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坦克炮60年发展史

中国坦克炮60年发展史

中国坦克炮60年发展史:从仿制苏联到自行研制(1)
小大打印 2013-09-10 13:49:57 《兵工科技》 徐焰 参与评论(6)条
作为攻防能力兼备的现代陆军地面机动火力,坦克自诞生以来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现代坦克每提升一代,都伴随着其在火力威力,防护水平以及机动能力的跨越式进步。其中仅就增强火力这一点来说,出于口径越大、威力越强的道理以及后来坦克炮弹种的变化等原因,坦克炮总的发展脉络是火炮口径不断增大并经历了从线膛炮到滑膛炮的演变。毫无例外,我国在发展坦克以及坦克炮的历程上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上一张我国坦克炮发展是从仿制俄罗斯T-34坦克85毫米线膛炮开始的。图为中国装备的T-34坦克下一张
我国坦克炮发展是从仿制俄罗斯T-34坦克85毫米线膛炮开始的。图为中国装备的T-34坦克
【起步:仿制苏制85毫米、100毫米线膛炮】
我国坦克炮的发展是从仿制苏制装备起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先后仿制了ZIS-S-53和D-10T两种苏制坦克炮。
仿制苏制ZIS-S-53型85毫米线膛坦克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9月底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为提高志愿军装备实力,苏联政府应中国政府之请在短短一个月内迅速向中国供应了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486辆。这批援助物资中就包括二战期间著名的苏制T-34坦克。随着后来进入志愿军部队的T-34坦克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在随之而来的维护和修理工作中逐步掌握了其ZIS-S-53型85毫米线膛坦克炮的生产技术,这可以说是中国坦克炮研制历程的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增强东南沿海对台作战部队战斗力,我国开始独立研制适应南方水网稻田环境作战需要的国产轻型坦克。1958年研制第一代轻型坦克研制任务下达后,军工部门几易其稿先后推出了"131"、"132"和"132A"三套设计方案。三套设计方案均采用了一门我国自行研制的76.2毫米主炮。但是受当时具体条件限制,国产76.2毫米火炮技术不过关,无法达到实用状态。为尽快完成新型坦克研制工作,军工部门决定放弃76.2毫米主炮方案,改用仿制并改进了的ZIS-S-53型85毫米炮作为新型坦克主炮。1962年年底国产轻型坦克正式定型并被命名为62式轻型坦克,其所采用的改进型ZIS-S-53型85毫米炮也随之成为第一种获得正式定型的国产坦克炮。
作为ZIS-S-53的仿制型,中国85毫米坦克炮在弹道性能上和原型并没有太大不同。二者在外形上的唯一区别是,和ZIS-S-53相比,国产85毫米炮在近炮口处增加了抽烟装置,使坦克炮塔在主炮射击后不再硝烟弥漫,从

而有效改善了坦克
手的工作和作战环境。在内部结构上,国产85毫米炮用滚针式耳轴代替滑动轴承耳轴,并装有弹簧补偿器,解决了原炮瞄准时抖动的缺点。该炮最大直射距离为950米,主要使用破甲弹。由于62式轻型坦克服役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轻型/水陆坦克装备有76.2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因此其一度获得过"世界上火力最强的轻型坦克"的殊荣,被作为小车扛大炮"的典型而载入史册。
仿制苏制D-10T型100毫米线膛炮
朝鲜战争结束后,根据中苏协议,1956年中国获得了苏制T-54A中型坦克全部技术资料和少量实车。为了完成T-54A型坦克仿制工作,中国正式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坦克生产厂-617厂。中国科研人员在苏联工程师帮助下,掌握了包括D-10T线膛炮在内的T-54A坦克全部生产技术。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阅兵式上,32辆中国造T-54A坦克首次亮相,并在1959年底被正式命名为59式主战坦克。


59式主战坦克所用D-10T线膛炮其身长5.3米,重1948千克,最大直线射程1100米,因首次采用了高低向和水平向双向稳定器,命中精度较高,是二战期间当时苏联坦克部队最好的坦克炮。但由于其原型是苏联海军B-34型100毫米舰炮,而不是专门设计的坦克炮,因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最关键的穿甲能力上,该炮在1000米射击距离时穿甲威力为142毫米,仅与当时美军M48主战坦克90毫米线膛炮相当。
但对于当时中国而言,在坦克炮特别是大口径坦克炮研制上,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其次才是具体技术指标的"好坏"。从这一层面上讲,D-10T和更早的ZIS-S-53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即通过这两型火炮的仿制,中国初步掌握了坦克炮基本技术,为随后进行独立研制打下了基础。
【探索:国产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
早期坦克炮是线膛炮一统天下,各国主战坦克装备的是清一色的线膛炮,我骨59式坦克采用的即是线膛炮。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首次在其第二代的T-62坦克上采用了滑膛炮,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滑膛炮之所以受各国青睐,主要是因为其相对于线膛炮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滑膛炮没有膛线,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没有了膛线磨损,使其炮管寿命要长干线膛炮,其次,滑膛炮由于没有了线膛炮因膛线根部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的问题,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这样对提高弹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帮助,而线膛炮要想获得高炮口初速必须具备更高的膛压、更长的身管长度,而这对坦克炮来说都是有极限的。第三是弹种原因。当时坦克弹种主要有两种,即尾翼稳定

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随着坦克应用复合装
甲和反应装甲技术,破甲弹对坦克的威胁降低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便成了最主要弹种。但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长径比很大,其长杆形弹芯根本不适合旋转,否则在炮管中高速旋转会使其结构强度降低,并且在弹头接触装甲时由于旋转产生切向力而更容易跳弹。因此可以说用滑膛炮取代线膛炮是大势所趋并代表着坦克火炮的发展方向。
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为有效对抗集结于我国北部边境、装备了最新型T-62坦克的大规模苏军机械化集群,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全面启动了新型坦克研制计划。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包括WZ-121(即后来的69式)和WZ-122两种型号,与其对应的坦克炮分别是100毫米滑膛炮和120毫米滑膛炮。
国产100毫米滑膛炮


1969年初中国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冲突中缴获了1辆完整的苏制丁-62坦克。通过对这辆坦克的全面剖析,中国获得了包括其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在内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这些技术随即被应用到了WZ-121的研制工作上。1974年新坦克和配装的新型火炮同时定型,并被正式命名为69式主战坦克和69式100毫米滑膛炮。而之所以没有直接研制T-62的115毫米滑膛炮,一方面是因为研制100毫米滑膛炮可以仅通过少量改动即可直接利用现有100毫米线膛炮生产线,而无需另外投资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也已有了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计划。
作为中国自行研制坦克炮的第一次尝试,69式100毫米滑膛炮和59式主战坦克上的仿D-10T式100毫米线膛炮相比虽然外形相似,但无论在炮口动能,穿甲威力还是射击精度上都不及后者水平一例如在1000米距离时,其穿甲能力仅为100毫米。此外其炮管内也易产生火药残渣滞留膛的问题,使火炮需要不断擦拭,因此装备后并不很受使用者欢迎。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适合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坦克又改回了100毫米线膛炮。
国产120毫米滑膛炮


除了69式主战坦克外,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有一个战技指标明显高于69式的国产第二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这便是WZ-122型坦克。在该型坦克设计之初,装甲兵指挥机关就明确提出,新型坦克火炮威力要能对付已有的(T-54/55/62及美国的M-60等)和近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中、重型坦克。因此122坦克没有沿用59/69式上装备的100毫米线膛/滑膛炮,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门120毫米大口径滑膛炮。遗憾的是,WZ-122型坦克研制计划后来于1973年下马,与其配套的这种新型120毫米滑膛炮的研制工作也随之终止。
客观地讲,通过对T-62中型坦

克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技术的剖析,中国坦克科研人员得以接触并随
之研发了代表未来坦克炮发展方向的滑膛炮,虽受具体科研体制和基础工业限制,先后进行的100毫米和120毫米两种滑膛炮最后或未大量装备或下马,但这两种坦克炮的研发却表明中国在坦克炮的研发思路方面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极富前瞻性地迈入了滑膛时代,这为中国坦克炮最终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埋下了伏笔。
【徘徊:81式、83式105毫米线膛炮】
69式坦克定型后,同一时期的苏联T-62,美国M60等第二代坦克在各项综合战技指标上都要较之先进。单从火炮口径上说,T-62坦克为115毫米,M60为105毫米,69式坦克100毫米滑膛炮的火炮威力显然低一个档次。因此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加快研制国产第二代坦克,但在新一代坦克装备部队前,我国采取了改造升级各型老式坦克,以提高其战斗力的做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从国外引进了英制L-7式105毫米线膛炮并将其装备在了59、69系列坦克上,试用效果良好。该型火炮国产化工作于1981年完成,后被正式命名为81式105毫米坦克炮。后来通过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又定型了一款83式105毫米坦克炮。和81式相比,83式在炮管上加装了由薄铝板、硅橡胶带及卡箍组成的热护套,可减小阳光照射引起的身管变形弯曲从而有利于提高火炮命中率。应该说,通过对这些老式坦克实施包括火炮等设备的换装,使其具备了"准二代坦克"的水平。
到了1987年,国产第二代主战坦克完成了技术定型,这便是现在人们俗称的80/88式坦克。与国产第一代坦克相比,80/88式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首次使用复合装甲提高防护能力、采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首次应用6对负重轮(这是80式坦克与59式、69式、79式坦克最明显的区别之处)。80/88式坦克所装备的便是81/83式坦克炮。该型火炮威力较强,最大直线射程达到1600米,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150毫米装甲。因为重量和后坐力都比较合适,该炮后来还被其他国产轻型坦克、装甲车辆,如63A水陆坦克、63式轻型坦克改进型或轮式坦克歼击车选中成为其主要武器。
【跃进:国产125毫米滑膛炮】
81式、83式105毫米坦克炮在技术水平上毕竟还属于第二代坦克炮,就在81/83式坦克炮开始批量装备部队的同时,苏联和西方装甲部队已经开始全面换装配备了125毫米/120毫米等大口径滑膛炮的第三代坦克,这就让81/83式坦克炮陷入了"一问世就落后"的尴尬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从国外引进了T-72坦克并在其2A46型125毫米大口径滑膛炮基础上开始了国产大威力滑

膛坦克炮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有关部门通过继续对WZ-122型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进行完善,
从而使其各项指标和德国120毫米滑膛炮不相上下(德国"豹"2坦克120毫米滑膛炮直线射程1800米,可在2000米距离时射穿640毫米装甲)。
经过对国产125毫米坦克炮和国产120毫米坦克炮进行全面比较,最终前者被选择成为国产新一代坦克的主炮。原因之一就是,根据数据对比,国产125毫米坦克炮有一定优势,而且其配有自动装弹机,能够将坦克乘员减少到3人,不但提高了射击速度,还可节省坦克舱内空间。而在竞争中"落选"的120毫米滑膛炮,后来成为了以83式自行榴弹炮底盘为基础发展出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主炮,也算有了-个不错的归宿。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中国国产125滑膛炮系由2A46仿制而来,但中国军工部门并没有简单照搬2A46,而是结合部队实际需要,做出了一系列后续改进。中国目前装备的125毫米滑膛炮主要包括2种型号,第一种装备于96式主战坦克,身管长度48倍口径,但和原型的2A46相比,进一步加大了药室容积,有效地提高了炮口动能和火炮威力。第二种则装备于99式主战坦克上,身管长度进一步增加到了50倍口径,进一步提高了威力。
125毫米口径滑膛炮的服役让中国主战坦克的火力达到了世界水准。据99式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院土介绍,就坦克火炮威力而言,中国99式主战坦克配备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则可以达到960毫米以上,相形之下美国M1A2主战坦克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为81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为650毫米,因此就目前坦克火炮的威力而言中国的水平肯定是最强的。
【未来:传说中的140毫米滑膛炮】
毫无疑问,坦克作为现代陆军的重要地面装备仍将在现在以至未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世界各国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坦克炮威力的研究也会持续地进行下去。就拿英国和德国来说,据说他们已研制开发了140毫米口径坦克炮,-旦实现列装,其坦克火力当刮目相看。


据说中国也已将自主研制新一代大威力坦克炮的工作提上了日程。据外界传闻,中国已经开始自行研制140毫米口径滑膛炮,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5年6月报道,中国已经完成了140毫米口径滑膛炮的研制工作,并在99式主战坦克上进行了装车试验。根据其公布的数据,中国新型140毫米滑膛炮仍采用了分装式弹药,并配备有和国产125毫米滑膛炮所装备的自动装弹机结构相似的新型装弹机,按照其

说法,中国新型140毫米滑膛炮威力强大,具备在2000米距离上击毁M-1A2正面装甲的能力!
笔者个人以为,一般而言
,火炮口径越大,其射程以及毁伤力就越大(如155毫米炮最大直射距离就可达6000米),同时重量也就越大,坦克若装备大口径火炮,由此导致的负重无疑将对坦克的机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大口径、大威力坦克炮是否真的就一定很重,需要坦克付出牺牲机动性能的代价?在诸如140毫米口径坦克炮研制成功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