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坏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取向”。 瑞吉欧的教育取向有三个方面的传统影响:①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②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③意大利学前教育传统及战后左派改革政治。在这三者交互影响下,瑞吉欧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齐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视儿童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是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成人应如何应对?最重要的是要承认“其实有一百”;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另外,千万不要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瑞吉欧的教育成就应该归功于这种“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他们还提出:当前的背景是幼儿的数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又生活在充满新的需求、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生活,经常变成一个过度情感投资的对象,束缚了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有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兴趣,渴望友谊。为此,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在幼儿园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百种语言:他们把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鼓励孩子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象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我就是我们”:“我就是我们,代表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交流,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可能性。”以另一个方式来理解,幼儿与成人共存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并通过每日的文化参与发展自我。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

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念 明德小学的理念是希望孩童在接受基础教育时,不但能学习到先进的知识,未来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同时也能得到【全人教育】的熏陶。明德小学推展【全人教育】是依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领悟【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奉献社会】的意义,并且以(真、善、美)做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因此,明德小学教育的目标是期望学生能了解【真】就是诚实朴素、讲有用的话、做有用的事,使社会不但日趋和睦,而且能持续的往正面发展与进步;【善】就是照顾弱者和尊重长辈,以己之力不断的向国家社会做出奉献,使得国家、社会能永续长存和更和谐;【美】就是追求完美,爱护环境,凡事止于至善。 我校将推行明德教育理念,让孩童了解做人处事道理,教育的真谛,使孩童能真正肩负起往后的重任。 1、在平凡中拒绝平庸,在平淡中品味平实,在平常中感悟非常,在平常中拥有平和,在 平常的教学中不断追求做教师的幸福。 2、感谢老师!无论日出日落,无论花开花谢,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始终都在陪伴着 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默默地奉献着一切。 3、感恩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念,给自己一颗感恩的心。 4、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5、在平常的教学中感悟教育,在平时的细节中寻找真谛,在平和的心态下追求做老师的 幸福。————刘可钦6、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 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7、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 我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也新了。 ————魏书生8、内心充满感恩,我们的生命,则会充满蓬勃生机,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是我们成长 中的雨露和阳光。我们的人生在他们的爱护下静静地成长,充实丰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青春,是父母让我们拥有花朵般的生命。 9、教师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 来。 10、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学生。 文明礼仪“三字经” 楼道内,不乱跑,玩游戏,讲安全,对来宾,有礼貌,遇师客,要问好。 进教室,喊“报告”,经同意,方可进,校公物,不损害,花草树,要爱护。 “上课”令,齐起立,桌椅静,问师好,上学校,自来往,不接送,校门畅。 上课时,坐姿正,勤思考,爱动脑,上下楼,靠右行,声音轻,脚慢性。 离教师,要“谢谢”,有礼貌,脚步轻,与师谈,要虚心,眼望师,耳听清。 要出门,问父母,经同意,方可行,回到家,打招呼,有礼貌,习惯好。 唱国歌,声音亮,爱国情,心中装,升国旗,要肃立,敬队礼,要规范。 尊长辈,爱幼小,客人到,心欢笑,有纸屑,不乱抛,有果皮,扔进箱。 卧如弓,行如风,有气质,有风度,谈话时,面带笑,讲理解,讲和善。消防常识“三字经”!平日里,想安全;教育孩,火不玩;扔烟头,不随便, 灭火器,会熟练;懂灭火,会全面;初期火,会全歼。

全人教育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地处江尾海头的江苏省启东中学,大门、二门上挂出了两条横幅,一是热烈祝贺李天然同学荣获第1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一是热烈祝贺黄见同学被录取为北京大学飞行国防生。 北京大学在总结2012年江苏招生录取工作时指出,“在保送生中,启东中学的李天然是全省唯一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即将代表中国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争金夺银”。在提到飞行员国防生报考踊跃时指出,“今年北大首次招收飞行国防生,在江苏计划招收2人,实际录取5人,占北大今年招收飞行国防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启东中学的黄见不但高考成绩优秀,身体素质也非常符合飞行员要求”。 闻名遐迩的启东中学,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先后斩获国际奥赛14块金牌、2块银牌;每年总有20名左右的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等许多荣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全人”,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启东中学,“全人教育”有着全新的诠释——博士校长王生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新全人教育”思想,即,面向全体每一位学“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展现学生完整的个“人”,为了学生全部的“人”生。“全人教育”就是要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全程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做人、心智、特长、体魄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才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的启东中学,又站上了新的高度。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生校长,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共十八大党代表。每当回忆起2008年3月5日下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的场景,王生校长总是十分激动。他说,一定不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情嘱托、热情鼓励,做一个扎根基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的作用在于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最终实现人类的进步。因此,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每一步都在提升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感到十分光荣;作为一名校长,更感到责任重大。从1984年当副校长起,我就在思考: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近年来,更多的是在思考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基于这两种思考,1998年我当校长后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近年来我又尝试提出“全人教育”的理念。下面结合启东中学的教育实践来谈谈我对“全人教育”的理解。 一、“全人教育”关注学生全体 基础教育担负的是为孩子一生幸福成长奠基的工程,是奠定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为此,我们要坚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我们的教育要从人本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全面考虑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面向全体学生”是对中国“平民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从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真义》及“新文化运动”,再到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概论》,他们都是平民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和践行者。时至今日,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不但没有过时,还依然闪耀着穿越历史的光辉。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平民教育。他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

以“全人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以“全人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摘要】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帮助社会公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全人教育”思想纠正了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倾向,与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基础教育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全人教育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将全面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回顾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肯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存在的不足,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我们的育人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全面转换育人模式,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一、传统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就是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题的,因此课堂教学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在高考的压力下,考试就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而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就成了知识传授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这种应试教育的规范化,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正趋向于大工业流水线式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激情,这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已经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仍然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霾。 传统育人模式除存在教育模式单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于功利化等不良现象外,还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弊端。而教育目标过于狭隘,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其最大的弊病。因为传统的育人模式主要关注的是智力开发,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升学是其唯一目标。因此,教学的内容侧重于与“应试”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应掌握的其他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在传统育人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淡漠、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和行为模式功利主义明显等现象。另外,由于学生长时间“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身责任的正确认知,因而极易造成其“脱离社会”的严重后果。 教育应当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而绝不是知识的“传输带”。传统的育人模式把学生视为教育这台“机器”上的“零件”,这样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便被埋没和忽略了。因此,我们应当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

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归纳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与院系课程不同,院系课程设计首先考虑学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为继续学习本专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则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本研究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 2.对于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什么内容,以便更好地体会它存在的价值? 3.了解这些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道德抉择,或以不同途径为公民社会做贡献? 每门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评审后都将获得编号和标签,每类标签之下都应有适当数量的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定期复审重新获得批准,大部分“伦理和公民”课程可以拥有两个标签。 哈佛大学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完全符合通识教育原则的课程,后半部分是250门左右满足专业兴趣的院系课程。今年秋季改革后,后半部分院系课程将被移到分配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仍可选修。分配必修课要求学生分别从哈佛文理学部“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分部,以及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的院系课程里各选一门。不能选修初级和中级语言课程充数,同时要避开主修专业的课程。 此外,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一门实证及数学推理课程,确保学生达到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等量化技能要求,让学生运用数据时能够审辩性思考,为他们进行更高级的量化研究做准备。哈佛大学将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细化课程目标,评估当前这些目标的达成度,指导此类课程做出必要调整。通识课程应有多种水平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哈佛大学还要求学生学习一系列院系必修课,包括论文写作、外语和量化工具课程等。 教育支持系统 制定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 改革后,哈佛大学升级了行政管理和经费支持系统,确保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一流质量。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将增加人员、资源和权威,以便更好地募集、开发并维持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性教师、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将做出更大努力,确保通识教育课程达成目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跨越专业领域,哈佛大学制定了更清晰的激励措施鼓励院系深度参与,以平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科、广度和数量。 开发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可以申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小组协助建设课程网站,获得经费聘请研究助理协助工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的教师,还可以聘用其他院系的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哈佛文理研究生院将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为他们提供培训,协助教师招聘有经验的助教,提供经费用于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和课外作业,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等方面享受优待等等。助教主要负责主持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学生数将控制在12—14名,通识教育课程助教将获得额外补贴,接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培训(主持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表现和作业等内容),表现突出者将得到奖励。文理学部三个分部负责人在评估院系年度聘任计划时,将统筹考虑支援通识教育的需求,适当增加数字助教、导师及其他教学和行政岗位。

瑞吉欧思想渊源及教育理念

思想渊源: 瑞吉欧教育体系源于意大利北部小城瑞吉欧?爱米里亚。在过去30多年中,由意大利的教育家们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共同创建。经由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凯茨、福门等人的介绍与推广,其教育理念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瑞吉欧教育系统的主要创建人马拉古滋认为,该系统的建立受到许多思想家、理论家的影响。其中主要有杜威、克伯屈、布鲁纳、皮亚杰、维果茨基、嘉得纳等。这个系统有自己富有特色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哲学观念与教育主张,有其自身的组织方式,还有其环境创设的原则。这个学前教育系统通过符号表征系统促进儿童的成长,鼓励儿童运用各种可用作“表达的、交流的与认知的语言”(《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去探索环境与表现自我。这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就是以小组形式实施方案教学。 进步主义教育就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起源自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帕克尔,杜威等。主要的理论与方法有前期的帕克的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沃特的葛雷制与后期的以儿童中心取向的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及社会中心取向的教育理论与实验等。主要观点有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极其思想就是美国教育界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所引发的挑战的回应,就是现代城市工业文明条件下改革美国教育的一种广泛努力与改革方面的选择。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儿童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就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就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她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与发展。 维果茨基构建主义思想 维果茨基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并通过研究得出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认为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个性也就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就是社会关系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关于儿童个性的社会起源的思想揭示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本质规律,即作为个性核心成分的社会性就是在儿童同她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由外到内发展而来的。 教育理念: 瑞吉欧的教育取向有三个方面的传统影响:①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②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③意大利学前教育传统及战后左派改革政治。在这三者交互影响下,瑞吉欧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齐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她说:“孩子,就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视儿童为一个自己

学习全人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感悟全人教育 (奉节县公平镇学堂明德小学晏洪国) 教育原本就是全人教育,从中国的儒家孔门六艺到西方古希腊的博雅七艺,无不透视出教育的原有本质和面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逐渐具有了国家性、专业化等特点,也使得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是全人的教育,以至于社会发展到如此发达的地步,我们反而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思考和实践全人教育。有幸也是迫于要求,翻阅了明德项目校长培训手册,体会更是深刻,认为全人教育真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行必有果。 一、全人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所谓全人教育我的理解也不仅是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还要学生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Whole Person),即不仅仅是注重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关注身体、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和情绪健康、艺术、信念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达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联系。 要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首先是要有一个前提假设,即“人人皆可成为全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无限发展潜能的有机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相信这个前提,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我们学生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一定都可以达到教育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假设

前提和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学生共同的不断努力。 二、工作中如何践行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在于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明德全人理念旨在培养勤劳朴实、追求“真、善、美”的孩童。作为学校工作的主持者,有义务更是责任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那么,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做?能做些什么?让我们六年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培养孩子勤劳朴实的品质。 勤劳朴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无不折射出华夏儿女这一优良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祖辈眼中是“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逐渐将勤劳朴实的品质丢失。为此,我用分区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室、走廊、厕所、公共区域卫生交给学生管理,除了定时打扫卫生,还要监督责任区内乱扔、乱甩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回家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小到帮父母打一盆洗脚水、添一碗饭、、、、、、,每周各班做一次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孩子给予全校性的表扬,以此来帮助他们认识到唯有勤劳以赴才能求得良好的成就。 2、用经典陶冶孩子的情操。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老祖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诵读的经典,诵读经典,能从中明白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现实社会,被网络覆盖,网络游戏成为孩子的挚爱。不爱读书,更不愿意去读祖辈留下来的这些至理名言。为改变这一现状,我要求每个班每天早上早

(完整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内容整理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内容整理 教育的定位 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 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九个坚持 1.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2.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3.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5.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7.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8.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9.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

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10.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11.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 劳动、创造性劳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4.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5.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6.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7.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 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 2.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3.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 4.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 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 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育在这个意义上乃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内在的生长、求知和理解自己身边事物的欲望。从生命的初期,他们就在与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行“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验,而理解也是一种经历自己的渴望被满足的感觉、一种征服感。因此,儿童的学习并非成人教学的必然产物。相反,它大部分要归因于儿童自己在他们的活动和成人所提供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教学应以作为学习者的儿童和儿童的学习这个最关键的要素为出发点和基础,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丰富资源,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暗示性的观念和支持性的环境,应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学习。儿童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他们常常在教师所安排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中、在利用自己的各种自然的语言(游戏、绘画、手工、动作等)表达自己看待事物的独特角度和独特认识时显示出这种能力。他们知道如何去获得理解,他们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创造意义。只要成人视儿童为创造者、发明者和发现者,与他们共享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之乐趣,他们就会对教师所安排的情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投入极大的能量,就会对活动过程中令人惊奇的地方和不一致的地方满怀发现的期待和喜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儿童发现的可能性;而成人活动的核心,则在于激发儿童作为全部学习的基础的创造能力。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关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一个积极的、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关系系统自身必然蕴涵着一种真实的自动教育机制。幼儿学校系统中的关系首先表现在角色上,表现在作为学校的三个“主角”--儿童、教师、家长相互以及各自之间的充满温暖、亲善、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上。这种关系不仅“使所有相关人员体验到一种被热情拥抱的感觉”,而且能激发大家参与、研究、贡献的积极性。对儿童来说,从同伴和成人那里获得的认可,会使他们体验到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更加自信地参与学校的活动。而丰富的社会交往确保的丰富的期待、冲突、沟通与抉择,更为学习提供了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其次表现在空间上,开放的空间--有利于游戏和社交的场所,丰富的探索材料和工具,艺术工作室、研究和实验室等,为人际互动、人-物互动、自主探索、交流与分享提供了充分的环境。第三表现在功能上,教育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之间、学习和发展之间、思想和行动之间、不同的象征性语言之间、个体的独立自主性和人际的社会适应性之间应该有密切的关联。一个能够把互动中的各种力量和要素(空间、角色、功能)动态地结合起来朝向一个共同目标的教育体系必然会具有“不同一般的力量”。二、如何看待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儿童观、学习观和教育观,必然导致对教师的独特看法和要求。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一年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根据教材中的情境,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怀境,如教“What’s you name? How old are you?”时,情境有“小歌手大赛报到处”、“迷路的小孩子与警察”、“结识新朋友”、“医生与生病的孩子”、“自我介绍”等等一些语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讲台上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如师生早晚问好、道谢、道别等,学生已经习惯用Hello、Good morning、thank you、You are welcome、See you、Good bye……与我交流。这样就无形中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每课的对话让学生先听后读,然后表演,每小组不宜超过四人。表演前应让各小级操练准备,鼓励其拓展创新对话内容。表演过程中,除要求学生语音语调正确外,还应让学生注意到交流手段如表情、手势、姿态等。例如在练习Is this jacket yours?这个句型时,我手里拿着一件夹克衫,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jacket is it? Is this jacket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是谁的。于是,我跟学生们操练熟了,就让学生自己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件夹克衫去问别人:Is this jacket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 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 2、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背诵,使自己听的见自己的声音,渐渐做到流利,顺畅.促进学

通识教育 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专论?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 —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 张东海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8)04-0020-04 General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softheConceptandPlightofPractice—— —toUnderstand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fromtheViewofHolisticEducation ZHANGDong-hai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Theplightofgeneraleducation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inChinaiscausedbyvariousmisunderstandingsaroundtheconceptofgeneraleducation.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isassociatedwithidea,systemandcurriculum.Theideaofholisticeducationisgoodforustoknowcorrectlyandcomprehensivelytheconnotationofgeneraleducation.Generaleducationisakindofinterdisciplinaryeducation,whichcultivatehumanqualitiesandhumanisticspirit. Keywords:generaleducation;holisticeducation 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走过了一个从“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教学改革,到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到以美国顶尖大学为样板,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乃至试图以通识教育理念来重新设计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二十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讨论与高校的实践,通识教育理念逐步为我国高校所理解。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若干观念上的误解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区。 首先,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存在一定的误读,把开设通识选修课等同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这里仅指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通识教育概念至少可以从理念、制度、课程三个维度来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关于如何办大学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大学理念或者“一种大学观”,是关于如何安排大学本科生学习过程的认识,是关于大学要培养何种人的认识,“其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1]。它的教育内容是非功利的、不指向某种职业的知识,而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有普遍意义、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能使人善尽作为“人”和“公民”职责的知识,是人类文化中的基本知识。这是通识教育的理念之维。其次,通识教育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都与专业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要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系列教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我国内地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有更多的承载,这就是:回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冲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消除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日前,应南京财经大学邀请,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教授为该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本报今天刊发经熊教授审改的报告摘要,敬请关注。

■熊庆年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然而,社会上的人们对什么是通识教育并不一定都知晓,有不少人对推行通识教育心存疑虑。即使在大学,甚至在已经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校,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未必一致。至于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在这里想谈谈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并通过回顾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梳理通识教育实践的一些做法,使大家加深对通识教育的了解。 为什么要推行通识教育——保证“人”的教育的完整性 什么是通识教育?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的时候,意义所指并不完全同一。有时它指一种教育的理念,有时它指一种教育方式,有时它指特定的课程安排或者某一类课程。作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理性,而且要有人文的理性,注重大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的涵养,防止人的异化。作为教育方式,通识教育强调成才环境的营造,意图通过特定的学校生活形态和文化方式来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作为课程安排,通识教育强调通过一定结构化专门课程来建构学生合理的认知基础,造就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育是社会“人”的再生产,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知识分子的再生产。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作士。孔子的《论语》就说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当是有社会担当的,所以要有坚韧的精神和高尚道德追求。在现代知识社会,知识分子的作用更加凸现。正如英国学者珀金指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既依赖于知识的进步,也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再生产,正如工业社会依赖于资本的不断投入和有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再生产”。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知识分子的再生产都不能不注重其精神品质的熔铸。现代大学生产出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就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余英时先生指出:“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评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现代大学能不能造就出这样的“社会的良心”来,这是需要加以考问的。 事实上,现代大学面临着种种严峻挑战。其一,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期待越来越工具化、功利化,大学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提升人力资本的工具,成为个人理想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本身被忽视。其二,“两种文化”分裂,即英国学者斯诺所指出的,由于学科的高度分化,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一窍不通,科学家缺乏人文素养,给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造成威胁。其三,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导致知识半衰期缩短,知识折旧加快,大学已经不可能把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他们,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在大学完成今后生活需要的所有知识储备,而且个人职业转换次数增多,这些使得知识学习的选择变得异常困难。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这些挑战,以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不被异化。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08:51:39.8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作者:孙燕超[导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 孙燕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30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知本”社会的到来,通识教育日益得到认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学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对近年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关系研究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明晰二者的定义和二者关系,总结对策,有利于未来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期待能提供理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改革 “通识教育”的概念于19世纪在美国诞生,从1828年的《耶鲁报告》,到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高等教育》重申与强调,致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诉求,已历经20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与核心追求,通识教育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通识教育赋予不同的意义。通识教育同教育的发展一样,内涵也是变化发展的。虽然迄今为止,学者们对通识教育尚未有一个统一而明晰的定义,但都体现并认同其基本内涵,一是指与专业教育部分相对的部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通识课程;二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观,通识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素质的教育”。[1] 二、专业教育的定义 专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专业划分为依据开展的教育。布鲁贝克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2]哈佛大学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将专业教育定义为“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划分是其基本依据。专业教育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二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关系。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该观点认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中心与文明的灯塔,培养的是全面的人,是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一个职业人与劳动者,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2], 这样一个公民,他必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大学“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一理想必定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实现。显然,本观点是经典意义大学传统理想的坚守者,是所谓的“经典学派”。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 该观点认为,在市场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大学只有适应社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为社会输出的也应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按照社会分工对大学生实施专业教育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该是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是相对一定专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同时,通识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才能实现。可以看出,该观点是典型的“高等教育适应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成为趋势,可称为“市场学派”。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 该观点认为,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容易使教育陷入空洞,陷入知识技能“无用论”,而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则会使学生只熟悉单一学科体系,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容易失去综合交叉的学习机会以及不同领域自我探索沟通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并重,实现“两手抓”,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界线,以取得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教养的人。可称之为“中间学派”。 四、问题与启示 通过上述“经典学派”、“市场学派”以及“中间学派”的观点争论,一方面说明当前学界与社会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通识教育没有明晰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导致通识教育口号虽响,却步履维艰。如通识教育概念模糊。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显得空洞化,没有明确的对象与方法。二是课程不明晰。各个高校的通识课程概念模糊,设置标准不一。有的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识课程,有的则以选修课代替通识课。 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消长中走向融合,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开展通识教育理论统一与实践探索。恪守学术自由理念与适应时代需求,促进文化之间的博弈、整合, 保持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参考文献 [1]顾秉林人文教育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2]姜彩丽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J].黑龙江教育,2012,(8),47-4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