人都造成巨大的压力。“老赖”们给社会造成的麻烦,绝不是欠钱不还那么简单,还涉及到人们对司法和规则的信任,涉及到许许多多的追责成本。现在法律正在逐步完善,社会对失信被执行人的限制越来越多,可依旧有一些人视法律为无物,或者自己玩失踪,或者转移财产造成无法偿还的假象,或者干脆就是硬拖。而这些都是造成执行难的重要原因。

“老赖”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过去对他们的惩处不够严厉,造成了他们自认的法律“拿我无可奈何”的错误认知;二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公众利益之上,总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用来推托和逃避,久而久之,还会把本来立不住的理由当真。

要消除“老赖”们的病根儿,就还需要更强硬的制约手段。最高法院已经有相关的司法解释,法院可以对妨碍执行的被执行人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情节严重,还可以转为刑事案件。其实,这个司法解释还可以更加细化,比如,对于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偿还达一定时限的,就可以视为妨碍执行的行为。这样,法律就可以对“老赖”形成更大的威慑力。

因“老赖”的行为对家庭成员实行“连坐”并不符合法律精神,不过对“老赖”本人进行更严格的约束还是很有必要的。归根结底,对于“老赖”进一步严厉,并不是把惩罚当目的,而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疼痛,让他们有尽快承担责任的意识。

2.“鹦鹉案”推动司法解释修订:机械不是正义

关键词:法官作为法律的解释者、适用者和执行者,不应该成为只是机械适用法律的“司法工具”,而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对法律作出合法、合情、合理的解释。

今年3月,深圳中院对鹦鹉案做出二审宣判,被告人王鹏涉嫌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

押近2年的王鹏,5月17日便已出狱,恢复自由之身。不过,7月9日,王鹏前往深圳中院提交申诉状。

与此同时,近日,该案的辩护律师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了《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司法解释进行审查的建议书》,要求对相关司法解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全国人大法工委日前回复称,最高法已经复函,表示已启动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罪司法解释制定工作,拟明确规定对涉案动物系人工繁育的要体现从宽立场。

何谓“从宽立场”,是对人工繁育的动物不予承认,还是数量上予以放宽,尚不得而知。但是有争议的个案判决,通过立法机关,倒逼司法解释改变,让判决更贴近正义,这本身就很值得关注。

美国著名法理学家伯尔曼曾有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也是任何一名学法之人迈入“法之门前”的必修课,即心中必须怀有对法律的尊重、敬畏乃至信仰。但是这种情怀具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被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信仰法律并不等于承认“恶法亦法”。

就以深圳鹦鹉案为例,如果机械执行法律和相关司法标准,被告人王鹏的行为无疑构成刑法第341条规定的“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而且由于涉案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数量较多,属“情节严重”,应在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档次的法定刑内从重处罚。但无论是从一审法院判处的五年有期徒刑,还是二审法院判处的二年有期徒刑的结果来看,法官还是注意到了将法律规定适用到该案件中的不妥当之处——能够自养的动物还能否算得上是“濒危”“野生”动物?

问题自然指向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适用方面的文件”。

考虑到我国目前大一统的刑事立法模式和成文法典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司法解释作为司法机关对法律条文的适用性解释,本是司法弥补立法漏洞的一剂良药,运用得好,将是立法效果和司法效果的双赢。

但遗憾的是,上述解释第1条就规定,人工驯养繁殖的濒危物种也属于刑法第341条保护的对象,显然是对“濒危野生动物”这一概念的扩张理解,明显违背了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这一概念的一般性认识,有悖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值得欣慰的是,透过“深圳鹦鹉案”,经多位法学学者、法律工作者的呼吁,司法机关已经回应将修改上述司法解释,可以期待以后类似的案件能够避免出现这种因为法律规定的瑕疵,却由社会公众承担相应代价的吊诡现象。这也许可以看作是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一种代价,但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尽量减小甚至杜绝这种“偶发性”的代价。

事实上,根据新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濒危标准体系,王鹏所贩卖鹦鹉仅属“低危”,离“濒危”尚低两级,“驯养繁育”与“野生”也是不同的概念。如果司法解释把“野生动物”与“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区别对待,不仅可以避免司法打击面过大,也更符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贸易公约》等国际协议精神,以及国际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时代潮流。

法官作为法律的解释者、适用者和执行者,不应该成为只是机械适用法律的“司法工具”,而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充分运用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以及对普通民众立场的认知,对法律作出合法、合情、合理的解释。

通过“深圳鹦鹉案”推动最高人民法院修改野生动物保护的司法规则可以发现,司法活动除了可解决纠纷,还能为国家和社会确立新的行为规则。现代社会的司法过程为了应对不断紧张的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冲突,必须强调制度性的司法预防。司法活动不仅要面对已经出现的纠纷,更要面对未来的隐患,在现实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发现并尽力弥补立法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这就对司法工作人员、尤其是处在庭审一线的法官提出了有关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民众认知等多个层面上的更高要求。

如今,是网络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那些存在法律适用疑难、关涉情、理、法之争的案件,都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参与,近年来的河南辉县“大学生掏鸟案”、卢氏县“农民采兰草案”、内蒙古“农民卖玉米案”、天津“大妈摆气枪摊案”等都是这样的典型。而对于

职守、正确适用法律,给出尽可能科学合理的答案。而其中,如何让立法者、司法者对法律做出的解释不与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相违背,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宿管成文学网红,“草根者说”值得期待

关键词:我希望这个故事不要随意贴上励志的标签,她爱好写作,是打早就有的梦,她更多是一种爱好,一种平素感情的抒发。只不过有个网络这个能简易发表的窗口,不被学究派编辑咔嚓掉,对她已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希望我们能看到一个平常的心,能倾听她笔下的声音,这就足够了。

上周,钱江晚报报道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宿管阿姨汤杏芬6年写出200万字网络小说的事情后,这位汤阿姨一下成了网红,她的故事一度上了微博热搜榜,成了网络热门话题。这几天,她一直都在接受慕名而来的媒体采访。最让汤阿姨惊喜的是,浙江网络作协正式向她发出了邀请。(7月12日《钱江晚报》)

莫言说过,“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一名普通的校舍管理员,收到浙江网络作协的橄榄枝,这可谓是惊喜。要知道,浙江网络作协可是汇聚了南派三叔、天蚕土豆、沧月等一干璀璨众星的协会组织,而主角本人亦无限接近“作家”的身份属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位汤阿姨,至少是获得了阶段性的人生成功。

宿管成文学网红,在这里面吸睛的,除了人生境界的跨越之外,更多人好奇的是当事人身份的跨界——一个从未接受精英教育的底层草根,用文学为路基,从江湖之远走进了庙堂之高,她身上的励志成分,是否能给予更多人启示。

普罗大众会很自然地把这位宿管阿姨汤杏芬与余秀华、范雨素放在一个横向的位置进行相互比较。年纪相仿,来自农村,家境贫寒,在苦闷之余都喜欢用书来慰藉灵魂、都在媒体强势关注下“C位出道”……诸多类似标签的罗列,让人看到某种相同的痕迹。但这种痕迹大多有着人为的情绪,那就是我们认为草根文学总在命运压制之下,才会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也都认为这种“高手在民间”的范本多有网络加持的味道,但我们却忽略了这些“草根者说”的文学内涵——它们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是个人经历的显现。这些语境,在汤杏芬6年写出200万字之中,不难窥见。

汤杏芬无疑是幸运的。大环境之下,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网络文学成为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学载体,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写作特性,让草根们举重若轻、下笔有神。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期、转型期,注定了“矛盾与期盼”这一宛如鸟之双翼的时代维度。这大大增加了网络文学的产出性。至于网络文学的可塑性和可读性,最终需要读者用脚投票。

和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的走魔幻、搞穿越不同,汤杏芬着笔的出发点,更多是落于时代的现实写作。在其代表《浮萍本无根》里,用一家人的境遇表现出对当代人遭遇、选择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情。直逼纯文学的情怀,在当下亦属于稀缺品。这恐怕也是她在被媒体挖掘之后的几天,就迅速成为文学网红的原因之一。

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启迪。作为网络文学的微小一支,汤杏芬的文学造诣固然还无法和莫言、陈忠实等文学大家相提并论,但以她为代表的“草根者说”,值得大家期待。在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的诸多映照,这样的文字,是借鉴,更是启示。我手写我心,说的就是如此。

4.《我不是药神》—讲好普通人的故事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成功就在于讲好了中国故事,它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打动了观众,震撼了人心。

中国电影迎来了一部现实主义佳作。《我不是药神》于7月5日凌晨起正式在全国上映,但在此前的大范围点映中,这部影片已经收获了爆棚的票房和口碑。其市场表现超出主创团队的预期,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在影视界一片架空历史、脱离现实、玄幻穿越的风潮中,《我不是药神》的脱颖而出,很自然被人贴上一枚“现实主义”的标签,也成为相关话题讨论的核心聚焦点。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它现实主义题材这一点的话,可能反而会忽略掉它的艺术价值。好

而是以艺术化的语言和手段,建构、重塑和阐释我们的日常生活,为它增加人文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拓宽、挖掘人类精神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赋予生活新的价值。

《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社会真实事件,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脑洞大开的“无巧不成书”。但到了电影这里,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泪洒影院,引发那么大的社会讨论,就是因为现实题材经过电影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的创作之后,以情感打动人心,以提问引发思考,以法、理、情的多重困境,甚至是难以化解的伦理悖论,触发人们讨论甚至争论的热情。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功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日常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静水流深,它在不动声色之间处处暗流汹涌、震撼人心。因为,人类生活常常置身于困境之中,困境推动着人性的展开,成就艺术作品的戏剧和情感张力。当然,戏剧的张力未必就要来源于善恶的冲突对决,最耐人寻味的悲剧往往反而是善的冲突。事实上,在《我不是药神》里,我们很难找到反派,也找不到反面的邪恶势力。现代药品的研发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而且研发周期长,科研和市场方面的风险都极大,需要高额的市场定价、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保护,才能保证药品企业研发和经营的可持续性,更好帮助人类克服更多的疾病和伤痛。当现代医药面临的这一困境落实到普通患者个人身上时,伦理悖论就更加尖锐激烈。

在影片《我不是药神》里,青年演员王传君饰演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普通市民,过着卑微而懦弱的生活。然而,当电影的镜头聚焦在他的身上,透过那些平凡、琐碎、不足挂齿的生活细节,观影者情感的触角,早已被深深卷入影像之下汹涌澎湃的波澜。他甚至没有一处过激、张扬的表演,没有所谓的戏剧高潮,但在永远的谦逊卑微里,却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张力。面对这个年轻生命留下的黑白遗像,那种来自命运的重击,怎能不让人唏嘘惋惜、潸然落泪。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各自陷于自己的人生困境之中,承担各自命运的重量。这里有疾病伤痛,有中年危机,有公平正义,有家庭伦理,当然也有幸福和欢笑。它们交织共振,谱成了一部社会和生活的交响曲。而且,每位个体都成为一个辐射源,往外一层一层辐射,对人性、命运、家庭、社会、法律和制度提出一系列追问,在充沛丰富的情感之外,增添了冷峻的思想深度。

文艺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我不是药神》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那就是要讲中国故事,更要艺术地讲好中国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尽管上海的街景,偶尔一两句上海话的俏皮对白让我们倍感亲切,取材于社会新闻的故事原型也让人倍感接地气,但真正打动情感、震撼人心的,还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这部影片的爆红,也许会引发一轮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勃兴,但愿在后来者的创作里,并不是只有对“真实”的再现,而忘记了文化艺术的真正精髓。

5.田家炳辞世:一个人照亮一片晴空

关键词:他的慈善之心、人生信条,以及对教育的贡献,让我们觉得:他不会走远,将继续活在人们的心中,点燃人们的心灵之灯。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照亮一片天空。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先生讣告》,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田家炳这一生的头衔包括: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等。田家炳被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他在慈善领域所做的巨大努力,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都受过他的捐赠,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他一人。(7月10日《生命时报》)大慈善家田家炳走了。他要去的地方很远,到那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上去。但他不会走远,将继续活在人们的心中,点燃人们的心灵之灯。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照亮一片天空。

首先,他照亮了慈善的天空。

当前,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有些人掉进了钱眼里,视金钱为万物,视道德为粪土。一切向钱看,只能导致自私、冷漠笼罩人心。作为大企业家、大富豪,田家炳最有“条件”掉进钱眼里,但他没有这样做。几十年来,他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捐资数目高达10多亿元,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财

2001年香港“金融风暴”后,他为了多捐助内地建学校,宁愿把自己原本居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他说:“子女们不同意我卖别墅,但他们都成家立业了,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而且,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20间学校,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为了慈善把别墅卖了,自己去租房,这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

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套别墅的价钱可能超过 1.2亿港币,但是为了尽快换成现金,用于捐助教育,田家炳把价格降到了5300万元。买方为田家炳的精神所感动,就加300万,给了5600万元。

田家炳用金子般的真心去做慈善,赢得无数人的敬佩,也影响着很多人加入慈善的行列。当然,正如田家炳指出的,“‘慈善’其实与身份、地位和财产无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当好人,处处都可以做好事。”人们向田家炳学习,不等于非得捐多少钱,而是用慈善、怜悯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和热。

其次,他照亮了教育的天空。

在慈善捐助中,田家炳特别钟情教育事业。田家炳小时候家庭困难,没读多少书,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后来,他游历各国,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他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所以,他认为必须办好教育。而教育要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他特别希望山区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田家炳在国内相对贫困的地区捐助了大量的学校,让孩子们得以在较好的条件中接受教育,为他们日后改变命运打下了基础。

田家炳为教育付出一生的精神,更是感动激励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田家炳每建一所学校,都尽量去给学生“打气”。他说,去到也只是讲故事而已,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他有时会对老师说,“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他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而是学校办不好。田家炳深知教育不是靠盖大楼就能办好的,也不是凭他一己之力就能大功告成的,教育需要把育人放在首位,需要依靠广大教师提高教育的质量。

正是田家炳为教育慷慨解囊,而又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展现了一个慈善家、教育家博大而谦逊的胸怀。这种胸怀点亮了广大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心灯,感召他们传递教育的火种,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

再次,他照亮了人生的天空。

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如何活着才真正幸福?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田家炳的一生,无疑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选项。

田家炳的一生,是把精神财富看得比物质财富更重的一生。他说:“什么是富?拥有什么才叫满足?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我的生活过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这才让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作为一个亿万富豪,田家炳生活得十分节俭。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带的肥皂……

田家炳认为钱“够用”就好,所以,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了他日常最大的支出。他把节省下来的每一笔“小钱”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正是因为田家炳把慈善看得比金钱重要,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他对生活的“吝啬”,正是他精神富裕和高贵的体现。

不过,由于田家炳捐资的学校大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因此也遭到一些质疑,有人认为他“名超过实”。对此,田家炳表示“不计较他们的说法”。他说,让学校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想让受助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比如田家炳奖学金、校长论坛之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他通常捐赠数目比较大,基金会章程上规定500万或者300万之类的,如果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学校会找上门,要求捐赠30万或者50万,太少的钱做不了大事,基金会也应付

虽然听到不好的议论,但田家炳没有感到心灰意冷。他说:“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这样,生活平淡,求实是自己的宗旨,自己良心过得去就可以了。”

其实,田家炳不仅没有逐“名”,反而把名看得很淡。记者向田家炳提问:“您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找不到一篇关于您的专访,为什么会如此低调?”田家炳回答说:“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我在内地捐资助学,有友人曾要推荐我为全国政协委员,被我婉谢了。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

当然,虽然田家炳不宣传、标榜自己,但还是获得了很多荣誉,那是社会对他表达敬意的方式。田家炳一生获得无数个头衔和称号,哪一个是最让他开心和看重的呢?田家炳回答说:“应该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5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总之,田家炳的一生,是慈善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我以为,田家炳是一颗耀眼的恒星,而不是流星,也不只是小行星。虽然田家炳走了,但他仍将活在人们心中,照亮人们的心灵。

6.执法也可以有温度

郑州交警在查“酒驾”过程中,发现一瓜农明显“醉驾”,依法当被拘。当得知该醉驾者家有智障孩子,日子也不易,如将其“拘留”,整车瓜极可能烂掉,为让执法与“利益”两不误,这些执法的交警们以略高于市场价,争相将买下,为此网友纷纷点赞。(7月12日搜狐网)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随着交警查处“酒驾”的力度不断增强,这句话已经家喻户晓。然个别人自以为“驾技高超”,置相关法规于不顾,我行我素,酒驾屡禁不止,交警依法对其进行惩罚,大快人心。

酒驾害人害已,交警上路查酒驾,本是法律赋予其的神圣职责。按正常思维,不管什么人,只要是酒驾,就应不打折扣地依法惩处;而因“受处罚”带来的损失,理当自已负责,与交警无关。

然而,郑州交警却超越了正常思维,用自已微薄力量,化解了“醉驾者”潜在的损失。此举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让其及时受到了法律惩罚,又令社会与“醉驾者”感动,令其真心实意“悔过自新”,其效果显然优于传统执法。

对违法者,依法给予必要的惩罚,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惩罚”,让其认识到自已错误,从而迷途知返,重新回归社会;同时,也由此警示社会,从而规范公众行为,让社会井然有序。因此,从此意义上讲,人性执法之效果将更加有效。

随着社会发展,执法部门不断革新执法方式,类似的“人性执法”,媒体时有报道,展示出执法者人性之光辉,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体现了执法者的文明与进步,展示着社会治理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每个公民学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已的言行。同时更要求执法部门,坚守立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从严与违法必究。唯有如此,方能让社会充满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现实中,虽“人性执法”已开始崭头露脚,正成为社会期待的新时尚;然简单粗暴执法,仍普遍存在,表面上看,彰显的是法律之权威,实质上与法律精神背道而驰,制造着新的不稳定与不和谐。

文明与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人性执法”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因其兼顾了违法者违法的惩戒和正当权益的维护,体现的是法律的公平性,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法律的引领功能,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充满文明味的“人性执法”叫好、点赞,是社会之声音,更是百姓之期盼。

面对“人性执法”,网友点赞,社会叫好,从中折射出的是社会进步声音。既是社会之声音,公众之期盼,执法部门理当冷静反思,自觉改进,让更多的“人性执法”出现在生活

7.违反常识的小教名篇亟需修正

先来看一首儿童诗《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诗笔者40年前学过,一直留在小学教材里,小学一年级的同学都要学,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儿童学习,激发儿童想象,收获赞声无数,一些幼儿园也选读了这首儿童诗教学,可谓小教名篇。

当年语文奇差,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就是背不出,如今跟着幼儿园的女儿重学了这首诗,居然很快学会了,意想不到的是,借着这首诗,女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7月11日,女儿中午忽然高烧,下午大早睡了,晚上多次爬起来想吐又吐不出,真怕女儿烧糊了。7月12日早上5点钟,女儿起来,陪她去阳台捅遮阳篷的积水,坐下来,给女儿读诗歌,顺口就背起了《小小的船》。

刚刚背完,女儿说:“爸爸,有问题,星星是晚上才出来,蓝蓝的天要白天才看到,这两个怎么可能在一起?”一瞬间,笔者大脑短路,这首诗也能错吗?回过头来,女儿质疑得非常在理,哈哈,女儿没有烧迷糊,这思路好清晰,推理好强大,忍不住给女儿在额头上连点了六个赞。

上网查了下《小小的船》,这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一首不足50字的短诗错误,为什么笔者发现不了,为什么这么多成年人发现不了?近年来,广大民众锲而不舍地给中小学教材挑错,《爱迪生救妈妈》《地震中的父子》《乌鸦喝水》等都被揪出来,挑刺声声急,但是《小小的船》安然无恙。应该承认,这首诗写得好有韵味,好到大家都忽略了它严重违反常识。

女儿今年大班毕业,老师评价:学习大有进步,可见女儿不聪明。女儿看得出错误,相信很多更聪明的人自然看得出错误。没人指出错误,可能是,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谁愿意对这样好的老人的作品吹毛求疵呢?这里无疑展现了中国人对叶先生的尊敬。

相比较大人,相比较聪明人,孩子没有那么多禁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女儿当然不知道叶圣陶是谁,不知道这首诗是一个名篇,我很高兴,没有禁忌的女儿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孩子需要良好的判断力,用好教材课文是提升孩子判断力的好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过去叶圣陶主编中小学教材,对选文也是要做修改的。比如《最后一课》,几乎就是根据原作重写;《口技》原作有些内容涉及夫妇情事,选入课文肯定不合适,就删节了。这说明,违反常识的《小小的船》也是可以修改的。叶圣陶先生九泉有知,也是会同意修改的。

晚上只能看黑黑的天空或灰灰的天空,《小小的船》这篇文章该改改了,比如“闪闪的星星黑黑的天”(不太押韵,建议而已),这才合符事实,合乎逻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指出这个错误,希望有关教材编写部门在编入该诗歌时,进行修正,不再误导孩子。

8.现实版"泰坦尼克"!小伙把生的机会给了陌生人

7月5日下午5点,泰国普吉岛海域。两艘载有175名中国游客的游船,在返航途中,忽然遭遇暴风雨袭击,两艘游船进水倾覆,随后沉入海底。

来自河南的小伙张皓峰,和女友孟影,也经历了这起惊魂事故。这次普吉岛之旅,原本是他们的婚前旅行,他们计划今年10月就结婚。

那天海面,暴风雨大作,巨浪高达5米,张皓峰和女友所在的“艾莎公主号”,在短短2分钟内,就倾覆下沉了。在游船倾覆的瞬间,张皓峰来不及多想,全力把女友送上了救生船。他继续把手里的冲浪板,让给了一对落水的老夫妇,还把他们也送上了救生船。但此时,救生船上,已经没有了张皓峰的位置。

救生船开走了。风也大,浪也大,只留下张皓峰一个人,在越来越漆黑的海面漂浮。在漂浮过程中,他看见有男子溺水,还游过去,把手中唯一的浮球,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在漆黑的海面,张皓峰漂浮了足足12小时,全身浮肿,被水母咬伤,还产生了幻觉。好在,张皓峰和女友都从灾难中生还。

这件事在网上被高度热议,张皓峰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无数人被他那舍身救人的大爱之举所深深感动。

普吉岛沉船事件中,出现了一位英雄张皓峰,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9.《我中国少年》:一场科学文化盛宴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近期,河北卫视播出的一档大型原创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通过趣味横生的脑力竞赛,讲述了少年们的青春故事,带来一场绚丽多姿的科学文化盛宴。

身为00后高智商的较量场,《我中国少年》配备了极具戏剧张力与创造力的赛制规则。节目以“百人群战”为起点,通过不同能力的比拼竞技,甄选6位直通少年与30位突围少年,形成守擂与攻擂阵营的极致对抗。第二阶段的攻守循环赛,采用30比1的群战单挑,少年们在攻守易位的无限悬念中进行花式对抗,不断将赛况推向高潮。公平公正的赛制设置,赋予每位少年“当上擂主”的戏剧张力,让创新与精彩凸显于守擂方和攻擂方的实力洗牌之中。第三阶段6位实力最强少年的总决赛比拼,精彩程度可期,激烈场面可望。

参加节目的100位00后学霸,是从全国10万少年中经过严苛选拔脱颖而出的,他们中有人曾在“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拔得头筹;有人曾获MakeX机器人挑战赛全国银奖;有人摘得过世界脑力锦标赛儿童组总冠军;更有少年智商惊人,IQ高达160……节目没有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却随处可见科技少年的熠熠星光。他们更像是荧屏的一股清流,从情商、智商到抗压力、创造力,都保持着不经粉饰的本真与自然。

为了启迪思路,《我中国少年》全程邀请“科学队长”团队助力少年竞技,保驾护航。著名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鲁白教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则贤教授以及北京大学有着“科研玫瑰”之称的80后女科学家刘颖教授,3位专家亲临坐镇,在答疑解惑的同时,也将有关教育和孩子成长的独特理解及经验一同分享,帮助家长打开一个客观了解青少年,科学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窗口。

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庭,都希望帮孩子找到一条“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成长路径,希望在这条路上,为孩子树立起心悦诚服、可学可鉴的坐标和榜样,《我中国少年》正当其时,它在让我们看到我国少年阳光、自信与智慧的一面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群体所带来的朝气和希望和中华文化科技之精髓。

10.该不该动我们的“外婆”?

要不是上海教委把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散文《打碗碗花》里的“外婆”改成“姥姥”,大概不少人还不知道“外婆”原来是方言。争议,也是普及知识的好时机。

让大家长了知识是好事,就是不知道上海教委的这番改动是否得到《打碗碗花》作者李天芳的同意,否则这可算是一种侵权,侵害了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如果没有侵权,那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让大家纠结的是,可能还有许多“外婆”需要变身“姥姥”,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的“狼外婆”,以后是不是得叫“狼姥姥”?更别扭的是,脑补一下你唱“澎湖湾,澎湖湾,姥姥(应为外婆)的澎湖湾……”的情形,就能感觉舌头和牙齿的不情不愿。妈妈们哼着小调哄孩子的时候,最好也别忘了,摇啊摇,要摇到姥姥桥,万一摇到外婆桥,孩子将来还得再把“外婆”变“姥姥”。

据媒体报道,上海教委对这种改动的说法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要营造多元、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希望上海的学生可以适当了解祖国语言的多样性。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对多元、开放、包容有什么误解,当“外婆”变成“姥姥”的时候,不恰恰是因为对语言的不包容、不开放、不多元吗?

小学课本选择文学作品是为了传递文学之美,而作家的创作都是字斟句酌,叫外婆还是叫姥姥,应该和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地和人物密切相关,随便更改便是对文学本体的伤害,违背了选文的初衷。更何况原著作者李天芳本就是陕西人,显然外婆并非是上海一地的方言,

而是一种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方言。也有语言专家表示,外婆并非方言,姥姥倒是在某些词典里被明确界定为方言。

说起来,姥姥、外婆各有各的理。如果仅就《打碗碗花》一篇文章来看,外婆与姥姥的变化也许影响并不大,这一改变真正触动网友神经的,是对待方言的态度。

在许多人眼里,方言并不只是方言,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随着人口向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涌入,方言变得越来越稀缺。留在大都市的异乡人丢掉了自己家乡的方言,操起了普通话,而大城市也因为外来人口太多,原住民说方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这些年都有人在努力保护方言,让它们能够传承下去。因此,当我们的课本如此生硬地对待方言,难免会引发关注和争议。

其实,普通话交流固然标准、方便,但是方言所具有的生动和美感也是不可代替的。作为语言教材的语文课本不妨多些对语言的尊重,给语言一些多元的生存空间,比如,别动我的“外婆”。

11.《茶馆》一票难求诠释传统文化凝聚力

据报道,由梁冠华、濮存昕、冯远征、吴刚等主演的话剧《茶馆》即将上演,北京人艺门票开售的消息一经发布,排队购票人员便接踵而至。在开售当日,首都剧场售票处排出数百米长龙,胡同巷弄之中皆是为求一票的剧迷,传统艺术经典在炎热夏季着实又火了一把。

深处于文化多样化时代的今天,文化快餐的盛行和轻阅读的浮光掠影,对传统艺术经典的欣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换言之,当代国人该如何面对像老舍《茶馆》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所创作的传统艺术经典,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度越来越大,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的商业属性也越来越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难免有人在金钱的驱使下打着艺术的旗号进行招摇撞骗,用低俗、庸俗、媚俗的产品哗众取宠,但这些产品最终也只能被观众所抛弃。还有些人则过于强调形式的求新求变,而忽略产品本身内涵的深度挖掘,最后只能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局。以上种种,犹如当年的“隐私揭秘”“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大话名著”等,在肆意贩卖和极力发泄中获得短暂的快感之后,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落寞与虚无。

不言而喻,包括文学经典在内的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老舍《茶馆》等在内的传统艺术经典对于当代国人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产生于现代人文语境下的北京人艺新版《茶馆》,是社会生活在现代话剧舞台上的艺术再现,不仅凝结了人民艺术家老舍一生的理念创新与艺术实践,更汇聚了当代话剧人对于经典艺术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与体悟。在某种程度上,新版《茶馆》已超越话剧本身的意义,成为多元语境下的价值符号,有着更丰厚、更宽阔的传统背景与文化沉淀。

当代学者刘梦溪曾指出:“传统并不是如人们所言说的那样,只扮演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惰性力的角色……传统既是一种惰性力,又是一种凝聚力。”换句话说,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代中国,在敞开胸怀迎接世界文化之风的同时,更应传承我们数千年来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恒定的凝聚力”,并以此来引领整个中华民族走向世界。

12.“低头族”专用道是过度的人性化关怀

近日,西安街头出现一条为“低头族”设计的专用通道,该通道宽约一米,写着“低头族专用通道”,“低头族”可在上面一边玩手机一边走路。市民认为,走路就不应该玩手机,不能纵容“低头族”。(6月5日《扬子晚报》)

不管是走路、乘车还是吃饭,总是抱着手机在看,这群人被形象地称之为“低头族”。“低头族”对手机和网络重度依赖,达到让人吃惊的地步,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日益普及,以及手游产品越来越丰富,“低头族”也在不断壮大。

然而,“低头族”专用通道的负面影响,显然远大于其正面价值。“低头族”穿行于城市街头,不仅自己容易发生摔伤、碰撞等意外事故和交通事故,也会殃及他人。在交通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与当事人走路甚至骑车或开车时低头使用手机有关。我们应该提醒“低头族”:人走在路上,心不该沉浸在手机里,抬头看路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为“低头族”开辟专用通道,不仅产生不了警示作用,反有方便甚至纵容走路玩手机之嫌。以此类推,难道还要给开车也时不时看手机的人设置一条“专用车道”?可以说,“低头族”专用通道是过度的人性化关怀。这种过度关怀在国外也有,比如美国华盛顿在人行道上设置了“无手机通道”,澳大利亚耗资25万澳元在悉尼市中心5处最繁忙的地点安装地面红绿灯……都是为确保“低头族”出行安全,被指用纳税人的钱去纵容“低头族”的危险行为。西安那条“低头族”专用通道虽然仅是一家商场设置的,也不值得提倡。

对于“低头族”现象,关键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养成出行文明,而不是为“低头”创造条件。

13.中国梦离不开的“精神财富”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却革命精神。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提到“革命精神”,这是提醒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忘却革命精神,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就更需要拿出我们的精气神,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凝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靠着革命精神的巨大力量,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都是难以长久生存的。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财富更为重要,它们是独特的,它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追“新”是好的,但也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就是我们独特的“革命精神”。一代代共产党人只有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才能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身为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对党忠诚,遵纪守法,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要把革命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内心深处,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

“革命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把独特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4.不忘心中的梁家河

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在这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习近平得到了受益终生的东西。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在“恰同学少年”的宝贵青春年华里,很多人都曾有过拼搏奋斗的足迹,心中都淌着一条梁家河。这条河或是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见证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的寒窗苦读;或是一捧带着家乡晨露的泥土,遥寄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不解乡愁;也可能是一摞沾满泥土味的民情日记,记录着“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的辛勤脚步。

这一条条河流,满载鲜活的故事,寄托着不舍的牵挂。它们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萌芽的地方,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心在哪里安放,人就会在哪里绽放。这种“梁家河”情怀也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情感与希冀,是检验党性修养、信仰初心的试金石。“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一直把“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作为自己的梦想,耄耋之年仍然奔走在发射场,一年要穿破几双布鞋。电磁弹射器发明人马伟明始终信奉“我们从不仿造,我们做的都是原创”的职业信条,为给新型潜艇造“中国心”,每一年春节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人生的脚步一直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那一颗初心。有诗人这样告诫世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好比“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有的党员干部在握有一定权力之后,欲望也便潜滋暗长,在名利浮华中背离了初衷,忘记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远离了心中的梁家河。

党员干部与心中的梁家河距离有多近,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一个党员干部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戴,不在于其工作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仍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习近平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些年来,梁家河的乡亲也一直记得那个“架子车拉得倒好哩”“干活从不撒尖儿”的好后生,那个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办沼气的大队支部书记。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愿每一名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

15.章丘铁锅为何由“难买”变“难卖”

今年2月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3》让山东的章丘铁锅火了。《舌尖3》播出仅4天,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已同比增长近6000倍。然而,记者近日在市场上走访发现,真正的纯手工铁锅少之又少,大多是机器锻造的高仿铁锅,一些商家甚至公然把机器压制的铁锅当做手工铁锅出售。章丘铁锅随之由“难买”变为“难卖”。(7月9日《工人日报》)人们不会忘记前段时间《舌尖3》介绍章丘铁锅之后,它瞬间爆红的景象,真可谓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网上订购量猛增,成千上万的订单让商家应接不暇,有些消费者为了得到一口章丘铁锅,不远万里来到章丘铁锅手艺人家里参观、攀谈,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章丘铁锅”瞬间成为“网红”,让许多人措手不及,当时就有人担心,会不会有人为了牟利,而采取机器生产方式,搞突击生产而毁掉章丘铁锅的品牌?为了保住“章丘铁锅”的品牌,一些有远见的铁锅传承人不仅坚持手工制作,并且下架了网上的铁锅产品,目的是让“章丘铁锅”保持理性的传统制作模式,不能因为需求量大增而出现粗制滥造、自砸招牌的情况。

要知道,真正的“章丘铁锅”是纯手工制作,铁皮一般要经过7次热锻和5次冷锻以及3.6万多次锤打,每个人一天最多完成一口锅。也就是说,真正的章丘铁锅有两个标准:一是必须手工,二是制作程序必须达标,不能批量生产,不能偷工减料。也可以说,要打造质量可靠的“章丘铁锅”,必须具有“工匠精神”。

但可悲的是,现实状况还是印证了人们之前的担忧。为了挣钱,有人抛弃了手工制作的要求,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也有人操作程序简单,偷工减料,轻轻松松就造出了“章丘铁锅”;还有一些人浑水摸鱼,既没注册商标,也没注册企业,铁锅外包装上也没有厂家、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却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产品是纯手工制作的“章丘铁锅”。有人甚至表示,章丘铁锅没统一标准,只要是章丘人做的,就是章丘铁锅。自《舌尖3》开播之后,章丘的制锅点从之前的2家增至最多时的170多家,可谓乱象丛生,乌烟瘴气。

不过,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章丘铁锅”在极力攫取利益的同时,也刺痛了消费者对于章丘铁锅的信赖与喜爱。目前,章丘铁锅已经由之前的“难买”变成了“难卖”,其品牌价值大打折扣。

这一方面说明了,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警惕性。依靠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手段攫取利益,很快就会露馅,而一个品牌,倘若不对自身加以珍惜和爱护,那么也会很快“泯然众人矣”。

“章丘铁锅”本来应该成为章丘人生存获益的资本,但是这些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的非持续性发展做法,最终毁掉了品牌,也毁掉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的市场监管出了问题。章丘铁锅之所以由“难买”变为“难卖”,除了因机器代替纯手工之外,缺乏严格的产品标准和完善的市场规则也是重要原因。不管是谁生产出来的铁锅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称是“章丘铁锅”,这怎么能行?实际上,《舌尖3》播出之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就应该提前预防,提前监管。首先,应制定细致严格的“章丘铁锅”标准,凡是依靠机器生产、粗制滥造、偷工减料手段制作的铁锅都不能冠之以“章丘铁锅”之名;其次,监管部门要检查制锅企业是否注册,是否有营业执照,是否属于三无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章丘铁锅”必须有源可查、有根可追。对于违背市场规则的不良企业,要坚决取缔,对于见利忘义、滥竽充数的所谓“章丘铁锅”生产厂家,要追究责任,令其付出沉重代价。

16.“云”厕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7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点开“城市公厕云平台”小程序,就会出现一张地图界面,上面分布着若干绿色小图标,不过这些图标导航的不是用户的目的地,而是用户周边的公厕。同样,在搜索框里输入任何地址,周边的公厕都能一目了然。厕所设施怎么样?再点击“查看详情”按钮,还能看到该公厕有没有手纸、WiFi,有没有残疾人公厕、母婴室等等。

人有“三急”,最急莫过于如厕急。如果是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则一定是人之三急之顶峰窘迫时刻,一旦找不到厕所,不仅个人尴尬,连景点社区都跟着紧张。无他,非找个偏僻旮旯“解决”不可,这岂不是两者均至为尴尬之时刻?

互联网时代已经不缺乏公众号、小程序、APP,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而唯独还缺乏“如厕APP”。如今好了,“城市公厕云平台”上线,一解人之三急“千古难”,这又是何等的功德无量?所谓功德无量,绝非溢美之词,也非虚张声势信口开河,而是确如其评。为什么?“三急”者,若在古代大概是可以“就地”解决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无隙地僻壤可解决如厕急之窘之时,但仍然无法解决“无厕之窘”。“无厕之窘”,其根本原因在于资金短缺,国民连温饱尚不得解决,哪有钱来建造更多的哪怕是土墙茅屋厕所?而到了当下,如厕急“急急如律令”,再不加以疏通疏导,恐怕会让更多的人为之尴尬下去。

“云”厕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借用当下厕所宣传语,唯有如此说法更具有针对性与贴切性。那么,“云”厕一小步,要完成哪些小步骤,才可以实现文明之一大步呢?其一,全国一盘棋,棋子要“星罗棋布”于各地城乡。这当然并非一旦一夕可以完成的,但唯有树立这样一个小目标,城市公厕云平台,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如此,打开如厕APP,即可发现周边厕所,何等乐事?而乡村也如此,若去到农村尤其是景点乡村,打开如厕APP,也可以发现最近的厕所,这是一种何等的方便?因此说,“云厕APP”之第一小步,一定是立足城乡,而不仅仅发展城市。不必立就,但必须是一个总体可实现的“小目标”。

其二,“云”厕之第二小步,必须是“云”厕服务的细化、量化、便利化。所谓的细化、量化、便利化,必然是设施清洁、配套齐全、服务可见,而不是代之以无人管理之窘,配套落后之窘,设施污脏之窘。反过来也一样,因为平台的建立与管理的可视化可见化,让承包者也好,责任者也好,无法脱离开平台的监管,无法让厕所服务商服务人员产生“厕所南郭先生”,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文明一大步?

其三,“云”厕之第三小步,是固定一个平台“婆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固定一个

如厕“婆家”,才好依法建章立制。别小看了一个如厕云服务平台,这至少关系到所有居民游客以及外国游客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依法行事,不能依法建章立制,可能会产生管理松懈,服务落后,到头来只落得“最脏APP”之嫌。因此说,上至管理部门,下到厕所负责人,固定“婆家”,才可以完善管理制度,才可以更好地让人民群众解决“三急”之最急。

17.抢拍灾祸不一定违法但绝非良善

近日一段小视频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广泛流传,视频是一个女人因儿子溺水死亡而哭到声嘶力竭肝肠寸断的画面。无独有偶,前几日的甘肃庆阳李姓少女跳楼事件中,也有不少围观群众在朋友圈中发布了在现场录制的小视频和图文。拍摄者抱着“看客”的态度,虽说不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即便相隔千山万水,如今在群聊中任意发一个动态表情、只言片语也能做到一呼百应。还有不少人选择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所见所闻,不仅能获得好友的点赞和关注,还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感。

但是在灾祸面前,一些围观群众拿起手机忙着抓拍当事人撕心裂肺的画面、忙着发布朋友圈小视频、忙着给群聊里的群友做解释的行为真是令人不齿。更有甚者为了一个更好的角度,为了一个更清晰震撼的画面,厚颜无耻地跑到当事人面前,将冰冷冷的手机镜头对准他们悲伤的面孔。

的确,屏幕那头围观的人可能会震撼、可能会心情压抑,然后把这个视频当做一个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亲人和孩子,但是这种以无限放大他人痛苦为代价的做法显然有点过分和失当。

虽然没有哪条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不准对灾祸当事人进行拍摄,但这些行为不仅是怜悯感和同理心的缺失,更是一些人道德的弱化与退步。当有人遭遇灾祸和不幸时,我们本能的反应应该是及时给予当事人热切的帮助和关心,而不是急急忙忙地掏出手机进行拍摄。这种行为不仅丝毫无益于当事人,更有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灾祸中的当事人处在痛苦之中本来就特别需要人性的关怀和温暖,偶尔不经意的抬头间看到的却是一个个高高举起、摄像头的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的手机时,心情只会更加痛苦绝望,又何谈要他们早日走出困境呢?

灾祸现场从来不是电视剧,不能像拍电视剧一般追求它视觉和听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围观群众更是灾祸的目睹者,应该更能感同身受,及时给予当事人帮助或者保持平静要远比在网络和社交媒介造出浩浩荡荡的声势更好。法律约束的不过是做人的最低底线,唯有善良才是你我生而为人的理由。

18.173米的距离,6年的时间

近日,在央视《欢乐中国人》的舞台上,铁路建设者夏荔、夏付华带领团队攻克胡麻岭隧道的故事让人落泪,也让人看到兰渝铁路,这条“天堑之路”成为“通途奇迹”背后的匠心传承、初心守望与凝心筑梦。

173米的距离,走过去需要6年,或许常人很难想象,但这却是中国智慧创造出的世界奇迹。被称为兰渝铁路“鬼门关”的胡麻岭隧道,因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令多方专家束手无策,就是这样一处“国内罕见、世界难题”的隧道,在父子两代铁路人的不懈奋战下,终被攻克。

匠心传承,铸就“铁骨”之根。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夏荔追随父亲夏付华的脚步,也成为小时候内心崇拜的“铁路英雄”,在修建铁路的征途上传承匠心。在胡麻岭,富水粉细砂地层成岩性差,长时间受水浸润或浸泡后呈流塑状,施工中极易涌水、涌砂。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在软豆腐里打洞”。当面对共同的困境,父子二人没有退缩,持之以恒坚守一线,精益求精钻研技术,只为在“豆腐”上打通隧道,终为兰渝铁路全线贯通带去福音。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大国匠心亦百年传承,一代代匠心铸就中国路的“铁骨”之根,为人民铺就了安全优质出行路。

初心守望,汇聚“铁骨”之魂。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攻不破的山,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让夏荔与父亲虽相聚173米,但时隔6年的拥抱更有力量。这个拥抱不止满含喜悦的激动心情,更是两代铁路人初心的激情交融。铁路人的初心是“心安之处便是家”,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初心在相互守望,中国路的“铁骨”之魂油然而生,守望着故土,亦守望着国家,守望着亲人,亦守望着人民。

凝心筑梦,创造“铁骨”之魄。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这条关系百姓民生的大动脉,流动着搭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新鲜血液,跳动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力脉搏。随着“八纵八横”路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百姓在铁路出行中获得幸福感、愉悦感。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精品工程也走出国门,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友好合作推波助力,也让世人看到中国路的“铁骨”之魄,在共筑中国梦的广袤大地上升腾。

173米的距离,6年的时间,匠心传承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初心守望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壁垒,凝心筑梦成就了空间与时间的奇迹,让中国路的“铁骨”有根、有魂、有魄,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追逐梦想、创造美好、收获幸福。

19.神木离谱招聘当地人才难道过剩

7月17日,陕西神木市公益性岗位协管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起了舆论关注,公告称该市决定招聘100名协管员(属临时用工),须具有神木市户籍,年龄在35周岁以下,并须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月薪为2500元,聘用期三年,试用期六个月。(7月18日澎湃新闻)

神木这个看似体现地方户籍人员就业福利的招聘,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能不让人心生疑问:莫非神木人才已经过剩到如此泛滥成灾的地步了?

应该承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人们对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姿态摆的越来越低了。所以,前些年,当有些地方招收“本科环卫工”时,尽管公众有一些“大材小用”的质疑,但大多数人还是给了足够的认同。毕竟,“本科环卫工”的体制内身份和远高于一般环卫工的薪金待遇,总归透露出了对本科人才的基本尊重。更何况,“本科环卫工”并非一味扫大街,其中的职业上升空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再来看一下西安刚刚发布的聘任制公务员招聘:西安市人社局、公务员局16日发布公告,首次面向全国招聘聘任制公务员。招聘涉及西安市政府金融办、商务局、审计局3个市级部门、6个职位,年协议工资起薪分别为20万元和25万元,具体可面议。聘任制公务员虽然不属于体制内身份,但其工作岗位和职位以及较高的协议工资却处处体现出了对聘任人员的尊重——这也是对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尊重。在现阶段,最能直观体现知识、能力和人才价值的,最能代表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的,也只有薪金待遇。

回到神木的这一离谱招聘上,100名协管员的招聘量,对户籍以及硕士学历的限定,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神木遍地为失业的硕士,其中很难透露出对人才的尊重。联系到神木此前曾针对“神木市在册贫困人口中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过同样岗位同样待遇的招聘(那次要求高职以上学历),这次针对硕士以上人才的招聘,更像是一种就业施舍,是对人才的傲慢和不屑,甚至是对人才的羞辱。

20.众筹不能成为“非正义”的护身符

好的众筹应当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矫正社会正义,关照社会弱势群体的;而坏的众筹,则会成为违法行为的“护身符”,或是某些人牟取灰色私利的道具。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曾在“何为正义”的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后者坚持认为“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结果当然是苏格拉底把对方反驳得无言以对。讽刺的是,两千多年以后,还是有许多“非正义”拥趸,层出不穷地试图地用各种方式侵蚀正义的土壤。近日,一位四川的年轻人杨龙,就差点使用众筹这种本意在于民间互助的渠道,逃避本应由他承担的赔偿责任。

不久之前,杨龙在驾驶私家车时与一辆机动三轮车迎面碰撞,造成三轮车上四人当场死亡,因此被判赔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龙为了赔款,竟然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用于支付为死者垫付的丧葬费。或许是因为他的诉求实在太过“标新立异”,在众筹发起的当晚,他就收到了超过2万元的筹款。随后,平台在用户提醒下发现了这起荒谬的众筹,关闭了筹款通道。

其实,此事并不像很多极端案例一样,需要人们在法与情的逼仄空间之间作艰难抉择。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杨龙这是在试图用众筹的方式,逃避一场正义的惩罚。然而,如此扭曲的“非正义”诉求,竟能通过众筹平台的检验,成功发布上线,显然暴露了当前公益活动中的理念偏差和执行问题。

近些年来,在公益活动中模糊事实,妄图蒙混过关的情况层出不穷。有些众筹者为了自身诉求,常常以牺牲真实性、选择性陈述的方式博人眼球,甚至把公益当营销,消费人们的爱心。在这一事件中,杨龙的陈述就带有不少诉诸感性的色彩,譬如“赔不起,请帮帮我”等等。可是,在具体案情一概没被披露的情况下,杨龙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妥。当时事故现场的真实状况如何?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是谁?有多少赔偿款是保险可以覆盖的?这一系列关键问题都没有在杨龙的描述中得到解答,

此外,当下众筹门槛低、泥沙俱下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在众筹平台上,众筹者的一个个需求和倡议形成了一个“意见市场”,人们可以为打动自己的项目进行捐款,贡献一份力量。可是,众筹平台和监管方必须把好第一关,以免劣币驱逐良币,让众筹失去基本的公信力和严肃性。众筹发展至今,玩出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花样,比如众筹环游世界、众筹创业、众筹拍电影等。可是,好的众筹应当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矫正社会正义,关照社会弱势群体的;而坏的众筹,则会成为违法行为的“护身符”,或是某些人牟取灰色私利的道具。

众筹不一定非得是慈善项目,许多众筹的点子都非常独特,比如飞机众筹、机器人众筹、自建蜂巢众筹等。这种多元化也鼓励着人们打破常规,推动社会的创新进步。但是,社会多元化的前提应当是不侵犯社会的道德底线,显然,杨龙这种将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转移”出去的做法,是对社会基本规则和契约精神的破坏。

在各种众筹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创意牌、感情牌似乎被众筹发起人屡试不爽。不过,如何在这一新兴平台上厘清责任,划清界限,避免“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的畸形状况,是众筹平台管理者们必须思考的关键议题。

21.大学生创业要防止“套路贷”乘虚而入

支持大学生创业,就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细致入微的支持政策。

继“校园贷”“裸条借贷”之后,“套路贷”又盯上了大学生。重庆一位大三学生,为了创业向一家所谓“金融科技公司”借款3000元,半年时间很快就欠下了10万元重债,由于他一时无法归还这笔巨额债务,借贷公司就不断向他发信息催款,并且扬言要骚扰他的家人和周围同学,给他制造了很大的压力。近日,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敲诈勒索罪依法批捕了这一校园“套路贷”案件中的15名犯罪嫌疑人。(《人民日报》7月16日)

前几年,一些非法借贷机构将大学生作为渔猎目标,以“校园贷”的名义向在校大学生推销高利贷性质的小额借贷,使一些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背上了沉重债务,逼得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中断学业甚至自杀。有的女大学生在胁迫之下向这些借贷机构提供隐私照片,受网络犯罪集团控制。在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有关方面加强管理和打击,现在,这种害人不浅的“校园贷”已经基本被清理出校园。但是,从重庆发生的案例来看,仍然要警惕以提供小额贷款为手段,继续对大学生敲诈勒索的罪恶勾当。

重庆这位大学生的贷款动机是为了创业,相比过往很多“校园贷”案例中一些大学生为了买一部时尚手机等高消费而借贷,这种为创业而借贷在动机上无疑要正当许多,也符合社会提倡的方向。多方对大学生创业均表达了明确支持态度,甚至可以为休学创业的学生保留学籍。但是,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是要得到资金支持,这恰恰是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这样的机会,换上一件时髦的马甲,公然向大学生贩卖他们的“套路贷”,其实质就是坑害学生。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客观原因是正规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不够充分。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门的贷款项目,得到了社会与创业青年的一致欢迎,解决了创业者的燃眉之急。

但是,片面地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创业并不必然地给创业者带来回报,而且充满了风险,甚至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社会的聚光灯往往照向创业的成功者,常常把失败者屏蔽起来。但金融机构必须考虑到一旦创业失败,借贷出去的资金就有可能成为坏账,给自己带来损失。在各种创业群体中,大学生无疑是风险相对较大的,金融机构行对大学生创业缺乏热情,是置身于市场的机构从经济利益出发的一种本能反应,完全可以理解。

支持大学生创业,就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细致入微的支持政策。比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科学的评估,帮助他们分析市场乃至沟通市场,帮助有希望的项目融资,避免让他们向社会上的高利贷公司借款。当然,对于学校来说,还必须看到很多大学生年纪太轻,涉世不深,创业仅仅凭着一股热情甚至是在赶时髦,其所投入的项目明显缺乏市场,对这类创业活动也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劝阻,而不能因为怕被人指责为不支持创业而放任。毕竟,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学习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对于因创业借贷而陷入“套路贷”陷阱的大学生,不仅学校应该出面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利益,属地的政府部门也应严厉打击各种以借贷为名,实施敲诈勒索行为的非法机构。在重庆这个案例中,当地警方积极受理报案,保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无疑值得肯定。

22.挡住洋垃圾惠及全世界

长期来看,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对世界各国均会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形成各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固体废物管理世界格局。

一年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吹响了中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的号角。相关部委随后陆续联合发布了对《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分批调整清单和实施时间节点,将于2019年年底前逐步实现固体废物全面禁止入境的目标。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开始关闭进口市场后,对个别国家的废物回收行业造成暂时影响,一度引起个别国家的争议。事实上,中国此举完全符合《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国际公约要求,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标志性举措,应理直气壮地大力推行。

保护发展中国家免受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越境转移所带来的健康和环境危害,是1989年通过的《巴塞尔公约》的根本宗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召开的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全球公约全权代表大会,通过了《巴塞尔公约》,为全球制定了“尽量减少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的越境转移”并“确保环境无害化管理”的重要目标,明确了“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应尽量在产生地就近处理”的基本原则。《巴塞尔公约》在序言中充分确认:“任何国家皆享有禁止来自外国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其领土或在其领土内处置的主权权利。”

早在1992年《巴塞尔公约》生效时,“尽量减少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越境转移”就已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行为准则。如今,中国、欧盟及成员国、日本等都是《巴塞尔公约》的缔约方,《巴塞尔公约》缔约方达到186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控制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条约。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正在同国际社会一道,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近一年来中国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正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从源头上禁止“洋垃圾”进口,不仅将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而且将推进“废物产生者全生命周期责任”的普适性国际原则实施,这也是废物产生国应尽的责任。中国的固体废物进口政策改革,将倒逼中国国内废物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彻底改变废物回收利用“脏乱差”的状况,同时促使各国加强本国的废物回收利用设施建设。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将为实现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两项重要目标“人人获得体面工作”和“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做出重大贡献。

国际社会对我国“洋垃圾”进口政策的反应,日趋理性化。例如,2017年12月,欧洲塑料再生商联合会表示,中国不再做“欧洲垃圾填埋场”是正确的选择,这一变化为欧盟的回收政策改进提供了机会。2018年1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更加理想的方式是所有国家都能够处理好本国产生的垃圾”“我们应将中国的决定视为中国政府为中国人民提供的优质服务,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唤醒”。

长期来看,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对世界各国均会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形成各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固体废物管理世界格局,达到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目标。

23.“反契约陷阱”给世界经济带来失序风险

尽管历史上美国也会不时将自己当成国际社会特殊一员破坏规矩,但令世人瞠目的是,这届美国政府高举“美国优先”大旗,将其长期视为社会核心价值的契约精神弃若敝屣,毫无顾忌地滑向“反契约陷阱”。

众所周知,自愿缔结契约、重信守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各国之间基于契约精神,推动生产要素优势互补、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年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按照经济规律和商业自愿原则,形成先进技术与低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大循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然而,今天的白宫罔顾这一基本历史事实,频频发表言论指责现行国际规则不公平,让美国吃了亏。中美经贸往来完全是基于市场原则,中美企业间技术交流合作完全是基于商业契约,白宫却无端对中国实施301调查并加征关税。这种行为既不遵守作为国际规则缔约方的履约义务,也不尊重作为经贸合作主体的企业的契约成果,不守商业信用,扰乱了全球分工与合作,破坏了市场经济重信守诺的根基。

预企业合法、自主经营权,会扰乱市场秩序、扭曲资源配置。最近一年多时间里,美国大搞投资限制,先后否决多起外资并购交易。美国政府甚至开始直接干预和影响美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具体投资经营活动,侵犯企业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在经营地选择上,白宫强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改变全球设厂布局策略,对哈雷摩托海外设厂公开提出威胁。这有违美国长期实行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干扰了市场和企业预期,破坏了跨境资本有序流动。

自由平等、开放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传统理念,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则。这届美国政府不断损害传统政治经济等核心价值理念,使得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对经贸领域存在的问题,美国不从自身找原因,把责任一股脑推给别人;明明是自己不守规矩,却总是绕开国际组织私自宣判别人违规;不仅不承担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责任,还将其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上,将国内矛盾向外转移,引发全球性争端和经济失序风险。美国政府一方面无视美国企业在华经营中获取了大量利润,另一方面又担心美企投资中国被要求“强制性技术转让”会影响其技术领先优势;一方面希望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为其创造新的“饭碗”,另一方面又担心“政府干预下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中美企业间技术合作设置重重障碍。种种只想捞好处、不想担义务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贸易投资活动,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美国吸引外资,不利于美国企业分享全球经贸蛋糕,同时也抬高了美国居民消费成本。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之所以能够造福各国人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过长久努力和不断磨合构建起包括国际经贸规则在内的一整套制度架构。对于世界经济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秩序更是如同阳光和空气之于生命一样,须臾不可或缺。以契约精神遵守维护国际规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据世贸组织争端裁决的研究报告,美国这个头号经济体是迄今为止世贸成员中的最大“不守规矩者”,世贸组织2/3的违规都是由美国引起。于己有利就用,于己不利就一脚踢开,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也是一种战略短视。

24.一扇玻璃隔开的不只是冷热两重天

在“放管服”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一些政务窗口、公共服务单位依旧存在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办事效率低等老问题。发生这样冷热两重天的事情,恐怕还是衙门心理和官老爷做派难除,没把百姓感受当回事。

“这么热的天,工作人员吹着空调,而办事大厅里连风扇都没有,我们热得实在难受”——据7月10日《江西日报》报道,近日,江西南昌市民李女士反映,该市公安局交管局高新大队办事大厅里热得像蒸笼,市民来办事得出一身大汗。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群众反映情况属实。高新交警办事大厅的空调和风扇设在工作人员区域,群众办事等候区域因为被柜台玻璃隔开,难享清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工作人员吹空调,办事群众受煎熬,一扇玻璃隔开了冷热两重天。此情此景,不知办事群众的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面对以办事群众身份反映情况的记者,大厅工作人员只是说了一句“那是上面的事,我们会反映给上面”。不知如若记者亮明身份,结果会怎样。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办事大厅的墙上,“热情服务”四个大字格外显眼。据悉,媒体报道后,该大队立即整改,相关媒体获悉,称交通违法业务处理大厅空调已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事故处理大厅空调正在安装中。这个整改可谓“兵贵神速”,但媒体一曝光就整改,不曝光就凑合、将就着,总给人一种剧情老套的感觉。

无论是办事大厅的办公设施、设备,还是水电暖等运营费用,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何况,办事大厅既然是为百姓办事、服务的,就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设施,为群众服务好,让群众满意、高兴。发生这样冷热两重天的事情,恐怕还是衙门心理和官老爷做派难除,没把百姓感受当回事。

在“放管服”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一些政务窗口、公共服务单位依旧存在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弱、办事效率低等老问题。最近,一张老人在甘肃礼县第一人民医院缴费窗口前跪地办业务的照片引发热议,“丁义珍式窗口”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这些都是服务意识缺失、服务水平不够的一个注脚,只是表现形式和状态不同而已。

窗口服务重在细节,办事大厅一桌一椅,工作人员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政府形象,一扇玻璃隔开的不只是冷热两重天,更可能隔开百姓与政府部门的心。各地当引以为戒。

25.治理自媒体洗稿规则不能总跟着产业跑

备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

日前,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剑网2018”专项行动,旨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作为第十四年的“剑网”专项行动,今年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是自媒体“洗稿”和短视频平台。

眼下,包括“洗稿”在内的一系列新媒体侵权现象饱受诟病。以“洗稿”为例,今年1月,知名微信公号作家六神磊磊推送文章《这个事我忍了很久,今天一定要说一下子》,直指一些自媒体大号“洗稿”,而原作者根本没办法阻止。六神磊磊的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粉丝量早已过了百万,发布的文章几乎篇篇“10万+”,而被指“洗稿”的大号粉丝量也都突破百万。但即便是如此体量的公开对垒,当事双方亦都具有相当影响力与法律维权的能力,结果依然沦为口水战,由此可见维权的难度。

因此,专项行动对于自媒体创作和新媒体产业发展来说,是有必要的。对于眼下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互联网经济来说,基础的原创保护必不可少。

同时,也不可低估维权本身的难度,类似“洗稿”等现象,既是治理难题,也是法治难题。比如著作权法规定,法律只保护具体表达的内容,而不保护内容背后的创意、思想、方法等,即抄袭内容构成著作权侵权,但如果创意或思想相同,而表达出的内容不同,就不构成侵权。在一篇篇“10万+”爆款文的背后,可能有“100万+”的新文章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在海量的信息里,从中如何根据上位法甄别出“洗稿”,进而形成有效的权利救济,其难度不难想象。

因此,专项行动是有必要的,通过一些具体典型案例,可以形成有效震慑。同时,也要将“专项”化为制度,将良好的风气化为常态。其实,对于“洗稿”、短视频拼接等侵权行为,除了原作者,平台亦是利益攸关方。作为互联网生态的提供者,平台需要规避法律风险,营造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否则,必然会遭致法律纠纷和平台被弃的双重挤压。在技术手段与成本负担上,平台也具备将规则具象化为实体程序的能力。国家需要通过细化的立法对平台进行引导,树立新的行业共识,形成对相关侵权的防范与救济机制。

此外,著作权法对相关侵权的制约乏力,也是个提醒:当前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日新月异,其技术、样态的快节奏更迭速率,导致相关规则的制定与梳理被动地跟着产业“跑”。专项行动可以有效治理相关问题,并通过对治理效果的总结浮现出立法思路;同时,真正的治本之策,是在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树立起呈现开放性、前瞻性的立法精神,构建起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

纵观国内外情形,对互联网的反思,已经摆脱了单纯的便利属性、免费属性的粗线条认知,日渐形成了知识有效性、权益可救济性等新理念。通过专项行动与立法,应当对社会心态有所反拨:“共享”并不是互联网价值意义的全部,互联网依然需要回归历经数百年形成的,涵盖著作权、人身权、财产权等在内的现代法治框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