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资源_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_省略_eVeluwe国家公园未来10

生态资源_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_省略_eVeluwe国家公园未来10

生态资源_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_省略_eVeluwe国家公园未来10
生态资源_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_省略_eVeluwe国家公园未来10

景观资源

景观:景观原意是风景,即是指土地在空间上及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其内涵是指道路、水体、土地、空间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 景观资源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且含有美学特征的客观物质。它具有下列两层意思:一是景观资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二是景观资源是人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认识的产物,或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 景观资源(景源、风景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和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务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景观的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景观阀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的量度,它们是风景旅游区景观保护规划的基本依据。自然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广义的景观资源包括实物性资源和舒适性资源的总和。(有3个特点: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社会性)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指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来评估分析的一种方法。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山岳景观:以自然山体为主构成的景观。通常具有雄、险、秀、幽、奇等美学特征。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为酸性岩浆侵入体,是大陆地壳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一些花岗岩体被抬升而出露地表,其中有些花岗岩体构成了巨大的山系,再经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的雕凿,才成了陡崖峭壁的山景。从地质学角度分析,花岗岩峰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附件1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依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定义】本办法所指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第三条【责任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划

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和标准。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统一监管,统一开展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协调机制】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各省(区、市)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 第五条【管理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管控、奖惩并重的原则,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六条【落实优先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

自然保护区管理

名词解释 1、WW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 ,简称WWF ) 。 2 、CITES——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Tread of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简称CITES )。3、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既保护区综合调查,就是对生物,非生物,社会进 行调查,掌握“家底”,是保护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分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状况三部分通过人为努力,将受威胁野生动物的一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加以人工管理和繁殖扩大种群。 4 、社区共管——当地社区和保护区对社区和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 5、3R 原则——减量化(Reduce ),再循环(Rrcycle ),再利用(Reuse )。这是当今世界所推崇的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6、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他动物。 7、生存威胁——是指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人类侵扰压力,这种压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保护区机构实体本身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侵扰。 8、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简称IUCN) )。 9 、Nature Reserve——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典型性、特殊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如珍稀动植物的集中栖息或分布区、重要的自然景观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地质构造和重要的自然遗产和人文古迹等) 以及其它为了科研、教育、监测、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10、自然保护区资源——是指在保护区范围内分布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地形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11、标本档案——是自然保护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界多种门类的毛皮、骨骼、浸制、腊制、塑封等各种形式的实体档案,通常由标本和文字记载组成,标本档案具有易损性,直观性和真实性的特征。 12、就地保护——是以保护区的形式将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动物及其生境保护起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受胁物种的繁衍与进化,使之在其最佳的生境中复壮种群。

CBNRM(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

What is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ommunities, defined by their spatial boundaries of jurisdi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by their distinct and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mon interests, can manag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efficien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way. Natural resources are usually common pool resources such as forests, open woodland, grasslands, fisheries, wildlife, etc. Reasons of CBNRM’s Popularity ?The phrase itself—“Community” (community as a spatial unit, a distinct social structure, and a set of shared norms). There is also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idea of the “community” as a “myth” because natural resource boundaries and community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ten do not coincide. ?The notion of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community”: allowing communities to exercise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lable “CBNRM” implies that the communities are supposed to deliver on scientifically specified NRM principles, but in real life practice, the policies, rules and principles are seldom community-constructed and local. ?Promise of a diverse range of benefits predicted by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of a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CBNRM often makes more of its promises to delive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an to assist a Community. The Promise is not made for, nor delivered to, the community at all, but rather to fundraiser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whose real aim is conservation. Theoretical benefits of CBNRM: ?Pro-poor and safety net. ?Promote efficient resource use and allocation, locally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 (Formidable problems to negotiating these knowledges at the interface with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Locally managed resource systems with clearly recognizable territorial boundaries will tend to deploy al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nable service provision to match needs (They will also create local institutions to solve issues of trust and malfeasance, and assist in issu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ransparency) ?Solve or palliate open acces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coercive and insufficiently policed state property regimes. (Anyone who violates the rules will be directly apprehended by local people)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对策 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

生态环境视阈下的林业资源管理研究

生态环境视阈下的林业资源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27T09:02:45.1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陈海英 [导读] 摘要:从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概述入手,简要介绍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及时发现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当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了改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进而对当前林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应用,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苗圃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从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概述入手,简要介绍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及时发现当前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当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了改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进而对当前林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应用,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规划 1 引言 伴随着资源挖掘及工业生产,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各个国家均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国土地荒漠化、水质污染、沙尘暴、濒危物种灭绝等多种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对当前林业资源的管理,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构建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开展林业资源管理,提升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并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进而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 2 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概述 林业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林业资源的建设、开发、应用、控制等进行的管理工作,林业管理对区域内森林相关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实现提升森林利用率,促进林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森林的生长速度较慢,生长周期较长,在进行林业管理的过程之中,需针对林业资源数据加以合理管理,依照林业客观发展情况,保障林业资源数据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从而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数据保障,同时,林业资源数据信息量较大,信息种类较多,对管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对林业数据调查项目加以完善,全面整合区域内林业资源情况,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计算与统计,进而获得真实、客观的林业资源报告。另外,林业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行动态化发展的,森林随着时间而生长,其数据信息变化水平较高。因此,在开展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之中,需采用动态发展的角度实施统筹规划,对林业资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进行评估,以期提升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 3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1)乱砍滥伐问题。我国在进入工业化生产初期对各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全国范围内均进行林木开采,以保障工业生产效率,随着森林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意识到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往因过度采伐行为无法实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因此,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重点防护林工程,加强营造工人工造林以弥补林业资源的不足,降低乱砍滥伐对林业资源造成的影响。 (2)木材資源浪费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但木材加工及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木料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导致原本紧张的木材资源更为捉襟见肘,从而造成林业资源浪费问题。 (3)人工林物种单一化问题。众所周知,自然形成的森林之中树种、植被、动物、微生物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其中包括丰富的物种,而人工林之中一般仅为12种树木,极易出现病虫害泛滥问题,导致人工林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存在一定的药物滥用现象,对当地的空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4 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影响 4.1 林业资源管理能够涵养水源 树木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森林根系彼此相连,使得林地土壤内的水分得以有效保存,同时树木能够促进水分蒸发,从而调节周边小气候,与其他地区相比,林区空气更为湿润。因此,实施针对性的林业资源管理,恢复林业资源,进而改善当地林业发展现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实施林权管理在保障林区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林业管理部门需加强林区内林权管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当地百姓对林业资源的重视,避免因林业开发不合理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从而制止滥砍乱伐问题。林业部门重点管理林地占用普检工作,严禁各种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采取全面性、持续性的占用普检方式,从而在林区内建立长效机制,依照国家对林地占用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加强林业管理的权威性和法制性,有效提升当地林业管理的执法力度,恢复森林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 4.2 林业资源管理能够防风固沙 森林是解决土地荒漠化最为有效的措施,森林能够固定住荒漠流沙,加之森林的树冠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尘埃,从而防止当地土壤荒漠化及沙尘暴等问题。例如,我国以往没有注意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对原始森林大肆砍伐,导致现阶段土地荒漠化问题日渐严峻,西北地区沙漠化现象十分普遍,全国范围内均出现沙尘暴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肺部及呼吸道的危害。因此,在林业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防风固沙的重视,针对部分极易出现沙尘暴的区域,可有选择性的实施防风固沙工程,选择一些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的树种,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开展防风固沙工程之前,林业管理部门需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充分了解,包括现有生态林、经济林情况、气候情况、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情况等,从而构建更为科学的规划,不仅能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当地经济与农业发展。 4.3 林业资源管理能够净化空气 众所周知,森林又被称之为地球之肺,树木对空气造成的影响尤为重要,目前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较多,森林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氯气、一氧化氮等,并施放大量的氧气,能够改善我国当前严重的空气污染现状。例如,我国部分地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相对不足,其森林资源受到一定影响,森林难以净化当地空气,加之工业的不断发展,空气中各种有毒气体大量排放,尤其是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造成当前酸雨问题严重,对当地人民、植物与动物产生极大危害,这种恶性循环空气质量难以保障。我国林业资源管理首要工作是做好教育与宣传工作,提升林区百姓对林业资源的认知,使其意识到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做出的贡献。对此,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进行教育宣讲,为其发放林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手册,并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网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 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这方面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明确产权主体,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评价生态建设成效,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 理顺现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一是设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各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监管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二是完成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包括产权界定作为基础和依据。监管部门要让自然资源使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得到严格保护。三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护的社会制衡机制,让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建立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根据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对于产权界限比较清晰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矿山等,在平衡公共利益及所有者与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据其使用、经营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分配或拍卖给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的产权主体;对于产权边界模糊而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如海洋水产资源、地下水等,应继续以公共产权主体为所有者,但需要改变目前政出多头的所有权结构,由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单一的所有者来管理。 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一是建立涵盖所有自然资源产权种类的交易市场,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加强对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吸引多方面的交易主体,提高交易的便捷化程度,从而达到规范和活跃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目的。二是探索把部分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私有化,形成公私产权对接的自然资源产权混合市场。通过适当引入自然资源私有化,探索解决公共租金流失、价格机制失效、使用权过度滥用等问题。 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产品的价格政策和有偿使用制度。要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对公共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要依据效用价值理论,对具有内在价值的资源产品进行定价;并建立新的资源价格政策,依据公共资源的自身特点,确定不同的资源价格政策,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6)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 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与研究原理和方法 广义:一切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体。狭义:自然资源是依附于人类劳动,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着一定的价值需求性的,指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自然生成物的源泉的环境要素。 1.地理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英国大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被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的功能 2.经济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定义自然资源时,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3.生态学: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概括起来都包含三个共同的方面:1.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2.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段扩大;3.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环境密不可分,但两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 类型:1.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分类,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以地壳表层划分)2.按地理特性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3.按其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作用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地质矿产资源、交通资源4.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分为生活资料资源和生产资料资源5.按其性质分为耗竭性(再生与非再生资源)、非耗竭性(恒定与非恒定性资源或易误用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恒定性资源和易误用性资源两类 特点:整体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有限性、多用性、传布性、层次性、增值性、竞争性、国际性、自然资源的“虚化”。 原理:1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各要素及其综合特征在地表呈现出的水平分化的现象。2生态学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建立最大生产量的最佳生态环境结构的途径。3经济学原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同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联系的。要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应当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4物理学原理。许多物理学原理都可以作为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惯性理论、能量守恒定律等均可用于自然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5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节律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时间变化所决定的。6因地制宜原理。因地制宜原则的实质是实现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方法:1传统的方法。包括地理区划法、经济比较法、数学方法、野外考察、实验研究。2RS (遥感调查)。它集中反映了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具有宏观性、实时性、动态性等特点。3资源数据库等。即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资源不同时空范围内质量、数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以实现对资源数据科学而严密的管理。4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广泛用来定量分析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方法。5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6资源信息系统。7资源考察跟踪研究。二.中国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利用现状:1空间分布极不平衡2时间分布不均匀3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4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5污染严重。保护现状:1水资源保护理念陈旧2水资源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资源 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 4.2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根据黄山四绝的形成原因归纳自然景观资源的类型。 2.理解自然景观资源的特性。 3.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仔细观察图中黄山四绝的景观图以及文字材料,描述图中景观特点。 2.分析图中黄山四绝景观的形成原因。 3.归纳自然景观的特性。 4.由景观特性总结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5.角色扮演,模拟导游带大家去观光黄山四绝景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然景观资源的成因、类型、特性、价值的学习,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2.将旅游资源的特性、开发的价值应用于生活中,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特性、价值。 【教学难点】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教学、图表演示、练习,角色扮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黄山四绝景观的明信片若干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导入】【PPT课件展示图片】 黄山四绝: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景观图片以及文字材料 【师问】仔细观察图片景观并配合文字理解。 大家知道图中的景观来自那里吗?大家去过图中的旅游景点没?(黄山四绝) 【学生回答】略 【师问】这些景观是属于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 【学生回答】略 【师问】这些景观是什么类型?你是怎样区分和辨别的?请从地理角度分析(提示:在材料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并板书】由此可以知道,自然景观可以分为几类: 地质、地貌景观 气象景观 自然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景观 大多数的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因此地貌景观在自然景观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作用(举例:桂林山水、庐山冰川地貌等)。 【师引导】再仔细观察几幅图,为什么要叫“奇松怪石”?奇在哪里?怪在哪里?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略

(完整版)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

巡护管理 1、巡护管理的含义 1.1 “巡”和“护” “巡”有巡查、巡视的含义,指来往重复的行动。巡护管理中的“巡”字,有“巡回”、“巡逻”两个词组所包含的意思。“巡回”是指按一定路线到各处(活动);“巡逻”指巡查警戒。 “护”有保护、保卫的含义。在巡护管理中的“护”主要是指保护的意思。 1.2 巡护 把“巡”和“护”的意思融合起来就是“巡护”。“巡护”一词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是既反映内容又有表体形式的一种活动。其内容是“护”,形式是“巡”。通过“巡”这样的形式来完成“护”的内容。也就是说,保护区各级机构的工作人员,采用“巡回与巡逻的方式、形式”,来完成“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工作内容”。 1.3 管理 管理的含义有三层意思: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二是保管和料理;三是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巡护管理这项工作中的“管理”的内容和含义同样包容了上面的三层意思,即管理负责的是“巡护”这项工作;保管“巡护的相关设备、形成的资料”,料理“巡护事务”;照管并约束的人有两方面:“巡护工作人员”、“巡护涉及的对象(就是进入保护区从事合法、违法活动的一切人员)”;约束的动物主要指在保护区内放牧的牛、羊、骡马、猪等家畜。 1.4 巡护管理 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来理解,‘巡护管理“可以是一个并列组,即巡护和管理,巡护和管理的内容是平行并列。“巡护管理”也可以是一个偏正词组,有修饰和被修饰的成份。修饰成份是“巡护”,为“偏”的部分,被修饰的成分是“管理”,为“正”的部分,有“巡护的管理”之义。 在培训中和从事保护区的管理中,对“巡护管理”的字文界定,应该从偏正词组的结构方面去理解,就是说“巡护管理”只是“巡护的管理”这方面的含义。 1.5 巡护管理含盖的内容 从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与认识“巡护”,“巡护管理”应含盖以下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开展巡护类型的管理(巡护的理由、目标) ●怎样开展巡护管理(巡护的计划、制度、路线、内容、人员、方法、知识、设备) ●如何对巡护工作进行管理 2、开展巡护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很多方法,并且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巡护管理,既是对保护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也是保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1 巡护管理的理由 ●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开展巡护管理工作,保护区各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护林员, 能够经常性地进入到保护区里,及时地发现来自周边社区由人类造成的对自然资 源、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构成的威胁情况、产生的问题,也能及时地发现来自自然 界本身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带来的威胁和影响(如病虫害、气候干燥而容易发生森林 火灾)。 ●制定管理策略有依据。经过巡护管理工作,可以收集到人类社会、自然界自身对保 护区管理产生影响(正、负面的影响)的多种信息、数据,为制定保护区管理策略

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影响

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影响 发表时间:2018-09-10T16:50:35.0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金晓宇 [导读] 摘要: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 沈阳市环美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沈阳 110013 摘要: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与此同时,随着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自然资源的突出代表,森林资源也因过度开发而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也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影响力研究 引言 林业资源不仅包含森林资源,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因此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会造成森林本身的破坏,同时也会对整个森林内的其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进而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影响。 1林业资源管理内容分析 信息时代下的林业资源管理已经逐渐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关的高科技,对林业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数据的统计以及存储等,进而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控制,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在林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单位和人员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并进行逐层落实,同时通过对组织机构的协调,根据林业资源环境的特点合理的控制,保证对林业资源的整合。我国林业资源生长速度较慢,周期长,所以在林业资源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将数据位置和地点进行统一统计,但是在信息管理上还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同时林业资源管理的信息数据种类多,调查的类型也比较多,过多的项目使得数据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更为复杂,利用数据和信息的单位却比较分散,因此林业资源的管理中需要结合使用时间和单位两者,实施最终的管理策略。 2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林业资源可以涵养水源 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会发现其蓄水量交租,可很好地对土壤起到涵养水源的资源,调节土地文水和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由于水是万物之源,因此林业资源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灾害的发生,并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林业资源上的灌木层和林冠层在降雨时均可以进行有效的截流,从而避免土壤大面积受到雨水的冲击和侵蚀作用,进而保护了水土资源。据有效数据显示,每公顷林地可蓄水300耐,而670h耐的林业资源可于一座100万耐的水库的蓄水量保持一致,由此可看出林业资源的价值,相当于每年创造巨大的经济利润。只有增强林业资源的科学合理管理,才能持续发挥林业资源的涵养水源的作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进而增强我国的林业资源建设,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能够运用林业自由涵养水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益事。 2.2林业资源可以防风固沙 森林是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近年来我国的土地的沙漠化程度越加严重,也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而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是由于日照常、风力强和气候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若在这些地区种植茂盛的树木,会降低该地区的风力使其变弱,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流在通过林木的适合会由于植被的分割和摩擦而消耗一部分气流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气流速度的作用。由于森林防护带有效的降低了风速,因此可以提高地区内的相对湿度,改变地区的气候,减缓土地沙漠化,并有利于种植农田,还可以提升田地的产量。正因为林木资源的防风固沙作用,我国已将其作为治理和预防沙漠化的主要措施,在许多地区建立了防护林体系工程,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该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例如在我国三北地区其建设后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4%,改善了土壤和生态情况。 2.3净化空气 据相关的资料表明,每公顷森林能吸收30-60千克的SO2、3-20千克的HF气体以及11-30吨的CO2,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因此在城市种植绿化带,能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尘埃,降低城市噪音,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最终起到净化空气、减少空气中细菌的作用。当今全球的气候都出现了的CO2浓度增加的情况,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便是林业资源的减少,无法将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进行有效地净化。因此,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能有效地控制空气中CO2的浓度,净化空气,防止全球变暖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科学合理地中职绿化带,扩大森林的面积,控制空气中CO2的浓度,净化空气。 3林业资源管理中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3.1做好城郊林业资源管理,降低因为工业污染而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 很多城市的环境都因为工业生产原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生物甚至因为工业污染而灭绝。森林能够使得受到污染的空气得以恢复,可以给整体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使得人们生活在更加绿色健康的环境中。而且,森林还能够杜绝沙尘污染,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会受到沙尘暴的侵害。笔者认为,做好城郊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使得工业区所造成的污染得到很好地缓解,提高空气的质量,生物的生存环境也能够因此而得到改善。如果能够使得管理制度足够科学完善并且得到落实,那么城市的环境会有极大的改善。此外,我国当前有相当多的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有关部门就一定要确保林业资源得到足够好的防护,其工作的重点就是城郊区域,比较有效的方法有还林政策,使森林面积得到恢复,此外,还可以选用人工种植的方法,构建相应的防护林,使得污染物不会对城市造成影响,这样空气质量会有很大的进步。 3.2林业资源同步措施跟进,保障物种多样性 森林资源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树木之外,还包含了野生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等。而由于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进而整个生物种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多样性也同样遭受严重的影响。在林业资源的保护过程中,除了对于传统的森林树木进行保护以及恢复工作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度,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来保护森林中其他资源的恢复。在地区原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对于林区内的珍稀植物采摘以及野生动物的捕杀都应当严格的限制,必要时可以派遣专人进行监督管理。在林业资源恢复的过程中,林区除了引进相关树种,也可以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处理,以使得相关的野生植物能够与树木共同生长,恢复物种的多样性。通过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地区重新建立了新的森林生态环境,而由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多数野生物种重新获得了生存环境,物种的多样性再次得到了保持。虽然由于后期保护与恢复工作相对滞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比较迟缓,但是对于整个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维持工作来说,林业资源的管理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