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

2009高考三轮复习知识梳理专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朝代的兴替,主要朝代疆域的沿革,杰出帝王将相的政绩,主要朝代政治制度的嬗变,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重要的社会改革,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高考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查突出于对重要政治历史概念内涵,重大政治事件前因后果,重要典章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杰出历史人物的活动、重大战事的影响等内容的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主干内容,也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

一、朝代更替:掌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朝代的起迄时间、沿革、都城、疆域和阶段特征。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是统治阶段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例如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复习各朝代疆域的沿革,还应该注意:①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②南朝疆域变化示意图。③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势图。④南宋对峙形势图。

二、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我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秦汉时期形成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走向分裂;隋唐时期封建国家再次走向大统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封建国家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元明清时期封建国家最终走向统一。

应努力讲清其历史背景、大致经过和意义。例如春秋战国到秦朝的大统一。背景: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候国,先后建立了70多个诸候国;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向周王室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造成诸侯割据混战的历史根源。西周后期,周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随着王权的沦落,天子作为共主的时代逐渐成为了过去,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矛盾急剧发展。这是诸侯割据混战的重要原因。春秋初年,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他们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积极从事霸业活动。这是诸侯割据混战的直接原因。

经过: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胜,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当霸主的有: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此外,长江下游和钱唐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末年也参加了争霸战争。战国时代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韩、燕、赵、魏、秦等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之间继续进行战争。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长达560年左右。

评价:a.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奴隶主集团的兼并战争争霸战争的性质b.“战国七雄”的割据混战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c.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消极影响:争霸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人民遭受极大灾难。a.各诸

侯国为了增强实力,纷纷进行社会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b.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破坏了原有的分封制,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③积极作用c.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交战,如晋国打败山戎、狄人,使得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兼并,使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广大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盛世和乱世。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1840年,绵延两千多年,经历了数十个王朝.概括地看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般都经过了治乱之世的轮回交替,前一王朝取代后一王朝的新旧递嬗.如果能掌握这一规律,整理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典型的治世,盛世和乱世,将非常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判断能力.

(一)概念。1、治世;安定和太平的时代.一般说来这些封建时代政治较为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恢复,百姓生活有所改善.2、盛世,繁荣昌盛的时代.一般说来这些封建时代政治也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时代和封建治世一样,颇为封建史家所祟,甚至起名以表彰.3,乱(衰)世:混乱不安定的时代.乱世大概包含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地方割据势力叛乱,破坏国家的安定团结局面,使百姓生活流离失所,如:七国之乱;第二种是缺失统一的中央政权,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如十六时代:第三种情况是封建王朝的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土地高度集中,民不聊生,各种矛盾极度尖锐,如东汉末年情景,这种情况有时也称之为衰世。

(二)认识:

1,从时间上看,治世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早期,盛世一般出现在中期,乱(衰)世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晚期,当然封建王朝统治的早期也会出现割据叛乱的局面,这种情况往往会成为这些封建王朝统治能否继续下去的瓶颈.其基本规律大致可作这样图示:

封建王朝统治的时代:早期—————中期—————晚期

治世------(乱世)--盛世————乱(衰)世

2、对封建治世和盛世的正确认识:所谓治世和盛世,只是相对而言,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封建统治者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大都被封建史家所推祟和夸大,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

3、中国封建王朝治乱的基本经验教训: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如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国家就得到较好治理,后期追求享受导致朝政紊乱,就爆发长期的动乱,使国家由盛而衰.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主要反映在七个问题上:

①统治者是否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②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推广先进生产枝术;

③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听取有益的建议;

④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

⑤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间的联系;

⑥统治者是否重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⑦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贯性的实施.

4、从社会角度看,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三个关系的状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