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贫困减少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_基于时序数据_攸频

贫困减少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_基于时序数据_攸频

贫困减少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_基于时序数据_攸频
贫困减少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_基于时序数据_攸频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不平等问题备受关注:一是行业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不同的研究测算的结果并不相同;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或者说存在多少倍的差距是合理的,民众更关注差距背后的公平判断;三是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否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 行业收入差距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行业的开放并不是同步和同等程度的,从而使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更具特殊的复杂性。国内外研究表明,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业的人力资本特征、[1-2]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行业的行政性垄断[3-5]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每一种影响因素对于差距的贡献究竟有多少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在建立行业收入差距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对决定行业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按对不平等的贡献进行了排序,以期找到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

策建议。 二、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逐步放开了一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允许外资企业、民营资本和乡镇企业进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而产业开放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从1993年开始,政府不再对企业下达职工人数计划,企业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数量、条件和方式,企业和职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随着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国有企业绩效不断恶化,不少国企相继破产。1996年开始,国家允许国有企业对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力度。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但国有资本仍然掌控金融、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等垄断行业。从行业开放和劳动力市场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同时存在的新旧体制差别,也即“双轨制”[6]势必给各行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带来很大的差别。 随着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9年的20.6%,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从1992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2%。与此相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大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6.2%上升到2009年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要点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环境)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3)原因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 1)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积极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 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人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人分配关系。 2.措施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原因: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3)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作用 ①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1)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意义: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途径: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判一判] (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2)按劳分配促进公平,按要素分配提高效率。( ) (3)利息收入和房租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 ) 提示:(1)×(2)×(3)√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要求 (1)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赵西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收入不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ummary (Zhao Xi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Income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re ar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enlighten.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area. 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城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4年0.16增加到1994年的0.30。另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23上升到0.286,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①这种居民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呢?收入分配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我们又应如何调整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促进经济增长呢?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考察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出发点。 实际上,经济学中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整个古典经济学几乎都是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总结,运用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需求的畸形发展,从而出现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效购买力的不断缩小之间的矛盾,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1929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也发现了这一基本矛盾,即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工具,以卡尔多(Kaldor, 1955)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发展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他是在凯恩斯的框架内,假设社会上有两种人,即资本家和工人,而两种人的储蓄倾向不同,资本家有更高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是两者的加权平均,假设储蓄能够顺利的转化为投资需求。所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影响社会储蓄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并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财富将向资本家集中,从而破坏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即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稳定条件),导致经济波动。而库兹涅茨(Kuznets)195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文可以说是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奠基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库兹涅茨考察了美英等发达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发现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在降低。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储蓄高度集中但收入不平等却在降低。比如美国当时最富有的5%几乎拥有2/3的储蓄额,最富的10%几乎拥有全部的储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最富有的5%的人的收入份额并没有增加,另外,城市不平等程度大于农村的不平等程度,而工业化并没有增加这种不平等程度,所以他认为这是两个迷。为了给这些现象以经济解释。他构造了一数值计算表。就是在这张表中,他的计算模拟得到了后来所说的倒U形曲线的假说,即经济在从一个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在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收入不平等会逐渐增加,而当工业化后期(工业部门已经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后)收入不平等程度会逐渐降低。随着一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先扩大后减少。库兹涅茨的工作引起了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有大量文章试图将库兹涅茨假说进行模型化,比如罗宾逊(Robinson, 1976a, 1976b)的工作。实证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文章也非常多,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进行这一工作,比如Bourguignon & Morrisson(1998)、巴罗(Barro,1999)、Panizza(2002)等。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收入的功能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大多数文献集中在收入分配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方面。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低谷,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研究的兴趣也降低了。而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界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兴趣又增加了。不过,这一阶段的文章大多是考察个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是考虑收入的规模分配方面而非功能分配,我们所综述的文章也大多是这段时间里的文献。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知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主要的因素有资本、劳动力①参见赵人伟、李实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第43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复习与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平等的衡量 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决定工资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中总收入如何在各社会成员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1.解决衡量不平等的四个问题 (1)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 (2)贫困人数。 (3)衡量不平等程度时引出的问题。 (4)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 2.贫困率 (1)贫困率与贫困线的含义 贫困率(poverty rate)是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贫困率常用量作为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 贫困线是由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在美国,贫困线是联邦政府按提供充足食物成本的大约三倍的标准确定的。贫困线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每年进行调整。 (2)贫困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贫困是一种影响所有人口群体的经济病症,但对各群体影响的大小并不同: ①贫困与种族相关。据统计,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白人的三倍左右。 ②贫困与年龄相关。孩子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贫困家庭的成员,而老年人比一般人更不容易贫穷。 ③贫困与家庭结构相关。没有丈夫的以女性为家长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已婚夫妇家庭的五倍多。 这些影响也会同时起作用:在女性为家长的家庭中,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孩子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之中。 3.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 至少由于三个原因使得收入分配与贫困率数据所给出的生活水平不平等状况是不完全的。 (1)实物转移支付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平等的关系(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率与平等的关系 内容摘要: 效率与平等问题可以说是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话题,同时效率与平等是人类所追求的两大价值,效率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好的动力,平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美好的愿望。自从奴隶社会以来,效率与平等一直是历代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今天,效率与平等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平等与公平都是不同,平等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平等;经济上的平等与效率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即:效率提高则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拉大,从而导致人们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相反,若社会上的分工、收益等平等了,人们就不会有竞争意识去发展社会,全部人都抱着一种“公家思想”,那么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效率可言。所以,效率与平等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一致性,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 效率平等市场经济 在这个大力提倡效率与平等,却始终无法兼顾二者的时代,人们发展社会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依旧是效率与平等。那么,什么是效率?什么又是平等呢?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指作为手段的人 的活动与这种活动的目的或目标的比值,在经济领域,效率是指劳动量与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社会经济动力的大小就表现为人的活动效率的高低。而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效率与平等之间存在的矛盾是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的因素之一,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说“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各种不平等,因此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面临着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型经济,它重视效率的增长;但是考虑到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它又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只有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在这种效率型经济下,效率主要指的是经济效率,即:生产中耗费的经济资源与生产出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对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投入或更少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而平等主要包括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其中,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基本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就业机会和通过劳动平等地获取利益的机会,它否定除本人天赋和后天自身条件之外的任何特权;收入平等是指个人按照其劳动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收入,获取利益的途径和手段的差别不致引起贫富两极分化。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效率与平等的关系就象鱼与熊掌一样,二者不可兼得。如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其名著《平等与效率》中宣称:“为 了效率就要牺牲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科尔内也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他说:“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 而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让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在古代的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不存在平等,所以也无所谓不平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以“平均财富,争取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要求,但其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没有消除造成不平等的客观原因,不可能持久实现;其次,它没有注意到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是否能够始终维持积极的劳动态度,是否能够保证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在西方,由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的推行,使经济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正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实现经济效益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我国在解放前,

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2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材P43“探究与分享” 提示 (1)该村发展集体经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2)我国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该村村民承包土地,在村办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体现了提高效率。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早早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同时该村不忘带动周边的乡村共同富裕,坚持先富帮后富,促进社会公平。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各种要

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教材P45“探究与分享1” 提示 (1)小李一家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工资、奖金、持有的公司股票分红、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转让承包土地收入和转让专利技术收入等。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教材P45“探究与分享2” 提示作为劳动者,应该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 1.(1)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 (2)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 提示:(1)×(2)×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教材P46“探究与分享” 提示 (1)2004—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全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 (2)目前,已有四个省份明确2019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也在抓紧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除了最低工资制度外,还包括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指导线制度、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以及一些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和收入激励政策等。这一政策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1)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2011-05-06) 早报导读 一,惊人的现状 伟大的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说明了,社会收入的分配对社会的安定极其重要,甚至比社会整体财富增长更为重要。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为五个:(1)促进经济增长,(2)稳定问价,(3)促进就业,(4)公平收入分配,和(5)促进国家收支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平衡)。公平收入在政府的决策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1989年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和计划经济的历史竞赛中已经胜出了,确立了它的地球地位。以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Saez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展开,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除了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在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浪潮中,中国也毫无例外。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收入均等的国家演变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的的地方之一。据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0.2-0.25上升到了现在的0.45-0.50。有一些学者认为,实际数据要远远高于这个值,接近或达到了很多拉美国家0.60-0.70的水品。最近,王小鲁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中严重漏报了高收入人群。城镇收入当中,有4.8万亿灰色收入漏报,城乡合计,最高和最低的10%的收入差距31倍。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惊人。招商银行在2011年的年报中披露,该行客户中的1.5%掌握了该行的45%的现金存款,同时控制了67%左右的资产和其他有价证券。考虑到招商银行的网点分布比较均匀。这个数据就很现实的代表了现在中国财富分配的现状。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政策,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差距,和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Benjamin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在于城乡之间,而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内部的分化。 首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了现在3.33倍,中间再1984年曾经下降到了1.71倍,但是最近差距扩大不是很明显。同时,数据也表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最近的10年中并没有恶化,甚者有所收敛,比如全国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贵州的之间人均

第五讲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第五讲 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5.1 经济不平等 有两个原因使我们关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 第一,每个人都觉得,从哲学和道德角度说不平等是不好的。没有任何理由让任何一个人在获取经济资源时得到歧视性的区别待遇。 第二,如果我们不关心不平等本身,仍然有别的理由使得我们必须关心不平等。 5.1.1 什么是不平等? 一、背景 经济不平等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与寿命、个人能力以及政治自由等紧密相连(阿马蒂亚·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比较,因为个人收入和财富与自由及个人的行动能力是相关的。因此,研究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时应抱着这样的宗旨:不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这些差异,而是它代表了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经济不平等:初步观察 须注意个方面: 1.考虑具体的背景,我们可能会关注一下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流动,财富(或资产存量)的分配,或一个人一生中收入的分配情况。 2.我们还想了解人们赚多少钱及怎样赚到那些钱。这里,功能性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是有明显差别的。 功能性分配表示各种要素投入的收益,如劳动、土地和各种资本设备等。 个人收入分配即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配,而不是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 为什么要区分? 1.对收入来源的理解会影响我们判断产出的方式。从慈善或福利机构领取的钱可能被认为与工作挣到的同样数目的钱不同。 “受到雇佣是获得自尊的因素之一,也的确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如果一个人由于失业而不得不选择一种并不适合于他或与他的教育程度不相称的工作,他可能仍然感到不满足,甚至并不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工作。”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

学习任务 1.描述与分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2.解释与论证:影响分配方式的因素。 3.预测与选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4.辨析与评价:不同分配方式与公平的关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作用,认同我国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 3.公共参与:关注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案部编版第 二册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决定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原因: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3)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作用 ①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1)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

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意义: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途径: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判一判] (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2)按劳分配促进公平,按要素分配提高效率。( ) (3)利息收入和房租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 ) 提示:(1)×(2)×(3)√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要求 (1)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2)两个同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4)再分配: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5)四类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一个消除:坚持消除贫困。 ①原因: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辨一辨]要发挥政府的再分配功能,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提示: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主要依靠初次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1)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经济 增长决定收入分配,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收入分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水平也决定着收入分配的方式和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又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说"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指出,在经 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储 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另一个因素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 的拉大。随着收入差距扩大,还会出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 平衡趋势逐步缓和。1,法律和行政干预。随着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关 注的加强,对收入不平等的不满情绪也会增强,由此对国家的法律和 政策产生压力,政府就会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 的方式来缓和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趋势。这些干预措施使储蓄和积累 集中的倾向受到抑制。2,人口变动因素。高收入阶层的人口增长率存 在下降趋势,但高收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于是一 些来自中等收入甚至较低收入阶层的人进入高收入阶层,以维持其固 定的比例。这样,导致高收入阶层整体收入水平下降,一定程度上抑 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3,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由于科学技术迅 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并高速增长,持有这些新兴产业资产的人,其收入增长速度必然快于那些旧产业资产持有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在 总资产收入中来自新产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旧产业所 占的比例是逐渐减少的。在动态经济社会中,由于存在着上述因素, 形成抑制社会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机制。这就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 收入分配不平等先扩大后缓和呈倒"U"型轨迹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大卫·皮亚肖德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1-11 《中国的社会政策改革:国内外的不同观点》(Social Policy Reform in China :Viewsfrom Home and Abroad,edited by Catherine Jones Finer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3)一书是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举行的关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讨会的论文集。我们从中选取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大卫·皮亚肖德所写的《反思中国的不平等与贫困》一文,该文作为对中国学者提出的相关论点的回应,对中国社会政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认为中国在经济政策上过于关注效率,而将公平问题完全交付给社会福利政策的做法需要改正。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与英国有许多共同点。至少在某种不完全的意义上,两国政府在其目标上都是提倡社会主义的。在过去的20年里,两个国家一直都在进行实质性的经济自由化。两国都长期而持续地关注不平等与贫困问题。当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与

英国形成了巨大反差。英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人。中国仍然还是农村和农业经济占主导,而英国已经城市化和工业化,其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比制造业和农业要多,而后者在提供就业和产量方面只占了小部分。 随着1997年新的工党政府的上台,对于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关心一直在不断恢复和加强。无情的经济自由主义是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所主张的,这一分裂的时期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公正的关注以及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机会。最特别的是,布莱尔首相确立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除儿童贫困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也在制定过程中。人们的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都获得了提高,就业的好处的提高已经促进人们从依赖社会福利转变为为薪水而工作。那些造成长期贫困的问题,如少女怀孕和低水平的教育,也一直在得到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贫困与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强的关注有着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特点。第一,很清楚,贫困是相对地根据其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某一比例而被界定的,最常用的界定标准就是平均收入的一半或者中间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第二,对长期贫困的发生机制的关注日益增加。持续的贫困比起短期内的低收入应得到更严重的关注。第三,人们不断认识到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贫困是与低水平的教育、不良的健康状况、无工作、糟糕的物质环境以及其他许多

习题八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习题八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在两个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为: A、对A和B,MRT XY =MRS XY B、对A和B,MRS XY =P X /P Y C、(MRS XY ) A = (MRS XY ) B D、上述所有条件 2.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A、MRTS LK =P L /P K B、MRTS LK = MRS XY C、MRT XY = MRS XY D、(MRTS LK ) X =(MRTS LK ) Y 3.在两个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发生在: A、MRT XY = P X /P Y B、A与B的MRS XY =P X /P Y C、(MRS XY ) A = (MRS XY ) B D、MRT XY =(MRS XY ) A = (MRS XY ) B 4.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 XY ) A = (MRS XY ) B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LK ) X =(MRTS LK ) Y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T XY =MRS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5.如果对于消费者A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B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在一个自由竞争的交换经济中一定会发生下述情况。 A、B用X向A交换Y B、B用Y向A交换X C、A和B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6.由上题已知条件,在A和B成交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可能是: A、1单位X和3单位Y相交换 B、1单位X和2单位Y相交换 C、X和Y之交换比例大于1/3,小于1/2

中国的收入差距_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5,2011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 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龙翠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 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 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 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 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 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增长;教育不平等 一引言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1955年,库兹涅茨(Kuznets)就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的假说。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一般来说,收入差距扩大可以通过四个机制来降低经济增长率:第一个是信贷市场不完美(Credit market imperfections)。它的内在逻辑是由于信贷市场的不完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通过这一因素影响投资和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Galor&Zeira,1993;Fishman&Simhon,2002)。第二个被称为政治经济模型。该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政府税收渠道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被称为内生财政政策理论。其典型的理论结构包括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文献有Alesina和Rodrik(1994)、Persson和Tabellini(1994)。第三个是社会政治不安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使穷人参与犯罪、暴动等社会不安定行为,而这些行为直接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这些活动所投入的时间和能力没有进行生产性的活动;另外,防止这些行为发生的活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产权的威胁也会阻碍投资,所以收入不平等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阻碍经济增长(Benhabb,2002)。最后是需求模型。这类模型是从凯恩斯需求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直接影响到需求水平,从而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这方面最重要的文献是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的文章。 在实证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这一对变量显然是相互影响的,对于这种可能存在的联立性偏误,早期的研究通常通过采取收入差距的期初值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来处理。而近年的研究则通过估计联立方程来研究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

克里斯蒂昂·莫里森:不平等、贫困与全球化.

克里斯蒂昂·莫里森:不平等、贫困与 全球化 : 贫困 ● 克里斯蒂昂·莫里森 「内容提要」反全球化人士认为,世界上的不平等和贫困状况几十年来在不断加剧,一些国际组织有时也持这种观点。然而最新研究显示,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末这段时期,情况并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还稍有好转。一项针对近两个世纪的长期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平等与贫困的演变,从而更准确地界定二者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不平等/贫困/全球化 一、1820年以来个体之间的不平等 许多关于世界不平等现象的研究都忽视了存在于一国内部的不平等,而只关注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根据人均收入的高低划分等级评估世界的不平等。这种方法使我们对两个世纪以来不平等的演变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目前确定世界不平等的主要依据是各国人均收入的差异,可是,假如我们兼顾存在于国家内部的不平等,而不仅仅考虑各国人均收入的差异,那么在1820年,一项类似基尼系数的不平等指标却要比目前的算法高出2倍。

既然考虑到存在于国家内部的不平等,让我们来谈谈“个体间的”不平等吧。这是一种近似法,它不是考虑每个个体,而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把每个国家的人口分为11个分位数组(quantiles ),先假定每一个分位数组的成员收入相同,再按平均收入将所有的分位数组进行排列,根据排列顺序和数据得出每一个分位数组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及其他的不平等指标。 据此得到的表1显示了世界收入的分配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两个最重要的结果:一是1820年到1950年间不平等的急剧上升;二是1950年以后的相对稳定。大部分关于世界不平等的文章所涉及的时期都只限于1950—2000年,一些文章只强调10年或20年间不平等的扩大或缩小。不过,最主要的结果是这些变化相互补偿,而且最新的评估结果显示,1990年代末的不平等状况与1950年大致相同。相反,从1820年到1950年期间,所有指标都大幅上升,上升幅度从1/3到1/2不等,而最贫困的40%的人口减少了一半。由于这种情况基本上延续到了19世纪,因而就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从1910年开始,最富有的10%的人口与1950年持平,不平等指标也与1950年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不平等现象在19世纪初就已相当严重:5%的人口占有了全球1/3的收入。在此基础之上,19世纪不平等鸿沟又进一步加深。到1950年,不平等程度达到了一般情况下一国内部从未达到过的水平:超过半数的世界收入被10%的人口所拥有,而最贫困的20%的人口与最富有的10%的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达到了1∶43.最富有的5%人口的收入超过了最贫困的80%的人口。 1820—1950年间,世界平均收入增加了两倍,受益者主要是西欧人,即西欧国家的居民及拥有众多欧洲移民国家的居民。1950年,在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中,西欧人超过了80%。这一人数从18世纪起就处于上升状态,到1820年时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了(当时最富有的10%人口中有半数是西欧人),而从19世纪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中获益的也主要是他们。 在1950年以来明显的稳定状态背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贫困的6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和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份额没有变,但个体的来源却不同了。在十分位数10中,超过18%的人来自日本、韩国和台湾(他们在1950年只占2%),于是,西欧人所占的比例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亚洲(上述三个地区除外)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中所占的百分比翻了一番,而非洲在最贫困的40%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则大大增加了。实际上,世界不平等的稳定状态是由相反的运动造成的:一些地区比西欧国家增长得快,而另一些地区比西欧国家增长得慢。稳定与巨大的不稳定并存,从这种不稳定中受益的是亚洲的所有国家,受损的则是非洲国家。 二、贫困状况的发展 表1是关于绝对贫困,即不能满足基本需要(食品、住房、衣服、医疗等)的数据。我们选择了两个最低限度: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指“特别贫困人口”)和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指“贫困人口”)。美元以1990年的价格为准,按平价购买力计算。以上数字具有任意性,世界银行在2000年关于世界贫困状况发展的报告中还引用了这些数字。此外,各国的统计部门用来评估绝对贫困最低限度的标准是这样确定的:由医生给出维持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卡路里的最低消耗量,再根据满足这个最低消耗量的食品价格来计算。知道这个最低食品开支后,他们再根据家庭预算调查得出相应的总开支。统计部门经常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