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历史进程与启示

科社课外研习论文

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姓名:___ XXX____

年级:____2012年____

班级:2007级七年制班

学号:1210307XXX

指导教师:_王德和___

文案大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培育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22年,正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累积经验,把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经验;成功与失败

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已是56周年。如果顺着历史延伸,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共66年。66年的风雨历程,以两个重要的历史标志为界,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基本小康”的实现、迈进新世纪,大体可以划分三个22年。第一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22年;第二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22年;第三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22年。[1]

第一个22年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22年。这22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前十年,即1956—1966年;第二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第三文案大全

个阶段是两年徘徊时期,即1976—1978年。这22年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教训。

第二个22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0年1O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基本小康”的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2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结束了两年徘徊局面,果断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

第三个22年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实现“基本小康”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22年,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2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即“基本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体用2O年的时问,建设一个惠及十几文案大全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

2.正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累积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眼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向后看”,可以总结出影响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在第一个22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全面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其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勇于创新,提出了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走自己的路,为解决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了理论前导。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识到苏联模式有许多弊端,提出了“以苏为戒,不能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时:“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进行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其三,在实践上开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些伟大成就。如“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初步建立文案大全

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成功试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当然探索过程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出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渡的倾向,导致了经济工作中的一系列失误,导致了“大跃进”、“人们公社”甚至“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的全局性的失误。

在第二个22年中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教育体制、从沿海到内地,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开放也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全方位、多领域、宽口径的格局,加人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20多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按当时汇率计算,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这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道德水准普遍下降、农村相对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效率与公平矛盾依然突出。这些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改革开放本身带来的,出现的问题和失误需要在实践中文案大全

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任何否定改革开放,任何“反改革”、“全盘西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既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革开放进程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谋求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发展。[3]

3.总结历史经验与引领当代发展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宝贵历史经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进行了深人思考,不但弄清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对生产力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不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探讨,及时总结了国内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文案大全

教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科学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在新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武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但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行动指南。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成功解决了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可以相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下,我国各族人民定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辉煌。[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历史经验与引领当代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是引领当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就无从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正是因文案大全

为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及时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引领当代发展是总结历史经验的目的和归宿。也就是说,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归根到底是为引领当代发展服务的,离开了引领当代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将失去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正是因为它可以满足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5]

4.启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现阶段有“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6]因此,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面对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 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今天尤其要从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推进经济建设,从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度认识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案大全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这样,才能毫不动摇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7]

第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8]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贯彻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系统文案大全

而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是为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9]

第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布局,创新了党的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思路,拓宽了党的建设的范围和途径,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并使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文案大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推进“六位一体”的建设中,一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是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是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四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六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肃党纪党规,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达到“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和“不要腐败”,切实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10]文案大全

5.总结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并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大问题,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以人为本归根到底就是造福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就是为了造福人民。

[11](正文完,字数:5737)

文案大全

[1]赵曜.中国社会主义的三个30年[N].光明日报,2009—02

一O3.

[2][3]苏世隆.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育历史眼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3

[4][5]郑又贤,郭红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意义的辩证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10-15 [6]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见: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11 ,14.

[7][8][9][10]金鑫.新中国60 年历程:前后两个30 年之我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0(3):125-132

[11]李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人民普遍受益[J].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2008,06(02):69-70

附件:资料综述(摘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4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囝。这4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

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文案大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意识和民族品格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和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文案大全

产主义道德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的基本准绳,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辨明善恶美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依据。

摘自:胡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J]中医教育ECM,2008,27(5):61-62

2.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f|周经济发展模式。巾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备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l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的鲜明特点,就是强调立足全局、注重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提到的“五个统筹”,是对改革开放新经验的总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文案大全

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把我周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抓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就其逻辑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社会发展的协调。就第一个方面来看,秩序稳定即力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领域有条不紊地运行,力求社会各个阶层友好相处、不冲突。因而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全面处理好各种关系,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建筑的同步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文案大全

必须

坚持城市和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同步发展,必须坚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文化、教育、卫生、住房、医疗等各领域的系统的全面的改革,使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都得到发展,使发达的更发达,先进的更先进,落后的、不发达的追赶先进的、发达的,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竞争有序的开放多元的和谐状态。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提“协调发展”,是针对、防止、克服地区和行业间的单边独进、反差较大的“畸形发展”而言的,它的重要指导意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各领域、各方面、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各阶层的变化发展以及国内的发展与对外开放保持适度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同保护、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持一致,使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与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如果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一些领域,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部门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势必损害另一些领域,另一些地区,另一些行业,另一些部门的发展条件和利益,就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例失调,关系失衡,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扩大、加深,导致国家对社会的失控,就不能协调发展。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新一文案大全

代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那种无视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高消耗、高污染、激化人与自然矛盾的所谓“跨越式发展”的警惕和纠偏。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过去事物的发展是现在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现在事物的发展又是未来事物发展的条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果能够坚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就能够为今后的继续发

展准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反之,就会使今后的社会实践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恶化,甚至无法继续发展。冈此,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剜肉补疮,进行掠夺性开发和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不仅为我们这一代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而且要为我们的下一代、下几代人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摘自:艾云烽.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大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6):879-880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表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名言。人类的文案大全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形态下才能顺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多次讲到

“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命题,并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目标,并强调:“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十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一脉相承,而且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条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基于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文案大全

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深刻而精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自:时统君,花文潇.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3

文案大全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是( ) A.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C.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D.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5.商品价格波动的基础是商品的( A ) A.价值B.需求量 C.供给量D.供求比例 6.价值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是通过( B ) A.价格与价值的等同实现的 B.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实现的 C.价格与价值的同等幅度变化实现的 D.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实现的 7.在商品价值c+v+m中,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是( ) A.c B.v C.m D.v+m 8.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前提是( ) A.可变资本量增加B.单个资本量增大 C.资本周转加快D.平均利润率提高 9.资本集中( A ) A.是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通过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通过单个资本积聚实现的 D.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10.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依次采取的职能形式有( C ) A.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B.生息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1.固定资本折旧率( ) A.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B.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C.与折旧费同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同方向变化 D.与折旧费反方向变化,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反方向变化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是因为( )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14.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A ) A.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B.利润量决定剩余价值量 C.剩余价值量大于利润量D.剩余价值量小于利润量 15.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 C.级差地租I D.级差地租II 16.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是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是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II D.垄断地租 17.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 A.利息和超额利润B.利息和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18.垄断时期银行的新作用是( D ) A.借贷关系的中介人B.吸收大量存款 C.发放巨额贷款D.万能的垄断者 19.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 C ) A.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不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D.使商品价格仍然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变动 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C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D.资本输出 22.二战前的国际分工体系是( ) A.按工艺实行的专业化分工 B.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之间的分工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作者:田克勤, TIAN Ke-qin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117 刊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4) 被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11条) 1.江泽民文选 2006 2.毛泽东文集 1993 3.毛泽东选集 1991 4.毛泽东选集 1991 5.邓小平文选 1993 6.毛泽东文集 1999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2007 8.邓小平文选 1994 9.吴冷西十年论战(上) 1999 10.吴珺;何民捷马克思主义中国和当代化问题--访龚育之教授 2005 11.毛泽东选集 1991 引证文献(4条) 1.颜旭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基于研究视角的分析[期刊论文]-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2.逯原.阎治才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肖克.杨弘以协商规制精英: 精英政治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逻辑[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颜旭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基于研究视角的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6248022.html,/Periodical_dbsdxb-zxsh200904001.aspx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老师的中国文化对我很有启示意义,通过此课程让我认识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化、变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糟粕更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使我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只是历史上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精彩的一部分;而更多地负面的历史被许多人所遗忘,所抛弃,或者不愿意被承认。(以前只以为国外不承认历史,却忘记了自己。)通过学习此课程使我对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这是我的最大收获,对改变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很大作用,让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这其中给我的启示意义最大的是强盛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开放的文化;但是一时强盛的文化却换不来强大统一的国家。这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千多年前华人引以为豪的唐朝和五代乱世之后的宋朝。前者在唐太宗的统治下确立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的治国思想。通过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文化的繁荣,这其中最表层的体现就是唐代文化名人特别众多,而且从初唐到后唐不曾间断,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并且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的美谈。在此期间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思想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长安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矗立了那么久的原因所在。 后者宋代经济发达,文化辉煌,农业飞跃,政治相对开明。那么为什么同样重视文化的宋代却走了另一条路,不仅国家算不上强盛,而且饱受战火洗礼,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就如老师讲到的是因为军事因素,而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才任用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从而造成了此后宫廷的奸臣当道,党政频发,从而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够统一。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国家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由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倡导同意、开放的文化。当然这里的开放指的不是现在社会里低俗,有伤风化的弊病。

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答案 100分

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2.0学分! 单选题 正确 1.邓小平理论真正形成系统化,标志是: 1. A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2. B 1992年南方谈话 3. C 改革开放的提出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2.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谁为核心: 1. A 毛泽东 2. B 邓小平 3. C 江泽民 4. D 胡锦涛 正确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包括: 1. A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 B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3. C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 1. A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B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C 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5.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包括: 1. A 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 B 党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 C 以上都包括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6.对科学发展观最简单的概括为: 1. A 以人为本 2. B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C 以上都包括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7.新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 1. A 改革开放 2. B 以人为本 3. C 和谐社会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8.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是: 1. A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2. B 实现了从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3. C 以上都包括 4.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 9.新时期最大的成就是: 1. A 和平稳定 2. B 快速发展 3. C 改革开放 4. D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 段,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 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

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 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 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 启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着。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

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不懈求索。 一、追梦的历史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探索、努力。 (一)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共和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榨和剥削,也由于连续12年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此,摆在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和政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终于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其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执行。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着重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到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 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由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任务的完成,共和国从1957年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新理论。为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开门整风运动。但在整风中,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受到了全党和人民的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严重后果。加上人民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冬起,共和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1年,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制定“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共和国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科社课外研习论文 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姓名:___ XXX____ 年级:____2012年____ 班级:2007级七年制班 学号:1210307XXX 指导教师:_王德和___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培育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22年,正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累积经验,把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经验;成功与失败 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已是56周年。如果顺着历史延伸,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共66年。66年的风雨历程,以两个重要的历史标志为界,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基本小康”的实现、迈进新世纪,大体可以划分三个22年。第一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22年;第二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22年;第三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22年。[1] 第一个22年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22年。这22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前十年,即1956—1966年;第二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第三 2

个阶段是两年徘徊时期,即1976—1978年。这22年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教训。 第二个22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0年1O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基本小康”的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2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结束了两年徘徊局面,果断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 第三个22年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实现“基本小康”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22年,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2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即“基本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体用2O年的时问,建设一个惠及十几 3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第36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1月   V o l .36 N o .1  JOURNAL OF ZHENGZHOU UN I VERSI T Y Jan .2003  收稿日期:2002-06-10 作者简介:杨清涛(1954-),男,河南温县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杨清涛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以及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通过俄国、中国等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下半个世纪,主要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而展开,解决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改革。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不同国家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苏东国家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制度瓦解;另一种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推进改革,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基本经验是: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并不断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改革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 关键词: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 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204(2003)0120053206 对于社会主义来说,20世纪非同寻常。既有上半世纪革命发展中的“高歌猛进”,又有下半世纪建设和改革中的曲折发展,更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苏东剧变而遭受的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在百年期间走过如此丰富的历程,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在21世纪初,认真回顾、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于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与历史进程 我们从20世纪社会主义波浪起伏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它大潮奔涌的辉煌岁月,还是在它处于低迷曲折的低潮时期,它都以其不断向前发展的运行轨迹,显示出与19世纪不同的、鲜明的历史性特点。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发生东移,并将社会主义发展成为具有真正规模的革命运动。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主要局限于欧美国家,尤其是以英、法、德这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活动的中心舞台。但进入20世纪后,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得世界矛盾的焦点和社会主 义革命的中心开始东移。这集中表现在首先爆发并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并不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俄国和中国及东欧东亚这些资本主义不发达或者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而且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亚、非、拉等广大地区,使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真正具有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 二是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和革命运动变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如果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在科学理论指引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是19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显著特征的话,那么随着俄国和中国等一批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和运动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制度,则是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伟大创举和新的特征。它不仅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继空想变科学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而且使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实现了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 社会主义在俄国及欧亚等国的首先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运动与社会制度的统一,使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它对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逻辑论证,更不是乌托邦的空想,而已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这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 ? 35?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2] (3)、理论前提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片断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2011年七一讲话)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菅柄棋化工09-1班0966115115 化学与化工学院)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著。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一批质量比较高的实用纸。造纸技术首先传到朝鲜和越南,七世纪传到日本,八世纪传到阿拉伯,十三世纪传到欧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