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尾声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个每句为4小节的四句体,非常方整。第二个段落从第224小节开始,它是前面第216—221小节的重复。第三部分是尾声的尾声,在长长的音阶从下快速把人抛向高空,有迅速的坠落,主部的悲剧主题交织在激烈的动荡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双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中,结束全曲。

曲中有许多具有幻想、变奏等因素的成分,比李斯特开创的主题变奏要早。曲中副部与主部在再现中的不统一,使调性布局出现了奇特的对称现象:

g—降E—a—A—降E—g

┗┛

作者在展开部中的爱国热情逐渐的增长,在经过展开部的洗礼,所有的怀念和回忆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这首曲子是肖邦又一从抒情到悲剧结局,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典范。

(《g小调叙事曲》从怀念过去开始,主部(8)仿佛拨动了弹弦乐器,在讲述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连接部(40)从思虑重重变的心潮澎湃。副部(68)是从心底里浮现出来的幸福回忆。结束部(82)则表现了一颗飞向祖国的心。在展开部(94)和再现部(166)中,主部和副部的主题一再变形,表现出发扬蹈厉、英勇威武的气概。在如火如荼的尾声(208)中,叙事曲的主人公发出了最后的祝愿以后,投入了决死的斗争。——钱仁康

(word完整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四首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七言绝句 宿新市徐公店 宋朝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1] 词句注释: ①篱:篱笆。“儿童急走追黄蝶”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1] 白话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去年的时候因为妹妹考试要弹这首曲子,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开始认真地研究这部作品。通过倾听,阅读书籍和读谱,我发现自己越发喜爱这部作品了。那段时间我和妹妹经常讨论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幼稚的,但那绝对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下半年听了一些大师课,叙三录音版本的收集也没有停止过。我觉得自己对叙三的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终于有了些时间,我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献上自己收集到的全部版本和大师课录音。希望对学习这首作品和喜爱叙三的朋友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技术要求最简单的一首,但也有很多钢琴家认为它是艺术表现上是最难以捉摸的。它和第二叙事一样都和密之凯维支的叙事诗有联系,而且都和波兰的希维德什湖有关,第三首更具幻想性。关于第三叙事曲的这首诗讲的是希维德什湖中的仙女报复负心汉的故事。虽然肖邦的这部作品最女性化,具有沙龙音乐的气质。但我觉得它绝不应该被弹成彻头彻尾的甜腻,至少应该有一种悲剧性的气质贯穿其中,带着些许血腥味儿。 关于作品背景的书,有一本钱仁康先生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非常好,大家有机会买来看看吧。我现在只是写一些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对处理的看法。 乐曲的开头,前八小节,是引子性质的,非常的重要,也非常难弹。Cortot曾把他比喻成情侣间的对话。是这样的,那是水仙女与骑士的第一次会面。至少在那时,那是一份真爱,不带一丝虚假。1,2小节是仙女的提问:“你会永远爱我吗?”3,4小节是骑士热诚的回答:“是的,我会永远爱你”。5,6小节是骑士的反问:“你是否永不变心”7,8小节是仙

赏析肖邦叙事曲的艺术特色 (2)

赏析肖邦叙事曲的艺术特色 【摘要】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最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他首创了叙事曲作为他钢琴曲的载体,在他众多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叙事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肖邦叙事曲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肖邦及他的作品。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民间音乐 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十九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音乐家,他一生都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他的作品涉猎极广,包括协奏曲、奏鸣曲、波罗奈兹、玛祖卡,还有圆舞曲、夜曲、前奏曲、幻想曲、练习曲和叙事曲等各种钢琴曲。其中叙事曲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主导地位,他将原本为声乐曲的叙事曲第一次用钢琴演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大型器乐曲,并赋予它史诗般的宏伟气势。肖邦一生中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及《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在肖邦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叙事曲最具代表性,它综合体现了肖邦的创作特征,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世界观,是世界钢琴艺术中的璀璨明星,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肖邦简介 肖邦是一位音乐天才,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年仅7岁就可以自己谱曲,8岁时开始登台演出,后就读于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他毕业时,正赶上声势浩大的波兰民主运动,年轻的肖邦满怀热情投入到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去,为了民主和自由而奋斗,革命思想的熏陶对肖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与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是分不开的。受文学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思想双重影响的肖邦,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了深厚的爱国热情,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1830年,肖邦为追求音乐的梦想而出国深造,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深爱的祖国。1831年秋,华沙起义失败,华沙被反动派攻陷,在赴法途中听到消息的肖邦内心非常悲痛,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精神所受到的打击。在巴黎学习期间,他与流亡的侨民交往密切,时刻关注着祖国的革命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许多在欧洲文艺界影响深刻的人物,如匈牙利伟大的音乐家李斯,意大利杰出音乐家贝利尼和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等。这些人对肖邦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肖邦音乐思想的变化,这些遭遇极大影响了肖邦的音乐创作,不仅为他向世界音乐大师的道路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艺术生命中许多创作的灵感皆来源于此。 肖邦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对音乐的节奏有着无与伦比的感觉,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判断力。而这也使他的音乐旋律中充满了诗意般的浪漫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法国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能感受到斯拉夫的民族主义精神。在他短暂的艺术生命中,他时刻将音乐的创作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波兰人民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他的爱国热情,而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和音乐灵魂,不仅影响了波兰,甚至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他在创作时,从来不模仿前人,而是全新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永远都是一种全新独特的风格。他的音乐是肖邦的音乐,他的风格是肖邦的风格,人们只要闻其声,辨其音,就可以确定是他的音乐。他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 二、肖邦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叙事曲原来只是民间的一种舞蹈歌曲,是一种简单的声乐曲。在英文中,叙事曲(Ballade)是跳舞的意思,是拉丁文Ballare的延伸。在欧洲中世界后期,这种歌曲常常由德法的游吟诗人伴舞演唱。后来逐渐发展到只是一种单纯的歌曲形式。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有音乐家开始专门从事叙事歌的创作,如德国作曲家约翰·鲁道夫·楚姆斯泰格、卡尔·勒韦等。19世纪,叙事歌才真正开始流行,在勒韦的影响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模仿英国和苏格兰的叙事诗创作了许多叙事歌,如模仿哥德的诗歌而创作的《魔王》,叙事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 析 【摘要】肖邦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在1831年到1842年的这段高峰创作时期共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钢琴曲也是肖邦一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肖邦是第一个在创作钢琴曲的时候运用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这个举措为叙事曲和以后的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艺术特点;演奏赏析 欣赏肖邦的音乐,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还因为通过肖邦的音乐,能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所具有的结构和思想。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肖邦音乐和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时候把音乐展现技术和音乐艺术展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一、《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到1835年间创作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的影响而创作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依据密茨凯维的浪漫主义长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 在肖邦进行创作钢琴曲的时候常常是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大胆的进行自由化的音乐结构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在古典主义的结构基础上还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这种感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体现的非常明显。肖邦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众多音乐结构集中的使用在了《第一叙事曲》的创作中来,这些复杂而又自由的曲式结构让这首钢琴曲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能够把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表现的更加戏剧化,从而增加了音乐的个性化特点。肖邦的这种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钢琴曲的叙事性进行强化的创作方式,让《第一叙事曲》展现出一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明确独立性的音乐结构,而且这个很多曲式结构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十分完整的[2]。虽然肖邦《第一叙事曲》拥有非常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肖邦 [作者简介] 肖邦(Chopin, FryderykFranciszek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2月22日生於华沙附近.童年时代, 他母亲经常唱故乡的歌曲给他听, 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 有很大影响.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音乐, 八岁即公开演奏, 他最初的创作就在这时被刊印出来.1826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这时无论在钢琴演奏或作曲方面都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1830年肖邦来到巴黎, 尽管他在巴黎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 祖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始终牵挂着他的心.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 定居巴黎.肖邦的晚年生活孤寂, 体弱多病, 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17日病逝於巴黎.肖邦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降b 小调奏鸣曲》及一部分《夜曲》、《幻想曲》等.他采用玛祖卡、波洛涅兹等民间舞曲体裁并赋予新的意义;在器乐中创用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诙谐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 进一步使练习曲的技巧与艺术

性紧密结合.肖邦在创作上的成就, 对其后的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 有深远影响.他的作品, 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相映成辉, 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作品简介]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予的印象而写作的.诗的简要内容是: 十一世纪立陶宛被日耳曼骑士团所灭, 立陶宛年幼的康拉德·瓦连罗德被敌所俘, 并被扶养成人, 成为骑士团中的佼佼者.他英勇善战, 但不知自己是立陶宛的后裔, 却为敌人卖命, 攻打自己的祖国.就在这时, 一位立陶宛老人, 乔装成唱诗的歌手, 深入虎穴.在老歌手循循善诱的教育下, 康拉德终於醒悟.在一次与立陶宛的激战中, 康拉德和老歌手假装被俘, 回到了祖国.从此康拉德一直为祖国浴血奋战.后来, 康拉德化妆成贵族, 又回到了骑士团, 并以超人的武艺当上骑士团的首领, 开始了复仇大业: 他削弱军队, 涣散军心, 耗尽财力物力, 暗中破坏十字军的一切力量.在一次对抗立陶宛起义部队的战斗中, 康拉德故意使十字军陷入包围, 致使全军复没.骑士团被打败了, 立陶宛人从此获得解放.而解放立陶宛的勇士康拉德却被敌人的秘密法庭处死. 密茨凯维支的这首长诗悲壮感人, 气盖山河, 但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并没有具体地描写长诗的情节, 而是抓住诗的感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肖邦四首叙事曲

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 析:2013-7-7 17:02:56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

肖邦f小调叙事曲的演奏理解

2010.01(上旬刊) 摘要肖邦叙事曲是一种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结合的体裁,同时又是声乐特点和器乐特点相结合的体裁。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抒情性的,相互间没有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但在色彩的明暗上还是有明显相对的。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用很自由的形式写成的,是奏鸣曲式、变奏曲、回旋曲式等多种结构原则混合起来的产物。其思想感情比前三首叙事曲更为内在,克制的忧郁、柔情的倾诉、沉思般的回忆和期望,是这一作品的基本情愫,但到了最后,这种情绪变成了不可遏制的热情的爆发。 关键词叙事曲变奏音乐形象 肖邦是音乐文化史中最伟大的旋律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天才的演奏艺术大师之一。在我所弹奏过的钢琴作品中,我认为肖邦的钢琴作品在众多作曲家钢琴作品中是尤为优秀的。他的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世界音乐遗产中极其新颖优美、但又不容易弹奏的作品。 肖邦的叙事曲是联系19世纪时来自民间时髦的同类文学体裁取的名字。文学叙事诗是写具有非同寻常题材的戏剧性故事,如:神话的、历史的、幻想的等等。在肖邦叙事曲音乐中,这种音乐史诗体现了其丰富的情绪,譬如:田园牧歌式的抒情性、神秘性、戏剧性、英雄性、悲剧性等等。让人惊叹的还有作曲技巧的完美、曲式构思的巧妙、内容表达的深刻、织体的精致和旋律实际的无比优美。 肖邦从文学上的叙事诗和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得到启发,因而产生了他的四首钢琴叙事曲—— —作品23,38,47,52。从叙事曲的产生到肖邦协作叙事曲,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但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种完全新的体裁,这不仅因为肖邦的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还因为肖邦的叙事曲是提高到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规模的体裁。肖邦创造性地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1乐曲简介 1.1创作背景 舒曼在他的一篇叙述与肖邦会见的文章中写道:肖邦自己说他的头两首叙事曲是受到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启发而写的。 我天天写下我的思想和词句—— — 为什么还缓和不了我的悲哀? 因为我的灵魂是年老的寡妇, 只有那许多孤儿们才能了解。 一天一天地过去,冬天和春天, 暴风雨来了,晴朗的天会过去; 流浪者的忧愁却永远地留着, 因为他正是一个孤独的鳏夫。 —— —亚当·密茨凯维支①《第四叙事曲》(f小调,作品第52号)创作于1842年,是属于在肖邦创作的成熟期完成的(1835~1842)。这一年中,繁重的教课工作和疾病的折磨把他纠缠得很少有时间可以从事创作。由于身体的每况愈下以及巴黎贵族社会无法理解他的音乐,从1842年的2月开始肖邦停止了他的演奏生涯,直到1848年才又在巴黎和英国各地公开演出。在伴随身体不快的同时,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约翰·马图欣斯基在这一年4月里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去世使肖邦和祖国的联系又断了一根线,因而更加感到孤独。他的《第四叙事曲》正反映这一时期肖邦的忧郁悲愤情绪,但其中也渗透着给予他以安慰的富于诗意的自然风光的回忆。 19世纪40年代是肖邦生涯中的末期,但他的创作生命还是显得那么朝气蓬勃,丝毫没有迟暮之感。他曾说自己是“一个在摇篮中的艺术家”,十年以后,他依然把自己当做“一个在襁褓中的孩子”。他始终不懈的钻研精神,说明他即使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日子里,他的生命力还是那么强大。 对于《第四叙事曲》的构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叙四”与肖邦的前三首叙事曲很不一样。它不是戏剧性的史诗,而是一首抒情的故事。在乐曲的整个过程中,肖邦完全没有采用情绪的对比,在这里只是有一些抒情色彩相近、而音调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的相互交替。仅仅在曲子的末尾才出现了肖邦大型作品所特有的悲壮激昂慷慨的音乐形象。f小调第四叙事曲比肖邦的其他叙事曲更富于色彩性,在音调及和声的风格上也更典雅秀丽。 1.2曲式结构(特点) 肖邦的叙事曲基本保持三段曲式,有时前面有个引子,结束时有个尾声。他把每首叙事曲都赋予了个性化的、不可重复的形态。连接每首叙事曲的是保证陈述流畅的6/8节拍和每首叙事曲都仿照奏鸣曲快板乐章的样子,拥有两个主要主题。f小调《第四叙事曲》是用很自由的形式写成的,是肖邦四首叙事曲当中最美、最富诗意、和声最考究的一首,同时也是四首叙事曲里最难确定其曲式结构的,因为它按肖邦方式脱离了古典的结构。这一叙事曲的结构是奏鸣曲式的原则和变奏原则的结合,总的骨架是奏鸣曲式,但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在肖邦的叙事曲中,变奏的手法、性 肖邦f小调叙事曲的演奏理解 冯雪婷 (沈阳音乐学院键盘器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015)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01-129-03 美育 129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讲练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学具 课时两课时课型讲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幻灯片4) 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 1.音读(幻灯片5)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 2.义读(幻灯片7)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 情读(幻灯片8) 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4.美读(幻灯片9)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古诗四首》教案 (2)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1

浅谈肖邦第二叙事曲审美意义

浅谈肖邦第二叙事曲审美意义 摘要: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美学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主要是音乐创作,表演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的艺术的功能施行,就是用有意义的声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个环节看,非功利的艺术目的都指向精神性的听觉感性需要。其中,审美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弗雷德里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七岁写下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肖邦的一生不离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肖邦的钢琴音乐是今天人类文化艺术史中的不休瑰宝。其音乐形式上的综合与创新,是他的钢琴叙事曲成为当今和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经典之作。肖邦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完美体现。 关键词:叙事性特征、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叙事曲、审美、音乐美学、个性化、戏剧性 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百多年来,他的钢琴作品始终响彻音乐舞台,时至今日仍被各国钢琴家盛演不衰,以至成为他们的保留曲目。 肖邦的叙事曲是在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此后,叙事曲从17世纪慢慢衰落。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这种器乐性的叙事曲是一种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从史诗性戏曲性的曲调上来说,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他的叙事曲相近,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机构复杂。 肖邦的叙事曲有四首,四首叙事曲都以六拍子为主要节拍。肖邦在同一首叙事曲作品中分别使用众多的音乐结构形式,说明肖邦的钢琴叙事曲所具有复杂技巧性和丰富表现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已完全表明肖邦的叙事曲创作对于当时钢琴艺术在表现力方面所做出的极大贡献。 第二叙事曲{F大调,作品38}这首乐曲开头宁静朴素的主题使人想起一封信中的情景。第二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这一作品以两个形式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当第二主题首次出现时,没有准备的,突然的对比是非常戏剧性的。作品的最后为了加强戏剧紧张性,没有让开头的主题再现。第一主题非常明朗,清新,优美,淳朴,有些田园风味。同时也表现一种恬静、愉快的心情。这又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其中歌曲性和舞曲性结合在一起,抒情性和叙事性结合在一起。来势凶猛的第二主题像一阵旋风突然刮地而起,在宁静的第一主题之后掀起一场“平地风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接着又一次受到恐怖第二主题的侵袭,不再重生,而向更为惊心动魄的尾声接近。 肖邦的叙事曲体现了美学的特点,他的主题鲜明,在音乐形式上的综合与创新,使肖邦的钢琴叙事曲成为当今和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而肖邦的“钢琴诗人”的皇冠也正是闪现着他在这钢琴叙事曲创作成就上的光芒。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2013-7-7 17:02:56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 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这首叙事曲是一首生命的凯歌,色彩鲜明和热情充溢的音诗。第四首叙事曲是肖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