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 习题(含答案)

辛亥革命 习题(含答案)

辛亥革命 习题(含答案)
辛亥革命 习题(含答案)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2.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创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科举制度

C.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 精简机构

3.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定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公车上书”

D. 《天演论》的发表

4. 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

A. 万木草堂

B. 京师大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北京大学

5.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公车上书

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D. 戊戌政变的发生

7.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 改革社会风尚

B. 吸收世界文明

C. 发展近代交通

D. 主张机器生产

8. 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A. 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

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

C. 变法不够彻底

D. 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9.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A.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 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10. 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虎门销烟

C. 兴办民用工业

D. 创办海军

11. 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八国联军侵华

12. 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

A. 发展农工商业

B. 训练新式陆海军

C.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13. 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

A. 詹天佑--福州船政局

B. 谭嗣同--创办《新青年》

C.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D. 张之洞--创办大生纱厂

14.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B.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C. 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 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15. 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学外国”指的是学习()

A. 西方的科学技术

B. 西方的教育

C. 西方的思想文化

D. 西方的政治制度

16.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材料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

A. 发展农工商业

B.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7. 在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

A. 训练新式军队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8. 1895年,______ 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请求变法维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 。

三、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9.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错误:______

理由:______ 。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

(2)你认为“贼”是指谁?

(3)为什么说“无力回天”?

(4)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

1. B

2. B

3. C

4. B

5. C

6. B

7. B

8. B

9. B

10. A

11. B 12. A 13. C 14. A

15. D

16. B 17. C

18. 康有为;公车上书

19.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895年,公车上书

20. (1)据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知,材料出谭嗣同之口.

(2)这里的“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变法法令,百日维新开始,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

(4)可以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故答案为:

(1)谭嗣同.

(2)“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

(4)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解析】

1.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国内,在京应试的举子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组织下向光绪帝上书,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故选B.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公车上书的掌握情况,要识记这一事件的时间、发起人,理解其在戊戌变法中所处的地位.

2.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所以ACD是“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B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3.

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

故选C.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4.

1898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5.

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可知,这与戊戌变法有关.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6.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故选B.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要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知识.

7.

据“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的关键信息“今为机器之世”“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康有为赞同“今为机器之世”,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以及特点.

8.

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各省总督巡抚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因而变法注定会失败.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掌握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时间、任务及特点.

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掌握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时间、任务及特点.

10.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故选A.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和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1.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12.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这些措施中,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条是发展农工商业.

故选A.

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百日维新的知识点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掌握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13.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事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开始、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4.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说法错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说法正确.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说法正确.

D.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说法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开始、内容、性

质以及作用.

15.

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学外国”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通过变法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制度近代化和民族富强.

故选D.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开始、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6.

据“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可知,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封章(上书)”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创办报刊,“直达于上(皇上)”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开放言论.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诏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7.

ABCD都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触动了顽固派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8.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故答案为:

康有为;公车上书.

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要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知识点.

19.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故答案为:错误: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理由: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20.

本题考查谭嗣同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 命知识点 1、中国同盟会的成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三民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的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经典习题 北师大版

《辛亥革命》经典习题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东京(日本) 2.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中国近代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运动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 D.自强求富 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军已无力抵抗 B.同盟会的有力领导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各省的革命党人支持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 7.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9.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B.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大,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汉的控制,形势对湖北革命党人不利C.起义由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发动 D.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10.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1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试题

第13课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 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 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

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练习题

《辛亥革命》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2题,48分) 1.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2.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②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以儒家三纲等为代表的旧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传统权威被打倒③按照《临时约法》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④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阶层要求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参政的意识增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堪称是中国历史发展里程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惊人的相似。 这指的是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包含有实行总统制的内容 5.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由此可知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海关税务同对革命持支持态度 6.“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有:

辛亥革命试题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①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②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影响: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3.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最大功绩);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政府统治;颁布《临时约法》;创建黄埔军校;发起国民革命运动。 4.国共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5.海峡两岸的交往 (1)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构想:“一国两制”。 (2)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4)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两个民间团体。 (5)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6)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7)2000年3月以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

(完整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材料五:黄花岗起义图 材料六:四川保路运动图 [合作学习]:当时中国是否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学生感悟]:通过分析处理,学生认识到经过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与不懈努力,革命所爆发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与军事等基础以及外部有利时机都已具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已经一触即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几则材料及图片,认真分析了当时中国爆发革命所应当具有的条件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习一个材料,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短短三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1.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A.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2.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到:“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林伯渠说:“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4.“它无疑是中国20世纪初最伟大的巨变之一,它使古老的中国人从传统走向近代,从愚昧走向科学,从专制走向民主……,总之,这场从武昌燃起的烈火瞬间烧遍了这个古老的中国,说明它正是20世纪初中国人民的呼声。”材料中说的这场革命给中国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当时时代的要求 B.经济上:民族工业从此诞生 C.思想上:帝制已成为历史,民主是时代的需要 D.文化上:从传统习俗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5.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共同纲领》 D.《总统宣辞》 6.2014年6月22日下午,美国旧金山举办纪念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诞辰140周年活动,100多位社会各界人士在中国城全美黄氏宗亲总会大厅出席活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竖立起一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辛亥革命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梳理与练习 知识要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11年4月, 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性。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 ”。 2.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下列不属于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 A.镇南关起义 B.苹浏醴起义 C.安庆起义 D.秋收起义 3.在绍兴秋瑾故居,可以看到1979年8月宋庆龄为秋瑾纪念馆所题的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在辛亥革命中,秋瑾与徐锡麟一起领导了哪次武装起义? ( ) A.苹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 4.郁慕明曾在黄花岗烈士墓向先烈敬献花圈,在致祭后说,新党要通过祭奠先烈,“寻找中国人的浩然之气”。此“浩然之气”是指 ( ) A.为变革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B.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C.为革命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D.为振兴民族工业不畏艰难的精神 5.黄花岗七十二烈土墓的墓顶是自由女神像。这说明黄花岗起义 ( ) A.使民众广泛接受了《人权宣言》 B.建立了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 C.从本质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回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材料中的“是役”是指哪一次起义?该起义是谁领导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知识要点二:武昌起义 7. 年10月10目晚, 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 8.“大清朝,改中华,人人都把小辫割,”这首民谣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练习题

辛亥革命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2.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3.(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4.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5.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铲除了封建帝制 B.开辟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7.(2014·天津六校联考)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图一(大清帝国龙旗)到图二(中华民国五色旗)的变化反映了( ) ①封建制度的结束②共和观念的深入③民主平等的趋势④民族团结的加强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课标要求: 教材与学情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 1 (1 (2 (3 2. (1 (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1 导入新课: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

清王朝真的垮台了。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 教学设计:大家在初中都接触过“辛亥革命”吗?好,那么,哪位同学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注意鼓励学生!) 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学生概念清楚后) [过渡]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追求共和反对满清的统治呢?当时的中国状况又如何呢? 一、追求共和反大清 相关的材料:1、图片:有关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2、背景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和材料; 3、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 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 1、必要性 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洋人的朝廷 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孤立的朝廷→民族、阶级矛盾趋于合流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竟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之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便推行“新政”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此时的清政府已如同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只靠一两支强心针已无法改变它的命运,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此时,要挽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发展的新道路,就必须彻底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已成为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然而当时资产阶级有能力担负这一历史使命吗?由此引导学生通过从资产阶级自身去寻找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将理性思考引向深入。

《第 9 课 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辛亥革命主干知识点

第8课辛亥革命 课标解读: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的成立。 (1)成立: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2)作用:同盟会的成立,大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三民主义。 ①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②评价: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革命纲领,但它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二、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第二天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又攻占汉口和汉阳。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和妥协。(2)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5、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