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理解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如何理解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如何理解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 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过程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来到海西、海东、西宁等地,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考察时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有效需求论和供给侧论

1、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需求构成,是凯恩斯在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提出的核心思想,主要通过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来解释经济危机与萧条,然后又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提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者、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大于对现实的估价,因此会使社会的有效需求相应不足。当有效需求不足时,会抑制经济的增长,造成大量非自愿失业,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减税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达到提高有效需求,消除经济衰退的目的。当有效需求过旺时,会通货膨胀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降低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

2、供给侧论

供给侧主要理论支撑是萨伊定理和拉弗曲线。

(1)萨伊定律及其观点

萨伊(1767~1832),法国着名经济学家,于1803年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经济学中着名的定律,称之为“萨伊定理”。萨伊定理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这一定理包括以下观点:一是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即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仅仅作为流通的媒介,商品买卖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

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因此,萨伊认为: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且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多,因为价格随需求而上升,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2)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反映税率与税收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一定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拉弗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带来高税收,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包含以下观点: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减税,当税基扩大后,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减税情况下有可能增加,同时,可以刺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经济的总产出即总供给也随之增加;二是减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与税率所处的区域以及税收弹性大小有关,因此减税主要应当削减边际税率;三是供给学派所主张的减税是从刺激供给的角度入手的,通过增加生产者和个人的税后利润来改变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刺激,由于利益的驱动,使生产者、投资者和居民生产、投资、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终促进供给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

四、中国为何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尚未扭转下行趋势,且为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2、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3、市场机制运行不畅

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两

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经济增长断断续续的问题,表现主要是“投资产能过剩、要素供给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这些方面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在这种局势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4、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而推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即所说的“三去、一降、一补”。我国供给侧管理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着眼于长期和全局,对经济结构性调

整,给企业减轻负担,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1、去产能

去产能,是指化解过剩的产能,加快淘汰僵尸企业。近年来,我国一些行业过度扩张,比如,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玻璃、石油、铁矿石、光伏设备、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供给大于消费需求,这些产能的利用率都低于70%。许多效率低下、无效的企业占有过多的资源,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截止2015年12月,这些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0多个月呈现负增长,亏损达80%左右。消化过剩的产能及淘汰僵尸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开拓新市场,借用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及淘汰僵尸企业。比如,通过“一带一路”开拓新的市场,寻找产能新的生存空间;二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产业良好的退出机制,减少退出和淘汰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比如,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贫发展的意见》明确,从2016年开始,利用3-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是国家层面重大“去产能”的有效措施。

2、去库存

去库存,需要考虑短期库存的清理和长期库存的优化,包括工业企业的产成品积压滞销和房地产库存。这里去库存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它不仅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也是老百姓个人资产的主要归宿。这个产业的

兴衰不仅影响了钢铁、水泥和家电等诸多产业的兴衰,也关系到就业及个人资产安全等社会问题。

3、去杠杆

去杠杆,是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杠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资产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广义是指通过负债以较小的资本控制较大的资产扩大盈利能力。在政府层面,主要是减少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使政府整体负债占GDP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金融行业层面,主要是防止过大、过急放贷行为引发系统性风险,警惕“影子银行业务”出现;在工业企业层面,主要是控制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及流动比率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标准值为60%,超过60%的负债则属于去杠杆的负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地方金融部门、企业及居民的金融杠杆都有上升的趋势。杠杆率越高,潜在的金融风险越大。

4、降成本

降成本,是指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这项举措与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完全吻合。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合。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在企业层面,一是要加强企业改制和管理,重点是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提高毛利率;二是要发挥企业销售部门、管理部门的作用,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挂钩,将费用控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控制融资结构,降低财务费用。在政府层面,要出台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减负,增强企业活力,增加产品供

给。

5、补短板

短板源于“短板理论”。目前,中国低端产业产能过剩,中高端的产业有着严重的短板效应,供求错位现象严重。补短板就是针对供求失衡的主要问题,补足供应短板,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增加有效供给。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生建设短板。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文化、就业和社保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供给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容量及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问题。三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主要是解决结构优化调整缓慢、实体经济发展不快等问题。四是科技创新进步短板。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其中自主品牌不足10%。中国80%的高端芯片、80%的发电设备、90%的高端数控机床都依赖进口。五是城乡统筹发展短板。解决城乡差别较大等问题。六是对外开放短板。解决国际交流合作不活跃、对国外市场辐射力不强等问题。七是环保生态建设短板。解决河流污染治理不力、大气污染防控不到位等问题。八是人才队伍建设短板。主要是智力人才投资力度不够。九是产业升级短板。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打造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产品。十是文化建设滞后短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