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拉拉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拉拉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拉拉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拉拉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_二_

2011年4月April,2011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T S 第30卷 第2期 V ol.30 No.2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二) 铅锌矿资源 缅甸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密支那至德林沙那约有50多处产地,其中以掸邦北部的腊戌和掸邦南部的东技一带最为集中(图1),规模也较大。铅锌矿床类型较相似,大多产于古生界,尤其是石炭系至奥陶系的灰岩中,呈似层状或层状,矿化可断续延长数千米。矿床附近从未发现侵入岩体,围岩蚀变较弱,而在含矿层下盘或上盘经常见有断续分布且厚度变化不大的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其产状与灰岩的基本一致。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类型矿床应属于产在碳酸盐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层控型矿床。该类型矿床常由于后期岩溶作用使其塌陷和泥化而再富集,形成新的富矿体。目前己知该类型矿床以腊戍西南约50km的Baw dw in矿床最为典型,其矿化带长4km,宽400m,在NW向断裂带侧旁,有3个富矿体,长度分别为380m、400m和550m,平均厚度分别为6m、42m和6m。在富矿体周围分布着低品位的铅矿化带,以及厚度在1m左右的重晶石脉。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为主,有少量车轮矿、斜方砷铁矿、辉砷锑矿等。矿石品位(质量分数)较高,Pb为21%,Zn为15%,Cu为0.3%,Ag为0.055%。该矿床在15世纪曾由中国人开发,用于炼银;1918年改由缅甸人经营,曾开采了18万t铅锌矿,目前年开采矿石量为1万t左右。此外,东技西北部的Baw saing铅锌银矿床、腊戍西南部的Nymy ae铅矿床和东技东南部的Loungh H ken锌矿床等,其成矿特点与Baw dw in矿床基本相似,并都具有一定远景,但目前大多数矿床仅开采浅部的氧化矿(如Nymyse矿床的白铅矿,Loumg h H ken的菱锌矿)以及由岩溶作用导致次生再富集的矿体,开采量不大,每年产精矿数百吨。 铜矿资源 缅甸目前已知的铜矿产地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部掸邦地区,近年,在中部皆实省和伊洛瓦底省也有所发现。在掸邦,绝大多数铜矿是作为有色金属矿床的伴(共)生矿出现,其中,与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层状铅锌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在Namtu Smelter,每年可获品位为51%的铜精矿300多吨。其次为含铜石英脉,产于古生界,规模十分有限,但矿石都比较富。在缅甸西部,铜矿主要产于第三纪火山弧带内,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矿化与斑岩体在时空上有密切关系。如下钦德敏(Chindw in)的Monywa铜矿产于火山颈相的黑云母斑岩附近,后者侵位于海相砂岩、泥岩与凝灰岩互层的层位内,在斑岩体中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而在火山岩中则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矿体出露长约300余m。矿石以浸染状和脉状为主,其次为块状。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铁矿和斑铜矿。围岩蚀变以明矾石化为主,分布广泛并较强烈。地表次生富集带发育。在M onyw a以南,还有Kyingw a Taung、Sabe T aung和Letpadaung等产地,其地质特点与M onyw a基本相似,经初步工作后估算,其铜矿资源储量约200万t,品位平均为1%。文多(Wuntho)地区也有相似的矿化点,产在花岗闪长岩体附近,沿NW向断裂带分布,矿化以火山岩裂隙细脉充填为主,具有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特点,通常有石英 电气石、辉钼矿、毒砂、斜方砷铁矿和黄铜矿演变序列。在缅甸北部密支那西南和西部钦邦地区,曾发现岩浆型铜矿,铜矿化产在蛇纹石化橄榄岩中,以构造裂隙充填为主,黄铜矿、辉铜矿常与铬铁矿相伴,矿化规模一般不大。据说,上世纪初在北部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开采了500t铜矿石。新近,在西部钦邦维多利亚山NNW向15km处的M indat地区发现了赋存在绿片岩中的铁、铜硫化物矿化带,断续延长8 km,目前尚未对其开展工作。 钨锡矿资源 钨锡矿主要分布在缅甸东部(图1),在掸邦 克耶邦 德林达依省一带,约有120处产地,是东南亚钨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南可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钨锡矿带相接,向北与中国华南成矿带相连。缅甸的钨锡矿与第三纪花岗岩侵入体在时空及成因上有关,其含钨锡花岗岩带是东南亚半岛3个花岗岩带中最西部的花岗岩带。花岗岩大多侵入于上古生界墨古(Merg ui)群中,钨锡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个别产在岩体顶部和沉积围岩中,以岩浆热液型为主,大多呈含矿石英脉产出,有少量的含矿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勘查地质找矿标志

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

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 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当剥蚀程度中等,达到岩体顶部,岩体呈岛状分布时,各种变质作用较强烈,是找寻各种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地区,中酸性岩体大面积出露,剥蚀深度很深时,对找矿一般不利。 4)矿床与岩体的空间位置: a.产于岩浆岩体内部的矿床:主要是分布于超基性、基性、碱性岩体中的矿床,也有一些铜、钨、锡矿床分布于中酸性岩体中。 b.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矿床:多为在成因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其矿体一般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构造或岩性有利部位。矿种繁多,如铁、铜、铅、锌、钨、锡、锂、铍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差,仅见个别小矿体。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摘要】华铜矿是一座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出在距接触带一定范围内,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接触带凹部是矿体产出的主要部位,特别是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部位矿体厚度大,品位富,成矿规律明显,找矿标志清晰,对该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矽卡岩地质特征矿体蚀变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华铜铜矿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境内,濒临渤海,是一座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年当地居民开采沙金,以后发现金矿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后,先后对华铜北大山大黑脉金矿、南山地表磁铁矿及北山接触带铜矿进行掠夺性开采。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府积极恢复生产,矿山获得新生并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处,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是一座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矽卡岩型中型矿床,钙镁矽卡岩分布广泛,矽卡岩矿物多达30余种,金属矿物组合具多样化,成矿呈多期性多阶段性,具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 1 矿床地质 华铜矿位于华北地台东侧营口-宽甸古隆起西端,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州向斜北翼与营口背斜衔接部位。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盖县组片岩和震旦系永宁组碎屑岩,其中,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是成矿的有利赋矿围岩。区内构造发育,有早期的东西向构造体系,稍晚期的北西向构造体系及晚期的北东向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体系控制了辽河群地层的分布,北西向构造仅使作为盖层的盖县组片岩产生明显褶皱,北东向构造体系最为发育,控制了矿区东侧大型岩浆岩体的侵入,同时也控制了铜、铅锌、金等金属矿化活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晚期的花 岗岩,斑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其中斑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1-3],在岩体与辽河群白云质大理岩接触部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图1)。 2 矿体地质特征 华铜矽卡岩型铜矿赋存在斑状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的正接触带上,接触面凹部是控矿的主要构造,赋存在接触面凹部的储量占总储量95%以上,尤以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处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图2、图3)。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大理岩一侧的接触带及离接触带200m范围内,200m以外矽卡岩化及矿化明显减弱。矿化带北部近东西向,向东转为近南北向,呈半弧形,在长达3700m的矿化带上发现大小矿体215条,成群、成带出现,矿床延深大,地表向下垂深达900m。 2.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 年 !月 "# $&(’ , "# %’)* !#




+ - / 12 3 56 , . 0 . 4, 5
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在成矿类型上出现= 大类型:与俯冲带混杂堆积有关的超基性岩及其铬、 铂 等岩浆矿床; 与古近纪沉积有关的能源矿产;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 锡以及铜、 锑等矿床; 与碳酸盐岩 有关的层状和层控型铅、 银矿床。在空间分布上, 锌、 所有矿产几乎都与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 呈近 5 向分 布, 其中, 西部新生代褶皱带以岩浆型铬、 铂矿以及部分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 镍、 中部第三纪盆地是缅甸最 主要的能源矿产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的产区; 东部褶皱带集中了大量热液型及层状和层控型有色和稀有金 属矿产, 但由于工作程度关系, 这些矿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石油、 天然气矿产资源:缅甸的油、 气发现与勘查历史较长, 相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井采油。自 缅甸至今己在西部若开邦近海和滨海区、 中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部和伊 #> 年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 >? 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及马达斑海湾东部等7个地区, 相继发现含油、 气构造或者油、 气显示。西部若开邦在 切杜巴 @ %() 岛附近经物探工作发现一个 5 ( AB& ) 并有石油显示; 在伊洛瓦底江东部及马达斑 .C-< 向构造, 湾东部经钻探也发现一些气田或油气显示, 而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经多年勘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发 现了不少油、 气田, 成为缅甸最主要油、 气产区。通过大量工作, 表明缅甸油、 气主要产于始新世至中新世海 相沉积岩中, 其下部 (相当于始新统至中渐新统) 以泥岩、 不纯灰岩及粉砂岩为主, (相当于上渐新统至中 上部 新统) 以粉砂岩、 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为主, 并且向上砂岩夹层增多, 厚度大于7""D。下部岩层是主要生油 " 层, 而上部砂岩层为主要储油层。这套含油、 气地层被上新世至更新世陆相沉积所覆盖, 厚度 #!"D 至 " !" 。 E"D 缅甸伊洛瓦底江西部经数十年勘查, 发现 7 个呈近 5 向展布的含油、 气构造盆地。南部卑谬盆地, 位 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南, 目前正在开采的兴实达 F G)) 油田位于其中。中部沙林 5: ) ( %HB ) ( )G 盆地, 是缅甸 I 石油、 然 气 最 集 中 的 地 方, 有 数 个 正 在 生 产 的 油、 田, 稍 埠 @ )J) 敏 巫 +G() 仁 安 羌 天 现 气 如 ( A( 、 ( IB 、 (K GG*(L 、 ( %) D )德耶谬 6 )%D 9 等, ( A*M * ) 以及数十处油、 气显示点, 并以仁安羌油田最为 %)L)G )耶南马 K GG ) 、 ! 以上, 典型。仁安羌油田面积= "EJ 为一不对称褶皱构造, 东翼向西逆冲, 其垂直错位约#""D, 全部 NO D " 石油由逆冲断层的储层砂岩中产出, 而天然气来自它下面相同层位的地层。由于沙林盆地上覆地层较厚, 始
7 新统至中新统的产油层埋藏较深, 目前仅对浅层的油气层进行勘查, 估计石油储量= M 天然气#"亿 D , "+ , #
若对!E"D 以下的生产层进行评价, 则其远景可能更大。北部钦德温 @ )B I ) ( AG PG 盆地, 是开展工作较晚的 " 地区,但面积最大,其长约E"J , #"J , 仅在盆地西南和 " D 宽 E D 处于北纬!Q !Q ! 至 = 之间。该区覆盖层较厚,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四川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认为乌依铅锌矿为一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并厘定了乌依铅锌矿的成矿模式,对区带内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5-104-2 四川省布拖县乌依铅锌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凉山陷褶束(IV)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V)南段,紧临雷波穹褶束(V)部份。该区是宁南一雷波一金阳铅锌磷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区域上沿着小江的断裂的两侧,密集的分布着铅锌矿床己知的产出的矿点、矿床30多处,其中大型的矿床有7处,小型的矿床有12处,中型的矿床有7处,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因此,研究乌依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对指导区内铅锌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 乌依铅锌矿位于川南―滇东―黔西铅锌等成矿区北段 部分,位处凉山陷褶束(Ⅳ)西缘,碧鸡―宁南坳褶断束(Ⅴ)南段。矿床西临南北向小江深断裂,小江断裂具多期活动性,为乌依矿床成矿作用提供了多期次深源含矿热液。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的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区内铅锌矿赋矿层位为奥陶志留系大箐组(OSd),该组岩性组合特征为:为深灰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极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厚121.6~264.3米。该组上、中、下部均发育有条带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岩,由后期热液蚀变和成矿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团块状、脉状、细脉状重晶石、白云石及方解石为特征的“矿化蚀变带(层)”,铅(锌)矿体即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各矿化蚀变带均呈似层状分布,产状与上下围岩(白云岩)一致。 顶部矿化蚀变带:厚3.14~23.54米,以含方解石脉、重晶石团块及波纹状、层纹状白云石为特征,该矿化蚀变带含矿性差,仅发现一两个小矿体。 中部矿化蚀变带:厚5.91―31.62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重晶石脉及团块普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顺层、不连续产出的数十厘米厚透镜状重晶石体。同时,波纹状、层纹状重晶石白云石特别发育。该矿化蚀变带是矿床主要的含矿带。 底部矿化蚀变带:厚6.0―58.4米,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以发育方解石脉和层纹状白云石脉为特征。该带含矿性

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整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具有现实意义,所提出的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和结论能为该地区的矿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搜先强调地质特征,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16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论文通过简要介绍乌腊德铁铜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并指出矿床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且此类矿化应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应重视。 全文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然而,全文格式有待规范;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较一致,应修改;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的研究有待加强。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完善论文格式; 2)修改论文的摘要; 3)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 4)加强对矿床成因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资源学院评阅时间2014-10-1

二密铜矿地质特征

1、矿区概况 工作区位于通化市320°方向约20km,行政区划隶属通化县二密镇。勘查区面积327km2,范围拐点坐标为: (1)125°34′15″,41°45′15″(2)125°34′15″,41°55′45″ (3)125°55′15″,41°55′45″(4)125°55′15″,41°45′15″ 303国道、梅--集线铁路在工作区内通过,通化市有一级公路通往长春,各镇(乡)村均有水泥路通至303国道,每日有公路班车途经303国道并往返各矿山、勘查区,交通十分便利。 2、成矿地质特征 该区位于龙岗古陆核南缘、滨太平洋活动带长白山火山~深成岩带、二密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南东翼,基底为太古宙高级区,东南隅为板石沟-旺文川花岗岩带。中生代由于强烈的岩浆喷发活动,堆积有6000余米厚的火山沉积,形成火山盆地,主要由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期火山旋回组成。岩浆侵入活动有晚侏罗世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早白垩世流纹岩、石英粗面岩、霏细岩以及正长岩、正长斑岩等,呈小岩株侵入于盆地中心边缘,与同期火山岩组成一套完整的岩浆喷发旋回。 盆地内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较为发育,多为继承性断裂,控制着盆地矿产的形成。 在盆地内已知矿产有二密铜矿和老岭沟、杨木宝沟、英戈布等铜矿点以及太安村、土窑沟硫铁矿。在盆地南东侧金厂-龙胜一带,有10多处金矿(点),这些矿点被认为是火山成因浅成低温冰长石-绢云母型,其前景有待进一步工作。 (1)二密铜矿 矿区由南向北分为四方顶子区、南区、东区三个生产区段和四道洋岔、七道沟、烟袋窑沟、小横道河子等四个找矿评价区。 区内出露主要地层有上侏罗统果松组、鹰咀砬子组、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四川大梁子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赵新跃,李永怀,丁天柱 (四川会东大梁矿业有限公司,一四川会东县一615205) 摘一要:大梁子铅锌矿位于攀西裂谷成矿带中,为典型裂谷成因铅锌矿床,矿床特征是 三控一储 ,前人在该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深部钻孔探矿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结合大梁子铅锌矿区域地质矿产特征,分析控矿特征,总结矿床成因特点,并根据幔汁理论,预测深部找矿靶区,提高矿山服务年限. 关键词:铅锌矿;幔汁理论;深部找矿;地质特征 一一大梁子铅锌矿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今,已累计探明储量锌+铅金属量200万t.为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梁矿业投入大量工程进行深部探矿工作,但探矿效果欠佳.系统总结前期勘查成败得失,确定找矿有利地段,合理部署勘查工作为当前迫切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在不断提出新的成矿理论过程中,幔汁理论在地质勘查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尝试从幔汁理论观点出发论述矿床控矿地质特征,进行矿山的深部找矿工作. 1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大梁子铅锌矿所处的会东地区位于攀西裂谷中段,隶属于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南北向小江断裂二北东向会东-永善断裂二北西向垭都-紫云断裂圈闭的三角形区域内,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明显.基底构造有会理群和昆阳群组成,构造线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次之;盖层包括震旦系到第四系,除石炭系二第三系缺失和志留系二泥盆系部分缺失外,其余地层均有发育,构造线以南北向,北东向,东西向为主,次为北西向;重要构造运动有澄江运动二晋宁运动二东吴运动和印支运动,区内褶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东西向断裂主要沿南北向褶皱带轴部通过(见图1). 2一矿床地质特征 2.1一地层控矿规律 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灰质白云岩与寒武系筇竹寺组(?1q)黑灰色粉砂岩之间,地层划分因麦地坪组含磷白云岩组厚度小划归震旦系灯影组灰质白云岩中.杜乐天等在研究华南地区磷矿时发现震旦系与寒武系接触面附近形成黑色硅质白云岩是热液沉积岩,岩石中有氟的存在为证明,后将该地层简称碳硅泥岩系.对矿区南北两端金川磷矿及撒海卡磷铅锌及发箐铅锌矿的研究发现,大梁子周边地区磷与铅锌以伴生或者单独形式存在于黑色硅质白云岩中,说明该规律具有普遍代表性;另外对矿区南部的淌塘铜矿含矿围岩的研究发现,矿体主要赋存在灰黑色碳质凝灰质千枚岩,碳质绢云千枚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中.说明碳硅岩系不仅是磷及铅锌的含矿围岩,同样也是铜矿和其他金属矿床的含矿围岩和流体通道(见图2). 图1一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地质简图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根据区域地质图修改) 2.2一构造控矿特点 矿区内构造主要有北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近东向构造三组.其中控制矿液运移和矿体侧付方向的是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该构造以逆掩推覆走滑和叠瓦状为特征;深部延伸方向向西.北北西向和东西向构造复合部位形成刺穿构造,矿体主要 I S S N1671-2900 C N43-1347/T D采矿技术一第18卷一第4期 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18,N o.42018年7月J u l.2018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成因探讨 本文章对安徽省某一区域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其成矿成因。 标签:安徽省区域成矿铅锌矿地质特征矿产成因 该区铅锌矿床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宁芜陷断束,贵池~繁昌断褶束。从志留纪系中三叠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本区沉积了以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齐全,厚度基本稳定,岩性岩相变化不大,岩浆活动贫乏,构造活动微弱,显示了地台型的构造属性。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多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断裂带,使构造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域长期的海相沉积历史,使整个地区褶皱上升,开始了陆相沉积的新阶段,并将地层卷入北东向展布的褶皱带中。 1矿区地质 1.1地层 矿区内分布的地层从下二叠统孤峰组开始至下三叠统南陵湖组,自老到新从南到北分布。二叠系位于平地,三叠系组成山区,南陵湖组分布最高。出露比较好的为下三叠统各组,余为第四系或火山岩覆盖。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 1.2构造 1.2.1褶皱构造 ①基底沉积岩,为繁昌复向斜舒家店背斜北东倾没端的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向北东倾斜,倾角平缓,约每隔200米出现一次由陡到缓或由缓到陡的台阶,陡的倾角约40°,缓的倾角小于20°。 ②盖层火山岩,为中分村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八分村背斜南东翼,为单斜构造,向南东倾斜,倾角30°~40°,有火山岩且产状向北倾斜或近直立,则为次火山岩的侵出相或溢出相及次火山岩相。 1.2.2断裂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全是基底褶皱构造的横向或斜交断裂,对矿体影响不大。 1.2.3火山口构造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 近年来,中国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和对矿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其中,铅、锌的消费量也增长迅速。铅锌矿产在我国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泛,铅锌市场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它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行业、建筑交通运输行业和电信行业。可以说,铅锌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确划分矿床类型对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十分重要。就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本文作了浅析。 标签: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铅锌矿床是有色金属矿床之一。该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形成,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世界铅、锌资源十分丰富,其产量仅次于铁、铝、铜,而中国铅、锌资源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均有铅锌矿产出,重点分布在华南西部及华北北东部,据统计现有储量居世界第4位。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铅、锌资源就在人类经济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5 800年前,埃及人就用铅铸造神像;5000年前,中国人就用铅铸钱币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应用相当广泛。 近年来,由于海相火山作用、层控理论和多成因观点被较早引进,以及现代洋底热水成矿作用的观察,包裹体、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测试成果的综合研究,使铅锌矿床分类日趋完善。 1根据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其具体可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热水溶液形成的矿床,成矿介质是热水溶液。按成矿温度可分为:300-500°C高温热液矿床(火成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浅变质岩内),深度变化大,一般3-4公里。200-300°C中温热液矿床,具有高中温矿物组合,深度变化大,一般1.5-3公里。50-200°C低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一般为2公里左右,形态变化大。 (2)同生矿床:是针对各种层状、似层状金属矿床尤其是争论较多的金属硫化矿床提出的一种矿床成因假说。认为矿床是在同生作用形成的,包括沉积或火山--喷气--沉积作用等形成的矿床,时间和成因上和围岩相同或相似(准同生矿床)。 (3)沉积-改造矿床:是指在沉积成岩形成矿源层(体)后,经后期主要是经地下(深潜)热水的改造,使成矿物质溶解、活化、转移,沿构造迁移至有利的容矿部位重新沉淀,进一步富集形成的矿床。 (4)层控矿床:局限在某一固定地层单位的矿床,矿体的局部产状可以严格地与地层一致,但也可以不一致,可以斜交或穿插层理。其物质来源一般是多来源的,成因以沉积和多来源为主,具有外生与内生的某些特点,以兼有同生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