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通史重点题目答案汇总

全球通史重点题目答案汇总

全球通史重点题目答案汇总
全球通史重点题目答案汇总

第一题:穆斯林世界兴起的原因

1.火器和火药。火药的发明及其在火器和火炮上的运用。

2.这些新武器加强了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力量。建立王朝首领的非凡才干。

3.历史因素。当时的形式有利于建立王朝的首领去征服各自的帝国。

穆斯林帝国衰落的原因

1.王朝腐败缺乏欧洲的动力。

2.经济上停滞不前。生产阶级受压制,私营企业和个人缺乏活

3.穆斯林对西方的优越感。妄自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这种态度源自于宗教偏见.

4. 陆上帝国的劣势.

第二题:文艺复兴的影响

1.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对美学和哲学精神的重视更甚于客观主义和怀疑主义。

2.文艺复兴为以后的知识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3.使西欧拥有知识蓬勃发展的时期。

4.基督教教徒利用新知识不仅成为美洲大陆的主人,而且成为古代伊斯兰教帝国和儒教帝国的主人。

5.文艺复兴使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增长。

6.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有关人类本身的新概念体现了对人类尊严和创造力的新的信心。

7.尽管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并不着重科学,甚至宗教改革运动也具有反现世主义和反求实主义倾向,但欧洲的思想骚动与其他地区比较,仍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题: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教皇威信的削弱

巴比伦监禁事件、教会大分裂事件削弱了教皇的威信。

(2)异端学说的冲击

约翰·威克里夫和约翰·胡斯的追随者,对与之相似的路德教义的拥护。

(3)政治因素

北欧国家民族观念增强,各国出现“新君主”。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认为其无权干涉国家事务和在本国疆域内征税。

(4)经济因素

大众对教会征税和拥有地产不满。

教皇出售赎罪券。

德国统治者软弱,无法抵抗强大教会的过度勒索。

2..影响

(1)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和互不相容,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宗教战争。

引起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2)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各教派逐渐接受和履行宗教宽容

(3)大众识字率提高,便利书籍和思想的传播。

(4)激进的分支教派对妇女地位的重新评价

(5)中世纪统一的教会被拆为地方性教会,由世俗统治者控制。

(6)宗教改革直接和决定性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第四题: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1、宗教义务与爱国热情的强烈驱动

(1)反穆斯林的圣战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他们长期反穆斯林的圣战记忆犹新,始终为这种记忆所激励着。在伊比利亚人眼里,伊斯兰教是一个传统的、永远存在的敌人,半岛大部分地区曾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

穆斯林控制着附近的北非海岸,土耳其的海上力量又在不断增长,使整个地中海都感受到它的影响。虔诚、爱国的伊比利亚人认为,进行反伊斯兰教的斗争是必须履行的责任,是宗教义务和爱国需要的结合。

(2)基督教的扩张主义的影响

(3)普济主义,试图改变异端信仰

(4)好战精神、讨伐精神的驱动

2、追求物质利益

物产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非洲海岸与大西洋中的岛屿的吸引力:

沿非洲海岸的四个群岛不仅富饶多产,而且还提供了战略基地和泊船港口。

3、葡萄牙的领先

远离欧洲战争

掌握较多的航海知识

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第五题:伊比利亚衰落的原因

欧洲背景:

1.他们卷入16,17世纪的宗教战争和王朝战争

2.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

对西北欧的经济从属

1.伊比利亚在经济上一向依赖西北欧

2.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受西北欧国家的控制.

3.从中世纪后期,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转移到北方

4.北欧生产力不断发展,使得波罗的海-北海地区新的大宗贸易超越地中海的奢侈品贸易

5.北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伊比利亚国家缺乏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

7.美洲金银流入,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

8.西班牙贵族即伊达戈对国民经济和国民准则的破坏影响

9.伊比利亚海外事业的结果刺激了西北欧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在伊比利亚半岛,则仅仅提供了足够财富,以阻挡早该实行的基本的制度改革的压力。

第六题:西北欧扩张的优势:

1.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向北转移,主要贸易航线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

2.西北欧还拥有对经济利益格外重视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3.西北欧从物价、工资、地租差异中得到了帮助。

第七题:英国在海外扩张中胜利的原因

①荷兰因英法竞争、资源缺乏等因素衰落;

②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霸权;

③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较法国人多得多;

④英国工业对海军建设有充分准备,使英国具备了海军优势这一决定性因素;

⑥英国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为海外事业提供了资本和商品;

⑦英国还得到了罗伯特·克莱武的鼓舞人心的领导。

第八题:俄国在对外扩张中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①16世纪的俄罗斯人开始借用西方的东西。首先是向西方借用军事技术,尤其是火枪火炮,并凭借这一优势,俄罗斯人占领整个喀山汗;

②彼得大帝改革了行政机关和军队,建立起供养军队的工业,引入各种类型的专家,派出年轻的俄罗斯人到国外学习,并建立起许多具有实力主义性质的学校,并去西欧旅行,直接学习外国的制度和惯例,这使他打开了面向西方的“窗户”;

③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期间,他们在语言、服装、住宅、社会职责方面模仿起凡尔赛宫廷,俄国的欧化不再仅限于技术方面;

④俄国的许多军官吸收了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并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些起义的首领多半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⑤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俄国实现社会转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工业化;

⑥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俄国18、19世纪期间重新向东向南推进,获得阿拉斯加、阿莫尔河流域和中亚,从而建立起了帝国,实现了崛起。

第九题:全球统一性的开始(结合标题看表现)

1.有了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扩大

2.人类动物和植物全球性扩散:全球性种族分布,种族的混合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的混合。

3.全球性的经济关系:洲际贸易,三角贸易,东西欧贸易(西欧得到种种原料;东欧得到纺织品武器金属产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亚贸易(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欧洲缺乏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

4.全球性的政治关系:欧洲作为一个能以全球规模而不仅仅是以欧亚大陆规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

5.全球性的文化关系:欧洲宗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地位被抬升,欧洲文化的加强取决于各土著社会的状况。

6.历史展望中的现代初期:1500~1763年是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统治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

经济上,欧洲人将其贸易活动扩展到世界各地。

政治上,世界仍完全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文化上,不同民族和文化间正相互注意。

第十题:科学革命的根源和意义

根源:

科学革命是西风文明的独特产物。科学与社会的联合,科学家与匠的联合使技术上的实际知识与科学上的潜在原因两者结合起来,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繁荣,使科学成为今日的支配力量。

意义:

1.创造了全新的工业,深深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方式。

2.科学使欧洲在技术上对世界的霸权成为可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霸权的性质和作用。

3.为19世纪的西方在智力方面的优势提供了基础。

第十一题:工业革命的根源

工业革命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海外的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如此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特点

(1)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2)贸易量显著增加。

商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提供市场(2)提供组织技术(3)提供资金(4)利润丰厚的商业企业,与同时发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一起,解释了工业革命在18世纪晚期达到“起飞’阶段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的优势

1.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

2.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

3.企业人才优势

4.劳动力供应优势

5.贸易优势。

第十二题:工业革命对欧洲和对全球的影响

对欧洲:

1工业革命的传播

决定工业革命传播方式的因素:自然资源,不受行会限制或封建义务妨碍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

2人口的增长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迅速发扩张,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导致人口进一步增长。

3城市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4财富的增长与分配

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得到了提高。

阶级分化影响欧洲政治的格局。

富裕阶级更喜欢维持现状,中产阶级需要彻底的政治改革,工人阶级需要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

富裕阶级倾向于保守,中产阶级倾向于自由主义,工人阶级倾向于社会主义。

5新消费主义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内市场发展起来了促进了新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妇女的新角色

工业革命迫使妇女走出过去她们以此为生的家庭经济,进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经济。

7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资本主义

金融资本主义

对全球:

1较早的帝国的欧化

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大批移民。海外领地种族上的欧化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2新帝国主义征服新帝国

工业革命使欧洲庞大的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

3新帝国主义的影响

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的国家发生彻底的变化改变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并使工业国家即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

第十三题:英国政治革命如何贯彻自由主义的

自由主义是不断成长中的中产阶级打算借以为自己获得他们所指望得到的那些权利和那种控制的特殊纲领。

1.资产阶级反对斯图亚特王朝,要求所有的自由臣民都自由的经营其行业的继承权。

2.从革命爆发的导火索看,苏格兰人民追求自由的起义拉开革命的序幕。

3.从革命发展的过程看,英国人民对自由权利的不懈追求使得有一个从建立共和国,到王朝复辟,再到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至今的过程。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才是最适合英国历史条件及国情的。

4.从革命的结果来看,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君主立宪制,并以权利法案这一法律文件作为成果的保障。

5. 在革命过程中,政府接受人民主权原则,确立宗教信仰自由,承认人们有人权与财产权,以此为基础享受其他自由权利。

6. 在政体变更动荡的时候,资产阶级各阶层人士纷纷发表政见,言论自由,两党政治也正是起源于此,并在光荣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

7. 克伦威尔的共和国时期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中产阶级利益,比如采取各种手段保护贸易,反映了中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获利的愿望。

第十四题:英国革命的影响

1.英国革命的主要影响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2.革命还是的宗教信仰自由,人权及财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在权利法案规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民主与自由权利被不断完善。3.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4. 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还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5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出现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6 极大的促进了欧洲各国反封建势力的增长,起到了政治革命思想启蒙的作用,有世界意义。

第十五题:美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和影响

历史使命:

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传播启蒙思想,将启蒙思想新学说付诸实践行动,解决帝国权力和殖民地自治的冲突。

影响:

1、美国革命的意义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

2、自由主义随着美国革命而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用:

①废除了东半球的限嗣继承地产权和长嗣继承制。

②公民权扩大。

③促进了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

④较大的宗教信仰自由。

⑤加强了立宪制度。

3、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个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象征。

4、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

5、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第十六题:法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和影响

历史使命: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启蒙思想,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行动。

影响:

1、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给以欧洲封建制度沉重打击,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2、标志着民众的充分觉醒

3、在政治上的觉醒意味着一场深远的社会革命,标志着有史以来积极地、有组织的群众首次开始投入政治。

4、促进民族主义的发展

5、颁布《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更加进步地阐释了自由主义信条。

6、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7、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革命转折关头,推动革命向前发展

第十七题:.比较中日如何应对西方冲击的改革

近代中国和日本在西方冲击下先后打开国门,受到了根本的影响。日本采纳和利用西方强国的手段,并将它们用于自卫及后来的势力扩张。中国却不能重新组织自己以迎接西方的挑战。

中:

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以“自强”、“求富”为旗号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创办一批军事企业及民用企业,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由于顽固派的阻挠与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

2.百日维新开始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改革法令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下,办新学堂,鼓励西方生产方式,建立新军队。这些措施未实行。最终在保守派阻挠下维新失败。

3.义和团等运动盲目排外,其与百日维新的失败说明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日:

面对西方近代化的冲击,日本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新的资产阶级明治政府,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改革措施,自上而下进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改革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非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明治维新在

宗教上赞成神道教为国教;

教育上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允许外国人来日本办学,派遣留学生;

军事上废除封建征兵制,创建新式军队;

法律上成立内阁和枢密院,颁布宪法;

外交上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第十八题:.瓜分对非洲的影响(种族、经济、政治、文化)

种族:

奴隶贸易与强迫劳动使非洲人口减少;

宣扬了白人“种族优越论”,导致了种族歧视。

经济:

经济自给自足程度降低;

被卷入货币经济中,受到世界形势的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使他们从属在任何地方都是“老板”的白人。

政治:

传统部落当权者受到来自非洲人中受过西方教育的阶层的挑战。自由主义在这个阶层传播。

文化:

欧洲传教士用教育。医学和宗教改变非洲人的生活方式。

办提供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学校,改变了非洲语言的书面形式,为非洲本土文学打下基础;使他们进一步脱离了传统文化;医学知识与医学器材带入非洲,挽救了许多非洲人的生命;

传统的宗教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效地将非洲人的整个生活方式结成一体。

第十九题:欧化的基本内涵(种族、经济、政治、文化)

1种族方面:通过迁移使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地区人口变得以欧洲人为主。

2政治方面:政治的欧化涉及到欧洲政治制度向海外领地的移植,政治的欧化有许多种形式,反映了欧洲诸母国原有的差别以及在海外领地的不同条件。

3经济方面:在较不发达的拉丁美洲,欧洲通过投资等手段对其民族经济进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海外领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技术和市场。

4文化方面:在拉丁美洲,西班牙式成为主要的文化方式,明显的标志是绝大多数人说西班牙语,信封罗马天主教。

还表现在建筑样式、城镇规划。服饰和家庭结构等方面。

第二十题:.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

1政治优势:欧洲崛起,控制各大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稀少的地区,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由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势力控制,到1914年,欧洲称霸全球。随着权力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成为世界的中心。

2经济优势:欧洲实行经济控制,成为世界银行家和工业工厂,资本和技术的大量输出使全球经济空前统一。运河的开凿便利世界贸易,横贯大陆的铁路有利于诸大陆经济的开发,使全球生产率惊人增长,欧洲在其中受益最大。

3文化优势:传统的自然经济像货币经济转变,影响了殖民地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新的市场经济被引进,货币普遍使用。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上流社会的少数人,西方语言、西方报纸和书籍、欧洲的历史和现行政治在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影

响。

第二十一题:一战爆发原因、对欧洲和对世界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大国与新型大国在经济利益,殖民地争夺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重要原因: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2.影响:

对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整个世界而言,欧洲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欧洲的全球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大战前更完整。

对世界:

①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

②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美国的威尔逊和苏俄的列宁的指导。18、19世纪,欧洲人的思想曾唤醒和激励过美国人和俄国人。现在欧洲人正在别处寻找领导者,寻找思想。

③大战对海外殖民地产生了影响。欧洲列强的的战争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

④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民族自决”的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第二十二题:欧洲的稳定与和解(赔款问题、安全问题)

赔款问题

1.鲁尔危机

2.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德国的恢复与发展,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

3.扬格计划

4.胡佛“延债宣言”

赔款问题最终在极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获得了解决。

和平问题

1.法国组建同盟体系

联盟组织基本上是反德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孤立德国来保护法国及其盟国。各中小国家位于德、苏之间,既怕德国,又怕苏联,实难发挥钳制德国和遏制苏联的双重作用。

2.洛迦诺公约

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公约对德国的东部边界未予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取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

3.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能规定任何明确的责任,也不要求各国为此而作出任何实际的牺牲;既未涉及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只是一纸原则声明。列强还提出了保留条件,即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利。

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

4.裁军问题

协约国用旨在“普遍限制各国军备”的说法迫使德国裁军。

国联盟约声明“维护和平需要裁减各国的军备”。

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并没有实现全面裁军。

各国考虑到缺乏一个国际安全体系,便靠自己的军队来谋求安全。

第二十三题:五年计划对苏联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积极

1.五年计划使苏联在军事和经济上强大起来,有助于在二战中打败希特勒

2.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

3.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教育计划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4. 社会服务方面,五年计划为苏联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等

消极

1.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令人失望

2.苏联工业中,消费品生产比例小,昂贵而且质量低劣,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工厂由政府经营,高度集中,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

4.工业和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5.土地集体化期间的野蛮压制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和农民之间的联盟

6.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第二十四题:大萧条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一战后,美国大规模的成为债权国发展起来,导致严重的国际经济不平衡

2.美国工人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导致美国经济的不平衡

3.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

4.美国银行弱点的影响,独立经营的银行缺乏足够资金应对金融风暴一家银行的倒闭就会引发破坏整个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

影响

1.股票下跌,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暴跌,商品,贸易下降

2.大规失业,各国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导致局势紧张,社会混乱,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

3.经济危机导致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态,使始终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加剧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4.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等措施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世界贸易急剧衰退

5.各国为裁军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

6.大萧条促成一个又一个危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十五题:二战前法西斯扩张的表及现国联的反应

1.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1932年国联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将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担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实际上,东北变成了依附日本的傀儡国。

2.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国联作出反应,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同意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言行完全不一致,没有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实际上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3.意大利和德国插手西班牙内战。以英法主导的国联表现软弱,没有对德意法西斯进行制裁,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4.1938年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以牺牲小国来维护既得利益。

第二十六题: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在在战时的作用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和日本在亚洲的扩张严重损害全人类的利益,世界人民奋起反抗。

2.1940年9月在法国沦陷以后,美国制定了《驱逐舰与基地协议》,从中立立场逐步转向非交战立场。1941年3月美国制定了《租借法案》。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推动了苏联与英美的联合。1941年8月英美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美国从非交战立场转向不宣而战立场。《大西洋宪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1941年9月底,苏、美、英宣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被迫放弃中立政策,卷入了战争,二战进入全球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反法西斯国家组成一个同盟对于反抗法西斯显得尤为重要,接着,中美英苏等二十多个国家于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了。

战时的作用:

1.改变了反侵略国家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格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侵略阵营取得了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从而使得这场大战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阵营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2.协调了同盟国之间的行动,在欧洲战场,苏美英军密切协作,互相配合打败了德意法西斯军队;在亚洲太平洋战区,苏军配合中美军队协同作战,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

3.此外,战时同盟国签署了一系列条约,影响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七题:二战后期大国达成的协议。

1.1943年1月14-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拉卡会谈。

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规定“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

2.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会议通过《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对于维护、巩固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起重大作用。但德黑兰会议也反映了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意向。

3.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召开。德国问题、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决定成立联合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秘密协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瓜分战后势力范围的产物。二战期间,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美英苏三国所达成的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的各种宣言、公告、协议和谅解,被统称为雅尔塔体制。

4.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会议讨论决定了战后世界的安排、赔款问题,黑海海峡,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7月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第二十八题:冷战的缘起及表现。

1. 政治方面: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2.经济方面: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1月,莫斯科设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莫洛托夫计划)

3.军事方面:1949年4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5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亚洲方面:远东的均势为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所打破。冷战中的热战,主要为: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55~1965)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答题术语总汇

2015届高三备考资料——历史答题术语总汇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3)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经济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败的原因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 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 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 可能性主观条件 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 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 客观条件 内部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 2、影响类 (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积极(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主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积极在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清明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进步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进步(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古代史试题库9

《世界古代史》试卷(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①____﹔尼安德特人属于②____ 人。 2、族外班辈婚构成的家庭被称为③____ 家庭﹔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④____ 。 3、“埃及学”的奠基人是法国学者⑤____﹔公元前1296年,埃及与赫梯在⑥____ 会战,埃及战败。 4、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叫⑦____ ﹔约公元前1020年,在巴勒斯坦北部形成了⑧____ 王国。 5、一般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是⑨____ 人﹔在军事民主制阶段,古代印度的“王”称为⑩____ 。 6、经过⑴____ 改革,罗马基本上完成了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希波战争爆发于⑵____ 年。 7、历史学家塔西陀的代表作是《⑶》____﹔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叫⑷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巴比伦之囚” 2、《莱顿纸草》 3、穆什根努 4、尼西亚大会 三、简答题(10分) 1、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36分): 1、论述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阶级实质。 2、分析雅典民主政治。 《世界古代史》试卷(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生存年代约?____ 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是?____ 。 2、腊玛古猿是?____ 人的早期代表﹔国家形成的形式有雅典式、罗马式和?____ 。 3、“埃及学”诞生于?____ 年﹔在新王国时期,埃及发生了?____ 宗教改革。 4、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者是?____﹔孔雀王朝建立者是?____。 5、哈拉巴文化的文字是?____ 文字﹔克里特文明的文字被称为?____ 。 6、⑴____ 改革,标志着雅典确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于⑵____ 。 7、《田功农时》的作者为⑶____ ﹔普鲁塔克的代表作是《⑷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 1、阿育王 2、米兰敕令

历史:历史万能答题公式汇总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题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题 选择题 1?“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关的战争是 A. 美苏冷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拿破仑对外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2 ?下列哪些事件,促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①1861年改革②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③俄国十月革命④实行新经济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3?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A. 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 1924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信件把这一沉痛的消息告诉国内的朋友, 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应写的国名是 A. 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5?“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主要是指 A.《九国公约》的签订 B.《五国公约》的签订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 6?右图中,将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比作一只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下列选项与这场经济危机有关的是①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持续时 间长、破坏性大②美国采取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 固,度过了经济危机③德国法西斯分子着手建立法西斯独裁,世 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④意大利和日本也在此期间走上了法西 大危机笼罩下的世界斯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7?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德国闪击波兰,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中。这是历史无情的嘲笑20年前召开的哪次会议 A.巴黎和会 B.开罗会议

《全球通史》经典名句

1 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 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2 1500年以前的各人类社会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 不过,这种闭塞状态从来不是绝对的。 3 1500年以后,由于人类的通讯联系日渐加强、交通工具不断发达, 整个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缩小,现在,竟被人们称为"宇宙飞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4 新石器时代,农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随即产生了金属制造和其他各种技术,从而导致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产生。这些技术发源于中东,并 向四周扩散,从而发展了欧亚大陆诸伟大的文明,包括中国文明、印度 文明、中东文明和欧洲文明。 5 1500年以后,欧亚大陆的这种平衡状态逐渐为由新兴的西方促成的 全球性一体化状态所取代,这种一体化状态在19世纪时发展到顶点,转而导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权 6 20世纪的历史,实质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对世界霸权的历史,是西方的技术和思想的迅速传播迫使人们冒险探索一条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 道路的历史。 7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 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8 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 间的可接近性 9 那些处于闭塞状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来的促进,也没有外来的威

胁,因而,被淘汰的压力对它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们可以按原来的状 况过上几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10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不应把欧亚大陆看作是由欧洲和亚洲这两块大 陆组成的,而应看作是由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和欧亚大陆中部草原 地区这五失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地区组成的。 11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因为他们于15000年前,从亚洲东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后,一直处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 12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人类能看到自身无穷尽的 变化。 13 火的控制产生了根本而深远的影响。把人类祖先从本身能量供应极 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幸存下来 14 随着人类对遗传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日益加深,不久就有可能 做到,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遗传因子 15具体地说,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和相互间的关系。 16 要建立完备的政治机构,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是决不可能的。 17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从根本上来说,家庭和集团 都是相互协作的团体,他们共同为生存而进行艰巨的斗争。 18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亲属关系所具有的温暖的结合力渗透并决定了 整个社会关系,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平等 19 旧石器时代的社会抱成一团的亲属关系的结合力既予人慰籍,又给人一种压抑感

历史主观题13种答题思路+高频答题术语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 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 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铜仁学院2006级综合文专科《世界通史》【B】试题

铜仁学院2006级综合文专科 《世界通史》期末考试试卷(B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日期:2009年1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 在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 和手工业分离了。 2. 是埃及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它实际上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3.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尼亚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 ,南称苏美尔。 4. 1922年,考古学者在 印度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佛塔废墟底下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同年,在旁遮普的哈拉帕也发现了古城遗址。此后,相继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古城遗址,考古学者把这些文化遗址统称为 。 5.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前12世纪爱琴海区域的青铜文明,这一文明曾先后形成了两大中心,一是克里特岛 ,一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 。 6. 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是平民革命家 。 7. 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文件是 ,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 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德国统一最后完 成。 9. 1862年,林肯政府公布了一项初步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要求的法令,这部法令是 。 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 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装订线————————————————————

10. 近代非洲人民惟一取得胜利的一次民族卫国战争是(国家名) 人民反抗意大利战争的胜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 分。请把答 案填入下表中,否则不给分) 1. 原始社会时期的婚姻形式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男一女在一定时间内的婚 姻,但这种婚姻很不牢固,离合比较自由,并且权在女方。这种婚姻形式是属于 () A. 族外群婚 B .班辈婚 C .对偶婚 D .一夫一妻 2 .七世纪时()帝国兴起,埃及成为其一部分。古代埃及居民逐渐被其融 化,古埃及文字也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才被释读出来。 A、阿拉伯 B、拜占庭 C、波斯 D、亚述 3.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前半期,印度形成了一种宗教是() A、婆罗门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4. 公元前43年,为了共同对付势力增强的元老院,()和安敦尼、雷必达(恺 撒骑兵长官)结合,形成后三头同盟。 A、屋大维 B、恺撒 C、庞培 D、克拉苏 5. 1453年4月,土耳其军队正式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并于5月29日攻陷该城。 土耳其人随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并更名为()。 A.阿姆斯特丹 B .伊斯坦布尔 C .迦太基 D .拜占廷 6. 下列不属于早期文艺复兴“三颗文学巨星”的是() A、彼特拉克 B、薄伽丘 C、伽利略 D、但丁 7.穆斯林必读和必须信奉的经典是() A、《圣经》 B、《古兰经》 C、《华严经》 D、《金刚经》 8.“三国时代”的朝鲜不包含()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通史》——读书笔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 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 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 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 的遗传因子。 4. 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

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2020年整理).doc

2014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中国通史整合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完整版)世界近代史测试题(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分) 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社会巨变,这一巨变主要是指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了新航路B.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活动 C.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D.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①《权利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国际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下列哪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观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C.C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该示意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6.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7.下列属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专制王权同议会矛盾斗争尖锐 D.殖民压迫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发的法律文件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权利法案》③《法典》④《土地法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9、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10、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11、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让拉美痛失一位“最伟大的领袖”。大约两个世纪前,拉 美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伟大领袖,他就是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2、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火车机车②瓦特改良蒸汽机③珍妮纺纱机④飞梭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3、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

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3)科举制把选

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历史《世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九年级义务教材《世界历史》上册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第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一、选择题: 、、、、、、 二、填空题: 、直系祖先、直立人、黄种、黑种、白种、私有制、阶级 三、材料解析题 、①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 ②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四、问答题 、提示: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冰川、寒流、洪水、干旱都会使他们的食、住等无法得到保障,还有猛兽等的威胁;有来自人类自身的,如自身进化的问题,怎样去获取食物、取暖、发明工具、使用火等。此外,由于隔绝等原因,使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会导致人类生活困难重重。 【拓展提高】 、提示:不同意。尽管种族形成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说法,种族形成的具体过程更令人疑惑重重,但人种差别是在人类出现之后为适应各自生活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源自作为人类的各个种族在与生俱来的智力方面,彼此没有很大差别——这一点已为所有的人类学家所认同。 第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一、选择题: 、、、、、、 二、填空题: 、年、年、年、木乃伊 三、读图识图: 、 ①、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②古埃及国王修建了巨大的金字塔形陵墓。它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③太阳神沙马什、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象征王权神授的至高地位。 ④《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的发现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四、问答题: 、公元前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①众生平等;②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发展和传播:①主张众生平等,刻苦修行能达到“极乐世界”,对渴望解除苦难的人有吸引力;②宣扬“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统治,为很多国家所利用而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贸易的发展 ——《全球通史》读后感观今宜鉴古,无故不成今。《全球通史》作为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考察了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向世人展现出历史的全貌。读罢此书,无论是书中涉及的哪个方面都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仅就世界贸易的发展浅谈我的感受:?? 西方凭借着一场技术革命战胜了同时代的所有其他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覆盖了全世界的社会。西方人的革命性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后通过轮船跨越海洋,统一了整个适合人类居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洲大陆。 ——A.J.汤因比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扩张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而经济扩张更作为最直接的力量推动者全球经济和贸易的现代化进程。本书将公元1500年前后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葡萄牙和西班牙 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胡椒粒却将葡萄牙推向了历史的前台,甚至连欧洲人自己也很难理解,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对香料如此依赖。然而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而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的宗教热情,葡萄牙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欧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然而就在葡萄牙努力大同东方商路时,葡萄牙遭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刚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其紧紧地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在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相继成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由此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与葡萄牙在东方的收获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陆上的掠夺更加直接。? 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仰的支撑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他们渐渐习惯了,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人们却还沉迷于消费。?至此,两个强国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 荷兰

高考历史必背4类答题术语

高中历史考前必背4类答题术语 一、原因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疆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因素: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促进其发展。 (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严重的自然灾害。 3.明清资本主义发展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 (3)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 (2)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仍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4)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6.近代民主革命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世界潮流看,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2)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看,农民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7.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将毛泽东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10.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海洋阻隔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希腊城邦政治形成的重要自然条件。 (2)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特点,使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务有了可能。希腊城邦公民政治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3)古希腊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在殖民扩张及工商业发展和文化交往生活中,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的自由环境,且较早地接受了平等、民主观念,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商品经济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根源。 (4)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要求打破贵族统治,参与城邦政务。 1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1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3)经济发展的需求。1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14.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 (2)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 (3)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4)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 (5)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15.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3)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真题及详解

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亚述帝国 答:亚述帝国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末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亚述帝国时期,由于战争带来了大量战俘,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包括王室家族、军队和行政官吏、祭司等,巴比伦尼亚的工商业奴隶主经过斗争,还从亚述帝国手中争得了自治权。除奴隶外,还有一些人身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希波战争 答: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3.十二铜表法 答:《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4.文艺复兴 答: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单单是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5.《旧制度与大革命》 答:《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主要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出任外交部长。他看到在法国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化公开。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红,随着保守的自由主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015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答题策略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因此试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因此坐在考场答题时面对政史试卷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答题时间。中考政史同场不同卷,造成答题时间利用的混乱。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两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先易后难。答题时,容易的题目尽量少翻书;不能确信的,可以做个小记号;难题一定要经过思考之后再翻书,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要学会放弃,赶紧去做后面的题目,待答题完毕后再回来做它。这样可以确保两份试卷都能完成,不漏题。 3、答题规范。由于阅卷时是按点给分,每点一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段落化”就是一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要另起一行,不能把所有问题的答案挤在一块;“序号化”就是回答每一个问题时要在答案前用大小写数字符号标出这一问题在该道试题中所处的顺序;“条理化”就是按整道试题所设问的先后顺序进行答题。 4、试题全部答完后一定要检查。所有考生在时间允许时都要检查。检查选择题主要是做个确认,特别不自信的答案必须要翻书证实,做到心中有数;非选择题部分则按上述答题原则中的“三化”,逐条对照答案,查看有没有漏答项,如果有,及时解决。 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答题时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开卷不用记忆: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3、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