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

(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_______

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

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 1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2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_______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

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

2、最诉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的发展水

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 3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_______

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3、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_______

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 4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

组织信息时所显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方式几种分类:

(1)对客观事物判断常以自己内部参照,不受外部因素干扰是场独立型。反之是场依存型。

(2)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是沉思型;很快假设检验并常常出错是冲动型。_____

(3)辐合型与发散型。

3、(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会影响学习方式。智力不影响学习的发生,只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曾提出双重进度方案,即按年级

和能力分级)

(2)才去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3)运用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和手段(例如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

4、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5、性格的分类: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根据独立或顺从程度,分为

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广义的学习指凭借经验产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____

2、我国心理学家定义的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媒介,自觉地、________

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了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的三个区别) 。

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 )信号学习(此类属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2)刺激-反应学习(此类属于桑代

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3)连锁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离不开此类学习) (4) 语言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学习系列刺激,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6)概念

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 )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 )动作技能(5)态度

5、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 2联结学习理论

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试误 _____ 。其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_____

律。

2、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

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启示:在教育过程中,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手段来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 3认知学习理论

1、(简答)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1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外部环境刺激下的被动形成的刺激反应连接,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

(3)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以来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学习受主体的期待所引导,而不是为习惯所支配。

2、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一顿悟”学说,其基本内容:

(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此学说作为最早的认知学习理论,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作用。但他并不排斥“试误”,试误是顿悟的前提,顿悟则是联系到达某种程度的结果。

3、布鲁纳是美国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基本结构转

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被称为认知一结构理论。

(1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O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③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㈢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方法(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理论启示:

。教师首先全面深入分析教材,理解学科基本结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②在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组织形式来教学。

③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提高学习自觉性。

5、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

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 )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和非人

为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者有相关的认知结构、有主动联系新旧知识的

倾向、积极主动的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作用。

(2)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接受事物的意义。它是概念同化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 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抽象、概括水平

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以前,毫无权威可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对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G知识在各种情况下不是简单套用,而是掌握它在不同情境中的复杂变化。

(2)学习观

0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

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

0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括了由于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它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相互作用。

(3)学生观

0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积累起的经验,以现有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0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而不是简单呈现给学生知识。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讨论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应到他们表达出来。

0学生的经验背景差异,也即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要促进学生间合作,注重个性差异。

第四章

§ 1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

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是行为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

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需要的作用上看,

即为内驱力。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

4、动机的种类:

(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3 )内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和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的)

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将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激起的状态。

5、(简答)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0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0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是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抓住了这一条件,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和不一致。

§ 2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强化可以加强和巩固刺激反应联结。但是过于强调外部

力量的作用,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学与主动性。

理论启示:合理利用强化,减少惩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改善学习行为。但是要注意外部

力量的强化是有局限性的,还是应该提高学生的自觉与主动性。

2、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此次是:生理_ 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论启示:①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动机的缺乏可能是由于学生某个低级需求没有满足,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排除一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

囤教师要通过树立典型、不断鼓励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学习可以发挥自己其价值和潜

能,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要注意激发学生这一动机。

3、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森金。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

免失败的动机。

理论启示:对于力求成功者,可以加大任务难度和新颖性,安排竞争情景来推动其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可以降低任务难度,安排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要及时的表扬和强化,对其评定分数时要稍微放宽些要求。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归因责任主要归结为下列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以、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理论价值:O i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形下产生的学习行为。

③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来推测个体的心理特征。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即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理论启示:自身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效能感,成功经验提高期待,反复失败降低效能期待;归因方式影响效能期待,要知道正确归因。

§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简答)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利用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互动关系(辩证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形成,首先是直接发生途径,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和

重要的动机,因此满足学生认知需要最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耐心回答学生提出

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满足学生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已形成掌握更多知识的愿望。

囤间接转化途径,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爱好,从而学僧造这些方面的满足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

2、(简答)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内在结构,掌握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其次了解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状态,是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有一个良好的而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的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揭示了教师恰当控制任务难度以激发学生动机)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通过改变主体归因方式改善主体学习行为。即一方面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

方面从有利于今后学习发展的角度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为主观努力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 1学习迁移的概述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类型:

(1)正迁移(其中对另一种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起阻碍作用);

(2 )水平迁移(逻辑关系并列的)和垂直迁移(自下而上的是归纳,自上而下的是演绎): (3)一般迁移(迁移对象是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具体迁移(迁移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 (4 )同化迁移(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如闻一知十,其一反三)、顺应迁移(改变原有

认知结构)、重组迁移。

3、(简答)迁移作用?

(1)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培训人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2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里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2、共同要素说:两种情景中要有相同的刺激反应连结才能迁移,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3、经验类化说: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

习者概括出来的,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关系转换说: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相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

原理的孤立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要素间行横的整体关系,原理与实际事

物之间的关系。

5、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现代迁移理论)。

§ 3迁移与教学

1、(简答)影响迁移的要素?

0相似性,即两个任务间的共同成分。

②原有认知结构

(其对迁移的影响体现在: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关背景知识、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学习

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0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有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正视定势的双重性:利用积极的定势来解决问题,同时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僵化定势)。

2、(简答)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 1 知识学习的概述

1、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分类:

(1 )感性知识(感知、表象)和理性知识(概念、命题)。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3、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按照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

(1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包括词汇学习(汉字、英语单词)和事

实性知识的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地理位置)

(2 )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 )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符合意思。如“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二)按照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

(1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概念归属于原来认知结构的而学习。如有了三角形的观念, 再学习

直角三角形概念。

(2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会的意义的学习。如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后,学习一般柱体体积V=SH

(3)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如学习质量和能量。

4、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保持、提取的三个阶段。

5、(简答)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学习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 )知识学习是创造力产生的必要前提。

§ 2知识的获得

1、知识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简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差异律,强化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特点;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概括是指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

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对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4、(简答)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概括?

(1 )配合使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使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概括。

§ 3知识的保持

1、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0.25-2秒,记忆量相当大):短时记忆(5秒到2分钟,容量有

限7 ± 2组块),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2、记忆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呈附加速型(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3、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0痕迹衰退说(起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的“练习律”得到发展);

囤干扰说(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段材料两头记得比较好,中间记得比较差)

0同化说(奥苏贝尔提出,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0动机说(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以往是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信息排除在记忆之外)。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北师大版教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重要资料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第二章关键术语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 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 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独白: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间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收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为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分类。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过程即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 理论的总称。 最经发展区:至一定得以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题的东西。维果茨基人 认为的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有言语地交际能力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过渡形式。 自我中心语言:维果茨基认为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搭建支架: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 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在个体通过自己与他人和事物的关系不断评价自己,寻求集体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中发展。 自尊: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重要感:指个体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成就感:指个体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变现出成绩,而且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产生的一种完美感受。 力量感:指个体感觉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发展任务: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应实现得内容。 发展危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先前阶段。 智力: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北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九组 关键术语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knowledge)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他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well-structured domain knowledge)有固定答案的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ill-structured domain knowledge)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理解解决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能用词汇或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指“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指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 动作序列(action-sequence)指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序列,它主要是对产生式的动作项的学习。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用陈述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认为的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明确的知识)。 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命题(proposition)是意义或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命题按层次网络结构存储,相互有联系的信息组成网络。 表象(image)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式(schema)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既可以是知觉,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脚本(script)即各事件发生的及各过程间的关系的图式。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003) 2.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3.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观察法 5.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 6.问卷调查 7.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8学习(2006)/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2008)/机械学 习 9.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0.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反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05) 11.试误/顿悟 1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潜在强化 13.潜伏学习 14.身心发展 15.心理发展动力 16.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2005) 17.发展性教学 18.动机(200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2009)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化理论(2006) 19.归因/内归因/外归因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005) 21.概念(2009)/规则/规则 22.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23.概念学习/概念同化/过度学习/过度学习(2006) 24.迁移/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2005) 25.顿悟/关系转换说(2005)/相同要素说(2006) 26.知识的应用 27.认知结构 28.学习迁移的测量 29 3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2005)/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阅读理解策略 31.元认知(2006)/元认知 32.形象联想 3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005)/问题教学/问题教学 34.表征 35.系列搜索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36.功能固着/ 37.创造性(2005) 38.认知风格 39.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40.脑力激励法(2009)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完整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

北师大网络教育《教育心理学》在线作业

表征系统(布鲁纳) 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物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2)映象性表征: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像,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3)符号性表征: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人的认知发展顺利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每个成人都在同时使用这三种表征方式。 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头脑风暴法(脑激励法)p312 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景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

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支架性学习P175 p213 支架性学习: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持(“脚手架”),逐渐把管理、控制学习的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一方,最后撤去支架。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逐渐地减少外部支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学习材料、教学的过程以及学习测评都要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保持一致。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按不变顺利相断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167 p213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B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C )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 A.分组教学 B.小班教学 C.个别教学 D.大班教学 2.( A )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 C )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D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审美需要 5.阅读技能是一种( C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 )。 A.学习任务 B.兴趣 C.自我效能感 D.归因 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 C )。 A.学习驱力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在原因的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 )。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整理

1.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1,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后,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50年代后,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3,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式形成 4,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2.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 1随班就读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4.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并联系实际谈谈要使学生养成好的人格,家 长和教师应该怎样做 5.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构建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也可以依据相关的经验与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某种解释。教师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只是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3.对小学生来说,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 识。 5.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6.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称为策略学习。 7.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构成。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 9.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而要求掌握、 10. 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正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D.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 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 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

识点)8. 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9. 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 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11. 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12. 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理论 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13. 简述加涅按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14. 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在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其基本规律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5. 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