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创立阶段有许多重要的人物为教育学学科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就介绍一位为教育学理论做出杰出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他的教育学观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知识为基础。虽然他仅把教学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

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之后,赫尔巴特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他的“传统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以及教材中心。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之中,曾提到教育不能仅仅建立在经验之上,在实际教学中,有人“抱怨学生太难教,使教书先生失败”,他认为这只是从个人经验而论的,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便会明白,每个人只能获得他所尝试取得的经验,但是他并不

否认在教学中经验所扮演的角色,并且他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四段教学步骤,第一阶段是明了,第二阶段是联想,第三阶段是系统,第四阶段是方法。其中,明了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系统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方法是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因此,赫尔巴特的观点总结为: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理论:伦理学、心理学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拿着教材在课堂上讲课)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大家可以根据口诀进行记忆:一二三四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谈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学前教育08级黄彦彦2008210828 摘要: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教学论。这一理论曾对各国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能够随处看到这一理论的缩影。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四段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赫尔巴特心理学理论基础四段教学法现代教育 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观念是相互作用的。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他为意识观念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赫尔巴特的统觉论思想,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了新知识被原有图式所同化,但原有图式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本质,是人对环境的作用。很显然,同化理论只是描述了人一方面的发展情况,不能完全代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这一点上,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相对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就要全面一些。 2、兴趣说 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动机因素。赫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研究报告 一、生平简介 ·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 ·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 ·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 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 品格和社会道德。 2、儿童未来目的两个部分: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 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目 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 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 ·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 ·五种道德观念:内在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内在的自由指的是一种自愿的意志。 ·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比较 不同点: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 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

赫尔巴特教学

赫尔巴特 1、教学阶段论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 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 3、训育 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 “五道念”理论 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 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

《教育学》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学习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提高人的素质 D.促进人类和谐 2.狭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3.宏观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 B.学校 C.理论知识 D.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4.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5.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着作() A.《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6.《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7.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8.构建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9.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的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10.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文化传承的需要 D.维持国家稳定 11.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B.社会发展的需要 C.文化传承的需

要D.维持国家稳定 12.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 A.社会需要 B.人类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文字的出现 13.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 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是() A.学校出现 B.班级授课制的出现 C.教师出现 D.痒、序的出现 14.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的学校,称为() A.私塾 B.乡学 C.小学 D.“庠序” 15.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 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B.人的发展需要 C.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6.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B.人的发展需要 C.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7.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A.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B.人的发展需要 C.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D.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人类的教育实践 B.人类的发展 C.教育理论的逐渐完善 D.教育思想家的出现 19.《理想国》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和亚里士多德 D.黑格尔 E.夸美纽斯 20.《教育过程》的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布鲁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浅析

浅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课程:《中外教育思想史》

浅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摘要: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时, 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等, 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道德学。他试图从实践哲学出发引申出教育目的。他指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5种道德观念的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的观念”, 即要求人从内心出发由衷地行善; “完善的观念”, 即要求人们追求身与心的健康, 从而促使人不断地去追求德行的自我完善; “仁慈的观念”, 即要求教育者使学生避开一切会导致恶意的刺激, 同时唤起学生对仁慈的尊重; “正义的观念”, 即要求学生放弃争吵, 从而巩固对正义的尊重; “公平的观念”, 即当学生故意作祟时, 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但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尺度。赫尔巴特认为, 如果一个人有了这5种道德观念, 那就是一个有美德、完善的人。而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这5种道德观念, 就会有“稳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这样, 赫尔巴特就得出了他的教育目的论: 培养有道德、为维护当时德国封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学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耶拿大学全名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位于德国图林根耶拿市,原名耶拿大学,创立于1558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 1797-1799年间,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目的开始,讨论到它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普通教育学》,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讲义纲要》,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于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学校与生活的关系》,《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他的教育学说开始在德国流行,并逐渐影响及欧美各国。教师们从经过他的门徒炮制过的“五段教学法”中找到了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这造成了严重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5种道德观念,以此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事业 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他生活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正在迅速发展。法国发生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也得到较大发展。而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经济上还很落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资产阶级力量非常软弱,但在英、法先进国家的推动下,他们对德国的封建统治也感到不满,向往并要求革命,可是,他们不敢革命,害怕革命,甚至反对革命,希望与封建势力妥协,企图依附封建势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谋求经济上的发展,表现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保守性。这种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在赫尔巴特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反映。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古典文科中学读书,18岁时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塔洛齐,对裴斯塔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1802—1808年,赫尔巴特任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与此同时,还积极从事研究和著述。1802年,他发表了《裴斯塔洛齐直观教学ABC》,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 “五道念”理论 1.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 2.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 3.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4.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5.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他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儿童管理 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三)教学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1 9世纪中叶以后,他的教育学说开始在德国流行,并逐渐影响及欧美各国。这主要是由于①他的保守的政治态度投合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统治阶级的口胃;②由于他的教育性教育思想以及他的道德教育体系符合于当时统治阶级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控制的要求。其次的原因是:③当时中学教育正在发展;过去的教育学面对小学,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中小学都适用。教师们从经过他的门徒炮制过的“五段教学法”中找到了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这造成了严重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普通教育学》1·(节选) 施教的人们与要求教育的人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决定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想范围。大多数教学人员,完全忽略了事先组织对待这一工作的思想范围,这种范围是在工作进行中逐渐开展的,它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他们本身的特点,一部分由于学生个性和环境。如果教师有创造性的见解,可以利用到手的东西,刺激他们所照顾的对象;如果教师有先见之明,他可一切有害于健康、心性或仪态的东西。如此,儿童在无危险的事物中受试验。在日常生活有人考虑与处理的条件下有所练习,并在他所生活的狭窄范围内有了在他声上所产生的各种 1选自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

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一生平 伟大教育家的生平故事,往往对人有两种不同的影响。第一种是使人感到无比的激励,增进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热忱;第二种是使人对教育理论渊源,获得深刻的认识。赫尔巴特的一生是第二种的例子,他一生充满着荣誉和顺利的成就,他的经历使我们对教育思想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对于他的卓越天才和独特的见解更有特别的领会。 赫尔巴特是在公元1776年出生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 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当他进入耶拿大学时,他母亲仍旧跟着他,并设法让他认识当时著名哲学家施勒,使有机会去领受其美学思想。大学毕业后去做家庭教师,也是出于他母亲的建议,这次担任家教的教学经验,对他日后的教学理论影响很大(母亲的影响大)。 赫尔巴特最早受教于尤金牧师,获益甚多。他的思想成熟很早,11岁就研究理则学,12岁研究形而上学,14岁写了一篇论文称为意志自由。16岁就开始研究康德的思想,19岁他就批评当时著名哲学家薛陵和菲希特的思想。他攻击菲希特所谓“自创自己世界”的观念,因为他认为学生本身不可能创造自己世界,而是依赖着教师教导和外在世界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世界。显然此时他的思想已能深悉自己心理过程;而且具有独特的见解。 18岁到21岁进入耶拿大学,当时有许多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这所大学;由于他母亲的帮助,他认识了哲学家施勒,奠定了他从事教育和研究哲学的基础。 21岁他接受母亲的建议,到瑞士恩得拉琴州长家,担任其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教学三年中,每个月他要写给家长关于他教学的方法和成就的报告,这段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教学理论。 1802年,他到哥得经大学教书,所写的作品主要是关于教育方面的。1809年,他应聘到东普鲁士担任康尔士贝大学哲学讲座。因哲学家康德曾以担任此讲座而成名,故当他受聘时,感到非常荣幸。他说:“我受聘这最荣誉的哲学讲座是非常的快乐,小时候当我研究这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时,我就像梦中祈求似地向往着这一所大学。”他在这所大学一共25年,主要著作都是心理学方面的:1816年写了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24年写了一本《心理学》是一

教育学(论述题)

六、论述题 1,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 (1)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第一,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教,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第二,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教;第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3)贡献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 论述学校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转没得教育机构,所发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段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教育过程的地位简评这一观点。 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自我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4.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 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2. 科学知识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3. 儿童身心的发展主要表现三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对教材编制的制约。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的课程的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 5.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答:所谓“教会学生学习”进指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88页)。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尽管赫尔巴特等人过于强调4步的刻板程序,但由于这套理论能够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理论 (一)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

教育学试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教育要素【C】 A.教师 B.学习者 C.教育形式 D.教育影响 2.从教育形态上分析,下列教育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是【B】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区教育D.网络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C】 A.循序渐进B.教学相长C.因材施教D.防微杜渐 4.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癸丑学制 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A】 A.西欧国家B.美国C.前苏联D.中国 7.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是【A】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 8.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B.参观法C.实验法D.实践活动法 9.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B】 A.个性化功能B.社会化功能C.选择功能D.保护功能 10.在教学测评领域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品和参加活动的材料进行系统收集,通过合理地分析,展示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是A.成长记录袋B.观察法C.测验法D.问卷调查法1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哪本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C】《大教学论》B.《教育学讲授纲要》 C.《普通教育学》D.《爱弥儿》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主张的学派是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3.以下的哪个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A.教育理论B.教育媒介C.教学内容D.教育目的 14.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社会环境B遗传C学校教育D个体活动 1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1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A.西欧国家B.美国C.前苏联D.中国 17.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终身教育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普通教育 18.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户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属于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 1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B.参观法C.实验法D.实践活动法 20.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