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凡研究中国古老文化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无不源于它,关于《易经》的萌芽思想及时代背景简略的谈点浅见。

一.殷氏族的文化及统治,众所周知,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王盘庚迁来的殷

氏族统治中心。这个奴隶制的国家统治了长达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文化的渊源,发祥地。对于《易经》的萌芽思想,通过甲骨文和出土文物的研究资料可略见一斑。

1、统治的中心思想:殷氏族统治政权建立后,首先破坏了〃共同消费、共同生产〃的原始社会制度,建立了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王天下者,皆出一家〃。〃惟此一族之人,可以受命于人,作天子,别族皆为天所不眷。"是说所有土地归殷氏族所有,征服和吞并的其他氏族的人皆为奴隶,服役于殷氏族。《诗经》、

《小雅o北山》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殷氏族的京都王族分为二宗,其一是元宗,或大宗(子族),是统治中心的奴隶主。其二是小宗(多子族),被统治者分派到被征服的异族地区作地方上的奴隶主称〃邦伯"。被分封的有二大派系,六族的有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七族的有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機氏、终蔡氏。设立了以中心奴隶主统治的政权。官称?quot;王〃、〃侯"、〃邦伯〃、〃师长〃;文化官称为〃

卜〃、〃史"、〃巫"、〃祝"。是维护统治的御用文人。也是我们古老文化源头活水的疏通者。凡官皆为殷氏族中人。当时的文化官权力最大。国家的大小政务,如出兵讨伐,修筑城池,官职的罢免,甚至年景如何?天气如何等等,他们说了算。权力是用向卜方式,请求最信赖的上天(祖宗神:帝俊、帝舜、帝喾)。借助T?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下帝(儿子、天之子)再支配人间的一切。相对的讲文化官是借助上帝的意志,使之绝对服从,驾驭了统治者。对殷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而流行在民间的五行、八卦学说在卜、史、巫、祝的整理下逐渐产生民原始的萌芽思想。

2、统治的手段:殷时统治奴隶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奴,卩q"众〃甲骨文中〃〃,是三个人在烈日下劳动,一百个生产奴为一团体叫〃众一百",为便于管理设一

小官"小籍臣〃。服不了奴役之苦而逃跑的叫"丧众"。〃众〃身上或脸上额处烙有

火印,任你逃到什么地方也是奴隶,抓回的"丧众〃更是苦不堪言,或杀、或卖、或对换、或徇葬等。二是家奴,卩H〃臣〃()〃仆〃()〃奚〃()〃奴〃()〃妾〃()等,是直接服侍奴隶主的奴隶。各自的分工不同,是高于生产奴的一

个层次。有这样的统治手段,加上上帝的意志,所有奴隶绝对服从。尽管有这

样严酷的统治手段,《易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奴隶反抗的故事?quot;不,克松,

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易经?讼》九二等。

3、统治的骨干思想:〃德〃"礼""孝〃

1 )德治:《盘庚上篇》讲:"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能动用非德。〃《盘康下篇》讲〃式敷民德,永肩一心。""人惟求旧,器非求旧维新。〃"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的德治思想。是愚弄百姓的鬼把戏,说是上天任命统治者是长久性的。究竟能统治多长时间,他们也把握不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内

心修养的"德"。卜辞中的"德"没有底部的"心"字,而是一个"直"字,〃值"意思

是有德者心耍诚实,上古时〃德〃与"得〃不分,对德字有〃〃〃"〃〃〃〃"〃五种写法,对得有〃〃〃〃〃〃三种写法,二字同一意思。是与人与已都过的去,对人对事问心无愧。有〃忍耐"的含义。德治的主要意图是:"商实百性王人,罔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周书?酒浩》。是说倡导德治待人和气,无论大臣小臣,远邦邻族都愿意为其效力。

2) 禮治:《尚书》记载:〃典祀无豐于昵〃〃豐"sr礼〃字。卜辞中有〃〃〃〃的写法,尤如二块玉石放到一个盘子里。〃古人行礼以玉。〃是祭祖用的供品或祭器的意思,偏旁的〃是后来加上的,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禮。殷氏族的统治者大肆宣扬〃故殷禮陟配天,多历年所。〃认为享国长久,平安太平是上天和禮治的作用。实际上德是内心修养,禮是行为的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 孝治:是保全同一血族而永远存在的概念。后来对孝的记载就更多了。《诗经?大雅?无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假哉皇考,

绥于孝子。〃《周书》〃远服贾用,孝养劂父母。〃等。殷人提倡各王公贵族都能

进孝。就能统治长久,孝于本族,自忠丁?国。"惟忠惟孝"是他们的宗旨。卜辞中〃孝〃()和〃考〃()和〃老〃()字通。音同字不同,后来

才将三个字意,音分开。读或研究甲骨文时这样的情况经常遇到。孝治有二种

目的。一种是下一代对上一代的追综纪祀,对血统内的祖宗产生深刻的怀念,

情感上留下丰富的追忆,使政权得到祖宗庇护维持长久,再一种是通过对祖宗

的行孝,趋丁?纯厚,无有作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看,不致于引起反抗。

由于血缘关系的牢固、德、礼、孝的思想产生了,而又将这种伦理观念的道德规范升格为"天伦"观念,天伦就成了德、礼、孝的中心。形成了种族被统治的骨干思想。使之在历史的长河中统治了600余年,由于殷代的社会相对稳定,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中国古老文化,萌发了社会科学,Hi然科学思想。产生了天文历数、农耕、医药、五行、八卦等学术思想。如果说世界文化是座金字塔的话,那么中国的古老文化的骨干思想就是嵌镶在塔顶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二. 实践中产生的真理

原始的渔猎生活结束后的漫长岁月里,发展至殷人时期,已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国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甲骨文就有农()

田()圃()围()麦()黍()禾()粟()果()啬()燊()

蚕()丝()等字的记载,还记载了与农作物有关的酿造字酒()()等。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达,各种农作物的收种、管理时间、天气变化迫切需要有一

整套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天文思想为农业生产服务。于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历

法思想。

1.劳动创造了历法:长期生产斗争中,人们汲取了失败教训,总结了成功经验。认识一年为一个周期。设闰月、平年、闰年、大月、小月、日月食等自然现象,萌发了自然科学的思想,为现实的朴素唯物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1) 纪日法:用十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十二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戊亥相配,甲与子相遇时正好为六十日,一个周期,依次轮流。殷时的纪

日法略有不同,以干为主,如卜辞中:〃乙卯卜,昱丙雨。〃〃星〃字通〃翌〃为明

日?quot;戊寅卜行贞,今夕记亡囚。〃的〃今夕〃即〃今日〃〃壬午卜,耒乙酉,雨。

〃"耒"字称下句某日;〃昔〃指已经过去的日子。

2) 纪旬法:用十干的甲一癸十日为一旬,六十甲子日依次类推为六旬,那时的"日〃不系于月份上而系于旬上,而"旬〃又不系于"甲"而系于"癸〃。如遇到"口

甲子,允来,fi东,口四日庚申,亦来嬉自此。〃时,甲子的前日应为癸亥,按理是一句中的第一天,又提到〃四日庚申〃,推到第四日前三天的〃丁乙〃成为

第一日了,当时的一旬之内,"癸"也不定是第一日。

3) 纪月法:〃殷人的法是看月亮的圆缺一次为纪月标准,而圆缺一次的二十九天为〃小建〃。三十天的称〃大建〃。纪月的顺序为一二三四……十一、十二。称一月为〃正月〃。如〃祭未卜,冰贞,王旬之畎,在正月。〃

4) 纪年法:普通年十二月,当与太阳年合时设置闰月,否则时间就不会准确,出现纪年的错误,闰月时一年十三个月。纪年称"年""岁""今岁商受年。""今盲(春)王伐土方。"〃今(秋)我入商。〃年限的记载为〃春〃〃秋〃"夏〃〃秋〃〃冬〃

的纪年法,是后来加上的夏和冬。春秋纪年法早在殷人的武丁,文丁以前就实用,而到帝乙的后改为以事纪年法。

2. 五行。八卦学说是实践中的真理

1) 五行学说:周人取代殷人后,为维护所得的统治地位,抬出民殷人所崇拜的上帝一上神恫吓被奴役的殷人文化官时,所提出的反驳意见,世界根本就不存

在什么上帝、上神,而是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了世界。这五种

原来早在殷人前广泛流传在民间,被人们所认识,是这五种物质经过思维活动,反映给感觉器官的实践体验,而得出的其理,五行是说是对上帝思想的否定,

在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五行学说发挥了它应有的科学作用。有人说〃提倡五行学说的是"子思〃"孟轲〃。他们是在〃原始〃的五行学说〃按往旧说〃了。将其神秘化,

为统治者服务。《左传》说:"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鲁语》说:

〃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quot;"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这才是没掩饰, 而又纯朴原始的五行示说,是极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尚书?大传》中讲了一

个关于五行学说的故事。〃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曰: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以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以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种民歌流传在民间,对统治是非常不利,不论是五种物质的生克关系是自然规律,在他们认为说不

清什么时候就会取代他们的统治,故而将其神秘化,牵强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

政治哲学。

2) 八卦学说:除早期的五行学说外还有一个相互矛盾着的思想一八卦学说(简单的朴素的原始辩证法)是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符号,代表着自然现象中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八卦相重,演出六十四卦,借以说明事物交感的发展,变化的道理。产生了吉一凶,祸一福,大一小,往一来,生一死,益一损,进一退,泰一否等对立统一思想。认为整个世界充满了矛盾,而万事万物均在矛盾中变化着。"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破,

无往不复"〃否板泰来〃〃泰极反否",这并非是形而上的观点,而是辩证法的萌芽思想。八卦内均由阴阳二爻组成,借以说明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消长、

互相转化、阴阳互结产生万物,形成了中华民族古老哲学思想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其说八卦学说,到不如说阴阳学说更妥贴。尽管八卦中没提到阴阳二字,实际上阴阳的观点早以被人们公认了,以〃近取诸身"〃比类取象〃的观点和五行学说一道,萌发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三.医源于《易》:关于医学的起源问题,有四种说法:一是医源于动物的本能;二是医源于巫;三是医源于劳动;四是医源于圣人。源于劳动是确信的,

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一切,创造医是毋庸置疑的。究竟是通过什么方

式源于医,是值得研究的个问题,在古老文化的早期就记载着"医源于巫〃的说法,这个巫就是上述所提到的文化官〃巫师",而巫师通过巫术的卜筮手段,为人民治病,取信于民,形成医。卜筮的理论根据就是《易经》中的八卦学说,

而八卦学说中的思想是阴阳,应该说"医源于《易》。《说文解字》说:〃醫治病二也,从医,从酉,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王育说一曰,病声,酒所弓(以)治病也。〃殷的前期治病有三种方法:按导引,砭石针刺(有出土文物)和酒制汤液。〃祝由"治病就是卜、巫、祝的心理疗法,而绝非迷信和荒唐行为。《管子?权修篇》《大玄经?玄数篇》《广韵》《广雅?释诂》等书中都提到带巫字的""。和醫字通。《论文》说:〃巫彭初作医〃。这个

巫彭是那一级的官呢?《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

等六巫,操不死之药拒之。还有记载〃九巫""十二巫"之说。由此可见巫医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个层次,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医药,借助于《易经》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才更加完善祖国医学文化。

四.对《易经》萌芽思想的认识,《易经》是卜筮之书,而以蕴藏了深邃的哲

学观点,卜筮原是生于无知,而又渴求有知,因而借助于巫,取信于人,在长

期的发展过程中,输入了有知因素,减少了无知因素,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关于成立八卦学说的作者和时代我谈二点看法:其一是关于时代问题,

《易?系辞下传》中说:"易之兴也,其当殷未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

事耶。〃其说是在殷、周交替时,周初建政权,文化肯定不会发达。是刚从"令周侯""小邦周"改为"大邑周"的,前面说了这个小邦周是殷统治下的一个小氏族,

文化是赶不上殷氏族的文化发达,而又刚刚走向政治舞台的周文王正为如何巩固政权而大费脑筋,那么心思去研究"世界是在矛盾中的变化呢?〃再者说自己

本族内的文化官尚未有过高的文化素养,被奴役了的殷文化官是不会给他们出力的。所谓〃易更三圣〃的周文王,周公旦演卦而又作卦辞的说法值得讨论?其二是如果是周人作《易》,那么《周易》之前的《连山》《归藏》(原始八卦学说算不算《易》呢?《易经》所记载的故事大多是殷人的,而周时的很少,如"箕子之明夷〃(明夷?六五)等。至于托名的作者就更多了〃伏羲画卦〃"文王演绎""神农排演"〃夏禹複演"。〃战国时汉人所作""孔子作《易》"楚人轩臂子弓

〃真正的作者还没有充分论据来证实,只能说完善了《易医》的思想。但"易者变易也〃的矛盾思想,早在殷人以前就被公认了的。我认为《易》源于"众"的社

会实践和劳动创造;说的具体一点《易》源于〃卜、史、巫、祝"等文化官的文字记载和系统整理,是殷氏族早期的产物。不过是《易》托名于周氏族的统治者而已?quot;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观点,未免不无道理。

上述是本文作者对《易经》所产生的萌芽思想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几点浅见,从"禅让制〃过渡到"井田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大河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的起源仅用几千字是很难说明的。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继承整理

提闻。

思想孕育萌芽

思想孕育萌芽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来的,是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 ——题记 天,微凉。如一汪清水肆意泼洒,涌动。 我匆匆洗漱完毕,便独自一人向着餐厅走去,随手扔掉了手中的杂物,兀地,心中“咯噔一声”,便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若有所失。 走到早餐店门口,转头发现门边蜷缩着一位浑身污垢的建筑工人,手中紧紧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我狐疑的看了半晌,终而摇了摇头,步入餐厅。 烦躁的心情终于在这独具西方味道的餐厅中烟飞云散,我坐在吧台上津津有味的享受着早餐。 忽而,一对情侣走过,推推嚷嚷,碰到了捐款箱,瞥了一眼却故作视而不见的样子离开了,我转头看看桌上那仍然热气腾腾的且似乎未动的早餐,心中感慨万分。 …… 偶然抬头,嗯?那不是刚刚那位在门口的建筑工人吗?只见他径直走向那张桌子,顿了一会儿,随后小心地从口袋中掏出了几张破烂不堪的面纸垫在椅子上,狼吞虎咽般将面前的食物吃完了。原来安静的餐厅,议论声忽然响起。 离开后,他仿佛全然不顾众人谴责的目光,扔了椅子上的面纸,迈步离开,众人不约而同的向里面移动了身体。 谁知,他竟走向收银台,付了刚吃的早餐钱,并且扶起了捐款箱,将手中残余的钞票全都缓缓放了进去。 那一刻,我心中百感交集,似乎为自己愚蠢的思想感到可笑,似乎为自己邪恶的想法感到可悲,那一刻,我的灵魂真正受到了震撼。

回家的途中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偶然瞥见自己先前丢弃的垃圾,自愧不如。下一秒,我仿佛怕任何人看到一般,拾起了面纸快速把垃圾扔了进去。忽然意识到,刚刚丢弃的原来是自己的良知啊! 从那时候起,我每日不停的为自己灌输正能量;每日三省吾身;每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日用一身正气来滋润,浇灌那正义的芬芳。 人的思想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人的思想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做事的准则。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小天地,那里已经种下了理想的胚芽,我愿意用我的正义的思想,来浇灌它,喂养它,让它发芽成长。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思想孕育萌芽高中写事作文800字

思想孕育萌芽高中写事作文800字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来的,是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 ——题记 天,微凉。如一汪清水肆意泼洒,涌动。 我匆匆洗漱完毕,便独自一人向着餐厅走去,随手扔掉了手中的杂物,兀地,心中“咯噔一声”,便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若有所失。 走到早餐店门口,转头发现门边蜷缩着一位浑身污垢的建筑工人,手中紧紧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我狐疑的看了半晌,终而摇了摇头,步入餐厅。

烦躁的心情终于在这独具西方味道的餐厅中烟飞云散,我坐在吧台上津津有味的享受着早餐。 忽而,一对情侣走过,推推嚷嚷,碰到了捐款箱,瞥了一眼却故作视而不见的样子离开了,我转头看看桌上那仍然热气腾腾的且似乎未动的早餐,心中感慨万分。 …… 偶然抬头,嗯?那不是刚刚那位在门口的建筑工人吗?只见他径直走向那张桌子,顿了一会儿,随后小心地从口袋中掏出了几张破烂不堪的面纸垫在椅子上,狼吞虎咽般将面前的食物吃完了。原来安静的餐厅,议论声忽然响起。 离开后,他仿佛全然不顾众人谴责的目光,扔了椅子上的面纸,迈步离开,众人不约而同的向里面移动了身体。

谁知,他竟走向收银台,付了刚吃的早餐钱,并且扶起了捐款箱,将手中残余的钞票全都缓缓放了进去。 那一刻,我心中百感交集,似乎为自己愚蠢的思想感到可笑,似乎为自己邪恶的想法感到可悲,那一刻,我的灵魂真正受到了震撼。 回家的途中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偶然瞥见自己先前丢弃的垃圾,自愧不如。下一秒,我仿佛怕任何人看到一般,拾起了面纸快速把垃圾扔了进去。忽然意识到,刚刚丢弃的原来是自己的良知啊! 从那时候起,我每日不停的为自己灌输正能量;每日三省吾身;每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日用一身正气来滋润,浇灌那正义的芬芳。 人的思想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人的思想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做事的准则。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刘武祥

作者简介 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摘要】 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内容提要】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 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易经看天人合一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摘要:《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堆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关键词:易经易天人合一和谐 远古时代,先民从宇宙天象、时空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这种对由天及地及人和由人及地及天的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易经》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形象化方法以及尚中和合兼容原则去认识对待周围世界,显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体现了《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一、“易”的含义 《易经》之“易”有三种含义。其一,简易之义。《易经》全部卦象均由“一”、“一”二爻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简单,容易把握。《系辞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谓,再复杂的事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只要抓住它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以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为多、为千种万种。其二。变易之义。“一”、“一”二爻的组合自有其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的不同组合变化无穷。所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即谓,阴阳的相推和变化是永远的。万物和人世也就处于不断的“易”之中。《剥》卦和《复》卦即以事物的“剁”、“复”,说明剥极必复,生生不已的变化之理。其三,不易之义。《易经》中虽然六十四卦均由“一”、“一”二爻变化组合而来。但其组合与变化的意义却不易掌握。在每一卦中。不仅“一”、“一”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以至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如《泰》和《否》两卦各有三个“一”和三个“一”,但其意义却迴然不同。《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为什么为有如此不同呢?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又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如此说来,要在千变万化的卦象中把握住事物发展的现状、规律及其意义,确实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正说明“易”的变化无穷与神秘莫测。 《易》曰:“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天”对远古时代的人们来说是神秘莫测的。人们把昼夜、冷暖、四时更替、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及其变化,与他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利害吉凶相互联系起来。因此。主动去认识

谈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萌芽

谈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萌芽 本文从技术路径和制度依赖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夏商时代的会计思想,夏朝是处于会计思想最初萌芽的状态,商朝才出现了真正的会计思想。 关键词:会计思想计数观念官厅会计夏朝商朝 会计思想首先是简单的计数观念,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萌生于人类识别和监督的需要,孕育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商品经济思想的演进是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夏代作为古代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所建立的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的邦国组织,不仅为以后商周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会计思想的最初萌芽;商代为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明确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计量方法,可以说,从这时期开始,真正的会计思想才初步形成。 夏朝时的会计思想 夏朝(约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奴隶制的形成时期,在前期仍是原始社会,中期才可能是奴隶社会,“从物质文化的具体特点来说,商周发达的青铜器文化与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可能就是夏文化阶段。由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形态来观察,和传说记载中(关于)夏朝的情况有些类似。”有关夏朝的史料非常缺乏,我们只能依靠推测和传说来考察这一时期的会计思想。先来看一下夏朝的技术背景和制度背景。夏朝不仅有石骨器、铜器和车舟的制作技术,而且陶器的制作技术比以前更加精细,生产工具也由石器逐步演变为铜石并用,“自铜发明(按:指铜的冶炼),首先制造者为利器(按:指兵器)与工具。利器如刀,为防身所必需;工具如铲,为耕种所必需。”由于铜器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再加上农业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明,原始社会的生产协作逐步向生产过程的个人化发展。土地所有制由原来的氏族所有渐渐演变为大家族所有,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为大家族和特殊的小家族,原来以性别和年龄的分工逐步演化为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分工。生产过程的个人化与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又休戚相关,“生产过程的个人化既是私有财产出现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而私有财产的出现促使人们更加关心投入与结果的比较,从而使会计思想从简单的计数反映发展到主动的核算和监督。家族间分工活动的出现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商业活动的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也就相伴而生了。

感统训练让感统失调消灭在萌芽期

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张雅莲探访系列之三 感统训练——让感统失调消灭在萌芽期 《今日消费》文=见习记者连子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贝贝的妈妈早年不育,很大年龄才有了贝贝。也因为这样,贝贝的妈妈比一般的妈妈都更要宝贝孩子,对贝贝的各个方面也特别注意观察和留神。即便这样,在家的时候,妈妈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 贝贝上幼儿园之后,每天回家妈妈会问孩子老师今天问了什么问题啊,和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戏啊之类……慢慢妈妈发现,贝贝每次都回想不起来任何内容。 等到幼儿园上公开课的时候,妈妈发现: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贝贝第一个举手,可是等老师请贝贝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贝贝的回答却是典型的所答非所问。若说是孩子还太小吧,可问题是别的同龄孩子就不这样。妈妈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贝贝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 妈妈于是努力去查找各种书籍,通过各种渠道寻求专家的帮助。到后来贝贝的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郑州感统训练营,经过测试,确定孩子是感觉统合失调症—— 到底什么是感统失调呢?专家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这时候就要依赖感统训练改善这种失调。 智灵童早教专家荣合灵女士根据美国爱尔丝博士的感统试验得出结论:对问题孩子而言,感统训练不啻为雪中送炭;对正常孩子而言,感统训练则意味着锦上添花。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美国一所幼儿园,专家们用三年时间对一部分孩子进行感统训练,另一部分孩子则维持正常幼儿园生活。三年下来,做感统训练的孩子证实比不做感统训练的孩子大脑发达得多。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人长大以后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如果不足说明幼儿时期运动思维能力不足。因为人长大之后思考问题学习生活所用的神经就是小时候运动所练的那个神经。 感统失调意味着什么 随着剖腹产儿童的增多,都市化生活和“非常6+1”的养育环境(意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对一个孩子的家庭养育环境),使得感统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早产剖腹产以及胎位不正等引起婴儿触觉和平衡失调外;类似过度保护;父母太忙碌、对幼儿感觉刺激少,抱得多爬得少,过早使用学步车,与小伙伴交往太少等等都使孩子不同程度地感觉统合失调。 有多年感统施教经验的师岱郑老师介绍:过度保护的家庭剥夺了孩子发育过程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听话,做事不积极,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刚好相反;七八个月没爬的孩子前庭不好;剖腹产的孩子,触觉和本体感不好,娇气难伺候,对很多事情易起过激反应…… 另外,视觉统合失调儿童会出现读书跳行、抄错题目等等;听觉统合失调儿童上课时老师讲授内容听不进去;前庭平衡统合失调儿童上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被人们看做是有“多动症”;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对触摸过分敏感、易受惊、缺乏自信;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不会跳绳、动作不协调、发音不准、口吃等…… 爱因斯坦说: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养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大脑和身体各部分协调出现障碍,许多应该优秀的才能却表现不出来。在学龄前可能表现不太明显,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 感统失调矫正要趁早 在美国,感觉统合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最基础的概念。在台湾,也已列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常规教学内容。 从一些孩子家长那里,我们了解到:进行感统训练的孩子,身体协调而敏捷;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反应能力快,接受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语言表达能力好,专注力好。像前边的贝贝小朋友,经过半年的训练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了,其他方面也改观很大。 郑州目前设置感统训练课程的亲子机构主要有“智灵童”、“聪明兔”、“真爱”和“小海豚”……每家都有专事感统教学的专业老师。并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大班制和小班制区分。具体到大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耕地、牧场、森林、海洋、生物等都遭到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空气和水质在不断地恶化。对此,党和政府在不断地创新执政理念和管理能力。继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予以阐述,明确了今后生态工作的一个重心和重点。 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现在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是空气问题,这一问题在北京是尤为突出的,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图片,是一个人在连续225天监测北京天气的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拼图式的,他把每一天的北京同一个地方的基本的天气状况进行一个拍照,结果拼成一个225个小图组成了一个大图,这个大图的颜色基本上以灰色状为主,这灰色状基本上就说明了北京天气的一个糟糕的情况。那其中点缀着部分蓝色的点状,这些蓝色的点状就说明空气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个蓝色只是整幅图当中的一个点缀,从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一个说明。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是在描述北京的天气的。我们伟大的革命者以及我们的主席毛泽东同志写过《沁园春·雪》这样一首词,现在有的人在网上出来一首叫《沁园春·霾》的,它把北京的天气状况形象地进行了一个改写。它说,帝都风光,千里朦胧,万里缭绕;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市民戴口罩,惜雾都伦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识基座不见腰。说明空气的情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状态。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是要描写一个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风光,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壮丽山河,现在网友根据我们的天气状况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改写。 在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那么,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不断地回溯历史,反省现实,从中寻找新的解决路径。回溯历史的过程当中,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生态智慧或它蕴含了解决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原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 张涛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这一和谐理念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和谐是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最终能够推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局面。 二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概括为天人关系,名曰天人之际。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而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见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源头,而其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则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上古先民正是通过对天道规律的体察来指导人类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浅谈《易经》的萌芽思想 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凡研究中国古老文化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无不源于它,关于《易经》的萌芽思想及时代背景简略的谈点浅见。 一.殷氏族的文化及统治,众所周知,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王盘庚迁来的殷 氏族统治中心。这个奴隶制的国家统治了长达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文化的渊源,发祥地。对于《易经》的萌芽思想,通过甲骨文和出土文物的研究资料可略见一斑。 1、统治的中心思想:殷氏族统治政权建立后,首先破坏了〃共同消费、共同生产〃的原始社会制度,建立了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王天下者,皆出一家〃。〃惟此一族之人,可以受命于人,作天子,别族皆为天所不眷。"是说所有土地归殷氏族所有,征服和吞并的其他氏族的人皆为奴隶,服役于殷氏族。《诗经》、 《小雅o北山》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殷氏族的京都王族分为二宗,其一是元宗,或大宗(子族),是统治中心的奴隶主。其二是小宗(多子族),被统治者分派到被征服的异族地区作地方上的奴隶主称〃邦伯"。被分封的有二大派系,六族的有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七族的有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機氏、终蔡氏。设立了以中心奴隶主统治的政权。官称?quot;王〃、〃侯"、〃邦伯〃、〃师长〃;文化官称为〃 卜〃、〃史"、〃巫"、〃祝"。是维护统治的御用文人。也是我们古老文化源头活水的疏通者。凡官皆为殷氏族中人。当时的文化官权力最大。国家的大小政务,如出兵讨伐,修筑城池,官职的罢免,甚至年景如何?天气如何等等,他们说了算。权力是用向卜方式,请求最信赖的上天(祖宗神:帝俊、帝舜、帝喾)。借助T?他们的旨意传达给下帝(儿子、天之子)再支配人间的一切。相对的讲文化官是借助上帝的意志,使之绝对服从,驾驭了统治者。对殷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而流行在民间的五行、八卦学说在卜、史、巫、祝的整理下逐渐产生民原始的萌芽思想。 2、统治的手段:殷时统治奴隶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奴,卩q"众〃甲骨文中〃〃,是三个人在烈日下劳动,一百个生产奴为一团体叫〃众一百",为便于管理设一 小官"小籍臣〃。服不了奴役之苦而逃跑的叫"丧众"。〃众〃身上或脸上额处烙有 火印,任你逃到什么地方也是奴隶,抓回的"丧众〃更是苦不堪言,或杀、或卖、或对换、或徇葬等。二是家奴,卩H〃臣〃()〃仆〃()〃奚〃()〃奴〃()〃妾〃()等,是直接服侍奴隶主的奴隶。各自的分工不同,是高于生产奴的一 个层次。有这样的统治手段,加上上帝的意志,所有奴隶绝对服从。尽管有这 样严酷的统治手段,《易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奴隶反抗的故事?quot;不,克松, 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易经?讼》九二等。 3、统治的骨干思想:〃德〃"礼""孝〃 1 )德治:《盘庚上篇》讲:"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能动用非德。〃《盘康下篇》讲〃式敷民德,永肩一心。""人惟求旧,器非求旧维新。〃"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的德治思想。是愚弄百姓的鬼把戏,说是上天任命统治者是长久性的。究竟能统治多长时间,他们也把握不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内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不仅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 如果说《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和人类存在经验 总结的著作(《易传》为主要体现),那么它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博大精深设计 与艺术思想的著作。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不仅其成书关键的卦象乃是中国古 代设计的集中体现, 同时书中有关造物、 道器以及制器尚象等有关理念与思维都 是关于设计的理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这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影响深远, 正如风水学 与建筑设计关联一样,它同时也对中国当下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一、占卜作为设计的存在 “太卜掌三易之法” 《周礼-春官-大卜》 表明了“易” 是周代的一种算卦占相的工具。“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试图通过阴阳艾符号对人类及其存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把握, 这本身就是设计的最为本源性的表达。“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 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乃此在的规定,其最终旨归是为了人更加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周易》 试图通过观察与体验来更好地把握人类乃以居住的生存世界, 正是其作为设计存 在的最好表征。 一方面, 它对原始先人观察、 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 述。“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八卦乃是对天地万物直观与体验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对事物变化与 运动的抽象把握。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有特定的指涉,如“乾”为天, “坤 ” 为地, “震 ” 为雷,巽为风, “ 离 ” 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其中尤以乾卦和坤卦则被认为是《易》 之关键。 因为乾坤是阴阳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变化运动的人之生存世界。 人通过占卦获得卦象及其衍变的直观,从而把握与经验人之存在。在这里,卦象 的衍变与隐喻及其暗示都是在对原始先人所生存的生活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与历 史把握之后的本源性思考。 具体到器具的制造,《周易》也作了详尽的阐述。从生产工具到服饰设计、 从交通工具到兵器生产、从建筑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 《周易》既归纳出了设计 者,同时也对设计的旨归、所凭借的原始质料都有简明扼要的总结。“包
1/9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从萌芽到分裂(生态学思想简史)

从萌芽到分裂:生态学思想简史 核心提示: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生态学在不停地发展,生态学家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两个过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萌芽阶段的生态学 在达尔文之前,不少生态学家同时是博物学家、分类学家、化学家、神学家甚至文学家。在这一时期,一部分生态学家倾向于分门别类的描述和理解自然现象,诸如不同地理区域的植被组成,物种生活史特征等等。另一部分生态学家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有严整秩序的整体,从整体思考各个物种之间的精妙联系。美国生态史学家沃斯特认为,前一种生态学家是持“人类帝国主义”观点的,他们用还原论的办法机械地解析自然,其研究方法与在近代科学中兴起的归纳演绎方法是一致的。后一种是“田园主义”观点,他们倾向于把自然理解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类回归自然秩序。这一时期,田园主义生态学家在探讨自然界物种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还受到宗教、文艺思潮的影响。但是,这两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交织在一起。西方生态学者此时一方面醉心于不停地发现新的生命现象,一方面希望远离工业和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时光,对人类毁坏每一片森林感到痛惜。 达尔文之后的生态学科 达尔文和与他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改变了生态学科的面貌,也导致了生态学的分化。达尔文在回顾他的工作原则时写道,即使一个假说再优美,只要和现实证据相矛盾,就必须被抛弃。某种意义上说,达尔文的这个工作思路和波普尔的“假说—证伪”模式是同质的。与达尔文同期的生态学家们大多都自觉地采用了这个原则。从1860年至今,生态学界每个自然规律的发现大多都遵循“假说—证伪”模式,这一模式于是成为萌芽阶段的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分水岭。在此后一百多年里,无论是持还原论观点还是持整体论观点的生态学研究,只要遵循“假说—证伪”原则,那么这种研究属于科学生态学的范畴。 除此之外,生态学还有另一个分支,即人文生态学。如果一位生态学家只有一个理论框架,却并不思考这一理论框架是否有现实证据,那么他的研究就应该归于人文生态学的范畴。生态学界因此形成了两个圈子,各有各的出版物和研究群体。 举个例子:假定有一片草原,其上有食草动物(比如鹿或羊)。如果没有食肉动物(比如狼)的话,食草动物种群会增大,摄食过多的植物,导致植被退化,然后食草动物大量饿死,生态系统瓦解。但是如果有捕食者存在,食草动物种群就会被捕食者调控,从而也不会造成植被退化。上述文字描述只是一个假说,它的数学模型就是著名的Lotka-Volterra模型(或叫“猎物-捕食者模型”)。但是在实际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在没有捕食者的环境中,食草动物种群的确会出现种群崩溃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食草动物种群在崩溃后还会恢复,并不时地发生崩溃,保证植被并不退化。这一证据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Lotka-Volterr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