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4、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

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三、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

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

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1.铅笔长()厘米。

2.打开书看第52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五、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1cm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得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

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课件、教学用尺子、课桌 教学流程: 一、自然导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老师做一张课桌,现在想知道课桌有多长。你能告诉我课桌有多长吗?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二、探究新知 1.测量:在学生估计后,师:同学们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量一下呢? 展开讨论,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测量。(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3.认识尺子:(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 师: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 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 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 尺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二、教学目标: 1、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四、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谜语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课桌有多长”。 (引进课题) 二、自主探索,讲授新知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课桌有多长,我们得先知道课桌得长在哪 儿? 师:红线经过的地方就是课桌的长。

师:你能想到用什么工具测量出它的长度? (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 (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所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让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生体会到测量同一物体时应先统一测量标准作为长度单位。 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尺子。说到尺子, 尺子的种类就有很多。 (介绍尺子的种类,丰富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引出直尺的测量工具) 活动一:看一看 师:请你仔细观察,在尺子上你能发现有哪些秘密呢? (引导生观察交流,老师借机补充与小结) 活动二:找一找 师:尺子上有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 (通过在尺子上找一找,让生领悟:每相邻的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用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捏一捏1厘米的小棒等操作活动,让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从而将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师:尺子上有1厘米,生活中哪里藏着1厘米?(找一找,比一 比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六 测量:课桌有多长》 公开课教案_1

《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六单元《课桌有多长》p51—p52。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和线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吧!(多媒体出示) 有面又有口, 有脚没有手, 书包吃肚内, 自己不会走。 生:课桌 师:每天我们上课都离不开我们心爱的课桌,那大家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吗?(板书:课桌有多长)(不知道)同学们看,笑笑是用拃量

的,淘气是用铅笔量的那同学们想用什么去量啊? 生:尺子、数学书、文具盒······(1分钟) 二、体验探究,学习新知。 (1)、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活动一:测量课桌的长度。 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一下我们课桌的长度吧!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的测量结果呢?(出表格) 生:汇报(填表格)。汇报的时候请这样说:“我用()测量,测量的结果是()。” 师:真是奇怪,同学们测量的都是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却不同呢? (学生观察表格发现。) 生:因为测量工具不同。 师:所以,要想使同一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在测量前必须统一测量的标准。 师:说到统一测量的标准,老师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物。他就是秦始皇,他的功劳可大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出示ppt:他是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他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了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不但统一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还统一了度量衡,其中这个度,指的就是尺子。 师: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尺子吧:(出示各类尺子)那同学们用的是什么尺子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课桌有多长-北师大版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 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长度。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接到了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打来的电话,她说她们学校也想购买一批和我们一样的课桌,问我们的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她想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你们愿意吗? 学生思考,汇报。 二、新知探究 1.眼睛估测。 组织学生先来估计课桌有多长,提示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

2.用物测量。 师:同学们估计出这么多结果,我们怎么告诉笑笑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一下。可以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测量,然后再共同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生:5拃、3支铅笔长、4个文具盒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统一长度单位。 在学生汇报了之后,询问他们对这些结果有什么疑问。 师:我们的课桌是一样长的,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 师:要使量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用同样的测量工具的结论。 教师小结: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板书:尺子) 4.认识尺子。 师:尺子的种类很多。不仅有你们手中用的这种学生尺,还有其他很多类型。(课件出示各类尺子)它们各自用在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这种。(从学生手中取来学生尺)请你们仔细看看,这种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认识刻度线。 让学生按顺序读出刻度线旁边的数字。(课件闪烁0、1、2等数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电机小学周会芳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2课时——《桌子有多长》。 我通过六个方面: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4(. 3、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4、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二、教法: 1、实验发现法 2、直观演示法 3、设疑诱导法 三、学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讨论法 自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探索新知 实践应用 总结提高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探索新知,体验成功 1、测量:看课件用手、文具盒、笔测量(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认识尺子 介绍刻度、刻度线、0刻度、长度单位(厘米)和1厘米,1厘米=1cm;感知1厘米有多长;并找一找周围的事物中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厘米。 3、量物:通过测量1个三角板、一支铅笔的长度来教学生测量的方法。 a)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就是几厘米。 b)也可以从任何一个整刻度量起,到另一个整刻度,两数的差等于几,就是要量物体的长度。 4、量线、画线 量线方法和量其他物体的方法一样。画线方法:先画一个端点,端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数出规定的长度,画出另一个端点,连接两个端点,所得图形就是规定长度的线段。也可以从任何一个刻度画到另一个刻度,两个刻度的差等于几,就是要画线的长度。 (三)、应用实践 完成课本作业

小学数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六测量说课稿课桌有多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

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说重难点 学习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学习难点:能用直正确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 通过回顾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测量过程,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课桌有多长。 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课桌有多长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5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会正确使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直尺,铅笔、数学书,一厘米的塑料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校长想给我们班换一批新的课桌但是工人师傅又不知道课桌的长度是多少,同学们能不能帮他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互动新授、探索交流 1、活动一:老师带来的这张纸和你们的课桌是一样长的,谁能告诉老师要测量这张纸的长度要用那些工具? 生:手,课本、铅笔 生1:奇思是用手量的,她量的结果是6择长。

生2:妙想是用铅笔量的,他量的结果是4支铅笔长。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因为工具不一样,标准不一样。 那我们要想把课桌的长度测准确,结果一样,我们就必须用同样的工具,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种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 2、出示:卷尺,皮尺,卡尺、米尺,直尺,我们小朋友们常用的就是直尺 3、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手中的尺子。 ⑴我们手中的尺子上有哪些小东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仔细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并在小组里交流,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说说交流的结果 A、数字(集体读一读数字。单独再读一读。请同学读读自己尺子上

小学数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六测量课桌有多长1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看,今天教室的课桌摆的多整齐呀!想不想知道课桌的长度?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桌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用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教室的长,并且还让大家下来用这些工具去测量课桌的长,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结果是多少。(表格贴画) 生1:我用数学书测量,课桌大约有2本数学书长。(板书贴画数学书) 生2:我用手测量,课桌大约有4拃长。 生3:我用铅笔测量,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停3秒) 生:因为他们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抽3人说) 师:对,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必须要统一测量工具。(板书贴画) 小结: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采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 活动一:认识厘米 师: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采用什么工具测量好呢? 生:尺子 师:看,老师这儿也有一把尺子,想不想知道尺子上的秘密?

生:想 师:老师先来告诉你们第一个秘密,在尺子上从0到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拿出你的尺子,先在尺子上找到这个1厘米,和老师一起把1厘米从尺子上请下来(用手势表示1厘米) 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的中间,然后轻轻的拿出小正方体,注意你的拇指和食指不要动,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厘米,来让我们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师:记住它的孩子睁开眼,并拢你的拇指和食指,再分开比一比1厘米,你比的1厘米准不准呢?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准的孩子用坐姿告诉我。 师:把小棒轻轻地放回学具盘,刚才我们感受了1厘米的长度,你能从学具盘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等老师说完要求)同桌合作,找到了之后用1厘米的小棒验证一下。(开始吧) 师:好,我们把学具放回学具盘。谁来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1:小正方体的边长大约是1厘米。 生2:订书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方格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我们在哪里见过这个小方格。(哦,这是我们小字本的一格) 生4:橡皮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这么多1厘米,你们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师比划) 生:很短。(抽3人说) 师:是的,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板书:厘米) 活动二:测量物体 师:现在只给你一根1厘米长的小棒,你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能不能边量边做记号,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张纸条有几个1厘米那么长?学具盘里拿出纸条,试试看,开始吧。(我发现有些孩子拿起了铅笔,真好。) 师:这么多孩子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孩子是怎么测量的。 生:1厘米画个小竖线,1厘米画个小竖线,纸条长3厘米。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1厘米做个记号,又1厘米做个记号,又1厘米做个记号,纸条长3厘米,这样接着再往下做,就做成了一把尺子。 师:这把尺子和我们平时用的尺子相比是不是还差点什么?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 设计 蜀南刘文兰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2、认识尺子,知道尺子的组成局部。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三、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师课前准备:课件、1㎝小棒、①号袋、②号袋、双面胶纸、练习题单 学生准备:每人一把尺子、每桌1支约9㎝的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激发兴趣 师谈话:我们的课桌每天都和我们一起学习,笑笑很想知道她的课桌有多长〔板书课题〕,她请来了两个好朋友大象和小熊猫帮她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测量的情况。〔PPT展示〕她还请了我们班同学帮她测量,我们看看同学们测量的情况吧:〔播放视频〕为什么时候

同样的课桌大家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师小结: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统一测量的工具。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呢?〔尺子〕 〔二〕、体验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直尺 PPT展示一把白板尺子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老师这把尺子和你们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比照、汇报 老师板书〔字母:cm——厘米数字竖线——刻度〕 2、认识1㎝有多长 〔1〕感受1厘米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小棒就刚好1㎝长,同学们看一看,想不想感受一下1㎝有多长。 师:请大家从①号袋拿出一根小棒像老师这样放在拇指和食指的中间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轻轻地抽出小棒,注意你的拇指、食指不要动哦,不要动,这时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慢慢地将小棒再放回去,再将小棒拿出来。好了,请将小棒放回家。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给 〔2〕在袋子中找1厘米 师:既然孩子们都知道了1㎝有多长,那请大家拿出②号袋,在②号袋里找一找,那些物体身上藏着大约1cm。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测量 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内容,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分析 教材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出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从而认识较短物体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每人一张5厘米的纸条、小棒、各种尺子、纽扣、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6拃那么长、4支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3个直尺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量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二、新授探索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件出示直尺图。 介绍: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一个又一个刻度,我们叫它刻度线,刻度线的底下所对应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在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引导学生尝试用直尺测量同一个学具(一张5厘米长的纸条)。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张纸条,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张纸条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学习量线段、画线段。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第51页下面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展示,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 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研究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研究重点: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研究难点:能用直正确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1根长小棒和一截1厘米长的小棒 研究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5分) 同学们,昨天我们测量了教室的长度,你还记得吗?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抽生说:教室有本书那么长……)今天我们来测量课桌有多长(板题)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30分)A你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试一试(5分)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汇报。

Q:大家的课桌都一样,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工具不同,也就是标准不同) 小结: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方便应用,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那我们可以用到谁?(尺子朋友)尺子有好多种,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是直尺朋友。 B认识厘米(15分) 活动一:看一看、指一指: 1、赶快请出我们的直尺朋友,认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 交流汇报:预设:①有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从小到大最小的数字是甚么?——,表示甚么?——开始、起点 ②有竖线——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它们都是刻度线,刻度线下写,叫作“刻度”,谁来大声叫叫它的名字? ③有字母cm——读作:cm,在本子上写一写。cm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厘米的意思,1厘米就是1cm。厘米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吗?用铅笔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到哪表示1厘米?(从到1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还有哪到哪也是1厘米吗?(1到2,2到3……)

小学数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六测量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参赛号:0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课桌有多长》。 【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尺子是每个学生必配的学习用具),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产生讨论和思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便利贴。 【学具准备】直尺、橡皮、铅笔、1米以上的软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 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生活中为了方便,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尺子作为工具。 二、自主探究,认识尺子 1.活动一:了解直尺。(独学) 尺子上都有什么呀?(课件出示直尺,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直尺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1)数字

课桌有多长(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盲盒、1厘米小棒、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5分钟) 师:(摇一摇身后的盲盒)同学们,猜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们看,这是一个盲盒,想不想里面有什么呢?那就要测量出这个盲盒有多长,你们有什么测量的方法呢?(如果没有尺子的情况下,能否借助身边的物体来测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盲盒的长度。(汇报测量结果) 师:为什么同样的盲盒测量结果不一样?看来要想知道这个盲盒有多长,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也可以用字母cm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尺子。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一认。(15分钟) ①认识尺子。请仔细观察尺子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短不同的竖线 叫刻度线,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叫刻度数,数字几在尺子上就叫刻度几,知道刻度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齐读3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字母用cm表示,平时书写长度单位时可以写厘米,也可以写cm。 ②介绍1 厘米。指出:从刻度0 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即 一大格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哇,你这么厉害找到了1个1厘米,又找到一个,你也很厉害,)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③建立1 厘米的表象。现在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在自己的尺子上 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厘米,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请同学们先将小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再将小棒移开,像这样来回操作感受1厘米的长度。现在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比划出1厘米。好,请大家睁开眼睛,将小棒放回手指中检验是否正确。都正确了吗?现在把小棒送回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观察的眼睛,找到了这么多。 ④认识几厘米。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并学会用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表示长度。 2.能够测量简单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合理估算。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并能够正确运用。 2.测量简单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难点 1.客观性与准确性的相互关系。 2.度量结果的客观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介绍物体的长度概念,并以教室中的课桌为例讲解如何表示它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课桌的长度可以用哪些单位表示? •怎样测量课桌的长度才能获得准确结果? 第二步讲解 在引入的基础上,详细讲解长度的单位及其相互转换。这里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厘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的理解,以及它们与分米、米的转换关系。 第三步操作 1.给学生分发测量尺。

2.让学生依次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合适的单位表示,如:课桌、椅子、黑板等。 3.强调测量要准确,可重复多次,取平均数。 4.通过比较学生测量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客观性与准确性的相互关系,并引导学生掌握度量结果的客观性是如何得出的。 第四步练习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关于长度的练习,如填空、计算等,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第五步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反馈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测量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测量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量课桌长度为引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长度的概念,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实际测量的操作,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认识更加具体,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细心、耐心的品质。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增强了一定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和方法。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六测量:课桌有多长》优质课教案_0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 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测量了教室的长,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测量的 相关问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测量课桌 1.课件出示情境图,看看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测量课桌的长) 2.你能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量出你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可用尺子、文具盒、书本等动手量课桌的长) 汇报 3.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测量结果不一样呢?(测量工具不一样)怎样才能使测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说课稿【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本节课是课前说课。 【教材分析】 厘米属于一维空间的度量,是小学阶段度量单位学习的第一课, 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单位奠定基础。在认识厘米之前,教材安排了两次关于长度测量的经验:一年级上册比拟物体长度,本单元第1课时自选非标准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而本节课是用标准单位厘米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如果说前面的测量方法方法是定性,那么本节课测量方法就是定量。 【学情分析】 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局部学生都有听说过长度单位,但是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但不懂操作的要领和理由。 【教学目标】.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感知1厘米的实际意义。 2.掌握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和体会测量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量感,掌握正确的测量 物体长度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测量的本质:单位量的累加。

【教材处理】 (1)增加感知几厘米的探究活动,为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做了重要的知识铺垫。 (2)增加估计蜡笔的长度活动,开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3)我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开发:把小熊测量铅笔的情境图换成预设学生测量蜡笔的情况。让学生先经历量过程,再辨析感悟量的本质。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测量了教室的长度,今天我们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预设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长度单位一一厘米。 二、任务驱动,建立量感 了解尺子的各局部名称,介绍I厘米:尺子上0到I的长度就是1厘米。 (一)探究一:建立1厘米的量感(1)认一认:把手指放在尺子上比 划1厘米,还能在尺子是哪 个找到1cm吗? (2)捏一捏:把1cm小棒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间,捏住,抽出来, 这之间的缝隙就是lcm0

二年级数学《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课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中的第二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教室有多长〞,让学生知道测量的根本方法和测量工具有很多种。我是没有上第一个内容直接上第二个内容,所以要简单的做一些相关的铺垫和衔接,我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方法测量桌子长度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需要统一测量工具,然后引入尺子的认识,建立起最根本的长度单位——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然后初步让学生能够估量出一定的长度并和测量结果相比拟,提高观测和估量的能力,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实际来看,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他们使用过尺子,能用尺子来连线、画图等,对尺子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当提问怎样知道物体的长度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尺子,这样就会自然的引入尺子的进一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能初步对长度进行估测。 4.在合作、讨论中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大家知道你们的课桌有多长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的 知道课桌有多长?〔根据学生答复开始下面的操作〕 (二)探究。 1.导入:用不同方法测量桌子有多长,播放两个同学不同方法测量桌子有多 长的视频:用手量有几拃,用铅笔量有几支铅笔的长度。 提问:为什么他们量的结果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工具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统一测量工具呢?〔引入尺子〕 2.认识尺子。 〔1〕学生知道尺子有很多种,但是尺子上的单位长度都是统一的。 〔2〕学生观察手中的尺上有些什么 (刻度刻度线单位) 生1:有数字。 生2:有线、小格、大格。 生3:有“厘米〞还有字母cm。 师:这些线是刻度线,线又分出了许多的格子,你们仔细看一看,每两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多长,用拇指和食指来量量(帮助学生认识厘米)生 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拿出一厘米长的小棒和尺子上的一个大格比一比,和 自己的大拇指指甲盖比一比 学生认识厘米和cm是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10厘米…… 说说自己的尺子有多少厘米,数一数格子来验证。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课桌有多长说课稿2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第二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新课标提出了长度教学的新理念,目前,许多研究者根据测量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提出长度教学应遵循(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对标准长度单位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经历运用非标准单位测量的过程,在矛盾冲突中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常用的测量工具,再让学生体验用标准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1、解决如何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的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材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度量长度的方法。2、在量和画的学习活动中,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给出线段概念,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本次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理念。 二、说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能用“长、短、一样长”直观比较物体的长度。学生对于尺子更是不陌生(尺子是每个学生必配的学习用具),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如连线题和竖式计算也会用到尺子;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他们还不知道可以用其他物体来测量长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多样的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对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表象,本节课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方便学生正确估测和实际测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