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与困境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1]如今,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并借助行政手段由官方系统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完善,中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获得迅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之一。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2]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空白。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来自民间自发的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和高达400多亿的资金捐助是政府和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缺乏竞争机制、家长制作风严重、目标意识淡薄、资金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引入。

二、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并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途径。同时,非营利组织以公益为使命,并在多种领域内进行活动,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依靠专职员工外,主要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志愿者成为组织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志愿者服务的普及不仅可以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正如,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非营利组织不仅从功能上代替政府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效能是政府的2倍,也削减了政府的赤字。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效能跟其具备崇高的志愿精神、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是分不开的[3]。这番话无疑展现了志愿者对组织的活动开展、功能发挥所起的推动作用。所以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志愿精神也应该成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精神内核。那么非营利组织首先就需要唤醒人们的志愿精神,使此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每位公民的心中以及中国的土壤中。而唯有人才具有精神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激励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必须解决优先的难题之一。

三、激励对志愿者的作用

麦克利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有三种主要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4]。马斯洛也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级的基本生存需要向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的。个体通过参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来提升素质和知识技能,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激励则是激发人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第一,激励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让志愿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以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第二,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掘人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和革新精神,满足其成就感、荣誉感等内在需要,从而出色的完成公共组织目标。第三,激励可以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职能完善并提高其效力

四、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1.宏观的角度

(1)政府层面

政府应赋予非营利组织独立的人事任免权。政府应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微观管理,而应赋予其负责人足够的管理控制权,这样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但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它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并给予其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尽快地腾飞真正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部门。

同时,政府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就应避免对非营利组织施加不必要的法律、规章和程序上的约束,放手让非营利组织从事基层的发展活动。政府可以从法律上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地位,对志愿者的来源与权责、服务对象的构成与领域、物质与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2)制度层面

第一,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立法,明确志愿服务法律性质,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当然,我国的志愿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我国的志愿服务的立法必须立足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才能更好地保证志愿者以及相关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并能够有效地鼓励有条件得人兴办志愿服务事业,参与志愿服务行动。

第二,培训、薪酬、回报等机制的完善。培训激励是指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及其他学习机会、促进其技能提高的一种激励形式。为工作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能够对其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培训应以免费的形式提供,课程应有围绕本组织使命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针对性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获取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善工作行为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也应该有顺应时代发展而需要的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等的培训等等。此外,还可提供外地考察、出国进修等学习机会,这些措施都能对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设计合理有效地薪酬制度,重视内部公平性,做好工作分析和评价是保证组织薪酬结构公平的关键,只有建立了合理的薪酬制度,构筑了公平、公正的薪酬水平,才谈得上对员工更高层次的激励。另外,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的回报,这样可以更好地维系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宗旨。例如:新加坡政府为取得杰出贡献的志愿者提供种种特权,如在申请由政府低价提供的住房过程中得到优先的批准,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利等。

(3)社会层面

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社会意义和自身的价值所在。要承认志愿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以及他们在非营利组织中的重要地位。给予志愿者适当的社会性承认,确认其社会功能、角色,能够增强公民参与志愿者行列的内驱力。建立认可的途径,增加公民参与志愿工作并获得认可的经验和机会,有利于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微观的角度

(1)组织层面

第一,组织目标的设立。虽然非营利组织的种类很多,各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也有所不同,但是,公益性、慈善性和志愿性是所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动力。非营利组织在从事活动的时候务必要强调组织宗旨的崇高价值和组织的使命感,建立起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是指这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

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组织的这一愿景而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它能创造巨大的凝聚力[5]。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是根据政府的需要,由业务主管部门发起成立的,它们与政府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生成模式会导致一些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自己明确的宗旨及所承担的使命,不利于激发志愿者的热情,难于吸引人才。所以非营利组织应明确组织自身的目标。具体的组织则要根据自己的组织职能设定具体的目标。通过倡导组织文化,设定组织目标将个体凝聚起来,形成认同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目标,以使工作人员有认同感,将自己视为主人翁,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使志愿者具有较强的组织承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留住人才。

第二,组织的激励。在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中,一定的津贴补助是必不可少的,如车费、基本食宿、通讯费等与志愿服务相关的费用。但更主要的激励方式是精神激励。由于人的精神比较宽泛,因而精神激励的方法也就很多,主要可以分为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两种方法。有形激励主要是指通过那些看得见、有组织、有声势的方式给予荣誉和表彰。如通过会议表扬、发放证书、授予公章以及媒体宣传等。无形的激励通常表现为潜隐的状态,这种激励一般没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当圆满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后,得到领导的重视、同事的信任等。另外可以通过职务和级别的晋升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竞争,激励工作人员的高层次追求,激发其进取心和创造力。

第三,工作的安排。首先要充分地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同时对工作的安排应当有条有理,保持组织高校运转。对志愿者工作的安排既要充实又不能过于繁重,也不能只安排一些完全没有挑战性的繁琐工作给对方。需要让对方担负与他愿望、能力相匹配的任务,让他体会到组织对他的信任,有利于提高其完成工作的愿望和质量。

(2)个人层面

志愿者的自我激励对他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自我成就感、满足感的获得也很重要。第一,自我价值激励。志愿者在参与服务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作用,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更能激发其同情心、责任心,并充分发挥潜能为服务对象服务。第二,自我成就机制。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对他们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在服务活动中,不断地创造巅峰体验,体会这种成功的感觉,并激发自己勇往直前。第三,自我提升激励。志愿服务给志愿者提供了在职业岗位之外的交往和实践机会,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服务提高交际能力,提高在非正式团队中的领袖能力。同时,通过对榜样、模范的学习来认识自身与对方的差距,不断以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第四,自我快乐激励。志愿者的自我快乐激励机制是指学会在服务中寻找快乐,或者善于将忧愁转化为快乐的体验。学会用优势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社会组织网站[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18399546.html,/web/listTitle.do? dictionid=2201.

[3]周松.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

[4]陈波.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的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5]李霞.非营利组织激励方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

非营利组织营销

非营利组织营销 课程概述 非营利组织营销,或叫社会营销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三元社会经济结构: 政府 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作用 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解决社会问题,补充政府功能,效率高于政府 创造就业机会 扩大内需 对社会文明作出贡献 扩大基层民主权利,推动社会自治 帮助政府和公民关系的沟通 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Lester Salamon) 1、正规性 2、私有性(*) 3、非营利性 4、自治性 5、志愿性 6、公共利益性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Mike Hudson) 1、目标容易模糊 2、运作常难以控制 3、对许多利益相关者负有责任 4、管理结构错综复杂 5、志愿主义是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6、价值必须得到珍惜 7、缺乏财政上的“底线”来决定优先选择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Stephen Osborne) 1、正式建立 2、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 3、有一个能决定自身组成结构的管理委员会,或按其成员意志自主管理,有独立决策能力 4、有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可分配从与组织使命有关的重要活动中产生的任何盈余,而必须将它再投入于服务之中 5、组织动力不应建立在经济利益上,而应恪守规范的志愿价值观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区别:(T. 维伦& J. 亨格) 1、服务对象对组织决策的影响较为复杂 2、非营利组织服务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现象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W. 纽曼& H. 瓦伦德) 1、难以度量其服务 2、服务对象的影响一般较弱 3、组织雇员一般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对组织有强烈的奉献精神 4、资金来源的提供者——资助者或政府,可能对组织的内部管理工作进行干扰 5、组织的奖惩措施应主要依据服务的质量专业性和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制定。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Wolf) 1、服务大众 2、不以营利为目的 3、有一个不会令任何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 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 5、具有可提供捐助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清华大学NPO研究所,1999) 公私混合,官民重叠 地区分布不均衡 活动范围有限 大多数NPO的规模一般不大 NPO的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于政府,且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理解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非营利与非盈利的区别 与政府组织的关系 从法律、资源、目的或功能、结构-运作等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机构、组织或团体,它们可以是现有的政府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注册的民办科技机构等。(王方华,周洁如)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按照注册地点:地方性组织、全国性组织和国际性组织 按照性质:学会机构、协会机构、‘研究、教育和培训机构’、项目实施机构、筹资机构 按照行业划分: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环境保护机构、扶贫机构、综合机构 按照经费来源:自给自足型、部分收费型、无偿提供型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全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中国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

《非营利组织管理》读书报告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为了保证社会各项事务的有效运行,人们在政府组织之外成立了一大批不同于政府的的组织,这类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类似于政府提供的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随着大量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很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理论也随之产生。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既包括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包括萨拉蒙和后来的赫茨琳杰,当然很多国内的学者也致力于这方的研究。虽然我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很多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国内著作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认为由黄波,吴乐珍和古小华主编,经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本比较好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讲述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理论基础,中外非营利组织的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的营销和评估。同时作者认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一致的,只是非营利组织侧重的是与市场的区别,而非政府组织侧重的是与政府的区别。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出现的原因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国际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他们提出了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那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教授莱斯特.萨拉蒙的观点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 2,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一书中认为,非营利组织既非企业又非政府机关,其目的人与社会的变革,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1 3,在欧洲国家非营利组织被定义为,包括合作社、互助会在内的社会经济组织。 4,日本学者重富真一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同时符合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发性、持续性、利他性、慈善性六个条件的的社会组织。2 5,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3 而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还包括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种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官方将非营利组织分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未登记转让的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 纵观以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自己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尽管上述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观点和特征,但是本书 1[美]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日本经济评论社,1997年版,第5页 2[日]重富真一:《日本的NGO(2000)》,明石书店,2001年版,第17-19页 3[日]川口清史:《非营利组织与合作社》,日本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绩效考核)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改善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改善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可概括为:提供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不获取回报,清算时资财提供者不能获取清算财产,承担一定的受托经营责任。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没有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非营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难以确定,不同的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对比,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进行考核评价。改善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就是通过绩效考核等手段客观评价工作绩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非营利组织资源的最大效用,使非营利组织得以生存、发展、壮大,以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一、重视员工的参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重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人与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发展。如:通过绩效工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绩效评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让员工感到公平,对员工产生吸引力等等;通过帮助员工排除工作中的障碍以及对其进行培训等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通过目标设定来激励员工。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朝着一定

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绩效管理要重视员工的参与,从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计划的形成、实施计划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到绩效评估、对评估结果的运用以及提出新的绩效目标等,都需要员工的参与,需要管理者与员工的相互沟通。这种参与式管理方式满足了员工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非营利组织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现代激励理论认为,只有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如适度的目标设定、良好的工作氛围、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层次和素质相对较高的非营利组织的员工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外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绩效优先的公平分配体系、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计和系统有效的员工行为规范,使员工长期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增强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力 非营利组织要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提高其运行效率。合理构建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非营利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有助于增强非营利组织的应变能力;建立非营利组织的总体数据库,提高非营利组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助于实现非营利组织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建立Intranet,达到非营利组织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进一步整合非营利组织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要素,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效率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非营利组织市场的案例分析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的案例分析一: 国际世界宣明会是致力于救助和发展工作的国际性基督教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世界宣明会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金筹募和推广活动,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援助计划。世界宣明会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公众认知度。世界宣明会-中国的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已经在中国大陆实施了一系列援助、发展项目,获得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区的承认和赞赏。 (一)项目描述 世界宣明会和耐克已经合作开展的项目包括提供礼品以及对世界宣明会在世界其他地区项目提供支持。双方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在1999年,由世界宣明会设计的“工人发展计划”在耐克东莞工厂实施。在9个月的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教育、行动、领导力发展计划”(The Development through Education, Action and Leadership Project,简称DEAL)。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由耐克公司及工厂支持,世界宣明会提供NPO方面的服务。DEAL的目标是提高工人,尤其是来自贫困农村的工人的生活质量。目标服务对象人数必须在三年内达到工人总数的30%(8000多人)。该项目结束后将由该工厂继续实施。 (二)项目实施结果 该工厂三分之一的员工参与了世界宣明会组织的文体教育活动、定期假日课程和领导力培训课程。项目取得了以下成果: 第一、使农民工在工作之余享受到了更多的文体活动和学习的机会。 第二、使工人获得了更多技巧和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为改善其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第三、工人的潜力得到开发,不少人成为社区中的领导和积极分子。 耐克公司的收获是除了完成项目的目标以外,DEAL还使耐克公司在多方面的收获颇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行为;提高了员工的士气;加强了员工的发展;使社区变得更健康、更和谐;强化了企业公民的形象。从世界宣明会的角度来看它也完成了开展城市社区项目的目标。 (三)风险认识和防范 在耐克和世界宣明会的成功合作中也不乏风险的存在。风险在此类合作联盟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世界宣明会在这个项目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防范潜在的风险。 首先,联盟伙伴的选定。世界宣明会和耐克在开始阶段花了足够的时间来开展充分的讨论,确保达成共识,即公司与工人、社区的良好状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健康的社区是潜在客户的源泉。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当中,企业所在社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在中国,耐克的大部分产品是由来自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制造出来的。因此,在联盟前双方就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以此达成共识,避免了在接下来的联盟中产生的分歧。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通过公益活动改善人员及其社区的状况是创造良好业绩的根本途径。 其次,目标的形成。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上的调整配合,并使合作方在合作过程中

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

2007年第8期 (总第44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812007General 1No 144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29  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 李纬纬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广州510735) 摘 要: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体系,绩效评估受法律地位、财政、运行机 制等因素的制约,存在许多问题。提高认识、放松政府规制、建立健全全国性规范统一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 估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F 22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7)0820029203 收稿日期:2007201224 作者简介:李纬纬(1981),女,湖南郴州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法研究。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非营利组织运营绩效、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基本手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体系,绩效评估的理念还未在非营利组织及相关人员、机构中普及,开展全方面的绩效评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提高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水平,必须深入地探讨完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对策,建立全国性规范统一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以推动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性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围绕明确非营利组织绩效这一目标,评估主体在一定的时限内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技术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进行测量、判定和评价的系统过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是一个有机系统。从静态的角度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是由一系列的价值、指标、信息和方法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有机系统是将绩效评估过程中必要的指标体系、管理技术和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评估和改进非营利组织绩效水平提供了评估参照、管理规范和信息支撑。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明确评估目的、构建指标体系、制定评估方案、收集评估数据、计算数据信息、撰写评估报告等基本环节。 非营利性是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性,其区别于一般企业绩效评估和政府绩效评估的独特特征有评估对象的特殊性、评估过程的复杂性、评估机制的多元性、评估体系的开放性和评估效用的公益性。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一种无偿的再分配经济行为。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首要功能是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得到一些重要反馈信息,并与组织中的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变非营利组织的压力为发展动力,提升非营利组织的智力内涵,促进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实现。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兴起时间较晚,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一开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越来越重视,非营利组织也开始尝试引入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非营利机构聘请外部专家对本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如1996年我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会对“希望工程”的绩效进行的评估;1997年杨团等人对天津鹤童老人院进行的评估;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对上海罗山会馆进行的评估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评估多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评估结果往往比较客观、可信,但评估的费用较高,目前这种类型的评估还不多见。二是非营利组织的自我绩效评估。目前,这类绩效评估在国内非营利组织中最为常见,评估所需的资料多通过访谈得来,由于这种类型的评估是非营利机构自身所进行的绩效评估,对组织本身的背景和特点都较熟悉,评估的费用也相对较低。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的结果可能缺乏客观公正性。三是国外的资助机构、国际NG O 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体系(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所资助的非营利组织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应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参与式评估方法,评估形式十分灵活,但由于评估主体对被评估组织当地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评估结果也不是十分理想。由于这类评估与国内非营利组织接受国外的资金、项目联系在一起,因此较为多见,也合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的国际惯例。

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浅析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与困境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1]如今,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并借助行政手段由官方系统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完善,中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获得迅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之一。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2]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空白。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来自民间自发的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和高达400多亿的资金捐助是政府和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缺乏竞争机制、家长制作风严重、目标意识淡薄、资金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引入。 二、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并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途径。同时,非营利组织以公益为使命,并在多种领域内进行活动,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依靠专职员工外,主要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志愿者成为组织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志愿者服务的普及不仅可以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正如,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非营利组织不仅从功能上代替政府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效能是政府的2倍,也削减了政府的赤字。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效能跟其具备崇高的志愿精神、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是分不开的[3]。这番话无疑展现了志愿者对组织的活动开展、功能发挥所起的推动作用。所以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志愿精神也应该成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精神内核。那么非营利组织首先就需要唤醒人们的志愿精神,使此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每位公民的心中以及中国的土壤中。而唯有人才具有精神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激励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必须解决优先的难题之一。 三、激励对志愿者的作用 麦克利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有三种主要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4]。马斯洛也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级的基本生存需要向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的。个体通过参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来提升素质和知识技能,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激励则是激发人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第一,激励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让志愿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以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第二,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掘人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和革新精神,满足其成就感、荣誉感等内在需要,从而出色的完成公共组织目标。第三,激励可以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职能完善并提高其效力

非营利组织案例

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在日本救灾史上被称为“志愿者元年”。阪神大地震使日本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行政体系完全陷于瘫痪状态,一大批志愿者和NGO则迅速奔赴灾区,有些在政府还在开会的时候已经到达现场进行救援,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间赈灾救援的历史活剧。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30万到17170万人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自费奔赴灾区,投身到赈灾救援活动中去;包括海外NGO在内,有数以百计的NGO奔赴现场展开救援活动,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各类团体不计其数。 灾区当地也诞生了大量自发的救援和自救组织,他们大都很专业,最大的特点是调动资源的能力非常强。NGO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唤起了社会对NGO 的重视,也改变了日本政府长久以来的谨慎和限制态度。199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从根本上改变了NGO发展的法律环境。 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长的一个里程碑。有些在政府还在开会的时候已经到达现场进行救援,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间赈灾救援的历史活剧。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30万到17170万人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自费奔赴灾区,投身到赈灾救援活动中去;包括海外NGO在内,有数以百计的NGO奔赴现场展开救援活动,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各类团体不计其数。阪神大地震使日本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行政体系完全陷于瘫痪状态,一大批志愿者和NGO则迅速奔赴灾区,灾区当地也诞生了大量自发的救援和自救组织,他们大都很专业,最大的特点是调动资源的能力非常强。 NGO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唤起了社会对NGO的重视,也改变了日本政府长久以来的谨慎和限制态度。 成立于1981年致力于难民救助的著名国际NGO——SV A(和平国际志愿者)组织,在阪神大地震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SV A在地震后24小时内便做出了开展紧急救援的决定,并于次日向灾区派出了调查团,向相关大学发出呼吁并通过媒体招募志愿者,在灾区设立了紧急救助本部并派出了第一批志愿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救援体制,开展了针对当地居民的深入的入户调查;积极参与棚户区的社区建设、街区重建等公益活动;积极培育当地NGO 的发育成长,努力建构与各类NGO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在灾区和全国搭建经常性互动网络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自然学校“WholeEarth”在阪神地震中诞生并成长。除了环境教育以外,自然学校还设立了危机管理室,积极开展灾害教育,参与救灾活动。阪神地震发生后,学校相关人员当天便赶赴神户,并开始了救援活动。他们为赈灾建立了救援队,为确保灾民有安全场所避难,保证食物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日本还没有专门为救灾设立的“志愿者中心”,而自然学校的“救援中心”实质上承担了志愿者中心的角色。大批的个人和团体从全国各地赶向灾区,其中有NPO,也有大中学生,以及普通的公司职员。零散的人员形成了一个个的团队,救援中心负责志愿者协调工作。各团队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项,协同作战,成为日本救灾活动的骨干力量。 阪神地震之前,救灾都是自卫队、警察和消防队的工作,市民虽然也有参与,但都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而阪神地震之后,一般市民作为志愿者参与救灾则成了普遍现象。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阪神地震的规模之大即使是在“地震大国”的日本也非常罕见。第二,发生地点是在大都市。神户在一瞬间几乎被全部毁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第三就是时机的

《非营利组织管理》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xx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xx组织管理》期末考试 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至少有一选项是正确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BC 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 C.组织的资产是否可以转变为私人财产 D.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是否密切 2.非营利组织所体现出来的()等都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品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ABCD A.互相信任 B.团队精神 C.平等 D.参与 3.公共物品所具有的()的特征使得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的。CD A.不可再生性 B.稀缺性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使用的非排他性 4.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包括()。ACD A.社会团体的筹备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B.任命社会团体的领导人 C.指导社会团体依法并根据章程开展活动

D.负责年度检查的初审 5.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B.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C.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D.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6.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CD A.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强调公平,甚至为此牺牲利润和效率。 B.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往往比较清晰,不会相互冲突。 C.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受环境条件约束,比如其资产的利用是否高效率、合理会受到相应的监督。 D.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 7.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的过程包括()。ABC A.准备阶段 B.确定组织的愿景与使命 C.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D.战略实施 8.按照战略评估主体来划分,非营利组织战略评估可划分为()。CD A.事前评估 B.事后评估 C.自我评估 D.外部评估 9.非营利组织在办理各项事业支出时,既要保证组织目标和事业发展计划的需要,又要坚持勤俭节约、提高效益的一贯方针。为此,必须做到()。ABCD A.坚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办理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考】如何有效激励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考】如何有 效激励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 在最近的20多年里,“非营利组织”一度成为世界性话题,并且这一趋势还将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持续下去。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提出,非营利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经济发展和社区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从总体来看,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程度还很不成熟,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很多。而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载体,其人力资源的主 要构成是志愿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愿者不仅关系到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成功与否。本文拟从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志愿者开发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入手,并就解决这一问题与对策提出思考。 一、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与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原文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 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与此相适应,志愿公益性或

互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之一,并且是最具特色的属性。由于非营利组织开展的主要内容是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活动,因此,它的主要人力资源构成是相对于少部分专职人员(也称有酬员工)以外的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方面,非营利组织通过整合志愿者这一重要社会资源来达到组织的公益目标或完成组织的公益使命,充当着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载体;另一方面,拥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志愿者依托非营利组织这一公益平台,通过某种无偿付出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指“国家和各种组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本国或本组织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以人为中心,对人力、物力、财力、任务和组织经常保持最佳配置,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调整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由此可知,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是非营利组织,开发与管理的对象是志愿者这一人力资源。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把战略评估划分为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是依据()。 A: 评估的时间 B: 评估的对象 C: 评估的过程 D: 评估的主体 答案: D 【2】在Ian MacMillan博士提出的一下四个运用于非营利组织项目操作和评估中的判断标准中,衡量组织之间提供相同服务的范围和程度的标准是()。 A: 替代性标准 B: 合适性标准 C: 竞争地位标准 D: 吸引力标准 答案: A 【3】会员制组织目前在中国统称为()。 A: 基金会 B: 志愿者组织 C: 社团 D: 公益性组织 答案: C

【4】在我国,行业协会属于()。 A: 运作型组织 B: 互益型组织 C: 非会员制组织 D: 公益型组织 答案: B 【5】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 A: 运作型 B: 互益型 C: 实体型社会服务 D: 公益型 答案: C 【6】非营利组织在实施战略时要求将战略设计中选定的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实施和执行,下列不是本阶段的重点的选项是()。 A: 操作性 B: 准确性 C: 可行性 D: 技巧性 答案: B 【7】每条产品线上产品项目数是() A: 产品组合关联度

B: 产品组合深度 C: 产品组合宽度 D: 产品组合长度 答案: C 【8】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提供所有的产品,以集中满足该细分市场的各种需求,这种市场选择模式属于()。 A: 市场专业化 B: 市场集中 C: 差异化 D: 产品专业化 答案: A 【9】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是()。A: 志愿公益性 B: 互益性 C: 非政府性 D: 非营利性 答案: D 【10】组织根据服务需求量的估计,在若干个备选的项目方案中,对一些能满足需求的方案所进行的遴选过程称为()。 A: 项目选择

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华东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课程(上海)阎军楠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工作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国内的日益兴起,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众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扩大,正在成为一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当前非营利组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针对志愿者管理的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实现志愿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非营利组织长远、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志愿者管理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有关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对策 非营利组织是指社会中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机构和组织的总成,它的兴起和发展正是由于作为第一部门的政府和第二部门的企业“失灵”,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性。在非营利组织的构成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像一些助学组织、义工组织和基层服务组织,志愿者更是组织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和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规划、管理步骤和绩效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但非营利的志愿者管理仍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殊性。首先,志愿者管理强调的是对于组织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其次,志愿者管理讲究责信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紧密结合:恪守服务承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纳社会的多元化、坚持应有的道德风尚等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迅速发展,掀起了一场“结社革命”,这股世界风暴在90年代初期,也开始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生长,非营利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对于公益捐赠的资金总额以及志愿者队伍的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也正是基于此,国内的诸多学者纷纷发言,将2008年称之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元年”、“志愿者元年”,这对于中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

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 2015101146 马子骥 【摘要】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中的发展榜样,对全国的基金会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案例,对其内部组织、绩效、档案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分析了扶贫基金会重要的外部项目与合约管理,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下的基金会管理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基金会

目录 1.“中国扶贫基金会”简介 (4) 1.1基本情况 (4) 1.2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宗旨、使命与业务范围 (4) 2.案例分析 (5) 2.1相关理论 (5) 2.1.1.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 (5) 2.1.2.非营利组织报酬与激励机制 (6) 2.2.3.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制度 (7) 2.2扶贫基金会的内部管理分析 (7) 2.2.1以理事会为中心的组织机构设置 (7) 2.2.2监测评价与激励机制 (8) 2.2.3工作记录与档案建设 (9) 2.3扶贫基金会的外部管理分析 (9) 2.3.1全面合约管理 (9) 2.3.2项目管理 (9) 3.借鉴意义 (10) 3.1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10) 3.2透明的工作制度安排 (10) 3.3项目管理 (11)

非营利组织案例分析 ——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 非营利组织(NPO)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美国学者T.列为特(T.Levitt,1973)首次使用“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来统称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协调社会参与矛盾以及倡导和影响政府政策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以及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与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基金会已经成为公民个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的沟通渠道,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慈善的传统和文化历史悠久,虽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形成较晚,在很多方面亟待完善,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个基金会成立以来,我国的基金会发展迅速,其影响力也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扶贫等众多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个案,探讨基金会领域中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现状。

绩效预算与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绩效预算与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非营利组织中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建立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其使用资金和服务的质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此进行深入阐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活动广泛分布于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环保、社会福利、社会中介和法律服务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力量。非营利组织在体制转轨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要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的有效发展,就必须从制度和管理上下功夫。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s Organization)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以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的各种组织机构的简称。西方学者把它称为第三部门。如果把政府视为第一部门、市场(营利部门或企业)视为第二部门,那么相对于前两个部门而言,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则称之为第三部门。常见的非营利组织有各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区发展合作组织、志愿者组织、国有医院、学校和研究院(所)等。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政府等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 (一)非营利性 非营利组织不是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但这并不是其不产生利润,

而是所产生利润的用途必须遵循服务于公众的基本宗旨,不能在其所有者或管理者中进行分配,这是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最大区别。 (二)组织性 非营利组织必须是建立在一定制度化基础上的正式组织,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具备法人资格。 (三)民间性 非营利组织必须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的独立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 (四)非政府性 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资金来源可能都是财政预算资金,有可能将社会公益性而不是营利性作为组织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内部的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 (五)公益性 非营利组织成员活动的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它具有公益性。 (六)资金或资源来源的特殊性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或资源提供者将资金或资源交给该组织,目的在于保持和加强该组织为整个社会或特定团体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能力,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 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可概括为提供公共服务,不以营利

中国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中国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但是非营利组织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却不尽人意。如何充分、永续地开发和运用此类人力资源,就成为非营利组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人员通过自身回报社会的行动,既实现了自己的精神层面的个人追求,又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社会价值。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源于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援助,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和平年代,志愿服务在帮助弱者、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和世界和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失等方面等也发挥了重要的“第三只手”的作用。 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志愿者尽管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但是志愿者管理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管理志愿者。 关键词:志愿者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 中国志愿者服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当前志愿服务的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同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后来国外的其他组织也陆续派遣志愿者到中国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于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起社区志愿者组织,90年代

初期,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出现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其中,广东是我国内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较早地将“学雷锋、做好事”与志愿者组织“自由、灵活、人性化、国际化”的理念相结合,创造了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史上四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一个地方性公募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二、我国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瓶颈和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