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随着冷战结束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战略的又一重心。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

度支那联邦”)直至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愤恨。中国人总会很纠结,虽然越南人也许并不会这么想。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国家——缅甸。中缅之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缅甸军政府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的集体封锁下坚持数十年而岿然不倒,正是得力于中国的极力支持。一般认为缅甸把守着中国的南大门,一个亲中的军政府对于保障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时至今日,缅甸的战略价值有了新的定位。西方媒体曾一度大肆渲染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计划”,而串成这条珍珠链的地区就包括缅甸的部分岛屿和港口(还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众多岛屿和港口自东至西成链状分布,故称为“珍珠链”)。此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洋上中国“珍珠链”军事战略的实现,为中国以后驻军印度洋,北上遏制印度的发展,南下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并保障自己的航道安全,构成先期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修建结束,来自波斯湾和非洲的石油即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由缅甸直接经陆路输送到云南昆明。此举既可降低运输成本,还避免了西方国家扼住中国石油咽喉的危险,是中国以后向印度洋发展的战略之举。自从东盟宪章获得通过之后,东盟政治经济一体化基本形成。东盟宪章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与他国缔结条约,原则上须获得其他成员国一致同意。这意味着东盟“一致对外”的外交策略使得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时面对的不是一个谈判对手,而是十个,从而使中国有陷入被动的不利地位。加上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扩军趋势愈发明显,美国有有意干涉南海事务,试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南海局势将会继续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国际争端解决原则似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有纵容之嫌。

南海是继波斯湾,北非和加勒比地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存地,丰富的石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东盟国家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积极引进数百家西方石油公司进入南海开采作业,意图是南海问题复杂化。南海上一千多口油井中中国自己的油井竟然一口也没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是否切实有效在此不做过多评论,现在是中国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的时候了。新的地缘政治学强调,首先要约束主权国家的掠夺行为。这一新的认识,来自于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研究。罗马俱乐部指出,对解决危机来说,最大的障碍,恰恰来自于这些主权国家,《未来一百页》的作者奥雷利奥.佩西激愤地写道:为了固执地维护这种卡夫卡式的政治结构,人类已经付出了无法计算的代价。这种代价并不局限于各种战争和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和平时期,代价也是沉重的。除了各项直接的费用之外,还要为建立各种在国内无竞争能力的工业津贴,还要为保护本国利益,为经济上的和知识方面自给自足付出代价,以及为以民族主义熏陶本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对世界事务的盲目无知付出代价。毫无约束的竞争迫使各国自私自利,依赖欺骗,虚构历史,操纵报纸,以谎话去堵塞人民的头脑,替政府各种不可告人的动机进行辩护。所有这些因素,都毒化了国际气氛。世界的公民们被迫生活在一种伪善的似是而非的气氛之中,卑鄙和权益手段渐渐磨灭了他们的个性并摧毁了他们的现实感。如果从理想回到现实,我们注意到,中国在地缘上所处的枢轴地位,是可资利用的财富,这一地位为中国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实际上缺乏地缘伙伴。中国周围大国林立,所有这些大国,都同中国存有地缘冲突的潜在可能。而且,很容易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联盟。在目前所有地缘棋手中,中国或许只有一个勉强的伙伴:欧洲。克服地缘劣势,同时充分利用地缘空间的恰当战略,我认为应当是“稳在亚洲”。这是一项保守的地缘政治战略。稳在亚洲的地缘战略要求中国国内形成一种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的共识。真正的挑战也在这里。应当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个共识是存在的。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国内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这项共识,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累积的力量开始向外投射,一些集团跃跃欲试;其次,国内矛盾和危机愈发尖锐,增长未能得到公平分享;第三,弱势群体借助民族主义镜像,开始影响对外政策。所有这些,

瓦解了国内改革的共识。在国内建设共识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向外投射力量的扩张共识,就很容易形成。极端民族主义是未来中国真正的危险。理想的地缘政治战略与现实的稳在亚洲的战略,在国内建设上相遇了。中国需要启动新的国内改革,以聚拢国家目标,将20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力量,引向国内建设问题上来。“9·11”事件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整表明,美国战略重心正在从以欧洲为重点逐渐转变为欧亚并重。

在中国的周边环境上,存在着不和谐的国际因素。在东边,美日通过了安保合作新指针,加强了军事合作,并决定共同研制TMD;台“独”势力不断兴风作浪,造成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中日之间的钓鱼岛归属之争,由于日本极右势力的挑衅而风波不已;朝核危机问题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使东北亚成为世界新的动荡之源。在南边,南沙群岛的归属仍存争端,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五国均声称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屿拥有主权。在西边,印、巴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核竞争,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策动的“颜色革命”,其暗流仍在伺机涌动。此外,俄美在中亚的争夺加剧了那里的明争暗斗,极端宗教势力趁机迅速发展,这对中国西北边疆是一大隐患。

回顾历史,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曾遭受过来自陆地与海洋两方敌人的侵略。1840年以后,沙皇俄国步步紧逼,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共吞并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西方列强在海上则对我实行炮舰政策,以武力为后盾在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出于称霸的需要,在海上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军事包围;中苏关系恶化后,前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历史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具有受陆海两面夹击的弱点和危险。美国政治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论及怎样察觉和对抗帝国主义政策时认为,“用针对现状政策的措施对付帝国主义企图是致命的错误,而把一项寻求在现状内进行调整的政策当做帝国主义政策来对付,风险也少不了多少。”这句话提示我们,正确地分析中国安全环境和选择正确安全战略,对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面对中国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安全态势。国家的战略安全不同于国家的基本安全,它是从全局、长远和潜在性的角度来确定国家安全利益问题。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给国际政治中的地缘战略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变量,促使人们以更加宏观的地缘政治视野来看待国家战略安全问题。为了维护和增进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应对中国战略安全与安全战略做出理性思考。

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毛里塔尼亞、阿曼、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苏丹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

截至2012年6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成功推翻了4個國家政權。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18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宣佈正式下台,權力移交軍方,結束長達30年的統治。利比亞领袖卡扎菲在2011年8月23日被推翻,当时全国过渡委员会夺取了他的阿齐齐亚兵营。10月20日,当全国过渡委员会夺取蘇爾特时,卡扎菲战死于此。2012年2月27日,葉門政治協議正式生效,總統薩利赫退位。

叙利亚之秋,连日来,叙利亚数万民众的游行、多国撤出驻叙外交官、土耳其对话叙利亚反对派、欧美国家扩大制裁,每一件都似乎足以打倒叙利亚,更何况是接连来袭。

在此前与阿盟的和解协议里,叙利亚必须接受3个条件:第一,从发生暴力冲突的城镇撤走军队;第二,允许各国记者“无障碍”地在国内采访;第三,释放近期被关押的7000名政治犯。按照阿盟留给叙利亚的时间“豁口”,如果11月16日之前不能执行这份协议,阿盟将立刻开启与反对派的对话。

(没有自由的新闻媒体记者的访问,没有免费的,大众的政治犯罪,血腥镇压使可怕的空气霍姆斯)

对此,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表示,阿盟的任何决议都在考验叙利亚局势。叙利亚或许可以对西方的制裁置之不理,但是对于阿盟的态度还是比较在意。如果阿盟态度强硬,有可能为西方军事干预开放绿灯。而在此时,沙特阿拉伯等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沙特阿拉伯看来,他们希望叙利亚巴沙尔政府能够通过一些应变和改革,以缓解当前的形势,并不一定希望像西方军事干预利比亚那样的事情重演。

一,教派矛盾与族群对立

虽然这是我极力不想涉及的领域,但教派矛盾与叙利亚目前的客观局势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极度边缘化的阿拉维派穆斯林已经成为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维持其统治的最后砝码了,不管是阿拉维派宗教上层还是同样处于阿萨德家族独裁统治的阿拉维派下层民众,都不想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政权。尤其是阿萨德政权不遗余力的渲染巴沙尔下台后阿拉维派穆斯林将面临的“种种不可避免的大屠杀”,迫使其普通阿拉维派穆斯林被捆绑上阿萨德家族政权战车之上。

二,军队与复兴党

阿萨德政权至今未倒台的根本原因是军队没有乱,叙利亚的军队与复兴党现由占叙利亚人口10%的阿拉维派绝对控制,尤其是军队,近80%的普通士兵和90%的军队上层是由阿拉维派组成。这也是叙利亚逊尼派至今无法推举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的原因。而所谓的叙利亚自由军也不过是一些低级军官与士兵组成,并且人数也不多。

三,伊朗

作为两伊战争期间唯一站在伊朗一边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对伊朗的重要性不亚于朝鲜对***的重要性,虽然前者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与后者有很大的不同。从哈梅内伊朝觐讲话中故意将叙利亚从爆发革命国家名单中遗漏,到内贾德近期频频警告阿盟不要试图推翻阿萨德政权,乃至伊朗政府在任何场所对阿萨德政权毫无保留的支持,甚至近两天伊朗军队用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敲打倒阿萨德最积极的几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对伊朗的战略意义可见一斑。

四,土耳其

不管是阿拉伯革命还是叙利亚危机,都是埃尔多安政府积极扩大土耳其国家影响力,加强其战略意义,推销其土耳其模式的一个市场。土耳其会为了叙利亚人民出兵叙利亚吗?不好说,说不好。

五,以色列与美国

在叙利亚问题上,以色列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以色列的态度就是美国的态度。叙利亚问题关乎以色列的核心利益,尤其是戈兰高地问题拖得越久,以色列的国家安全越有保障。对于以色列来说,一个分裂的落后的内部矛盾弥漫的独裁的叙利亚是符合以色列国家利益的。看似两国时常剑拔弩张,偶尔还会小打小闹,但以色列与现叙利亚政权已保持了近40年的“冷和平”,如果阿萨德政权倒台,未来的叙以关系将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变化,这是以色列政府无法接受的。而这也是美国大使在大声嚷嚷拂袖离去之后去而复还的根本原因。

六,阿盟

伊朗总统内贾德抱怨道:一些阿拉伯国家要迫使叙利亚政府举行公正自由的选举,而他们自己却还没有这种制度,这不是一种讽刺吗?而事实也是如此,倒阿萨德政权最积极的几个阿拉伯海湾君主国至今仍是封建家族制,而他们却要在叙利亚实现民主自由。看似笑话,却是政治现实。阿萨德政权作为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亲伊朗势力,(另两个黎巴嫩真主党政权与伊拉克马利基政权受到国内极大约束)不管是传统派的约旦摩洛哥埃及等国,还是万哈比派的海湾诸国,在这件事情上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推翻阿萨德政权,对外打破了伊朗构建什叶派圆弧地带的重要一环,阻滞了伊朗的西进,对内则打击了真主党等组织的发展,减轻了黎巴嫩与伊拉克逊尼派势力的压力。

七,黎巴嫩

作为叙利亚重要邻国的黎巴嫩,现任总理米卡提是由黎巴嫩真主党推举上台的。在黎巴嫩前任总理哈里里遇害以后,黎巴嫩与叙利亚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尤其是作为逊尼派代表上台的哈里里之子萨阿德.哈里里,更是将矛头直接对准受叙利亚与伊朗扶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并且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叙利亚的局势变化直接影响黎巴嫩今后各派势力的消

长,所以黎巴嫩现政权成为阿萨德政权在阿拉伯国家内最坚定的支持者。

八,叙利亚反对派

在阿盟代表团进入叙利亚的第二天,大马士革发生了数起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数百人死伤。这在叙利亚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叙利亚政权立即指责反对派与恐怖组织勾结制造了此次袭击,换言之反对派就是恐怖组织。而反对派也针锋相对,言称在长达10个月的示威游行中,一直坚持和平抗争。但就在阿盟代表团来叙利亚的第二天,发生如此规模的恐怖袭击,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抹黑反对派。

九,什叶派与逊尼派

大多数媒体将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及其什叶派盟友之间的矛盾描述为教派矛盾,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教派矛盾是指对教义教律的分歧和斗争。但现在阿拉伯逊尼派国家与伊朗叙利亚什叶派政权之间的所谓教派矛盾,实际上是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现有社会政治制度的戒备及敌视。不管是革命前的埃及突尼斯这样的阿拉伯世俗国家,还是沙特阿联酋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国家,甚至以前的伊拉克萨达姆独裁政权,都是对霍梅尼开创的所谓“伊斯兰革命与伊斯兰政府”说抱有极大地戒备与敌视。他们认为霍梅尼及其继任者要用这一套理论,影响乃至颠覆他们现有的政治及社会体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是要抬几次手的宗教分歧,而是由谁当家做主的政治矛盾。

十,出路

叙利亚内战看似迫在眉睫,其实各方势力仍在暗自较力,不管是五毛也好,带路党也罢,普通的叙利亚人民是不希望爆发战争,互相残杀的。现在看来,叙利亚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好的结局是巴沙尔总统辞职,阿盟主导过渡,起草一个充分保障阿拉维派穆斯林各项权利的宪法,就像黎巴嫩宪法那样。而这,需要各方做出极大地让步,尤其是巴沙尔家族,能够清晰判断国内外形势,做出对自己与国家最有利的选择。

自今年三月份以来,叙利亚局势,一直处在恶化阶段,现正上升成为一个国际化问题,众多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个人口不多但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叙利亚的动荡局面仅仅是因为国内的反对派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反对派可以说是造成叙利亚当今局势的导火线。自从三月十八号政府与民众发生一定程度的流血冲突之后,叙利亚反对派的人数日渐增多,实力也就日渐壮大。如今叙利亚反对派的实力虽然与叙利亚政府存在明显的悬殊,但反对派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退路,既然已经把事情闹大了,他们就必然会与政府拼个你死我活。也许从开始,反对派并没有想到现在这种局面,他们只不过是想督促政府加快改革,尽快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却没想到卷起了一场举世震惊的风波。

其次,造成叙利亚当今局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叙利亚政府本身,叙利亚政府在世界上一直没有什么话语权,就像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一样,落后就会挨打,叙利亚也无法逃脱这个自然规律。而事实上,叙利亚比清政府的状况是好很多的,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无缘无故公然地挑起事端。这也给叙利亚政府一个台阶下,只要叙利亚政府能自己解决这次事件,西方国家也就不好插手此事。所以,叙利亚政府若能处理好与反对派的关系,并加快改革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叙利亚的局势或许能够停止恶化,至少不会重蹈利比亚的覆辙。另外,从叙利亚的地理位置来看,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如此看来,叙利亚是连接中东各个国家的纽带,只要控制了叙利亚,就几乎等于控制了整个中东,这么大地一块肥肉怎能不使西方各国对其虎视眈眈。流经叙利亚的幼发拉底河从叙利亚东部经伊拉克注入波斯湾,阿西河纵贯叙利亚西部经土耳其注入地中海,叙利亚是中东一些国家出入地中海的走廊,控制了叙利亚也就给西方国家的航运带来很大的有利之处。所以,叙利亚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导致叙利亚局势动荡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也是一个难以避

免的原因。

从主观来说,叙利亚的动荡不仅是由于叙利亚优越的地理位置引起的,还有叙利亚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叙利亚是中东的主要石油出口国,其财政收入也主要来源于石油出口。一直以来,中东的局势就很不稳定,从伊拉克、伊朗到利比亚,再到现在的叙利亚,其实一直都离不开“石油”两个字,说了那么多的中东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石油问题”。虽然,在表面上资本主义国家为中东问题找了很多借口说是核武器问题,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与核武器毫不沾边,任何人都想得到,“核”问题,只不过是资本主义打的一个旗号而已。而这次的叙利亚内乱,也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想借“和平”的借口,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找好资源的来源。

现在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国家会不会对叙利亚动武的问题。其实在本质上说,叙利亚当今局势的造成,和西方国家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就是,叙利亚反对派有到国外接受一些培训,这就说明叙利亚反对派有一些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给他们撑腰,所以他们的腰杆自燃就硬了,他们认为他们有更多的筹码来推翻叙利亚当前政府的统治。,于是,叙利亚反对派走上了反对国家政府统治的不归路,并且越走越远,绝不回头。

面对现在国际上对叙利亚采取的一些措施,俄罗斯的态度也令世界上很多国家感到吃惊,表面上俄罗斯做了个大好人,说是要维护叙利亚的利益,坚定地站在叙利亚这边,谁要是与叙利亚为敌,就表明是与俄罗斯为敌。这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还不懂俄罗斯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表面上俄罗斯与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关系密切,暗地里却还与其反对派眉来眼去。今夏以来,俄方已多次邀请叙利亚各反对派代表赴莫斯科,具体去莫斯科是不是去谈判,希望最终取得和平,这谁也不知道。当刚结束利比亚作战任务的美国“乔治·布什”号航母现已驶入叙利亚邻近海域时,俄罗斯唯一的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上将”号正星夜兼程,奔赴叙利亚海域,并将与黑海舰队舰艇会合。这虽然说是站在叙利亚的这边,但有谁能够保证这不是一场形式不同的军事侵略。

正如“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样,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每个国家都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别的国家的生死存亡。美国将“乔治·布什”号航母驶入叙利亚邻近海域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而俄罗斯将航母“库兹涅佐夫上将”号驶向叙利亚海域就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了吗?在我的观点看来,叙利亚只不过是一个最无辜的国家,叙利亚原本只不过是要对付自己国家的一些实力不济的反对派,现在却要面对强大的西方各国的强大阵营。虽然在表面上,现在西方国家还未对叙利亚动武,但叙利亚这块肥肉资本主义国家会轻易放过吗?就算没有反对派这根导火线,叙利亚也难逃资本主义国家的吞食,只不过是时间的先后问题。

这么说来,叙利亚现在的局势是历史的必然,叙利亚当前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只不过是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来干预叙利亚的政治而已。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叙利亚政府的军队实力与反对派的实力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叙利亚政府的军队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这给西方国家造成一定困扰。若像利比亚一样,国家过度委员会有能力建立新政权,那么至少不会让西方国家觉得那么为难,西方国家就可以易如反掌地将叙利亚揽入自己的怀里。但是现在的叙利亚让西方国家感到头疼,就是如果用武力解决,这必将给自己国家带来很大损失,毕竟战争的场面是谁都不想看到的。尽管控制了叙利亚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在得到利益之前要付出的代价之大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所以西方必定不会轻易地冒这个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西方国家对叙利亚动武不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必然的。

造成叙利亚当今局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个人因素,那就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自己的原因。巴沙尔在叙利亚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他十分重视科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倡导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他为人谦和,憎恶腐败,出身豪门,平素却无豪门子弟的纨绔之风,这说明了巴沙尔本人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而巴沙尔的个人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了叙利亚的民心,使叙利亚有一定的实力来抵抗西方国家的逼迫。现在,很多人也在想巴沙尔的结局会不会跟卡扎菲有得一比,但我从个人的角度认为是不会那样的,我本人认为巴沙尔一定不会走上卡扎菲的结局,主要是因为巴沙尔无论是在战事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很多好伙伴,比如伊朗,卡扎菲可以说是人人唾弃,但巴沙尔不是。

综上所述,叙利亚局势动荡的原因不仅是内部巴沙尔政权与反对派的矛盾引起的,内部还受叙利亚本身的地理位置、叙利亚当前国情和巴沙尔本人的影响,外部还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自身利益的影响。但在这所有原因当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问题。所以,只要是西方国家的利益一天得不到满足,叙利亚的局势就一天不会安定。

叙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却算得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几乎用于出口,资源的附加值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已经垂涎已久,这次叙利亚国内反对派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给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想叙利亚的局势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伟大的公路”: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地缘政治对黄金有哪些影响

地缘政治对黄金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全球各地的政治冲突对黄金投资有什么影响,从投资市场角度来看,不同时间、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性质的地域政治冲突,对各国货币汇率及黄金价格,都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地缘政治等国际事件很容易第一时间就查询到,所以投资者可以长期关注国际新闻来判断贵金属市场的走势。下面就由小编带您详解:地缘政治变化对黄金白银价格的影响到底有哪些? 地缘政治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因素: 第一,战争因素 一般来说,战争或区域爆发冲突都会使得黄金价格的上涨,在战争过程中,战局发展也可以预测到黄金价格的变化,如果战局越发强烈,金价上涨概率和幅度就越大;战局被抑制或者进入尾声至结束,金价则可能会下跌。如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金价短期快速飙升,但是战争结束后,金价就逐渐会跌。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边界冲突和战争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一国和别的国家发生边界冲突与战争,那么该国的货币就会呈现不稳定而出现相应的下跌,局势动荡是打击该国货币的重要因素。早前爆发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争端,俄罗斯就遭到北约国家的制裁,其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下滑。而俄罗斯则相应的以其能源优势限制西欧国家,引发欧元汇率出现下滑。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地域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黄金价格和黄金黄金市场的波动。 当然,政治因素由于是突发因素,往往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市场的巨大波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黄金白银走势将会按照其长期均衡价格的方向变动。因为黄金白银市场足以消化这些事件。

第二,核心国家安全战略 核心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将会形成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的预期,同时也是地缘政治中对黄金黄金价格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因素,中长期的黄金走势也会根据战略调整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走势反。如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政治变化部署都会成为黄金黄金价格上扬或者下跌的重要因素。 第三,国家政权或领导人更替 国家政权更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度黄金黄金市场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98年俄罗斯政局的变动对其经济的重大影响。国家进行领导人的选举,就意味着权利的更替,其必将改变以往的经济政策。在选举中人们对选举结果的预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对黄金黄金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被看好的人一旦获选,其该国的金价将在一定的程度上出现大的波动。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所以说,印度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在领土上有一定的争端,再加上他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国与印度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南部通过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同时又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随着经济方面互信

2014廊师《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

《地缘政治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2.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3.国家的地缘环境,是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一个国家来说,它在地理上的位置关系,影响到它在世界或地区的政治、军事、战略和安全格局中的地位。 5.世界上的国家按地理结构可以分为内陆国、濒海国和海洋岛屿国。 6.地理环境关系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的地理环境关系;一种是人文的地理环境关系。7.地缘政治把国家视为地理空军的政治实体,政治地理空间又是一个整体。 8.地理空间包括位置、范围、陆海性质和地貌特征,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战略运用的方向 和方式。 9.国家的自然地理形势和地缘政治关系状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欧洲佛罗伦萨的马基雅弗利等曾述及国家与地11.地缘政治学一词最先由瑞典学者热朗提出。他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把国家想象为地理有机体或空间现象的研究起点,即是对国家的研究。 13.陆权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金德。 14.地缘政治有影响的三个学派是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论。 15.20世纪70年代后,地缘政治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它所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步由权势与战争转移到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通问题上,并引入量化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 16.美国的扩张和_对外政策,都是以确保美国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控制为出发点,这同美国地处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相适应。 17.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20世纪20-30年代成为其对外政策的主导因素,充分反映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政策的直接关系。 1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_珍珠港事件__,是美国地缘战略的重大转折。 19.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但美国并没有放松对地处心脏地带的战略对手的20.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对待西方,特别是对待美国,出现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 突论,对阿拉伯世界的名族主义意识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21.国家地理空间的运用范围一般包括三个区域:国家的周边地区、国家所在的区域和全球。22.对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邻国的政治倾向、民族和文化渊源、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该国的安全和发展战略以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23.战略要地和安全区域是地缘战略运筹的核心内容。 24.在我国周边国家中,存在的宗教主要有:_____佛教__、____印度教____、__基督教_____、____伊斯兰教____等,可以看出,我国周边信仰状况复杂,这可能成为影响地缘关系的因素。25.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边疆,既包括陆权,又包括海权,甚至包括外空权。 26.西方地缘政治学首先诞生于德国,其地理学家弗里德西·拉策尔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出发,同时也接受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这种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竞争的哲学观念和斯宾塞关于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有相似性的思想,提出了关于国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性有机体的学说,以此来解释国家的对外政治行为。 27.马汉和麦金德从世界地缘环境的整体出发,分别提出海权与陆权理论,这表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其理论构成了以后地缘政治学宏观发展的主线。 28.制空权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考察地缘政治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与陆地和海洋,而是转向广阔的天空,这是杜黑理论的主要贡献。 29.发展、环境、生态和能源等问题已成为地缘政治学家考察的对象,这导致了所谓的“广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府转型tihedaan

当代中国的政治探索严格说来,应从1840年算起,1840年西方国家用殖民侵略方式使得中国社会遭遇现代性,政治发展命题浮出水面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制度构成了我国政治发展的基础制度,也是政治合法性构建的核心体现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中国现实的政治改革采用的是渐进而相对平衡的改革道路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4.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那就是“在合法性中累积有效性”。 对 错 【答案】:错 【解析】: 【题型】判断题 5.中国的政治发展是从创造政治有效性出发的,并在保持政治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效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和扩大民主化,累积政治的合法性,以保证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整体进步。应该说,我们所采用的这种政治发展思路是非常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6.党政分开:在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进行必要的职能划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和排除党内的非技术官僚对经济建设的瞎指挥,阻止党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对经济改革的干扰 对

错 【答案】:错 【解析】: 【题型】判断题 7.政企分开:解决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经营的过多干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提高其经济活力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8.干部制度的改革:改变过去党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的用人制度,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政精英的转换。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9.领导体制的改进和制度化:人格化基础上的领导体制向制度化的集体领导转变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10.林毅夫、蔡昉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引起海内外对“中国模式”研究热潮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何谓“中国模式”?第一种是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已有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另一种重在展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模式 对 错 【答案】:对 【解析】: 【题型】判断题 2.英国发展问题专家库克等认为,中国模式总的特征是“威权式的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

浅谈地缘政治学

浅谈地缘政治学 姓名:关秀玉 学号:2012511153 年级:2012级地理科学 摘要:地缘政治学从现实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术语,因此我主要从地理与政治、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三个视角阐述了地缘政治学的不同内涵。根据国内外有关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把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演变归纳为五个时间段,并对每个时间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有助于人们较系统地认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 一、地缘政治学的涵义界定 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它历经兴衰,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 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着重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规律。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地缘政治学涵义的理解,我把地缘政治学归纳为以下三个视角: 1.政治与地理 英国学者奥沙利文(Patrick O’Sullivan)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他认为,各国之间冲突的基本量度是地理性的,geopolitics“研究的是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他们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跨国集团的领导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强调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地缘政治学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地理化过程,它突出了地理或地理空间因素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 对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把geopolitics定义为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夫认为地缘政治学等同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之间,在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上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阿部市五郎认为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虽同样是以国家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者为地理学,属人文地理;后者为国家科学,应属政治学”。 3.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英文“geopolitics”既指地缘政治理论又指地缘政治现实,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我国学者陆俊元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论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形势与政策 论 文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战略思考 所谓地缘政治,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 地缘政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全和利益及发展紧密相联。从古至今,许多战争都缘于对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都是为了自身国家安全利益造成战争连绵不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是与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大王朝的兴亡也是如此。从西周向东周的演变,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鼎立到元朝的兴灭,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盛等等,无一不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的特点紧密相联的。因此,每个国家的政治决策者都不能无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否则将可能导致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损失。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地缘环境十分复杂的国家,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回眸我们中国的地缘位置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少数民族部落和外国的轮番进击下生存并保持中央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原发达的技术和文化。而今的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灭我之心将永远存在。说到美国对我国的战略抑制就不得不从台湾说起。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台湾问题”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而今,随着美国战略上企图强化亚太地区的控制权的思想,在伊拉克战争后,已对其部署亚欧大陆的兵力上进行了西退东进调整,一方面强化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的实力存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军事合作。企图将其战略重点放在重新掌握西太平洋的实现上。由此可见,其指向性之强,不言而寓。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更显举足轻重。但是中国各个方面都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39041216陆瑞枫 提到中国的发展,大家都是一脸的欣喜,而中国一直自称和平崛起。不过,邻国们怎么看,就是另一说了。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情况。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甚至朝鲜),至于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定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至于中印关系,近来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最近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伺环,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要国人多看地图,熟悉中国的周遭态势,是因为地缘对目前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之所以地缘有这样的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这一点国人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美国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们不是;美国的经济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们仍然不是。没有三个“世界性”的前提,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诚然,中国是有潜力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起到团结各种势力,压制异己的地区性强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本钱逐鹿于天下。 所谓和平崛起,不过是不想邻居干扰到自己的发展,中国应该学会在艰难的地缘环境中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随着冷战结束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战略的又一重心。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