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思品课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小学思品课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小学思品课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小学思品课与生活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3-19T15:15:18.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作者:白怀礼[导读] 品德课必须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与学校活动、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相结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255100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品德与生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独特个性——课堂必须延伸。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标志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往往是割裂的。这样的教学是死的,它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品德课必须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与学校活动、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相结合。对此,笔者试图以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观点进行如下几点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几个结合的思考。

一、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而活动的本质内涵就是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完成体验。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明白的一些道理,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延伸至班级管理,品德课中的道德规范,很多都可以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教师可以把上周品德课的行为目标作为当周或下一周的目标之一,并限期对达标情况进行考核,对达标的学生在“班级阵地”栏中予以表扬。如教学《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一课,教师在开始教学前,让学生观看书上画面,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讨论:我们做值日时应当怎样分工?除了图中所提示的我们还有哪些工作应当做?讨论后,教师再结合班级值日劳动的情况,制订一定的值日制度,在班级实行,并定期进行总结。在懂得了做值日的安排和步骤后,学生根据前期的值日表现,评选出“勤劳小蜜蜂”。评选内容可侧重某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评选可以作为班级常规而建立,今后每月进行一次,有利于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使品德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落实。

2.延伸至中队活动体验是队员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队员的积极性,让队员自觉地“我要体验”,而不是“要我体验”。对于队员来说,没有趣味的活动,便没有吸引力,更难以激发他们参与的主动性,还会影响到少先队的感召力。因此,辅导员在设计队活动时,应注意“趣味性”,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活动。活动后的调查显示:队员对活动非常满意,原因是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自由飞翔,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参加类似活动。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先让学生搜集从小到大跟父母一起照的相片,选择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相片,根据时间排列起来,还可搜集用过的玩具和衣物。把搜集到的内容在小组内讨论,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份快乐是怎么来的?”“每天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什么?”“父母是怎么爱我们的?”将学生的记忆大门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爱,如一股清泉涌出,此时,让孩子们尽情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一内心的情感体验,催化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德育的发展。我们再将行为目标以评价表的形式展现,在下周内落实,并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关心体贴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的好习惯。

三、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在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谈去论,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小学品德教育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学。从生活中发现儿童的世界是纯真无瑕的,是丰富多彩的,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寻找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活动的主题,在了解、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便会水到渠成。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品德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认识。

总之,提高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小学生健康品德养成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中感悟体会整个人生,从每天的生活小节入手,从每段日常对话中体味。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每一天生活进行回味、反思与总结,体验圆满的人生历程,获得有意义的人生。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思品与社会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无情的灾害。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知道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和《中公河流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洪灾。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洪灾带上。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会看地图,冰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间一图片、音乐。 生准备:搜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1.图片导人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并谈感受(多媒体播放图片)。 生:大自然风景真美啊! 生2:这些xx 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设计意图:欣赏美丽的风景图片和即将学的新知自然灾害形成鲜明的对比,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大自然总是这么xx 多姿吗? 生:不是,大自然还有很多的自然灾害。 (引出新知,师板书课题:灾害)

2.出示教学目标(略)(指名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 中有数。) 3.出示自学要求,自学36~ 39页 (1)大自然有哪些灾害,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哪些后果?(2)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我国有哪些地区位于地震带上,你的家乡离地震带近吗? (3)阅读《中国江河分布图》,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的家乡在河流带上吗? (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思考、并组织好语言回答)检查自学情况: 师:大自然有哪些灾害? 生: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师板书)师: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生:地震使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损毁。 生2:洪水吞噬了许多村庄和市县,毁坏了大片良田和很多工厂。生: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吹倒房屋和通信设施。生: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69227 人遇难,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3000多人被夺取生命。 (此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事例和数据中,感受灾难的无情,师板书危害生命,财产损失)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自然灾害? 生:汇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组灾难中的图片,看看你们又有了哪些新感受。 (多媒播放图片,并配乐“孤独”营造悲伤心痛的气氛,感受灾害的无情,从而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从事了十几年的政治教学,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政治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政治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政治教学作以下反思: 1.坚持联想式教学:把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2.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 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 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互相尊重作为课堂教学的基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教学要增强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学科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对每一门学科始终充满一种神秘感,保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活动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抛弃“等”“靠”“畏”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始终考虑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并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讲解

浅谈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下面仅就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自身的修养,坚持以人育人 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育德。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我觉得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示范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为孩子竖起榜样,以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如:我们在教室地面上捡起一片碎纸;细心地为学生整理学习用品;当有的孩子生病时关切的问候一声;哪怕是“你真棒”这样简单的三个字……点点滴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从而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核心内涵是一个“爱”字,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德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爱,教育学生会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博爱,即爱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境如何,也不管学生是聪明的还是迟滞的,教师要把自己诚挚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爱,我班有个学生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两门课程都没有及格,一年级就考不及格,我觉得她是一位比较笨的学生,后来经过反思,我感觉这个成绩也有我的责任,是我对她的爱不够,对她的关注不够。后半学期我一有时间,就单独把她没学会的内容教给她,也让其他同学多帮助她,期末考试,她的两门成绩都超过了80分。其次要爱得深刻,要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我要求学生分别用左、右手来判断正确与错误时,突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分不清左右手。”全班同学大笑起来,我说:“请你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我边示范边说:“这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暂时性遗忘,据说大科学爱因斯坦有一次竟忘了自己的姓名。”然后,我接着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与体验”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与体验” 发表时间:2017-02-13T15:58:27.7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作者:潘孝光[导读]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引导小学生主动纠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小学2666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要求教师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 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引导小学生主动纠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立足生活基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觉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1.根据课堂情节,创设合适的道德情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例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去讲述教材里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 低年级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受到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往往在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教学当中出现学生学不懂、教师不好教的困境。为了显著提升学生的直观认知,跨越社会经验障碍,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做到由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践。事实证明,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迅速进入生活。 3.教学环境,贴近生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或探究的主题,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非常自然的。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从发生在这位小男孩丁丁身上感人的故事,来想想自己家人曾经为“我”做过什么。这一下大大启发了学生。 三、指导活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将课本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将静态的教材内容“激活”,引导学生在亲历中得到体验。教师要有创意、巧妙地将课本里的生活模拟出来,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四、课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可在课后布置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还有向家长表示孝敬,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这样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旨在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教学再次回归生活。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确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教师要努力引导小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要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体验生活,进而“学会生活”。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方法例谈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方法例谈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 明行为起基石作用。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浅谈一些体会。 首先是教学时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 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 课程目标。全面把握了教学目标后备课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 在各种活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 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 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 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游价值的观 点或结论。在学习上表现好的要及时夸奖,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知识理解了并把它贯彻在 行动中的更要表扬。让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另外,要尽量拓展教学空间。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 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地 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我让学生搜集家人的相片,让学生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的生日,看看家里的变化,想想是谁在辛勤的劳动。使学生明白自 己是幸福的,家长是辛苦的,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且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孝敬老人。 以下再简单介绍一些教学技法。 一、表演法 表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课文内容或课外补充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时我做编导,学生演;有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教学《伸出爱的手》时让学生选择 一个场景,如购物、乘车、看病、问路等,推选一名同学扮演聋哑人,组内各成员合作表演故事, 进行模拟体验。深长在模拟聋哑人购物时,一名学生扮演聋哑人在那里指手画脚向扮演售货员 表达自己想要购买一件物品,但售货员读不懂这位同学的手语,最后两人都很着急。表演后让 两位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扮售货员的同学说:“因为读不懂手语无法知道他想购买什么, 特着急。”那位扮演聋哑人的同学说:“现在我明白了不能用口表达,听不见有多难受。”通过表 演让学生感受到聋哑人难!一切日常生活都难!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二、调查访问法 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我们的生命》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调查访谈。可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问 问妈妈:当知道怀了自己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当每次感受自己在肚中有力的律动时是怎样 的心情?当妈妈因为肚中有了一个小宝宝而产生生理上的反常时是怎样的心情?在肚子日渐大 起来时是什么心情?当生产自己时妈妈的心情怎样的?问问爸爸同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 访谈知道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的。它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三、情景感染法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是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

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道德与法制

市级论文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道德与法制

浅谈如何教好小学道德与法制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我们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真诚的期待。而德育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如何才能教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众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老师面临的难题之一。 如何才能较好小学品德与社会呢?经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工作及实践活动和深刻的心得体会,我认为教好品德与社会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课前应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充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能去的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前充分地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工作。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不少老师认为课前是没有充分进行备课的,不仅如此,而且还自以为是地说:“备不备课并不重要,只要上课时自己认真教好就可以。”简直是荒唐!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前根本就没有进行备课,只是到上课时才匆匆忙忙地照本宣科应付式地将课教完则不了了之。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或听到类似的话语在耳边响起,都会勾起我内心充满愤怒的冲动!敢问:“没有认真备课,能准确地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吗?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你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良好衔接及更好的把握吗?”如要追问,我心中是在有着太多的敢问……实践证明: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和其他科目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 第二,课堂上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的目的从某个角度上看,是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听好课服务的。而是否能够掌握好新课的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2)

初中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标实施已经几年时光了,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政治课老师变为思品课老师,而新课标的要求与现实的矛盾又让人难以适从。的确,好多事物不都是矛盾的吗?下方简单谈一下自我的几点熟悉。 首先,三维目标的关系。 此刻思品课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用心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殊是知识目标必须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务必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潜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样考?没法考。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就如学生所念叨的“背多分”。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兴奋了,但往往轻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能够说没有足够时光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爱好。我们就必须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用心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其次,学新课与复习的关系。 相信大家都会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是用最短时光讲完新课,然后展开复习、练习、检测。争取期末考过其它乡镇,思品课就是如此,每一单元后面都有走进生活、活动在线等资料。按理就应活动,让同学们实践或是放松一下。但这样能提高成绩吗?最起码短期内不可能,所以很多就放下了。 本学期我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学新课时,尽可能适应新课标要求,强调并注重情景创设、情感目标的实现。运用多种手段应用教学,有时光的话还能组织学生看点视频、电影之类的。我自认为在这一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但进入复习后,就不可能顾及许多了。惟有把知识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考出成绩。而学生的成绩就是老师的成绩。学校就是以此来衡量老师,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因此,我认为,课改与考核脱节,是老师对课改爱好不高的主要原因,因为很多课改的成果是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来衡量的。像我们班张××、陈×等同学,品行端正,学习十分刻苦,但一考试,就是班级倒数,思品也不例外,你说这样的学生是好还是坏?简单甚至是唯一的考试方法,剥夺了大部分学生体验成功的权利,“老师,我真的很努力了,可为什么还是这么差?”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声,我都不知该怎样回答他们。说心理话,眼看着不少学生一天天对学习失去信心,我们却无能为力,再好的说教又有什么好处呢?考核制度不变,展示课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表演课,就像昙花一样,漂亮却很难坚持。对课改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但大家都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就像我们坐在那里搞什么论坛,心里想着的却是下节课如何复习一样。 第三,时光与效率的关系。 小课的地位决定了我们的被动,每周两节课,一个自习。学新课时还能够,可临到考试就明显觉得不够了。又要讲、又要记、又要练;而练了后又没有时光检查再落实。此刻每节课只有40分钟,就更要精打细算,不讲怕学生不明白,讲多了肯定占用学生记的时光。好多时候是当时记住了,可过后又忘了。在我们看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几句话就是把握不了。而老师则随着学生的把握状况喜怒哀乐。提高复习效率则是最重要而又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第四,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坚持传统必然行不一样。当前我们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好的。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有职责、有义务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提起成绩很多人咬牙切齿,很多时候我们又斤斤计较成绩,其实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学生潜力的直接体现。像思品课,又能够说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体现。因此,一方面我们高举课改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活动,品德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 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8-06-22T15:57:11.33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作者:董云辉[导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社会教育的主要渠道,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举止文明的社会行为奠定基础。 辽宁省朝阳县西营子乡中心小学1226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社会教育的主要渠道,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举止文明的社会行为奠定基础。但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几乎大部分都是理论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无疑会让他们感到枯燥而乏味,从而降低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小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策略, 让小学生更好、更轻松地接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思路,学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教师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品德与社会》课自然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教育作用。为了转变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思路,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快乐》这节课时,就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陈腐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从而充分地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自己有哪些感到高兴的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论,这样首先便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接着我又组织同学们通过讲笑话、唱一首快乐的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快乐的事情,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让学生在“快乐驿站”中共同感受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也变得极为活跃了。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我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快乐,才能让学生知道快乐有很多它并不难找。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真正作用。 二、鼓励开放性学习,让学生广泛获得学习资源 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学习过程是封闭的,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知识的获取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和教科书固定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他们知识面狭窄、缺乏足够的认识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对于自主和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开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在开放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授学到知识,还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如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父母的讲解等等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还能让学生在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还以我的课堂教学来说,我在教《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助,收集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第二小组收集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第三小组收集有关文明乘车的资料。第四小组收集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第五小组收集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理由。第六小组收集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小组成员可以从书本上,或请教家长获得资料。小组成员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学生可用拍照,或自己动手画自己见到的交通标志。小组成员还可以通过采访交警获得资料。学生也可以有组织地到路口去观察。 利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从更多不同的途径学习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交通运输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交通安全,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对学生大脑思维、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肩负起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小学四年级思品与社会下册期末试卷

一、填空:(共30分,每空1分) 1、看地图时需要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 2、车牌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意思(各省市的简称)、河北省的简称或别称是(冀)。 3、我们需要的所有物品,有的是(农产品),有的是(工业品),还有的是原料来自(农村), 然后又有(工厂)来加工生产的。 4、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5、交通运输不仅要有(交通线路)、还要有(交通站点)、如(汽车站)、(火车站)、(飞机 站)、(港口)。 6、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第一架动力飞机。 7、我们现有的通讯方式有(寄信)、(打电话)、(发传真)、(发电子邮件)。(书籍)、(报纸)、 (电视)、(广播)、(网络)等被称为大众传媒。 二、判断题:每个空2分共计20分) 1、由于受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会有所不 同。()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地区发展比较平衡。() 3、工厂就是生产各式各样的工业品的地方汽车就是一种工业品。() 4、由于行业的不断变迁,以及各种行业的需求量的不断变化,人们从事的工作也会不断变 化。()5、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主要选择现代交通运输的方式,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不起作 用了。() 6、父母可以私拆并阅读孩子的信件。() 7、《金陵晚报中》的“金陵”是指南京。() 8、“沙发里的土豆”是指过度看电视者。() 9、汽车的污染主要是指噪音污染,其次尾气污染。() 三、简答题: 1、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那些美食佳肴,各举出四个。(每个1分,共12分) 答:⑴我们的家乡的分景名胜主要有:祖山风景区、岭风光、都山积雪、青松岭度假村等。 ⑵我们的家乡的美食主要有:青龙水豆腐、满汉全席、青龙红烧肉、干锅鸭头等。 2、我们家乡农村有哪些农产品?我们的餐桌上的食品那些事本地产的?再说说家乡的几 种农作物各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季节收获?(每个问题最少举出两例,1例1分,共8分) 答:(1)农产品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土豆、小麦等。 (2)餐桌上的食品主要有:米饭、土豆丝、水豆腐、面条、包子、饺子等。 (3)玉米: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土豆春季播种,夏季收获。 大豆: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水稻: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高粱: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四、谈论辨析题:(15分) 1、你的家长对你看电视是什么态度?4分 答: 2、你认为大人限制小孩看电视合理吗?为什么?6分 答; 3、假如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5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