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使学生明白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我国的计数习惯,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

例2:多位数的读法:读数时,先分级,然后从高位到低位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例3: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在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例4:亿以内数的比较: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例5:为了读写方便,把整亿、整万地数改写成用“亿”、“万”做单位的数。

例6: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大于还是等于。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或比小,把尾数都舍去。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或比大,把尾数省略后向前一位进一。

1. 关于近似数的问题:

⑴在实际问题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如:三班有12个男同学,27个女同学。这里的“12”“27”都是准确数。

⑵还有些数据,只是与实际大体符合的近似数。我们在测定物体的长度、质量时,由于测量工具的限制,必然会产生误差,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如:小明身高140厘米,体重35千克。这里的“140”、“35”都是近似数。

⑶在对大的数目在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只需要用它的近似数来表示。如:平常说一个城市有人,一个钢铁厂去年产钢万吨。这里的“万”、“万”都是近似数。

二、数的产生

古时人们是通过“实物”、“结绳”“刻道”等方法来记数的。表示物体个数的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0也是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十进制计数法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四、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

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例2:写数时先写高级,再写哪低级,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例3:不是整亿数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五、计算工具的认识

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早在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算盘,现在比较常见的计算工具是电子计算器。了解计算器上常见的功能键名称,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六、用计算器计算

例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例2: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一、直线、射线和角

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的看成是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角的度量

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度,记作“1°”。

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从与边重合的零刻度往上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例1: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角的分类

例2:认识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依据角的度数正确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例3: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了解对顶角相等。

五、画角

画角的步骤:画一条射线,是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在画一条射线。

一幅三角板能拼出的角有:15°,75°,105°,120°,135°,150°,165°。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例1: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二、笔算乘法

例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2:通过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使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例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一辆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千米时。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例4: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两数相乘,一个因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例5: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养成估算的习惯。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估算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方便计算,二是要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垂直与平行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例2: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例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右面的图来表示。

例2: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掌握平行四边形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口算除法

例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结论: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看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

二、笔算除法

例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例2: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小结: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例3:让学生学会把除数、被除数看作是12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如例题中的除数26: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例4: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六单元统计

例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

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例2: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统计图更方便。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例1、例2: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例4: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出:用优化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田忌赛马”是对策论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例1: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的数量关系在二上已经接触过,如上车下车、借书还书等等,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主要是从思路上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看,要在充分肯定前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例2: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例2的教学上,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先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如先求(),再求(),最后求()。教师可以用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在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例3: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包括了书上的问题,建议先解决“买三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再解决例3,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计算时,要让学生明确要先算乘除法,同时告诉学生这里的“×”和“÷”可以同时计算。

让学生总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例4:通过解决冰雕区“上午要比下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的问题,列出的算式含小括号,由此概括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让学生总结得出: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老师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解法。同时也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问题:上午和下午一共要派几名保洁员?能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例5:为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例5。通过计算两个式题,这两个式题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但计算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什么是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同时让学生结合具体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总结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以及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总结时,不要求学生用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的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算式具体说明运算顺序就可以了。如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6:有关0的运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进行整理,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0不能作为除数的原因:5÷0=?;根据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公式:0×?

=5,显然找不到答案,因为零乘任何数都等于0 .0÷0=?想:0×?=0,显然答案有很多,找不到确定的答案。从而总结出:除数不能为0 .

学生对除数不能为0理解后,可以出示“被除数为0,除数不为0的”,如0÷7=?,显然这是可以找到答案的,0×7=0,所以商是0 .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被除数可以为0,除数不能为0的道理。

总结有关0的运算:

(1)、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2)、任何一个数乘0得0。

(3)、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方面的内容,有4个例题:

例1:落实两个知识点:“方向”与“距离”。

(1)以“方向”确定位置。

学生在交流例1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例如,本例题中1号检查点的方向,一般说成“东偏北30°”。同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度的时候,也应该把零刻度对准“东”。较难的是从南、北这两个方向说起的方

向。如:南偏西20°,有些学生不知道应该把量角器怎么放。老师可以就这两个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如:“东偏北45°”可以说成是“北偏东45°”,它们也可以称为是“东北”方向。

(2)以“距离”确定位置。

某个地点的方向确定后,还不能确定这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还必须以“距离”多少来确定。“做一做”中,并没有提供比例尺,要让学生数一数400米里面包含几小段,得出一小段代表100米,再以此确定其他地点的距离。学生较容易掌握。

例2:多种方式解决难点,这节课的难点与上节课的难点是有联系的,就是如何确定“东偏北”、“北偏东”之类的问题,不过一个是用量角器量、一个是画。如果上节课学生已能正确描述方向,到这节课要用量角器画出指定方向的指定角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中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详细讲解

画角度,必须先确定他要画的地点是靠近哪个方向的,再把零刻度线对准这个方向,往另一个方向看。如:画“北偏西30度”,量角器零刻度线要对准方向“北”(通常是离哪个方向夹角小的方向为基准。)再往“西”那边看30度再确定地点。

(2)示范:要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正确的示范。

(3)对比: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北偏西“、“西偏北”搞错,要

多进行类似的对比。

(4)多次练习:学生要进行多次的尝试、纠正才能正确、熟练地画图。

2、关于“比例尺”

例题图中出现了“比例尺”,一个小线段代表50米。这里并没有正式进行比例尺的教学。但我们也要用“单位长度”让学生理解,并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要一段一段地画出距离,让别人看得更清楚。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笑的错误,学生不知道从具体地点的中心点量起,而从地点的外沿量起,造成距离上的较大误差,老师们上课提一下学生就会知道了。

例3:教学这节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以“谁”为中心。

明确“()在()的()方向”,是以“在”后面的那个地点为中心。如果“中心”没找准,肯定是错的。这是这节课的关键。2、注意方向的“相对性”。说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方向是有相对性的。相对位置方向相反就不会错了。

例4: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1、中心的确定。

中心的确定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本节课的中心确定要向让学生明确:从哪个地点出发就是以哪个地点为中心,在行进的过程中,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较易与第三节课学习的确定中心方法搞混,如“学校在商场的()方向”与“从学校到商场”中心是不一样的。

2、求“平均速度”。

“求平均速度”是个难点。现在教材上的例题已去掉了第2小题,但练习里还出现了差不多的题,因此还是要大家注意一下:求速度学生易把总路程除以3个赛段,应该是把总路程除以时间的总和。这题错得非常多,甚至到期末时都还有人错。

3、画图

学生自己画线路图时,容易忘记标出单位长度代表多少(即“比例尺”),哪个方向是“北“也应标出。标出角度和实际距离。另外,起点的确定也较重要,如果起点位置确定不合理,有时会画到纸外去没办法画。应引起注意!画图这块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难的,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主题图: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例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

+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例1和例2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例3: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性质进行判断、推理的演绎思维能力。

二、乘法运算定律

主题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25和25×4两个算式。接着提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

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然后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再提问: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所以一般都能自己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看看谁的表示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得出a×b=b×a之后,应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从而促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能把运算规律非常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试着从主题图中找到所需的条件,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会有学生列出(25×5)×2与25×(5×2)两种算式,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这里,还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到两个算式虽然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接着,可以让学生再

自己编出几个类似例2这样的算式,以积累更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结果相等,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一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第35页上填空的方式进行。而后的教学与例1基本相似,但可以比教学例1时更放手些。

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例3:继续由主题图引出新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每组的人数乘组数,即(4+2)×25;也可以分别算出挖坑、种树的人数与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即4×25+2×25。两种算法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因而计算结果相同,所以可用等号连接两算式。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学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时,可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的填

空,包括“想一想”。

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三、简便计算

例1: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即依次减去两个数,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题,同桌互相口述题意,各自独立列出算式。也可以出示一本故事书,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后,也可以前后课桌四人小组讨论,有哪几种计算方法。一般来说,通过全班交流,教科书插图中给出的三种算法,学生都能想到。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书看看插图中的三位同学是怎样算的,然后对大家能把书上介绍的三种算法都讲全了给予赞扬。进而让大家回答小精灵提出的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只要说明白了就行,不必过于追求说法的统一。

例2:的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问题:

(1)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的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2)付100元,买48元、47元的书各一套,应找回多少钱?显然,这是一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问题(1),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中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问题(2),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与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教材只提示了第三种另辟蹊径的方法,把100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考虑到这些算法,即解题策略,都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以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是开展小组讨论。

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选购图书的问题情境,引出例2的两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还有必要让学生说一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因此可能有几种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可以先

小学一年级数学重点汇总

小学一年级数学重点汇总 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初学阶段,一切都还很朦胧,家长应该多做一些巩固孩子数学基础知识的工作。那么至于奥数方面,家长应多培养孩子对此的兴趣。我们整理了一年级奥数的八个难点,家长们可以据此来引导孩子学习: 一、比一比 当比较的2个对象整齐的排列时,很容易采用连线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如果比较的2个对象是杂乱排列的,可以通过数数目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分段比的方法。 二、认识数 (一)有趣的"0" "一年级0"可以表示没有,"0"可以参加计算,"0"在数中起到占位作用,"0"可以表示起点,表示0度。 (二)基数与序数 表示物体的多少时,用的是基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时,用的是序数。 基数与序数不同,基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三、动手做 (一)摆一摆 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 (二)移一移 四、数一数 (一)数简单图形 数零乱放置的物体或数某一类图形的个数时,应先将所有物体依次标上序号,可以按照序号,顺序观察,数准指定的图形。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在数简单图形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二)数复杂图形 数复杂图形时可以按大小分类来数。 (三)数数 按条件的要求去数。 五、应用题 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成的。一般先说题意,再列算式。六、填一填 (一)填数字 给出的算式是一组,不同算式中相同图形中所填的数字是相同的。在做这些题时,不要为只填出一个答案而满足,应找出所有的答案。如果不必要一一列出时,应给以说明,这才是完整、正确的解答。 (二)填符号 比较2个数的大小,首先要比较2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其次,当2个数的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当2个数各个相同数位上的数都分别相同时,这2个数相等。 比较2个算式的大小的方法是: (1)同一个数分别加上(或减去)1个相等的数,所得的结果相等; (2)同一个数分别加上2个不同的数,所加的哪个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3)同一个数分别减去2个不同的数,所减的哪个数小,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数学】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

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加与减》知识点 (一)十几减9、8、7、6等的减法 1、一个一个地减:这个方法一般借助图形,减一个划一个。 2、破十法:把十几分成十和几,先算10减去减数,结果再加上另一个数。例如:15-9,把15分成10和9,先用10-9=1,再用1+5=6就可以了。 3、平十法:把减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和十几的个位相同。例如:15-9,把9分成5和4,15减5等于10,10再减去4得出6就可以了。 4、想加算减法:例如:15-9,想9加几得15,那么15减9就等于几。(二)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 1、看图列式,已知总数和去掉的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2、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求一种比另一种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3、根据图,能恰当地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三)20以内减法的规律 1、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增加几,减数不变,差也增加几;被减数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减少几。 3、减法算式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增加几;被减数不变,减数减少几,差就增加几。 (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只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写0。 (五)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用它们的结果加上整十数。 (五)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计算整十数加减,最后再加上一位数。(六)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1、口算: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2、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相减的结果就写在那一位下面。 (七)解决应用题 1、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时,弄清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2、所求的数是大数就用加法计算。 3、所求的数是小数就用减法计算。 (八)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九)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位的1。 (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十位上的数不要忘记减借去的1后,在进行相减。 (十一)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在计算十位的时候,先去掉借走的一,不够减时,再从百位借一,这样逐步相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a-b-c=a-(b+c)或 a-b-c=a-c-b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 a÷b÷c=a÷(b×c)或a÷b÷c=a÷c÷b 5、有关简算的拓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则运算 一: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重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 难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的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术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三:积商之和(差的混合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及有关O的运算。 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运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O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知识点一: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知识点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 的算式李,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历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知识点三:有关O的运算。 有关O的运算字母可表示为:a+0=a a-0=a 0×a=0 0÷a=0(a≠0) 学生常见问题与数学指导: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往往会忘记先乘除后加减和先乘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地式子的规则,老师应时常提醒。 2:四则混合运算的考察不拘泥于简单的算式,更注重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考察,也就是应用题的方式。3:0的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老师一定要讲清楚(不参与全解P17)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加减运算定律 重点: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知识点一:加法交换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b+a 知识点二: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钱两个数相加,或者先看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便是:(a+b)+c=a+(b+c)在一个加法运算式中,当某些加数可凑成整+整百数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来改变算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学指导: 1:加法的变换律和结合律往往在同一道题中出现。 2:在运用的简便运算时有时会用到“基准数加法”和“凑整法”,这两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一般的学生不要求掌握,详见全解P48—49 二:乘法运算定律: 重点: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乘法交换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整理(含四年级数学上下册全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5、“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 6、求近似数:

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0、亿以上数的写法: 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1、“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13、1亿有多大?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 =1000000厘米=1万米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角 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大小的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16年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生活中的数学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点内容汇总

四年级(上册)数学重点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 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 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 ,3,4,5 ,6 ,7 ,8 ,9 ,10,……. 都 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4、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①、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 ②、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三、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得原数 ②、任何数减去自身都得0 ③、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④、任何数乘0都得0 ⑤、0不能作除数 四、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2、从同一位置观察由相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各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 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 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 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小学四年级上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一百万:10个十万;一千万:10个一百万;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 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 8.射线特点 (1)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8)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7、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叫做减法的性质。用 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a - b) ×c= a×c - b×c。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分与合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分与合知识点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生活,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呢?精心准备了分与合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与合知识点】 分与合:(两种记忆方法,可以选择一种) 如:2的分与合 2 2 0 1 2 2 2 1 0 ---------- 方法1:每种方法第一数依次增加1,第二数依次减少1 2 0 2 2 0 1 1 ---------- 方法2:一组一组记忆(记住0与2,第二种前后两数交换位置??) 如:10的分与合 10 2 0 10 1 9 2 8 ---------- 方法1:每种方法第一数依次增加1,第二数依次减少1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10 0 10 2 0 10 10 0 1 9 ---------- 方法2:一组一组记忆(记住0与2,第二种前后两数交换位置??) 9 1 2 8 8 2 3 7 7 3 4 6 6 4 5 5 【训练要点】

第一阶段:数的分与合是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一定要滚瓜烂熟,不能出一点差错。因为孩子的基础各不相同,如果您的孩子10以内的口算不熟,容易出错的话,建议先将每个数的分与合按规律背熟再进行抽背。(可以在纸上把2-10所有数的分与合整理一下记录下来,选择孩子喜欢的方法去整理) 第二阶段:对口令(2-10的分与合随机或逐一突破) 形式一:家长:8可以分成2和几 孩子:8可以分成2和6 形式二:家长:4和几合成9 孩子:4和5合成9 形式三:家长:5和2合成几 孩子:5和2合成7 形式四:家长:几可以分成3和4 孩子:7可以分成3和4 (将这四种形式操练熟练) 第三阶段:10以内计算题的算理: 虽然孩子已有学前基础,但可能不太规范,所以建议还是要让孩子听过记忆10以内数的分与合,明白各类计算题的算理,对孩子的后续计算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2+5= 想:因为2和5合成7,所以2加上5等于7 10-3= 想:因为10可以分成3和7,所以10减去3等于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大数得认识】 1、10个一万就是十万,10个十万就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就是一亿、10个一亿就是十亿,10个十亿就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就是一千亿,10 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向左,每四位为一级,分别就是个级、万级、亿级。与万位相邻得两个数位分别就是千位与十万位。与亿位相邻得两个数位分别就是千万位与十亿位。 3、亿以内数得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得数要按照个级得数得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她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4、万以内数得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 5、比较亿以内数得大小:位数多得数,这个数就大。位数相同得两个数,从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得数大得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得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得数。 6、“万”作单位得数:省略万后面得尾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得数,要瞧千位上得数,然后进行四舍五入。 7、求近似数得方法叫“四舍五入法",就是“舍”还就是“入”,要瞧省略得尾数部分得最高位就是小于5还就是等于或大于5。 8、表示物体个数得1 2 3 4 5 6……。都就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就是自然数。所有得自然数都就是整数。最小得自然数就是0,没有最大得自然数,自然数得个数就是无限得。最小得一位数就是1、 9、每相邻得两个计数单位之间得进率都就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0、亿以上数得读法:先分级,再从最高位读起,读完亿级得数,要加“亿"字,读完万级得数,要加“万”字。每级末尾得0都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1、亿以上数得写法:先瞧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级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12、“亿”作单位得数:省略亿后面得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要瞧千万位上得数,然后进行四舍五入。

最新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2.数级: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数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3.数级分类 (1)四位分级法 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 如:万(数字后面4个0)、亿(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 (2)三位分级法 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

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来,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目录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2)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5)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6)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8)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10) 第七单元找规律 (14)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1、认识和会画 2、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三角形组成的。 3、缺了几块砖的方法 (1)根据砖的排列规律用画一画来解决。 (2)不动手、不动笔,看着第一层就知道第三、五层缺了几块砖,看着第二层就知道第四、六层缺了几块砖。

(3)先数一层有几块砖,每一层都是一样长的,算出每层缺了几块砖。 缺了( 8 )块 4、沿虚线折一折,它变成正方体。 其中①号面与( )号面相对。 方法:中间隔一个 ①对③,②对⑥,④对⑤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计算方法 11-9=□ 方法一:破十法 11-9=2 先算:10-9=1,再算:1+1=2

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 11-9=2 因为:9+2=11,所以:11-9=2 方法三:连减法 11-9=2 11-1-1-1-1-1-1-1-1-1=2 2、解决问题 (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例: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 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 口答:母鸡有8只。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例1: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芳多几个? 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芳多5个。 例2: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几个? 12-7=5(个)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每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5、“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 6、求近似数: 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0、亿以上数的写法: 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1、“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13、1亿有多大?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角 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连减的性质: a-b-c=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3、乘法分配律: (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a-b)×c=a×c-b×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a-b)×c=a×c-b×c。 4、除法的性质:a÷b÷c=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 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 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a×(b-1) ④类型四:a×99 a×102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读数、写数 1、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 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给数字娃娃排队 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 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三、几和第几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四、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