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资料

第1章1. 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清查土地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调查分为概查和详查,具体任务包括以下4方面: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

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等4个阶段。

第2章1. 土地构成要素的野外调查—气候调查,调查内容有:1.气温、2.积温、3.降水、4.干燥度。

2. 地形地貌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有:1.大、中地貌:1)山地、2)丘陵、3)平原、4)高原、5)河谷盆地。2.几种特殊地形:1)岩溶地形、2)红色岩系地形、3)黄土地形、4)风成地形。

3. 沉积物包括:1)坡积物、2)洪积物、3)冲积物、4)湖积物、5)风积物、6)滨海沉积物、7)冰川堆积物。

洪积物是有洪水搬运堆积而成,颗粒大小悬殊,分选不明显,所夹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和层理。

风积物是风力所搬运的堆积物。

4. 水资源的类型:1)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2)地下水。包括潜水、承压水、土壤包气带水。

第3章1.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地域性原则。

2.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198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2)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过度期);3)2007年全国标准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3.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第4章1. 垂直摄影,倾角小于3度的摄影,在制图和资源调查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摄影。倾斜摄影,倾角大于3度的摄影。

2. 航片标记,在航空像片的四边通常印有一些像边标记,是当时摄影状态的记录,其中包括:框标、时表、水准表、压平线、像片编号。

3. 航空像片解译标志是地物本身属性在像片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地物所固有的空间特征和物理特性,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直接从像片辨认出相应的地面物体,如影像的大小、形状、色调、阴影、纹理、图型及相关性等都是常用的航片解译标志。

4. 土地利用类型的航片判读:1)耕地的判读;2)园地的判读;3)林地的判读;4)居民点与道路的判读;5)水域的判读;6)草地、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判读;7)沙地、荒地、裸岩的判读。

第5章1. 专题制图仪(TM)是一种经过改进的多光谱扫描仪,基本上与MSS相似,但在空间、光谱、辐射性能上均比MSS有明显的提高,所以称为第二代多光谱扫描仪类型传感器。

2. 监督分类常用的方法有最小距离法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第6章1. 土地资源调查图编制的一般过程:一)制定地图设计书:1)确定对地图的总体要求;2)阐明地图的数学基础;3)收集、分析和选择编图资料;4)研究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5)确定分类系统,拟订图例符号;6)编写地图设计书。二)编绘原图的编制。一是在编绘专题内容之前,必须根据地图设计书的要求,准备好具有地理基础内容的底图。二是

提供专题内容或作者原图。三)出版准备。将编绘原图经清绘或刻绘工序制成符合印刷要求的出版原图,同时还应提交供制版印刷用的分色参考样图。

第8章1. 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确定所要考虑的土地用途及其对土地的要求。土地用途多种多样,如耕作业、畜牧业、林业、城镇、交通、旅游等。其次,对土地的各种性状进行基础调查,并按照所考虑的土地用途的要求进行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如各种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等。

2. 土地评价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评价结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依据;2)土地评价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3)土地评价结果是客观评估土地在各种有偿使用或转让过程中的价格的重要依据;4)土地评价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主要手段;5)土地评价是进行其他任何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内容;6)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

3. 土地评价的类型:一)根据目的分类。可以将土地评价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

二)根据方法分类。可以将土地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一般用于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定量评价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三)根据目标分类。根据评价目标的综合性程度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四)根据对象分类。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五)根据结果分类。可区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4.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虽然土地的各种性状在地面上的分布表现为无规律的连续变化,但在这一最小单位中则尽量能够达到相对均一,以便使这一最小单位能够反映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所要求的一致的土地质量状况。

5. 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确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不同,常用的方法由以下几种: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的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

第9章1. 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如平均年降雨量、坡度、土壤排水程度、有效深度、表土质地、土壤有效水容量、PH值和土壤氮百分率等。

2. 土地的气候特性主要表现在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水文条件3个方面。

3. 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4. 土地质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在3个方面: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

5. 土地利用要求是:1)作物要求。作物的生理要求。2)管理要求。与管理系统的技术有关的必要条件。3)水土保持要求。避免土壤侵蚀或退化的必要条件。

6. 土地质量评价程序:1)资料收集、整理、分析;2)根据土地利用要求选择因子;3)因子分值或等级;4)评价单元划分;5)每个单元的因子分值或等级;6)评价的方法;7)评价的结果。

第10章1. 土地自然适宜性,直观的解释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的自然因素对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合程度。土地的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可以用一系列的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表示。

2. 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其分类系统采用:“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

分类系统。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方法,其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有条件的适宜性五级分类制。

3.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立的。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第11章1.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 光温水生产力是指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仅仅由于水分的不足而使作物的光温生产力下降所得到的作物生产力,这一生产力是旱地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

3. 土地潜力级别最高—农业。

4.(了解)最有影响的土地综合生产潜力评价是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级系统”。1)美国土地潜力分级系统土地潜力级的定义;2)

土地潜力亚级和土地潜力单元的划分;3)美国土地潜力分级方法的一些假定和特点;4)土地综合生产潜力等级评价中的限制指数和方法。

第12章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土地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耗费量(投入)与提供产品量(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第13章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地域分异原则;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2. 城镇土地综合定级所对应的因素:1)商服繁华—影响度;2)道路—通达度;3)公交、对外交通—便利度;4)基础设施—完善度;5)公用设施—完备度;6)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优劣度;7)绿地—覆盖度。

3. 城镇土地的特点:1)自然特征: ①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③土地承载力能力不一致辞;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2)经济特征: 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的资产性;③土地位置影响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

3)法律特征: 一块土地可以通过立法衍生出其它的权力。

4. 旅游土地评价。旅游土地具有自然赋予的生物生长能力和独特的造景功能。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 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 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1、土地评价的概念: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 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对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效益、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估。 实质:对土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2.地形3.水文4.土壤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 3.经济生产水平4.经营管理水平 三、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 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具有一定稳定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获取、定量化 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经济、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实质: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一)评价系统(二)评价步骤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1、评价系统:五部分组成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土地适宜类: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类,主要是主宜性划分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高低分为三等地,用1、2、3表示,为一个三位数;不宜则用0表示 土地限制型:10种,用英文小写字母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上方;10种限制因素,限制强度则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放在英文字母(土地限制型)的右下角 土地资源单位:土地类型,用1、2、3……表示,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下方 2、评价系统的特点:评价与制图的结合、评价体系与《纲要》 的相似、主宜性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并降低了评价成果的应用价值第四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1、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二)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计划(P151---158)(三)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认识的发展和研究内容概括(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特点二、土地质量体系指标(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背景土地质量: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是一种量度或量变产生的数值。广义的土地质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放牧管理及林业。(二)土地质量指标模型:PSR模型、DPSR模型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述土地持续利用定义:侧重经济、土地供需;关注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FAO的五大准则评价框架P171第五章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一、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二、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三、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包袱评价生态足迹: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按空间面积计量的支持一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物质、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所要求的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本的数量。生态足迹主要包括3个常用的衡量指标:1、生态足迹(EF),指特定区域在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这些人口自然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EF表征人类的生态需求,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生态负荷,其值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大。2、生态承载力(EC):—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总和;EC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3、生态赤字(ED)或盈余(ER: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四、土地生态管理及影响评价第六章土地经济评价一、土地经济评价概述(一)土地自然评价与经济评价的区别:1、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潜在能力或土地诸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 2、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摘要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进行鉴定,揭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论文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概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相关定义及其重要内容,第三章描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程序,第四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绪论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的类型及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由于土壤因素在土地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对土壤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此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的评价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也日益受到重视。 2土地资源评价相关概念及其重要内容 2.1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 2.1.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根据《土地评价纲要》【1】的表述,土地评价是“当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1.土地的功能 ①生产性功能②承载性功能③原料性功能④观赏性功能⑤储蓄和增值型功能 2.土地的性质 ①土地的自然综合性②土地的空间尺度性③土地的动态演替性 ④土地的利用价值性⑤土地的社会经济性⑥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3.辨析土地和土壤、生态系统、国土概念的异同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而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土壤是土地地表层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综合概念 4.论述土地各组成要素与土地农业利用的关系 (1)气候因素①光能条件: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不同植物对太阳辐射的需要求量不同。日照,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②热量条件: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常用的积温指标有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负积温。日平均气温>=10为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积温<1000,基本上无农作物生长。 ③降水条件:谁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衡量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湿润指数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湿润指数大于1为湿润地区,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湿润指数小于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400mm等降水量线北起大兴安岭、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此线以西以北是中国主要牧区,以东以南是中国主要旱作农业区。800mm等降水量线是长江黄河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华北和东北区旱作农业发达,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2)地形因素①地貌类型,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②海拔③地面坡度④地面坡向 (3)土壤因素 (4)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5)植被因素:自然、人为 (6)社会经济因素 5.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生物及社会经济要素等组成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土地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区位性;权属性;政策法规性等社会经济特性 2国土地资源共分类: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 土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管理: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而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二者关系: 1)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土地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3)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 1、简述《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评价的原则。 (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投入水平相同) (3)因地制宜,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风景林地资源的评定依赖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在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有所不同) (4)要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比较(一般为单一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不宜比较和优化;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时,应作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5)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评价时应确保不因这种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一般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价) 2、简述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的异同和关系。 土地特性:可以直接量测或估测的土地属性。 坡度、等 气候特性:总辐射、短波辐射、日照时数、年降雨、蒸散量、温度等。 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效深度、 pH值、土壤容重等。 水文及地质:洪害频率、洪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地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长、相对起伏 土地质量:由一种以上土地特性构成的、反映一定方面土地性质的综合属性。 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散量 扎根条件:土壤有效厚度、石砾含量、土壤质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土地质量 农地:水分有效性、扎根条件,养分有效性 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牧草营养价值、草地退化状况、饮水条件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1)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水分有效性是由降雨量、土壤质地、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 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 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土地评价题库(综合整理版)

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综合体: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它可分为三层:表层、内层、底层。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如泛滥地)、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 3.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下,所能生产的食品科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数量。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5.评价因素因子:评价因素是指构成土地的各要素或部分要素的某些性质。评价因子是评价因素的具体化。 6.“等”与“级”:“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等别。 “级”——指在行政区内,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管理的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要求相一致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级别。 7.直接评价:指通过实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一般针对小范围的农业生产评价。 8.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9.土地评价单元:也称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明显的界限,是由影响土地质量的诸因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10.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址、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已的地域组合单元。 11.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12.土地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经济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13.生态足/痕迹: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14.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简述土地评价的分类及基本内涵。 内涵: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分类:(1)以评价目的而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 (2)评价的方法:土地定性评价、土地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土地资源学复习总结(王秋兵版)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 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知识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环境,环境是人的中心;二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全

第六章 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的土地评价。具体来说,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不同植物或土地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 2、《土地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和等级四个单元。 3、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性步骤: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种类、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和土地单元的比较、提交评价结果。 4、评价土地质量的具体步骤:分别为每项土地质量合理地选定土地性质;把所选定的全部土地性质,按气候、地貌、水分、动植物和土壤等顺序排列;逐项检查,明确各土地性质的获取是通过现成资料参考或利用,还是需要通过调查收集获得。 5、提交评价结果:表格表示法、图件表示法。 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强调进行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 第九章 1、土地生物评价: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2、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是指在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作出定量或者半定量的分析与鉴定。 第十一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政府为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及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编制的在各部门间分配土地资源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构思和设计方案;也可以说,它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的部署和统筹安排。 第1、3、4、5、7、11、12章节 辨析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土地与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在内)作为它本身的组成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由覆盖层(O)、淋溶层(A)、淀基层(B)、母质层(C)和基岩(R)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 1、气候是土地资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热、水(和气)等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太阳辐射常用辐射总量,是指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总和。 3、对于多年生作物来说,最佳土层厚度为150cm以上,临界厚度约75cm。 4、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 5、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确定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程序和5项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的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