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知识分类整理

心理学知识分类整理

心理学知识分类整理
心理学知识分类整理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其基本特点:1、外显性;2、先天性;3、稳定性。#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没有心理疾病;2、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狭义学习:即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意义学习:就是指通过掌握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认知内容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同时这种需要也反映了学生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解、探索和行动的要求。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后天获得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正迁移。

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负迁移。

组织者:在认识结构中没有适当观念作为新的学习的直接基础,在二者之间,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识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者,因为组织者的呈现往往早于正式要学习的材料,因而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指个体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断其存在的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知识的直观和知识的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知识的直观:是主体通过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知识的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是指个体借助于骨骼、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认识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如对信息的选择、贮存、编码、检索、应用等策略。

支持策略:主要指帮助学习者维持和调节良好的学习和认知氛围,包括实践的分配,注意力的调控、自我调控等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一定的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是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

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些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称为功能固着。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德行或品行,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简称知、情、意、行。

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现象。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设计等。

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指学生之间以主动合作的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策略。

课堂心理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其类型有: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为了实现有社会价值的共同目标,借助共同活动,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教学测量:是借助测量工具或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要以数字表示。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系统惧来的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标准化成绩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的含义: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测验目的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的教师。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将这一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以便课后进行分析。

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介(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过程

学生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群体差异;2、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2、帮助教师实施科学教学;3、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4、帮助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2、顺序性;3、差异性;4、不平衡性。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3)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1)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2)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片面性和表面性(4)自我中心性;2、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3、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4、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5、学习活动的特点。

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结构的几种理论:1、二因素说;2、三维结构说;3、信息加工说;4、多元智力理论。

能力的个别差异:1、认知方式的差异:(1)场独立性(以自身机体为调整线索)和场依存性(以外部环境因素为调整线索);(2)冲动性和熟虑性;(3)归因方式的差异(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4)聚合型和发散型。2、不同群体的差异:(1)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2)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3)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3、发展水平的差异。4、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2、学校教育;3、社会实践;4、主观努力。

促进能力发展的教育原则(策略):1、学习准备和准备性原则;2、适应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的三个要素:生理、心理、社会要素);3、适应智力的个别差异。

性格特征的构成:1、性格的认知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态度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1、起源不同。气质是遗传的产物,带有很大的先天性。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代表着个体的社会性特点。2、可塑性不同。气质相对较难改变,可塑性比较小。性格是在环境中塑造起来的,环境的改变可以带来性格的改变,它的可塑性相对比较大。3、性质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与坏质上的差别。联系:1、气质影响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个体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制约着性格的形成。2、气质使性格带有独特的色彩;3、气质制约性格形成的速度。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

气质的实践意义:1、正确认识气质;2、科学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重视校风、班风等隐性文化的建设;2、重视教师的榜样和师生关系的作用;3、帮助学生克服性格中的消极因素;4、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简单地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心理卫生是为实现心理健康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应该坚持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和谐;3、性别角色分化;4、情绪积极稳定;5、社会适应良好;6、人格结构健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1、有助于预防身心疾病;2、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3、为学习和工人奠定良好的基础;4、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学习障碍;2、情绪障碍(过度焦虑、怯懦、忧郁、恐怖、易激怒)3、问题行为(不良的习惯动作、心理——生理行为异常)。

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4、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要求;5、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2、培养健康的情绪;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指导科学合理地用脑;5、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动物生活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能使有机体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能对有机体的本能行为发生影响。传统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分类:1、技能学习;2、记忆学习;3、思维学习;4、态度学习。

我国关于学习的分类:1、知识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智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学习的分类:1、反射的学习;2、认知的学习(1)感性学习(2)理性学习:概念学习、思维学习、技能学习。

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高级规则的学习。布鲁姆关于学习的分类:1、认知学习;2、情感学习;3、动作技能学习。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一)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二)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1、意义学习(1)代表学习(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2、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不同:1、从学习方式的性质上看,接受学习具有直接性,着重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而发现学习具有间接性,着重于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自行地发现;2、从学习过程盾,接受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而发现学习则需要将新旧知识重新安排、有机地事例,然后中以化,因此比接受学习更为复杂;3、从两种学习的作用看,接受学习强调获得知识本身,而发现学习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4、从学习结果看,接受学习获得的全是科学概念或二级概念,而发现学习获得的是初级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索里和特乐福特关于学习的分类:1、经典条件作用和简单的联想学习;2、工具性条件作用和尝试错误学习;3、模仿性学习;4、顿悟性学习;5、推理的学习。

林格伦的分类:1、技能和知识的学习;2、要领学习;3、态度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主要观点(1、强调理解每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2、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早期学习;

4、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

5、提出了教学原则的体系即动机、结构、程序和反馈原则。)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3、情境性教学;4、支架式教学。学习动机的种类:1、从动机来源分:外部动机、内部动机;2、从动机内容的性质来分:正确动机、错误动机;3、从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直接的近景动机、间接的远景动机;4、按动机的主次来分:主导性动机、辅助性动机。

三类最有价值的学习动机:1、为了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指向学习任务本身;2、为了获得地位;3、为了长者的表扬。

学习动机成份:1、学习需要;2、学习自觉性;3、认识兴趣;4、学习目的;5、成就动机;6、交往动力;7、威信性动机。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1、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增强探求知识的实际动力;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教师要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4、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迁移的种类:1、顺向迁移、逆向迁移;2、正迁移、负迁移;3、加涅分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4、布鲁纳分类:一般迁移、特殊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经验类化说;3、关系转换说。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1、认识结构的可利用性;2、认识结构的可辨别性;3、认识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塑造学生认识结构的原则:1、不断分化原则;2、综合贯通原则。

促进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1、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原理,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2、提高已有知识的经验的概括水平;3、创设相适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4、利用心理定势的积极影响作用;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怎样才能为迁移而教:1、合理安排教材,注意教材的结构特点;2、突出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4、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防止学习的泛化;5、在巩固和熟练了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6、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迁移;7、注重发挥教师对教学的指导的作用。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理性知识;2、具体知识、抽象知识;3、陈述性知识、程序知识学习的类型:1、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2、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教学策略:1、灵活选用各种直观方式;2、加强言语直观与实物、模像直观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的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教学策略: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为学生提供多种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

记忆的存储模型理论认为: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记忆、知时记忆、长时记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科学复习的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4、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有效记忆的方法策略:1、地点法;2、人工意义法;3、PQ4R法;4、记笔记法。

技能的特点:1、技能与知识经验密切相联;2、学习或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前提;3、完善化和自动化是技能形成的标志;4、技能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5、技巧是技能的高级发展阶段。

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特征:1、动作结构发生改变;2、动作品质发生改变;3、动觉调节功能加强;4、动作效能提高。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定向阶段;2、操作模仿阶段;3、操作整合阶段;4、操作熟练阶段。

操作技能训练的方法:1、指导训练法;2、仿真训练法;3、实地训练法;4、时间—动作训练法;5、程序训练法。

心智技能的特征:1、智力活动脱离物质或物质化的支持;2、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3、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心智技能训练的方法:1、发现法;2、提纲挈领法;3、范例法。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一)区别:1、前者具有外显性,后者具有内隐性;2、前者的操作对象是具体的客观事物;心智技能的操作对象是头脑中的观念和映象,即具有观念性。3、操作技能始终是连贯的,各环节缺一不可;而心智技能具有简缩性。(二)联系:1、操作技能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形成;2、心智技能通过操作技能表现出来,是外部动作的支配者和调节者;3、两种技能的形成都与个性特征有关。

练习曲线的几种共同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2、练习中的高原现象;3、练习中的起伏现象。

有效练习的原则: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科学地组织学生练习;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强化作用。

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2、有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3、更加符合“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习策略的分类:(一)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二)根据学习策略所包含的成分的不同分为——典型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管理策略);(三)根据学习的进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信息编码策略、通用思维策略;(四)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学科学习策略:数学学习策略、语文阅读学习策略、物理学习策略、化学学习策略等。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有效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控制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学习策略训练的模式: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6、自学辅导模式。

学习策略训练的具体方法:1、通用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2、数学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3、新闻记者策略的训练方法4、元认识策略的培养。

问题的基本成分:1、给定成分;2、目标成分;3、障碍成分。

问题的类型:1、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2、没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模糊的问题)。

问题解决过程的实质:1、尝试错误说;2、认知顿悟说。

问题解决的阶段: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作业因素——(1)作业呈现的模式(2)问题的具体性;2、个体因素——(1)知识背景(2)动机强度(3)定势(4)功能固着(5)策略。

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1、知觉模式的差异;2、记忆能力的差异;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4、表征问题的差异;5、运用策略的差异。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外化思路,进行显性的教学;4、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力的成分:1、想象(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2、创造性思维(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

创造力的特征:1、流畅性;2、独特性;3、变通性。

创造的种类:包括真创造和类创造。

创造的过程: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创造力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育人环境;2、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发散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局部改变法、推测和假设训练)。

品德和道德(一)区别:1、从本质上来看,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2、从制约因素上来看,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主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品德则是个体生活的内容,它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3、从内容上来看,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是社会心理范畴,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4、从调节方式上来看,道德对人的约束和调节是通过外在舆论的压力来实现的;品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和调节是通过个人内心的驱使来实现的。(二)联系:1、品德的内容来源于道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当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时,就形成品德。2、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品德,但是,个人的品德不是由社会道德风气机械决定的,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某些先进代表人物的品德可以成为社会道德典范,对社会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无律期(5岁前);2、他律期(8、9岁前);3、自律期(8、9以后)。(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的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片面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1、道德认识的形成;2、道德情感的发展;3、道德意志的培养;4、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道德观念的形成:1、具体的、形象的道德观念;2、抽象的、概括的道德观念。(二)道德信念的确立;(三)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1、由他律向自律发展;2、由效果向动机发展;3、由片面向全面发展;4、由对人向对己发展。

道德情感体验的形式: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3、理性的道德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就注意的问题:1、在丰富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增加相应的情感体验;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道德范例的感染作用;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道德要求和道德观点,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道德意志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2、言行一致。

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就注意的方面:1、明确道德意志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产生道德意志锻炼的愿望;2、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产生道德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针对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上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锻炼要求,指导他们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锻炼。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1、模仿和顺从;2、心理趋同;3、自觉行为。

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主要途径:1、有意练习;2、提供道德榜样,鼓励学生进行模仿;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1、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2、消除疑惧和逆反心理;3、巩固新行为习惯;4、培养自尊心;5、有效利用集体教育的方式;6、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教学策略的种类:(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式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三)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导教学;3、掌握学习。

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教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校风与班风;4、师生的人际关系;5、班级的规模。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学生因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而违反课堂纪律。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又希望老师注意自己、承认自己,哪怕是消极的注意,因而不择手段违反纪律。

集体的具体特征:1、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2、有良好的心理气氛;3、成员的心理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4、成员具有集体主义自觉性。

班集体的形成过程:1、松散阶段;2、凝聚阶段;3、形成阶段;4、优化阶段。

班集体的建设,教师应注意的问题:1、设立科学的集体目标;3、培养集体规范;3、引导集体舆论。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指向一定的活动;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信息沟通迅速、灵敏;4、有自然形成的核心;5、凝聚力强。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一)根据成因和活动来划分:1、利益型;2、亲缘型;3、情感型;4、兴趣型;5、志向型;6、信仰型等。(二)根据性质和作用来划分:1、积极型;2、消极型;3、破坏型。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1、强化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意识;2、调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3、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不同的对策;4、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因素。

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分类:1、按时机分类: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处理方式分类:常模参照评价(平均成绩)、标准参照评价(特定标准);3、功能分类:配置性评价(准备性评价—教学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4、严谨程度: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功能:(一)促进学生学习:1、激发学生动机;2、调整和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步骤;3、促进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二)促进教师的教学。(三)促进课程和教材的改善。教学评价技术:1、分钟测验试卷评价技术;2、档案袋问题评价技术;3、游戏化评价;4、范例展示;5、评定包;6、绩效评估。

判断自编测验有效的标准:1、难度;2、区分度;3、信度;4、效度。

教师的职业角色:1、知识技能的传播者;2、完美人格的塑造者;3、学生家长的代理人。4、学生心理的保健医。

教师的心理素养:1、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2、教师优良的意志品质;3、教师娴熟的教育能力;4、教师磁性的人格魅力。

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2、关注情境;3、关注学生。

促进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化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1、课前计划的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广义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规律。 (2)方向性和顺序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不平衡性。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青年期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呈下降趋势。 2.心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 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绝非同步对应; c.年龄和心理 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a.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b.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c.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 d.“关键期”问题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人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人力、物力),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进行纵向研究,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从出生到衰亡生命全程)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指个体心理 发展。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 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各 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福禄贝尔“恩物” 1882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最常用),纵向研究,两者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詹森 “智商的80%来自遗传”。环境决定论华升12个婴儿…… 二因素论:施太论、吴伟士相互决定论: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实质是适应;动作是源泉;过程是构建。 认知结构的发展射击图式、同化(整合到已有,量变)、顺应(质变)、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分4个阶段: 3 8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主体的自 我调节作用。 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和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时期(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人的道德判断基本分3种水平,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最早衰退的,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 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发现6个月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为:先上下(3)、次前后(4)、再左右(5、7-8)。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语言发展理论: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 论,语言获得装置);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婴儿笑的发展: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社会性微笑。 婴儿哭的发展:生理反射性哭、应答性哭、操作性哭、社会性哭。 婴儿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婴儿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混合型。 鲍尔比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连 结阶段。 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 岁。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