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

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

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

4.解释加点词:4分

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

5.翻译句子:4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3分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

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2.第①②③段论述的中心是。

3.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第③段中“城”“池”“兵革”的意思分别是:()

A.城市护城河兵器甲衣B.城墙水池兵器甲衣C.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D.城郊池塘泛指武器装备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委而去之B.亲戚畔之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夫环而攻之

6.解释第④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⑵固:⑶至:⑷威⑸多助之至⑹以天下之所顺⑺域

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一句翻译是:()

A.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B.这种情况是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C.这是因为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民和睦D.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统一

8.翻译上文最后一句:

9.文中的通假字是,通,正确的读音,含义是

10.翻译: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上文第④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用波浪线画出来。

12.文中的君子是指

13.上文第④段开头的排比句从反面否定了什么观点?

答:

1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答:

15.“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答: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2.为文章断句,用“|”表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②人恒过③而后作④而后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章侧重论述。

6.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两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写出下句)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人和池域至

3.写出本文的一个通假字。通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答:

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答:

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答:

7.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五)一、填空l.孟子,名,字,时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2.《得道多助,夹道寡助》选自,论点是,。性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寡助之至()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

委而去之()人恒过()而后喻()而后作()

二、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l.亲戚畔之畔:本字_____,义: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曾:本字_____,义: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衡:本字_____,义: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上拂:本字_____,义:_____

三、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D.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北山愚公者(四)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名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我们曾学过

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_________,不亦说乎?"

2、在上段文字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入则无法家拂士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温故而知新D一年未归,妻跪问其故

5、下列加"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②皆出酒食(拿出) 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出没)

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显露、出现) ⑤殚其地之出(拿出来)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6、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征于色,发于声③苛政猛于虎④积于今六十岁矣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A、①③

B、②⑤

C、④⑤

D、②④

7、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

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8、从这段文字中概括出全文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参考答案

(一)1、C2、B3、A4、①使...受苦②犯过失③(思虑)④奋起,指有所作为⑤同“横”,梗塞、不顺5、①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②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③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6、《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7、B8、C9、A10、C11、A12、治理国家的重任13、苦其心志....乱其所为1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16、改、作、喻17、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成才有促进作用。

(二)1、A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排比4、C5、C6、①所以②巩固③极点④震慑⑤达到⑥凭借、归顺、服从⑦限制7、A8、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会胜利9、畔、判、pàn、背叛10、①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②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得道者13、靠武力来统治天下14、得道(或行仁政)15、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三)、1.《孟子·告子》2、略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6.从来纨绔少伟男。7、略

(四)、1.孟子2、略3、略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施行“仁政”,战必胜矣。6、略7.宣扬“仁政”。(五)、(一)、(二)、略(三)D(四)略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3分) 1. (3分)加线字注音 相称________ 消耗________ 蜷伏________ 2. (3分)(2016·夷陵模拟) 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①课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A:“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B:“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A:“你贵姓?” B:“姓________ ,你呢?” A:“姓________” 其实A的姓倒写,B的姓横写,他们的姓都不会改变,猜猜A、B两人分别姓什么。 ②“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 (2分)《高原,我的中国色》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河南杞县人。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灵旗》,长篇报告文学________等。 4. (15分)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第Ⅰ卷文言文) (2)一狼洞其中,意将邃入以攻其后也。(《狼》)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杞人忧天》)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 (2020九上·三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① ,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②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④。”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旨:意思。②曳著:拉到。③胡为乎泥中:为什么在泥水中。语见《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语见《诗经·柏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1.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4.作者让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这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原文和自己的话作答。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自己的话: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10.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自己的话: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孟子》二章 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四书”之一。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有一定作用的。孟子主张“性善说”,他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的人性论。 《鱼我所欲也》 一、语音。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三、一词多义。 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了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做,这里是“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 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这里是“感激恩德”之意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之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独 人皆有之代词,指“义”这种思想 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 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乞人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管夷吾举于士从 生于忧患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四、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箪:竹筐 (5)一豆.羹豆:碗 (6)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什么益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 ..能勿丧 ..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丧失。 (11)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如果”的意思。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 ..也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奉:侍奉。 (15)呼尔 ..而与之呼:呼喝。尔:助词。而:表修饰。与:给。 (16)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穷乏:穷困贫苦。 (17)有是心.也心:思想。

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 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 ..非不坚利 ..也 5、委.而去. 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通_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通_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通_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通_____() 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 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4、文中的“君子”指谁 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6、“得道者”指______ ,“道”指_____ ,“君子”指 ________ 。 “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 7、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论证方法。 8、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河北省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练习新人教版_161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淫.(yí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2)安居则天下熄.熄:停息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4)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5)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 (6)与民由.之由:遵循 (7)独行其道.道:道路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B.往送之.门 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 (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与例句同;B.动词,到;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实现志向了,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的节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志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6.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示例】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 (2)【观点大讨论】如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测试题 含答案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贫贱.()丈夫之冠.() 不能淫.()畎.亩()妾.妇之道() 傅说.()曾.益()法家拂.士() 胶鬲.()外患.()劳其筋.骨()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岂不诚.:(2)大丈夫 ...: (3)是焉.得:(4)夫命.之: (5)戒.之曰:(6)必敬必戒.: (7)女.家:(8)夫子 ..: (9)以顺为正.:(10)与民由.之: (11)不能淫.:(12)不能移.: (13)不能屈.:(14)发.于畎亩: (15)举.于版筑:(16)举于士.: (17)举于市.:(18)空乏 ..其身: (19)行拂乱 ..:(20)曾.益: (21)恒.过:(22)衡.于虑: (23)而后作.:(24)征.于色: (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法家 ..:(28)拂.士: (29)出.则无:(30)敌.国: 3.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作为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三、课外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 解释加点的字 (1)病笃.(2)何以都.不闻消息 (3)缚者曷.为者也(4)叶徒.相似 9. 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因恸绝良久。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你读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 (2)(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是什么?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

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 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二、文学常识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 1、地利不如人和和: 2、七里之郭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

5、城非不高也城: 6、池非不深也池: 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 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 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 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 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 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 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17、【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19、【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20、【百里奚举于市】【市】, 21、【饿其体肤】 22、【空乏其身】 【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24、【动心忍性】 25、【曾益〕【曾】, 26、【恒过】 27、【衡于虑】【衡】,

28、【作】 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30、【入】 31、【法家拂士】【拂】, 32、【出】 33、【敌国】【敌】,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复习方法: 1、学生个人识记; 2、小组合作解疑; 3、教师精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自主复习: 学生背记基础知识。 合作解疑: 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 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着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探究检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 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⑶责任,使命。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 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 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 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 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 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4、“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 5、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 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 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7、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 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8、“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0、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原句默写(14分) 1、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 ,。

《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划线词语。 1.苟得 .. 2.有所不辟. 3.如使 .... .. 4.何不用也 5.呼尔 ..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7.不屑 .. 8.万钟 9.不辩.礼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不可以已. 二、解释以下虚词: 1.而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呼尔而与之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得(1)二者不可得兼(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中考题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 死亦我所恶.(凶恶) C. 贤者能勿丧.耳(死亡)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管夷吾举于士 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为大家所共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的欲望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大凡会丧失的办法和手段为什么要采用呢? C.此之谓失其本身。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他原本所希望的良好心愿。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孟子二章》练习题级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C.学而不思则罔D.择其善者而从之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转折) C.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来)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跟) 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了)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孟子两章练习题目及答案详解

实用标准文案 2013【湖南省娄底市】二(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是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至若/春和景明。 C.贤者/能勿丧耳。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词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答案】10.A 11.C(“益处”应改为“增加”) 12.D(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13.⑴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⑵这样之后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 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14.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辽宁省阜新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 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 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精彩文档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 域民畎亩拂士 3、重点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4、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5、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分析亡国条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③主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