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及发展趋势

魏淑艳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 概述了西方精英模式的基本观点,论述了中国公共决策模式为精英模式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分析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构成是政治权力精英主导的决策模式,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力精英与一般政治精英的合作决策模式。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精英决策模式演变的过程,指出随着社会精英的崛起,中国精英决策模式逐渐向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经济精英合作的模式演变。并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国精英决策模式与西方国家精英决策模式的区别:指出我国的精英构成、社会精英的实际政治地位与西方国家的精英构成及社会精英的实际政治地位存在差异;我国精英决策不只代表精英的观点,也反映人民的声音;我国的经济精英影响政策的能力远逊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精英;我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合作决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精英合作决策。分析了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优缺点,指出了中国决策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精英决策与大众民主的调和。

关键词: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决策模式精英模式公民参与

中图书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 A

由于各国决策体制的差异,各国的决策模式千差万别。但不论各国的决策模式有何差异,各国决策主体都是其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我国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组织为公共决策的核心主体。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不同区域范围内法律意义上的最高决策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或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监督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通过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对党的决策发挥影响作用,人民政协是国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关,以组织形式对人大与政府决策发挥重要影响与参与作用。这种决策体制奠定了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体制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转轨,这一决策模式也将发生渐进的变革。分析中国决策模式的特征与实质,探讨中国决策模式的发展趋势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的政策制定系统,寻求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方略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依据、特征与构成

1.1精英模式的基本理论

所谓精英模式,是西方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中精英阶层民主理论的观点。“经典的精英民主理论的一个核心前提是,在每一个社会里,少数人作出主要决策。这种理论的起源是柏拉图,但它的阐发则是在意大利的两位政治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和盖坦诺·莫斯卡的思想中。”[1]此外,德国的米歇尔斯“寡头政治铁律”理论也与前两人的理论相辉映,构成了精英主义三重唱,对20世纪政治学关于权力的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早期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认为,“每个重要的社会群体都会产生它自身的精英,一个社会的精英,是那些自发地从社会里浮现的精英的总称。精英显然包括议员与官僚系统,但范围远逾于此。因此,帕累托区分一般精英与统治精英,一种不尽容易的区分。统治精英其实就是政治精英,也就是其政治决策将会对未来造成影响的那些人。”[2]二战后精英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托马斯·戴伊等,他们继承了早期精英论者的基本立场,与早期精英论者不同的是,当代精英论者的分析重点不再是历史经验或者民众心理,而是社会现实本身。[3]拉斯韦尔从利益分析的角度分析社会精英,认为社会精英是“获得极大多数价值的极少数人”,或者是“得到绝大多数应得利益的人”。托马斯·戴

收稿日期:2006-03-24

作者简介: 魏淑艳(1965—)女,满族,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行政学系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行政学理论。

伊则对精英决策模式做出了理论概括,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可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未拥有权力的多数人。少数人是社会的精英,多数人是非精英,精英享有分配社会价值的权力;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需求,而是精英普遍性的价值。至于公众则未能影响公共政策。 [4]托马斯·戴伊还认为精英决策作为“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认可政策与时推移,与时俱进”,并认为“这是精英集团依据他们兴趣喜好的变化,对政策重新界定后产生的结果。自上而下政策制定的观点不排斥社会变化的因素,不是一种关于公共政策的静止的观点”[5]在他看来,精英决策模式,或者说公共政策自上而下制定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现象,即使美国这样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也是如此。而且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民主的真谛并不矛盾。

尽管现实社会精英对政策的决定和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但它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因此这一模式具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

1.2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依据及本质特征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别,决策模式千差万别,但从决策权力的事实归属来看,大多属于精英决策模式。我国学者李国强指出,“在80年代和90年代差异的背后,隐藏着共同的精英决策模式。自1949年以来,精英决策一直是中国政治的显著特征,尽管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沧桑巨变,但精英决策模式却被保存下来了。”[6]事实上,根据中国的决策体制、决策实践和精英决策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决策模式的确是典型的精英模式。其依据为:

(1)政府形式与决策体制是精英决策模式的基石。我国的政府形式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为代议制形式。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学家约翰·密尔指出,“代议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我国的政体也是代议制共和政体,代议制本身就决定了政府组成人员是人民委托的少数精英,其决策模式往往是精英模式。在我国,人大和政协通常被认为是民意的代表机构,但就实际政治运转而言,这两个机构是由挑选出来的政治和社会精英组成的,它们已经逐渐演变成精英阶层而不是普通大众影响政治的渠道。在中国现行决策体制下,普通大众的利益和呼声只能由“有良心和正义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反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可以在体制范围内进行利益表达,而利益综合、政策制定与执行则由各级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机关和各级人大、政府的领导者来负责。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机关、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决策者是不同层次的政治精英,不论是体制内决策者还是利益表达者,其人数相对于中国十几亿人口来说都是少数人,少数人决策是精英决策模式的根本标志。

(2)决策实践也凸显出精英决策的基本特征——公民影响决策的能力低下。在我国的决策实践中,许多重大政策和决策都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与少数高层政治精英群体决定,社会团体与公民影响高层决策的能力十分微弱。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领袖毛泽东以其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新中国缔造者的超人魅力,成为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克里斯玛型领袖,在决策过程中长期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此时党内高层政治精英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人民群众的政策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而与毛泽东关系密切的政治精英的决策影响力则不断上升,对于毛泽东主导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政策群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说明在高层政治精英决策中,决策权力的人格化特征突出。所谓决策权力的人格化特征是指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治体系中的人际关系,而不取决于法定政治机构中的职位;而政治体系中的人际关系又基于不同政治角色的人格因素而不同。[7]相对于文化大革命前而言,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虽然邓小平因其实际的领袖地位而成为党内重大决策的主导者,但党内高层政治精英的决策影响力也空前提高。自第三代领导者江泽民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更强调集体领导,因而高层政治精英群体的决策能量大大提高,党的领袖与高层政治精英群体成为中国重大决策的决定力量。

总之,我国精英决策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精英主导的政治过程中,一项决策的做出首先源于高层领导对现实的把握和推动,否则无论现实对某些政策的需求多么迫切,都不能自动地将政策需求输入政治过程。例如,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影响最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是农民自发的改革,但受到严厉批评。在得到万里、赵紫阳、邓小平等高层领导者肯定后,迅速在全国推开就是典型的精英决策案例。如果借用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的“内输入”概念来说明中国的政策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我国学者胡伟认为“内输入”是指在社会没有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其特征表现为权力精英之间的政治折中,而不是多元决策下的社会互动。“内输入”彰显出我国精英决策的特点。兰普顿(Davi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7978196.html,mpton)认为,政治折冲、精英讨价还价始终是当代中国权威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令人惊讶的不是中国存在这种现象,而是这种现

象之频繁和显著。[8]

1.3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构成

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低,加之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经济精英,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构成成分比较单一,主要是政治精英。在我国,政治精英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的类别:一类是权力精英,他们是身处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岗位的政治精英,具有决策权或对重大决策具有实质影响力。如改革开放前重要的权力精英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以及林彪、江青等。一类是一般政治精英,他们是身处地方党和政府高层领导岗位的政治精英,包括地方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者,如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权力精英主导的决策,为权力精英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决策信息。因此,改革开放前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构成可以视为权力精英与一般政治精英的合作模式。但真正对中国的决策过程发生实质影响的是权力精英。

权力精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以不同群体的形式存在的。权力精英群体的存在是世界各国政治体系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中国共产党严格的组织纪律不允许宗派活动的存在,但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组织内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组织活动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应该正视我国政府过程中的权力精英群体存在的事实。就连毛泽东也坦率地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他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并说“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历来如此”[9]。“派”即是本文所说的权力精英群体。但我国的权力精英群体由于受党内严格的组织纪律的约束,其存在是非正式的、松散的、不稳定的、活动比较隐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这个党,严格地说来没有形成过这一派或那一派”。[10]权力精英群体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胡伟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首长——部下关系和历史上的合作共事关系、工作背景与经历、籍贯、血缘等因素、政治背景、共同的政治利益、政策取向等。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如人格认同因素也会形成权力精英群体。一般来说,由政治背景、政治利益因素形成的权力精英群体容易对政府的决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如林彪集团和“四人帮”的活动就对政府的决策过程有严重的危害,而因政策取向导致的权力精英群体对政府的决策过程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决策的多维视野,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中国的权力精英是决策过程中非常活跃的政治主体,通常情况下,权力精英群体没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基础,但在特定时期,他们可以依托不同的组织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形成相互的牵制与制衡。由于中国的政治领导制度所决定,中国的公共决策,尤其是政治决策主要表现为权力精英群体间的互动、折冲,而非权力精英与一般政治精英的互动。但一般政治精英在决策过程中不是超然事外,而是依附于或倾向于特定的权力精英群体,他们或者为特定的权力精英群体提供决策信息和决策依据,或者为特定的权力精英群体提供政治支持,并从中获得特定权力精英的认同,从而为自身向权力精英的流动创造条件。因而,可以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精英决策模式是权力精英与一般政治精英的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为权力精英所主导。

2.中国精英决策模式构成的演变及特点

2.1中国精英决策模式构成的演变

毛泽东逝世之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等政治精英的主导下,选择了改革社会主义的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经济与政治改革。尽管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不同步,改革的成效也非同日而语,但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的重新洗牌,在这场利益格局的调整中,知识精英和商界精英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逐渐崛起。随着社会精英的崛起,中国精英决策模式的构成开始悄然变化,由单一的政治精英决策模式向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经济精英合作的模式转化。这一演变过程随着社会精英的崛起而发生。

(1)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社会精英的崛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政治精英通过出访,敏锐地洞察到中外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国家的贫困促使政治精英们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政治精英开始注意倾听民意,寻求与知识分子、商界精英的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知识精英还是经济精英,对政治过程的影响力都与日俱增。一般政治精英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政治资源,与高层权力精英的差距在缩小。

(2)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导致知识精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信任。建国后二十余年的时间(1957年至1978年)内,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资产阶级分子,作为“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而存在,那时并不存在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真正合作。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被重新划归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获得了显著改善,“知识精英也对政治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他们的影响主要不是体现在决策领域,而是体现在其政治和社会理论方面。一方面,知识分子过分追求空洞激进的民主自由要求,另一方面,虽然知识分子被重新划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体制性不信任仍然相当明显。”[11]进入90年代后,由于政策的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使知识分子获得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加之知识分子放弃了许多激进不切实际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与政治精英合作的务实态度,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增,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与者,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

(3)强烈的经济发展取向使经济精英开始登堂入室,成为日益有影响力的政治力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精英的力量还微不足道,加之其政治素质较低,对政治运转极少发挥影响。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由于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一批知识分子、国家干部下海经商,经济精英的素质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其影响的方式是经济手段,一些意志薄弱的政府官员成为其俘获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层政治精英认识到经济精英的力量正在崛起,必须正视经济精英的政治参与问题。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吸收社会中一切优秀分子入党的政治决策。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12],这个政治决策为中国的经济精英进入政界开启了大门。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合作已经开始,但经济精英暂时还难以冲破社会的不信任与体制内的怀疑,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尚不及知识精英广泛,但在涉及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领域经济精英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正如我国学者康晓光所指出的那样,“市场化改革确实剥夺了集权主义体制的经济基础,而且造就了强有力的社会集团。但是,通过建立精英联盟,中共与新精英达成默契。如今中共的社会基础不再是工农大众,反而是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13]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之后,中国的经济精英或许将实现其身份的转变,由经济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或兼有二者的身份。

2.2中外精英决策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精英决策模式与西方国家的精英决策模式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精英的构成结构上看,我国的精英构成、社会精英的实际政治地位与西方国家的精英构成及社会精英的实际政治地位相比存在差异。西方国家的精英构成是多元化的,即由财富精英、媒介精英和政治精英等共同构成。而且,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的实际政治地位无大差别。我国的精英构成虽然已经开始多元化,但多元化尚在进行之中,而且我国社会精英的实际地位与西方国家社会精英的实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中国政治精英的领导地位及几千年官本位的影响,无论知识精英还是经济精英,其实际政治地位都远逊于政治精英。正因为如此,中国多元化的精英构成在决策中的互动与西方国家的精英决策互动相比较,明显“弱化”。

(2)从文化传统上看,我国精英决策不只代表精英的观点,也反映人民的声音。我国的文化传统主张精英主义,强调精英的社会责任、要求精英以民为本,因此,精英多数能够以天下为已任,反映社会公众的观点,并非如西方国家精英决策主要反映精英的价值观点。由于建国后长期强调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尽管社会已经变迁为市场经济社会,我国的政治精英仍然有相当多的人认同这些精神理念,多数人能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追求的目标,西方国家的政治精英以追求公共职位为已任,财富精英以维护自己的财富和集团利益为已任,这是我国精英决策与西方国家精英决策的根本区别。

(3)从精英生成情况上看,我国的经济精英影响政策的能力远逊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精英。由于我国的经济精英崛起较晚,获得政治参与权力的时间较短,加之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绝对领导的制度,这种就使我国的经济精英对政治精英主导的决策过程的影响受到很大制约。与之相比,西方国家精英决策虽呈现出多元参与格局,由政党与选举制度所决定,政治精英要维持其地位必须获得竞选资金和财富大亨的支持,因此政治精英在决策过程中明显受制于经济精英。

(4)从历史传统和决策实践上看,我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合作决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精英合作决策。我国几千年的政府治理模式是统治阶级与士人的合作治理,而非与商界人士的合作治理。历史的传统使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的合作比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合作更易于为国人接受。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社会分化变动剧烈,各种政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和专业化。为弥补决策者的能力不足,制定高质量的政策以有效解决问题,政府的决策过程常延揽相关的专家参与,这些专家都是各个层面的知识精英,他们以“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参与决策,成为政治精英的参谋与智囊,对决策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技术影响作用。虽然一批经济精英逐渐进入政治系统之中,决策模式已经呈现出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与经济精英互动与结合的趋势,但目前经济精英的决策影响力总体上不及知识精英。而西方国家精英决策模式虽体现为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经济精英的互动与结合,但其中知识精英的声音往往来自于经济精英,只是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以科学的形式包装得更巧妙而已,因而,其精英决策模式实质是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合作模式。可见,中外精英决策模式的基本特点不同。

不论中外精英决策的特点有何不同,精英模式毕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决策速度快,不扯皮,突出贯彻执政党意愿,尤其是政治领袖的意愿。但决策系统具有封闭性、强制性、一元化、集权化的决策倾向,不利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采纳;不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回应度,同时决策系统思维方式具有一致性,特别是在政治气候异常,政治领袖的权威过大时不容许其它声音存在,容易造成决策的极端和失误。

3.中国决策模式的发展趋势:精英决策与大众民主的调和

由于精英构成的多元化,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精英有增加的趋势,能够影响决策的精英也日渐增多,这就使当代中国的精英决策模式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当前,深化改革已经成了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一般政治精英与高层政治精英共同面对的事业,政治决策在他们的互动中产生。虽然高层政治精英仍是最终的决策者,但他们政策选择的自由度正在缩小。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精英决策模式仍将继续存在,而且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经济精英的互动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互动的程度不能估计过高。但这种精英群体的互动与改革开放前政治精英间的政治折冲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决策更为民主化。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精英群体的决策互动,国家的公共决策仍难以充分反映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利益受损的现实就反映出精英决策的这种弊端。戴维·伊斯顿指出,“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利益分配如果少了普通大众的参与,把普通大众的利益保障完全寄托在精英身上,还是难以保证人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因此,普通大众的政策参与是不可缺少的。精英决策与大众民主的调和就成为未来中国政治决策和公共决策模式的发展趋势。它不仅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政治民主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而且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

(1)民主行政或决策民主化呼唤公民参与精神。在当今时代,由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意识日益高涨,一般民众对政策的需求,不再只是注重政策产出的质量,更要求在投入层面上能扮演主动介入的角色,适时转换政策的方向。而“一个实行民主政治的政府,在规划公共政策的时候,必须包括公民的意见,至使政策能结合民意。公民参与就是造成此一目标的重要手段。”[14]

(2)公民政策参与能够提高公共政策的回应度。政策回应度是政策实施后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程度,“政策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一个国家或政治系统维持自己的生存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功能”。[15]精英决策模式虽然能够保证理性、创造性,但由于决策系统的封闭性难以满足公众的偏好,因而政策的回应度难有提高,而政策再理性,如果回应度不高,在执行中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公民政策参与可以直接表达公民作为政策利害关系人的偏好,从而提高政策的回应度。

(3)多元化社会迫切需要公民政策参与。在当前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而形成了利益主体和阶层主体的多元化,而当社会变得相当多元化时,“即使有最无私、最仁慈的领袖,政府也难以有效地调节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时便有必要逐步开放言路、拓宽民众参与决策的渠道。”[16]因而,精英决策与大众民主的调和就是中国今后决策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但普通大众影响公共决策的难点在于缺乏体制化的利益聚合与利益表达的渠道。我国学者李国强曾指出,“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列宁式的共产主义体制,这种体制严格控制大众参与,而一旦大众参与真正进入

政治过程,又很容易滑向政治运动的方向。高层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显然非常希望把握民众的政治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参与难以控制的特点,却不能鼓励这些政治态度转化为政治运动,不论这种行为是通过体制化渠道还是采用非体制化抗争的方式。”[17]尽管如此,近年来,高层政治精英还是不断推动大众民主的发展,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各种参与形式,对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公民政策参与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公民直接政策参与的信息渠道已大有改善。其具体表现是实行政务公开,建立电子政府,改善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第二,公民政策参与的形式增多。如网上参与、社会公示、听证会等公民政策参与的新形式在许多地方屡见不鲜。第三,一些地方政府为公民政策参与创造了制度化条件。第四,中国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培养公民政策参与经验。这种制度化改革举措对推动公民政策参与具有基础性意义。第五,逐渐完善旧有的公民政策参与方式,如选举、举报和信访等方式[18]。

但公民政策参与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和开辟公民政策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保证公民政策参与渠道通畅。二是要培养公民参与的意识与参与技能,使公民愿意参与,有能力参与,目的是弥补精英决策模式的缺点,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公共政策的回应度。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作用,由于政府形式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实质上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决策模式是典型的精英模式,但我国的精英决策模式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精英决策模式,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精英决策模式与大众民主的调和,这种决策模式将长期保持稳定并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H·奇尔科特. 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89.

[2] 约翰·麦克里兰. 西方政治思想史[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714.

[3] 唐士其. 西方政治思想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69.

[4] 托马斯·戴伊. 公共政策新论[M]. 台北: 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29.

[5] 托马斯·戴伊.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6] 李国强.精英决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85

[7] 胡伟. 政府过程[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39.

[8]David M. Lampton, A Plum for A Peach: Bargaining, Interest, and Bureaucratic Politics in China,in Kenneth G. Lie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pp.33-58

[9] 胡伟. 政府过程[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4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300——301

[11]李国强.精英决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92-93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1)

[13] 康晓光. 中国特殊论[J]. 战略与管理,2003(4):56.

[14] 林水波. 公共政策新论[M]. 台北:智胜文化,1999:47.

[15] 陈振明. 政策科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50.

[16] 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 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J].战略与管理,2003(2):94.

[17] 李国强.精英决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86-87

[18] 魏淑艳,陈佳. 有序推动我国公民政策参与发展的对策探讨[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5):362-363.

Discussion about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in

Chin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Abstract:The basic standpoint of the western elite mode is summarized,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arranty that the Chinese decision-making system belongs to the elite mode is discusse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itution of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in china is decision-making mode led by political right elite before open innovation policy, which mainly acting corporation decision-making of political right elite and general political elite. Then the article discusses evolution process of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in China after open innovation policy, pointing that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in China is evolving to corporation of political elite, knowledge elite and economical elite with the developing of social eli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and the western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is analyzed from many angles: the social elite in China and the social elite in western countries are not the same in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status in reality; Chinese decision of elit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elites’ standpoint but also reflects people’s voice; the influencing policy ability of economical elit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better than those in China, and the cooperative decision of the political elites and the knowledgeable elites in China differs from thos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elite decision-making mode are analyz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hinese decision-making mode is the consonance of the elites’ decision and commonalty democracy.

Key words: public policy public power decision-making mode elite mode citizen participation

发表于:公共管理学报,2006,3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中国十大风投失败案例

中国十大风投失败案例 亿唐 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 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 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这家公司就是亿唐。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 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个人虚拟社区网站。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外,亿唐将其他全部页面和流量都转向了新网站,风光一时的亿唐网站就这样转型成为一家新的web2.0网站。2006年,亿唐将其最优质的SP资产(牌照资源)贱卖给奇虎公司换得100万美元,试图在上做最后一次的挣扎。不过,在2008已经被关闭亿唐公司也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 2009年5月,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最终的竞投人以3.5万美元的价格投得。 亿唐生得伟大,死得却不光荣,只能说是平淡,甚至是凄惨。其它死掉的网站多多少少会有些资产被其他公司收购,在修养生息之后也许还有重出江湖的机会,但亿唐却沦落到域名无人续费而沦为拍卖品的下场。亿唐对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也许唯一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失败的投资案例。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换来的只有一声叹息。 尚阳科技 案例特点:中国首轮融资额最大、联合投资人最多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被市场打败不可怕,被自己内部瓦解才可怕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从原来线性的、完全理性的观点到非线性、有限理性的转变;从市场宏观层面的研究到微观结构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实验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应地诞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证券市场是我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初具规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证券市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证券市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资本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一)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 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23年,跟有上百年历史的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前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层次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市场产品较为单一,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工具。种种差距表明证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仍处于发展初期。 (二)上市公司问题较多 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新上市公司问题仍然严重,如存在包装上市问题,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出现变更现象,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与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 (三)投资者队伍有所改善 目前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队伍来看,由于众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加之QFII机构和券商队伍的扩大,与前些年中小投资者占多数的构成相比已有明显的改善,机构投资者正以不同的投资方式与理念影响着市场。但散户所占比率依旧过高,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政府的特征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权威的广泛性 ●成员的非自愿性 ●暴力的垄断性 ●权力的合法性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 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 ●政府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府和政党的关系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 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原始社会民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行政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1、统治行政 特征: ●集权管理 ●人治管理(权治) ●强制管理 2、管理行政 ●政治与行政分离,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此消彼长,管理职能凸显 ●政治部门赋予政府以政治的性质,政府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对政治部门负责 ●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 ●广义行政和狭义行政 3、服务行政 ●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开放行政而非封闭行政 ●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出现了那些变化与特点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 ●党政关系改革:减少党政交叉兼职;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 的职责 ●立法体制:两级立法体制 ●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

风投十大失败案例1

风投十大失败案例 亿唐 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 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 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这家公司就是亿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7978196.html,)。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 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Web2.0看齐,推出一个名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7978196.html,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外,亿唐将其他全部页面和流量都转向了新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557978196.html,,风光一时的亿唐网站就这样转型成为一家新的web2.0网站。2006年,亿唐将其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出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 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庞大,机会仍旧专门多,然而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猛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以后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庞大,市县级都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立即开启! 按照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进展统计公报》来看,以后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专门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同时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青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都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同意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需求群体市场。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升。而关于一般投资者来讲,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持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庞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差不多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估量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进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时期,尽管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依旧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而中小

十大失败案例

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最大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冬天不好过 VC的教训:“海龟”+“概念”的时代牺牲品 在互联网行业,一家公司的诞生和死去很难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这家公司无疑是个例外:它是曾经的新贵,高调诞生;它又一事无成,落魄到连域名都被拍卖。这家公司就是亿唐()。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2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的。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中国互联网领域数额最大私募融资案例之一。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亿唐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从2001年到2003年,亿唐不断通过与专业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内衣等生活用品,并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售,同时还悄然尝试手机无线业务。此后两年,依靠SP业务苟延残喘的亿唐,惟一能给用户留下印象的就是成为CET(四、六级)考试的官方消息发布网站。 2005年9月,亿唐决定全面推翻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向当时风靡一时的看齐,推出一个名为的个人虚拟社区网站。随后,除了亿唐邮箱等少数页面保留以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市场的表现是远不如过去10年的上升走势,其中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目前证券市场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反过来促使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式的调整。现在的投资者,正处在逐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并探求新的、有效的投资盈利模式过程中。证券市场是通过有效的竞争买卖证券的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字:证券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制度债券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国证券市场却产生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市场经济的早产儿,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政府统一监管的前提下,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加上对证券的严格管制使得证券行业基本脱离经营体系,企业融资渠道缺失。而金融开放的现实才凸显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弱小及其难以抵挡外来的压力和竞争的状态。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

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公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银行、信托下属的证券网点。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标志着新中 国集中交易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不断健全、体系不断完善、 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证券公司也经历了不断规范和发展壮大的历程。 内容选自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证券经营机构行 业投资趋势调查及盈利空间预测分析报告》 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初期证券市场不够成熟、证券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特别是2001年以后股市持续低迷,2002-2005年证券业连 续四年亏损,行业风险集中暴露,证券公司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2004年开始,按照国务院部署,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实施了三年 的综合治理,关闭、重组了一批高风险公司,化解了行业历史遗留 风险,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 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水平明显提高,证券业由此步入 规范发展轨道。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证券 公司120家,其中上市证券公司22家、合资证券公司11家;根据交 易所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证券营业部7,199家。2014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中,共有38家证券公司获得A类评级, 其中,AA级公司20家,A级公司18家;52家证券公司获得B类评级,其中BBB级公司20家,BB级公司19家,B级公司13家;6家 证券公司获得C类评级。 同时,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证券公司总资产 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2014年度,证券业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净利润965.54亿元。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011-2015年中国培训市场前景预测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目录 第一篇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二、基金市场发展现状 三、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四、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一、理论创新酝酿重大突破 二、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 三、产品创新将系列化 四、市场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 五、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第二篇论2010年央行首次加息各方影响解读第一章央行年内首度加息对通胀压力影响 第二章各方专家解读央行首次加息 第三章加息如何影响股市 第四章加息后疯狂楼市面临重压

第一篇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历经了十三年跨越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 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年。截止2002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增加到1224家,增长了8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亿元增加到38329亿元,增长了近37倍;投资者开户数从1992年的217万户增加到6884万户,增长了近32倍;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增加到2000年的53.77%,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该比例下降为45%,到2002年末,该比例为37.43%,总市值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从1991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累计筹资8841.68亿元,其中A股发行筹资4650.25亿元人民币,B股发行筹资46.32亿美元,H股发行筹资204.33亿美元,A股配股筹资2109.2亿元,B股配股筹资3.27亿美元,其他筹资(可转换债券)104.5亿元。表1:股票市场基本概况年份GDP(亿元) 总市值占GDP比流通市值占GDP比上市公司数(个) 总股本(亿股) 1998 78345 24.90% 7.33% 851 2526.77 1999 82067 32.26% 10.01% 949 3088.95 2000 89442 53.77% 17.99% 1088 3791.7 2001 95933 45.37% 15.08% 1160 5218.01 2002 102398 37.43% 12.19% 1224 5875.46 图1: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表2:2002年股票市场的交易、发行情况(1-12 月) 2002年1-12月2001年1-12月同比增幅股市共筹资金额(亿元) 961.76 1199.21 -19.80% 股票成交额(亿元) 27990.46 38305.18 -26.93% 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户)233.67 849.28 -72.49% 印花税(亿元) 111.95 291.44 -61.59% 发行A股家数(IPO)97 88 10.23% 发行H股家数16 9 77.78% A股配股家数22 126 -82.54% 在我国12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按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等;按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以上海、深圳最多。表3: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总数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医药、生物家数691 195 131 116 99 81 69 占比% 56.22 15.87 10.66 9.44 8.06 6.59 5.61 表4: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情况总数上海深圳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四川(不含重庆)浙江湖北家数665 140 79 70 69 68 61 61 59 58 占比% 54.11 11.39 6.43 5.70 5.61 5.53 4.96 4.96 4.80 4.72 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依靠资金推动的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大盘的运行方向,目前资金面供应略大于需求。2002年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