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发表时间:2017-05-02T15:03:25.6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月作者:蓝倩

[导读] 本文将从外在客观因素与人物内心的心理情感两方面分析母女二人灵魂与肉体的割离过程以及她们相似的命运轮回。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月牙儿》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对母女在生活的压迫下先后沦为暗娼的故事。作者通过她们的宿命轮回揭示的不仅是黑暗的社会和腐朽的男权制度,也同样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女性的普遍心理状态。本文将从外在客观因素与人物内心的心理情感两方面分析母女二人灵魂与肉体的割离过程以及她们相似的命运轮回。

关键词:女性;灵魂;宿命;悲剧

老舍在《月牙儿》这部短篇小说中,一反之前幽默叙事的笔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女性的身体感受出发,对母女二人凄苦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展现。作者仅用四十三个篇章,描绘了两代女性极为相似的灵肉分离过程,她们在社会、男权、父母、习俗等的多重影响下,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的肉体苦苦的挣扎生存,精神支柱却早已坍塌。作者痛心于她们灵肉的脱离,沉沦在现实的浪潮中,希望通过这高度一致的宿命轮回,用她们的悲剧人生唤醒同样在经历着割裂灵魂与肉体的国民们。

母女的宿命轮回

主人公第一次看见月牙儿时才七岁,那时的她内心的感觉是"酸苦"、"悲惨"的,白布白衣,棺材木匣,满篇的恸哭,开篇压抑而沉重的气氛注定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命运。紧接着主人公又见了月牙儿几次,但它的每次出现都伴随着母女二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变和母女二人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曾经我有三年没见过"月牙儿",因为主人公曾遇到过人生中唯一的一点美好,便是和新爸爸相处的三年时光所体会到的美好与幸福。也正是有这三年的幸福生活作为对比,黑暗袭来时的打击也更为沉重。光明与希望最终仓促地消失在母女的生命里,现实生活更加的残酷无情。月牙儿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黑夜,“我”如月牙儿一般在黑暗的现实中苦苦支撑却最终被吞没了光辉。母亲抵不过命运的残酷沦为暗娼,月牙儿也逐渐不再出现在母女的生命里,曾经如希望一般的微光也彻底的消失在了,这也暗示着黑暗的现实正逐渐蚕食着她们的精神。

主人公也曾拥有过爱情,她以为能通过这段关系中走出母亲的阴影。但现实只留下难以磨灭的、痛入骨髓的耻辱与悔恨,并最终促使“我”走上了与母亲同样的道路。她彻底的丧失了曾经的骄傲与良知,舍弃了自己曾苦苦坚守的灵魂。而这对母女显然并不是个例。普遍地存在,意味着本质,意味着真实,意味着现实。作者笔下只写了两个人的痛苦人生,但黑暗的社会中无数的悲惨命运正并行,她们也并不是终结。

在文章里,作者还提到过一个女性就是小媳妇,一个已经完全丧失了灵魂而不自知的女人。小妇人在丈夫跟别的女人跑了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找到他,她要对丈夫从一而终。她的没有在意男人的背叛,更别说离婚这件事。她认定一旦结婚就是丧失了为人的自由,她必须放下自我的意识,顺应丈夫公婆。她的肉体还存活在世上,但她已经没有了自主的灵魂,可怕的是她自己全然不知,更不以为错。

我们在文字中清楚地感受到自主生存与客观世界的冲突。小说里的母女二人在底层社会里,作为女人的认知让她们根本缺乏主动追求的勇气,她们自觉地认可了这个社会的运行准则,即若想活下去便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让男人喜欢的的女人,温柔贤良、听从安排、放弃自主意识并且绝不反抗。父母、男人、习俗、社会乃至时代,都用极其残酷的方式让女人们认清了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任何价值。她们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主体,只是早早放弃了自主独立的人格与灵魂的空荡荡的肉体。

二、灵与肉的割裂

在经历了早年丧父,母亲再嫁,继父消失一系列的事件后,有限的教育没能抵过主人公逐渐改变的认知,她慢慢地缺少了坚定的意志。主人公在苦苦的挣扎之后最终沦为暗娼,这是主人公最重大的一次转变。她逐渐地接受了被剥夺独立权、自主权的境况,与其说是生活太过贫困她不得不屈服,不如说是她本就没想过要摆脱束缚,灵魂的自动割裂使她成为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行尸走肉。

文章以一次次的事件展现母女二人性格与心态的巨大变化,这不仅是她们母女二人的心态变化史,更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普遍的萎靡病态的心理状况。现实社会的残酷让她们自动放弃了自尊乃至灵魂,而自古根植于国民心中的男权思想,和妇女所要遵循的腐朽落后的所谓道德伦理更是如枷锁一般牢牢地禁锢着她们。她们在父母亲友、社会习俗等的耳濡目染下,连反抗的意识都未曾兴起就被迫认同于女性处于社会底层的观点,大部分女性从没想过这有什么不对更遑论是反抗这不仅于社会变革无益,更是助长了男性的男权思想。而这样的思想理念造成了几千年女性的黑暗历史,使部分渴望挣脱桎梏、实现自我救赎的新女性遭受了更为沉重的打击。这不仅是黑暗社会下主人公突破藩篱失败的问题,更是许许多多人民向社会低头所酿成的惨剧,于是恶性循环再难遏制。

母女二人心态不断的变化也是她们堕落的经过,因为她们认定这不是女性的时代,不是女性的社会。她有意无意地分离肉体与精神的联系,她将自己与男人之间的性爱关系看作是自己得到解放的方式。她不必再在道德的层面上为自己树立坚守自我的贞洁假象,也不必再费一丝一毫的力气去挣扎摆脱这污浊的泥淖,而只需将自己的堕落与意志的丧失全归结于对社会的无可奈何与自己力量的薄弱上。她们对现实的屈服也代表了当时女性解放所经历的失败,社会上不乏和他们母女一样的人,他们的存在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也阻碍了一部分先驱者突破枷锁的脚步。

老舍努力在这样一个吞噬人的社会中站出来,真实展现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无情摧残,展现黑暗社会对人性地扭曲。《月牙儿》的最终目的便是呼吁人们在不放弃的抗争中重新获得苏醒与解放,得到肉体与精神地再度合一。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或是被迫,或是自甘地割裂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放弃作为一个人的独立与自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苟活在这世界上,这才是作品里老舍真正要展现和挞伐的。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短篇小说》[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2]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C],老舍全集: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二卷[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J],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

月牙知我心――老舍《月牙儿》赏析(网友来稿) 张桂兰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月牙儿评论

论老舍《月牙儿》主题思想 哈申格日勒 内容提要老舍名著《月牙儿》描写了一个城市底层善良纯洁女孩———月牙儿由于社会的黑暗,最终沦为暗娼的故事。本从“月牙儿起落”的三个不同阶段来分析女主人公一生悲惨的运,分析老舍对城市底层贫民的同情以及造成她甚至是旧社会女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从而指出旧社会扭曲美好人性、毁灭好人格的黑暗。 关键词月牙儿人性旧社会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 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 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 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 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 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并且这三个 时期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时期:月牙儿带着寒气,却还有一丝浅金光”, 就像主人公月牙儿虽然生活悲惨,却还是有微弱的希望,保持着单纯 善良,勤奋好学的品质。第二时期:月牙儿带着灰影,不时常出现了,

时常被黑云吞没,就像主人公受尽人情冷暖,被迫无奈,“实在挣不上饭吃,女子得承认自己是女子,得卖肉”。她挣扎在生存与道德之间。第三时期:月牙儿不再出现,就像我的生活失去了光明,生命已经黯淡,“我”卖的痛痛快快后,进入监狱,死在哪都一样。通过一层层的深入,表现了作者老舍对城市底层贫民的深切同情,月牙儿母女两代的悲惨遭遇,更是对万恶旧社会扭曲美好人性、毁灭善良人格的血泪控诉。“月牙儿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七岁那年,月牙儿的父亲去世,从此她的生活便是酸苦。一个小女孩要承受多少害怕,遭受多少挨骂,要多么小心才能走到当铺的高长柜台。要一个小姑娘用尽全身力量,放下全部尊严的社会又是怎么样的社会。当月牙儿的母亲为了谋生,洗完像硬牛皮似的臭袜子时,就吃不下饭去,可见女性的生存是何等的艰辛。以为嫁了一个好男人,生活终于有了出路时,他又悄然离去。月牙儿终于问出了一句另人心酸的话:“妈!你看这个月牙儿,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斜斜着。为什么她老是这么斜斜着呢?”是啊,在那个把穷苦人放在砧板上鱼肉的吃人世界,穷苦人民永远看不到月圆的一天,生活永远是“斜斜的”,不圆满的,甚至是黑暗无光的。妈妈做了暗娼,却仍旧养不活我们时,母亲竟提出了要我“替她挣钱”。我不禁想起鲁迅的“救救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试问有哪一位父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这一条不归路,是什么逼迫她产生这个想法,是嘴,“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楚,好象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的一切都卖了”;是社会,

老舍月牙儿赏析

老舍《月牙儿》赏析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 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月牙儿读书笔记

永远的月牙儿 初听“月牙儿”这带着老北京儿化音的词觉得很亲切,认为这应该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轻松闲适的小说。但是看了才发现这个故事是个悲剧,让我去思考人的堕落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多一点,还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多一点。 《月牙儿》开篇是以倒叙的手法,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开头是这么说的:“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到结尾我才知道主人公这时已被关在监狱里,回想着物是人非,看着这依旧未曾改变的月牙儿。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讲述了一个幼年丧父的穷人家女孩与母亲过着潦倒的生活。刚开始母亲靠典当东西,替人洗衣为生,后改嫁又被抛弃,最后沦为暗娼。而“我”厌恶母亲干这种卖肉的行当,心里又恨又矛盾。小学毕业以后,母亲嫁给馒头铺老板。“我”离开了母亲自己谋生,不料陷入感情陷阱,遭人抛弃后也干起了母亲曾经的营生,成为了暗娼。后来官府抓暗娼,“我”最后锒铛入狱。 小说从一开始就以“冷”奠定了基调,似一直就未曾暖过。月光的清冷笼罩着全文。带着的月牙儿见证着一切,父亲的病,母亲的泪。而“我”总是倚着小屋的门垛坐着,望着月牙儿生气落下。给“我”最大的感觉不是因为父亲的去世的悲戚,而是饥寒交迫的深切感。“我”的心也是凉凉的。最终“我”的生父的遗体被四处露着缝隙的薄板包住葬在一个小山包里。后来“我”随母亲给父亲烧纸,作者很形象的用细节刻画着北方的冬天的严寒。“妈那天对我特别的好,我走不动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体现了作者在努力塑造一个渴望温暖的女孩,不仅仅是生理方面还有精神层面。但是在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又 “我立怎么能寻到精神层面呢?给我最真实的感受是作者一直在加强月牙儿在文中的存在感。 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看见了月牙儿。四外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我越可怜妈妈,便越爱这个月牙,因为看着它,使我心中痛快一点”…….无数的月牙笼罩着一天天,月牙儿伴着“我”去当东西。,直到当无可当,月牙儿伴着“我”陪母亲改嫁。月牙儿消失了一段时间,因为母亲的改嫁,“我”上了学,继父对“我”很好。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就不在凄苦的时候望着月牙儿。可是好景过了三,四年,继父失踪,母亲成为暗娼的时候月牙儿又出现了,一直出现到主人公成为暗娼被抓进监狱。这时候,我才明白月牙儿代表着一个意象,是主人公的精神寄托,或者是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见证。 我还认为作者将文中的“饿”表现的淋漓尽致。文中写到:“我准知道她每逢交给我个小包,锅里必是连一点粥底儿也看不见了。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这一情节写到母亲几乎天天派“我”去当铺当东西维持口粮。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锅比喻成体面的寡妇,体现出主人公渴望最基本的温饱。母含着泪说:“不能叫你饿死!”这里让我深切体会到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哀。母亲为了家里的温饱走上了暗娼之路,“我”最后也因为讨口饭吃走上了母亲的老路。“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这段话是全文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母子俩为了“嘴”,卖了身。我想文中这“饿”是真切的。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家莫言小时候就是对“饿”有着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童年中,饥饿是一件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据他回忆到小时候,外婆给他们姐弟分发霉了的红薯干,自己总认为姐姐手里的红薯干比自己的大。于是抢姐姐的红薯干,抢到手才发现还没自己原来的大。他又把自己的抢了回来,把姐姐弄哭了。莫言小时候一直长到五六岁才断了奶,都是因为“饿”的影响,他以自己为原型写了《丰乳肥臀》这本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其实,我发觉当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的底线也很难保留。文中的母女俩刚开始也是以正当方法谋生,可是社会不需要她们,她们无法存活,被迫为娼。我想这并不全是她们的过错。 读完《月牙儿》,每看月亮时便多了几份感触。一直有个疑问,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文中

《月牙儿》读书笔记

来自——老舍《月牙儿》读书笔记 月牙儿是她心中明明灭灭的光。 ——题记 第一次听说这篇文章是在中国现代文学课上,老师在讲老舍,一个同学起来复述了文章大意,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可怜的人们。当时并未听懂月牙儿三个字的意思,直到自己读完,感慨颇丰,才知道——月牙儿,是女孩心中明明灭灭的光。 她第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屋内凄惨,父亲病危之际。“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一个穿着短红夹袄带着蓝色小帽的七岁小女孩,在药味,烟味,母亲的泪,父亲的病中独自立在台阶上看着月牙,一直立到月牙儿落下去。月牙儿落下去的那是父亲也断了气息,被装进一个木匣子里,匣子被深深的埋在地下,像是落在地上的一个雨点,带走了父亲,同样也带走了原来的那个母亲,似乎永难找到,似乎再也找不到。 第二次看见月牙儿,她似乎一夜间长大了,在父亲的坟前,什么都是静的,那些黄土路寂静的没有头儿,天是短的,风很小,母亲恸哭,再回城的路上,女孩又看见了月牙儿。四面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冷光,记不清怎么进的城,只记得迷迷糊糊的天上有个月牙儿。月牙儿开始成为她心中的陪伴,伴着她走。 第三次看见月牙儿,是女孩刚八岁的时候,八岁的时候她便已经学会了当东西,当棉衣,当镜子,当银簪,典当家里仅剩的不怎么值钱的东西,每日的饭钱也便来自于这些不值钱的典当,可是一次在母亲下了狠心拔下唯一的首饰要去典当,当铺可怕的大门已经严严的关好了,女孩不敢高声的哭,泪水落下,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水,那时月牙儿还在,母亲也还在。第四次看见月牙儿,是母亲为了生计没日没夜的给别人洗衣服,在月牙儿微弱的光下,女孩坐在母亲身边,看蝙蝠在月光下穿来穿去,像银线上穿个大菱角,看着母亲便越爱这月牙儿,爱她一条冰似得点凉气,爱她给地上的小影子,那时星特别亮花特别香。 第五次再看到月牙儿,月牙儿便不再是可爱,在女孩的心中她变得可怕,新的父亲,轿子里的母亲,那可怕的月牙儿放着一点光,仿佛在凉风里颤动。一会儿月牙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带着母亲的轿子进了个小巷,带走了光。 后来的三四年里,她似乎没再见过月牙,新爸给了她较好的生活,女孩开始在心中遇见月牙儿,父亲死的时候的月牙,母亲改嫁时候的月牙,那一点点光那一点寒气,比什么都亮,都清凉,像块玉似得,有时候想起来仿佛能用手摸得到。当女孩就快要小学毕业时,继父有一天却突然不知所踪了,母亲又开始让她去典当,当她以为母亲又要去洗衣服时,母亲却开始带花,开始打扮,整日里在门口立着,暗门子这个词开始充斥女孩的生活,女孩甚至害怕母亲让自己也成为暗门子,女孩开始为了省钱在学校不吃饭,在这些时候,即使在白天,也会抬头望一望天上,心中的苦楚如同月牙儿一般无依无靠的在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便会被黑暗包裹住。母亲房中常有男人来,女孩开始记恨母亲,女孩的心还是像那个月牙儿,只能亮那么一会,而暗是无限的。再到后来,卖馒头的愿意娶母亲,女孩含泪与母亲分开,开始自己维持生计,女孩说,她的世界只剩下自己。她开始不敢看月牙儿,面对生活,她开始觉得,她的心就像月光下的蝙蝠,虽然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黑的东西即使会飞也还是黑的。 她第六次看见月牙儿,是她遇见了心中的那个他,青年的笑就像美丽的月牙儿,绽放在最漆黑的夜,可终究一点云也会遮住月牙,青年的妻子便是这场梦的终结,少妇似乎什么都不懂,在这黑暗的世道缺个心眼,她只想要他的丈夫,女孩在街上走了半天,没有未来,没有

月牙儿读后感2000字

月牙儿读后感2000字 月牙儿读后感2000字【一】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

老舍月牙人物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 《月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地挣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的作品。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黑暗社会。同时也展开一幅变态社会下母女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 卷。 黑暗沉没了月光 ———简析月牙儿的悲剧形象 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像《月牙儿》这样的风格独特的作品是不大见的。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善良,具有上进心的姑娘。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劳动挣的饭吃,反被黑暗残酷的社会所逼迫。最终沦落为暗娼的故事。通过“我”的悲剧,否定整个旧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悲剧人物形象 一“我”的悲剧 月牙儿性格形成,发展以及她悲剧的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老舍将一个积极进取,有上进心且天真单纯的,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一点点,慢慢的撕开。展示了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悲剧。月牙儿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最终被社会罪恶所吞没。可见在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奋斗是扭转不了罪恶的,只能酿成罪恶的悲剧。 (一)残酷生活的逼迫: 现实主义一般能“真诚的,深入的大胆的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2】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月牙儿》中我自小死了父亲,寡母孤女难以度日,生活戚戚惨惨。只好以当家什过活。当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件东西了”时,我妈便替人洗衣洗牛皮样的袜子来挣钱糊口。可如此辛苦劳作仍没法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为了不能让我饿死,只好再次嫁人。在新爸家“果然不再挨饿”,我还上了学。但是好景不长。新爸又离家不归了。我们娘俩又失去了依靠。我妈妈为生活所迫,便只好去做暗娼。我不想和妈妈一样,便和她分开了。我得到一份抄写的工作,可仅供一人糊口而已。后来校长更换了,我依旧没了工作。我出去找工作却换来了一身的尘土和自己的眼泪。我怀着希望到饭店应招,被老板相中。做了女招侍。因不愿卖笑,再次失业。我找不到工作,流浪街头了。但是我饿,于是我也步妈妈后尘做了暗娼。

老舍作品《 月牙儿》 读后感

社会,生活,我 ──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月牙儿》 《月牙儿》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喜欢这部文学作品,因为它平实生动的语言,因为它感人的情节,也因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月牙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位旧社会女性的悲惨生活。“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全文,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在斜挂在她记忆中的碧云上,守候着她的孤独,见证着她的苦难。 月牙儿无情,赋予它感情的是人的心境。 她的苦难开始于父亲的病重和去世,熬药时,葬礼上,幼小的她看到了月牙儿,“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寒冷袭入了她的生活。幼小的她不理解月牙儿为什么就是那这么歪歪着,斜着,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畸形的社会在等着她,悲苦的命运在等着她。凄凉的坟头上,冷漠的当铺外,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母亲改嫁,她又看见了月牙儿,轿子前面那个月牙冷漠地看着她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里她“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几年温饱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快乐,受到了教育。但好景不长,继父没了,母亲做了妓女,她的生活又陷入了悲苦,孤苦伶仃地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她“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她不敢看清冷的月牙儿,但月牙儿成了她痛苦时心灵的寄托。 在希望和失望两极徘徊着,在生存线上挣扎着,终于,她不再自悒自怜,她知道自己年轻好看,她要活着,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她看见了清亮而温柔的月牙儿在向自己微笑。生活似乎有了转机,微笑的月牙儿见证了她纯洁的爱情。然而她也早知道,一点云就能把月牙遮住,春梦过去,爱情破碎了,她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现实,“最后的黑影”一步步迈近了,想保住清白,靠劳动挣饭吃又举步维艰,她明白了社会现实,“和母亲一样了”。 暗娼的生活悲苦的如凄冷的月牙儿,侵蚀了她的身体,夺去了她的灵魂。当她试着走出这种生活状态时,她被送进了感化院,又被投入了监狱中。“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儿出去而能有个较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儿不一样呢。”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以至于奋斗者寻觅不到一点希望,苟活者体会不出生死的分别。在狱中,她又看到了月牙儿,她的“老朋友”,她想起了一切,因为月牙儿的寒光中有她的悲苦记忆,有她的凄惨一生。 贯穿《月牙儿》全文的,还有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爱与恨,悲与喜,记恨与原谅,坚守与屈服┅┅在矛盾中主人公成长和沦落。社会与人的矛盾也随处可见,社会满足不了她的需要,社会没有回馈她的努力,社会没有同情她的凄苦,然而,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矛盾塑造了她,矛盾毁掉了她,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感叹,让我惋惜,让我感悟。她每次看见月牙儿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因为她的生活状态的改

月牙儿

求论文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凉意境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 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灵与肉的割裂——论老舍《月牙儿》中的悲剧轮回 发表时间:2017-05-02T15:03:25.6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月作者:蓝倩 [导读] 本文将从外在客观因素与人物内心的心理情感两方面分析母女二人灵魂与肉体的割离过程以及她们相似的命运轮回。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月牙儿》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对母女在生活的压迫下先后沦为暗娼的故事。作者通过她们的宿命轮回揭示的不仅是黑暗的社会和腐朽的男权制度,也同样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女性的普遍心理状态。本文将从外在客观因素与人物内心的心理情感两方面分析母女二人灵魂与肉体的割离过程以及她们相似的命运轮回。 关键词:女性;灵魂;宿命;悲剧 老舍在《月牙儿》这部短篇小说中,一反之前幽默叙事的笔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女性的身体感受出发,对母女二人凄苦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展现。作者仅用四十三个篇章,描绘了两代女性极为相似的灵肉分离过程,她们在社会、男权、父母、习俗等的多重影响下,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的肉体苦苦的挣扎生存,精神支柱却早已坍塌。作者痛心于她们灵肉的脱离,沉沦在现实的浪潮中,希望通过这高度一致的宿命轮回,用她们的悲剧人生唤醒同样在经历着割裂灵魂与肉体的国民们。 母女的宿命轮回 主人公第一次看见月牙儿时才七岁,那时的她内心的感觉是"酸苦"、"悲惨"的,白布白衣,棺材木匣,满篇的恸哭,开篇压抑而沉重的气氛注定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命运。紧接着主人公又见了月牙儿几次,但它的每次出现都伴随着母女二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变和母女二人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曾经我有三年没见过"月牙儿",因为主人公曾遇到过人生中唯一的一点美好,便是和新爸爸相处的三年时光所体会到的美好与幸福。也正是有这三年的幸福生活作为对比,黑暗袭来时的打击也更为沉重。光明与希望最终仓促地消失在母女的生命里,现实生活更加的残酷无情。月牙儿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黑夜,“我”如月牙儿一般在黑暗的现实中苦苦支撑却最终被吞没了光辉。母亲抵不过命运的残酷沦为暗娼,月牙儿也逐渐不再出现在母女的生命里,曾经如希望一般的微光也彻底的消失在了,这也暗示着黑暗的现实正逐渐蚕食着她们的精神。 主人公也曾拥有过爱情,她以为能通过这段关系中走出母亲的阴影。但现实只留下难以磨灭的、痛入骨髓的耻辱与悔恨,并最终促使“我”走上了与母亲同样的道路。她彻底的丧失了曾经的骄傲与良知,舍弃了自己曾苦苦坚守的灵魂。而这对母女显然并不是个例。普遍地存在,意味着本质,意味着真实,意味着现实。作者笔下只写了两个人的痛苦人生,但黑暗的社会中无数的悲惨命运正并行,她们也并不是终结。 在文章里,作者还提到过一个女性就是小媳妇,一个已经完全丧失了灵魂而不自知的女人。小妇人在丈夫跟别的女人跑了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找到他,她要对丈夫从一而终。她的没有在意男人的背叛,更别说离婚这件事。她认定一旦结婚就是丧失了为人的自由,她必须放下自我的意识,顺应丈夫公婆。她的肉体还存活在世上,但她已经没有了自主的灵魂,可怕的是她自己全然不知,更不以为错。 我们在文字中清楚地感受到自主生存与客观世界的冲突。小说里的母女二人在底层社会里,作为女人的认知让她们根本缺乏主动追求的勇气,她们自觉地认可了这个社会的运行准则,即若想活下去便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让男人喜欢的的女人,温柔贤良、听从安排、放弃自主意识并且绝不反抗。父母、男人、习俗、社会乃至时代,都用极其残酷的方式让女人们认清了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任何价值。她们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主体,只是早早放弃了自主独立的人格与灵魂的空荡荡的肉体。 二、灵与肉的割裂 在经历了早年丧父,母亲再嫁,继父消失一系列的事件后,有限的教育没能抵过主人公逐渐改变的认知,她慢慢地缺少了坚定的意志。主人公在苦苦的挣扎之后最终沦为暗娼,这是主人公最重大的一次转变。她逐渐地接受了被剥夺独立权、自主权的境况,与其说是生活太过贫困她不得不屈服,不如说是她本就没想过要摆脱束缚,灵魂的自动割裂使她成为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行尸走肉。 文章以一次次的事件展现母女二人性格与心态的巨大变化,这不仅是她们母女二人的心态变化史,更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普遍的萎靡病态的心理状况。现实社会的残酷让她们自动放弃了自尊乃至灵魂,而自古根植于国民心中的男权思想,和妇女所要遵循的腐朽落后的所谓道德伦理更是如枷锁一般牢牢地禁锢着她们。她们在父母亲友、社会习俗等的耳濡目染下,连反抗的意识都未曾兴起就被迫认同于女性处于社会底层的观点,大部分女性从没想过这有什么不对更遑论是反抗这不仅于社会变革无益,更是助长了男性的男权思想。而这样的思想理念造成了几千年女性的黑暗历史,使部分渴望挣脱桎梏、实现自我救赎的新女性遭受了更为沉重的打击。这不仅是黑暗社会下主人公突破藩篱失败的问题,更是许许多多人民向社会低头所酿成的惨剧,于是恶性循环再难遏制。 母女二人心态不断的变化也是她们堕落的经过,因为她们认定这不是女性的时代,不是女性的社会。她有意无意地分离肉体与精神的联系,她将自己与男人之间的性爱关系看作是自己得到解放的方式。她不必再在道德的层面上为自己树立坚守自我的贞洁假象,也不必再费一丝一毫的力气去挣扎摆脱这污浊的泥淖,而只需将自己的堕落与意志的丧失全归结于对社会的无可奈何与自己力量的薄弱上。她们对现实的屈服也代表了当时女性解放所经历的失败,社会上不乏和他们母女一样的人,他们的存在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也阻碍了一部分先驱者突破枷锁的脚步。 老舍努力在这样一个吞噬人的社会中站出来,真实展现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无情摧残,展现黑暗社会对人性地扭曲。《月牙儿》的最终目的便是呼吁人们在不放弃的抗争中重新获得苏醒与解放,得到肉体与精神地再度合一。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或是被迫,或是自甘地割裂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放弃作为一个人的独立与自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苟活在这世界上,这才是作品里老舍真正要展现和挞伐的。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短篇小说》[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2]老舍:《我怎样写短篇小说》[C],老舍全集: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二卷[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J],文学评论,1999年01期

老舍月牙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老舍月牙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无论在何时,生命都应该得到珍惜和尊重!我始终尊重《月牙儿》中的母女俩,她们的身影是卑微的,她们的灵魂却是高尚 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说主要是讲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俩为了生活不得不相继 用这种方法,最后,她长大了又用同样的方法来赡养妈妈。第一次接触作品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上了学,读了书,受了新思想的感化,还要这样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长的侄子时,她其实就已经开始走向堕落了。最后,她一步步,从风尘场所的招待到沦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来的结果。那时候这篇小说只是给我讲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到了现在重新读文本,我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掉了的细节。在韩月荣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只有七岁。文中说月容在八岁的

时候学会了当东西,对于没有什么生活技能的大小两个女人,要在城市中生活下去有多艰难,小说也有交代。母亲为了挣钱给铺子里的伙计们洗袜子,又脏又臭的袜子把她恶心得吃不下饭。即使是这样,母亲也养不起那个只有两口人的家。 所以,月容有了新爸爸。为了让自己和孩子有好的生活,至 吃,活下去才最重要。这时候,月容对妈妈来讲还是希望,有了新爸爸,孩子可以上学,或许会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事实是,如果新爸爸没有消失的话,妈妈并没有做白日梦,因为月容确实过了几年好日子,上了学,读了书。 不知道所谓的“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等等观念,月容后来会不会麻木一些、也好受一些呢? 内心的孤寂、无助和生活的艰难,再加上自己受过的新式教育,梦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么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儿,最后,在监狱中久违的月牙儿出现,月容内心安慰自己说,这就是自己最好的结局,是好朋友也认同的结局。

读《月牙儿》之感受

读《月牙儿》之感受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岁月的长河悠悠,虽然已经渐行渐远,而它所带去的仅仅是如浪花般瞬时绽开的时代音符,它所留下的却是时代的痕迹与那些曾经的创痛! 翻着老舍的《月牙儿》,发黄的薄纸,却如千斤般厚重。干涩的眼,被一个个文字刺得生疼,心中翻腾着除无味之外的,涩。这种感觉不是针扎的痛,不是彻骨的悲,而是同情的泪,闷在心里,不能畅快地流出来是的憋闷。 《月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地挣扎。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也是“最老舍”的作品。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社会。同时也展开一幅母女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卷。 从中,我们也不难望见老舍自己的影子,如小说主人公母亲“有时月亮已经上来,她还在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就近乎真实的反映了老舍年少时母亲的辛苦操劳。主人公的经历又同在《微神》中所塑造的“她”的形象相似,而这与作者早年所深爱的女子无独有偶地暗合。由此,更使小说增加了真实感,带着浓郁的人

情味儿。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贫民形象,她有着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负重性格,她有过抗争,有过少女的单纯,有着面对现实的无奈的颓废、消沉,更有着永不泯灭的“善”。这与历来许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大相径庭的:她不同于古代那些才艺双绝的青楼女子;没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妇的空寂;没有杜十娘愤而投江的勇气;也不同于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不顾一切地捍卫最后防线的坚定;更不同于《子夜》里游戏风尘的陈白露。但她以其极具典型的形象,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性格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另类的女性形象,让人掩卷叹息,心生酸楚! “它无依无靠地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我的心像—还是像那月牙儿,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这月牙不仅是主人公自己,更是当时无数个主人公命运的象征!她们抗争,她们怀着渺茫的憧憬,她们有着人类最本质的善,然而,社会冰冷的告诉她们:她们永远抵不过周围的黑暗…… “在事后一想,我们娘儿俩就像两只没人管的狗,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着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的东西都卖了。”这不仅仅是作者对于作为满人的民族情感的伤痛,凄凉,激愤,也是老舍对于穷人的刻骨铭心的同情。在这样的世道里,穷人想干净太难了!通过主人公母女先后的经历也就揭示着:悲剧,对于穷人来说是世代相传的,穷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圈,为了这张嘴,穷人们可以也必须卖掉一切!

老舍月牙人物形象浅析培训课件

老舍月牙人物形象浅 析

内容摘要 《月牙儿》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境况,小说通过主人公母女两代被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残酷经历,展现所有贫苦人民为并不能温饱的嚼谷而拼命地挣扎的故事。可以说,这是老舍最具本色的作品。它的根源深扎于黑暗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揭示了那无声吃人的黑暗社会。同时也展开一幅变态社会下母女之间爱的消失、扭曲;对善良、美好的放弃;对自食其力生活的否定的心酸画 卷。 黑暗沉没了月光 ———简析月牙儿的悲剧形象 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像《月牙儿》这样的风格独特的作品是不大见的。在这个短篇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善良,具有上进心的姑娘。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劳动挣的饭吃,反被黑暗残酷的社会所逼迫。最终沦落为暗娼的故事。通过“我”的悲剧,否定整个旧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封建礼教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彻底控诉。 关键词:老舍月牙儿悲剧人物形象 一“我”的悲剧 月牙儿性格形成,发展以及她悲剧的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老舍将一个积极进取,有上进心且天真单纯的,

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一点点,慢慢的撕开。展示了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就的,而是这个黑暗社会所造成的悲剧。月牙儿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最终被社会罪恶所吞没。可见在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奋斗是扭转不了罪恶的,只能酿成罪恶的悲剧。 (一)残酷生活的逼迫: 现实主义一般能“真诚的,深入的大胆的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2】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的形象,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月牙儿》中我自小死了父亲,寡母孤女难以度日,生活戚戚惨惨。只好以当家什过活。当我们“再也没有第二件东西了”时,我妈便替人洗衣洗牛皮样的袜子来挣钱糊口。可如此辛苦劳作仍没法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为了不能让我饿死,只好再次嫁人。在新爸家“果然不再挨饿”,我还上了学。但是好景不长。新爸又离家不归了。我们娘俩又失去了依靠。我妈妈为生活所迫,便只好去做暗娼。我不想和妈妈一样,便和她分开了。我得到一份抄写的工作,可仅供一人糊口而已。后来校长更换了,我依旧没了工作。我出去找工作却换来了一身的尘土和自己的眼泪。我怀着希望到饭店应招,被老板相中。做了女招侍。因不愿卖笑,再次失业。我找不到工作,流浪街头了。但是我饿,于是我也步妈妈后尘做了暗娼。如果说,最初她的努力和挣扎表现了她对现实曾有过希望和幻想的话,那么,当她经受了现实生活对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之后,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虽然很大,但于她却无立足之地。在她所生活的地狱般的世界中“肚子饿是最大的理由”。“是的,我开始卖了,把我的所有东西都卖了,买了一身行头,我的确不难看,我上市了”就这样,我为了生活,在这个病态的社会中毁灭了自己。在金钱交易成为普遍通行原则的社会中,一切都可以作

老舍《月牙儿》

老舍《月牙儿》简析 (1)内容简介 作品写主人公“我”的父亲去世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为了能养活女儿,用尽了包括改嫁在内的一切抗争办法,而最后不得不靠做暗娼来维持生活,女儿在一番不甘的挣扎之后也踏上了母亲的老路`,养起母亲,最后入狱的故事,读来令人心酸,催人泪下。 (2)思想内涵 作品以母女两代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剧,沉痛控诉了旧中国社会制度的黑暗和吃人的本质。同时做品又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男权社会,妇女地位卑微,思想行为受到压抑处处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由此产生了无数的悲剧。作品中月牙儿的悲剧正是前代悲剧的延续,是封建礼教传统文化毒害的结果。女人一旦进入男权社会的藩篱,纵使洁身自好,也难逃被侮辱与损害的厄运。因此作品也是对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的控诉和批判。 (3)月牙儿的形象 月牙儿作为小说主人公,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她的经历与当时众多的女性命运相似,具有代表性。她由一个天真、单纯、清爽可人、闪烁真人性之美、自尊心极强、善良仁慈、有上进心的少女,最终堕落为暗娼的悲剧人物。在月牙儿的悲剧塑造中,作者没有把月牙儿写成一个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的女性,而是把她描述成一个完美的有个性的女性,她为了改变现状,不断奋斗、努力、挣扎、不甘向社会低头,但如此有价值,美好的少女却被封建礼教给毁了,这就是展示出月牙儿的悲剧,不是其个人造成的悲剧,而是封建传统文化造成的悲剧。 (4)月牙儿的象征意义 “月”是美好的,纯洁的象征。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咏之叹之。老舍却取月缺之时,“月牙”之形,唤“月牙儿”之名,疼爱、希望之义溢于言表;唤“女”为“儿”,更显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然而,愈见美好的东西,却偏逢那世道,命运多舛。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月牙儿昙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月牙儿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她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厄运。作者以美好的、诗意的意象遭逢摧残,从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更能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揭批罪恶。 全文月牙与“我”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意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儿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像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