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与临床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与临床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存珊 写在课前的话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也是让临床医生头疼的难治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社会危害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得到合理规范的诊治。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诊治。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述 椎动脉左右各一支,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于上六个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打孔入颅。椎动脉在颈部走行,并无分支。椎动脉与各颈椎的位置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其血流量容易受到颈椎活动的影响。入路以后,两条椎动脉沿着延髓腹侧面向前、向内在脑桥下缘汇合成为一条基地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都发出一些分支入脑,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该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延髓、脑桥、中脑、内耳、间脑、枕叶以及颞叶底面前庭系统全部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供应。因此,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病变必然要导致眩晕。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不包括() A. 耳鸣 B. 眩晕 C. 视力障碍 D. 共济失调 正确答案:A 解析:临床主要表现是其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及脑干定位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述包括哪些内容?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临床上主要表现是其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的症状有眩晕、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以及脑干定位症。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眩晕:常常是首发症状,其性质可为旋转性、移动性;或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视力障碍:表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野缺损,主要是影响了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给所致。如枕叶缺血不太严重,视力仍可保存,但常伴有彩视、眼前闪金花,和偏头痛发作时很相似。 共济失调:表现为躯体位置及步态的平衡失调。 倾倒,Romberg氏征阳性,这是由于前庭和小脑功能障碍所致。 头痛:大约30%-50% 以上的病例有头痛发作。头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和顶枕部,其性质为跳痛、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功能紊乱症状。 意识障碍:由于脑干缺血累及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时会发生晕厥甚至昏迷。 脑干定位征:缺血影响了脑神经核团及在脑干中穿行的感觉、运动传导束就会产生脑干定位体征。主要表现为:球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四肢瘫,面部和肢体的麻木或感觉减退。当影响多个眼肌运动核团时,还会出现眼肌力弱、复视。当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时,则上述症状更为严重及难以恢复,定位症状更为显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它不仅可以是血管变窄,血流量减少,还可造成附壁血栓形成,如果硬化斑块或栓子脱落还能造成栓塞。其次,颈椎外伤,颈椎的骨折或者是脱位,还有颈椎病,颈椎融合,扁平颅底,以及枕骨大孔疝等可能影响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的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生多是因为动脉硬化或颈椎间盘突出、肥大压迫血管,影响了血液循环,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美尼尔氏综合症怎么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其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有人提出对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方面问题的病人发生的短暂脑功能缺失,更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 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特点 ①、突发性、反复发作性,发作前无预兆。间歇期长短不定。有的发作与季节有关系,有的与内分泌有关系。 ②、反复发作,一般不能自愈,多数越发越重。容易继发另一种或二种眩晕。 ③、发作期如同在大海中乘船遇到了风浪,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感觉自己、周围景物、天、地旋转,伴有出汗。 ④、耳鸣、听力下降或突聋。耳鸣具体有五种表现等。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如颅外段动脉闭塞时,颈动脉可有触痛,呈条索状,搏动减退或消失,颈部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侧支循环良好,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量呈逆向运动。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中动脉表浅分支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面、舌肌无力,主侧受累时可有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回或颞后感觉性失语和失用。豆纹动脉外侧支闭塞时可有对侧偏瘫。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

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病灶侧舌肌麻痹对侧偏瘫。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

椎基底动脉闭塞致急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

?综述? 椎基底动脉闭塞致急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 孟坤 王守春 DOI:10畅3877/cma.j.issn.2095-123X.2014.04.010 作者单位:130021 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通讯作者:王守春,Email:wangsc13@163.com 【摘要】 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事件的86%,其中约2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椎基底 动脉闭塞(AVBAO)预后不佳,其死亡率可达80%~95%。由于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预后较差,人们 一直在探索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方法。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因此近年来机械辅助溶栓,取栓、碎栓装置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卒中;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再通Endovasculartreatmentmethodsappliedinischemicstrokecausedbyacutevertebrobasilararteryocclusion MengKun,WangShouchun.DepartmentofNeurology,theFirstHospitalof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WangShouchun,Email:wangsc13@163.com 【Abstract】 Ischemicstrokeaccountsfor87%ofcerebrovascularaccidents.Ofthese,approximately20%aretheresultofvertebrobasilararteryocclusion(VBAO).AcuteVBAOisadevastatingdiseasewith80%-95%mortalitywithoutsuccessfultreatment.PatientswhowithrecanalizedVBAaremorelikelytoachievefavorablefunctionaloutcome.Endovascularthrombolysisand/ormechanicalthrombectomycanachieveahighrateofrecanalizationintheacutephase.Thesemethodsaremoreandmoreappliedinourclinicalpractice. 【Keywords】 Stroke; Acutevertebrobasilararteryocclusion; Endovasculartreatment;Recanalization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vertebrobasilararteryocclusion,AVBAO)患者发病初期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迅速出现交叉瘫痪或四肢瘫痪,甚至出现闭锁状态,发生意识障碍者多见,病情危重。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对这类患者及时行静脉溶栓(intravenousthrombolysis,IVT)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多不明显,仍持续进展,死亡率极高。如何进一步改善AVBAO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死亡率是我们神经内科医师重要的临床课题。目前,研究认为病变脑血管迅速再通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降低死亡率。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机械碎栓、取栓及血管成形术等)较单纯动静脉溶栓可能带来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从而使AVBAO患者获得更好的功能预后,这促使我们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我们就AVBAO所致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一、血管内溶栓 血管内溶栓治疗包括IVT、动脉溶栓(intra-arterialthrombolysis,IAT)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应用IAT治疗 AVBAO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4] 。目前研究认为IAT较IVT有更好的血管再通率。一项包含10个研究总共316例 患者的Meta分析[5] 指出,总体血管再通率为64%,总体死亡率为56%。未再通患者死亡率87%,再通患者死亡率 37%,两者差异显著。最近迄今最大规模的研究[6] ,回顾性 研究5个德国卒中中心影像确诊为AVBAO的180例成年患者应用IAT治疗,分析指出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患者的临床预后好于未再通患者。强调了闭塞病变完全或至少部分再通对良好预后的重要性。但是在已报道的诸多研究中,经IAT治疗后整体再通率也只有大约55%,再通率仍较低,同时IAT由于介入操作延长了再通时间。 最近Lindsberg等[7] 系统回顾了已报道的420例VBAO患者情况,其中IVT治疗76例,IAT治疗344例,较差预后方面两者是相似的,分别为78%(59/76)和76%(260/344)。IAT血管再通率65%(225/344),高于IVT的53%(40/76),而两者治疗后幸存率分别是50%和45%,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0~2分]分别为24%和22%,都是相近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对发病时间很短或不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应积极行IVT治疗;对VBAO或发病时间略长患者,应积极开展IAT或其他血管内治疗。 二、小剂量IAT联合机械碎栓治疗 研究认为应用微导丝、微导管等机械碎栓技术较单纯 IAT,能增加再通率,减少再通时间和溶栓药物用量[8-9] 。 Noser等[8] 报道了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arrangement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IAT联合机械碎栓治疗32例AVBAO患者,即刻血管再通率为38%,良好预后率为59%,症状性脑出血9畅4%,死亡率为 12畅5%。Yoon等[9] 报道了12例AVBAO患者,在r-tPA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后者比邻上颌内动脉的起源处,而上颌内动脉位于甲状颈干和肋颈干的近端。在5%的患者中,左侧的椎-基底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此外,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通常和椎-基底动脉的颅外段吻合,他们向外延伸,形成前和后外侧脊髓动脉的分支。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常大小不一致,左侧的椎动脉较右侧者为大。椎动脉在C6一C1颈椎横突孔中上升,从后绕过寰枕关节经枕骨大孔入颅。 硬膜内椎动脉上行,沿着延髓侧方走行。椎动脉发出脑膜后动脉、脊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极少数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绕过延髓,越过扁桃体,供应小脑下蚓部、第四脑室脉络丛、小脑半球的下面。在1%的血管造影中,椎-基底动脉可能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近端向下行,然后形成良好环路。 这些环包括了小脑后下动脉邻近的前、侧和后髓段。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小脑或脑干梗塞,而这种梗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位于橄榄核后和下部分的近髓段梗塞可出现典型的延髓被外侧综合征。其表现为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呕吐、构音障碍、呃逆、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听力减退、同侧面瘫、味觉减退、同侧horner征、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PBL GROUP 4神经病学区段 CASE1第一二幕追悔莫及 21112000033 刘晓辉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脑梗死 (1)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的临床症状变异很大,动脉的闭塞位置和Willis环的代偿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可伴有失读。 皮质支闭塞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但有黄斑回避),偶为象限盲,可伴有视幻觉、视物变形和视觉失认等,优势半球受累可表现为失读及命名性失语等症状,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基底动脉上端闭塞,尤其是双侧后交通动脉异常细小时,会引起双侧大脑后动脉皮层支闭塞,表现为双眼全盲(黄斑回避),光反射存在,有时可伴有不成形的幻视发作;累及颞叶的下内侧时,会出现严重的记忆力损害。 深穿支闭塞的表现:①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出现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②丘脑穿动脉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身感觉障碍。③中脑脚间支闭塞出现Weber 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Benedikt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 (2)椎动脉血栓形成:若两侧椎动脉的粗细差别不大,当一侧闭塞时,通过对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可以无明显的症状。约10%的患者一侧椎动脉细小,脑干仅由另一侧椎动脉供血,此时供血动脉闭塞引起的病变范围,等同于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阻寨后的梗死区域,症状较为严重。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在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闭塞时发生。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累);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损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病灶同侧面部痛、温觉减退或消失(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病灶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病灶同侧Hom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由于小脑后下动脉的解剖变异很大,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有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需仔细识别。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共济失调等,病情进展迅速而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导致死亡。 基底动脉分支的闭塞会引起脑于和小脑的梗死,表现为各种临床综合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类型。 1)脑桥前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是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表现为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Foville综合征是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表现为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病灶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2)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脑桥基底部双侧梗死,表现为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因脑干网状结构未受累,患者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可通过睁闭眼或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 TOBS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临床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病灶对侧偏盲或皮质盲,少数患者可出现大脑脚幻觉。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丘脑和上段脊髓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1]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研究的深入,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了很大的认识。 1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和定义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并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

可见,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2]。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更有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后循环缺血同前循环缺血一样,只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两种形式。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国际上也已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这种概念的更新体现了人们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有利于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我国在此领域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 常见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现已证实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有:①动脉粥样硬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头痛呕吐,视物旋转,后循环缺血表现,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脊椎片。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止晕对症药物:异丙嗪,眩晕停,强力定眩片 3.活血化瘀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整理)大脑后动脉卒中

大脑后动脉卒中 1 引言 1.1背景 大脑后动脉(PCA)卒中较前循环卒中少见。了解PCA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需要熟悉该区的神经血管解剖和结构功能的关系。本文对PCA卒中作一综述,着重阐述PCA供血区的动脉源性卒中。 1.2解剖 PCA是由基底动脉终末端发出的成对血管,向后上方弯曲绕过中脑,供应部分中脑、底丘脑核、基底核、丘脑、颞叶内侧下部以及枕叶和枕顶叶皮质。另外,PCA经后交通动脉成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侧支循环的重要来源。 在血管造影片上,PCA被后交通动脉分成P1和 P2段。供应中脑、下丘脑和基底节以及背侧丘脑的穿支主要起源于P1段和后交通动脉,包括丘脑膝状体动脉(可单独分出,更多作为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分支)、胼胝体压部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和脉络膜后外侧动脉。P2段分出颞叶后动脉(先分出)和枕内动脉(后分出)。 颞叶后动脉进一步分出颞叶前支和颞叶后支,分别供应颞叶内侧下部、舌回和枕颞回。内枕动脉有3条终末动脉:(1)距状动脉,供应枕叶内侧面的距状皮质;(2)颞枕动脉,供应颞叶和枕叶的眶面;(3)顶枕动脉,供应楔前叶及附近皮质。 1.3 神经血管解剖的正常变异 大约30%的人一侧或两侧PCA 直接起源于颈内动脉或由后交通动脉发出,前者称“胎儿型PCA”,这时同侧P1段先天性缺如,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因为前循环闭塞性疾病也可能会导致PCA卒中。 Percheron中央动脉由一侧P1段发出,然后分为双侧的丘脑内侧穿支,一旦闭塞可引起双侧丘脑旁正中梗死,这是一侧脑血管同时供应中线两侧结构的少数例子之一。 1.4病理生理学 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血流量突然下降时,即可发生缺血性卒中。神经元死亡的速度随血流量下降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降至15 ml/(100 g?min)以下,数分钟内即可出现能量衰竭和随后的细胞死亡。甚至在血流状态长期低于最佳时,细胞也可通过凋亡机制在数天或数周内发生死亡。因此,迅速恢复脑血流对挽救脑组织至关重要。 PCA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通常由来自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栓子栓塞引起,其他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血管痉挛。偏头痛性卒中有优先累及PCA的趋势。当存在“胎儿型PCA”时,前循环则可成为致病病因(如颈内动脉狭窄)。其他罕见的病因还包括凝血机制障碍、血管炎、拟交感神经药物及代谢性疾病。 1.5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在美国,PCA及其分支的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5%。PCA卒中引起的死亡不常见,同时伴有基底动脉闭塞和脑干梗死可能会导致死亡。PCA卒中致残率很高,视野缺损的恢复非常有限,尽管运动功能正常,但可能会因不能驾车或阅读,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其他神经心理缺损包括面容失认(不能识别面容)、视觉失认、遗忘以及不伴失写的失读。PCA卒中很少引起同侧大脑脚梗死所致的偏瘫。累及丘脑时能引起对侧感觉丧失。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障碍, 导致内耳、小脑、脑干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眩晕、复 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 症。 二、护理评估:1、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2、了解病人诱发眩晕的原因,是否被外力撞击。 3、是否出现耳鸣或者复视的现象。 4、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常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①有外伤的危险;与眩晕、四肢麻木、乏力有关。 ②舒适的改变:头晕;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③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④焦虑;对疾病的预后担扰。与住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环境改变有关 ⑤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

拿取的地方。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病人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2、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保持病室安静,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便于病人心情放松、舒适入睡。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应,如承认病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解头晕的目的。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密切观察病人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安慰关心病人,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病人呕吐时,用手托住病人头部,使其增加舒适感。病人呕吐完毕后,及时清除呕吐物,协助病人漱口,更换干净被服,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遵医嘱静脉输液。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多巡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次数等,必要时送检。加强基础护理,满足病人需要。 4、认识到病人的焦虑,承认病人的感受,对病人表示理解。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以及同病室的病友,消除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加强与病人的语言交流,多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多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合作,给予病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 疾病描述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第1-6经椎横突孔,向上行走至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后方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寰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向前达斜坡,于脑桥下端两侧脊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行至脑桥上边时分为终末支,即左、右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沿途发出脊髓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供应脊髓颈段、迷路、脑干、小脑、丘脑、大脑颞叶基底部和枕叶。 症状体征 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

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疾病病因 颈椎骨质病变 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百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椎动脉粥样硬化 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解剖异常 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一、疾病有关知识 1、定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障碍,导致内耳、 脑干、小脑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以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 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青壮年也可罹患, 男性多于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 窄,供血减少,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微栓子随血流栓塞颅内小血管,血流 中断 2、临床表现 临床病征多种多样,相当复杂,主要表现是内耳、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 叶等组织的功能缺损。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眩晕、视物障碍、头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倾倒发作 二、、辅助检查与治疗 1、辅助检查: 头颅和(或)颈椎CT 或MRI 检查、颈椎拍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其他如血脂、血糖、血黏稠度、眼底、心电图等检查对判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有帮助。 2、治疗与常用药物 (1)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75~150mg/日,或抵可力得250mg/日。 (2)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急性发作期,选用血塞通O.4g 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 静滴1次/日; 也可选用维脑路通、葛根素、灯盏花素等静滴。 西比灵5mg 1次/日口服;乐脉颗粒口服治疗等。 (3、)改善脑细胞代谢:脑复康8g 5%葡萄糖250ml 静滴,1/日10次一疗程。 (4)、眩晕明显可加用——培他啶: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眩晕有较好疗效。4-8毫克,1日3次口服;眩晕停:能增加椎基动脉血流量,调节前庭系统,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25毫克1日3次。

VBD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

VBD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是各种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动脉明显的管腔增粗、延长、移位,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主要见于男性,平均年龄为64.8岁,男女比例7.3:1。一、病因:具体病因不清楚。1)先天因素:内弹力层或平滑肌层缺失,如α-葡萄糖苷酶缺乏症、马凡氏综合征等。2)后天因素:男性、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坐位等。二、病理生理:内弹力膜广泛缺陷以及中膜网状纤维缺乏,导致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迂曲。高血压能加速这一过程。另外动脉扩张、血流过度减慢以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附壁和脱落等继发性血管壁损伤,进一步使血管壁失去所有的支撑力,加剧扩张和延长。三、发病机制:1)扩张的血管内血流缓慢,形成导致血栓并脱落,导致远端血管闭塞。2)大量血流滞留于扩张血管内,流速缓慢,导致远端灌注不足。3)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压迫小动脉深穿支,造成小血管闭塞。4)扩张迂曲且搏动明显的椎基底动脉对邻近组织结构刺激或压迫引起相关症状。5)椎基底动脉延长、成角可以扭曲动脉分支的开口,导致血流减少,引起动脉分支后向区域的梗塞。6)血流动力学因素:TCD示血流在扩扩张动脉内往返,导致前行血流减少,大量血流滞留于扩张的血管,引起缺血性梗塞。7)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管壁结构改变。四、临床表现:后循环梗塞、脑干受压症状:可表现为头晕、颅神经麻痹、步态异常、共济失调或锥体束症等。颅神经刺激或受压症状(VII、V对脑神经最易受累,表现为面部痉挛和三叉神经痛);脑出血(与基底动脉最大直径、侧向偏移度、高血压、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女性有关;梗塞后出血);脑积水(扩张动脉内血流会对Monro孔及三脑室底部造成“水锤”效应,影响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等。五、影像学检查:1)颈部血管超声及TCD:可作为筛查,阳性率可达60%。2)CTA:能够较好显示基底动脉与颅底解剖结构关系,但对血管动力学缺乏了解。3)MRA:确诊率可达到100%。4)DSA:是金标准,但无法显示小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因为有创,从而限制了应用。CT诊断标准:Smoker 标准:以鞍背、鞍上池和三脑室为界在高度上分四级:基底动脉分叉低于或平鞍背水平为0级,基底动脉分叉低于或平鞍上池为1级,基底动脉分叉位于鞍上池与第三脑室之间为2级,达到或高于第三脑室为3级。偏移度:鞍背或斜坡正中、旁正中、边缘和边缘以外或桥小脑为界分4级:正中为0级,旁正中之间为1级,旁正中与边缘之间为2级,边缘以外或桥小脑脚为3级。若高度≥2级,或偏移度≥2级,且直径≥0.45,诊断为VBD。MRI 标准:偏移度:中线或可疑中线为1级,明显偏向一侧为2级,达到桥小脑脚为3级。高度与Smoker一致。MRA半定量标准:基底动脉长度>29.5mm,横向偏移度超过基底动脉起点到分叉之间垂直连线10mm即为异常,椎动脉颅内长度>23.5mm,椎动脉任一支偏离超过颅内入口到基底动脉起点之间连线10mm为异常。六、鉴别诊断:1)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呈阶段性扩张,扭曲延长不明显。2)桥脑小脑脚肿瘤、后颅窝小体积脊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DSA可鉴别之。七、治疗:1)内科: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缺血性卒中事件。2)外科:若出现严重压迫或刺激症状及脑积水可考虑手术治疗。八、预后:3年生存率约60%,主要取决于年龄病变血管以及并发症。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二、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本科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最常见,凡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均参与本篇的有关内容辩证论治。 一、诊断 参考2005年1月开始执行《实用神经病学》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参见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进行诊断,部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 二、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应急措施 眩晕急性发作时可见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摇动,如坐舟车,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

等感觉,并伴有恶心,甚至呕吐等,静滴清开灵,天麻素,生脉,参麦等 2.辩证论治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头胀痛,耳鸣,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或兼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兼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菊花,夏枯草。 中成药:①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m加入l5%葡萄糖或0.9%氯化钠250ml静滴,1/日。 疗效评估:对眩晕病人采取中药治疗,临床具有一定的疗效,肝阳上亢患者多兼有高血压病,应合并应用降压药,疗效更理想。 (2)痰浊内蕴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陈皮、云苓、菖蒲、生姜、甘草。 中成药:①三七制剂注射液:每次300mg-400mg加入葡萄糖或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障碍,导致内耳、小脑、 脑干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症。 二、护理评估:1、了解病人眩晕发作的时间跟程度。 2、了解病人诱发眩晕的原因,是否被外力撞击。 3、是否出现耳鸣或者复视的现象。 4、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常见护理问题与相关因素: ①有外伤的危险;与眩晕、四肢麻木、乏力有关。 ②舒适的改变:头晕;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③舒适的改变:恶心、呕吐;与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④焦虑;对疾病的预后担扰。与住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环境改变有关 ⑤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与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四、护理措施 1、有头晕或眩晕症状发生时,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以免诱发和加重眩晕。嘱病人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宜迟缓,尤其转动头部时,更应缓慢进行。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取的地方。将信号灯置于床头,听到铃响立即予以答复。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注意地面要防滑,以防跌倒。教会病人使用辅助设施,如扶手、护栏等。病人入厕、沐浴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加强巡视,必要时给予帮助。 2、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协助病人满足其生活需要。保持病室安静,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便于病人心情放松、舒适入睡。病人主诉头晕时应立即给予反

应,如承认病人的感受,关心和安慰病人。指导病人采取放松技术,如想象和回忆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做深呼吸、听轻音乐等,达到缓解头晕的目的。遵医嘱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循环,达到治疗目的。密切观察病人头晕发作持续的时间及次数。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安慰关心病人,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病人呕吐时,用手托住病人头部,使其增加舒适感。病人呕吐完毕后,及时清除呕吐物,协助病人漱口,更换干净被服,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遵医嘱静脉输液。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多巡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次数等,必要时送检。加强基础护理,满足病人需要。 4、认识到病人的焦虑,承认病人的感受,对病人表示理解。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以及同病室的病友,消除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加强与病人的语言交流,多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多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合作,给予病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消除病人因住院使家庭负担加重所形成的内疚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手术检查等的解释。协助病人认识他的焦虑,以便主动采取调整行为。说话的速度要慢,语调要平静,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护理病人时,保持冷静和耐心,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将病人安排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避免与其他焦虑的病人接触。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的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焦虑的药物。 5、安排有助于休息、睡眠的环境。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关闭门窗,拉上窗帘。病室内温度适宜,被子厚薄适度。尽量不开床头灯,可以使用地灯。帮助病人遵守以前的入睡习惯和方式。尽量安排能共处的病友同室。有计划地安排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在病人休息期间减少不必要的护理活动。让病人对预期的干扰有心理准备。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睡前的活动量。睡前可喝一杯热牛奶,避免饮咖啡和浓茶等。听轻音乐,给予娱乐性的读物。热水胞脚,洗热水澡,背部按摩。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白天的身体活动量。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次数和时间。安排病人和他人交谈的机会,以帮助其减少睡眠的需要。考虑病人晚间的必要活动,如把便器放在床旁。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的药物,如安定等观察药物效果。安慰关心病人,增加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其焦虑心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男

入院记录 姓名常光玉出生地牛店镇牛西村 性别男职业农民 年龄64岁入院日期2010-12-28.22:00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11-28.22:30婚姻已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诉:阵发性头痛、头晕3天。 现病史:患者自3天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头痛、头晕,伴有恶心、干呕,无肉眼血尿,无腹痛、腹胀,无心悸、胸闷、憋喘等症状,在家休息,未经任何治疗,未见好转,不能耐受,故来我院就诊。整个发病过程神清,无四肢抽搐及两便失禁,四肢活动可。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欠佳,夜间睡眠可,大便未见异常。 既往史:既往无重大疾病史,否认有传染病史及其接触史,预防接种随当地。无输血史、手术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历史,无烟酒及其它不良嗜好,无精神创伤史及毒物接触史,生活条件一般。子女均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传染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7.0℃ P72次/分 R20次/分 BP160/80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耳鼻未见异常。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部无抵抗感,气管居中,甲状腺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呼吸动度可,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尖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减弱,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整,心音钝,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扣击痛,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检。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均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初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医师签名: 病程记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