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上课讲义

最新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上课讲义

最新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上课讲义
最新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上课讲义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 、线索::(1) 以人物为线(2) 以时间为线(3 )以人物为线(4) 以事件为线(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7 )以题目为线(8 )明暗两线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表达方式及作用

(1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 )肖像描写( 2 )外貌描写( 3 )神态描写( 4 )动作描写( 5 )语言(对话)描写( 6 )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2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 )记叙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 、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语言上

1 、题型:

(1 )词语选用:方法: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 )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 A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 、一般是往前找; C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 )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使( 能) “……”(套修辞作用)

(5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 、手法的作用: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侧面烘托)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 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附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讲义资料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汇总 第1课时 专题一、描绘类 (一)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分析一句话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等深层次意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记叙文阅读基本题型答题技巧和公式

记叙文阅读基本题型答题技巧和公式 一、概括题 【试题呈现方式】 ①请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②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①答案的主体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即“什么人” + “做了什么”,概括题的答案时记叙文六要素的一个浓缩,但主体是:人物+事件,其他要素是否出现视具体情况而定。 ②先确定答案的主语,即“人物”,就是这个事件的主人公 ③再确定答案的谓语,特别是动词的使用要准确。 ④注意分值:题里标注是几分,答案一般有几个小分句构成。 【答题公式】(时间)(地点)(原因)+人物+事件+(结果) 二、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试题呈现方式】 ①根据语境,请你说说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含义; ②根据上下文,请你说说第……段划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答题技巧】 ①解释词语,最重要的是说出词语的语境义,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要先看懂,这方面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②句子的含义,重在解释,你的任务是让一个深奥的句子变得浅显明白。答题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给出你的准确理解。有些句子之所以深奥,是因为句中某些词语不好理解,解释了这些词语,句子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③语言总是暗含感情的,因此答完含义后,最好在后面加一点揭示其中感情的内容。【答题公式】 ①某词是.. 意思;在句中表示.... 意思。 ②该句的含义是... ,表达了作者 ....感情。 三、词语和句子的作用 【试题呈现方式】①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在内容和表达上的作用。 【答题技巧】 ①词语的表达效果:先判断词语的类别,动词还是形容词?再考虑词语的语境义,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然后揣摩在表达上的效果,也就是为表现主题,或者是表现人物品格,该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句子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为表现中心和突出人物服务的。常见的答案:揭示主题,深化中心……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句子在开头,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 情节做铺垫;面下伏笔等。 句子在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过渡)。句子在结尾,作用一般是: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等。 【答题公式】 ①该词是意思,表达效果是 ②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四、赏析题 【试题呈现方式】 根据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题技巧】 ①先答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 ②再答效果:就是这种手法好在哪里,一般用这样的句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可以看一下前一句话) ③再答情感:也就是作者的褒贬好恶 【答题公式】 手法+效果+情感 五、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试题呈现方式】 请你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①先把描写的性质判断准确,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人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 ②再概括一下该描写的主要内容,这段描写写了什么? ③再说作用:渲染了什么氛围?突出了人物……情感或者品质(和上下文联系、 和主人公内在情感和品质联系,和文章主题联系) 【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初中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阅读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标题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线索。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点明文章的主旨。 4.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答题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事件叙述与概括 概括事件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段落作用 (一)文章开头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引出下文所要记叙的内容。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文章中间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渲染,烘托气氛。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纳

第一部分:记叙文阅读 考点一:整体把握中心内容 二、把握作者情感(主旨) 什么是中心内容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 中心内容考查方向 1.归纳文章主旨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根据文章主旨谈感悟及收获。 中心内容方法 1.怎样归纳中心思想: ⑴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⑵看开头。文章的开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文章开头总起全文,直接了当地点明了中心思想。 ⑶看结尾。文章的结尾如果是总结性的,中心思想也较明显,较易归纳。 ⑷看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神和主要事件的意义来分析中心思想。 ⑸看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是表现中心的重点部分。 ⑹看中心句。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它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抓住这些句子分析,能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⑺看议论和抒情部分。 ⑻看文中的对比和衬托。文中有时常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它能更鲜明、有力地反映现实,揭示文章的中心。 ⑼看文中的关键词句。文章里的词句,有的带有赞许、肯定、喜爱、拥护的意味;有的带有贬斥、否定。厌恶的意味。我们应反复体味,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⑽看各段意思的共同点。通过归纳各段段意,掌握主要内容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要弄清文章的段意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认真想一想:文章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道理,抒发什么感情……这类问题回答正确了,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⑾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2.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⑴分析文章的题目 ⑵分析文章的开头 ⑶分析文章的结尾 ⑷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⑸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敲黑板划重点了归纳中心意思时常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述。“通过……”就是要概括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要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1.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2.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 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如《变色龙》。 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如《伟大的悲剧》。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辅导资料.

语文阅读辅导资料 现代文阅读解题注意事项 一、深入理解文章 理解文章在于“读”。读文章分为两个方面: 1、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读的过程中以“人”、“事”、“情”、“理”四字为纲来对文意进行归纳概括。 2、读局部,按照答题的需要重读相关段落,以加速对文章的理解或提高答题的准确 度。 二、答题应遵循三原则 1、文本原则。强调的事答题要从文本出发,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2、关键词原则。一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需要回答什么问题;二是答题时要 使用能够得分的关键词,明确怎么回答问题。 3、分层次原则,即答题要有逻辑性。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回答时,各个方面之间要彼 此区分,即一个方面说完再说另一方面,不能交叉。 如答人的情感可以从“赞美”、“热爱”、“敬佩”、“怀念”等多角度回答,假如回答为“崇敬、景仰、敬佩”,虽然使用了多个词语,但实际上只回答了一种情感、一个层次,这样的回答就不全面、不准确。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怎样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问题的研究,能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分析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平台。 3、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所研究的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却未能形成具体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应初中

初中语文阅读辅导讲义

初中语文阅读辅导讲义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初中语文阅读辅导讲义(40课时) 苟钟 一、记叙文阅读(15课时) 二、说明文阅读(12课时) 三、议论文阅读(10课时) 四、现代文阅读综合辅导(3课时)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必备基础知识(3课时) 1、概念及文体特点。 2、分类。 3、记叙的要素。 4、记叙的顺序。 5、叙事线索。 6、记叙的人称。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一)(5课时) 1、基础知识考查:拼音、词语及书写。 2、记叙的要素,文章基本内容理解。 3、记叙文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层意。 4、信息提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5、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三、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二)(5课时) 1、文章关键词语及句子的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2、各种表达方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人称的作用。 4、对文中具体文段或句子的品析: (1)文段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开头、中间、结尾); (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句段的作用。 5、修辞手法在文中的理解及表达效果。 6、记叙文的标题: (1)给文章拟标题; (2)判断、选择标题。 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二)(2课时) 1、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记叙文阅读拓展延伸: (1)结合文章内容补充; (2)根据文章主题拟广告、宣传标语、对联等; (3)联系实际谈体会; (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续写。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阅读必备基础知识(3课时) 1、说明文概念及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 3、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如何把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一)(3课时) 1、如何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意。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4、说明顺序的作用。 三、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二)(6课时) 1、说明方法: (1)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关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阅读题答题格式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平实 (2)生动 3、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加点词的作用; (2)能否替换词语,并说明理由;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 (4)“这些条件”,“这种现象”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4、各种表达方式的辨析及在文中的作用。 5、说明文语段及中心句的作用。 6、联系实际谈个人感受类型题答题方法。 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文阅读必备基础知识(2课时) 1、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2)论据 (3)论证 2、议论文的分类: (1)立论 (2)驳论 3、议论文的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记叙文题型分析

题型分析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夏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夏辉 发表时间:2019-10-10T16:01:56.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作者:夏辉[导读]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南充市高坪区阙家小学四川南充63717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而阅读是对学生语文兴趣与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中进行对阅读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途径。为了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一些提升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创设形象温馨的阅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能有效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巧妙地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地呈现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媒体性情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支持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利用生活化、问题性、活动式教学情境,来不断、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注重通过阅读学习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善用特定情境实施阅读学习,丰富阅读内容,积累语言素养,为后续能力和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二、尊重差异学情,巧引有效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基础、习惯、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重视他们的阅读差异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灵活指导他们开展有效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与作者情感,从而发展自身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并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三、传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真知往往源自于实践,学生只有灵活运用自己的口、手、脑,靠自己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充分地将内在的动力挖掘出来,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只有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要想对新的领域进行独立探究就必须要有自学能力,要真正地了解学习方法。在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譬如,教材里有着两种任务(指导写作和指导阅读)的习作例文,不仅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还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读懂课文。所以我总是在给学生布置作业之前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此举是学以致用与读写结合的体现,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优化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业不是很重,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当地拓展阅读内容。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采用期刊杂志、课外读物等上面的一些阅读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可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让初中生感受到大阅读的意义所在。在阅读的作业设计上,也要精心设计,只要到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都可以让学生阅读起来。在作业的完成方式上,可以是阅读、阅读背诵、读后感等。在阅读主体上,可以是小组合作阅读与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这样学生不但能收获阅读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同学的友情和父母的关爱,可谓一举两得。 五、开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进行阅读后,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使学生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自身实际生活,仿照课文对石拱桥的说明顺序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学生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因此阅读对学生尤其重要。在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积累阅读数量,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丽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8,(08)。 [2]黄国鑫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J].科学咨询,2018,(05)。 [3]单吉轩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3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完整版上课讲义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细节描写的作用: 什么是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记叙文阅读题型

记叙文阅读题型 1.借物式文题,文题的作用是什么? a。象征主人公的美好心灵 b.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 2.文章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a.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b。揭示文章主题 c.构成文章行文线索 d.点出文章主人公二。文章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全文内容,结构上总领全文。 2.引出文章的主人公。 3.引出下文故事情节 4.首段如为环境描写的则为; b.揭示文章感情基调, c.烘托人物心情 三。关于人物描写类的语言分析 1动作描写类的语言分析 a.单一动作分析。反映人物()的心理,突出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 b.连续几个动词的分析。作者抓住()( )( )等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或()的心理或()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2.神态描写类语言分析 这句话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人物()心理,突出人物()的特点。3.心理描写类语言分析 这段话用细腻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在()状态下的()的心理,突出了人物()的情感(愿望) 4.肖像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a.揭示人物性格 b.突出文章中心 四。关于铺垫、照应、过渡、线索类习题 1. 铺垫 a.前文概括点出,后文以具体事例叙述。 b 前文简述起因,后文叙述事件过程及结果。 答题格式:这句话交代了(),为后文写()做铺垫。 2 照应 a.与文题照应. 后文点出与与文题相一致的语句或词语。 b。前后呼应。前后文之间语言相一致或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c 首尾照应。语言表现形式基本相同或略有差别,但意思密切关联。 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 过渡 a. 语言特点:或总结上文或概括下文 b. 作用:内容上总结上文(概括下文),结构上承上启下。 c. 位置;在文章的俩段之间或在某一段的段首 4. 线索 特点: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并贯穿全文,大多为某一事物性名词。 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五关于联系实际的题型的答法 a.分析文章的主题 b 联系自己的实际 首先指出我们也要具有的精神品质(和文章主题相符),然后指出我们的做法,最后交待要达到的目标。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将零散化、碎片化的阅读整合为整体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培养整合信息、批判思考的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多是单篇教学为主很少引入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缺陷,提出群文阅读的准确定义,群文构建的建议及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热门话题,受到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不断钻研探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难以讲出新意、课堂气氛僵化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既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有关,但更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新意和活力。因此,许多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浙江的语文名师蒋军晶首先开始尝试群文阅读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

章,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阅读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获得一个普遍受认可的结果。群文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观点碰撞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及观点融合。群文阅读主要有两个核心概念:“群文”“话题”。蒋军晶认为,群文,“文”就是文章,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呈现3-8篇不等的文章。话题,即群文阅读中的“议题”。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认为,议题,是指可以议论的话题,它有两个重要特点: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它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 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多在小学,在中学的比较少。中学更多的是在单篇教学时引入互文作品的某一片段进行对比,并没有形成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缺乏群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缺少比较辨析的思维。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整合思维。许多教师对群文阅读了解不深,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几篇文章组合起来阅读,既缺少话题意识,文本呈现也较为随意。只看到文本之间的表面联系,而忽略它们横向的比较性,导致一些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浅层比较,学生缺少深入思考,不能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话题的选择应以人文主题为主,读书方法次之。

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鉴赏讲义

第 1 讲 散文阅读鉴赏 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 散文关于标题题型的解题技巧 常见出题模式: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4、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5、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6、赏析标题的妙处 答题思路: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包括-----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概括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表层含义答题技巧:文中表层事件概括、具体的物品、自然的天气 深层含义的解读方法:关键词的深层含义、表层事件蕴含的深层意义:道理、感情、思想、 人物品质等。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手法) 1. 标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手法。 一看是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反复、用典等; 二看是不是运用了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 3.贯穿全文线索 4.揭示情感主旨 5.体现主要内容 6. 表明写作对象 7、如果是环境描写句,或者含有特点意象则有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 染....气氛,烘托.....氛围。 总结:★如果是对标题的理解,且分值较大,含义及作用可以都写上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 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 :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1)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2)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 (3)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4)随着年龄渐长,“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5)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6)直到 2001 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7)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然后,我就到了家。 (8)走进老家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一行行的莴笋、白菜、茄子、芹菜、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11)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