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州词赏析

黄州词赏析

黄州词赏析
黄州词赏析

从黄州词看苏轼谪居心态的转变历程【摘要】一起鲜有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使得一位原本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沦落为远离宫阙的谪客。四年多的黄州谪居生涯,没有将他击倒。从惶惑孤独、凄苦忧愁到随缘自适、豁达洒脱,这一时期的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轼心态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作心态

导言

一生宦海浮沉、坎坷多艰,除了嘉佑、治平间初入仕途时期外,苏轼两次在朝任职(熙宁初、元祐初)、两次在外地做官(熙宁、元丰在杭、密、徐、湖;元祐、绍圣在杭、颖、扬、定)、两次被贬(黄州、惠州),就其主要经历而言,正好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谪居”的过程①。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便涉及其中一事——黄州之贬。

因写诗获罪,所以不敢再随便作诗,但他却未停止创作。贬居黄州四年零两个月期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抵达黄州至元丰七年四月离开黄州移汝州),他手抄《金刚经》和《汉书》,著九卷《易传》及五卷《论语说》,创作诗近200首,文近500篇②,词已被考证100首。从数量上来看,苏轼在黄州的词作虽不及诗与文,然而却超过了他在其他任何地方的创作,占他这个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强③。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代表其最高成就,开北宋豪放词风先河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洗晚唐五代以来词作的“绮罗香泽”之态。其以词的形式将自己的才思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词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

①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280页。

②(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1022页

③同上,第985页。1025。

百态,以词的形式叙写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轼贬谪黄州时心态的转变历程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一、劫后更生,惊弓之鸟;谪客新来,忧戚难忘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最后被贬为黄州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虽有劫后重生的喜悦,但苏轼惊魂未定、忐忑不安。当他寄居定惠院时心理状态尚未恢复平静。每天必须等到夜晚才独自溜出寺门,到附近走走,心如惊弓之鸟,惶惑和孤独。昔日少年得意的科场奇才、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如今却是被监督的罪官;曾经怀着一腔淑世精神想要尽忠报国,而今却得顶着虚职、虚度光阴,政治处境险恶如故、生活困顿与日俱增;昔日亲友如云,而今却是亲友绝交……这些对于远贬荒蛮,穷愁潦倒的苏轼来说,怎能不使他感到失望、凄凉、孤独,惶恐。这种苦闷、凄惶的心态在他元丰三年(1080年)写下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①

这首词是作者的忧患之词。上片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一轮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以“缺”字和“疏”字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滴漏已断更突出这夜的静寂,不禁令人凉上心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人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寂寞中仿佛看见一只脱群的鸿雁,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601页。

孤高地拍打着双翅。下片以“惊”字领起,概述了孤鸿惊恐的状态,惊恐的极致便是幽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尽管失群,但却不肯随意栖居,“拣尽寒枝”,宁愿孤独地栖息于幽冷寂寞的沙洲,褒扬了孤鸿的洁身自好。

寂寞凄清的孤鸿是苏轼的自我写照。词作中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写鸿即写人,鸿、人融为一体。“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轼与孤鸿有太多相同的境遇:首先是飘零失所、孤独凄冷的处境。苏轼在黄州的正式官职是责授检校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实际上是由当地政府看管的犯官,性质近于流放。按照当时的规定,流放犯官没有俸禄、没有官宅,苏轼无处可居只能暂住定惠院,而且此时“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①(《谢量移汝州表》),并且“郡中无一人旧识者”②(《谢量移汝州表》),这是何等的孤独凄凉。其次是惊惧幽恨的心理。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苏轼本是乐观之人,可经历过这样的劫难,心中难免惊恐、失望、怨恨,想当初他怀着一腔淑世热忱,可是小人当道,壮志不酬,这叫他怎能不心怀幽恨?第三是洁身自好的操守。孤鸿虽然飘零失所,却仍择地而栖。苏轼亦如此,尽管曾身陷囹圄、惊魂未定、不被理解,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苏轼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与操守,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哪怕远贬荒蛮之地。

词中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幽怨不能自已的心情。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是

①转引自李一冰:《苏东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第163页。

②同上。

苏轼高洁自宇、威武不屈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而词中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也正是苏轼谪居时孤独愁闷、悲慨难遣心境的生动体现。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八月中秋,在这万家团圆之际,居于贬谪地的苏轼倍感凄凉。弟弟苏辙将兄长家眷安全送达,小住几日后便匆匆赶回家。皓月当空,思念之情涌上心头,词人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①

苏轼流放黄州时,物质的贫乏对他构不成威胁,心里唯一不能释然的是使珍贵的生命平白归于浪费的无奈与悲哀。这首词至始至终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氛围。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感叹人生的短暂。“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应指“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这一场噩梦。虽然是噩梦,但终究还是一场梦,世事沧桑不也是一场梦。是的,人生如梦,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若天地间偶然飘过的飞蓬,词人忽感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人生几度新凉”,既然人生只是一场梦,又能度过多少个新秋?又能有几次华丽的转身?“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秋风吹打着庭院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收好窗门,不禁意间在斜对门的镜子里看见双鬓爬满了白发,究竟是岁月如梭,还是压抑在心头的忧愁一夕间愁白了青丝?词人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初贬黄州时,苏轼尚在盛年——四十五岁,正是一生的黄金时间,但却被无情地放逐到这荒蛮之地。无实际官职,每天三餐一宿,无事可为,而时间却如滔滔江水不舍昼夜向东逝去,这对热爱生命、胸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第592页。

怀抱负的苏轼而言无疑是对生命肆无忌惮的摧残。此刻,他却只能眼睁睁数着每天的日落日升,看着自己的生命被一把无形而锋利的剪刀,一节一节地剪落。他感慨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时间的消逝成为他最难解脱的悲哀。下片写苏轼初贬黄州时期的处境和心态。“酒贱常愁客少”中“酒贱”是因为人贱,苏轼身遭贬斥,自然不被身边的大部分人待见:“得罪以来……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①(《答李端叔书》)。在“乌台诗案”中受牵连的人太多,而苏轼因此也不愿连累友人,所以很少与故人交往。“月明多被云妨”暗指小人当道,君子遭谗,大器不伸而深感忧愁苦闷。值此苦闷之际,又恰逢这中秋团圆佳节,“中秋谁与共孤光”,词人独自面对皓月当空,不觉思乡之情袭上心头,手举酒杯凄然北望。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然而苏辙当时在江西,从黄州的地理位置来说不可能“北望”,词中的“北望”应该是指可以重返朝廷,实现抱负。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寞,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同是中秋怀人之作,相比较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然有探索宇宙的苦闷,但那时依然劝勉自己不必在乎一时的拥有与得失,只要兄弟情谊天长地久就好,透露出乐观与洒脱之情。

在贬谪黄州的第一年中,苏轼彷徨惊恐、凄苦无助,孤独悲凉。然而风雨过后总有晴天,时间会帮他抚平内心的创伤、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适应生活时的随缘自适、安贫乐道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02页。

即使生活欺骗了你,依然要继续生活下去。苏轼曾经的付出并没有获得意想中的结果,但他却没有消沉下去,而是选择面对生活、适应生活,而在这过程中苏轼的心态渐渐发生了改变。

做官的人一经贬谪,便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可领,没有正常的俸禄。元丰四年(1081年)在贬谪地黄州居住一年后,苏轼手上仅有的现款所剩无几。生活困窘,是苏轼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老友冯正卿(字梦得)的帮助下,他最终向黄州府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59亩。躬耕田亩,苏轼解决了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欣喜之余,苏轼给这个乡野之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他带领家人亲自耕种。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野生活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的疾苦,也就是从这时起苏轼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他逐渐走出诗狱的阴影,融入田园生活。

解决了衣食之忧,他开始经营自己的闲暇生活。经常与农户打交道的苏轼已不像元丰三年初到黄州时那样闭门不出,绝交亲友。此时的他不仅重逢故友,还逐渐有了新的朋友。友情在苏轼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的朋友圈子一旦形成,再艰难的生活也有了光彩,东坡悸痛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流放生活中的精神状态渐趋稳定。

在苏轼与朋友之间的众多赠答之作中,特别要提及的是与太守徐君猷交往的词作。太守徐君猷个性通达、宽仁谦和,从第一次见面起就对苏轼礼遇周至。此后的交往更加和睦,两人之间完全没有长官和谪官之间任何形式的隔阂。诚如后来苏轼与其弟弟徐得之的书信所言“某始谪黄州,举目无亲,居猷一见,相待如骨肉”①。苏轼好饮酒,但嫌黄州的酒味不足,徐君猷每每得到好酒便招他来饮酒甚至亲自登

①李一冰:《苏东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第172页。

门送去。苏轼很珍惜患难中的这份温情,元丰四年十二月作《浣溪沙》三首,次日再和前词两首,如其一: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一盏怎生无。废圃寒蔬桃翠羽,小漕春酒滴珍珠,清香细细嚼梅须。①

词的上片点明时间。词人在昨晚喝醉了酒便昏昏沉沉一直睡到天亮还没醒来。“门前辘辘使君车”,门外的辘辘车声把他惊醒,开门一看,原来是太守徐君猷在雪天亲自送酒来了。对于嗜酒的苏轼而言,此情此景,既为太守的情谊感动,又为有酒可饮而高兴,所以不禁生出“扶头一盏怎生无”的感叹。下片细致描写了款待客人的经过。作者在贬谪期间生活拮据,没有佳肴可款待客人,只能到荒废的菜园里摘一些蔬菜佐酒。然而,即便是蔬菜也还得挑选,因为菜园太稀疏了。词人用简陋的酒具小漕来装太守亲自送来的如珍珠般清亮的美酒。举杯把盏时,桌上除了有几碟青菜佐酒外,还有刚从雪地里摘回的梅花。人生中得一知己,外添“佳肴”、梅花助酒,足矣!乐矣!

尽管生活清贫,但有心的苏轼总能够发现其中的美。他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可以共饮的知己,找到了患难时的真情。在当时黑暗的官场,太守徐君猷的这份情谊令苏轼终生难忘。元丰四年(1081年)端午节为徐太守写了赠词《少年游》(银塘朱槛麴尘波),九月重阳东坡与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继作《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

交友之余,苏轼还构筑房屋以便款待友人。这年二月,东坡在房屋四壁画满雪景,取名“雪堂”,作《江城子》以庆贺之。词如下:(序)旧注云: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610页。

川》诗。至今使人相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徽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①词的小序表明苏轼是仿陶渊明《游斜川》的诗意,结合东坡上的情与景,表达了他旷达的襟怀与抱负。上片把词人自己躬耕东坡的恬淡心境与陶渊明归隐后的安然情怀相比较,表明苏轼的人生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规,认为只有在梦中才了然,在醉中才清醒,透露了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愤世嫉俗之情,也暗指只有自己才明白陶潜饮酒时的心境——只有在梦中、醉中才是清醒的,而这也是两人的共同之处。“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词人认为自己的前半生与渊明遭遇何其相似,但这相似仅仅限于前半生,因为,陶渊明是自愿归隐,而词人却是由于被贬而被迫躬耕,一股惆怅之情便袭上心头。“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情景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欢欣愉悦的心情,同时也暗指“乌台诗案”这一场暴风雨过后苏轼的喜悦心情。下片写词人要向陶潜学习。过片四句营造出清幽恬淡的田园景色:清泉、小溪、山亭、远峰。这些都是斜川曾有过的景色。但随即转入沉思,自己能否像陶渊明一样在清贫的乡野中了此余生呢?因而发出“余老矣,寄馀龄”的感叹,这感叹是受尽迫害的正直之士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惋叹。这是苏东坡学习陶渊明恬淡人生的词作,吐露了贬居黄州时归隐田园的安然闲适心态。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709页。

除了耕作、交友、建房外,苏轼还依从自己的兴趣,把时间消磨在读书、写字、作画及郊游上。这些活动不仅填满了苏轼的日程表,还缓解了他因被贬的苦闷,充实了他因生命消逝而空荡荡的心,让他在身耕妇织的穷困生活中发现了快乐。既然万事不可强求,倒不如顺着生活的纹理走下去。苏轼以安贫乐道的心态逐渐摆脱心中的苦闷与孤独,用随缘自适的心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此他酣畅地驰骋。

(二)适应生活后的超然物外、潇洒豁达

苏轼常常登山临水、吟咏诗词。雄奇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开阔了他的胸襟,使他的心境更加自由洒脱。或许他在精神上仍有苦闷,然而他却将苦闷升华为才情,创作出大量雄伟旷达的词作。“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食甫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①(《超然台记》)正是这种无往不乐的心态让他努力发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哲思,从平常的风雨雷电中发现妙处,元丰五年写下这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②

这首词是《东坡乐府》里的名作之一,音调铿锵,节奏平和。词小序交代词人及同行淋雨的原因。淋雨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苏轼却写的别有一番滋味,同行的人都淋得非常狼狈,唯有苏轼似乎不觉得有雨,照样安步徐行,心境坦荡淡定,表现出旷达洒脱的气魄与胸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085页。

②同上,第596页。

襟。

上片写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苏轼坦然自若,悠闲潇洒,安步徐行,表现出对风雨不屑一顾、无所畏惧的超脱情怀。面对风雨,他手拄竹杖、脚穿芒鞋,顶风撞雨,从容前进,“轻胜马”三字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轻松和喜悦之情。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推向整个人生,读来便觉一股清旷豪迈之情扑面而来。下片写雨后,一方面雨后带着阵阵寒意的春风让人酒醒,略感“微冷”;另一方面,山头夕阳笑脸相迎,给人带来阵阵暖意。回顾刚才的来路,方才还是林摇叶坠、风雨喧嚣,现在却雨过天晴,一切归于平静。面对这番景象,词人顿时明白在大自然中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继而想到既然大自然中没有晴雨可言,那么人生中又哪来的荣辱得失。

词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乌台诗案”那场如狂风骤雨般的灾难。词人现在再次回首那次灾难,能够豪迈地宣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无畏。苏轼的无畏来源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心态,此时在他眼里风雨只是一种现象,晴与非晴都一样,苦难对他而言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对此他选择笑纳,平静地接受,冷静地处理,然后再一如既往地生活。苏轼超越了悲与乐、愁与欢的界限,看淡了荣辱得失,在反复吟咏“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句中坦然走向新的人生之路。

苏轼一生致力于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元丰五年九月的夜晚,他与几个友人在江上乘船饮酒,一路欣赏水江接天、皓月茫茫的秋景,忽然想起“身非己有”的痛苦,于是生发出挣脱尘网、追寻自由的欲望。他把这份对自由的渴求化成《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①

词上片写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夜深人静,苏轼喝得醉醺醺的归来,家童因主人迟迟未归早已打起瞌睡,所以没有听见叩门声,苏轼只好拄着拐杖来到江边,静静地听着江中的水波声。下片集中笔墨书写词人“依仗听江声”时所产生的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词人在仕途中常常感到身不由己,透露出他对尘世污垢和功名利禄的厌倦情绪。然而尽管厌倦,却仍一直在为理想奔波。词人在这里以一种透彻的哲理思辨,对宇宙、人生发出了无所寄托的喟叹。词人笔锋一转,以“夜深风静谷纹平”的安适景象缓解心中尖锐的思想矛盾,最终在夜静波平的转折中获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愉悦顿悟,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和随缘自适的心态。

几句词,表达出词人无法解脱而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纠结,但此时苏轼已不是初贬黄州时的惊弓之鸟,岁月的风霜让他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人生尽管有苦闷,但依然保持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结语

苦难有时并不是坏事,它能让人学会成长,变得成熟。生活的磨练使苏轼变得超然自适,变得豁达洒脱。但并不能说旷达就是他全部的心态,焦灼与苦闷依然时常噬咬着他的心,只是他努力用理性去消散内心的痛苦,用旷达去平息心中的种种不平。没有谁是天生的强者,也没有谁是天生的巨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当突如其来的风暴从天而降之时,当大起大落的人生变化之际,苏轼也曾消极过,也曾以惊

①(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599页。

惧惶惑、凄苦忧愁的心态对待生活。但是,消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面对生活的考验,苏轼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的变化,最后以随缘自适、旷达洒脱的心态一扫昔日消沉萎靡之窘境,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黄州词中,我们见证了这位心灵巨人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宋)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京华出版社,1999。

【4】黄怡梅:《从贬谪黄州的创作看苏轼的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版。

【5】李一冰:《苏东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

【6】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7】张尹:《出世态度入世业——对苏轼人生态度的一点思考》,齐鲁学刊, 2000。

【8】

【9】

【10】

【11】

也说苏轼黄州词

也说苏轼黄州词 韩国强:也说苏轼黄州词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DIV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DIV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苏轼一生作词三百多首, 而黄州的词作就有近百首 说超百首),占他全部编年词作的约四分之一。饶晓明著文 指出,“东坡词的创作高峰在黄州”①。苏轼作词始于“神 宗熙宁五年, 他出官杭州以后” ②, 谪居黄州, 他的词创作,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顶峰。王灼《碧鸡漫志》卷 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这种文化现象引起历 代评论家的关注与思考。本文也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休将白发唱黄鸡”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在 《予以事系 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 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其二)写道: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安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乌台诗案” ,苏轼惊魂未定,被贬至黄州为检校水部 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③,正是他当时心态的写照。 苏轼初到黄州就遭遇着贫穷和饥寒的困扰。他给章子厚的信 中透露出他但时的困境: “现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 —“ 云:“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 出向上 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他带着惶恐的心情到黄州 平生文

最新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 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 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 引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嘉祐(1056~1063)年间中进士。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时期,由于在政治上、人生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以致词人的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词人黄州时期的诗词在文坛上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相关的著述十分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词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结合黄州时期苏轼心态的转变、创作特点以及作品的风格等方面来研究该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以期对苏轼以及他黄州时期的诗词作品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黄州时期苏轼诗词创作特点 苏轼一生中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陷入低迷之中,而是逐渐走向了一种旷达洒脱的心态,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其极其复杂的思想变化,儒、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安安 摘要:“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是一次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他的创作,相反黄州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词,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艺术成就之高,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风旷达,。文章从东坡心态转变代表作、题材内容、风格几个方面来浅析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心路历程、题材内容、风格 苏轼,一个打不倒的人,一生被贬谪无数次,但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黄州是他在遭遇人生第一次沉重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的地方。但苏轼不是一般人,他是贬谪与流放的达者,他没有消沉,没有绝望。当然苏轼到黄州后心态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些代表其心态转变的词作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心路历程的独特艺术 (一)、寂寞沙洲冷 东坡初到黄州的心情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天,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首词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寒”,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寒而栗”。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样不寒而栗的词在苏轼的词里是很少见的,但乍贬黄州,他“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李方叔书》)。“缺月挂疏桐”,“缺月”挂在“疏桐”上,残缺至极,两个缺并在一块儿,两倍的缺;“漏断人初静”,当时苏轼刚到黄州,没有住在临皋亭,也没有住在东坡雪堂,而是一个人住在定慧院,一个人听着滴漏的声音,嘀嗒、嘀嗒……一声又一声,就像在计算生命的时间,突然滴漏的声音停了,作者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本来还有滴漏声陪伴自己,现在连漏也断了,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了,周围静得可怕。“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此刻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书信,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黄州是荒僻之地。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一作“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词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前夕。词的上片写景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月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下片前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虽然仕途坎坷,历经患难,贬所黄州亦为荒僻之地,苦闷凄悲的心情不难理解,但他并没有消沉颓废,失魂落魄,却能够通变达观,热爱生活,甘苦自适。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 2、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5、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 7、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竹外桃花二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我,到于今。记得当年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抛我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断桥流水无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苏轼《古琴吟》 1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1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13、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苏轼《行香子》 1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 15、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16、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苏轼 17、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苏轼《南乡子》 1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苏轼 19、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20、云海,天涯两渺茫!功成,名遂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苏东坡《南乡子》 2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 版本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苏轼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一个人如何变成月亮、云与流水 嘉佑二年,苏轼去考试,考场作文,论用政宽简——顺便说句,这好比让如今的高考生,写国家刑法实施问题——苏轼临场杜撰了个帝尧和皋陶的典故。考官梅圣俞看卷子时,觉得这典故似模似样,但自己没听过,有些犯愣,不敢擅断,怕显得自己没读过书。考试后,梅圣俞问苏轼:这典故出于何书?苏轼承认是编的,然后补了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你看,这就是仗着才学,地道耍无赖啦。这好比我在高考写作文时,肆无忌惮来一个“马克思曾经说过,甜豆花才是豆花正宗!”《红楼梦》里,出过类似的公安:贾宝玉见林妹妹时,说西方有石名黛,可用来画眉,被探春批出是杜撰。当时宝玉也学苏轼一撒娇: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别太多呢。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过临桌亭: “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林黛玉后来说过,“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了,天下水总归一源”,云云,宝玉听了发痴。林姑娘这话,和苏轼也有点相似。 宝玉的为人,贾雨村和冷子兴聊,所谓“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而宝黛其实算一路。当时举例道:“陶潜、米南宫、秦少游”,陶渊明算苏轼的偶像,米、秦这俩其实和苏轼都算投契。所以,苏轼其实也是这等聪俊灵秀风流人物——当然,乖僻邪谬就少得多了。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个段子: 徽宗尝问米某:“苏轼书如何?”对曰:“画。”“黄庭坚书如何?”曰:“描。”“卿书如何?”曰:“刷。” 吴可《藏海诗话》记个段子:

东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馀,而於渊明则为不足,所以皆慕之。 如果按诗与字通意的话,苏轼字肥而尚意挥洒,黄山谷如描而出奇致拔,各有所长。 苏轼的字肥,被人说是墨猪,但赵孟頫也夸过他“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还是吴可的纪录: 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叶集之云:“不可。於其不齐不整中时见妙处为佳。” 又,人都认为苏轼不善音律,但陆游认为:苏轼“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说到底,苏轼自在惯了,讨厌约束,是个喜欢不齐不整自然而然的悠游劲儿。 苏轼以前一直是聪明人,写各种论商君、论留侯什么的散文,写“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样的“流丽诗”(杨万里说的)。而且还爱讲冷笑话拿人家打趣(这毛病至死不变)。欧阳修早在苏轼中榜后,就认定他迟早要名动天下的。但因为苏轼太聪明,所以爱出事。冯梦龙写过《王荆公三难苏学士》,说苏轼不知道黄州风吹花瓣落,擅改王安石“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之句,结果被王安石一笔流配黄州。这与大多数以苏轼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类似:无非讲苏轼“过于聪明”,终于吃了一个教训,以告诫世人聪明不可过于外露等等。 但其实,苏轼到黄州时,也不是年少气盛时节了:那时他44岁,长子苏迈已21岁。父亲苏洵于十四年前过世,众口传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在五年前写出。 最明显的是,38岁时,他写了《密州出猎》,那时他“老夫犹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38岁,头发有些白,但还琢磨着“何日遣冯唐”。而到44岁,他已经“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已经“我为聪明误一生”了。

苏轼三首最著名的诗词摘抄

苏轼三首最著名的诗词摘抄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5、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6、浅交言深,君子所戒。——苏轼 7、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8、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苏轼 9、今年春浅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10、生、死、

穷、达,不易其躁。——苏轼11、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12、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苏轼《醉落魄》13、"浣溪沙[宋]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径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14、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苏轼15、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苏轼《蝶恋花》1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1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19、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

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我”眼中的苏轼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之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湖北省京山市第一中学全荣教学目标: 1、赏析三组词,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情怀。 2、品读两篇文章,探究苏轼心态转变的原因。 3、激发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兴趣,了解苏轼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探究其心态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设计学案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国平说:“在人世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幸福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有一个人,哪怕风雨弥漫,他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般轻盈;哪怕道路曲折,他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哪怕一贬再贬,他也保持着忠贞和道义,在坎坷中徐行,在困苦中吟啸,从容的归去。他,在人生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他,就是苏东坡。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近词作,走近他的内心。 二、走进苏轼,体会苏轼的情怀 1、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 第一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第二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组: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小结:“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他的寂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的故作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豁达。苏轼在磨难中,心境逐渐由痛苦、悲愤升华为淡定、从容,预示着苏轼开始脱胎换骨,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悄然改变,一颗耀眼的明星划破长空,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孤鸿般悲伤——超然脱俗调适——雨过天晴般解脱)

苏轼黄州诗词.生平简介.诗词成就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写的诗词10篇

苏轼写的诗词10篇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下面是苏轼写的诗词10篇,请参考!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4、《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8、《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9、《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讲东坡赤壁的诗词

苏轼讲东坡赤壁的诗词 导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导读: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碧纱窗下水沈烟。——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作品出自:《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作品出自:《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作品出自:《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作品出自:《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作品出自:《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作品出自:《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作品出自:《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

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作品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作品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作品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作品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品出自:《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作品出自:《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摘要: 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苏轼“乌台诗案”苏词豪放旷达 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

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 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篇一】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处】宋·诗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赏析】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思念。“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诗人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诗人《赠刘景文》 【赏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赏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

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篇二】 1、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宋·诗人《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赏析】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古以来就不曾圆满周全的。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洞察人生活的洒脱情怀,也是作者对人生感到无奈的一种自我解嘲。这三句词通常用来感叹人生的无奈,与世事无常。人生在世,总难免会碰到不如意,或令人遗憾的际遇,既然知道没有绝对圆满的人生存在,又何必太过执著呢?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处】宋·诗人(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经典诗句汇总大全

【篇一】 1.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出自《有美堂暴雨》 2.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出自《西江月》 3.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出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4.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出自《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水调歌头》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题西林壁》 7.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出自《澄迈驿通潮阁》 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出自《春夜》 9.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出自《东栏梨花》 10.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出自《西江月》 【篇二】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出自《阳关曲》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出自《八声甘州》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出自《(前)赤壁赋》 4.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出自《登表海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自《记承天寺夜游》 6.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出自《江城子》 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食荔支二首》 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出自《临江仙》 9.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出自《游金山寺》 10.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篇三】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出自《晁错论》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出自《浣溪沙》 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出自《浣溪沙》 5.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出自《江城子》 6.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赋》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8.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出自《陌上花》 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出自《西江月》 10.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浣溪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