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性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性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性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性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健康研讨:肠道菌群生物学意义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典型代表新选择 摘要: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法正常形成。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内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谢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3、刺激肠道分泌sIgA: sIgA黏附于肠道黏液层,阻止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并促使其随肠道蠕动排出体外。 4、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肠道共生菌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普氏粪杆菌),或通过抑制NFKB的抑制剂IKB的磷酸化、泛素化、降解,或通过促进NFKB的亚基ReIA出核,减弱其转录因子功能(多形拟杆菌),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显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遗传因素来解释。Strachan提出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因缺少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接触,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进而增加了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的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1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初生时免疫反应以为主,随着出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1转化,达到“Th1/Th2平衡”。如今随着家庭大小、生长环境、个人卫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过度卫生”的环境使得婴幼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分泌的IL-4、IL-5、IL-13等细胞因子增多,刺激B细胞产生

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针对全球过敏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于2006年公布:在33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13.9亿人口中,约22%患有不同种类的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问题是特应性皮炎和食物过敏,可持续数年,并逐步发展成过敏性鼻

炎和哮喘。本研究就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及生物学意义 新生儿刚出生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后大约2h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即微生物开始在肠道定植,最终形成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的菌群结构,此过程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定植,宿主的黏膜屏障和免疫系统也在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出生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强,淋巴细胞开始迁移分化。出生后到脱奶期(0-1岁)是To11样受体(To11-like receptor,TLR)介导的免疫耐受形成的关键时间窗,期间肠道菌群的异常定植会导致TLR表达异常,免疫耐受无常形成。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环境卫生和抗生素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健康成人肠道栖息着约1014个细菌,多达近1000~1150种细菌。肠道菌群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是被遗忘的特殊器官。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维持和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肠道的共生菌通过占位性保护效应、营养代产生有机酸和拮抗作用发挥生物屏障功能。 2、促进固有和获得性免疫的发育成熟:肠道菌群能够通过不断刺激局部或着全身免疫应答来促进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GALT)的发育,可激发Th1免疫应答,平衡Th1/ Th2,共生菌DHN特定的CpG基序能刺激Th1细胞分化。

关于过敏的十大真相

关于过敏的十大真相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30%左右,但人们对此类疾病的了解仍很少。对此,美国《女性挚友》杂志最新撰文介绍了经过科学证实的有关过敏的十个真相。 1.家中排行老大的儿童更易患过敏性疾病 英国的研究人员在测试了1200多名儿童发生过敏的情况后发现,与其他儿童相比,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明显较高。 2.多数家庭的宠物过敏原是从外面带回来的 常见的宠物过敏原是猫毛和狗毛。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99%的美国家庭中存在宠物过敏原,而在这些家庭中,养猫或狗的家庭只有不到一半。大部分家庭中的宠物过敏原都是其家庭成员从学校、医院、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携带回来的。此外,纽约过敏与鼻窦炎研究中心的尼加博士还指出,自小就养宠物而没有发生宠物过敏的人,在长大后仍可能对宠物(其实是新养的

宠物)发生过敏。随着环境的改变(如搬家等),人对宠物 携带过敏原的免疫能力会突然丧失。 3.发生过敏与人体内生物钟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 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的马丁博士指出,人体具有“生物钟”和“昼夜节律性”,在不同的时间段可发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过敏的发生与人体内生物钟的改变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服药时间很有讲究。例如,过敏性疾病患者若在晚上服用抗过敏药物,可在第二天早晨取得最佳的药效(很多过敏反应都是在早晨发生的)。 4.肥胖者发生过敏的几率更高 美国《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在4000多例2~19岁的参试者中,体型肥胖者发生过敏的几率比体重正常者高26%,其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比体重正常者高59%。 5.快餐食物是最主要的过敏原之一 过敏并非一种新病,但导致过敏的过敏原却在“日新月

1 肠道菌群和肿瘤代谢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1肠道菌群和肿瘤、代谢性及精神性疾病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453000 姜秀菊王利江 Abstract:The human gut harbours a vast number of bacteria—the microbiota.The gut microbiota can modulate host physiology,metabolism and immune system through gut—host interations.Rencent studies show that gut microbiota can affect obesity ,diabetes and other metabolic diseases;it also makes contribution to mental diseases like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could thus considered to new approach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those diseases.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rencent studies ab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gut microbiota,neoplasm,metabolic and mental diseases. Key word:microbiota,metabolism,diabetes,anxiety,depression. 人类肠道聚集着大量细菌,即肠道菌群。肠道菌群通过菌群-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机体生理、代谢和免疫系统。最近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肥胖、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菌群的变化可以通过菌群-肠道-脑轴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精神性疾病如焦虑和抑郁。同时肠道菌群也可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文就最近关于肠道菌群和肿瘤、代谢性及精神性疾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菌群,代谢,糖尿病,焦虑,抑郁。 前言 人类肠道于胎儿时期是无菌的,在出生后经过菌群的建立与演替,到2-3岁时逐渐形成了以厌氧菌占绝对优势,需氧菌占劣势的生态格局,对于一个健康人体来说将终身不变。至此人类肠道聚集着近1015个细菌,它们可以影响人的生理、代谢、营养及免疫功能[1-3],最近的新技术进展如分子生物学、宏基因组学方法使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菌群的门类中,厚壁菌和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70%-75%,而变形菌,放线菌,梭菌及疣微菌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菌群是一个动态体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基因、饮食、代谢、年龄、分布、抗生素的使用和应激等。这些主要菌群的动态变化和多样性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而作用于大脑,再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轴的作用引起相应的疾病。 1 肠道菌群和肿瘤 过去几十年内肥胖在全球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它是一些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虽然有些报道认为一些因素参与了肥胖相关性癌的发展,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饮食所致的肥胖和遗传性肥胖可以使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损伤DNA的肠道细菌代谢产物--致癌去氧胆酸水平升高,致癌去氧胆酸的肝肠循环刺激了肝脏星状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肠道菌群与疾病

转自《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39卷第3期,26页。 肠道菌群与疾病 尹军霞 (绍兴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浙江绍兴312000) 林德荣 (绍兴第二医院肿瘤科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一般情况下,肠道茵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茵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1 肠道菌群一般介绍 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在子宫内是处于无菌的环境.所以肠道内是无菌的,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人,2 h左右,其肠道内很快有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后随着饮食,肠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进驻,3 d后细菌数量接近高峰…。而一个健康成人胃肠道细菌大约有1014个,由30属、500种组成,包括需氧、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从来源上看,有常住菌和过路菌两种,前者是并非由口摄入,在肠道内保持稳定的群体;而后者则由口摄入并经胃肠道。常住菌是使过路菌不能定植的一个因素。 人体胃肠道各部位定植的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胃内酸度高,含大量消化酶,不适合细菌成长,所以胃内菌数量很少,总菌数0~103个,主要是一些需氧抗酸性细菌,如链球菌、乳杆菌等。而小肠是个过渡区,虽然pH值稍偏碱,但含有消化酶,蠕动强烈,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所以,小肠菌量在胃和结肠之间逐渐增多;空肠菌数105个,仍以需氧菌为主;回肠菌较多,总菌数103-107个,以厌氧菌为主,如拟杆菌、双歧杆菌等;结肠内菌量最多达1011-1012个,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占98%以上,菌种也达300多种,干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细菌组成。 同一肠道,不同类菌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总的来说,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形成3个生物层:深层的紧贴粘膜表面并与粘膜上皮细胞粘连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菌群称为膜菌群,主要由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成,这两类菌是肠共生菌,是肠道菌中最具生理意义的两种细菌,对机体有益无害;中层为粪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和优杆菌等厌氧菌;表层的细菌可游动称为腔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 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受饮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1 防御病原体的侵犯 1)直接作用

过敏体质专用抗过敏益生菌的菌株分析

过敏体质专用抗过敏益生菌敏亦康的菌株分析 益生菌是能够对宿主(机体)健康起积极作用的活微生物,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与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免疫学认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形成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诱导免疫耐受产生,益生菌能改变终末器官的免疫应答从而预防和治疗过敏以及反复发作。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研究证明,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去调节菌群微生态免疫平衡,从而可以调节过敏体质,缓解过敏,降低过敏的发病率,具有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潜能。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益生菌都具有抗过敏的功效,益生菌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肠道、生殖器官,皮肤表面等各个角落,不同菌种和亚型的益生菌产生的功效是不同的,特别是针对0-12岁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妈妈人群的使用,选择益生菌时尤其要谨慎。市面上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而敏亦康益生菌是其中抗过敏的理想选择。所有菌种均符合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可适用于婴幼儿童食用,其菌株成分如下:。 一、罗伊氏乳杆菌(专利抗过敏菌株):Lactobacillus reuteri GL-104 1 调节免疫平衡,改善过敏体质 罗伊氏乳杆菌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激发可以调节过敏免疫反应中的Th1型免疫反应,来平衡过敏所发引发的Th2型免疫反应,达到调节免疫平衡,改善过敏体质的效果。 2 小儿便秘

罗伊氏乳杆菌对缓解由于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小儿便秘具有很好的效果,多项研究表明,乳酸杆菌的共生会加速宿主肠道微生物群恢复其原有的良好状态,从而调节便秘宝宝肠道内的菌群稳态。 3 婴儿返流 返流是指,胃内容物回流至咽喉或口腔的过程,有时胃内容物喷口而出。此外,健康婴儿简单返流很普遍,简单返流通常被认为是长虹脏问题,而不是疾病。返流频率随年龄变化,年龄不超过1个月的婴儿最容易受返流影响。研究表明,饮食会影响胃肠道内微生物种类的数量,此外,补充益生菌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敏亦康益生菌里所含有的罗伊氏乳杆菌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足月婴儿及早产儿胃排空,从而减少返流。 二.副干酪乳杆菌(专利抗过敏菌株):Lactobacillus paracasei MP-137 缓解过敏症状,调节过敏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L-206 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不良微生物的增殖。 嗜酸乳杆菌对致病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嗜酸乳杆菌能分泌抗生物素类物质(嗜酸乳菌素(acidolin)、嗜酸杆菌素(acidophilin)、乳酸菌素(1aetocidon)), 对肠道致病菌产生的拮抗作用。 嗜酸乳杆菌提升机体保护力 四.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鼠李糖乳杆菌能够耐受动物消化道环境,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定殖,起到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和治疗腹泻、排除毒素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高纯度的鼠李糖乳杆菌对于过敏体质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1平衡和改善胃肠道功能

人体肠道菌群好坏直接决定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人体肠道菌群好坏直接决定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台敏乐】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被遗忘的“器官”,其在宿主消化营养免疫发育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性疾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示婴幼儿早期肠道菌群紊乱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过敏常常一早就打喷嚏、流鼻水、揉眼睛、搓鼻子,有时候异味性皮炎也来凑凑,尤其是在早晚温差大或梅雨季节最严重。过敏也因为三天两头感冒,夜晚咳嗽,鼻窦炎、荨麻疹、湿疹反复发生等等,不论睡眠、食欲、情绪、专心度和生长发育都受到影响。 过敏的症状与部位会随着年龄而改变,大致会遵循着1异位性皮炎(湿疹)、2过敏性鼻炎、3哮喘、4过敏性结膜炎、5慢性病,这样的时间顺序出现,就像进行曲一般,这就是所谓的(过敏五部曲)。异位性皮炎是过敏性疾病最先出现的,主要来自食入性过敏原,常在出生后1-6个月出现;哮喘、过敏性鼻炎主要来自吸入性过敏原,症状约在3-6岁开始发现。 在过敏的治疗上,除避免接触过敏原、接受药物治疗外,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临床证据提示,益生菌在过敏疾病的治疗上,有不错的效果,可以补充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能够将TH2免疫反应调节趋向TH1免疫反应,大量产生抗发炎细胞激素、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以缓解过敏的发炎反应。 一种新型乳酸菌probiotic(中文名:台敏乐益生菌),在、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中国获得抗过敏专利认证。(中国专利号:罗伊是乳杆菌ZL 201010226737.7;副干酪乳杆菌ZL 2011 10404611.9抗过敏益生菌,是一种功能性的乳酸菌菌株。台敏乐抗过敏益生菌,是复合型抗过敏的乳酸菌组合物,用于治疗过敏之乳酸菌菌株之食品组合物以及医药组合物。),其作用表现在:调整过敏体质,调节免疫平衡,缓解过敏症状。(来源:发明专利中专利内容摘要) 有研究表明,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减少密切相关。 从胎儿的出生方式就有可能决定过敏性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人,是人菌共生的超级微生物,“人体菌群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肠道菌群1000余种,总数超过100万亿。这些有益菌与有害菌刺激肠粘膜和免疫器官发育、成熟,激活免疫系统,这些人体微生物菌群可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维持肠道粘膜的完整性起到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 为什么孩子过敏跟肠道的菌群有关呢? 先来想想,其实过敏主要是从食物过敏开始的,食物过敏是食物吃到肚子里,胃肠道没有很好地消化就吸收了,造成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对人体的刺激。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食物,别的小孩吃了就没有问题呢。其实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就吸收,原因就是因为肠道菌群不太健康所致。 所谓抗过敏益生菌就是可以和人体共生且对人体有正面效益的微生物,其中含有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的抗过敏益生菌制剂台敏乐是最具代表性的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益生菌长期以来一直用来照顾人类的健康,除了可改善肠道的生态,产生抗菌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乳糖不耐受综合症,还可降低TH2细胞所造成的过敏免疫发炎反应。 由于益生菌本身在肠道内就象过客一样,无法长期在肠道繁殖生长期,若要在肠道内生长及发挥有效功能,就得提供它足够生长的必要营养素,抗过敏益生菌之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岐乳杆菌的特性是肠吸附能力佳,具有耐酸性,菌体通常呈细长杆状,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不会产生内孢子,于好氧及厌氧环境下会生长。含有丰富副干酪乳杆菌的台敏乐益生菌对免疫调控能力是可以有效地降低IgE,以及增

肠道菌群与免疫

肠道菌群与免疫 丁文京,北美医学教育基金会 哺乳动物胃肠道有大量和多样化的共生细菌。近些年来的研究逐渐证明我们的健康高度依赖于肠道共生菌对免疫的贡献。宿主和肠道共生菌的和谐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对免疫的作用是数百万年的共同进化的结果。胃肠道是一个由一个有组织的由宿主真核细胞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一个全功能的免疫系统和无数的栖息在胃肠道,主要是肠道,特别是大肠,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使用分子学方法对胃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细菌种群之间有很大差异性,而在菌群个体则表现为出现的相对稳定性。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二者之间需要保持稳定的共生和互惠关系。了解适应性免疫和定植在肠道大量各种菌群的相互关系,以及原始的先天免疫和肠道菌群的整合对胃肠免疫稳态,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肠道的免疫细胞可能需要微生物来源对其分化。我们已经知道肠道内免疫细胞对某些特殊的菌群存在选择性反应,肠道内哪些细菌参与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这些细菌的免疫特点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焦点。随着研究的广泛开展和逐渐深入,这一神秘面纱正在逐渐被披露出来。 2010年8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一篇报道指出正常情况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在防止T细胞对肠粘膜不起反应,因此在保持肠道的免疫耐受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树突状细胞可以激活T细胞,其细胞上的β-链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从小鼠的肠道清除β-链蛋白后,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明显降低,而亲炎症的辅助T细胞1和17以及其细胞因子上升。树状细胞缺少β-链蛋白的小鼠表现出对肠炎的敏感性增加。 Daehee Han等人2013年在《免疫(Immunity)》发表文章“树突状细胞信号分子TRAF6的表达是肠道菌群相关的免疫耐受的关键”报道了题目的研究成果。题目指出细胞内信号分子TRAF6是Toll样受体(TLR)在激活树突状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当特异性去除树突状细胞信号分子TRAF6后导致丧失粘膜免疫耐受。与此同时,小肠粘膜固有层的T辅助细胞2(Th2细胞)发育和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和小肠细胞纤维化。免疫耐受消失需要肠道共生菌存在,但是依赖树状细胞表达MyD88。TRAF6小鼠显示小肠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减少和诱导iTreg细胞对新型抗原的反应消失。这些结果显示免疫缺陷和树状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减少有关。他们还发现在traf6ddc 小鼠Th2细胞相关的反应表现异常。这种免疫缺陷可以通过调节性T细胞活性的恢复。由此他们认为TRAF6在指导树状细胞通过Treg 和Th2细胞免疫保持肠道免疫耐受中起作用。 S Mashoof等人研究切除了胸腺和没有切除胸腺的幼体非洲爪蟾肠道菌群与T淋巴细胞的影响。他们用焦磷酸测序的16S核糖体RNA基因评估胃,小肠和大肠细菌群体中的相对丰度。他们发现整个胃肠道里梭菌科和黄杆菌是所有菌群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菌。切除了胸腺和没有切除胸腺的幼体非洲爪蟾,通过UniFrac分析显示两种胃肠道菌群分布无显着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与以前切除胸腺后对肠粘膜免疫球蛋白水平没有显著改变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个发表的《自然》的研究结果揭示胸腺对胃肠免疫没有影响。 虽然科学研究证明微生物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但在稳定状态下的细胞因子平衡和单个细菌物种在建立这种稳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仍然不清楚。Routhiau等人2009年在《免疫(Immunity)》发表了题目为“分段丝状菌在肠道内的辅助性T细胞的反应协调成熟的关键作用”的文章。他们在无菌小鼠做的研究系统性分析表明,无论是菌群还是单个菌种的促炎反应T辅助细胞1(Th1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反应,都不能有效地刺激肠道T 细胞的反应。他们发现分段丝状菌,一种非培养的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的物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一片看懂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作用 日文名:腸フローラ解明!驚異の細菌パワー中文名:肠道细菌/ 肠道花园类型:医療健康时长:49min官网:.nhk.or.jp/special/detail/2015/0222/播出时间:2015年2月22日午後9時00分~9時49分腾讯视频https://v.qq./x/cover/qzrjwfp0aprbido/m0019tif46e.ht ml英语中字版,非会员只能看5分钟,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1080p英语中字版收藏观看 https://v.qq./x/page/e0544y267th.html720p日语中字版,在线可看全片,后台回复“肠道细菌”下载720p日语中字mp4版收藏观看由于面向读者略有不同,两个版本画面也有15分钟许多不同。如日语还有几段综艺风格的段落。影片简介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尤其在肠道,存在着一个肠道细菌生态系统,就是所谓的肠道floral(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组)。其中的细菌种类超过数百种,细菌总量超过了100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居然跟我们的健康、美容、甚至性格都有着深不可测的关联。特别是在医疗方面,癌症、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都与之有关。现在在欧美国家正在掀起一场医疗革命,使用一种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就可以彻底治

愈很多之前无法治愈的顽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来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会被攻克。闲言少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隐藏在我们的身体中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小伙伴们吧。图文解读在我们的身体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即美容和保持健康的机制。这里是吸收营养的肠道部,实际上存在着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命。这是在我们的肠道中居住着的细菌们,它们的数量超过了100兆。它们被称为肠道生态系统。floral是花圃的意思。肠道中的花圃是各种细菌的家园。现在肠生态系统的研究使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国家接二连三地启动了国家级的项目,使用最先进的基因解析技术,陆续发现了新的细菌。研究发现这些肠细菌会影响到全身的健康。癌症、糖尿病、肥胖症、过敏,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些疾病跟肠细菌有关。我们已经发现了30多种疾病与肠生态系统的关系。虽然还无法预知研究会达到什么程度,但毋庸置疑,这使得医学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肠生态系统已经被运用于临床医疗中。这位女性患有重度感染征,她被全身的倦怠感和眩晕所困扰。她接受了最新技术的治疗,替换了她的肠细菌之后,居然完全康复了。我现在感觉很棒。令人惊奇的肠道生态系统对美容也有效果。肠细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够减少皮肤皱纹。另外肠细菌竟然也能对大脑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性格和情感等等。大脑与肠细菌的关系,将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惊人的发现。肠细菌的世界正备受关注。

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探讨_邓淑芳

文献研究与述评 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 的研究探讨 邓淑芳 于正 赖祯宏 吴巧凤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 要: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遏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成 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难题。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肝肠循环直接参与人体的生 理代谢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随着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重要性的凸显,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医疗卫生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期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肥胖;肠道菌群;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89;R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14)04-0102-05DOI 编码:10.13593/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8650304.html,ki.51-1501/r.2014.04.1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2CB518501) 作者简介:邓淑芳,女,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 :405144142@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8650304.html, 。 通讯作者:梁繁荣,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 :acuresearc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8650304.html, 。 Research of Gut Gicrobiota i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DENG Shu-fang ,YU Zheng ,LAI Zhen-hong ,et a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China ) [Abstract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have become public health problems which threaten the whole world ,so how to prevent and cure metabolic diseases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system ,gut microbiota directly participates in the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process in the human body through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homeostasis of any organism.Plenty of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 ,may cause obe-sity ,diabet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other metabolic disorders.With the promin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dise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ealth.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obesity together with its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ir pathogene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lated diseases.

2020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整合医学(完整版)

2020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整合医学(完整版) 摘要 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发病机制基本相同。儿童过敏性疾病同时存在营养、心理、精神和家庭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又会影响过敏性疾病本身。因此,需要运用整合医学的理念,多个相关学科联合起来,以患儿为核心,一体化解决过敏的问题。现对儿童过敏性疾病整合的必要性及整合途径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儿童;过敏;整合医学;必要性;途径 随着医学专业细化和专科分化的快速推进,在取得技术进步和高效产出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弊端,远离医学的服务对象——完整的人,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这就提醒临床医师仅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患者的问题,应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应用到患者身上,即提出整合医学的必要性。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2012年由樊代明院士提出,其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1],体现了哲学中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价值思想。整合医学的特色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角度量身打造最合适的疗法,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完美契合,它将成为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三时代。 1、儿童过敏性疾病整合的必要性 儿童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累及多个系统,有支气管哮喘(哮喘)、变应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和结膜炎,且各个疾病似依序发生。近年来,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儿童期慢性疾病[2]。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飞速增长,2010年全国第3次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显示为3.02%,较10年前(1.97%)上升了50% [3-4]。2017年重庆市儿童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自报患病率为28.5% [5]。此外,一项中国12城市0~7岁儿童皮肤病患病率调查显示,湿疹的发病率最高,为18.71% [6],这些疾病的高患病率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儿童过敏性疾病好发于与外界接触的部位,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基本相同,多为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这些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是辅助型T细胞2(Th2)炎性反应的增强,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 等炎性因子分泌增多,其中IL-4可诱导B 型淋巴细胞转换和IgE的合成,合成的IgE与肥大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受体结合,再次接触过敏源发生桥连结合,促进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诱导过敏炎性反应的发生[7]。此外,儿童过敏性疾病同时存在营养、心理、精神和家庭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又会影响过敏性疾病本身。因此,需要多学科联合起来,以患儿为核心,一体化解决过敏的问题。

湿疹发作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密切关系

湿疹发作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密切关系 近年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疫苗的广泛接种、抗生素的普遍应用等,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高。婴儿湿疹作为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早期表现,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影响近20%儿童的生活质量,因此找到湿疹病因及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和妈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肠道菌群健康对宝宝免疫力影响最直接,由于菌群的缺乏或混乱造成免疫力低下,各类疾病便会找到宝宝身上,尤其是过敏类疾病,例如婴儿湿疹,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咨询行业的专家学者,建议使用利敏舒抗过敏益生菌,对宝宝的帮助很大,改可以善宝宝肠道菌群结构,从免疫力着手解决宝宝湿疹的核心问题。 笔者通过官方网站了解到,利敏舒益生菌精粹双歧菌属和乳酸菌属13种益生菌,可以全面补充婴儿肠道菌群的缺乏,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共同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帮助宝宝构建免疫应答系统,远离湿疹侵害。 通过参考国外学者Hertz的研究,表明湿疹患儿经利敏舒益生菌治疗后分泌IL-4的细胞水平显著降低,IFNC/IL-4比值升高,说明益生菌改变了湿疹患Th1/Th2平衡状态。 利敏舒益生菌从全球寻源具有临床价值的专利菌种,通过先进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组改组工艺,保证菌种品质的同时能够让益生菌活菌99.8%顺利通过胃酸、胆汁等特殊环境,顺利定植于宝宝胃肠道,发挥实际功效,而其他工艺的益生菌最高的活菌通过率只有5%~10%而已。 由于胃肠道肩负着人体70%的免疫应答,而益生菌与胃肠道的免疫应答的关联十分密切,同时目前为止无任何医疗文献显示益生菌存在毒副作用与药物依赖性。婴幼儿组织器官发育不够成熟,通过补充益生菌提高免疫力,抵御各类疾病的伤害,实为不二之选。

儿童肠道菌群生理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生理功能及相关儿童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是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胃肠道栖息的细菌大约重1000g,大约30个属,400~500多种,总体数量在1014以上,比人体细胞的10倍还多;肠道定植的细菌具有数量巨大、多样化、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flora)是目前人体微生态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证实肠道菌群对儿童重要的生理功能诸如免疫、代谢、营养等的发育成熟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感染性疾病、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儿童肠道菌群生理功能及相关儿童疾病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1.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肠道微生态承载着人类后天获得基因,参与人类正常生理和疾病病理过程,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防御感染与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对外来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入侵具有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肠道菌群可合成维生素并促进营养素吸收,刺激宿主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肠道菌群所生成的氨、硫化氢、胺、毒素等代谢产物是有害的,也促使机体完善免疫机制以清除之。近年来在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和免疫作用方面特别引起关注。 1.1 肠道菌群与营养代谢功能 肠道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有三种不同的优势族群类型,其中Bacteroides(拟杆菌属)擅长分解碳水化合物,而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则倾向于分解肠道黏液,和Ruminococcus(瘤胃球菌属)会帮助细胞吸收糖类[1],都是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能竞争性消耗致病菌的营养素,促进钙、镁和铁等无机盐的吸收,参与了机体多种等维生素的合成;更重要是参与蛋白质、肽和氨基酸的代谢并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肠道菌群可利用特有的酶类(如半乳糖苷酶等)分解未被上消化道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生成乙酸、丙酸和酪酸等短链脂肪酸(SCFA),后者既能作为能量底物被机体利用(如酪酸提供结肠上皮能量,乙酸和丙酸可随门静脉到达肝脏和外周器官,成为糖原和脂肪合成的底物),也能调控人体抗组氨酸脱乙酰酶基因表达发挥抗癌作用,对G蛋白耦合受体基因表达发挥作用进而调控外周代谢器官脂肪合成[2]。 在研究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现肥胖、糖尿病或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动物或成人身上都伴随着肠道菌群数量或组成的变化。动物模型实验表明肠道拟杆菌属增加会增加积聚和肥胖,婴儿期肠道较高的脆弱拟杆菌和葡萄球菌的减少与学龄期较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