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规划尤显突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规划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内涵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as a planning one of the more distinctive ring,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planning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特色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或者说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风貌特色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形态和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本质特征。城市风貌特色侧重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的个性化本质特征。

1.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也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炼,大浪淘沙,最终得以流传。

以杭州为例。杭州的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在三面青山组成的镜框之中。西湖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风格多姿,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西湖自唐宋时期不断经营,明清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西湖周边的山体控制了城市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和竖向高度,独特的山体构造、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在一个空间中有机融合,既

各展风采又相得益彰。

青岛市拥有旖旎壮美的海滨风景线、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崂山,山、海、城相融相拥,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亦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之一。散布的山冈低丘,依地形而建、错落有致的楼宇,连同蜿蜒起伏的街道和葱绿的树木共同构成了青岛市区独特的地理景观。

历史上的青岛曾被德国、日本占领,保留了大量的欧式、日式风格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明确规定此后建筑屋顶不再使用瓦垄铁,一律改用红色陶土瓦,奠定了青岛此后百余年的城市色彩。晚年移居青岛的康有为在一封家书中称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从此“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成为了青岛最富诗意的写照。

城市风貌特色的高度浓缩与概括更多是对城市局部空间特色或文化特色的概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其他地域或许风貌特色不再显著与独特,但其代表性区域足以成为整个城市风貌的象征与代言,像杭州的西湖、青岛的滨海区域都成为整个城市的代表性区域。对城市风貌特色的诗化语言描述更是增加了意境,也更有益于口口传诵。

2.城市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

由于城市风貌特色涉及人文、美学、规划设计、建筑等诸多内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对其解读也各有不同。风貌特色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其规划的对象、主要内容及与构成城市的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都尚无定论。以下从城市规

划角度出发,讨论风貌特色规划应包含的内容及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2.1明确各个控制层面的内容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体系应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即城市总体定位与城市风貌系统、分区指引、风貌要素控制与重点地区建设导引,分别对应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一般应从宏观与中观层面来构筑城市风貌的总体格局,利于总体把握城市风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解决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风貌问题,指引微观层面的城市风貌控制。

(一)宏观层面

城市总体定位应与城市的环境特色、人文特色及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相结合,抛弃自身的环境特质,嫁接不同环境背景下的特色风貌,如被移植的植物,离开原来生活的土壤,会产生水土不服与营养不良等症状。城市风貌系统包括道路风貌系统、绿化景观系统、开放空间系统、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等,规划应提出各系统的风貌控制原则与指引。

(二)中观层面

分区指引则是将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风貌控制提出原则与要求。中国的哲学智慧讲求“和而不同”,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在城市发展中,可以将其理解为:整体和谐,内部多样,体现差异性和包容性,使城市灵动活泼又不失和谐感。因此,既要注重城市整体风貌,又要强调和明晰各功能分区。规划一般根据各片区主要功能进行划分,由于功能特点不同,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空间组织方式及色彩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规划应从其景观风貌的重要性程度、自然环境敏感性程度、建筑与基地的关系、建筑高度与体量控制、建筑色彩控制、建筑的风格控制等进行控制。

(三)微观层面

风貌要素控制是对构成城市风貌的主要要素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其在风貌系统中的作用及利用方式。一般将城市文化、色彩、城市天际线、街道设施、灯光照明作为主要构成要素。

2.2融入非物质风貌要素

城市发展的人文环境贯穿在城市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之中,影响着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对人文特色的分析应涵盖历史沿革、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传统艺术及名人文化等诸多方面。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加强对非物质风貌要素的分析、研究,将其精神与精髓反映在物质。

环境风貌上,即将其特征与活动要求体现在城市的物质环境建设上,以展现城市别具一格的魅力与风情。

2.3将城市风貌规划与城市用地规划相融合

(1)三维整体空间框架与二维功能布局的融合。将总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自然生态网络及视线通廊等成果,融入城市规划确定的二维功能

分区及布局中。

(2)将公共空间网络及公共资源分配的融合。将总体城市设计确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各级城市中心)网络设想,融入城市用地层面的公共设施容量分配及整体布局中。

(3)将空间形态特征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融合。将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确立的空间形态特征,与总规的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分布相融合等。

2.4城市风貌特色评价

对现状城市的风貌特色进行评价,分析其形成机制与原因,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提供方向与解决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环境特色。城市格局的形成受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最为明显,如山地城市为适应山地、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沿河谷空间蔓延的形态,这与平原城市开阔平坦的地形条件所产生的城市形态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环境特色也是城市风貌特色的核心要素,是城市风貌特色逐步演化的基础,也是未来城市发展中应维护与发扬的核心价值。

3.国内城市风貌规划分析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其理论和实践已趋于成熟。而在国内,虽然近几年各级各类城市也纷纷开展了包含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设计、城市美化等内容在内的景观风貌规划,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风貌规划还只是因循于既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理念落后,缺乏非物质风貌要素

开展风貌规划,是要将城市建设成景观秀美、空间和谐、环境优越的人居佳地,所以理应以全体市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城市风貌规划仍然是一类由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少顾及到市民的真实想法,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停留在规划成果的展示层面。因此,依此建设出来的城市只能是决策者和规划者理想的城市,而非大众喜欢的市民之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风貌规划方案难以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所在。除此以外,风貌规划在规划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空间风貌,而对隐含在其后的非物质风貌要素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城市风貌规划目前借助的主要还是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的一些理论原则,因而往往特别强调外在的建筑风貌和街道景观等,而对内化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却近乎漠视。城市风貌规划正因为缺少了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考虑,所以经常导致规划成果的现代感十足,而地方性和民族性难觅,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

2.规划分析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体验分析、视觉形态分析和城市意向分析等,即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

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并不能建构起对城市的全面认识,规划师眼中所看到的城市,只能是城市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只能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而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容往往无法揭示出来。所以,当前城市风貌规划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现代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对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把握不够,导致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城市风貌规划往往“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的风貌规划问题。

3.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

近年来,城市风貌规划广受关注,各地的风貌建设亦是此起彼伏,但是每个风貌规划关注的主要内容近乎类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而我们之所以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的有效性———对现状风貌问题较大、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严格限定,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要素则由规划师自主把握,以确保城市整体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无所不包地将所有风貌要素纳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体系,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既容易造成城市风貌的雷同,又容易增加城市风貌建设管理的人力与财力,无益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管理效果。

4.规划成果的现实指导性不强

受既有规划的影响,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目前仍以二维图纸和文本为主,其成果形式存在建设指导性弱、管理依据性差等不足。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图纸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点、线、面和意象图的组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具体地块和风貌要素的设计要求、建设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表述,致使在实际操作时对如何控制景观节点、眺望系统、视觉廊道、天际线、开放空间、建筑高度等风貌要素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切实指导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文字说明中抽象原则表述过多,而绩效标准描述较少。“协调”、“统一”、“重视”、“提高”等绩效用词大量出现,但都没有落到实处,笼统而空泛,致使对规划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无法给城市风貌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又使规划管理人员的裁量标准难以取得一致,给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察工作增加了难度。

4.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浅析

基于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台州市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从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入手,在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极力倡导显山露水、尊重历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关注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外,其规划也对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的继承以及公众意图的表达加以重视。在前期的分析定位中,规划人员设计了一份涵盖自然环境、历史古建、现代建筑景观、旅游景区、商业市场、滨水游憩空间、公共广场、绿化与道路系统等多项内容的调查问卷,通过规划区内10个地块的随机抽样,获取了各类人群对路桥风貌感知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规划人员也按照既定线路从专业视角对规划区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通过摄影、访谈、填写专项风貌调查表格等方式,从历史街区和日常生活中对路桥区的城市文脉与人文精神进行了记录、感知、提炼,从而在根本上把握住了路桥区的核心特质所在,形成了“百路千桥万户市”的总体风貌定位。其次,

在规划方法上,依托前期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运用SPSS和ArcGIS两大专业分析软件,对基础数据及相关资料(公众调查问卷、专项风貌调查表格、地形图等)进行了聚类分析、多因子叠置分析和三维空间模拟分析,以从整体上了解公众的风貌意象,把握各种风貌要素的现状利弊,并揭示地块的风貌问题与成因。再次,在规划内容和成果上,基础研究报告的结论和可控制风貌要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路桥区城市风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景观轴线与眺望系统的视线不畅、城市色彩杂乱、建筑形式与空间群体组合不协调三个方面。因此,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对路桥区的景观视廊、城市色彩以及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进行重点设计和规划控制,并将相应内容落实到建筑控制导则、视廊风貌控制图则和建筑色彩控制图则上,以图、文、数据指标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切实增强规划成果的直观感受及现实指导意义。

5.结语

城市风貌规划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一类新型规划,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城市的建设管理工作,因而较一般规划对可操作性的要求更高。由于城市风貌规划还处在起步阶段,风貌规划编制的模式尚未成型,本文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对今后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以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为例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不妨为广大风貌规划工作者所共同学习、借鉴。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工程建设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茂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 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城市规划应该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的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城市规划核心价值基本准则发展趋势 一、概述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财富的积累,综合国力的提升, 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1978年到2000年这短短的20几年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城市的数量由190个增加到了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有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 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的形式以及自身的特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 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 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 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 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 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 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规划设计理念

1 规划设计理念 1.道路系统 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 2.流线 2.1按行车流线分 2.1.1人车混流:总体布局上用一条大弧线将几个 地块连接起来,使整个小区由原来的被分割成几个的部 分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住宅一组团为基本单元, 加强环境设计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主、一组团绿地为辅, 二者结合的综合绿化系统。 道路系统设计处于自然、融于自然,形成住区建筑物的灵魂线,完善各组团空间的限定。同时结合形态丰富、趣味盎然的绿化景观,墙整个地块的不同功能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1.2人车部分混流 2.1.3人车分流 a. 立体分流形式:通过在立体空间上建立多层次网络系统来实现人车分流,一般适用于人车冲突较大的区域以及地势存在高差的区域,如商业中心区的立体连廊、地下通道、地下车库联通,以及城市屋顶街道、步行平台等。 b. 平面分流形式:通过对道路网络的专门化设计,以及交通管理手段的辅助,引导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从而形成相对完整、安全、舒适的慢行区域,居民在内部能够自由活动,不受外部车行交通的干扰,这种分流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 2.2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规划组织原则: 2.2.1进入小区后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 立体分流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2.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小区外围的布置方式并以支状近端路 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院落或住宅单元的背面入口。 2.2. 3在车行路附近或近端处应设置适当数量的机动车停车位,在尽端型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2 2.2. 4步行路应贯穿于小区内部各主要功能区,将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院落或住宅单元的正面入口,起到连接各住宅院落的作用。 2.3流线规划分析 2.3.1提炼简洁、高效的交通流线 本规划方案由6m 宽的小区级道路将各个小区入口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形成的曲线形主干道路基本上使各个住户有机的联系起来,这种道路骨架高效得解决了居住区内交通的人、车分流,也满足了住户对区内道路交通快速达到的要求。 3.按规划布置形式 3.1片状式布置 将用地成片成块的布置,形成片块式布置形式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7T15:36:34.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作者:姜广福 [导读] 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鸡西市规划设计院 158100 摘要:随着基本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负担一步一步的加重。这给了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一个警示,生态环境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低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如何体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应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低碳城市理论的含义及现状、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城市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以及城市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理念;应用 一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与现状分析 1 低碳城市理论的概述 对于低碳城市理论来说,其主要是指在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主要的设计方向和目的,其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并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的城市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其是通过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利用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城市理论是一个结合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的绿色景观设计等众多的综合项目的总称。从居民的角度上来看,要提高居民对于低碳的认识和了解,从物质与技术的角度,就要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循环的城市的运行模式。 1.2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 对于当前我国的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来说,其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对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还比较的粗放,没有在规划设计中融入低碳理论的设计与研究,这导致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大量的增加,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理论,就是以降低或者减少碳排放量为目的,或者以增加对带碳气体的消耗量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1 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2 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城市各地块的用地性质进行合理安排协调的过程,在现在国内进行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往往容易出现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不顾实际土地利用效率和居民便捷生活造成规划用地性质混合程度偏低的现象,还有些规划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开发区规划土地功能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这些都会使得城市中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量增加,同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为了配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政府及规划师应当让规划趋于科学合理。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在城市每个需要集中建设的部分都应增加土地功能的混合度,另外,还应注意各类用地地块的尺度,使城市居民能够用最低碳的出行解决生活、工作、休闲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如果发生变化,必然会引发交通方式也发生变化。每种城市空间结构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结构体系,低碳城市空间结构亦不例外。进行低碳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时,其实用性应较强,以减少不必要干道,从而使城市中心区与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有所增加,路网密度得到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交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并对道路的断面也进行确定;②对政府提出建议,应制定有关交通政策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合理控制私家车的出行量,倡导步行与自行车出行,保证交通方式得到顺利衔接,实现无碳出行。例如:可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并结合TOP 模式,营造轨道车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产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 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发展新型产业,要对城市产业的内涵进行不断拓展,然后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产业结构在进行升级改造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技术,这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要加强完善与低碳有关的法律法规,要对各企业、各行业设定一定数量的强制性目标,使之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对生产环节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生产;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与推广力度,并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总之,对城市产业进行规划,既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又要注重区域整体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发展。 五结束语 中国低碳城市在理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目前正处在探索前行的阶段,观点繁杂、理论纷争。而且低碳城市涵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单体建筑、市政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现阶段的国情需要我们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实践多头并举。如何能从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在我国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成为对城市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但是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 Abstract 】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was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from scratch to existing and then to a guiding role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the city planning concept also became mature and perfect in practice. However, the urban planning reform is a difficult and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his own viewa of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 Key words 】 urban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高品质的城市设计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 1.城市规划新理念分析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现如今,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本文主要就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teps into a new period,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y reform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is encounter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 to build the new c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understand the cit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changing vie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途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规划设计理念

传承田园城镇的规划理念、实践有机疏散、产城融合、复合功能、都市村落等核心概念,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田园城镇形态。 可持续发展的小镇生命体:强调紧凑布局、适当密度、混合用地、多元居住、街道设计、开发空间为特征的都市村落,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长的综合城镇有机体。 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修复、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重建地区生态廊道。将生态修复、社区景观设计结合,提供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机生长。 ?以分级化、开放化、景观化为原则构建整体的道路系统,重视社区内部通行道路的街景设计。 ?提倡低碳出行,在交通体系的设计中,引导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步行、使用公交系统和自行车; 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设计具有宜人的步行和车行系统,各种交通系统便捷有效地衔接,共同构成有机、便捷的交通网络。?开放空间与公共设施充分结合,打造积极的、非独享的开放空间体系,以多点式、多样式、多主题的活动场地与社区景观系统相融合。以社区主干道及生态廊道形成对开放空间和邻里中心的珍珠项链式的串联。 ?保持尺度适宜且配套完善的城镇尺度。以5分钟步行尺度为原则配置基本生活配套的邻里中心。大型城镇级配套设施分主题分散布置,并与邻里中心的位置相结合以提升基本生活配套的可运营性。外向型休闲商业配套设施与居住适当区隔但保证其可达性。

?提供适中的开发强度,保证环境品质的同时提升社区活力。在容积率使用的过程中强调非独享开放空间的优先性。 ?提供多样化的居住产品满足不同支付力但相同价值取向的客户需求。不同价格的产品相对混合布局以提升社区的匀质性。创造多主题组团。 ?以人本意识和归属感的建立为社区规划的原则。设计软硬件结合的社区识别系统,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创造社区的差别和唯一性,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以激发社区感。

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目前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园林景观设计做得好,会促进城市环境绿化的改善,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在不断完善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需要重视园林景观设计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处理措施,积极改善,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本文基于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的原则,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设计运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可以给读者一些参考。 标签:园林景观;问题;设计应用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合理科学地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已成为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提高行业人员对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 1、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的原则 1.1综合原则 城市生活中,景观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景观又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载体,我们设计运用时要综合考虑。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只有结合在一起考虑,居民对园林景观的基本需求才能满足。 1.2个性化原则 由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每个城市的景观特点不一样,所在地区差异比较大,地质各异。所以设计时,要结合景观设计的环境、景观功能特点、地质等因素考虑设计,景观设计就会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1.3多样化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时,要突破传统上的观念,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由于城市生态结构的不同,就造成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而且由于景观环境的不同,园林植被的生长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 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法还是遵照传统上的模式,而且景观设计形式又非常单一,这大大制约了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制约了我国景观设计进展。由于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演进和当前的迫切 任务 The Long-term Evolve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Chinese Urban Planning 汪光焘 摘要: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及外来文化理念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的基础上,回顾了建国以来城乡规划的经验,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进展与当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规划理念文化传入古代城市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ll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technologies, and especially cultural ideas, are indispensable to any planning project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e to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s well as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urgent mission of 21st century. Key words: planning ideas, acculturation, ancient city, 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汪光焘,男,原国家建设部部长,现为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教授,博导,欧亚科学院院士。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科学分析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旨在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及效率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便具有法律效力。回顾历程,任何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后者起着更加关键的影响作用。 如果多数学者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起源的代表作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莱特的“广亩城市”,那么我认真地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更加值得回顾和总结,要用时代变迁的眼光来研究分析和认识。在今天,时代要求我们汇集中西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智慧,探求适应时代的规划理念、符合科学规律的编制方法。 1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文化思想内容纷繁复杂,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三种文化理念: ·讲究尊卑、追求秩序的宗法礼制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求脱身世俗、隐居修心的宗教文化理念 由于受到各种文化理念影响的强弱不尽相同,古代中国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出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意义的城市、村镇以及宗教胜地,形成了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人文景观、人居环境以及和谐的邻里关系。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黄若伽

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黄若伽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高速 发展的新时期,不仅城市数量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愈发的巨大。尤 其是那些位于平原的大型城市,其城市发展的思路多为以单个核心为基点,不断 向外扩张,在发展满足需求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隐患,其中多雨季节城市的内 涝和径流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更有甚者已经成为了威胁国民经济生产和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的中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场、路面和建 筑的屋顶等部位大量的应用了非渗水硬质铺装,导致了原本水资源就匮乏的地区 由于地表大量被大量的硬质铺装覆盖,降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进一步加剧了水资 源的匮乏程度。这些问题不仅是困扰我国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世界范围也存 在着诸多类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应运而生,为了解 决现有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海绵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1、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初的目的是在于降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各种水生态环 境的影响,其出发点在于通过局部的措施以及分散控制,对强降雨产生的内涝和 水体污染进行控制,使得被开发的地区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接近自然状态。具体 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从对城市地下土壤的含水量控制、雨水的回收利用以 及地表水流量的控制等方面出发,提高城市抗击内涝的能力并加大对雨水的渗透等。充分利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排放等规划和技术上的措施,尽最大可 能的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体的城市环境像海绵一样 在降雨过多时可以通过城市内自身的开放水体和土壤将雨水快速的进行排放和储存,当城市降雨量较少或者遇到干旱的时节时,城市开放水体和土壤中储存的水 量可以有效的缓解市政绿地的灌溉需求。 2、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是一项比较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就目前的城市 规划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定量分析不足,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定量分析,确定对天然海绵体的 保护措施,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目前主要采用的都是以文字描述型为基本形式的 定性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应用简便,但是存在方法不够严谨以及偏离实际等缺点。 ②规划过程中的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出现脱节,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应当是同步编制的,城市规划中大部分设计人员都是先考虑城市功能分区,最后才考虑专项 规划,很容易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出现脱节。③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城市规划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竖向规划偏离实际,很 容易导致城市在遭遇强暴雨时,出现严重内涝。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3.1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1)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实现对原江、河、湖、海等水系统的保护,确保这些水资源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2)应避免城市水系统被污染,并杜绝被污染水系统流入,降低外界因素水系统自净能力的影响。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杂物和工业废水,对城市水系统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一点,积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姓名:刘伟鹏 学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

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O。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规划尤显突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规划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内涵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as a planning one of the more distinctive ring,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planning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特色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或者说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风貌特色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形态和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本质特征。城市风貌特色侧重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的个性化本质特征。 1.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也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炼,大浪淘沙,最终得以流传。 以杭州为例。杭州的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在三面青山组成的镜框之中。西湖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风格多姿,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西湖自唐宋时期不断经营,明清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西湖周边的山体控制了城市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和竖向高度,独特的山体构造、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在一个空间中有机融合,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