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实用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滴血雄鹰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

2.地球表层的六大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特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3.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4.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地理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与功能,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区划),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与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5.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地理系统学说阶段、耗散结构阶段

(1)自然综合体(杨勤业):

又称地域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各种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自然综合体: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

分为不同的等级,大至整个地理壳,小如一个土地类。这些不同等级的单位,有区域的,也有类型的。它们彼此联系,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等级愈高,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小;反之,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大。通常较高级别的区域性自然综合体也称区域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除了终年积雪的高山、极地及人类无法生存的荒漠,现在地球上已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综合体。

(2)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具一定的结构的功能的整体。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核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的联系之中。1)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而系统内单独有各组成部分是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具有整体结构:各要素按一定的规律、有序的组合在一起。

–具有一定的功能。

有序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有规律的、有序的;

实用文档

层次性:–任何系统都从属于更高一级的系统,同时它本身又包含多个低一级的系统。

三层次: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系统;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耗散结构的。

(3)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是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导人Progogine(普利高津,1917—2003)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结构、耗散和生命》中提出的。

其研究着眼于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上,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

所谓耗散结构,即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

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

持,故称耗散结构。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各要素之间有内在联系,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6.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组成:大气圈对流层(troposphere)、水圈(hydrosphere)、沉积岩石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等。

7.辐射平衡值:是指地表辐射收入与支出的代数和。

8.干燥指数:是指辐射平衡值与蒸发年降水量所消耗的热量之比,或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9.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功能结构、时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垂直)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水平结构)

10.太阳能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循环和转换:–太阳能在无机界的循环和转换;–太阳能在有机界的循环和转换。(1)太阳能在无机界的循环和转换: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和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2)太阳能在无机界的交换的作用:太阳能在无机界的交换,使得地表、水体、大气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量系统。

1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交换:食物链、分解链、第三能量。物质循环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大气循环(atmosphere cycle);–水分循环(hydrologic cycle);–地质循环(geologic cycle);–生物循环(biology cycle) 。

1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1)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的表现(–地壳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大陆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貌的发展也具方向性;–风化壳的发育及土壤的形成过程也具方向性)(2)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大气圈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到现代大气这样一种方向。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现代大气(3)水圈发展的方向性(水圈从无到有:自生说、外生说;水体从少到多;海水从酸性到碱性,大洋含盐浓度的逐渐增大;水圈从水汽到水、冰;现代海水的主要盐分含量)。(4)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生命起源的方向性;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植物演化的方向性;动物发展的方向性

13.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节律性的类型:

14.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人为干扰的场合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能有稳定性?

15.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1)伊萨钦科: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所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2)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异强化;(3)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的发展方向;(4)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遍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5)自然地理

实用文档

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起着特殊的作用。

(2)刘南威: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3)蒙吉军: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化的特点

16.地域分异与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 1)纬度地带性分异(地带性分异); 2)非纬度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 3)干湿度带性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2)地域分异规律:制约或者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7.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发展分化与更替,形成沿纬线平行分布的多级自然带的现象。

18.地域分异/规律的空间表现:(1)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纬度地带;(2)非纬度地带(干湿地带和垂直带谱)(纬度)地带性分异——水平地带性;非地带性分异(干湿带性分异——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分异);(3)海洋上形成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的十一个带。

19.地域分异形成的原因是:(1)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分异形成的原因;(2)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原因。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20.大尺度地貌分异空间表现:(1)海陆分布(2)海陆起伏(3)大陆形状与面积大小

21.垂直带谱的特征:(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和大陆性带谱之分(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因此不可能像纬度地带那样以100km或1000km表示其宽度,而只能以100m或1000m表示其厚度,这就决定了每个基带和垂直带都有特定的高度带幅(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垂直地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它反映了自然综合体在山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域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

22.自然区划:广义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和狭义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

23.自然地理区划(蒙吉军):地球表面由于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明显的地域差异。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其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就是自然地理区划。

24.进行自然区划的理论依据:(1)自然区划的对象: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综合体;(2)自然区划的任务:揭示历史上形成的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地域间的差异性与共辄关系,亦即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地理规律;(3)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空间地理规律学说。

25.自然区划的方法:(1)古地理法(2)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划序划分法)(3)类型制图法(自下而上逐级合并法(合并法))(4)部门区划叠置法(5)地理相关分析法(6)主导标志法

实用文档

一词,有下述三种理解:”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景观26.景观的概念:,”)把景观理解为类似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的一般概念,当做“自然地域综合体(1,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地域综合体,是”“种这是广义景观;(2)理解为类似生物学中的)理解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个体区域单位,相3自然地域综合体分类的对象和起始单位;(自然地理区,这是狭义景观。当于自然区划等级系统的下限——对象、依据、理论基础、任务27.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的科学概念:28. 。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理综合体”或“(1)土地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 (2)土地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范围,且两者均因土地级别高低而异。,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

(3)土地作为自然客体 (4)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也必然受人类的影响。,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5)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29.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是一种小区域内的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30.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地方尺度和局地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31.:①相(立地):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是土地分级的最小单32.三级分级系统:(土地系统):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③地方位;②限区(土地单元)限区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从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到地方(土地系统),其内部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其33. 内部一致性越来越弱,而差异性越来越明显。用地名来命名土地类3.采用当地习用名称;(或两名法);2.34.土地类型的命名:1.三名法型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以种、属、科等作为土地类型的单位。地方划土地分类:35. 分为地方种、地方属、地方科、地方目、地方纲、地方门。。土地水平组合2)土地水平组合结构1)土地垂直组合结构;(36.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内的组合方式、递变型结构和重复型结构。分类:定性方法:37.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方法和定量方法。)模)多元分析法(5)回归分析法(23)聚类分析法(4(38.定量方法:1)层次分析法(糊数学方法是指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土地潜力评价:39.)土地潜力与土地潜1包括:(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作出等级划分。万土:1001b.a.2力评价()土地潜力等级系统(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中国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

实用文档

40.土地适宜性评价:(1)土地适宜性评价(2)FAO的《土地评价纲要》(3)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是针对各种土地利用,而土地适宜性评价则针对某种土地利用。

41.LUCC的概念

(1)土地利用(Land Use):是指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取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

(2)土地覆被(Land Cover):指地球陆地表面及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覆被的范畴: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4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1)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2)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二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加速变化;(3)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地覆被状modification):是指同一种土地覆被类型内况变化主要有渐变和转换两种类型。渐变(conversion):是指一种覆被部条件的变化,如对森林进行疏伐,或农田施肥等;转换(类型转变为另一种覆被类型,如森林变为农田或草地等。

43.LUCC研究的基本问题

(1)近300年来,土地覆被是如何受人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2)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土地覆被的变化主要受哪些人为因素的影响?

(3)在近50-100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到土地覆被及其变化的?

(4)对于某一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来说,近期内有哪些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5)气候与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及其变化的?

(6)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的?土地覆被的变化如何导致或者加剧了某些特定区域的脆弱性?

44.LUCC研究的重点

(1)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1)土地利用已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过程是什么样的?2)是什么因素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这些变化?3)这些因素如何驱动土地利用发展变化?4)通过区域性个例的比较研究,分析影响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主要驱动因子,建立区域性的LUCC的经验模型。

(2)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1)土地覆被已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什么样的?2)是什么因素驱动土地覆被发生这些变化?3)这些因素又如何驱动土地覆被发展变化?4)主要通过遥感图像分析,了解过去20年内土地覆被的空间变化过程,并将其与驱动因子联系起,建立解释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和推断未来10-20年的土地覆被变化的经验诊断模型;

(3)建立区域和全球尺度的模型:1)建立一种区域模型来预测某区域土地覆被未来(50-100年)的变化趋势;2)建立一全球尺度的模型来预测全球土地覆被未来(50-100年)的变化趋势;3)建立宏观尺度的,包括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经济部门在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模型,根据驱动因子的变化来推断土地覆被未来(50-100年)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对策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任务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5.LUCC驱动机制

(1)是对某一区域的动力因子进行分析,揭示区域内影响LUCC的动力所在:1)经济行为驱动;2)社会行为驱动;3)自然行为驱动。

(2)对某一区域的动力因子建立相关模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及现实的土地利用与各种社会、经济、技术及自然环境等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关系,探索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而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的变化进行预测。

实用文档

46.LUCC研究特点——综合研究:论题的综合、尺度的综合、方法的综合、理论的综合。LUCC研究现状与趋势:

47.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1)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研究(2)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城市建设与王程建设服务的应用(3)为旅游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5)自然保护区综合研究(6)区域开发研究

48.研究自然保护区的类型:(1)科学保护区或严格的自然保护区(2)国家公园(3)自然纪念物或自然大地标志或国家自然历史文物(4)自然资源保护区(5)需要保护的陆地和水域景观(6)资源保护区(7)自然生物区或人类学保护区(8)多种用途的经营区或需要经营的资源区(9)生物圈保护区(10)世界自然遗产地

49.由于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保护区通常需要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或实验区、特殊经营区三类功能区。

50.区域开发研究内容:(1)区域发展战略;(2)区域规划;(3)国土整治研究。

51.地理环境决定论

(1)简称决定论(determinism)。

(2)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典型的必然论人地观,把自然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各种人文现象的决定因素,一切社会现象都受自然规律制约,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3)代表人物:

1)法国启蒙思想家Montesquieu(孟德斯坞,1689~1755)

2)德国地理学家Ratel (拉采尔,1844~1904)

3)美国学者Semple (森普尔)、Huntington(亨丁顿)

4)英国历史学家Buckle(巴克尔,1821~1862)

(4)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主要缺陷

1)决定论使人类处于昕天由命的境地,走上地理宿命的道路,影响人类去争取建立自己美好家园

的努力,不再去改造周围的环境。

2)掩盖了人地关系的实质性矛盾。

3)忽视了因果观的随机变化,缺乏概率论思想,认为一个原因只有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且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转化。

(5)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耻辱”

纳粹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Haushofer(豪斯霍费尔,1896~1946)把拉采尔环境决定论中的“生长空间”理论发展为臭名昭著的“生存空间”理论,认为“优等民族”为了发展可以侵犯“劣等民族”;这个谬论成为纳粹德国发动“二战”的重要思想根源。

52.或然论(可能论)

(1)或然论由白兰士首创。或然论观点为:1)地理学以研究地球表面各相关现象的因果关系为目的。2)在人地关系中,除地的直接作用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在起作用。3)人地关系的重心不在自然而在于人类,人类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4)地理环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可能性,其是否被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5)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生理适应能力,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6)自然界没有必然,到处都存在着机遇,人类是这种机遇的主宰,可以自由支配他们,由此可居于环境之上。

(2)白吕纳或然论人地观点:

1)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动的倡导者。他说尺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关系常随时代而变

实用文档

2)人生地理研究人地相关,完全建立在解释精神上,凡此人之于地;地之于人,相互影响,相互依据,不加以解释,何以见其关系差别——旧地理学为地的叙述,新地理学为地的科学。

3)地面自然与人文现象,非各个独立,实相互关系,这即谓自然团结。

4)人生地理之事实,无时不在演化中,人生地理,非静的科学,乃动的科学。地理者,乃地球现代生活之研究”。

5)人生地理与自然地理不同之处在于:人为有意志的动物、人间之关系,岂能如纯粹的自然界现象,有一定不易之方式,自然地理多半为物理数学性现象,故有绝对性定理。人生地理则不然,人受地之影响,地亦受人之影响,人之意志、智力与才能因时而不同,故地之利,人与人之利地,亦因人、因时而异。

(3)或然论的缺陷

1)或然论人地相关论不是完美无缺的。

2)白吕纳片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把它看做是地理事实的源泉、人地关系的媒介。从因果关系

来分析,若心理因素是原因,地理事实是结果,而不再有决定地理因素的原因了,那么就会导致唯意志论。若心理因素的原因要从地理环境中去找,那么转一圈又回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从而说明或然论未能与决定论划清界限。

3)或然论人地观仍未能找到人地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53.协调论(和协论)

(1)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巴罗斯(1880~1947)于1924年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2)在此基础上,同时代的英国学者罗士培(1880~1947)发展了这种思想,首先提出了“协调”的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3)罗士培认为人地关系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人地关系协调论的基本内涵

1)地对地的协调,即在人地关系中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界时要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协调。

2)人与地的协调,即在研究人地关系时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3)人与人的协调,即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界的各种人类之间保持的和睦、妥协与协调和人类生态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平衡与协调。

54.协调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以挪威首相GroHarlem Brmdt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Fu- ture),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点,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承认与共识。(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中国有的学者对其作了如下补充: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涵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

实用文档

结构”。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公平性(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2)持续性(a.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体、土壤;b.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a.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的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b.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55.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1)人口爆炸性增长(2)耕地和粮食缺乏(3)淡水供应日益紧张(4)能源和矿产资源渐趋枯竭(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福师《综合自然地理学》模拟题

福师《综合自然地理学》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环境 解析:P1。 2.波尔兹曼统计熵 解析: 统计熵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Boltzmann)运用统计物理学理论,在研究系统热力学几率过程中首先建立的概念,它说明了热力学熵在微观方面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熵是对热力学熵的微观上的统计解释.也可以这样理解某个宏观状态的熵等于波尔兹曼常量乘以相应微观状态数的对数。熵是混乱度的量度,与某个宏观状态对应的微观状态数越多,它的混乱度就愈大,熵也越大。系统的有序和无序反映的是系统可能出现的微观状态数目的多少,微观状态数目越多,表明系统越无序,反之,系统则越有序。 3.干湿度地带性 解析:即经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以中纬地区较明显。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解析:p62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圈), 再后出现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2.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可分为(相)、(限区)和(地方)。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5.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的底界)。 解析: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但就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目前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基本接受了А.Г.伊萨钦科的观点,即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概括起来,А.Г.伊萨钦科划定边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在上、下边界处显著减弱; ②太阳能的作用在上、下边界内显著;③生命物质在上、下边界内集中存在。而在具体的研究中,陈传康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6.(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解析: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的就是负反馈。控制系统有一理想状态或调整点,在这个点的附近,系统保持着稳定状态。负反馈能制止或扭转某种脱离调整点的趋势,使系统回到调整点来。正反馈与之相反,反馈结果加剧了系统偏离调整点的趋势,使其脱离原状态。正反馈可以引起“雪球效应”,最终使原系统瓦解。 三、单项选择题: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C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C )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3.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处境,不包括 下列的哪一项( B )。 A.残积处境 B.平亢地处境 C.水上处境 D.水下处境 4.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不包括是( D )。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5.下列哪个不是对非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D )。 A.自然大区 B.自然地区 C.自然区域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解析:p29 2.地区性的表现有哪些? 解析:地区性是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地区性是由海陆分布带来的经度省性与大地构造—地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2017秋17春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有明显界限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 A. 相 B. 地方 C. 限区 D. 自然区 正确答案: 2. 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然后将两类不完全的区划单位进行交叉,可获得()。 A. 自然区域 B. 综合单位 C. 单列系统 D. 双列系统 正确答案: 3. 下列关于大洋表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洋表层是大洋表面以下100m深的范围 B. 海洋绿色植物的集中带 C. 大洋的基本生长部分 D. 海洋动物最集中的水层 正确答案: 4. 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 水分 B. 大气 C. 岩石地形复合体 D. 土壤 正确答案: 5. ()是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对干扰反映最敏感的因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水平是否融洽的标志。 A. 气候 B. 植被类型 C. 径流量 D. 土壤 正确答案: 6.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 A. 水分

B. 大气 C. 有机界 D. 土壤 正确答案: 7.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是人为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是变动后自我调节,逐步恢复原状态,我们称之为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发展性 C. 稳定性 D. 有序性 正确答案: 8. 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 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 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 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 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正确答案: 9. 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属于哪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结构() A. 棋盘式结构 B. 水平式结构 C. 交错式结构 D. 镶嵌式结构 正确答案: 10. 下列解释中,关于自然区划单位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异质的合并 B. 是同质的归纳 C. 是不同等级异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布区 D. 自然地理区划单位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地球内部水平联系方式有() A. 机械迁移 B. 物理过程 C. 化学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伍光和自然地理重点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平亢地 2. 水迁移元素 3. 自然区 4. 地球表层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和()。 2.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下至()。 3.()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大气 B.岩石地形复合体 C.水分 D.有机界 2.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4.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5.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五、论述题(共30分)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2. 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3. 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4.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 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2.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3. (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 (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 1.B 2.A 3.C 4.B 5. C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 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 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 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 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 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10、系统的基本分类 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 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 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 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 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这种周期性的变形出现在海洋的叫海洋潮汐,出现在大气层的叫大气潮汐,出现在陆地上的叫固体潮汐 区别:①海洋潮汐的影响:a海洋潮汐对地球自转具有阻碍作用b海洋潮汐对生物的演化具有促进作用c海洋潮汐具有巨大的能量②大气潮汐的潮差大,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不如海洋潮汐明显,但对天气现象有重要影响③固体潮汐使得地球的重心发生周期性摆动,地表各处的重力差异忽大忽小,破坏了地壳运动的平衡 13、陨石物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增加地球质量②造成陨石坑和环形山③造成陨震④形成新的矿床⑤造成沧海桑田变化 1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影响(举例论述) 地球自转的影响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