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进展*

蒋志刚 李春旺 曾 岩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080)

摘要 野生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兽类约500余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以往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野生动植物既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组分,及其在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许多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破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目前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已占野生动物种数的12.2%。野生动物保护科学及研究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门管理科学。

本文就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科学研究、栖息地研究与保护、种群恢复和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等方面,回顾中国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在新世纪中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动物学 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 野生动物国际贸易

1 野生动物基础科学研究

中国的野生动物基础科学研究集中于动物系统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行为学、动物生态学、 动物地理学以及野生动物物种濒危机制研究。王祖望和张知彬(2001)回顾了我国动物学研究 的历史,从生态学、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和古兽类学,阐述了近20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据此,他们认为兽类学研究的前景广阔:第一,兽类系统学与生物多样性依然是兽类学的重要 研究内容;第二,兽类生态学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行为学及行为生态学将从起步阶段迈 进稳步发展阶段;第四,应时代之需,兽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研究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王应祥等(1999)研究了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Huang等(2002)报道了中国白 头叶猴的现状与保护。据记载中国叶猴可能有5种: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entellus)(含2 亚种)、戴帽叶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灰叶猴(T. phayrei)(含2亚种)、黑叶猴(T. francoisi)(含2亚种)和金叶猴(T. geei)。5种叶猴在我国均系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据近期调查,我国有约1000只长尾叶猴、500~600只戴帽叶猴、5000~6000只 灰叶猴、3200~3500只黑叶猴 (其中1200~1400只白头亚种),我国是否确有金叶猴分布尚待 核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建立3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叶猴的栖息地,叶猴的栖息环境 有所改善,人为捕杀已被禁止,叶猴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朴仁珠等(1999)研究了西藏高原的野牦牛(Bos mutus)。他们报道西藏野牦牛平均分布密度为0.079头/km2,每群平均头数为12.71头,种群数量达7959±802头,分布面积为1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4680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2-1-03,KSCX2-SW- 118,KSCX3-IOZ-02)资助

km2。新疆有3031头野牦牛,甘肃有103头野牦牛,青海有4092头野牦牛,中国野牦牛总数为15000~20000头,分布总面积为466000km2以上。但是,目前野牦牛分布区已被分割为5个孤立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

蒋志刚(2000)提出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结构概念与PAE编码分类系统,统一了行为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他还提出了行为的表现空间和行为的刚性与弹性等新概念(蒋志刚等,2001)。他们发现野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小圈圈养时被压抑的弹性行为,野放后会充分表现出来。他们在北京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中心研究了空间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空间对大熊猫发情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这些都证实了动物行为弹性与刚性的理论。他们还发现圈养大熊猫雌雄个体配对时存在性选择现象,雌雄大熊猫均选择交配对象是影响大熊猫交配成功的因素。Carin Harrison研究了东北虎与孟加拉虎的呆板行为(Stereotype behavior)与圈养空间之间的关系。她发现增加运动空间将减少虎的呆板行为。这些研究对于人工繁殖濒危物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群体生活的灵长类来说,个体的顺位是影响该个体其它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李进华(2000)研究了短尾猴对顺位关系的认知,他通过对安徽黄山风景区鱼鳞坑群短尾猴的野外观察和有关行为分析发现,短尾猴可以认知:(1)自己顺位的变化,(2)自己与其它个体顺位的高低,(3)其它个体之间顺位的高低。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动物认知能力的进化。

任宝平等(2002)观察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一群半散放的川金丝猴的交配活动,定义了川金丝猴的交配模式。阎彩娥等(2003a;2003b)和Zhang等(2000)报道了笼养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交配行为和产仔行为的季节模式。Liang等(2001)和梁冰等(2001)对圈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他们还探讨了川金丝猴形态、生理和行为发育的一般模式。Li 等( 2001,2002a; b)相继报道了神农架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的季节性食物偏好、冬季栖息树选择以及季节性日活动的规律。这些研究为金丝猴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阎彩娥等(2003a;2003b)以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放射免疫法监测尿液中的性 激素水平,推测月经周期和妊娠期长度,利用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行了早期妊娠诊断。发现川 金丝猴的性行为受性激素调控,探讨了雌性川金丝猴妊娠期邀配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中国特有物种。关于其繁殖习性和社会行为等的研究不多。He 等(2001)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s)研究了滇金丝猴的发情周期里繁殖激素分泌的情况。他们的结果表明滇金丝猴许多繁殖激素的分泌模式与其它旧大陆猴种类的相似。滇金丝猴有一个较长的孕期,这可能与它的分类地位有关。Y ang和Zhao(2001)报道了丽江滇金丝猴偏好采食竹叶。Cui(2003)报道了滇金丝猴与秃鹫类猛禽之间的捕食与反捕食的相互作用,首次揭示了金丝猴对其捕食者天敌的行为适应策略。

戴强等(2001)用BBSS方法(Batchelder Bershad Simpson Scaling Method)对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的社群等级进行了排序,发现其等级制度为近单线式。成鸟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成年雄鸟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鸟。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体重相近的雌性个体中,面部红斑和耳簇羽对社群等级有很大的影响。

蒋志刚小组开展了关于动物聚群行为、同性聚群行为及其功能的研究。他们进行了有关麋鹿与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的同性聚群行为研究,提出了测度动物聚群强度和同性聚群强度的方法,检验了有关动物同性聚群的假说(蒋志刚等,2000;Jiang 等,2000)。李春旺

126

等(2000)研究了麋鹿繁殖行为和内分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揭示了内分泌激素与麋鹿繁殖启动的关系;通过对麋鹿的发情及社会行为进行的系统观察,进一步阐明了繁殖期雄鹿的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交配的关系;还测定了不同繁殖状态雄鹿血液睾酮和皮质醇的含量,同时还分 析比较了麋鹿茸、梅花鹿(Cervus nippon)茸和黇鹿(Dama dama)茸类固醇激素的含量(Li 等,2001;李春旺等,2000;2001;2003a;b)。他们还研究了麋鹿幼仔的行为发育,发现在断奶前的麋鹿幼仔不表达同性聚群行为,但是幼子在行为模式,如玩耍行为上存在性二型。同时,他们 还发现麋鹿的同性聚群现象与不同性别个体的活动不同步性有关。郭松涛等(2003)对天山盘 羊(Ovis ammon)的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Liu 等人(2003)发现雌性和雄性圈养大熊猫花同样的时间取食和运动。与雌雄相比,雄性表 现出更多的蹭阴标记行为。生活在半自然环境里的雌性大熊猫花费在刻板行为上的时间显著 少于传统笼养的雌性大熊猫。刘定震等(2002)发现圈养大熊猫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 频次显著高于雌性。随年龄的增长,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 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Yang等(2001)发现圈养白暨豚18:00~6:00间的休息行为在采食后显著增加,而在6:00~18:00间的休息与游泳交替间隔会随采食活动而有所拖延。陈道权等(2001;2002)描述了白暨豚性自慰模式,白暨豚性自慰行为的发生频率和血清睾酮激素水平都有周期性变化, 春季为高峰期,秋季有1个小峰。他们从性自慰行为和血清睾酮激素水平季节变化,推测了白 暨豚性腺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宋延龄研究组对秦岭羚牛的食性、家域、采食行为、活动节律和集群组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宋延龄等,2000;曾志高等,2001a,;b; c; d;Zeng 等, 2002)。李长生等(2002)对野生狍(Capreolus capreolus)进行了研究和观察,同时查阅国内外有关狍的技术资料,分析了狍的分 类地位和亚种特征、被毛的变化、狍角的生长规律,野生狍的栖息环境和食性、野生狍的群体结 构、繁殖生理特点和繁殖周期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开展狍的科学驯化奠定了基础。吴建平 等(2001)研究了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Zhang(2000)在英国Whipsnade 野生动物园研究了獐的日活动节律。他的结果验证了“不同性别个体的时间预算的差异与性二 型程度有关”的假说,獐的性二型不明显,因此不同性别间时间预算差异不大。

鸟类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因种而异,并会影响其繁殖成功。贾陈喜等(2002)采用在巢内 放置含有温度数据自动记录装置的假卵,通过记录其温度的变化来监测雌鸟产卵行为的方法, 研究血雉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雌鸟每次入巢产卵的时间是在15:16±22 min,产卵高峰 集中在14:00~16:00,每次在巢中停留2.2±0.26 h。产卵间隔为46.4±3.08 h。血雉产卵 时间很可能与避开夜行性捕食者的活动高峰有关,隔天产卵则是对高原恶劣环境条件的适应。 Liu(2000)报道了甘肃北部血雉主要在2250~3100m的云杉林和3100~3300m的高山灌丛 活动,筑巢地的高度在2560~2900 m间。繁殖季节从4月份持续到7月份。在4月的后10天 血雉表现较多的领域行为,在雄鸟占据领地后开始配对。该地区血雉的性比为雌:雄=1:1.4。 血雉的配偶系统为单配的。但是在产卵期(5月中),一些未配对的雄鸟会与失去配偶的雌鸟交 配。平均窝卵数6.0。在人工孵化箱的孵化时间24天。雏鸟出壳后双亲都有抚育行为。他 还发现血雉卵的大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大的卵可能孵出较大的雏鸟。

早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的白耳雉(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和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在它们分布区的交错带有种间交配的现象。而Lu和 Zheng(2000)报道了在距分布

区边缘很远的地方也发现了这种杂交现象。通过对藏马鸡的生态观察和对冰川历史的考察,他 们认为青藏高原地理上的多变是导致藏马鸡复杂形态变异的主要原因。

分子生物学技术给野生动物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白素英和景松岩(2001)探讨了随机扩 增多态DNA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杨玉华等(2000)通过随机扩增片段多态DNA的 方法,在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rus vipio)、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等3种中发现 一条约300bp的雌性个体特异带。他们应用这一方法成功地鉴别了未知性别的丹顶鹤个体。 曹祥荣等(2002)进行了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与3种麂属动物的线粒体细胞色素 b的系统进化分析。他们采用PCR直接测序法,获得366 bp的毛冠鹿、小麂(Muntiacus reevesi)、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等4种麂亚科动物线粒体 细胞色素b序列,发现麂属动物之间的序列差异为3.5%~4.6%,毛冠鹿属与麂属之间的序 列差异为9.29%~10.11%,估计麂属3种动物分歧时间约为142~184万年,毛冠鹿与麂属 动物的分歧时间约为370万年。

李明等(2002)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他们认为由于受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小熊猫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种群爆发并不断扩散,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面临着栖息地 丧失、片断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保护该物种,李明等(2003)对其遗传多样性及 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陕西秦岭、四川和云南3个地理单元间的基因流较低,存在显 著的遗传分化,说明羚牛具有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他们还提出应将各个分离的区域作为 独立的管理单元加以保护。Lu等(2002)研究了蜂猴属线粒体细胞色素b假基因的进化。

Yang等(2002)以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研究淡水豚的分子系统分类。结果分为三个系,即 Platanista, Lipotes, 和Inia+Pontoporia。白暨豚与Platanista或Inia+Pontoporia没有任何 姊妹关系,他们认为白暨豚应该属于一个独立的科,即Lipotidae。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所有 淡水豚属中存在有大量序列分歧,这显示它们与Odontocete科中的其它物种具有相对较长的 分离时间。

Nie等(2002)用一套完整的石貂探针操作染色体印迹的种间杂交,建立了石貂(Martes foina)、 家猫(Felis catus)、美洲鼬(Mustela vison)、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獾(Meles mele)、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小熊猫等的基因组同源图谱。18个石貂的常染色体探针分 别在美洲鼬、黄喉貂、獾、鼬獾和小熊猫揭示到20、19、21、18和21对同源的染色体片断。石貂 和家猫之间的互补印迹描绘了在石貂和猫基因组共享的21对同源的片断。染色体印迹的结果 显示,这些物种中多数染色体是高度保守的,显示与石貂和猫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的一一对应, 而只在物种辐射时发生少数染色体间的罗伯逊重排(Robertsonian fusions and fissions)。通过 比较这些物种间保守染色体片断的分布模式,并推定食肉动物祖先的细胞核型,他们在假定的 食肉动物祖先细胞核型2n = 42的情况下重建了这些物种细胞核型的进化路径。他们的结果支 持了在小熊猫和鼬属之间系统发生关系较近的假说。这些图谱中的同源数据使我们能够将猫 的基于图谱数据应用于其它建图的食肉动物物种中。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物种。我国在1979年成立了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 中心,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扬子鳄种群。Wu等(2002)用RAPD技术分析了两个圈养扬子鳄亚种群遗传变异情况。他们发现在两个亚种群之间没有遗传上的差异。他们同时指出,尽管圈 养亚种群间有高的遗传相似性(0.9896±0.0055),但不能由此确定野生种群是否存在基因丢

128

失的现象。认真收集扬子鳄畸形后代和采集野外样品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Fang等(2002)开发出一种用“southern杂交”来鉴定獐(Hydropotes inermis)肉的遗传 检验方法,为法庭提供判断证据。方法是利用pta2寡核苷酸探针,使用PCR扩增和Cytb基因 以及核糖体序列来区分鉴定。这个方法还可以扩展用于其它保护鹿类。

野生动物数量少,取样难度大。在野外工作时,动物肌肉和血液样品还难以保存。这些给 野生动物研究带来很大不便。由于动物粪样容易收集,易于保存,对动物的影响小,在野生动物 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刘丙万和蒋志刚(2002)发现粪样分析已经应用在动物的领域、食性、消化动态、疾病与寄生虫、种群数量研究。通过粪样可以得到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中许多 关键性问题的答案。李明等(2001)综述了分子粪便学可靠性和局限性,探讨了分子粪便学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李春等(2003)通过粪便激素水平分析,发现睾酮是调节雄性小熊猫繁殖行为季节性变化的生理因子。Wang 等(2002)利用野外偶然采集的伶鼬痕迹样作为 遗传分析样品,为研究野生伶鼬的遗传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法。

魏辅文等(2001)研究了朱鹮(Nipponia nippon)性别相关基因及其性别鉴定问题。朱鹮 是世界极危鸟类,由于其野生和饲养种群的近亲繁殖现象日渐严重,再引入朱鹮建立异地野生 种群已是当务之急。然而,由于朱鹮雌雄同色,从形态学特征区分朱鹮的性别,难度较大。为了 在选择再引入的释放个体时能够准确地进行朱鹮性别鉴定,他们利用PCR方法对雌性个体 W性染色体上的性别相关基因进行扩增,成功地对3只朱鹮的性别进行了鉴定。 同时,还得到 了其性别相关基因362bp的DNA序列,与近缘种东方白鹳(Ixobrychus minutus)相比有13 个碱基差异,其中转换和颠换之比为2.25。该基因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设计更为专一的朱鹮 性别相关基因引物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Li 等, 2001)。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胡慧建等(2001)研究了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鸟兽 物种数的相关性。宋大祥和周开亚(2002)根据现有的资料对中国和世界动物的种数作了一个初步的比较。发现我们目前还不清楚某些无脊椎动物门类在中国有多少种,如:颚咽动物门(Gnathostomula)、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的一部分、有爪动 物门(Onychophora)和羽鳃动物门(Pterobranchia)。此外,在我国有关海绵动物门(Porifera)、 中生动物门(Metazoa)、线虫动物门(ematod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虫益虫动物门 (Echiura)、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软体动物门(Mollusca)(部分)、腕足动物门 (Branchiopod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五口动物门 (Pentastom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部分)和肠鳃动物门(Enteropneusta)或其中的部分 分类单元的知识也很贫乏,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还对受胁动物的状况进行了讨论。无疑,森林的破坏和动物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威胁 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像我国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大国,尚有大量的物种有待调查研究和编 目。在1996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出版的《世界物种红色名录》中,中国只有5种无脊 椎动物被列为受威胁物种,仅占世界受威胁物种的总数(1891种)的0.26%,占美国物种总数 (594种)的0.84%。实际上,全球无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情况同样还很不清楚。例如像珊瑚类这 样重要的类群没有列出一种灭绝种,仅仅列出2个易危种。宋大祥和周开亚(2002)强调指出, 在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和红皮书的编写方面,今后的重点应放到无脊椎动物这样一个优势 类群方面来。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

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在研 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蒋志刚和樊恩源(2003)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 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 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 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 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 (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 等级?他们提出了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 对于不同生物类源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 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 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升一 级;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作为“个体”对待。

翼手类动物的回声定位机制一直是动物学基础研究中的热点,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滞 后于国际水平。近年来,张树义研究组以及他们的合作单位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探索性研究。 他们研究了多种翼手动物的回声定位行为,分析了回声信号,比较了不同种类定位叫声的差 异,分析了回声定位叫声频率等与体型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同域分布翼手类不同物种生态 位分化的问题(张树义等,2000a;b;周江等,2002;张礼标等,2002;Zhao et al., 2003;赵辉华等,2003;冯江等,2001,2002a;b;Feng et al., 2002)。这些结果填补了我国在翼手类回声定位 研究中的空白。

2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

结合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国研究者们开展了野生动物的资源 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如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的蝙蝠、鸟类调查。郭东龙等(2001)对山西万家 寨引黄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对策。杨道德等(2001)对都庞岭两栖 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学进行了调查分析。冉景丞等(2001)初步研究了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脊椎动物区系,发现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水保护区的地貌和小气候多样性决定 了该地动物区系组成复杂,是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ls)和小熊猫的重要栖 息地。他们还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内捕猎现状与野生动物保护。通过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及 参与式社区评估(PRA)方法对茂兰保护区内捕猎活动的存在形式和捕猎原因进行了调查,结 果为捕猎人群为10~70岁的男性。捕猎对象包括国家和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动 物。贫困、缺乏经济来源、为保护家畜家禽及农作物免受野生动物危害,是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群 众捕猎的主要原因(冉景丞等,2001)。李晓民(2002)研究了哈拉海湿地丹顶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徐国良等(2002)研究了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多样性,发现鼎湖山自然保 护区有动物68目(亚目),347科,1103种,其中有许多原始物种。这些野生动物考察为国家经 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决策信息。

刘迺发等(2002)自1986年至1999年先后5次调查了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种类

130

和数量。他们发现10多年来沙坡头保护区动物资源变化明显,重点保护动物增加了7种,目前 已达19种,其中国家Ⅰ类保护动物3种,Ⅱ类保护动物16种。他们还指出导致该地区动物种 类和数量变化的因素来自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吴诗宝等(2002)初步考察了广东省原鸡 (Gallus gallus)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现状,并就这一物种的保护提出了相应对策。

在广泛搜集有关分布资料、对我国鸟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建立数据 库的基础上,雷富民等(2002)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物种分布数据,研究了中国鸟 类特有种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他们发现我国现有鸟类特有种计100种,隶属于53属、16 科、7目,约占我国现有鸟类总种数的8%。我国鸟类特有种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不均匀的特点, 有3个分布中心,即:横断山中心、川北、秦岭及陇南山地中心和台湾岛屿中心。在垂直分布上 则主要分布于海拔1800~3400 m的中、高海拔地区。

李春旺等(2002)根据样带法调查了从蒙古共和国迁入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蒙古野驴 (Equus hemionus)数量及分布。统计总数约在11400头左右,并发现蒙古野驴种群在该地区的 分布不稳定。他们指出密集的人口,有限的食物资源和偷猎是影响蒙古野驴种群在该分布区稳 定生存的主要因素。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a sinensis)为我国特有鱼类,已知仅分布于长江和闽江。目 前胭脂鱼在长江水系中的资源量明显减少,数量已较国家一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 (Psephurus gladius)和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为少;闽江胭脂鱼种群几近绝迹。张春 光等(2000)发现造成胭脂鱼资源下降的原因主要与其自身繁殖力低,发育时间长以及过度捕 捞和水域污染等因素有关。人工放流是恢复长江胭脂鱼资源的重要手段。

2000~200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 究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南林学院等单位的研究研究人员考察了重庆“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的生物多样性。以往的奉节县志记载奉节县有高等植物1285种,其中裸子植物34种,奉节县 还有动物26种。考察队等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发现“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著名 的古老孑遗植物保存区----渝黔湘鄂交界区的一部分。植物多样性丰富,起源古老。“天坑地 缝“风景名胜区有高等植物176科813属2107种,两栖爬行动物4目17科58种,鸟类186 种,兽类51种(蒋志刚等,2002)。

李俊生等(2001)报道了黄羊(Procapra gutturosa)生物学研究现状,对黄羊的生物学研 究主要涉及到分类、形态学描述、分布、种群数量变化、食性、活动规律、繁殖、种群结构及动态 和保护等方面。Yang 等(2003)报道了中国麝类保护现状及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他们认为, 引起麝类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过度狩猎和栖息地丧失。不过中国政府已经对野生动物 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已经出台,并建立了许多保护这些动物的自然保护区 和国家公园,这些将对麝类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陈明勇(2001)采取定点、定时采集与护林员协助采集相结合的方法,经过8年的连续调 查,采集蝴蝶标本近10万件,发表西双版纳州蝴蝶名录计164属382种(含亚种)和新记录名 录计89属134种(含亚种)。

蒋志刚研究组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蒋志刚等,2001;刘丙万和蒋志刚, 2002a, b, c;Li and Jiang, 2002)。他们监测了普氏原羚的种群动态,利用航片、GM 卫星照片、 GIS模型、生境适宜度模型、种群生存力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土地覆盖变化以及草地初级生 产、生境管理措施对普氏原羚生存力的影响。Liu 和Jiang(2003a, 2003b)利用食物残渣镜检分

析,研究了普氏原羚生境中的食物网,研究了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及其与绵羊的食物竞争问 题,以及狼捕食对普氏原羚生存的影响。他们还探讨了草原围栏与普氏原羚保护、草原生物多 样性保护等问题(刘丙万、蒋志刚,2002a, 2002b;刘丙万,2002)。雷润华等(2001a;2001b)还研究了有关普氏原羚的社群行为和群体结构的时空动态等问题。

环青海湖分布的普氏原羚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差异、基因交流和近交状况等均是空白, 而这些信息是该物种的保护,特别是设计保护区,确立物种保护的进化显著单元(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s,ESU)的理论依据。为了确立保护遗传单元和了解生境破碎化对基因流和遗 传变异的影响,Lei等(2003b)分析了29个采自四个种群的普氏原羚皮张样品线粒体DNA控 制区12s和16sDNA序列,测定了普氏原羚孤立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和探讨了其分子地理系统 学,并提出普氏原羚保护的进化显著单元。

在中国,野生虎已经十分稀少。张恩迪等(2002)研究了西藏墨脱格当乡野生虎捕食家畜现 状。他们发现曾经在西藏东南的阔叶林中广泛分布的孟加拉虎,目前仅有一个小种群残留在墨 脱县境内。2000年5~6月间,在大型家畜遭受野生虎捕食最严重的墨脱县格当乡展开调查,试图寻找减轻虎害的办法。结果表明:1994~1995年虎的捕食率达到最高,对牛和骡马的捕食 率分别是17.9%和9.4%;但1996年后,捕食率分别降低到7.8%和1.8%。这可能与1996年 当地曾捕杀过一头虎有关。

Wong和Ni(2000)报道了香港九龙地区野生短尾猴属的种群动态。他们发现该地区短尾 猴类主要组成为恒河猴(Macaca mulatta),占总体的65.3%,此外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占2.2%、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占0.2%以及杂交个体占32.3%。这些动 物的分布范围为2.15km2,密度为326只/km2。短尾猴的增长率为5.6%(1992年)和7.8% (1993年),估计2000年种群数量将达到1100。他们认为引起短尾猴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公路事 故。

3 野生动物栖息地研究与保护

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1年 是项目启动的第一年。以工程项目带动行业发展,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解 决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缩小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发挥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

在2000年,2000~2050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通过项目论证,开 始制定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工程规划。2001年中国的野生动物数量进一步增加。

城市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之一。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的 研究领域。城市化的后果和城市栖息地的特征已引起了部分生态学家的关注。陈水华等 (2000)在总结国内外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探讨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一些国外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此领域研究上的应用状况,这对于 改变我国在同类研究中的滞后局面将起促进作用。周善义和肖海龙(2001)研究了柳州市夏季的鸟类多样性。

环境变化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重要因素。鲁庆彬和胡锦矗(2003)研究了岷山山系对黑

132

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生境选择的影响。经主成分分析发现食物丰度、地形、气候和海拔等是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并指出黑熊的最适生境。不同的年龄-性别组成的川金丝猴采食集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而它们的夏季活动范围受人类采伐森林活动影响(任宝平 等,2000;Ren et al., 2001)。何池全和赵魁义(2001)发现若尔盖高原沼泽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草场退化、野生动物减少、鼠害严重、局部出现砂化和盐碱化。Li 等(2002)用GIS法对朱鹮 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发现朱鹮喜好高质量的生境(生境适合度HIS>0.6),但是有些高质量的 生境并没有朱鹮。这表明在朱鹮栖息地里有某些因素限制了该物种的分布。这个研究结果反 映了朱鹮保护20年的成就和问题。通常认为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李 欣海等(2002)的研究表明,尽管朱鹮与人类保持一定的预警距离,同时也对农民的日常活动表 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显著倾向于在村庄附近栖息。

Zhou等(2002)报道了他们对长江天鹅洲水域江豚的行为和生态的观察。结果表明,与过 去的数据相比,没有发现新的江豚栖息地,反而一些曾经有的栖息地消失了。他们的结果还显 示江豚的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这种下降趋势与搁浅及由渔船引起死亡的趋势相关。不过这种 下降应该是各种环境退化复合效应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建筑、化学污染、赤潮以及船运引起 的栖息地情况恶化。

Liu等(2002)以无线电遥测法对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进行跟踪,发现保护区内大熊 猫有两个显著的活动区,冬季和夏季活动区。并且在一年里有规律地在两个活动区之间移动。 完成一次移动需要8天。Yu等(2003) 研究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栖息地边缘的利 用,他们发现大熊猫喜欢利用竹林的边缘。这些结果为大熊猫的管理提供了信息。

Wei等(2000a, b)研究了小熊猫能量利用的季节特征,并发现大熊猫和小熊猫在栖息地 选择和生境利用上存在种间差异。张泽军等(2002)调查了邛崃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对生境 的选择,指出两种熊猫在生境利用上的差异可能是其同域分布长期共存的一个原因。吴华等 (2002)研究了四川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发现唐家河自然 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栖息地利用分离主要表现在食物丰度、乔木大小、乔木密度、水源和坡位 等生态因子的分离。

穆从如等(2000)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野外调查,利用TM陆地卫星影像图的判 读,结合黄河尾闾变动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多泥沙的黄河淤积 和海岸蚀退所形成。受区域气候、地貌、地质沉积、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形成4.5 ×105hm2的湿地,其中有6.84×104hm2的人工湿地。湿地生态类型随着黄河尾闾摆动和海 退陆进程度而变化,自海洋向陆地依次为潮下带水生生态系统、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潮上带 盐生生态系统、芦苇獐茅湿地生态系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陆上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鸟类300种。石油开发和近年来黄河断流对湿地产生了 一定影响,应在开发利用中加强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管理和保护。

Sun等(2000;2003)报道了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的分布与保护现状,他们发现, 在片断化景观中的一个种群自1995年至2000年间的数量稳定,成鸟年存活率为0.64,而13 周龄幼鸟存活率仅为0.17。春季性比中雄鸟占64%,而有44%的雄鸟在春季不交配。有10% ~29%的巢被当地居民发现并取卵作为食用。他们认为栖息地不足可能影响幼鸟的存活,而栖 息地的斑块化使成鸟性比偏雄。保护斑尾榛鸡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保护现有的混交林,发展更多 的筑巢地和停止取卵行为。Sun等(2000)在长白山地区首次对斑尾榛鸡(Bonasa bonasia)的

家域和社会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该物种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空白。

Lu和Zheng(2001)还研究了白耳雉(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和藏马鸡(C. harmani)杂交后代的栖息地选择和利用情况,认为气候条件是该鸟选择微生境的主要决定因子。Ma和 Cai(2002)报道了中国西北部地区新疆大天鹅的保护现状及受胁因素。非法狩猎和捕鱼、采集鸟卵和毁坏鸟巢是威胁大天鹅的直接原因。

目前GI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但是,作为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工 具,GIS缺乏进行启发式推理的能力。因此,与擅长于此的贝叶斯统计推理技术相结合则是解 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张洪亮等(2000)以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生物圈保护区为试验区,综合 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技术建立了印度野牛生境的两个逻辑斯蒂多元回归模型:趋势表面 模型和环境模型,然后应用贝叶斯统计合并这两个模型产生贝叶斯综合模型。对印度野牛的生 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贝叶斯综合模型优于环境模型,可应用于野生动物生境概率评价。

黑面琵鹭是我国特有物种,而关于该物种的研究不多。Lee等(1995)使用无线电遥测和 GIS方法研究了台湾七股地区黑面琵鹭的冬季栖息地特征,同时指出建立缓冲区和停止破坏 环境是吸引黑面琵鹭分布到更广泛地区的前提。Ding等(1999)报道了中国北部地区发现黑面 琵鹭繁殖地的情况。

4 野生动物种群恢复

在野生动物的原有生境中恢复野生动物种群是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中国野生动物研究人员在一些中国特有物种的种群恢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华 南虎野生个体已极为少见,中国一些动物园内饲养着53只华南虎。这些虎分散饲养于22个单位,降低了适龄虎的交配繁殖机会。陈国亮等(2001)按华南虎亲缘关系将华南虎分为上海系和 贵阳系,上海系的华南虎携带优秀的多子基因,但其子代的生活力不强;而贵阳系的虎虽然产 子率不高,但子代的生活力强。目前贵阳系华南虎种群育龄虎占种群的62.3%,幼龄虎为 28.3%,高龄虎很少,仅为9.4%。

藤丽微等(2003a,b)研究了东北虎的昼间行为时间行为分配及活动节律,认为对于笼养东 北虎,扩大其活动场地、增加必要的捕食训练、改变取食时间和提高活动量,是野放驯化初期的 重要工作。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季节因素对半散放东北虎取食和社会行为影响,认为人工投食和游人 干扰是引起行为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姜新发和王丁(2000)认为,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的胁迫因子主要包括捕捞、运输、社 群隔离、栖息环境的改变、营养不良、来自其他个体的威胁、训练和临床检验等人为操作、饲养 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等。他们总结了临床上海洋哺乳动物遭受胁迫的生理学指标以及胁迫 对饲养条件下海兽行为、健康和病理学检验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预防和减轻海兽胁迫进行了 初步探讨。

黄炎等(2001)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种群的研 究,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 计算出圈养种群净增长率R0为0.209,世代周期T为9.187年,内禀增长率r为—0.170,周期 增长率λ为0.844。

蒋志刚等(2001)研究了中国现生麋鹿种群增长的密度制约问题。1998年以来,蒋志刚研

134

究组参与了麋鹿野放实验。杨道德等(2002)考察了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选定湖南东洞庭湖、南 洞庭湖和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作为研究点,探讨了洞庭湖地区麋鹿绝灭的原因及种群恢 复的可行性。建议选定洞庭湖桔林垸和集成垸作为湖南麋鹿野放地点。蒋志刚等人还提出了濒 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策略(HASS)(Jiang et al., 1999;Jiang et al., 2000,Hu、Jiang, 2002;蒋志刚等,2000;蒋志刚等,2001),杨戎生等(2003)总结了中国麋鹿的发展历史和现有种群的分布及数量,并针对种群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5野生动物国际贸易与管制

国际间的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1995年世界贸易 组织成立,标志全球正在初步形成一个开放的、关税统一的市场。与此同时,许多野生动植物物 种却成为被管制的国际贸易对象。这是因为商业开发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经济灭绝”,即物种的 种群密度下降到不再具有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水平。当一个物种处于“经济灭绝”时,如对该物 种不加以保护,进一步开发利用,将最终导致一个物种的绝灭。

我国1981年正式签署了CITES公约。为了履行CITES公约,国务院授权前林业部建立 了CITES公约中国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动植物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简称 国家濒管办)”,授权中国科学院设立CITES公约中国科学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 种科学委员会(简称国家濒科委)”。国家濒管办、国家濒科委在21世纪的头两年中及时地掌握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监测了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在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的前提下,管制那些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国际贸易而导致“经济灭绝”的物种。近年来,为了 履行CITES公约,国家濒科委对濒危物种的资源现状、贸易现状进行了监测。如通过监测广西 边境口岸的野生动物贸易发现:通过中越边境进入中国的野生动物达55种,日贸易量从2吨 到29吨,其中贸易量最大是淡水龟鳖,占贸易量的69%。结果,在第13届CITES公约缔约国 大会上,公约成员国表决通过了将淡水龟鳖类动物列入CITES公约附录,管制其国际贸易。在 同一届缔约国大会上,关于将麝从CITES附录二升为附录一的提案,由于我们指出该提案的 生物学数据不足而撤销。2001~2002年,国家濒科委开展了全国麝香市场调研。吴咏蓓和张恩 迪(2001)进行了上海地区龟类市场初步调查。蒋志刚(2002)研究了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 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的影响。

相对美国而言,中国的野生动物种类多,特有种类多。但是,中国野生动物提供的服务功能 比美国的野生动物少的多。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蒋志刚(2001)曾经将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 开发划分为利用初期、利用过度期、保护恢复期和持续利用期等四个阶段。中国的野生动物正 处保护恢复期。目前,当我国决大多数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地情形下,我国的野生动物利 用模式只能是非消耗性野生动物利用模式,如观鸟、生态旅游等和人工养殖。马建章(2000)探 讨了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野生动物的国际贸易成为重要国际贸易 项目。高收入的人群具有支付野生动物狩猎战利品的经济能力和实现野生动物狩猎的可能。我 国西部各省先后建立了一批野生动物国际狩猎场,正是利用野生动物的服务功能的一种尝试。研究者们对这批野生动物国际狩猎场的狩猎和管理进行了科学探讨。

野生动物非法狩猎和非法贸易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但相关的 研究却比较少。偷猎仍是影响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

样性丰富,曾经是重要的狩猎和采集草药的地方。上个世纪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飞速发展,保护动物名录不断丰富。但是,喜马拉雅地区的动物仍然经受着非法狩猎和贸易。Li等 (2000)指出,该地区非法狩猎和走私存在的原因有4点:(1)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还不够完善; (2)执法力度不够;(3)许多保护区基础建设不够完善,缺少人力资源;(4)保护行为受周边国家 法律的牵制。李义明(2001)提出应了解偷猎动态和特征及其对濒危动物种群的影响,协调传统 医药和野生动物保护间的关系,控制边境地区的野生动物非法狩猎和贸易。

Zhou和Jiang(2003)研究了国内外野生动植物贸易管理理论,使用贸易资料统计与生物 学、社会经济学因子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蛇类和龟鳖类濒危种和脆弱种,有效地实现了 蛇类物种濒危状况预警,同时还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蛇类物种根据所受到的威胁进行 分类,指出多数蛇类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过度贸易。

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生态环境,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为了使我国国民经济 在21世纪逐步赶上世界上中等经济发达国家,就必须对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现状和保护状 况进行必要的评价,在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前提下,努力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 用开发工作,提出全面的中国野生动物发展战略,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入稳定 的、持续的轨道。

参考文献

白素英,景松岩.2001.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9(2):86~90 曹祥荣,束峰珏,张锡然,毕春明,李朝军,胡均,方笺阳.2002.毛冠鹿与3种麂属动物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系统进化分析.动物学报,48(1):44~49

陈道权,王克雄,龚伟民,王丁,刘仁俊.2001.白暨豚“淇淇”性自慰行为周期的研究.水生生物学报, 25(2):467 ~473

陈道权,赵庆中,王克雄,张先锋,魏卓,匡新安,龚伟民,王小强,刘仁俊,王丁.2002.池养雄性白暨豚性自慰行为与血清睾酮浓度之间的关系.动物学报, 48(5):611~617

陈国亮,李仲逵,宋培琳,金崑,沈庆永.2001.华南虎现状及谱系分析.动物学杂志,36(4):45~48

陈明勇.2001.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蝴蝶资源调查报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3(3):50~57

陈水华,丁平,郑光美,诸葛阳. 2000. 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展望. 动物学研究,21(2):165~169 戴强,张正旺,邱富才,郭建荣. 2001. 笼养褐马鸡冬季的社群等级. 动物学研究,22(5): 361~366

冯江,陈敏,李振新,赵辉华,周江,张树义. 2002. 八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前臂长的相关性. 动物学报, 48:819~823

冯江,李振新,陈敏,赵辉华,张树义. 2001. 两种鼠耳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兽类学报, 21(4):259~263 冯江,李振新,陈敏,周江,赵辉华,张树义. 2002. 同一山洞中五种蝙蝠回声定位比较及生态位分化研究.生态 学报, 22:150~155

郭东龙,张峰,韩书权. 2001. 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4(3):275~278

郭松涛,余玉群,李保国,顾正勤,吐逊江,王新军. 2003. 天山盘羊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进行的初步观察.兽 类学报, 23(1):27~30

胡慧建,蒋志刚,王祖望.2001.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鸟兽物种数的相关性. 生物多样性, 9:95~101

胡慧建,蒋志刚,王祖望. 2002. 宏生态学(Macroecology)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印刷中)

黄炎,张贵权,张和民.2001.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 四川动物, 20(2):94~96

贾陈喜,孙悦华,王丽.2002. 血雉的产卵时间和产卵间隔. 动物学研究, 23(6):467~470

136

贾陈喜,郑光美,周小平,张和民. 2001. 血雉育雏期家族活动和暖雏行为,47(4):376~380

姜新发,王丁. 2000. 胁迫对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及评价. 动物学杂志, 35(1):55~58

蒋志刚. 2002.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蒋志刚. 2000. 麋鹿的行为谱与行为的编码. 兽类学报, 20:1~12

蒋志刚. 2000. 麋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兽类学报,20 (1):1~12

蒋志刚. 2001. 野生动物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学报,21(11):1494~1503

蒋志刚. 2001. 野生动植物的经济绝灭与贸易管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3(1):28~32

蒋志刚. 2002. WTO与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 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李文华,王如松主编).北京:气象出 版社.122~129

蒋志刚,樊恩源. 2003.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生物多样性.12:383 ~392

蒋志刚,李春旺,彭建军,胡慧建. 2001. 行为的结构、刚性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9 (3):265~274 蒋志刚,李迪强. 1999. 土地覆盖变化与普氏原羚和麋鹿的保护. 自然资源学报, 14:334~339

蒋志刚,李迪强,王祖望,朱申武,魏万红. 2001.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种群现状与保护. 动物学报,47(2):158~162 蒋志刚,刘丙万,曾岩,韩更新,胡慧建. 2000. 同性相吸,异性相斥?麋鹿的同性聚群现象.科学通报,44:1803~1809

蒋志刚,张林源,杨戎生,夏经世,饶成刚,丁玉华,沈华,徐安红,于长青. 2001. 中国现生麋鹿种群的密度制约 问题与种群发展策略. 动物学报, 47(1):41~48

雷富民,卢建利,刘耀,屈延华,尹祚华. 2002. 中国鸟类特有种及其分布格局. 动物学报, 48(5):599~610 李长生,马丽娟,周会敏,于富贵. 2002. 狍的生物学特性..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4):54~56

李春,魏辅文,李明,刘雪卿,杨智,胡锦矗. 2003. 雄性小熊猫粪便中睾酮水平的变化与繁殖周期的关系. 兽类 学报,23(2):115~119

李春旺,蒋志刚,曾岩,阎彩娥,夏经世,张林源,唐保田. 2003. 麋鹿茸雌二醇含量及其与梅花鹿茸、黇鹿茸中雌 二醇含量的比较研究 . 动物学报, 49(1):124~127

李春旺,蒋志刚,曾岩,阎彩娥,张林源,夏经世,唐保田. 2003. 半放养麋鹿不同发情状态血液中睾酮和皮质醇 含量的研究.动物学研究,24(1):49~52

李春旺,蒋志刚,曾岩. 2001.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动物学研究, 22(6):449~453 李春旺,蒋志刚,周嘉樀,曾岩. 2002.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的数量、分布和保护对策. 兽类学报, 21:1~6

李进华. 2000. 短尾猴对顺位关系的认知.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116~119

李俊生,马建章,吴建平. 2001. 黄羊生物学研究现状 . 动物学杂志, 36(5):64~68

李明,冯祚建,饶刚,魏辅文,方盛国 . 2001. 分子粪便学及其应用——可靠性、局限性和展望~. 兽类学报, 21 (2):143~152

李明,蒙世杰,魏辅文,王静,雍严格. 2003. 羚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兽类学报, 23(1):10~16

李明,饶刚,魏辅文,方盛国,汤纯香,玉手英利 . 2002. 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 .动物学报,48(4):480 ~486

李晓民 . 2002 . 哈拉海湿地丹顶鹤现状、受胁原因及保护. 动物学杂志, 37(1):64~66

李欣海,马志军,丁长青,翟天庆,李典谟. 2002 . 朱鹮分布与栖息地内农民的关系. 动物学报,48(6):725~732 李义明. 2001. 野生动物狩猎、贸易和狩猎持续性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9(4):414~421

梁冰,戚汉君,张树义,任保平. 2001. 笼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 . 动物学报,47:381~387

刘丙万,蒋志刚. 2002. 粪样在野生动物研究中的作用. 动物学研究, 23(1):71~76

刘丙万,蒋志刚. 2002. 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动物学报, 48(2):309~316

刘丙万,蒋志刚. 2002. 普氏原羚生境选择的数量化分析. 兽类学报, 21:15~21

刘定震,张贵权,魏荣平,张和民,房继明,孙儒泳. 2002.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动物学报, 48(5):585~590

刘迺发,黄族豪,吴洪斌,刘荣国,郝耀明. 2002.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的消长. 生物多样性, 10(2):156~162

鲁庆彬,胡锦矗.2003.研究了岷山山系对黑熊生境选择的影响. 兽类学报, 23(2)98~103

马建章,.2000. 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百事通, 2000(20):3~4

穆从如,杨林生,王景华,胡远满,林恒章. 2000.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保护. 应用生态学报, 11 (1):123~126

朴仁珠,马逸清,崔花淑. 1999.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3(2):161~169

冉景丞,陈会明,陈正仁,余登利. 2001. 茂兰自然保护区内捕猎现状与野生动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 9(4):482 ~486

冉景丞,罗杨,罗洪章,刘维风 ,王利强 .2001.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区系初报 . 动物学杂志, 37 (1)

任宝平,李保国,张树义,李明,梁冰 .2000. 秦岭川金丝猴下地活动的初步调查 . 兽类学报, 20(1):79~80 任宝平,夏述忠,李庆芬,张树义,梁 冰,邱军华. 2002. 圈养雄性川金丝猴交配模式 .动物学报, 48(5):577~ 584

宋大祥,周开亚 .2002 .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5(2):1~6 宋延龄,曾治高 .2000 .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兽类学报 ,20:241~249

藤丽微,李枫,刘振生 .2003.非笼养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比较 .兽类学报,23(2):93~97 藤丽微,宋延龄,刘振生,王晓明,王延忠 .2003 .笼养东北虎行为的时间分配.. 兽类学报,23(1):1~5 王应祥,蒋学龙,冯庆 .1999 .中国叶猴类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 动物学研究, 20(4): 306~315

王祖望、张知彬 .2001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Ⅰ. 历史的回顾及兽类生态学研究 .兽类学 报, 21(3):161~173

王祖望、张知彬 .2001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Ⅱ. 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古兽类学 .兽类学 报, 21(4):241~250

魏辅文,李明,丁长青,路宝忠,席咏梅,蒙世杰 .2001 .朱鹮性别相关基因及其性别鉴定 .科学通报, 46(2):129 ~131

吴华,张泽均,胡杰,胡锦矗 .2002 .四川扭角羚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 37(1):23~27 吴建平,滕丽微,姚宏伟 .2001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9(6):92~94 吴诗宝,袁喜才,柯亚永,陈海 .2002 .广东省原鸡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现状的初步调查 .动物学杂志, 37 (3):30~33

吴咏蓓,张恩迪.2001. 上海地区龟类市场初步调查. 四川动物,20(2):103~104

徐国良,黄忠良,欧阳学军,彭闪江 .2002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多样性 .四川动物 ,21(2):72~75 阎彩娥,蒋志刚,李春旺,曾岩,谭妮妮, 夏述忠 .2003a .利用尿液中的性激素含量监测雌性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月经周期和妊娠 . 动物学报,49(5)693~697

阎彩娥,蒋志刚,李春旺,曾岩,谭妮妮, 夏述忠 .2003b . 雌性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邀配 行为与雌二醇水平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妊娠期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学报, 49(6):24~29

杨道德,蒋志刚,曹铁如,文仕知,赵克金,桂小杰,徐永新 .2002 .洞庭湖区重引入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可行性研究 .生物多样性, 10(4):369~375

杨道德,李去惑,马建章,邓学健,王斌.2001.都庞岭两栖动物生态学调查及多样性分析.中南林学院学报, 21

138

(3):65~69

杨戎生,张林源,唐宝田,钟震宇.2003.中国麋鹿种群现状调查.动物学杂志, 38(2):76~81

杨玉华,张义正,陈红卫,张志和.2000.几种鹤性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6): 911~915

曾治高,宋延龄.2001.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动物学报,47(5): 481~487 曾治高,宋延龄.2001.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兽类学报, 21(1): 7~13

曾治高,宋延龄,钟文勤,巩会生,张坚,党高第.2001.秦岭羚牛的食性 .动物学杂志,36(3):36~44 曾治高,钟文勤,宋延龄,巩会生,王学杰,王宽武 .2001.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动物学杂志,36(6): 29~32 张春光.2000.我国胭脂鱼资源现状及其资源恢复途径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 15(2):155~159

张恩迪,乔治·夏勒,吕植,张宏.2002.西藏墨脱格当乡野生虎捕食家畜现状与保护建议.兽类学报, 22(2):81~86

张洪亮,李芝喜,王人潮.2000.基于GIS的贝叶斯统计推理技术在印度野牛生境概率评价中的应用.遥感学 报, 4(1):66~70

张礼标,卢立仁,周善义,戴强,赵辉华,罗国华,张树义.2002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动物学研究,23:296~300

张树义,赵辉华,冯江,盛连喜,李振新,王立心.2000.长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分析.科学通报, 45:526~528 张树义,赵辉华,冯江,盛连喜,王辉,王立心.2000.两种蹄蝠回声定位叫声与体型相关性的研究.科学通报,45:740~743

张泽军,胡锦矗,吴华.2002.邛崃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生境选择的比较.兽类学报, 22(3):161~168 赵辉华,左明雪,梁冰,张信文,张树义.2003.菊头蝠耳长与叫声频率的相关性.动物学报, 49:128~133 赵魁义,何池全.2000.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沼泽的影响与对策 .地理科学, 20(5):444~449

周江,谢家骅,戴强,增亚军,刘建昕,张文刚,张树义 .2002 .皮氏菊头蝠夏季的捕食行为对策 .动物学研究,23:120~128

周善义,肖海龙.2001.柳州市夏季鸟类多样性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78~83 Cui L. 2003. A note on an interaction between Rhinopithecus bieti and a buzzard at Baima Snow Mountain. Folia Primatologica.,74(1): 51-53

Ding W ,Lei F ,Yin Z. and Liu R . 1999. The breeding sites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Northern China.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9(3): 284 Fang S,Wan Q. 2002. A genetic fingerprinting test for identifying carcasses of protected deer species in China. Hydropotes inermis Cytb gene (Cervida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103(3): 371-373 Feng J , Chen M , Li Z X , Zhang S Y , Zhao H H,Zhou J. 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echolocation calls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mong three kinds of bat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2: 673-678 He Y , Pei Y , Zou R,Ji W. 2001. Changes of urinary steroid conjugates and gonadotropin excretion in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pregnancy in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ieti).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55(4): 223-232

H u H,J i a n g Z.2002.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l e a s e o f Pèr e D a v i d’s d e e r i n D a f e n g R e s e r v e,C h i n a.O r y x36(2):196-

199

Huang C M , Wei F W , Li M , Quan G Q, Li H. 2002 . Current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white-headed langur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104(2):221-225 J i a Z,D u a n E,J i a n g,W a n g Z.2002.C o p u l a t o r y p l u g s i n m a s k e d p a l m c i v e t s:P r e v e n t i o n o f s e m e n l e a k a g e, sperm storage, or chastity enhancement? Journal of Mammalogy, 83(4): 1035-1038 Jia Z , Jiang Z,Wang Z. 2001. Copulatory behavior in captive masked palm civets,Paguma larvata. Folia Zoologica,50:271-279

Jiang Z,Wang S.2001. IUCN Antelope Survey and Action Plan Part 4:North America,the Middle East and Asia,Chapter 33 China. Pp. 168-177. In Mallon,D.P. and Kingswood,S. C. (Eds.) Global Survey and Regional Action Plans on Antelope. Gland and Cambridge:IUCN

J i a n g Z,F e n g Z,Y u C,Z h a n g L,X i a J,D i n g Y a n d L i n d s a y N.2000.R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r e c o v e r y o f Pèr e David’s deer in China.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28(3):681-687

J i a n g Z,L i u B,Z e n g Y,H a n G,H u H.2000.A t t r a c t e d b y t h e s a m e s e x o r e x c l u d e d b y t h e o p p o s i t e s e x?—Sexual segregation in Père David’s de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6):485-491 L e e P,S h e u J,T s a i B.1995.W i n t e r i n g h a b i t a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l a c k-f a c e d s p o o n b i l l(P l a t a l e a m i n o r)a t Chi-Ku, Taiwan . Acta Zoologica Taiwanica . 6(1): 67-78

Lei R , Hu Z , Jiang Z,Yang W. 2003. Phylogeograph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Przewalski’s gazelle (Procapra przewalskii) Animal Conservation,6:361-367 Lei R,Jiang Z , Hu Z,Yang W. 2003. 2003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antelope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Ribosomal RNA gene sequences. Journal of Zoology(London).261:227-237

Lei R, Jiang Z, Liu B. 2001. Group pattern and social segregation in Przewalski's gazelle (Procapra przewalskii) around Qinqhai Lake, China. Journal of Zoology (London), 255:175-180

L e i R,J i a n g Z,L i u B.2001.G r o u p s i z e a n d g r o u p c o m p o s i t i o n i n P r z e w a l s k i’s g a z e l l e.F o l i a Z o o l o g i c a,50:117-126

Li X , Li D , Li Y, Ma Z , Zhai T. 2002 . Habitat evaluation for crested ibis: A GIS-based approach . Ecological Research , 17(5): 565-573

Li Y, Gaom Z , Li X , Wang S , Niemela J. 2000. Illegal wildlife trade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of China.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 9(7): 901-918

Li C , Jiang Z , Jiang G ,Fang J. 2001. Seasonal changes of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fecal steroid concentrations in Père David’s deer. Hormones and Behavior ,40:518-525

L i D,J i a n g Z.2002.P o p u l a t i o n v i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P r z e w a l s k i’s g a z e l l e.R u s s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l o g y,33(2):115-120

Li M., Ding C , Wei F , Meng S , Xi Y , Lu B. 2001. Sex related gene and sex identification of Crested Ib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46(8): 669-671

Li Y. 2001. The seasonal food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Pygathrix roxellana) 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China. Folia Primatologica, 71:40-42

Li Y. 2002. The seasonal daily travel in a group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Pygathrix roxellana) 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China. Primates ,43(4): 271-276

Li Y , Stanford C B , Yang Y. 2002 . Winter feed tree choice in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China. I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23(3): 657-675

Liang B , Zhang S Y , Wang L X. 2000. Development of sexual morphology,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in Sichuan golden monkeys. Folia Primatologica ,71: 413-416

L i u B,J i a n g Z.2003b.D i e t a r y o v e r l a p b e t w e e n P r z e w a l s k i’s g a z e l l e a n d d o m e s t i c s h e e p i n t h e Q i n g h a i l a k e reg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rangel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68:223-263

Liu B,Jiang Z.2003b.Diet composition of wolf in the Qinghai Lake region in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Acta Theriologca48:255-263

Liu D,Wang Z,Tian H,Yu C,Zhang G,Wei R,Zhang H. 2003. Behavior of giant pandas (Ailuropoda melanoleuca) in captive condition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enclosure effects.Zoo Biology,22(1): 77-82 Liu Naifa.2000.Breeding of Beicki's blood pheasant (Ithaginis cruentus beicki) in northwestern Gansu,

140

China. Game & Wildlife Science,17(1): 17-27

Liu X,Skidmore A K,Wang T,Yong Y,Prins H T. 2002.Giant panda movements in Foping Nature Reserve,China.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66(4): 1179-1188

Lu X,Zheng G.2001. Habitat selection and use by a hybrid of white and Tibetan eared pheasants in eastern Tibet during the post-incubation period.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79(2): 319-324

Lu X, Zheng G. 2000. Why do eared-pheasants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how so much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10(4): 305-309

Lu X , Fu Y, Zhang Y. 2002. 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pseudogene in genus Nycticebus. 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19(12):2337-2341

Ma M,Cai D. 2002. Threats to Whooper Swans in Xinjiang,China.Waterbirds 25(Special Publication 1): 331-333

Nie W ,Wang J, O'Brien P C M ,Fu B,Tian Y, Ferguson-Smith M A and Yang F. 2002. The genome phylogeny of domestic cat, red panda and five mustelid species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chromosome painting and G-banding. Chromosome Research,10(3): 209-222

Peng J,Jiang Z,Hu J.2001.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giant panda. Folia Zoologica,50:81-88 Peng J, Jiang Z, Liu W, Huang S, Zhang J,Wang Z.2001.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iant panda cubs in the Beijing Zoo. Journal of Zoology(London)254:261-266

Ren B, Zhang S, Li B, Wang L,Liang B. 200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sex classes in the foraging group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s. Folia Primatologica,72: 96-99

Sun Y, Swenson J E,Fang Y. 2000. Home range and social behaviour of hazel grouse (Bonasa bonasia) in spring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northeastern China. Game & Wildlife Science,17(3): 189-198 Sun Y. 2000. Distribution and status of the Chinese Grouse. Wildl.Biol,6: 275-279

Sun Y, Swenson J E,Fang Yun,Klaus S,Scherzinger W. 2003. Population ecology of the Chinese grouse, Bonasa sewerzowi, in a fragmented landscap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0(2):177-184

Wang R , Painter J N, Hanski I. 2002. Amplification of DNA markers from scat samples of the least weasel Mustela nivalis nivalis. Acta Theriologica, 47(4): 425-431

Wei F W , Feng Z J , Wang Z W , Hu J C. 2000. Habitat use and separation between the giant panda and the red panda. Journal of Mammalogy ,81(2): 448-455

Wei F W , Wang Z W , Feng Z J , Li M , Zhou A . 2000. Seasonal energy utilization in bamboo by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Zoo Biology, 19:27-33

Wong C L ,Ni I H. 2000.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feral macaques in the Kowloon Hills of Hong Kong.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50(1): 53-66

Wu X , Wang Y , Zhou K , Zhu W , Nie J , Wang C, Xie W. 2002. Genetic variation in captive population of 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 revealed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 106(3): 435-441

Yang G , Ren W , Zhou K , Liu S , Ji G , Yan J, Wang L. 2002.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finless porpoises,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in Chinese waters,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Marine Mammal Science, 18(2): 336-347

Yang G , Zhou K , Ren W , Ji G , Liu S , Bastida R , Rivero L. 2002.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river dolphins inferred from complet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 gene sequences. Marine Mammal Science, 18(1): 20- 29

Y a n g J,W a n g K,L i u R.2001.R e s t i n g b e h a v i o r o f a b a i j i L i p o t e s v e x i l l i f e r i n c a p t i v i t y.F i s h e r i e s S c i e n c e,67

(4): 764-766

Y a n g Q,M e n g X,X i a L,F e n g Z.2003.C o n s e r v a t i o n s t a t u s a n d c a u s e s o f d e c l i n e o f m u s k d e e r(M o s c h u s s p p.)i n C h i n a.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109(3):333-342

Yang S , Zhao Q. 2001. Bamboo leaf-based diet of Rhinopithecus bieti at Lijiang , China . Folia P r i m a t o l o g i c a.72(2):92-95

Yu G , Jiang Z, Zhao Z, Wang B , Wang Y. 2003 Giant panda feeding: Why do they prefer bamboo patch e d g e s?J o u r n a l o f Z o o l o g y(L o n d o n),261:307-312

Zeng Z G , Z ho n g W Q , S on g Y L , L i J S , G uo F. 2002. Gr o up siz e, co mpo s iti on and s tab i lit y o f g ol den takin in Shaanxi Foping Nature Reserve, China. Folia Zoologica, 51(4):289-298

Zhang E. 2000. Daytime activity budgets of the Chinese water deer. Mammalia, 64(2):163-172 Zhang S , Liang B ,Wang L. 2000. Seasonality of matings and births in captive Sichuan golden monkeys (R h i n o p i t h e c u s r o x e l l a n a).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P r i m a t o l o g y,51:265-269

Z h a o H,Z h a n g S,Z u o M,Z h o u J.2003.C o r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c a l l f r e q u e n c y a n d e a r l e n g t h i n b a t s b e l o n g i n g t o t h e f a m i l i e s R h i n o l o p h i d a e a n d H i p p o s i d e r i d a e.J.Z o o l.L o n d,259:189-195

Z h o u Z,J i a n g Z.2004.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r a d e s t a t u s a n d c r i s i s o f s n a k e s p e c i e s i n C h i n a.C o n s e r v a t i o n B i o l o g y (I n p r e s s)

Zhuo W , Wang D , Kuang X , Wang K , Wang X , Xiao J , Zhao Q , Zhang X. 2002.Observations on behavior an d ec o lo gy o f t he Y an gt ze f i nl es s po rp oi se(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g r ou p at T ia n-e-Z h o u O x b o w o f t h e Y a n g t z e R i v e r.R a f f l e s B u l l e t i n o f Z o o l o g y S u p p l e m e n t,10:97-103

Advances in Wildlife Researches in China

JIANG Zhigang, LI Chunwang and ZENG Yan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Abstract Wildlife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tional part of the biodiversity in China.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the most abundant wild animal species; there are about 500 mammals, 1258 birds, 412 reptiles and 295 amphibians. Wildlife in maintaining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impro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ver-explor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caused the decreasing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fragmentation of wildlife habitats an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ose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wildlife species; about 12.2% of the wildlife species in China are threatened. Wildlife conservation science is a basic science, an applied science and also a management scienc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progresses of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cience in the new centu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to basic zoology, habitat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restoration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endangered wildlife.

Key words zoology, bioresource, biodiversity, habitat, international wildlife trad e

142

中国野生动物生存问题分析

中国野生动物生存问题分析 【摘要】:今年秋天以来,在湖南罗霄山脉“千年鸟道”中,有一批候鸟被人捕杀;在天津北大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部分遭毒手;而在新疆,有一些候鸟被偷猎者伪装成家禽空运贩卖;有更甚者,偷猎者一路根据候鸟的迁徙路线跟踪猎杀……由此,猎杀候鸟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不仅仅是候鸟,青海金雕这种近乎完美和神异的,连死都不愿留在人间的巨型猛禽,最后也成了食客的盘中餐。然而鸟类猎杀只不过是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种野生动物成为人们的盘中餐。由此笔者想到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状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生态文明 一、我国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有力保障。和谐社会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生物资源。而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种数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4%、13%、6%和7%。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对于我国的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在世界生物物种多样性上同样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1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 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约占总数的1/4,其中高等野生动物就有118 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野生动物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以广东广州市为例,“2002年—2005年,该市查处了158宗案件,4550多只野生动物,其中有95%以上属于珍贵或濒危类。除了金雕、 1魏辅文1 娄治平2《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2010 年. 第25 卷. 第6 期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XX (XX大学X学院XXXX系,X省X市邮编)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 猎捕,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并 针对现状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必要性、现状、对策 Abstract:Wild animals are very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human hunting, many specie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status made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Keywords:Wildlife; Protection;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特有种和珍稀种较多,地域差异明显。本文试图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但是,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中国十大濒危动物资料

我国十大濒危动物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现在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2. 金丝猴 金丝猴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世界上的金丝猴仅有4种,它们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前三种都产于我国,因此金丝猴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同时金丝猴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除我国外,这些稀世珍宝在世界上仅有法国、英国等极少数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若干标本。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 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的毛为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褐黄色,毛质十分柔软。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 金丝猴共四种,仅我国分布的三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脸上的毛为天蓝色,故又称“蓝面猴”。两侧、胸及后腿的毛为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 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为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 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 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

3中国六大濒危珍惜爬行动物

大壁虎,俗称蛤蚧、又称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除中国有分布,亦分布于越南、泰国和老挝。大壁虎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穴居的洞隙不太,身躯刚好能在洞内自由行动;遇敌即能甩尾逃脱,于事后长回,甚至其遇敌或捕获猎物时会对之紧咬不放2。洞隙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在野外常单独或几条栖息一处。大壁虎喜欢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难看到蛤蚧的踪迹。大壁虎是药用动物的一种,由于长期捕捉,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生物形态 大壁虎是最大的一种壁虎,体长大约12~16厘米,尾长10~14厘米,体重大壁虎 50~100克。它的外貌与一般壁虎相似,背腹面略扁,头较大,呈扁平的三角形,象蛤蟆的头,眼大而突出,位于头部的两侧;口也大,上下颌有很多细小的牙齿。颈部短而粗。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背部有明显的颗粒状疣粒分布在鳞片之间。体色变异较大,基色就有黑色、黑褐色、灰褐色、深灰色、灰蓝色、绣灰色、青黑色、青蓝色等,头部、背部有黑色、褐色、深灰色、蓝褐色、青灰色等颜色的横条纹,身体上散布有6~7行横行排列的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的斑点,还有砖红色、紫灰色或棕灰色,密布桔黄色及蓝灰色小圆斑点,以及不规则的宽横斑。背部疣粒状的小鳞片之间还杂有均匀散布的粗大疣鳞。尾巴较圆而长,但长度不及体长,有6~7条白色环纹,基部较粗,容易折断,能再生,但再生的尾没有白色环。四肢不很发达,仅能爬行。指(趾)膨大,底部有单行褶皱皮瓣,能吸附墙壁。雄性后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鳞,具有圆形的股孔,叫做股窝,数目为14~22个,雌性没有或者不明显。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福建及云南。台湾省有记录。据在广西8个地区调查,除桂林地区外,其大壁虎 余7个地区所辖48个县(市)内的228个乡(镇)或村都有分布。国外分布于西起孟加拉,向东到印度支那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周建新 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4级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 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猎捕, 许多种类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关键词: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翀.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林业,2007(6). [2] 琰.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及其完善.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 辅文,娄治平.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生物多样性保护,2010(6). [4] 董小丽.星子县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0 (4). [1] 翀. 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J]. 林业, 2007, (6). [2] 华思武. 漫议野生动物保护[J]. 中国林业, 2004, (1)B: 43-44. [3] 胡锦矗. 大熊猫研究[M] . : 科技教育, 2001. [4] 董红旗. 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强化措施[J]. 中国林业, 2007, (10)A: 45. [5] 仇永胜, 叶利华. 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思考[J]. 生态经济, 2005, (2) [6] 长虹, 汪青雄.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思考[J]. 野生动物杂志, 王智,明康,卫华.中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评价标准探讨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 灵芝1993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 领中国的濒临物种及其保护动物学报 志刚马克平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丁辉徐海根2009 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及其案例分析 The China wildlife conservation research status

濒危动物列表

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以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濒危动物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濒危动物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野生种群数量较少,存在灭绝的危险。相对性是指某些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少,但相对于同一类别的其他动物物种来说却很少;或者某些濒危动物虽然在局部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很多,但在整个分布区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却很少。 一些国家或地区视为濒危物种的野生动物,在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并不视为濒危动物。一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其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不再有灭绝危险时,也可以退出濒危动物的行列。 濒危动物等级的划分,有两种方法: 1.两级法这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2.六级法这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著名的《红皮书》中对受危胁物种的分级方法,近年来我国出版的部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开始用此法。 绝灭(Ex):指野生状态下已经绝迹,但人工饲养或放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国内绝迹(Ex):指国内野生状态的已经绝迹,国外尚有野生的,如高鼻羚羊。 濒危(E):野生种群数量已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 易危(V):野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沦为"濒危"者,或因接近某"濒危"级别,而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濒危"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 稀有(R):从分类订名以来,总共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纪录者,如沟牙鼯鼠。 不足(I):情况不甚明显,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属于或疑为濒危或趋危者,如普氏原羚、假吸血蝠。 濒危动物目录 1.哺乳类 中文名学名保护级别 单孔目Monotremata 长吻针鼹Zaglossus bruijni EN濒危 袋貂目Dasyuromorphia 沙漠袋貂Sminthopsis psammophila EN濒危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 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猎捕, 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仅脊椎动物就有5250多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近500种,鸟类1256种,爬行类391种,两栖类280种,鱼类2840多种。同时,我国拥有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估计约100多万种。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特产珍稀动物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扬子鳄、白鳍豚等100多种特产珍稀动物。世界上有鹤类15种,中国就有9种;雁鸭类276种,中国有46种;野生雉类276种,中国有56种。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加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据2008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批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国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 种群动态逐步稳定; 200 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 尤其是大熊猫、朱鹮、扬子鳄等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 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268 只,朱鹮突破1000 只, 东北虎野外活动更加频繁, 栖息范围有所扩展, 朱鹮、麋鹿、野马、扬子鳄等濒危物物种回归自然工作已稳步推进。 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 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 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 只东北虎的事件。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同义词条: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1兽纲 Mammalia ?2鸟纲 Aves ?3爬行纲 Reptilia ?4两栖纲 Amphibia ?5鱼纲 Pisces ?6文昌鱼纲 Appendicularia ?7珊瑚纲 Anthozoa ?8腹足纲 Gastropoda ?9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10头足纲 Cephalopoda ?11昆虫纲 Insecta ?12肠鳃纲 Enteropneusta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原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施行的一个保护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的名录。1993年4月14日,原林业部发出通知,决定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附录Ⅱ所列非原产中国的所有野生动物(如犀牛、食蟹猴、袋鼠、鸵鸟、非洲象、斑马等),分别核准为国家一级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03年2月21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第7号令,将麝科麝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全面加强麝资源保护。 该名录中的动物分为两个保护级别,罗马数字Ⅰ:表示保护级别为一级;Ⅱ:表示保护级别为二级。 编辑本段 兽纲 Mammalia 灵长目Primates 懒猴科Lorisidae 蜂猴(所有种) Nycticebus spp. Ⅰ 猴科Cercopithecidae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 Ⅱ 熊猴Macaca assamensis Ⅰ 台湾猴Macaca cyclopis Ⅰ 猕猴Macaca mulatta 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 Ⅰ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Ⅱ 叶猴属(所有种) Presbytis spp. Ⅰ 金丝猴(所有种) Rhinopithecus spp. Ⅰ 猩猩科Pongidae 长臂猿(所有种) Hylobates spp. Ⅰ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附录一、附录二(下)

锯 鳐 科 Pristidae ★锯鳐科所有种 Pristidae spp. ( 除 小齿锯鳐 Pristis microdon ( 仅用 被列入附录 II 的物种 ) 于以保护为根本目的,向适合的和 可接受的水族馆开展活体动物国际 贸易) 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 鲟 形 目 ACIPENSERIFORMES ★鲟形目所有种 ACIPENSERIFORMES spp. ( 除被 列入附录 I 的物种 ) 鲟 科 Acipenseridae 短 吻 鲟 Acipenser brevirostrum 波罗的海鲟 Acipenser sturio 鳗 鲡 目 ANGUILLIFORMES 鳗 鲡 科 Anguillidae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附录一、附录 (下)

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 ( 推迟 18 个月,于2009 年 3 月13 日生效) 鲤形目CYPRINIFORMES 胭脂鱼科Catostomidae 内达华州呵吸鲤Chasmistes cujus 鲤科Cyprinidae 朱林氏原鲃Probarbus jullieni 盲鲃Caecobarbus geertsi 骨舌鱼目OSTEOGLOSSIFORMES 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 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巨骨舌鱼Arapaima gigas formosus 鲈形目PERCIFORMES

隆头鱼科Labridae ★波纹唇鱼(苏眉) Cheilinus undulatus 石首鱼科Sciaenidae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Totoaba macdonaldi 鲇形目SILURIFORMES 鱼芒科Pangasiidae ★巨无齿鱼芒Pangasianodon gigas 海龙鱼目SYNGNATHIFORMES 海龙鱼科Syngnathidae ★海马属所有种Hippocampus spp. 肉鳍亚纲SARCOPTERYGII 角齿肺鱼目CERATODONTIFORMES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行为的加剧,使许多野生动物严重濒危。初步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1995-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掌握了调查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多年的积极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部分野生动物的资源数量趋于稳定并有所上升,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资源数量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但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在以前进行过专项调查或区域性调查,有历史数据可供对比分析的61种野生动物中,共有34种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占可对比分析种类的55.74%。这些物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很多物种是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在可对比分析的61种野生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2种,在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的34种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5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可对比分析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65.38%。这表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种群数量基本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而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呈总体上升态势。 在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调查的1110多只上升到1590只,圈养大熊猫161只;扬子鳄自1986年建立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在1979年浙江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后,有关部门从种群管理、栖息地保护及人工饲养繁殖方面加强管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野生种群数量已由10多年前的200余只发展到400只,人工种群数量也已达10000余只;朱鹮从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今的370余只,不仅野生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栖息地质量也不断改善,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人工种群也发展到370余只;黑鹳从上世纪70-80年代的1000只增加到1800只;黄腹角雉从4000只增加到目前的9900只,种群数量增加1倍多;孔雀雉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后,自然保护区作为其最后的避难所,使其种群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一直稳定在2700-2800只左右;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白鹤等鹤类的种群数量也稳定增长。兽类中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大全(参考范文)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大全 (范文内容仅供学习阅读与借签,切勿照-搬-照-抄!) 随着我区林业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候鸟频繁从我区迁徙,带来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为防止狂捕滥猎现象所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区高度重视,在原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加大了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从根本上打击阻止狂捕滥猎网鸟者和非法经营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法行动,保护了我区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 一、严密组织,统一行动。 鉴于一些捕鸟者,为了获得暴利也同时活跃起来趁虚而入,利用夜间和清晨在山上大肆架网,捕捉各种鸟类,每天都有上百只候鸟遭其毒手。我区森林公安干警和森林执法人员组成执法小组,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开展"候鸟行动",连续奋战几个白天黑夜上山突击检查,出动人员50余人次,分别在全区范围内红石崖山、可乐石、山陈家、舍卜林、上庄、南下庄、**家岭、**、南屯、北屯、薛家岛**、电视塔山,大涧山,柳花泊北山,北山薛山直击了不法分子网鸟者的恶行,收缴鸟网20余张,10米多高的架网杆若干,收缴网具5000余米,放飞野生鸟类20余只,切实打击和严罚了不法分子,保护挽救了我区的鸟类资源,确保我区候鸟安全迁徙,保证了生态平衡。同时,我们加大市场、饭店的检查力度,突击检查20多家酒店、业户中无发生违法现象,彻底打击削弱了不法分子的可趁之机。 二、加强宣传。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全

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我科把面向全社会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举办开展"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向社会进行宣传,动员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到保护野生动植物队伍中来。尤其对靠山居住的村民,"靠山吃山"的思想比较严重,通过宣传,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保护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查处打击力度的加大,使我区网捕、贩卖野生动物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治安秩序也得到了根本的好转。为此,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抓好保护工作,加大打击力度,使狂捕滥猎、交易和食用候鸟的现象降到最低点,真正做到人鸟**共处,人鸟共繁荣。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开展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入冬以来,XXX 林业局根据大暑办文件精神,以提高职工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为目标,以开展专项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为抓手,以促进野外种群恢复性增长,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维护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做好本局施业区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现将我局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到位。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到位。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到位野生动物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既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 华盛顿公约(CITES)的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种的国际贸易,其用物种分级与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种市场的永续利用性。该公约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可归类成三项附录,附录一的物种为若再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灭绝的动植物,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交易;附录二的物种则为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的物种,若仍面临贸易压力,族群量继续降低,则将其升级入附录一。附录三是各国视其国内需要,区域性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 缔约各国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统中无可代替的一部分,为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必须加以保护;意识到,从美学、科学、文化、娱乐和经济观点看,野生动植物的价值都在日益增长;认识到,各国人民和国家是,而且应该是本国野生动植物的最好保护者;并且认识到,为了保护某些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不致由于国际贸易而遭到过度开发利用,进行国际合作是必要的;确信,为此目的迫切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同意下列各条款: 第一条定义

除非内容另有所指,就本公约而言: 1.“物种”指任何的种、亚种,或其地理上隔离的种群; 2.“标本”指: (1)任何活的或死的动物,或植物; (2)如系动物,指附录一和附录二所列物种,或其任何可辨认的部分,或其衍生物和附录三所列物种及与附录三所指有关物种的任何可辨认的部分,或其衍生物。 (3)如系植物,指附录一所列物种,或其任何可辨认的部分,或其衍生物和附录二、附录三所列物种及与附录二、附录三所指有关物种的任何可辨认的部分,或其衍生物。 3.“贸易”指出口、再出口、进口和从海上引进; 4.“再出口”指原先进口的任何标本的出口; 5.“从海上引进”指从不属任何国家管辖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种标本输入某个国家; 6.“科学机构”指依第九条所指定的全国性科学机构; 7.“管理机构”指依第九条所指定的全国性管理机构; 8.“成员国”指本公约对之生效的国家。 第二条基本原则 (一)附录一应包括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的标本的贸易必须加以特别严

我国动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展望

我国动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展望 摘要:中国国土面积虽然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已极其狭窄。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群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 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稀少,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大型动物种群个体数少,濒危程度高,数量减少较快;小型动物种群个体数较多,濒危程度尚低,野外数量减少稍慢。动物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窄的,数量下降较快,分布区域或活动区域宽的,数量下低较慢。 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如20世纪80年代初随木材贸易从美国侵入我国的红脂大小蠹,1999年在山西省大面积爆发,使大片油松林在数月间被毁灭,严重危及其他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由于这种外来物种适合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目前已经蔓延到河北、河南两省。此外,还有大米草、腐鼠、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构成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威胁,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我国地域辽阔,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丰富,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计划的数据,我国的哺乳类动物有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动物376种,两栖类动物279种,鱼类20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种类的12.5%、13.1%、6.0%、7.0%、12.1%。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同样呈下降趋势,有许多种类已处于灭绝或濒危状态。如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野马、豚鹿、叶猴、冠麻鸭等10多种珍贵动物已经灭绝或基本绝迹。另外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海南坡鹿、东北虎、华南虎、亚洲象、野骆驼、白鳍豚、朱缳、黑颈鹤、黄腹角雉、扬子鳄等二十多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我国已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700多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和亚种,我国就有100多个种(类)和亚种,占1/7.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红皮书,对受威胁的物种划为灭绝、濒危、渐危、稀有、未定等级别。我国按保护的级别区分为两级,分别称为国家一级保

野生动物论文

海南师范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野生动物的保护 学生专业班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二班 学生姓名(学号)杨磊(201009010263)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 年 4 月 30 日

浅论野生动物的保护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我国的法律也愈来愈完善,然而,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却早已严重落后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尽管也有许多部门规章和影响范围有限的地方法规相应加以补充,但终因效力较低而收效甚微,可是我国的野味食客及标本收藏者却有增无减,使得我国许多野生动物濒危灭绝,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基于如此严峻的形势,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着实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修改思路神雕之死 在2007年5月10日的头版中,《南方周末》刊登一篇题为《神雕之死》的文章,不论是血淋淋的图片,还是那催人泪下的现实记述都让我心如刀割。青海金雕,这种近乎完美和神异的,连死都不愿留在人间的巨型猛禽,最后却成了食客的盘中餐和某些富人的收藏品。金雕,“它是藏民眼中的神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墨西哥的国鸟,也曾是古罗马的权力象征。如今因盗猎者的屠杀变得所剩无几。然而金雕只不过是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种野生动物成为人们的盘中餐。由此笔者想到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状况。 一.野生动物的现实状况 我国的野生动物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以广东广州市为例,“2002年—2005年,该市查处了158宗案件,4550多只野生动物,其中有95%以上属于珍贵或濒危类。除了金雕、猫头鹰以外,还有巨蜥、穿山甲”。而查处的部分其实商不足总额的10%,所以可以想象在这个“动物之坟”一般的地下网络里,有多少野生动物在商贩的手中进行倒卖。广州市公安局森林分局刑警队负责人描述了野生动物的贩运路线:巨蜥、穿山甲主要来自越南、缅甸,后经广西、云南流入广东;兽类一般从湖南、湖北、西北进入;鹰类来自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其他鸟类来自江浙沿海;熊掌则贩运自云南。因为从收购到销售,其中间有千倍

猛禽

猛禽 1.鹰雕 外形特征:大型猛禽,头后有长的黑色羽冠,比棕腹隼雕的羽冠要 显著得多,常常垂直地竖立于头上。虹膜为金黄色,嘴为黑色,蜡 膜为黑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爪为黑色。上体为褐色,有时缀有紫 铜色,腰部和尾上的覆羽有淡白色的横斑,尾羽上有宽阔的黑色和 灰白色交错排列的横带,头侧和颈侧有黑色和皮黄色的条纹,喉部 和胸部为白色,喉部还有显著的黑色中央纵纹,胸部有黑褐色的纵 纹,腹部密被淡褐色和白色交错排列的横斑,跗跖上被有羽毛,同 覆腿羽一样,都具有淡褐色和白色交错排列的横斑。翅膀下面和尾 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虹膜金黄色,嘴黑色, 蜡膜灰黑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 种群现状: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2.金雕 外形特征:全长76~102厘米,翼展平均超过2.3米,体重2~7.2 千克。头顶黑褐色,后头至后颈羽毛尖长,呈柳叶状,羽基暗赤褐 色,羽端金黄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肩部较淡,背肩 部微缀紫色光泽;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 具不规则的暗灰褐色横斑或斑纹和一宽阔的黑褐色端斑;翅上覆羽 暗赤褐色,羽端较淡,为淡赤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 羽内翈基部灰白色,缀杂乱的黑褐色横斑或斑纹;次级飞羽暗褐色, 基部具灰白色斑纹,耳羽黑褐色。下体颏、喉和前颈黑褐色,羽基 白色;胸、腹亦为黑褐色,羽轴纹较淡,覆腿羽、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及腋羽均为暗褐色,覆腿羽具赤色纵纹。虹膜栗褐色,嘴端部黑色,基部蓝褐色或蓝灰色,蜡膜和趾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佳木斯、绥化、广东、大兴安岭,吉林、云南西部,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种群现状:被评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暂时没有灭绝的危险,虽然并不是非常常见,但它们却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大型猛禽。 3.林雕 外形特征:又叫树鹰,中型猛禽,通体为黑褐色,跗跖被羽,尾 羽较长而窄,呈方形。飞翔时从下面看两翅宽长,翅基较窄,后 缘略微突出,尾羽上具有多条淡色横斑和宽阔的黑色端斑。嘴较 小,上嘴缘几乎是直的,鼻孔宽阔,呈半月形,斜状;外趾及爪 均短小,爪的弯曲程度不如雕属种类,而且内爪比后爪为长;两 翼后缘近身体处明显内凹,因而使翼基部明显较窄,使翼后缘突 出,飞翔时极微明显。下体也是黑褐色,但较上体稍淡,胸、腹 有粗着的暗褐色纵纹。嘴铅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黄色,趾 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分布于福建、海南、台湾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其 中在台湾为留鸟,在海南东南部为旅鸟。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八年级(初二)生物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怎样?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又是怎样?笔者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占世界的6.5%,陆生脊椎推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哺乳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这类动物种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鳄、黑颈鹤、黄腹角雉、褐马鸡等特产珍稀动物100多种;有熊、猕猴、马鹿、麝、狍子、野猪、黄羊、环颈雉、雁鸭类经济动物400多种。全世界鹤类共15种,我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我国就有46种;野生鸡类276种,我国有56种。美国、原苏联、欧洲都没有灵长类动物,我国就有16种之多。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我国野生动的保护措施 我国政府把保护野生动物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为保护世界濒危物种作出了巨大努力。 l、有关法规建设方面。我国早在196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1973年外贸部发出的《关于停止珍贵野生动物收购和出口的通知》;同年,林业部草拟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林业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198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5年国务院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8年11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总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规定保护的动物达335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7种、二级238种);另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北京、四川、福建、新疆等已规定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2.多次进行执法检查。据近几年报道,自1986年以来,仅林业公安机关查处的破坏野生动的违法案件就达35235起,查处犯罪分子62500人。仅对猎杀、倒卖熊猫的罪犯就判刑数百人。1993年全国人大、国务院组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大检查,就出动4万多人,检查了3000多个集贸市场和3万多个饭店、宾馆和部分林区、自然保护区,查出违法案件4304起。 3.重视经济投入。国家为保护濒危物种,林业部门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立4600公顷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451处,使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明显增加。 4.建立濒危动物拯救中心。国家另外投资建立了濒危动物拯球中心和大熊猫,海南坡鹿、扬子鳄、麋鹿、野马等国家保护工程14处,仅大熊猫保护工程即计划投资3亿元。目

中国10大濒危野生动物

中国10大濒危野生动物 由于火灾等原因而造成的森林破坏,我国不少野生动物种类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 1、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2、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

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用这个美人之名命名了金丝猴—Rhinpitheius roxellanae。 3、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其声纳系统发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可使它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4、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全球的虎仅有一种,均产于亚洲,上个世纪尚有8个亚种:孟加拉虎、东北虎、爪哇虎、华南虎、里海虎、巴厘虎、苏门达腊虎,但后三个亚种相继灭绝,

中国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属于哪个亚种)是在20世纪初灭绝的。 5、朱鹮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6、褐马鸡 褐马鸡是一种产于中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因耳部由两个雪白的耳羽,好似长角,或有人称之为角鸡或耳鸡。尾羽上翘后,披散垂下,如同马尾,故名马鸡,马鸡属共有4种,均产于中国,既藏马鸡、白马鸡、蓝马鸡和褐马鸡。许多动物学家建议,应把褐马鸡定为中国国鸟。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与欣赏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 猎捕,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并 针对现状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必要性、现状、对策 Abstract:Wild animals are very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human hunting, many specie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status made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Keyword:Wildlife; Protection;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特有种和珍稀种较多,地域差异明显。本文试图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但是,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2.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