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运用情景图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情景图辅助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教材的方式上,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通过提供这些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实验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景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习者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习者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我认为,这些“情景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了解编者设计每幅“情景图”的意图,对于创造性地应用这一教学资源,较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裨益的。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情景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事实证明,教材中“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有些描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些展示的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或童话人物形象。这些图式能够唤起学习的注意,调动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其次,“情景图”的运用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在运用“情景图”辅助教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细心地发现图中哪些是与他学习有关的,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师从学生的描述中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不断走向合理、成熟。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骤然而立,计算机己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各学科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为此,根据“情景图”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有效整合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资源,使“声、图、文”融于一体,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懂生活。”

然而,由于“情景图”是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具有以上的优势,但其内涵有时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不能充分地利用“情景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更有甚者干脆不去领悟其中的寓意,还是我行我素,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资源白白地浪费掉。因此,教师们如何利用情景图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情景图的涵义和特点

1、涵义

情景图也叫主题图,是把新知用一定的生活场景或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画面。一般安排在新课的起始部分,用来引入新课或解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的场景。

2、特点

①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

优势逐渐向抽象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利用“情景图”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现实性:“情景图”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增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趣味性:教材中“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有些描述的是学生喜闻乐

见的日常生活场景;有些展示的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或童话人物形

象。这些图式能够唤起学习的注意,调动学习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

趣,从而丰富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

④可操作性:“情景图”所选用的材料来自于生活,教师容易获得并便

于处理;另外,由于“情景图”所呈现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

际,这便于教师和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演绎图片中的场景。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1、教师要深入理解图意

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主题图有着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某些教师对主题图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不求甚解,因此使教学资源不能充分的得以利用。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书中出现两幅主题图,一幅是孩子们在游乐园游玩的场景,另一幅是小朋友在用小棒摆图形。新授时,该把哪幅图设计为学习情境呢有位教师用游乐园的设计,列出的加法算式都是有规律的相同加数的和,使得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思维成定势。如果把小朋友摆图形作为新授的情境,创设操作环节,让孩子们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把他们的作品进行演示。接着提问用了几根小棒计算时,列出的算式就不再是单一的相同加数的和,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分类,再逐渐抽象出相同加数的和,才可以列成乘法算式。在操作——分类——比较——抽象的过程中认识概念,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抽象,概括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起来更加深刻。

当然第一幅的游乐园场景也不能浪费掉,可以把它设计成课后练习,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学生认识乘法后,再去计算游乐园中各个项目的人数,就会自觉的运用乘法计算,又准确又快,他们还会看到椅子和桌子摆放也是符合乘法规律的。实现了运用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程理念。

又如:实验教材中的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特别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的兴趣特点,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小动物所表现出的表情也较好地体现了幼小衔接,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听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童话故事,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同时故事中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还如: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中的野生动物园以及第六单元的“6~~15”的认识“教学中”美化校园等等都为设计了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识数的。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注意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

助学生认识数,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个数概念的内涵,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的编写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所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自觉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情景图资源,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交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理念。

2、教师是情景图的设计者

当前所有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这种呈现形式有的还需要学生去被动的理解画面的意思,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主动建构新知。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提倡教师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学校的硬件,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加减混合”,教材配合例题安排的情景图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了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如果将这样的画面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去理解画面的意思,在讲解画面基础上,理解算式的意义或运算顺序。因此,改进情景图的呈现方式是非常必要的:(1)将图制成课件,用动态的画面生动的反映出湖里白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然后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湖里原有4只白天鹅,从远处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生:湖里还有几只白天鹅等)师:你能列式计算吗生动手列式解答,从而引出新知。学生在动态情境的引领下,思维也随之开阔,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积极的去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3、学生是主题图的构建者

数学问题以主题情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然而这些特点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于主题情景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完善过程。主题情景的构思与设计可以是教材提供或教师编写,但其意义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题情景演绎的经历者,是情景意义的建构者。当教师确立主题,以主题情景的形式展开教学时,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应该成为主题情景层层展开过程中的主角。我们的主题情景,也正是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内容逐渐变得完满,内涵逐渐变得丰富。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把去公园游玩,设计成本节课的主线,其中(图二)学生玩小棒摆图形的主题图,设计成几个小朋友在公园的草坪上有用小棒摆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课件展示)。师:你们想参加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拿出小棒或模仿或创造出各种图案。接着师让学生算一算摆每个图案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反馈学生的作品以及算式,把算式进行分类,抽出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第二幅情景图依然是同学们在公园游玩这根线,在学生认识乘法后用动画课件出示游乐场每一个项目上中有几个人,以及休息处桌子和椅子的张数(逐一出示),你能用最简便的方法吗{把(图一)设计成乘法的练习题}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用公园游玩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对情景图的主动构建还表现在能主动发现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果一个主题情景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情景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就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在出示第一幅图学生在游乐园中玩各种娱乐节目后,师:你从图中看到什么

生1:好多小朋友在游玩。

生2:有过山车、太空船。

生3:有小火车,有铁轨,有大树……

如果学生只能看出这些,那么既浪费了资源,又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此时,教师可以把问题限制一下,说: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游玩,你能用今天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才会注意到情景图中原来隐含着乘法的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主动选取一个场景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这样设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课堂创造的主角,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也是主题图的建构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情景图的作用

一、启发——铺设学习情境、进入新课的桥梁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小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就能够自觉地、顺利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册的《9加几》一课时,我们可以用课本中的情境图为原型设计成学校开运动会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小朋友们知道运动会是怎么回事吗

生:就是比赛跑步、跳高、跳远……

师出示情境图:现在我们就到运动场去看看,你们看图中都有什么运动每项运动中各有几个人(根据学生回答,师圈出每项运动并在旁边标上数据。)师:运动场上也有好多数学问题哦。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生:跳远和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师:算式怎么列9+8

生:跑步和跳远一共有多少人算式:9+6

生:跳远比跑步的多几个人算式:8-6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地把这些算式分加法和减法两部分板书,并从中区分出加法中的“9加几”另成一类,让学生口答已学过的算式的答案,最后明确“九加几”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揭示课题。

由上例可以看出,利用情境图给予的启示,教师把本节课设计成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境,让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架设了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又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数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提出数学问题,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探究中。

二、析疑——开启探索算理、突破难点的大门

弄清算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是学生今后正确思考数学问题,掌握合理学习方法,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关键。另外,算理的探索过程又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它往往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贯穿整个过程的,而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又是以形象思维做为铺垫的。因此,凭借情境图的直观形象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从而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以至完全内化,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例如:《9加几》算理的探究,我们就可以再次运用情境图,化静为动,创造性地使用它。在探索“跳远与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时,算式是9+8。当学生叙述算理把8个人里面拿出一个人和9凑成10,10加剩下来的7个等于17。可以用课件来演示,把两部分人数进行特写放大,生讲解,师一边演示给其余学生看。

通过教师的演示大家对算理理解得特别深刻,并且也启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想到从9人里面取出2个人给8凑成10人,10加剩下的7人也得到17人,也有学生从图中想到5个5个的数出人数等。这样就比较容易地突破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难点。

三、激活——促进练习活动的动态生成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

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练习设计几乎进入了一种思维的定势,总是把习题进行归类练习,让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从而达到熟练、巩固、提高的目的,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情感的丧失。因此,改变传统练习设计的思维方式,吸纳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来重新建构练习设计的策略已势在必行。在实践中我发现,凭借教材中“情景图”的独特功能来建构练习设计的主题和方法,不失为一种好途径。

例如在教学《轻与重、长与短、高与矮》(现代数学第一册)这一课时,练习可这样设计。

师: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和我们一样而爱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他们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事情。(出示情境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去上学,猜猜他们在路上碰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有大象、小熊、长颈鹿、小羊……。

生:他们去学校要过河,这是来了两艘小船,一艘大一艘小。

生:长颈鹿和小羊坐着车过山洞。

生:斑马过河可以经过两座小桥。

……

学生也回答了与本节课知识无关的内容,师从中提取与情境图相符的问题,重点让学生解决探讨。

师:大象和小熊坐船过河,该怎么乘船,你来帮忙出主意

生:大象坐要坐大船,因为它重,小熊要坐小船,因为它轻,这样才能安全过河。

师:看到长颈鹿和小羊坐车过山洞,你们有没有话要对它们说

生:如果山洞矮,长颈鹿就要把头低下来才能过去,因为它的脖子太长了,小羊个子矮能够过去的。

师:斑马们过小河,你猜它们愿意过哪座小桥

生:过直桥,因为那样距离短。

这时有一生提出不同意见,说让他出主意要走曲桥,因为那样好玩。

师:小朋友们说说赞成哪种意见(展开讨论)

生:走弯曲桥是好玩,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好玩,耽误上课时间,迟到了可不好。

生:多走一些路好,对身体有好处。

……

虽然学生说的答案不是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新知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喜欢走长一点的曲桥,也可以为了抓紧时间走短一点的桥。”

从上例可以看出,由“情境图”来贯彻练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原有的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虽出现预设外的情况,但这个资源的生成正是教学开放性的意外收获,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通过辩论,则可以增强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现实生活的能力,充分落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

四、建构——创编完整的课堂生活情节

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公开课,教师把整节课设计创编成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在故事的讲述和情景的呈现中探求新知,掌握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引人入胜。这不仅使学生被深深吸引,就是听课教师也深受感染。究其由来,这些故事情境的建构,有一部分是源自“情境图”的启示所产生的灵感。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册《数学广角》中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时,可以把情境图编成秋游的故事。

(一)引入

1、小明明天要去秋游,妈妈陪他到超市选食品,小明看到有这样几件食物。

主食:面包八宝粥

饮料:雪碧可乐

妈妈只允许他选一种主食和一种饮料,请你估计会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学生猜测,然后提出如何验证)

(二)新授

1、验证时,学生发现搭配方法有多种,让他们比较择优,总结出好的和自己喜欢的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为小明选明天要穿的衣裤。

衣服:红毛衣黄外套蓝体恤

裤子:牛仔裤黑裤子背带裤

3、第二天他们来到了秋游地点,老师要和小明、小刚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他们排成一排,你猜他们可能怎么样排

(三)巩固小结:

秋游结束了,小明、小刚、小东三个好朋友每两人握手一次说再见,需要握几次手呢

本节课的设计,以秋游为主题创编、串联整个教学活动,精心地安排了每个环节的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经历一次愉快的秋游活动的同时,经历了一次饶有趣味的、难忘的数学生活。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这种充满情趣的课堂情境中进行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法岂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理想境界而这种效果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我们的设计者能精心地研究了书本中“情境图”的设计意图,且能合理取材,借材发挥,创编出充满情趣的课堂情节的结果。

三、情景图的使用策略

教师是情景图的设计者,面对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怎样有效的使用这一资源来辅助教学呢,因此,使用的策略已成为研究的核心。在一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用得较多的方式为以下几种:

1.在问题的指引下看图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当他们面对色彩鲜艳的情景图画面时,吸引他们的往往是图形的外表,卡通的形象,童话故事的内容,事件的本身。因此,要让他们从情景图中抽象出隐藏着的数学问题,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指导观察。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时,情景图反映的是北京申奥成功的喜庆场面,图中间是北京、多伦多等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票数的统计表。教学时,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画面:

①你知道图中说的是什么事情吗

②根据给你的数据,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怎样去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④你知道谁赢了怎么看出来的

又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主题图画着六条由6个△组成的金鱼图,师放大该图,于投影中出示。让学生带以下问题观察图:

①图中画着什么你看出什么奥妙吗

②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③根据你的观察填写下表:

④能根据表格反应的信息编出乘法口诀吗(小组讨论)

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情景图,使图中的数学问题逐渐明朗,学生的思路也显得非常清晰,有条理,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看图识数学的敏感性,感觉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觉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变图为玩中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做一做、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感知,建立表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例如一年级上册107页的“用数学”中,教材只提供给学生一组兔子图,教师可以将这组信息作为练习内容,重新创设新的资源。用电脑绘制6种不同颜色的小动物打印出来,并配有六组精美的彩色背景图。教学时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粘到背景图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且能出现多种信息,课受学生喜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和求知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

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汇报的形式,根据自己设计粘贴的图意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以“小马图”为例,学生根据自己贴的画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然后他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小组按群来分,列出了

“3+4”和“4+3”两个算式,有的小组按颜色来分,列出的是“5+2”;有的小组按大小来分列出“4+6”和“6+1”。同是一幅图,都是为了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学生却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可见这种设计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3.变静止为动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前望尘莫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悄然走进课堂,这无疑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习者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提交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等。因此运用CAI课件,把静止的情景图逼真的演绎出来,将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完整。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书中的情景是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间,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可把四幅图用课件动画展示设计为“小明的一天”,屏幕播放小明早上起床,角落有时钟显示6:00,然后播放小明到校时间7:00,中午放学11:00,下午上学1:30,下午放学4:00,学生看完小明的一天的录象后,师问:你知道小明一天的作息吗就是起床,到校,中午放学,下午上学,下午放学的时间各是多少你会看哪个就先说哪个(了解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选择,把前面的每个片断分开重现,并把角落中的钟放大。

学习信息的趣味性、新颖性、探究性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也让学生在经历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使其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而教师在这过程中,没有一刻是领着学生认的,都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大家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索新知的。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化图为实践活动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活动中,孩子们能放松心情,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活动情境中获得表象,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情景图的图意,把它设计成让学生参与构建的实践活动,必将使课堂充满生机,促进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P99的“数学广角”时,其情景图是3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教师可把整节课设计为学生春游的情境,这幅图作为课堂的结尾,同学们春游结束握手告别。师:三个小朋友握手,每两人握一次手,你能猜猜共握几次吗生猜答案:2次、3次、4次、6次……。师:你能说说你的猜测的理由吗生解释的理由不尽人意,这时师:你们都不能很清楚的表达出来,怎么办呢生:我们握握看。师:现在3人小组握一握,看谁的答案最准确,生通过握手后发现是3次。接着师请几组同学上台演示,发现握手的规律(师延伸)如果4个人每两人握一次,一共握几次呢这时学生已经私下握开了,发现答案是6次,师让他们说说怎么知道的生:我们握过手了。师:你是怎么握的强调有规律握手。然而有一个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他说:我没有握手,是把每个小朋友用○表示,(他上台在黑板上演示)然后看出6次。

我们怎能不为这样的课堂生成喝彩呢通过3个小朋友的握手提供的表象,这位学生举一反三,用图形来表示握手的过程,这不正是实践活动想要达到的目标吗进一步还会有学生不必画图形,有的在脑中呈现握手的场景,或画图形的过程,使得具体形象思维顺利过渡为逻辑思维,探索出新知的解答方法。

可见把情景图转化为实践活动的策略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出新知的规律,而且还能在动态活动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

五、研究后的思考

本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是城关小学,学校硬件设施比较齐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情景图设计成动画效果,以此来辅助课堂教学,溶数学知识于生活情境中,使其具有生活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然而,目前教师中能自制课件的人毕竟有限,还需要依赖学校中的能手帮忙,当教师在备课时有了灵感却只能写下来,不能附注行动,实在是非常遗憾。虽然,我校在上个学期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简单的flash制作,可那离能真正表达教师的创作灵感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如何让大多数的人掌握制作课件的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极需解决的困难,需要学校领导的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其次,我们也看到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多媒体硬件,使得化情景图为动画的设想成为不可能,如何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充分的运用情景图来辅助课堂教学呢怎样做到化静为动呢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目录:

陈桂云《超越教材,凸现主体》福建教育 2005第1期

景具仓《例谈数学教科书与数学课程》小学教学参考 2005第1期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福建教育2004第6期李雪强《哪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得到的最多》福建教育2005 第4期刘荣娇《“主题情境”需艺术加工》中小学数学 2005第3期

叶志宏《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教学月刊 2005第3期上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1.您认为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A 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 B 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2. 你在教学中是否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效果如何?() A 积极改变,效果很好 B 积极改变,效果一般 C 积极改变,没有效果 D 没有改变 3. 教学中你是否充分实现了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 A 实现得很好 B 一般 C 不好 4.教学前你常做的教学准备是() A.凭经验备课B 照抄相关教学设计备课C.阅读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和背景材料,根据学生实际有创意地备课 5.你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怎样确定?() A.根据教材B.凭直觉C.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目标分析D.按常规E.其它: 6. 教学中,你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是() A.常使用投影仪、录像机、语音设备、教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B.使用教学挂图或其他教具C。一支粉笔、一张嘴 7. 你在教学中遇到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而影响教学进度的尴尬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 A 经常遇到,以学生为重 B 经常遇到,以进度为重 C 偶尔遇到,以学生为重 D 偶尔遇到,以进度为重 E 没有遇到过 8. 在教学中,你是否结合教材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A 经常组织 B 时间紧,偶尔组织 C 没有组织 9. 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了,你是怎样做的?() A 继续讲自己的 B 及时反思调整 C 很烦躁,情绪低落 D 其他 10. 你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A 让学生自由地学 B 随时巡视,随时指导 C 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有障碍时给予指导 D 其他 11. 学生之间在交流讨论时,你的行为经常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夏张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许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勿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位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我们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许多课堂表面上热闹、生动,试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但静心反思时总觉得有许多缺憾。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意识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 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 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课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课内损失课外补,仍然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的 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 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发布者: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 17:26:03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9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9篇 第一篇 一、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教材内容改编得更贴近生活实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亲近感,增强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我就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如“小红跳绳跳了105下,小华跳了95下,小红和小华共跳了多少下?”“爸爸今年45岁,小丽今年9岁,爸爸比小丽大多少岁?”“爷爷给了小华50元去买钢笔,买钢笔需要23元,售货员应该找零多少元?”等问题情境。这些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问题。学生很容易“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学生在课堂上乐学、爱学,感觉生活就在课堂当中,课堂成了探索生活问题的场所。 二、创设生活游戏情境,让数学知识融入生活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一节内容时,我就开展了“小小超市”这一数学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服务员与顾客,在“超市”进行“购物”或“售货”的交易活动。比如,1千克西瓜是2元,你买5千克西瓜是多少元?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服务员”与“顾客”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交流中不仅能够巩固、熟练数学知识,还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锻炼自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活动游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交流、沟通中使数学知识自然内化为一种能力。 三、将数学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数学知识 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很强烈。使数学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学过图形面积计算以后,我引领学生到学校操场去实地测量一下学校操场的面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

如何用好数学情景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204795.html, 如何用好数学情景图 作者:孙安 来源:《神州》2012年第21期 摘要: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每一节课都会安排一个主题情境图, 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利用数学情景图,贯穿新课教学;灵活使用 情景图——合理把握情景图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情景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激发探究欲望;结合“情景图”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四个方面的阐述,对如何用好数学情景图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情景图的作用发挥到更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图 前言 打开青岛版数学教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情景图最吸引学生的眼球,逼真的生活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使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与自己生活贴得那么近。数学情境图的设计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另外,融入生活气息的情境图,给数学赋予了生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用好情景图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浅谈自己几点体会: 一、利用数学情景图,贯穿新课教学 利用数学情景图,贯穿新课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理解认识情境图,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文 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充分利用好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情境图都是以场景的形式呈现,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景并与生活紧密相连,有 丰富的现实意义。在教四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学的开始,充分利用“挖掘机铲土”的生活画面的 情境图,结合当地新区的建设发展,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适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铲斗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有“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回顾什么是锐角、直角和钝角”,同时学生还发现了有一种角是“平平的”,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和思考,此时我通过学具转动角的一边,观察思考在转的过程都出现了哪些角。这样,利用主题情境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 2.理解认识情境图,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 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要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中指出了国际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对话、语言发展、挑战性的活动和学习背景化。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

20xx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20xx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 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建构了数学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六步骤为核心的“361”模式。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课堂上的实际做法。 一、完善与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61”表示的意义:“3”是课堂预案,指的是“学习内容分配、学习形式选择、学习时间安排”;“6”是教学过程,指的是“三环节6个步骤”;“1”是教学效果,指的是“上1节高效课”。在整体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阶段:即“课前”周密计划,“课中”灵活运用,在“课后”有效反思。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体现在学习形式的时间分配上。课堂40分钟按照3:6:1的比例,划

分为“12+24+4”。要求小组合作占到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师生互动拓展延伸。第二方面体现在小组建设上:即3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10%是学困生。好中差这样有机搭配,体现均衡性。第三方面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3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6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具体的六步骤模块为“导入设计—出示目标—探究新知—巩固拓展—课堂小结” 二、优化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上好一节精讲探究课,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步骤教学:第一,在“导入”设计中,要创设情境启动“自主探究”活动。导入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共鸣。如: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课,先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再以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创设情境,就会自然地进入新知环节的学习。第二,在“目标”出示中,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

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使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当前数学课程的发展,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线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研究,走出一条新的课堂教学之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生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应是最好的选择。笔者结合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尝试了“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富有个性的数学情趣课堂。 “情境教学”模式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然而,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一,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备课时,教师只是考虑自己应该怎么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牵制学生前行,

学生不用思考、不需要探索,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学生成了聆听观赏的吸收者,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根本无从谈起,背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其二,缺乏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与理解。教师的备课不能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去深入解读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把握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材的传声筒,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并且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根本没有把研究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作为首要工作来做,更不能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效率低。其三,课堂教学沉闷,师生没有活力,更没有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教师未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探究活动的机会和舞台,没有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其四,习题设计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高。对教材中的习题缺乏研究,认识肤浅,达不到对课堂学习内容解释应用和练习检测的真正目的,这也是使课堂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就上述问题,笔者经过探索、思考,提出了“情境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的理论构想 一是依据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09-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

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是学生对于数学的起步,是至关重要的课程。传统教学的生硬和死板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而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指导下的数学课要不断地输入新能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创设良好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此时所扮演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学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知识。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利用幻灯片播放动画情境:一个鸭妈妈带领鸭宝宝在小河里排成一队,它们准备回家,可是游着游着前方出现了三个障碍物,导致鸭妈妈和宝宝们没有办法回家,鸭宝宝全部大哭起来。这时障碍物变成了三道“十以内的乘法”。 师:小朋友们快看,谁能帮助鸭妈妈和宝宝们顺利回家啊?(学生纷纷举手) 小朋友们看到了它们感兴趣的动画,立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老师在这个时候的恰当引导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活力。 三、激励学生,引导发散思维

不难发现,小学的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这种赞赏并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而是简单的认识:老师认为我今天表现得比昨天好,同学们都喜欢我。这不仅仅是一种愉悦的心情,还是自信心的积累。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所以,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赞美。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单纯地让学生机械背诵、识记数字,甚至单纯记忆一些计算题的做法,这不是数学启蒙,这种机械的数数和运算,不等于学生头脑中数的概念已经形成,也不能证明学生已掌握了数的知识,随着学生无意识记忆的消失,所背诵的题目自然也会全部忘记。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可以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组成”时,除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验证“不同的三角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就有学生能够提出“平行四边形从中间划开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吗?”这样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深入地理解问题,积极地发现问题。 四、贴近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 要把数学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特定场景中去,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恰当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体会到数学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老师星期天去买苹果,苹果售价是8元每千克,老师买了14元钱的苹果,

《小学数学主题情境图的合理运用》课题研究思路

《小学数学主题情境图的合理运用》 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 到每个单元,小到每个课时,几乎都有主题情境图。主题 情境图是数学学习重要素材之一,而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 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 材的选择与应用不仅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 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 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主题图 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主题图”总 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 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的认知 经验,可是也有一些无关信息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抑制 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有的老师只是为了使用主题图而用,导致表面看上去课堂非常热闹,却使得课堂上需要花 大量时间才能切入学习的正题。使得好多数学课上成了说 话课,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内容,而且有些主题图根本 调动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不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使 得主题图失去了其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 数学味。对于主题图的应用,要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科学引导,教师必须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 解和把握,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 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重构小学数学

主题图文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做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只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营造浓郁的数学主题图文化的氛围,让数学走向生活,走进人本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创新程度:关于主题图的运用,相关文章零零碎碎看到过很多,也有一些相关的课题,他们的观点是正确运用主题图,体现主题图的价值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主题图,发挥主题图的功能。而在我校也有教师做过本相关内容的个人课题,正因为这样,才可以做到有比较、有鉴别、有提升。本课题与相关文章及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的范围不同,研究的深度不同,比以往相关内容挖掘的更深、更广一些,包括主题图的功能、设计、运用、创新等相关文化作深入的研究。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思路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到以下目标:①、改变以往对主题图“敲门砖”的简单定位,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②、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以“灵魂”,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③、在对主题图的分析与应用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2、研究内容:①、主题图的功能研究。②、主题图的运用研究,如何才能使其发挥它应有的最大价值?③、如何更好的创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学习心得笔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研究学习心得 笔记 ; 今年3月中旬,我有幸阅读了《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才懂得“爱不释手”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为我们学习新课程.掌握新课程.感悟新课程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可能。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课堂提问,要问到点子上》深深触动了我的心。钱老师说:“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锻炼和掌握“善问.巧问.妙问”的技巧,让自己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成长树一座风雨航程中的灯塔。 ; 是啊!“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善问的赞扬。其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精辟的指出提问是一门艺术,所以,课堂提问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 ; 作为一线的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犹如响钟重重叩击我的心灵,“课堂提问要问到点子上”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前程。下面结合培训会上的两节数学课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例如,观摩了张XX老师执教《平均数》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不断的追问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一开始张老师设计了“投篮比赛”的情景引入,引出数据 3.7.2,学生凭直觉发现4可以表示小刚一分钟的投篮成绩,有孩子就说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老师追问:“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成绩吗?”生答:“不能。”“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也不能。”老师又问:“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他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答:“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通过不断的追问,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像这样的追问贯穿整节课,而且问得巧妙,引导得当,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讲完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后,出示三个纸袋,里面装着三角形纸片,并且露出一个角问一“纸袋里面装着各是什么三角形”?同学们顺利地判断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露出的是直角.钝角),适时发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露出第三个纸袋的一个锐角,有的同答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教师适时再问:能根据一个角是锐角,这一个条件来判断这个三角形吗?这样在学生的疑问点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茅塞顿开。 ; “善者问,如攻坚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设问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问得巧,问得妙,才能让课堂提问更有效,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理应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总结反思,形成独特的提问艺术,在师生之间一个一个的互问中探究,揭开一个个数学知识的面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最新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正在为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而努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情境创设的U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我教学的《左右》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开始,我创设生活悄境,用鼓掌来引入左手和右手。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分辨这两只手?从而引入课题(左右)。 探究新知部分,我乂创设了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身体上的左右。1、说一说。师:“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例)2、找一找。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同桌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3、玩一玩。通过老师带着学生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理解生活中的“左右”,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1、摆一摆。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2、说一说。看着摆好的文具,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3、数一数。让学生从左右不同的方向数一数橡皮是第儿个?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4、反馈练习:小动物排队。这里创设游戏悄境,老师发口令,请小动物们按口令排队,再组织学生用左右来描述小动物们排队的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将“左右”在游戏中得到了实践,实现概念的外化运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