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目录

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

一、概述

二、人体内发育

三、蚊体内的发育

第二章疟原虫镜下形态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显微镜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四、显微镜的维护保养

第四章血片制作与染色

一、血片制作

二、血膜的染色

第五章疟原虫镜检技术

一、血液

二、血液中各种正常细胞形态

三、薄血膜镜检

四、厚血膜镜检

五、杂质与疟原虫的鉴别

六、疟原虫计数

附录:疟原虫图谱

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

一、概述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合物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人体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依次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见表1-1。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则寄生于蚊胃,最后积聚于唾腺。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

二、人体内发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成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两个阶段。(一)红细胞外期

按蚊吸人血时,按蚊唾腺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在30分钟内,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或肝细胞期(简称肝期),此时期的疟原虫称肝期裂殖体。成熟肝期裂殖体直径为45~60 m,内含数以万计的肝期裂殖子。肝期裂殖体成熟致使肝细胞破裂,肝期裂殖子释入血液。不同种疟原虫的此期所需时间不同,从6~12天不等。

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裂体增殖较为复杂。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遗传学上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遂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暂不继续发育,处于休眠状态(休眠体),经过一段休眠期后,再发育成为成熟的红外期裂殖体,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引起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恶性疟和三日疟也无复发现象

(二)红细胞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后,一部分被吞噬细胞消灭,一部分在数分钟后侵入红细胞并开始发育,进行裂体增殖,这个时期称为红细胞内期(简称红内期)。

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其细胞质内出现一个较大的空泡,最初为圆形,细胞质少,围绕着空泡,细胞核在虫体的一侧,颇似戒指的宝石,发育成早期滋养体(亦称环状体)。以后逐渐发育,虫体和细胞核都渐渐增大,细胞质增多,并分解血红蛋白产生疟色素,其色泽、形状有种的差别,此时的疟原虫称为晚期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因其细胞质向外伸出不规则的伪足,能呈阿米巴样运动,也称为阿米巴样体。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在外周血液中经十几个小时的发育,逐渐隐匿在微血管、血窦或其他血流缓慢处,发育成大滋养体及裂殖体,因此在外周血液中很难看到这两个时期。疟原虫由小滋养体发育成大滋养体的时间间日疟约须8-10个小时,恶性疟原虫10余个小时。

大滋养体发育成熟后虫体变圆,胞质内的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逐渐发育成为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的每个核被一份胞质包绕,核的数量因不同虫种而异,一般为8~32个,称为裂殖子。裂殖体成熟后,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破裂的红细胞碎片、裂殖子和疟色素等进入血液,引起疟疾临床发作。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食,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正常红细胞,开始新一轮的红内期发育,如此循环往复,称为裂体增殖周期。红内期发育成熟的时间,因不同虫种而异,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48小时,恶性疟原虫为24~38小时,三日疟原虫为72小时,产生相应的间日发热和三日发热等不同发热周期。

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侵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进行核分裂,而逐渐发育成为雌、雄配子体,或称大、小配子体,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成熟的雌、雄配子体被雌性按蚊吸入后,便在蚊胃内进行有性生殖。

疟原虫的生活史参见图1-1。

三、蚊体内的发育

在按蚊叮吸携带有雌、雄配子体的人血时,红内期疟原虫进入蚊胃,但只有雌、雄配子体能在蚊体内发育和繁殖,其余各期均被消化。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和繁殖,包括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期。

(一)配子生殖

在蚊胃内,雌配子体的核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圆形不活动的雌配子。雄配子体的核分裂成4~8个,细胞浆伸出鞭毛状细丝,每1细胞核进入一条鞭毛状细丝内,形成雄配子。雄配子游近雌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圆形的合子,并进

一步发育成长形能蠕动的动合子。动合子穿过蚊胃壁的上皮细胞,停留于上皮细胞和弹性纤维膜之间,发育成卵囊。此时约为吸血后的第24~72小时。

(二)孢子增殖

在卵囊内核反复分裂,形成许多梭状子孢子。蚊胃壁上的卵囊可有数个到数十个或上百个,一个发育成熟的卵囊内可有1 000到10 000个子孢子。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的长短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室温24℃~26℃,相对湿度75%~80%,是蚊体内疟原虫孢子生殖最适宜的条件。气温低于16℃或高于30℃时,发育变慢,并退化变性,直至死亡。成熟子孢子通过卵囊的微孔逸出或卵囊破裂后扩散入血腔,最后聚集于唾腺内。当含子孢子的雌蚊吸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疟原虫开始其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

表1 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

图1-1疟原虫的生活史

5

第二章 疟原虫镜下形态

采患者的血液制作涂片并染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疟原虫形态。常用

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借推片将血液薄薄地涂在载玻片上,使每个红细胞平铺

在玻片上,称薄血膜,因薄血膜血液干燥快,原虫形态极少变形,多用于以观察

疟原虫形态与鉴别虫种;另一种是把较多的血液涂成圆形,血膜中血细胞重叠,

原虫较为集中,称为厚血膜。厚血膜涂布面积小,阳性检出率高,厚血膜的镜检

效率比薄血膜约高六倍。现常用的一张载玻片上同时做厚薄血膜各一,厚血膜用

来检查,薄血膜供编号和鉴别虫种用。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种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2-1和图

2-1

表2-1 四种疟原虫薄血膜形态鉴别(吉氏染色)

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细胞重叠,干燥缓慢,以致虫体皱缩,空泡消失,胞质变形,加之红细胞溶解,所以虫种和虫体的鉴别比薄血膜困难。厚血膜中4种疟原虫形态鉴别要点,见表2-2

表2-2 四种疟原虫厚血膜形态鉴别(吉氏染色)

图2-1 间日疟原虫形态

图2-2 恶性疟原虫形态

图2-3三日疟原虫形态

图2-4卵形疟原虫形态

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

发热病人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简称发热病人血检)是疟疾控制和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是十分必要的。

一、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通常有4个部分组成:A.支撑系统;B.放大系统;C.照明系统;D.调节系统;见图3-1。

图3-1 显微镜的构造

(A)支撑系统:1,镜座;2,镜臂;3,镜头座;4,载物台;5,持片夹(图3-2)。

(B)放大系统:1、目镜:放大尺寸为10倍(图3-3);

图3-3 显微镜目镜

2、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倍、40倍、100倍,在使用100倍时需要使用

镜油(图3-4)。

图3-4 显微镜物镜

(C)照明系统:1,反光镜;2,聚光器;3,光圈;固定在聚光器内,它可

以调节通过聚光器的光线的强弱(彩图3-5)。

图3-5 显微镜照明系统

D)调节系统:1,粗对焦螺旋;2,细对焦螺旋:缓慢移动观察物用以精确调节;3,光圈调节杠杆;4,持片夹:控制玻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

二、显微镜使用

(一)使用环境与工作习惯

显微镜的工作场所应当清洁、干燥、无震动、无腐蚀性气体存在。台面和凳子的高度要适当。镜检时,即便用单目显微镜,也须两眼同时睁开。

(二)聚光器及可变光阑的用法

一般的聚光镜,在平行光照射的情况下,其焦点落在它上端透镜平面中心上方约1.25mm处。当使用高倍或油镜时,由于放大率大,镜像亮度小,需要较强的照明。因此,应把聚光器升至最高,以便使聚光镜的焦点正好落在标本平面上。但在使用低倍镜时,可将聚光器适当下降。

可变光阑一是控制射向标本的光通量;二是改变聚光器的数值孔径。在这两个作用中,后者是主要的。为了使物镜的分辨率得到充分的利用,从原则上说,聚光器的数值孔径应与物镜的相同。否则,分辨率或清晰度就要下降。

(三)物镜的正确调焦

对光完成后,升高镜筒,将标本玻片夹在移动器上,并将欲检查的部分移至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开始调焦。

无论作何种检查,均应从低倍镜开始。调焦时,先用粗动手轮将镜筒下降,使低倍镜的前透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略缩小于该物镜的工作距离(5mm以下)。为了避免物镜压在载玻片上,可从侧面窥视。然后,一边从目镜中观察视野,一边利用粗动手轮将镜筒徐徐上升,待初见物像后,改用微动手轮作精细调焦,直至物像最清晰为止。低倍物镜的视场大,有利于观察标本的全貌。

从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时,如果物镜是显微镜的原配物镜,所用的载玻片、盖玻片有符合标准,一般都可以进行"等高转换"。即转换后,只要稍微调节一下微调旋钮,即可看到清晰的图像。但油镜不强求齐焦,最好先将镜筒升高后再转换,最后按低倍镜的调焦方法重新调焦。

用油镜观察时,要先将物镜移开,在要观察的部位加一滴香柏油,然后将油镜放正,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降下镜筒,使镜头浸入油滴中。可下降至几乎与制片接触,但切不可压及玻片。然后,向上微微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当视野中出现有模糊的影像时,改用细调节器向上转到直至影像清晰为止。在使用

油镜时,在聚光镜与标本之间滴加浸油,可提高物镜的分辨率。在整个调焦过程中(尤其是高倍物镜和油镜的调焦),每个动作都要缓慢进行。否则,物像会一闪而过,找不到观察目标。

油镜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将浸油擦拭干净。镜头上可先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净即行。聚光镜的擦拭方法与此相同。

三、使用注意事项

(一)取出显微镜时,要用右手握住执手,左手托住镜座,小心地放到桌面上,不可单手拎着移动。

(二)任何旋钮转动有困难时,绝不能用力过大,而应查明原因,排除障碍。如果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向专业人员请求解决。所有的镜头均经校验,请勿自行拆开。

(三)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尽量避免灰尘落到镜头上,否则容易磨损镜头。同时要尽量避免试剂或溶液滴到显微镜上,特别是用高倍物镜观察时,镜头很容易被染料或试剂玷污,一旦被玷污,应立即用擦镜纸擦拭干净,油镜头还应使用清洁剂擦拭。由于光学玻璃比一般玻璃的硬度小,易于损伤。因此擦拭光学透镜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不能用棉花、棉布或其它物品擦拭。擦时要先将擦镜纸折叠为几折,从一个方向轻轻擦拭镜头,每擦一次,擦镜纸就要折叠一次,以免沾在擦镜纸上的灰尘损伤透镜,使镜面出现一条条的划痕。

(四)每次使用结束时,并光源调节器调至最小后关闭,并将物镜转成“八”字形垂于镜筒下,然后降下镜筒,避免物镜镜头下落时与聚光器相碰撞。显微镜应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若放在潮湿处,一旦镜片上着生霉菌,就会腐蚀镜片,且很难除去。

四、显微镜的维护保养

(一)防高热:显微镜是由精密的机械和光学镜头组成的,由于各种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所以显微镜不能在阳光了曝晒,也不能放在靠近火炉和暖气的地方。只能室内存放,其工作的温度范围一般为5~40℃。

(二)防潮:如果长期受潮,透镜很容易发霉,表面还会腐蚀,所以应在干燥环境下保存。在31℃时湿度不得大于80%,温度每升高3摄氏度,相对湿度要设法降低10%。

(三)防尘:灰尘不仅会影响成像质量,而且灰尘中往往也带有含酸、碱等腐蚀性的尘粒,容易腐蚀镜面。而硬度大的尘粒还可能在擦拭镜头时在镜面上

划出伤痕,损坏镜头。此外,灰尘掉进机械活动部分时容易造成机械部分转动不灵活,甚至损坏。

(四)防腐蚀:显微镜不能接触酸类和碱类物质。也不要与挥发性很强的化学药品及其它有害药品放在一起,以免腐蚀镜头。

(五)防震:显微镜是精密仪器,剧烈的震动会造成精密度的降低。要轻拿轻放,搁置要平稳,使用时动作应轻柔。

(六)擦拭:.机械装置的擦拭:机械装置如有污渍,可用干净的柔软细布擦拭;如果擦不掉,可用擦镜纸或细绸布蘸点二甲苯擦拭。应注意不能用酒精、乙醚等化学品,以免腐蚀装置表面的油漆。

光学镜头的擦拭:一般采用先吹,后刷,再擦拭的方法。吹,就是用吹气球(或用洗耳球)吹掉镜头表面的附着物。但不能用口直接吹气。吹不掉时,可用干净的专用清洁毛刷轻轻地刷。经上述两种方法处理后镜头表面仍有污物时,用擦镜纸稍蘸一点二甲苯或是专用清洁剂轻轻擦拭。

如果发现镜头发霉长雾时,可用擦镜纸蘸少许无水酒精和乙醚的混合液擦拭,但液体不能太多,停留时间要短,以免渗入镜头内部造成腐蚀。

油镜头每次用过后要及时擦拭,先用干擦镜纸擦一两次,把大部分介质油去掉,再用二甲苯滴湿擦镜纸擦两次,最后再用干擦镜纸擦一次。

第四章血片制作与染色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1、载玻片:玻片使用前应清洗。新玻片应先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然后用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最后用干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用于特殊的目的时,最后可将玻片浸泡在95%酒精中5~10分钟,再将玻片擦干擦亮。已用过的玻片应先浸泡于洗涤剂溶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中1~2小时,再移到新配置的洗涤剂溶液中1~2小时,逐个擦去玻片上旧的血膜痕迹,用清水漂洗干净,再将玻片擦干擦亮。洗净的玻片每10~20张用白纸包好放入塑料袋内,保存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2、采血针:使用一次性釆血针。

3、玻片盒:为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制作的血膜应放在玻片盒中,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

4、75%酒精棉球:用于采血前后的消毒。

5、记号笔或铅笔:用于玻片上书写号码。

(二)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采血部位以耳垂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取血部位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 深,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三)涂制血膜

取玻片2张,1张作载片,1张作推片(具有光滑边缘)。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

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每张载玻片上分别做1个薄血膜,1个厚血膜。标准血膜的位置如图4-1所示。

取干净玻片及推片各一张,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约火柴头大小),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

薄血膜厚血膜标记处

图4-1

(四)血膜的保存

血膜制成后,立即将受检者号码写在玻片上,血膜朝下插入直竖的标本盒内,让血膜自然干燥后才能染色。吉氏染色时薄血膜在染色前须经甲醇固定,而厚血膜在染色前必须溶血,但新制作的厚血膜也可直接染色。血膜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而不能溶血,影响镜检。不能及时染色的血膜,可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将厚血膜溶血,晾干后包好,放入干燥器中,置于冰箱内保存。临用时,将干燥器放置室温中1~2小时后取出血片。

二、血膜的染色

(一)染色液的制备

目前常用的血膜染剂有吉氏和瑞氏两种。吉氏染剂不仅适用于厚血膜和批量血膜的染色,而且效果稳定,染色时间和染液浓度对染色结果影响较小,染色后的血膜保存时间较长,同时吉氏染剂能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染色技术也易掌握,被推荐使用。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 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如图1

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 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取血一小滴(约4微升),置于平置的载玻片上,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约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薄血膜:以推片一端的中部取血一小滴(约1微升),使血滴与载玻片接触,血液沿推片边缘向两侧展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度,均匀而迅速适当地用力向前推成舌形薄血膜。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 二、固定 (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 (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三、染色 〈一〉吉氏染染色法 (一)所需器材

血疟原虫检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操作规程

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操作规程 1.目的:鉴定G阳性菌.G阴性菌(球菌、杆菌、真菌)。指导临床用药。 2.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tam所创立的,此方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G+和G-两大类,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性的颜色。 3.实验器材:载玻片、接种杯、酒精灯、擦镜纸、显微镜。 4.试剂: 4.1试剂来源:购买,四川迈克。 4.2试剂合组成: R1结晶紫1χ10ml R2碳酸钠1χ10 ml R3碱性碘液 1χ10ml R4丙酮酒精1χ20ml R5碱性复红1χ10ml 5.标本采集与处理: 5.1阴道,子宫等分泌物应由医生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 5.2载玻片的预处理: 5.2.1载玻片用前以95%乙醇擦拭脱脂,经干燥、清洁、无油污、无划痕的新载玻片制备涂片。 5.2.2在玻片背面一端的1/3处注明编号。 5.3涂片: 5.3.1用棉签可直接在玻片上均匀涂抹. 5.3.2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玻片上.

,在盐水中涂布。 6.染色方法: 6.1将标本均匀涂布于玻片上,自然干燥,火焰固定。 6.2冷却后加R1、R2各两滴初染30秒后水洗。 6.3用R3媒染30秒.水洗后用R4脱色至无兰色脱落为止(约有5-10秒),水洗。 5.4用R5复染5秒,水洗,待干,镜检。 7.镜检: 7.1取已干燥的涂片,用低倍镜览片,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并在已干燥的涂片滴1-2滴香柏油,仔细观察. 7.2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呈紫色为G+菌,呈红色为G-. 8.报告方式: 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 检出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9.实验完后的处理: 9.1显微镜头的处理:用擦镜纸将油镜头的油擦去,再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将镜头擦2-3次,最后用干净的擦镜纸将镜头擦2-3次.注意向一个方向擦拭. 9.2废弃标本和污物的处理: 9.2.1染色玻片放入5%84消毒液中浸泡30-60分钟,消毒液要每天更换. 9.2.2废弃标本及污物应弃于有盖的污物桶内,由专人收并送焚烧炉内彻底焚化. 10.注意事项: 10.1涂片应均匀,厚薄适度,自然干燥后再加热固定. 10.2脱色要至无兰色脱落为止.

疟原虫检测试剂盒作业指导书

疟原虫检测试剂盒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指导实验室检验人员正确操作疟原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快速检测,保证人员及设备安全。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检验人员 3.职责 样品检验员负责正确使用疟原虫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快速检测,并做好原始记录; 技术负责人负责解决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作业指导 4.1试剂储存条件4℃-30℃保存。 4.2使用方法 4.2.1.在紫色加样区滴加 15μ l 血样。 4.2.2.立即在加样垫下方的白色垫片上滴加 2 滴试剂 A。 4.2.3.在书形检测卡左边一侧最上方的白色垫片上滴 4 滴试A。 4.2.4 15 分钟内读取结果,30分钟显示的结果无临床意义。

4.3. 结果判断 2 阳性 间日疟(P.v.)阳性,或卵形疟(P.o.) T1 阳性阳性,或三日疟(P.m.)阳性,在一些病 恶性疟阳性,恶性疟(P.f.)感染。例中,仅 T2 线出现表明可能是(P.v.) (P.o.)、(P.m.)的 2 种或 3 种混合 感 染。 T1+T2 阳性 恶性疟(P.f.)阳性,恶性疟(P.f.)感染。 阴性 在一些病例中,T1 和 T2 线均出现,可能表明是 检测结果阴性,未检测到疟疾抗原。(P.f.)与其它 3 种(P.v.)、(P.o.)、(P.m.) 的不同组合感染。 无效结果或无法解释的结果 如果控制线没有出现,无论出现几条检测线, 检测结果均无效。 4.4注意事项 4.4.1质控区与检测区域均不出现红色反应线,表明发生错误的检验应重试。 4.4.2当疟原虫密度很高时检测线很明显,质控线可能变得很弱,为正常结果。 4.4.3不要混合使用来自不同批次的试条/试卡和裂解液。 4.4.4操作时应注意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用过的试条/试卡、裂解液等在废弃之后,进行高压灭菌。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1.标本采集 1.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1.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1.3标本要求:厚血片溶血要及时。 2.标本运送:室温运送。 3.标本拒收标准:被细菌污染。 4.操作步骤 4.1 薄血片法: 4.1.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1滴,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4.1.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法染色,干后用油镜镜检。 4.2厚血片法: 4.2.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2滴。 4.2.2用推片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4.2.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约5分钟后倾去溶血液。 4.2.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 在油镜下观察,薄片须至少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20个视野,才能报告“未见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疟原虫胶体金法简易操作步骤 原理 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工作原理,检测时,滴加5μL全血样本于试剂卡加样孔处,随之滴加4滴裂解液,裂解后的样本在毛细管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样本中含有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将于胶体金标记物panLDH单克隆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前移,被预先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测区的pflDH/panLDH单克隆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内形成1条/2条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阳性结果,如样本中无pflDH/panLDH抗原,在检测区内无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阴性反应。 步骤 1.无菌采集患者EDTA-2K抗凝静脉血2ml。 1.沿锡箔袋切口,撕开锡箔纸,取出疟原虫抗原检测卡,用铅笔或水写笔编号 并做好登记。 2.吸取5μL全血样本垂直滴加于加样孔A区,同时滴加4滴裂解液于加样孔B 区。 3.1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超过30分钟无临床意义。 结果

疟原虫、检查

血液疟原虫检查 [试验名称] 血液疟原虫检查 [试验方法] 薄血片法或厚血片法 [操作] 1.薄血片法:以常法薄推血片,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染色。染色法同白细胞分 类检查 2.厚血片法: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 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不必待干,进行染色,干后镜检。 [结果报告] 查见或未查见疟原虫 [注意事项] 1.采血时间:间日疟级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才学,此时, 早期滋养体已发育至易于鉴别的形态晚期;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20小时左右采血。 2.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72h, 否则溶血不完全,会影响检验质量。 3.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飘浮冲走。 4.玻片油镜检查,须找100或100个以上视野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厚 血片至少20个视野以上。 5.疟原虫须分类报告,找到环状体后,须在仔细寻找更为成熟的阶段,以便分 类。如确实未找到更为成熟的疟原虫,可报告为“检出环状体疟原虫” 6.有可能出现2种或3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以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最常 见,须注意鉴别。 7.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特别是厚血片检查时,缺乏经验者必 须在薄血片上仔细寻找证实,才能报告。 8.除上述3种疟原虫外,在我国云南曾发现过少数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病例。卵 形疟原虫的基本形态与三日疟原虫相似,但虫体稍大,受感染的红细胞略胀

大,滋养体后期与裂殖体前期的原虫呈圆形或卵圆形。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目录 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 一、概述 二、人体内发育 三、蚊体内的发育 第二章疟原虫镜下形态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显微镜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四、显微镜的维护保养 第四章血片制作与染色 一、血片制作 二、血膜的染色 第五章疟原虫镜检技术 一、血液 二、血液中各种正常细胞形态 三、薄血膜镜检 四、厚血膜镜检 五、杂质与疟原虫的鉴别 六、疟原虫计数 附录:疟原虫图谱

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 一、概述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合物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人体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依次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见表1-1。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则寄生于蚊胃,最后积聚于唾腺。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 二、人体内发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成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两个阶段。(一)红细胞外期 按蚊吸人血时,按蚊唾腺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在30分钟内,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或肝细胞期(简称肝期),此时期的疟原虫称肝期裂殖体。成熟肝期裂殖体直径为45~60 m,内含数以万计的肝期裂殖子。肝期裂殖体成熟致使肝细胞破裂,肝期裂殖子释入血液。不同种疟原虫的此期所需时间不同,从6~12天不等。 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裂体增殖较为复杂。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遗传学上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遂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暂不继续发育,处于休眠状态(休眠体),经过一段休眠期后,再发育成为成熟的红外期裂殖体,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引起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恶性疟和三日疟也无复发现象 (二)红细胞内期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 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 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疟原虫检测 血涂片镜检法

ICS11.020 C62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569—2017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blood films for malaria parasites 2017-08-01发布2018-02-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善青、高琪、汤林华、杨恒林、郑彬、胡锡敏、王光泽、李雨春、刘莹、欧阳范献。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02-A001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Med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nd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Hematolog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临床血液学检验的特性而对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 本文件与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 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2:2012中章、节条款号和名称,对CNAS-CL02:2012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 本文件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的序号及内容与CNAS-CL02:2012不对应。 本文件代替:CNAS-CL43:2012。 本次为换版修订,相对于CNAS-CL43:2012,本次换版仅涉及文件编号改变。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医学实验室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认可要求。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包括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寄生虫检查及出凝血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WS/T 347-2011 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 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 WS/T 405-2012 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 WS/T 406-2012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WS/T 407-2012 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 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和管理责任 4.1.1.2医学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单位的,应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医学实验室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其所属医疗机构执业证书的诊疗科目中应有医学实验室;自获准执业资格之日起,开展医学检验工作至少2年。 4.1.2.5应至少有1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医学检验工作至少5年的人员负责技术管理工作。 4.2 质量管理体系 4.3 文件控制

疟原虫检测 血涂片镜检法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4.1 吉氏染色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香柏油或专用浸油(折射率≥1.5)。 4.5 二甲苯(分析纯)。 4.6 75%酒精。 4.7 一次性采血针。 4.8 一次性手套。 5 检测步骤 5.1 血涂片的制作 5.1.1 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经75%乙醇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指端扎刺取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扎刺取血。取1张已消毒推片,用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左下角刮取血液4μL~5μL用于制作厚血膜,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μL~1.5μL用于制作薄血膜。 5.1.2 厚血膜制作 取1张载玻片,将推片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玻片的中央偏左,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0.8cm~1.0cm 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个~10个白细胞为宜。 5.1.3 薄血膜制作 用干棉球抹净推片左下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2张玻片保持25°~35°,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每张载玻片上1个厚血膜和1个薄血膜(参见附录A)。 5.1.4 编号 血膜制好后水平放置,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在玻片一侧毛玻璃上或在薄血膜上编号。 5.2 固定与溶血 5.2.1 薄血膜固定 将薄血膜一端朝下呈45°,用棉签蘸取甲醇溶液,均匀轻抹于薄血膜表面,避免碰触厚血膜。 5.2.2 厚血膜溶血 在干燥的厚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待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厚血膜制作后1d内染色无需溶血,超过1d的应溶血。 5.3 吉氏染色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4.1 吉氏染色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香柏油或专用浸油(折射率≥1.5)。 4.5 二甲苯(分析纯)。 4.6 75%酒精。 4.7 一次性采血针。 4.8 一次性手套。 5 检测步骤 5.1 血涂片的制作 5.1.1 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经75%乙醇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指端扎刺取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扎刺取血。取1张已消毒推片,用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左下角刮取血液4μL~5μL用于制作厚血膜,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μL~1.5μL用于制作薄血膜。 5.1.2 厚血膜制作 取1张载玻片,将推片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玻片的中央偏左,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0.8cm~1.0cm 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个~10个白细胞为宜。 5.1.3 薄血膜制作 用干棉球抹净推片左下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2张玻片保持25°~35°,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每张载玻片上1个厚血膜和1个薄血膜(参见附录A)。 5.1.4 编号 血膜制好后水平放置,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在玻片一侧毛玻璃上或在薄血膜上编号。 5.2 固定与溶血 5.2.1 薄血膜固定 将薄血膜一端朝下呈45°,用棉签蘸取甲醇溶液,均匀轻抹于薄血膜表面,避免碰触厚血膜。 5.2.2 厚血膜溶血 在干燥的厚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待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厚血膜制作后1d内染色无需溶血,超过1d的应溶血。 5.3 吉氏染色

寄生虫血液检查

寄生虫血液检查 文章目录*一、寄生虫血液检查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寄生虫血液检查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寄生虫血液检查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寄生虫血液检查的基本信息 1、定义寄生虫血液检查是一项用于检查寄生虫的辅助检查方法。血液和血细胞内的寄生虫均可在血液中查到,这些原虫和丝虫寄生于人的血液中和红细胞内,需通过血液检查或骨髓检查来进行确诊。常用的方法为血液涂片法(薄血片和厚血片法)和骨髓穿刺法。是一项用于检查寄生虫的辅助检查方法。 2、专科分类传染病检查 3、检查分类病原微生物检查 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5、是否空腹非空腹

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未查见人体寄生虫 2、临床意义异常结果:血液和血细胞内的寄生虫呈阳性。 需要检查的人群:消化道异常者。 寄生虫血液检查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疟原虫检查:疟原虫为疟疾病原体,通过蚊子传播,常见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三种。外周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诊断疟疾的可靠方法,发现疟原虫既为阳性,就可以作为确诊的可靠依据。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需多次复查,或用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微丝蚴检查:微丝蚴为丝虫的原虫,我国常见的丝虫感染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均通过蚊子传播。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回归热螺旋体检查:回归热螺旋体为回归热的病原体,通过人虱传播。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 弓形体检查:弓形体为弓形虫病的病原体,猫及猫科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人一般呈阴性感染。阳性结果为诊断依据,阴性结果需多次复查,或用免疫学方法及基因诊断方法检查。 立朵小体检查:立朵小体为黑热病的病原体,是鞭毛虫的一

活性污泥镜检操作流程以及维护保养步骤

活性污泥的镜检、SV30操作流程以及维护保养步骤 步骤: 1、打开显微镜进行预热20分钟,期间将连接生物显微镜的电脑客户端打开 2、制作盖玻片标本: (1)首先,取好氧生化池内的活性污泥约1L,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后,用1L或100 ml的量筒进行污泥沉降实验,时间30分钟,期间注意观察前5—10分钟的沉降速率以及30分钟的沉降比,在此过程中就沉降过程的固液分界情况、上清液的浑浊度进行描述; (2)取用95%的酒精消毒的盖玻片,用水流冲干,擦净后待用; (3)用1ml的吸量管深入量杯中部吸取少量搅拌均匀的活性污泥,滴在事先擦拭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利用载玻片将其分散开来;并将周围逸散出来的混合液擦拭掉,以备镜检使用。 3、将制作好的盖玻片标本放置于生物显微镜的镜台上,进行光线、亮度等 的调整; 4、微生物的观察 1)首先,利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视野的调整,待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微生物的图像 后,将要观察的镜头置于显微镜的指针下,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2)然后,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对微生物的整体情 况进行观察,包括:微生物的种类(菌胶团细菌、放线菌/丝状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菌胶团的结构、颜色及数量;丝状菌数量以及丝状菌占整体的比例;原生动物的数量、种类以及活性;微型后生动物等 3)由于原生动物的形态相对于细菌而言,个体较大;数量、种类较容易观察, 常常用来作为指示生物,表征污水的运行效果,要仔细关注原生动物的变化。 4)为了方便作为基础微生物图谱来清晰的显示微生物情况,每次利用电脑客户 端对当日的微生物观察情况进行拍照,作为记录; 5、结果记录 6、观察结束,关闭电脑客户端;关闭显微镜开关,将盖玻片清洗干净,浸 泡在酒精内,待下次使用;并将烧杯用保鲜袋封口,避免酒精挥发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1.目的 指导实验室检验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全显微镜,完成疟原虫检测项目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检验人员 3、职责 检验人员需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和维护全显微镜, 确保仪器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以便得到正确的结果,提高结果准确率。 4、作业指导 4.1.需用器材 显微镜单、双目显微镜均可,目镜一般以5X为宜(有的用10X),物镜必须用油镜(100X)、镜油、擦镜纸、二甲苯或酒精乙醚 4.2操作步骤 4.2.1、血膜上滴加镜油滴一滴镜油在血膜上,再将血片置载物台上。 4.2.2、镜检用目镜5×和物镜10~40×低倍镜检下找到血膜,再将物镜转换成油镜(100×),查找疟原虫,吉氏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浆呈蓝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原虫的核呈红色。 4.2.3、观察血膜的方法镜检时从血膜的一端开始,自上而下,

自左而右,逐个视野顺序查看。发热病人血片至少要查完200个视野以上,普查带虫血片则需看完全片,方可报告结果。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作为疟原虫的分类定种。 4.3、结果报告结果报告分阳性和阴性,阳性者至少要查见一个典型疟原虫(并需鉴别虫种和期别)方可确定;以查完整个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者判为阴性。 4.4、注意事项 4.4.1染色前血膜的保存 新制作的血膜应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鲜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后可不溶血直接染色。血膜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而不能溶血,影响镜检。不能即时染色的血膜,可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将厚血膜溶血,晾干后包好,放入干燥器中,置于冰箱内保存。临用时,将干燥器放置室温中1~2小时后取出血片。 4.4.2、患者资料应登记详细,确保能追踪随访,个案调查、登记、统计等资料应有专人负责保管。 4.4.3、镜检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操作戴手套、穿工作服。 4.4.4、镜检室应保持环境及器具的整洁,试剂和染色用具要顺序放置在固定的操作台上。 4.4.5、显微镜用毕,取擦镜纸沾取二甲苯或酒精乙醚擦拭油镜头清除镜油,并清洁载物台及目镜。显微镜保存做到防尘、防潮、防霉。

血疟原虫检查SOP文件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 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作业指导书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指导实验室人员制作血涂片,完成疟原虫检测工作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检测人员 3.职责 疟原虫血涂片制作人员负责涂片编号及保存, 4.作业指导 4.1样本采集及要求 4.1.1采用抗凝管采血:或在采血管里加入抗凝剂,将采集血样加入并摇匀,备用 4.1.2指尖血、静脉全血(抗凝血)样本均可适用 4.2血涂片的制作: 4.2.1血膜种类和位置 薄血膜:占玻片的近1/2。将血液涂呈薄膜状,血细胞平辅在玻片上面 厚血膜:占玻片的1/6。血液涂成圆形,血量多

4.2.2厚血膜的制作用 推片的一角,刮取约4 ~ 5ul(火柴头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旋转,转4~ 8圈直径0.8 ~ 1cm圆形厚血膜,血膜厚薄均匀,过厚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厚血膜厚度以油镜视野可见5 ~ 10个白细胞为宜。厚血膜血量:4~5ul微升,外形:圆形,直径0.8~1.0cm 4.2.3薄血膜制作 取洁净的载玻片2张,1张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载玻片两端,用另一张边缘平滑的载玻片做推片,用推片一端边缘的中点取血约1~1.5ul的血量(小米粒大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并形成25~30度夹角,待血液向两侧扩展宽约2cm时,均匀而迅速地轻轻向左推出(约2.5cm长)薄血膜血量:1~1.5ul位置:玻片1/2外形:薄度均匀、无痕、长度:2.0~2.5cm 4.2.4血膜编号:血膜编号:血膜制成后,以防差错,待薄血膜干后用B2铅笔,在薄血膜的右上角或血膜底部,写上受检者的个人编号。 4.3血涂片固定及染色 4.3.1甲醇固定薄血膜 载玻片略向下倾斜,从一侧挤出甲醇,试管平推下划即可。甲醇不能触碰到厚血膜 4.3.2单张染色法 在量筒内加2ml缓冲液或ph7.0~7.2净水,滴加吉氏原液4滴

疟原虫血片制作

疟原虫血片的制作 一、需要材料 1.采血器材:75%酒精棉球、一次性采血针、玻片、推片、铅笔、 干净的绸布或化纤布。 2.染色材料: ①姬氏原液 ②.蒸馏水或纯净水:①稀释姬氏原液②染色时冲洗染液 ③固定剂:①用甲醇或无水乙醇(乙醇含量达99.9%),固定薄血膜②用无水乙醇擦洗油镜头。 ④脱油剂:无水乙醚或二甲苯:镜检后的血片脱镜油。油镜头脱油可用无水乙醚:无水乙醇的7:3混合液擦拭。 ⑤擦镜纸。 二、采血前准备: 1.玻片准备 ⑴我们现在用的玻片都是除去油渍的脱脂玻片,使用前可用 绸布擦去玻片上纤维和浮灰,即可使用。 ⑵新的尚未脱油脂的玻片:用洗衣粉水洗净后,一一浸泡于 95%的酒精中约一周时间,然后一一取出,用软而洁净并没有棉花纤维的细布擦干,擦亮,收藏好。 ⑶已用过的旧玻片:先消毒后用洗涤剂清洗,去除污渍,再 一一浸泡于95%的酒精中约一周时间,然后一一取出,用软

而洁净并没有棉花纤维的细布擦干,擦亮,收藏好。 2.玻片编号:在玻片的磨砂端用铅笔进行编号。玻片编号、检验报告单号和登记号应一致,并具有唯一性。 3.采血时间: ⑴间日疟、三日疟原虫患者可在发作的任何时间进行采血,但由于患者刚发冷发热以后,大部分是在环状体期,故这一时期区别疟原虫种类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发作后的6~8小时内采血为最佳,这时环状体以滋养发育成晚期滋养体,较易识别。 ⑵。恶性疟原虫;从理论上讲,因为恶性疟原虫的裂体生殖是在内脏的毛细血管内进行的,所以在发作之前,患者的末梢血液中不易查到,但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一般在受感染者的末梢血液中,随时能见到少量的恶性疟原虫的环状滋养体;虽然如此,较理想的采血时间,是在发作后的20小时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环状体虽已发育至最高峰,但尚未回到内脏毛细血管中去进行裂体生殖。环状体的数量和构造。有助于疟原虫种类的鉴别,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很容易识别,但在初发时,一般需要在发作7~10日后才能在末梢血液在出现,应当注意。 4.采血的部位和方法; 部位:以耳垂采血为主。若由指头取血则受检者痛楚较大,且容易引起创口感染,一般不易采用。婴儿可采集足跟或拇指。 方法:让受检者位于我们右前方,采集右耳垂血液,这样便

疟疾镜检程序

疟疾防治镜检程序 各级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应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以带虫发病率评价流行动态和评价消除疟疾工作的真实性。 镜检工作程序: 1.采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 2.化验单:临床医师开具化验单,嘱咐患者到化验室血检。 3.记:镜检人员对血检对象按照登记本要求进行登记。 4.血消毒部位:用75%乙醇对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多在手指末端,也可在耳垂采血。 5.血方法:消毒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或轻轻捻转耳垂边缘,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 6.血膜制作:取清洗过的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做推片,要求推片的一侧边缘光滑,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液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 0.8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

使两玻片保持2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推制时 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夹角大小以及推片速度快慢 等都可影响血膜的厚薄。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一层平铺的血 细胞,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1)厚薄血膜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将玻片划成三等分,厚血膜应位于靠右侧处,薄血膜从中间起至 左格中部止。右端空格供记录姓名、编号或贴标签。 (2)厚血膜 血量为5立方毫米左右(一小滴),自内向外回转扩大,涂成直径0.8-1.0厘米大小,厚薄均匀血膜。 (3)薄血膜 薄血膜血量只需1.5-1.0立方毫米左右(约半颗粒大小),涂成舌状,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 7.膜染色前的处理: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 并对厚血膜加水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