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免疫学通过实验研究的突破和理论进展,尤其是80年代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引发了对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纷纷兴起,研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也带来了许多边缘学科的产生,以现代免疫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就是其中部分。并成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概念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学科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著名学者Schally和Guillemin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从几百万个动物下丘脑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下丘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找到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辉煌成果标志着“神经内分泌学”【neuroendocrinology】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存有共同的化学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不仅具有多种神经肽和激素的受体,它本身还能合成多种神经肽和内分泌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既存在细胞因子的受体又能合成细胞因子。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既有局部作用,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由此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1982年,Blalock将其命名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在现代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中,“内分泌”概念应包括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等方式;而激素的内涵亦大为增加,诸如局部激素、循环激素、神经激素等,而许多免疫因子如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等均符合激素的标准;严格地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既与内分泌系统有种种区别,又有诸多共性,这也是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基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借助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或组织液而进行和实现的生理过程,而神经内分泌调控也最终由循环血液或组织液完成,故在此交汇路途上难免发生交叉性影响和作用。所以神经内分泌或免疫内分泌联系在活体内必将受到免疫或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已研究的神经免疫学领域和内容,绝大多数发现有内分泌因素或成份的参与。

二、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和有关受体

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具有神经支配是久已周知的事实,神经纤维对淋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1,血流调控;2,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移行和再循环;3,细胞因子或其它免疫因子的生成和分泌;4,免疫应的强弱及维持的时间等。骨髓、脾、淋巴结及淋巴管等初、次级免疫器官都受传入和传出神经支配。支配骨髓的是脊神经中的内脏神经纤维,包括有髓和无髓纤维,其中有P物质肽能神经纤维;支配脾脏的有神经肽Y、甲硫氨酸脑啡肽、缩胆囊素和神经降压素及VIP免疫阳性肽能神经纤维,并发现脾脏被膜和小梁部位的血管有NPY与NA共存纤维。另外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末梢可与脾淋巴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在淋巴结的包膜下及包膜内,可见乙酰胆硷能神经纤维。在淋巴结的门部、被膜下、皮质与髓质交界及髓质和副皮质区有SP、VIP、NPY、CGRP(降钙素基因调节肽)等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还支配淋巴管,并有区域性特点。另外,肠壁粘膜下层的淋巴小结或Peyer氏结与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并受SP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SP肽能神经纤维还存在于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周围,后者还有ACh能神经纤维分布。

胸腺作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可接受膈神经、来源于颈胸段交感神经链的交感神经纤维和来源于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支配胸腺的迷走神经纤维发自延髓的孤索核、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等核团,并接受网状系统的传入冲动,与高级中枢间构成多突触联系。这些迷走神经节前神经元含有亮脑啡肽和生长抑素。在发育早期,迷走神经纤维即分布于胸腺,进而形成神经网。这些神经纤维随腺体的发育、成熟和衰退而变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在皮质中成丛分布, 游离末梢进入髓质, 与各种细胞相比邻。大鼠胸腺血管周围,小叶间结缔组织及皮质和髓质的实质内分布有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神经肽Y阳性的神经。被膜中有SP及CGRP阳性纤维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分布,并有分支穿插于胸腺实质细胞间,与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关系密切,NPY共存于NE能神经末梢中。

现已证实在免疫细胞膜上或胞内存在有众多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经典神经递质受体包括有肾上腺素能α和β两型、多巴胺、Ach、5-羟色胺、组织胺受体,其中人的胸腺组织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上均有肾上腺素能受体。人多形核白细胞及Mφ上有α2受体的存在;慢性感染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β2受体密度与血清中可溶性IL-2受体的水平有关;已激活的人T细胞膜上有5-HT 1a受体的分布(此受体的激活可增加胞内cAMP浓度);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细胞株也表达5-HT1a受体(其作用可由IP3和Ca2+介导)。T淋巴细胞还存有组织胺受体,CD8+T细胞上的组胺受体为H2型,其密度约为6000~7000/细胞,并受白细胞介素和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的调节。B淋巴细胞上的组织胺受体亦以H2型居多。

类固醇激素受体包括糖皮质激素受体(GR)、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盐皮质激素受体(MR)、甲状腺激素受体(TR)、视黄酸受体(RAR)及维生素D受体(VDR)。GR广泛分布于多种淋巴组织及器官,存在于免疫细胞的胞浆及核内,在免疫细胞的表达有如下特点:1,有较大的性别差异,如雌鼠胸腺细胞内GR浓度低于雄鼠。2,抗原刺激及PHA均可上调GR浓度,而地塞米松则使其下调。3,Ca2+参与对GR失活速率的调控。4,IL-2及IL-4联合应用可降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对配基的亲和力,并使其数目增加,此作用可被IFN-γ阻断。5,LPS可促进GR在小鼠Mφ的表达。AR在大鼠、小鼠的胸腺及鸡的法氏囊上皮细胞内有睾酮受体存在。ER中的雌二醇(E2)受体存在于大鼠、小鼠、牛及人的胸腺中,可能定位于胸腺上皮细胞或网状细胞内。鸡法氏囊也有E2受体。PR则见于大鼠胸腺细胞内。

神经肽及肽类激素受体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存有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两种ACTH受体;人T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均有GH受体分布;人外周血T及B淋巴细胞PRL受体;阿片肽受体不同的亚型及非阿片样受体均存在于免疫细胞膜上,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可结合3H-纳络酮。非阿片肽受体主要与β-内啡肽(β-END)的C端相结合, 参与调节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此外,大鼠脾脏富含B细胞的边缘区,小鼠脾脏及肠壁Peyer氏结中的T和B细胞,豚鼠腹腔巨噬细胞等处分布有SP受体。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拥有相同结构的受体和一套共同的抗原和细胞因子,并以这些分子作为信号,通过这些共同的抗原和受体,使系统之间得以互相交通和调节,从而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建立起网状联系。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有的表面抗原和细胞因子

────────────────────────────────

表面抗原、细胞因子产生部位

────────────────────────────────

Thy-1 淋巴细胞、神经元

MHCⅡ类抗原巨噬细胞、星形细胞

IL-1 巨噬细胞、T细胞、胶质细胞、星形细胞

IL3 T细胞、星形细胞

IL-6 T细胞、巨噬细胞、星形细胞

TGF T细胞、星形细胞

CGF 巨噬细胞、粒细胞、星形细胞

TNF 巨噬细胞、星形细胞

IFNα、β、γ T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

胸腺素α1、β4、T细胞、脑(α1)、中枢神经系统组织(β4)

胸腺生成素(NLK)T细胞、脑

四、脑-免疫信号的传入通路

有体液和神经传入两条途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受血-脑屏障概念的影响,认为免疫细胞因子很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近20年神经免疫学研究揭示免疫细胞因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入脑: 1、可饱和的运输机制(Saturable transport mechanism)。一些细胞因子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上载体,以可饱和扩散方式转运入脑内,浓度不够时,则无法发生应有的效应。当炎症时,血脑屏障局部可合成大量IL-6,此时外周细胞因子只起到很小作用。2、通过外周感觉神经,主要是某些迷走神经纤维。切除膈下迷走神经,见到脑中表达IL-1β mRNA、FOS蛋白、发热和疾病行为都受到阻断,但切断腹部迷走神经就无此阻断作用。3、通过脑室周围(Circumventricular organs,CVOs)。它是沿脑室系统边缘的特殊神经区(具有带孔的毛细血管,缺乏血脑屏障),循环中的激素如血管紧张素Ⅱ等亦可通过此处进入神经元。4、细胞因子的直接作用——前列腺素假说。前列腺素可引起发热,免疫应答刺激亦可引起下丘脑前列腺素的浓度增加。此外,血管周围小胶质细胞和脑膜巨噬细胞皆能产生前列腺素。

脑调节免疫功能的通路大致也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功能。其中交感神经起重要作用,P物质等肽能神经末梢也参与调节脾脏中的抗体反应,迷走神经可调节胸腺淋巴细胞生成和向外周淋巴器官移动等活动。2004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了交感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的一个潜在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重要的信号分子-休止蛋白,它能直接抑制在免疫系统中掌管着许多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并抑制NF-κB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从而使基因表达无法启动。同时还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还会显著增强这种抑制作用。由于NF-κB 这种转录因子在机体的免疫功能、应激反应、肿瘤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着中枢功能,因此,这一发现对阐明交感神经系统如何调控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神经内分泌途径,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是脑调控免疫系统的主要传出通路。免疫激活后脑内最早的反应是下丘脑NA的活动,导致室旁核(PVN)神经元

合成并释放CRF,从而促进垂体前叶生成和分泌ACTH,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最终反馈性地抑制免疫活动,HPA轴影响几乎所有免疫功能。除HPA轴外,脑内神经肽和细胞因子等也可传导中枢效应到外周免疫系统。

五、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神经中枢

CNS介导的免疫调节包含了不同脑中枢的作用。用外周注射LPS等方法发现,脑干、下丘脑、新皮层、边缘系等发现大量FOS(即刻早基因c-FOS,在神经细胞接受外界刺激后能迅速而短暂的表达,被广泛用做神经元活动变化的标志。)表达,并能诱导出下丘脑、海马和前额叶NE、5-HT和DA活动的变化;切除啮齿动物双侧新皮层导致T细胞增殖,IgG 合成等反应增强,提示上述脑区可能与免疫有关。

下丘脑及边缘系整合大多数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既是免疫调节的重要中枢,也与心理活动调节密切相关。系列研究表明单胺能神经元的投射是免疫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元活动的重要调节因素;多种细胞因子都可影响该区神经元的活动;海马和杏仁核分别是神经内分泌整合和情绪性刺激加工的主要位点,二者都含有CRF,糖皮质和盐皮质激素受体,都有神经纤维投射到下丘脑,调节HPA轴的活动,其中背侧海马在调节糖皮质激素对HPA轴活动的负反馈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杏仁中间内侧核则调节垂体ACTH的分泌。由此可见边缘系结构既受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又参与神经免疫调响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NTS是由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传导的初级内脏感觉投射的第一站,由它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丘脑、下丘脑、杏仁核和海马等广泛的脑区。迷走神经传入的免疫信号首先到达NTS,由此诱发脑内一系列神经反应。NTS和腹外侧延髓中发生FOS反应的主要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它们发出的神经纤维一部分投射到PVN,参与调节CRF分泌和HPA轴活动,切断此联系会阻断外周免疫刺激诱导的HPA轴的活化;另一部分纤维投射到视前区,诱导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发烧等急性期反应。切断迷走神经后此反应消失,表明NTS 和腹外侧延髓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是神经免疫调节的重要结构。

六、研究展望

最近免疫学和相关边缘科学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扩展了对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尤其是对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淋巴细胞高度不均一性、淋巴细胞因子和因子网络、免疫细胞发育、活化、分化过程中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了基础和临床免疫学边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2、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使人们有机会从分子水平来进一步认识机体生命活动的完整性与统一性;3、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等新兴边缘学科的研究重心正实现向为临床医学服务的方向转移,势将推进临床医学理论与技术的革新;4、大批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正迅速转化为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了人们对机体内环境稳定机理的认识。

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精神神经免疫学逐渐成为神经科学的 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神经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领域。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免疫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中起 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细胞因子、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例如,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中一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影响抗体的生成和释放。 此外,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直接调节某些免疫细胞膜上的感受器来影响免疫细 胞的功能。这些调节作用可能会对许多情况下的免疫反应产生影响,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等。 二、神经内分泌 神经内分泌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上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许多免疫细胞能够合成和释放各种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这些激素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而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 三、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免疫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心 理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系统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人们的情绪、压力、社会支持和教育水平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

影响主要通过下调或上调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产生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多种细胞和免疫系统中的各种激素水平,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四、神经免疫调节的应用 神经免疫调节研究目前主要面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免疫介导疾病,例如类 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乙肝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身免疫过程有关。神经免疫调节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的活动,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例如,一些新型的生物疗法和药物已经成功地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此外,一些心理行为干预和精神药物也被证明可以对神经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减轻患者的心理紧张状态,减轻慢性疼痛、降低血压、呼吸等症状,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在某些情况下,神经免疫调节技术也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自身对抗肿瘤细胞的侵袭。 总体来说,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亟需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未来的研究工作应当优先关注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因素,以促进人类健康。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第十章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引论 生物科学研究在广度和尝试上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的学科界限日 趋模糊,并不断衍生和分化出新的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 munoendocrinology)的形成和建立即是如此。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 和内分泌等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 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章拟简述神经免 疫内分泌学的历史发展,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网络的理论基础和实验 依据,神经免疫内分泌相关疾病实例,以及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 前景。 第一节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有关神经系统和或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感性认识 由来已久。古希腊医生Galen曾注意到忧郁的妇女较乐观的女生易罹患 癌症。祖国医学对七性(喜、怒、衷、思、悲、恐、惊)致病也早有 直觉和经验性的描述,提示情绪因素至少可部分地影响机体的抗病能 力特别是免疫力,从而加速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西方医学的许 多早期观察均说明应激性刺激可导致疾病或促进发病。直至1919年,I shigami的工作才为以上的经验积累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他发现在 慢性结核病患者,情感挫折可明显削弱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咸噬能力, 并提出情绪性应激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后,受巴甫洛夫学说的影响,M etalnikov等于1924年证明,经典式条件反射可改变免疫反应,说明免 疫系统亦接受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有力影响。这一事实得到反复证实,并已成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重要研究领域。1936年,Selye分析了一系列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影响,发现诸如缺氧、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正常情况下 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 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 异常情况下 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 缺陷(过低)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XXX感化:皮肤黏膜的樊篱感化,血—脑樊篱,胎盘樊篱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首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介入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进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明的个体差别④不克不及遗传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份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骨髓是首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抗体发生的首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是人体两个重要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负责传递信息、控制机体的行为和内在生理功能,而免疫系统主要负责对机体内外环境的侵袭做出反应,维持身体的免疫平衡。在它们各自独立的功能之外,它们还相互作用,形成相互调节机制。 一、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 1.神经调节免疫过程 神经系统通过许多途径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如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物质和影响免疫反应细胞等方式。这种调节进一步表现为两种类型: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 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免疫反应,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影响免疫反应。例如,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可以抑制Th2细胞的分泌,增强CTL水平,调节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 神经系统间接调节免疫反应,通过调节下游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反应来影响免疫反应。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可以通过产生肾上腺素和球囊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加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2.神经递质与细胞因子之间的直接作用 在免疫系统中,神经递质与一些细胞因子有直接的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例如,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抑制IL-2和TNF-α的产生,增强Treg细胞的活性和免疫耐受;多巴胺可以通过远离作用,对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性产生影响。 二、免疫系统调节神经系统

1.免疫细胞产生神经递质 免疫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和分泌神经递质,直接通过神经递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乙酰胆碱,持续性地抑制Th1细胞的分泌,增强Th2细胞的分泌和IgE的产生。 2.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响应调节 免疫系统的炎症状态可以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调节作用,使它们响应变得更加适合于病理变化。例如,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可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抑郁、焦虑等症状。同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响应也是受到免疫炎症状态的调节。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生物体重要的两个调节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在疾病防治和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细胞层面、分子机制和相互间的生物学响应等方面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机理,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调节和治疗。

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特点-神经激素-分泌激素

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特点|神经激素|分泌激素 本文是关于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特点|神经激素|分泌激素,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神经内分泌的名词解释 动物体内某些特化的神经细胞(结构上属于神经系统而非内分泌系统)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循环或通过局部扩散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叫做神经激素;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的那些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内分泌细胞。哺乳动物的下丘脑能产生多种神经激素,例如,下丘脑产生的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经由神经垂体分泌入血,调节子宫肌收缩及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下丘脑肽能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和释放抑制激素经血流到达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神经激素沿着轴突传递,进而在某些特化区域释放入血,从而在感觉刺激与化学应答之间构成了一种联系。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方式将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扩大了机体的调节功能。 按照经典的看法,身体的稳态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协同调节的结果。尽管长期以来就认识了这两个系统的生理协同作用,但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在发生、形态以及功能上都是不同的。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传导冲动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直接控制着其他细胞的活动。随着神经内分泌学的进展,人们发现体内的某些神经细胞本身就具有内分泌功能,神经细胞能把神经的活动转换为释放激素,因此,也有人用“神经内分泌转换器”一词来形容这种细胞。还有人把这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结构叫做“神经激素腺”。 神经内分泌的特点 神经内分泌细胞仍保留着神经细胞的结构和机能特征。从结构上看,这种细胞也是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组成,并具有尼氏体。细胞的一端与其他神经细胞具有突触联系。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不具备所有这些结构特征,或是在结构上变化比较大,如软体动物脑的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非常短。另一些神经内分泌细胞还可能具有某些附加的结构。例如,某些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具有特殊的侧支返回纤维,从轴突末梢发出返回至细胞体,因而有利于完

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研究

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研 究 近年来,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话题。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它们通过分泌激素和神经介质来调节身体的各项功能,并相互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经免疫系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功能。 神经免疫系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组成。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组织,它负责传递神经冲动以控制身体中的函数和行为。免疫系统则是由各种免疫细胞、分子和器官组成,它们共同协作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攻击。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和分泌激素的神经元组成。内分泌腺负责分泌 多种激素,在身体内控制各种生理过程。而内分泌神经元则通过分泌神经激素来传递信号。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神经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参与调节各种生理过程,并影响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可以保持身体的稳态。然而,当这些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出现异常时,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已经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例如,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抗炎反应并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动。同时,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也可以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

此外,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还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哮喘等,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功能还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自闭症等有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神经系统药物也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多巴 胺拮抗剂可以抑制外周免疫细胞的功能,使人们更容易感染病原体。这提示我们,使用神经系统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其对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之,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交互作用是身体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和神经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通过相互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抗炎能力。然而,当这些系统受到干扰或功能紊乱时,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神经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调节系统,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神经系统掌握神经递质。免疫系统掌握免疫分子。内分泌系统掌握激素。 神经递质按其化学结构分为七大类。 1、胆碱类:乙酰胆碱 2、胺类: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 腺素)、5-羟色胺、组胺 3、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 基丁酸 4、肽类: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速 激肽、阿片肽、脑肠肽、心房钠尿肽、血管活性 肠肽、血管紧张素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 肽Y等 5、嘌呤类:腺苷、ATP 6、气体类:NO、CO 7、脂类: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等)、 神经类固醇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体和HLA. 1、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

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 3、补体:C1、C2、C3、C 4、C 5、C 6、C 7、C 8、C9 4、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根据功能和产物结构的 不同,分为经典HLA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和免疫无关基因。 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分为四类。 1、含氮激素(1)蛋白质激素:主要有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及腺垂体激素(2)肽类激素:包括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降钙素和胃肠激素(3)胺类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甲状腺激素 2、类固醇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包括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以及雄激素 3、固醇类激素:包括胆钙化醇(维生素D3)、25-羟胆钙化醇(25-羟维生素D3)和1,25-二羟胆钙化醇(1,25-二羟维生素D3) 4、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体液中非特异性杀菌、抑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抗菌肽(防御素)。 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人体中只有两种激素含碘:T3、T4

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

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和免 疫调节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功能不仅限于传递神经信号,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 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神经系统免疫学 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一、神经系统免疫反应 神经系统对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感染或损伤发生时, 免疫系统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这些信号物质 可以刺激神经元的活动,引发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一方面,神经系 统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来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的程度,从而 对感染或损伤做出更精确的应答。另一方面,神经系统也可以通过调 节血管通透性、改变免疫细胞的迁移速度等方式,影响免疫细胞在炎 症部位的积聚和活动,从而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二、神经系统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 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来控制 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神经 系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参与免疫调节:一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如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二是通过神经-免疫 细胞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如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三、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意义 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调节网络,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研究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的特点和调节机制,可以发现新的免疫调节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此外,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研究还有助于加深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理解,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神经系统免疫学研究了神经系统与免疫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神经系统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其意义在于深化对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神经系统免疫学的细节,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第二节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间的关系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特性和共性比较 高等动物的机体是由诸多系统的机组合而成的结构和功能性整体。这些系统可粗略分为二类:一类主要执行着机体的营养、代谢及生死 等基本生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等系统;而广 泛分布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则起着调节上述各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控制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等重要作用,从而构成另一类 枢纽性系统。此三大系统除各具有独特而经典的内容外,尚有下述方 面可资相互比较。 1.三大系统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以种系发生的观点而言,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区分和定义是局限于多细胞生物的。然而这 三大系统共同的基本功能,即信息的传递和感受,却可在原核生物中 有雏形体现,例如,Stock等的工作表明,大肠杆菌细胞膜上有膜受体 蛋白质构成的化学感觉系统,经4个蛋白质成份而将相关信息传入胞内,并借助这些蛋白的磷酸第过程,完成信息的储存记忆和对其的反应, 如细菌的化学趋化等过程。阿米巴滋养体的吞噬活动,既是其摄食方式,亦可视为非特异性免疫的较早范例。此外,单细胞生物如梨形四 膜虫,粗糙链孢霉菌及烟曲霉菌中均含有胰岛素样物质,但其功能意 义尚不清楚。一般变为,神经元最先在二胚层动物水螅的胚层间出现。这些事实提示,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的。自个体发生的 角度而论,末受精鸡卵内即含有胰岛素,而爪蟾卵母细胞中除含有胰 岛素及其mRNA外,尚有TGF-β及FGF的mRNA表达,编码TGF-α、TGF-β 及PDGF的mRNA亦可在小鼠胚泡中检测出,且着床前的小鼠胚胎中还有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免疫学通过实验研究的突破和理论进展,尤其是80年代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合成和释放神经肽引发了对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纷纷兴起,研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也带来了许多边缘学科的产生,以现代免疫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就是其中部分。并成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概念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neuroimmunoendocrinology】此学科横跨神经、免疫和内分泌三大系统,集中探讨系统间的多重往返联系及其生理或病理意义,着重研究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因素。本学科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著名学者Schally和Guillemin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从几百万个动物下丘脑中成功地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下丘脑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找到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一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辉煌成果标志着“神经内分泌学”【neuroendocrinology】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存有共同的化学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不仅具有多种神经肽和激素的受体,它本身还能合成多种神经肽和内分泌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既存在细胞因子的受体又能合成细胞因子。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因子既有局部作用,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由此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1982年,Blalock将其命名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学”。在现代内分泌学的理论体系中,“内分泌”概念应包括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等方式;而激素的内涵亦大为增加,诸如局部激素、循环激素、神经激素等,而许多免疫因子如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等均符合激素的标准;严格地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既与内分泌系统有种种区别,又有诸多共性,这也是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基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借助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或组织液而进行和实现的生理过程,而神经内分泌调控也最终由循环血液或组织液完成,故在此交汇路途上难免发生交叉性影响和作用。所以神经内分泌或免疫内分泌联系在活体内必将受到免疫或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已研究的神经免疫学领域和内容,绝大多数发现有内分泌因素或成份的参与。 二、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和有关受体 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具有神经支配是久已周知的事实,神经纤维对淋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至少涉及以下几方面:1,血流调控;2,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成熟、移行和再循环;3,细胞因子或其它免疫因子的生成和分泌;4,免疫应的强弱及维持的时间等。骨髓、脾、淋巴结及淋巴管等初、次级免疫器官都受传入和传出神经支配。支配骨髓的是脊神经中的内脏神经纤维,包括有髓和无髓纤维,其中有P物质肽能神经纤维;支配脾脏的有神经肽Y、甲硫氨酸脑啡肽、缩胆囊素和神经降压素及VIP免疫阳性肽能神经纤维,并发现脾脏被膜和小梁部位的血管有NPY与NA共存纤维。另外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末梢可与脾淋巴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在淋巴结的包膜下及包膜内,可见乙酰胆硷能神经纤维。在淋巴结的门部、被膜下、皮质与髓质交界及髓质和副皮质区有SP、VIP、NPY、CGRP(降钙素基因调节肽)等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还支配淋巴管,并有区域性特点。另外,肠壁粘膜下层的淋巴小结或Peyer氏结与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并受SP肽能神经纤维的支配。SP肽能神经纤维还存在于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周围,后者还有ACh能神经纤维分布。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

神经、激素、免疫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2.反射弧通常由()()()()()五部分组成 3.兴奋的传递(反射)过程: 4.完整的反射弧由()个神经元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①静息时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电位表现 ②兴奋时动作电位 形成原因 电位表现 ③兴奋传导(局部电流) (2)传导特点 (3)传导特点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常见类型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7.混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测量方法 8.不能准确判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 (1)在神经纤维上 (2)在神经元之间 二、激素调节 1.血糖调节过程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激素调节特点 4. 激素的化学本质 (1)固醇类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

5.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功能 6.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作用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 三、神经——体液调节 1. 体温调节 人体热量来源: 热量散发: 2.水盐平衡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释放部位() 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的角色() 走出误区 1.对体温调节理解误区剖析 (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散热量,()产热量,调节方式:(2)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散热量,()产热量,调节方式:(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原因: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产热(),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体温感觉中枢位于(),温度感受器分布于: 2.水盐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3.下丘脑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①感受 ②传导 ③分泌 ④调节 (2)建构网络,明确下丘脑的部分调节作用 (3)①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与其他分泌腺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下丘脑直接控制的内分泌腺有()和(),通过垂体间控制的内分泌腺有()、()、() 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些腺体和下丘脑的活动无关,如() ②下丘脑具有分泌功能,可以分泌()和() 促激素会直接反馈调节下丘脑吗? ③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 ④下丘脑有感受兴奋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例如: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事实上,这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以及它们在正常生理和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介绍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两个系统之一。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的中枢系统。免疫系统主要由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各种免疫因子等组成,是人体内的主要防御系统。 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神经系统可以控制人体内的心跳、呼吸、消化、免疫应答等基本生理过程。免疫系统则能够识别和抵御各种入侵的病原体,并保护人体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事实上,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关系。 二、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1、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外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指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等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液影响到免疫系统的不同组成成分。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会导致肾上腺素的释放,而肾上腺素则可以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促进其释放组胺和白细胞趋化因子等分子,从而参与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

神经外分泌系统是指神经元和周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释放神经细胞外分泌素和神经源性精胺等分子,这些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影响其功能。例如,神经元可以释放神经源性物质P,这种物质可 以作用于巨噬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其活化和炎症反应。 2、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 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免疫细胞能够直 接通过神经元的树突上的突触间隙与神经元相互作用,并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等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影响神经元的神经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从而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第二,免疫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分子影响神经元的活性和突触可塑性。例如,细胞因子IL-1β可以促进神经元的舒张,从而诱导炎 症介质的释放。 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炎 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都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 1、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免疫 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发现,肠道壁的神经纤维和肠道免疫细胞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互联系。病理情况下,肠道中炎症因子的增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活性,并导致神经免疫反应的激活,从而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形成。 2、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 病等,这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所导致的。最近的研究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与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这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调控的研究进展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调控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调控机制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两个系统在维护机体内稳态、调节免疫应答和保护机体免受伤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互动机制、相互调控通路及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互动机制 1. 神经调节免疫应答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分支和副交感神经分支的调节,对免疫细胞的分布、数量、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等进行调控。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而副交感神经则起到促进免疫细胞活化的作用。这一神经调节对于免疫应答的平衡至关重要。 2. 免疫调节神经功能 免疫细胞也能够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免疫细胞在启动免疫应答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能够渗透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活动,并介导炎症反应。 二、相互调控的通路 1. 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连接了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释放激素等信号分子参与调控。免疫细胞可以表达并释放类似于神经系统的激素,如

神经肽Y、交感神经前体肽等,这些激素能够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同时,神经系统也能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2.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调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细菌感染、创伤、炎症等情况下,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以直接激活感受器,传递给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反过来,神经系统也能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反应等,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三、研究进展及应用 1. 自主神经系统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逃逸、感染和炎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异常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通过干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可能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 神经递质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对免疫细胞的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一些神经递质能够调控免疫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活化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等。因此,神经递质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为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 3. 神经免疫调控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从1928年XXX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有内 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于1977年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XXX)的概念。三个 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

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催乳素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中枢神经系统也 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总之,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通过化学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和协调。这种联系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 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免疫功能。大多数激素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弱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抗体生成和吞噬功能,例如生长抑素、ACTH、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和 前列腺素等。但是,血液中少量的糖皮质激素却可以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和抗体合成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少数激素还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甲状腺激素、b-内啡肽、TRH和TSH等,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医学生理学

医学生理学 医学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学科,是医学基础科学之一。其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器官的生理学特点,介质转运、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调节功能等。 1. 细胞生理学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探究其代谢、运动、增殖、自我修复等过程。其中,能量代谢是细胞生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能量的生成与利用。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生理学的另一重要领域,包括细胞外的信号传递、细胞内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2. 组织器官生理学 组织器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组织器官生理学则是研究组织器官在整个生理环境下的生理特征以及器官间的相互作用。如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脏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它与血管、血液、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气体交换等。消化生理学研究消化道的结构、功能、代谢以及食物的吸收、分解和转化等。 3. 移动型细胞生理学 移动型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白细胞、血

小板、红细胞等。移动型细胞生理学研究移动型细胞在整个免疫过程中的结构和功能,并研究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和相互作用。其中,血小板和红细胞是血液和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们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异常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 神经生理学 神经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代谢和调节机制,以及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生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包括大脑、脊髓、神经元和突触等。神经生理学研究从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处理和调节等方面,探究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应和运作机制。 5. 内分泌学 内分泌学是研究内分泌腺和激素在人体内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以及激素对各个器官和器系的影响。内分泌腺是一些特定的器官,如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它们所产生的激素能够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内分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激素的合成、排放、作用机制以及激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医学生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学科,其研究供应着医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体系。对于医学生理学的深入学习,能够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系列基本医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水平。一、细胞生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量效关系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量效关系 [ 11-04-25 11:12:00 ] 作者:汪元,刘 健编辑:studa20 【摘要】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角度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量效关系,为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及寻求更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AA大鼠为研究模型,分为新风胶囊(XFC)低、中、高剂量组、甲氨蝶呤(MTX)组、雷公藤多苷片(TPT)组及模型组,分组处理30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5-HT,DA,ACTH,CORT,TNF-α,IL-10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XFC各治疗组比较,中剂量组大鼠体重上升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XFC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AA大鼠血清5-HT,ACTH,CORT,TNF-α,升高IL-1水平(P<0.05或P<0.01),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XFC中剂量组在维持大鼠体重稳定增长的同时仍能有效调节NEI网络紊乱,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整体调节”的优势,是临床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神经内分泌免疫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单纯从免疫学角度难以阐释RA的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n-endocrine-immune,NEI)网络途径在RA的发病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现代医学首先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概念,但一直缺乏调节这一网络的有效手段,而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进入机体后能够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发挥作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能起到很好的良性调节作用。新风胶囊是在我院刘健教授“脾虚致痹”理论指导下,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健脾化湿通络之效。前期研究表明,新风胶囊能有效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指标,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机能,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本研究拟从NEI网络角度探讨新风胶囊的量效关系,为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及寻求更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 1.1动物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84只,体质量(150±10)g,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动物房提供。实验室保持恒温、恒湿,动物在明暗周期为12/12 h(明期6:00~18:00)条件下进行适应性饲养。 1.2药品与试剂新风胶囊(XFC):由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药物组成主要有薏苡仁、黄芪、蜈蚣、雷公藤等,每粒胶囊含生药浸出物0.5 g,院内批号:20051204;雷公藤多苷片(TPT):10 mg/片,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甲氨蝶呤(MTX): 2.5 mg/片,由中国信谊药厂生产;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大鼠血清5-

2022-2023学年 北师大版 选择性必修1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作业

第六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基础巩固 1.下列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信号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A.只有神经细胞能产生神经肽 B.只有免疫细胞存在细胞因子的受体 C.神经肽及相应的受体属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 D.mRNA是通过血液运输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共用的信号分子 答案:C 解析:免疫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也能产生神经肽,A项错误。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等都属于细胞因子的靶细胞,都有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受体,B项错误。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及其相应的受体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通用信号”,C项正确。mRNA存在于细胞内,D项错误。 2.下列关于信号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能够到达全身 B.胰岛素能够到达全身 C.细胞因子只能弥散在局部组织发挥作用 D.神经递质只能弥散在局部组织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细胞因子既可以进入组织液,在局部发挥作用,也可以进入血液循环,远距离作用于包括神经元、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 3.去甲肾上腺素既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又可以由神经元释放。下列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只属于激素分子 B.去甲肾上腺素只属于神经递质 C.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可能为交感神经 D.去甲肾上腺素就是肾上腺素 答案:C 解析:去甲肾上腺素既属于神经递质又属于激素,A、B两项错误。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推测其功能可能与肾上腺素类似,即可能具有应激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可能由交感神经释放,C项正确。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不是同一种物质,D项错误。 4.下列不属于神经系统控制免疫系统方式的是()。 A.通过自主神经 B.通过神经递质 C.通过神经肽 D.通过DNA 答案:D 解析: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会成为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的物质。 5.有个别对玫瑰花粉产生超敏反应的人,即使看到假的玫瑰花也会出现超敏症状,这说明()。

免疫学参考资料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1.免疫「传统:针对外来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抗感染防御能力。 ] 现代:对“自己”和“非己”识别,并清除“非己” 〔以保护体内环境的稳定。 机体的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失,发生免疫缺陷病,过强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监视:发现和清除体内“非己成分”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弱被破坏或者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4、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免疫应答:只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1、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2、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固有免疫:个体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与生俱有而并非由特定抗原诱导的抵抗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异物的防御能力,由固有免疫分子和固有免疫细胞所执行,是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指个体出生后通过与抗原物质接触而由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力,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分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增殖阶段、效应阶段(书P2) 适应性免疫特点:书上:1、特异性、2、耐受性、3、记忆性(P2) 老师的:1.个体出生后,由于接触抗原而获得2、针对性强(特意性强)也称特异性免疫3、有多样性、而授性、记忆性和自限性 适应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缺陷性疾病:2、恶性肿瘤2、变态反应3、组织性与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免疫学发展(了解) 1978年,jenner发表论文,接种牛痘,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 减毒活疫苗的发现:巴斯德 补充: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自身复制和分化,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需要时,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其中淋巴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有两条途径。一些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影响下,大量增殖分化成为成熟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被称之为T淋巴细胞。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第二个细胞群在类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组织内受激素作用,成熟并分化为淋巴细胞的另一个亚群,被称为B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