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

2 )引申义:A、追击B、赶跑、驱逐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C、头等大事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E、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B、规律、道理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D、理想、志向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

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

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

“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有: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3、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4、表时间,在……之后。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

“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

B、打开,开放。

C、破碎,离散。

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

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

F、理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

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

C、举出,提出。

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

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

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B、告辞。

C、告诉。

D、以言辞相问候。

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

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 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 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怎样抓住词的本义

学习抓住词的本义,对掌握古汉语词汇很有帮助。

首先,抓住词的本义,有助于掌握多义词。古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一个词的义项,少则二三个,多至十几个(其实有些只是根据现代汉语的翻译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个。例如“监”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六个义项:

①照影。人无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②借鉴。成汤监于夏桀。(《荀子?解蔽》)——成汤借鉴夏桀〔覆亡的教训〕。

③监视。监视四方。(《诗经?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监督。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就让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众将向西攻打荥阳。

⑤官名。宦官,监。〔卫鞅〕因景监求见孝公。(《史记?橐木记》)——〔商鞅〕通过名字叫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又为官署名,如中书监。

⑥镜子。明监所以照形也。(贾谊《新书?胎教》)——明亮镜子是用来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汉语中有七个义项:

①音pī,破开,剖分。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的人破开瓜。

②次,贰,位居第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汉书?陈汤传》)——康居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扰赤谷城东面的地区。

③辅助。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作为万民的辅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⑤书籍文献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史记?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师。

⑥首饰。编发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笄:插在发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饰。

⑦器物多数配套叫“副”。南郊太庙祭器,令所造两副供用。(《唐会要?祭器仪》)

乍一见,感到“监”、“副”的义项多而复杂,难以掌握。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义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基本意义相同,或有一定的引申关系,而且许多义项与词的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监”,它的本义为“照影”,相当于今天的对镜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时候没有铜镜一类的东西,人们只能用器皿盛上水当镜子,所以字从“皿”。后来“监”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则出现了“借鉴”、“监视”、“监督”等意义,这些意义的基本点是一样的,都与“看”的动作有关,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使用的对象不同造成的。“副”是形声词,从“刀”,意义与刀有关。上列七个义项中,只有剖分与刀有关,所以“副”的本义是剖分、破开。剖分的结果是分为两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饰(假就是头发的“副本”)等义。剖分出的两半必然相契无间,由此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复合词,

符就是一分为二的信物,如虎符。符合的意思就是象符节一样吻合)、辅助、配套等意义。分析这些意义,原本都与“剖分”有关。可见,如果抓住了词的本义,就可以驾驭其他各个意义。

抓住词的本义还有助于辨析同形词——通假字。因为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毫无关系。如果两个字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就不能认为是通假字。例如:

两峰连山,略无阙处。(《巫山?巫峡》)——江两峰山连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有人认为“阙:通‘缺’,空缺”。为什么认为“阙”通“缺”呢?是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只有“缺”有空缺的意义,而“阙”没有这个意义。但如果分析一下“阙”的本义,就会发现,“阙”通“缺”的说法是值得考虑的。阙,从“门”,“阙”声,本指宫前两边的楼台,中间是个缺口,有道路可以通行,引申凡东西有缺口或人物有缺点等,都可以称为“阙”。而“缺”从“缶”,与器皿有关,本义指器皿残破,引申有衰败、缺少等义,在古代汉语中,“缺”极少用于空隙的意义,因此,“阙”用的是本字,不是假借为“缺”。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多的,由于不了解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常常用现代汉语的习惯去认识通假字,结果就会出现误解。如果掌握了本义,就能比较顺利地把握引申义,辨别通假字也就比较容易了。

辨析词的本义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字的造字结构。字是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是词的物质外壳之一。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词的意义多可以从字形结构上表现出来。尽管今天通行的楷书已经不象形了,文字形体表现出的词义的直观性基本上丧失了,但凝固在文字上的意义没有丧失,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就能抓住词的本义,上文分析的“副”就是如此。又如,已知“扬”有下列意义:

①举起。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屈原《九章?哀郢》)——楫:船桨。容与:犹豫。

②飞扬。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③宣扬。显至德,扬大功。(柳宗元《贞符》)——显示至德,宣扬大功。

④显示。扬兵河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在黄河上显示军队。

⑤发扬。光扬洪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光大发扬伟大的功业。

⑥振作。兵气恐不扬。(杜甫《新婚别》)——兵气:士气。

⑦钱,古代的一种兵器。干戈戚扬。(《诗经?大雅?公刘》)——干:盾牌。戚:兵器,形状象斧。

⑧容貌出众。尔貌不扬。(裴度《自题写真赞》)——你的容貌不出众。

分析“扬”字的结构,从“扌”(手)、“昜”声。再看上述的意义,与手有关的只有“举起”这个意义,由此就可以确定,“扬”的本义是举起,其他多是引申义。云起叫飞扬,功名起叫宣扬,兵起叫显示,功业起叫发扬,士气起叫振作,容貌出众才值得宣扬,所以又由宣扬引申为出众等意义。兵器的意义因与本义没有联系,所以只能看作是假借。

又如,已知“休”有下列意义:

①休息。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史记?秦始皇本纪》)——风雨突然来到,在树下休息。

②休整。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岳飞《五岳祠盟记》)

③停止。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韩非子?内储说上》)——诏令一下人都马上练习射箭,日夜不停。

④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劝君休叹恨。(杜甫《戏赠友》)——恨:遗憾。

⑤美好。德之休明。(《左传?宣公三年》)——德行美好光明。

分析“休”的字形,从“人”从“木”,是个会意词。人倚树休息叫休,所以义项①是本义。休息用于军队,则有休整的意义。由休息的意义引申出停止的意义,又虚化为副词。休息于身心是好事,所以凡事物美好也叫休。

要想通过分析汉字结构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了解汉字造字结构的类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实际上,六书中与汉字结构有关的只是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讲的是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关系,与一个字本身结构的关系不大。因此,应该主要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象形字是按事物形体特征画出来的字,这在篆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日”象太阳,“月”象一钩新月,“首”象人头,“目”象眼睛,“止”象一只脚等等。一看字形象什么,就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在楷书中,虽然看不出它们原来象什么事物,但凝固在形体上的意义却没改变,一看日、月、首、目等就知道它们的意义。

指事字多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加一个符号表示字义,符号所在就是意义所在。例如在甲骨文中,“木”字象树形,“刀”字象刀形,在刀上加一指事符号就是

“刃”,把指事符号加在“木”的不同位置上,就构成了“本”(树根)、“末”(树梢)等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把两个文字的形义合在一起就造出一个新字,两个文字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新字的意义。例如“竹”与“句”(勾)合起来构成“笱”,意义是竹钩。“水”与“光”合起来构成“洸”,意义是水光。“刀”与“耳”合起来构成“刵”,意义是割耳朵。“刀”和“鼻”合起来构成“劓”,意义是割鼻子(刀可以理解为用作动词)。

形声字也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组成的,与会意字不同的是,其中一半只表示意义所属的范畴,另一半只表示字的读音,这两部分形体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腐”,形符是“肉”,声符是“府”,意义是肉烂。“赴”,从“走” (跑),“卜”声,意义是奔向某地。“圃”,从“口(wéi)”,“甫”声,意义是菜园。“锦”,从“帛”,“金”声,意义指五彩的丝织品。“驸”,从“马”,“付”声,意义是驾副车的马。

掌握汉字部首的形音义是正确分析词的本义的重要基础。部首多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件,不了解字的构件的形、音、义,就不能分析由它们构成的字。

掌握部首的形、音、义,首先要把部首与文字区别开来。汉字部首多由象形字充当,但是它们与象形字有许多不同。象形字是作为文字使用,活跃在语言之中,部首是作为文字构件使用,存在于合体字之中;象形字的意义是通过语言环境体现出来的,部首的意义是通过造字环境体现出来的。虽然它们的形体多数相同,但意义却不完全一样。有的部首字意义与文字完全不同,例如“臣”,作为文字,它的意义指臣下,而作为部首,它的意义是竖目,从“臣”的字多与俯或仰的意义有关。例如“朢”是抬头望月,“臨”是低头痛哭,“卧”是低头打盹。有的部首字与文字本义虽然相同,但引申义却不完全相同。例如“日”,本义指太阳,作为部首又有博大的意义,所以“普”、“旷”从“日”。“石”,本义指石头,作为部首又有坚硬等意义,所以“确”、“硬”从“石”。“矢”,本义指箭,作为部首又有直、短等意义,所以“矫”、“短”、“矮”从“矢”。但作为文字的日、石、矢,都没有这些意义。如果把部首字与象形字等同起来,就无法了解“普”、“旷” 为什么从“日”,“确”、“硬”为什么从“石”,“矫”、“短”、“矮”为什么从“矢”。

掌握汉字部首还要了解部首形体的变化。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部首的形体也有许多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部首形体的分化合并。

所谓分化,是指原来一个部首只有一种形体,后来出现了几种形体。例如“心”,在篆字中是同一种形体,但在楷书中的写法却不一样,在字左边的写作“忄” (俗称竖心旁),在字下部写作心、?,(如志、恭)。网,在篆字中都是一个形体,在楷书中却写作网、罒、四、?等形,这些形体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合并与分化正相反,两个部首本来形体不同,后来却用同一个形体,例如“肉”和“月”本来写法不同,后来楷书“肉”在左边的也写作“月”,这就与月部一样了,胐和腑虽然都从月,但一个与月亮有关,一个与肉有关。再如“阝”,今天称作“耳朵”,细分为左耳朵、右耳朵。左耳朵本来

写作“阜”,本义为阶梯,因此从左耳朵的字多与阶梯、高大障碍等意义有关。右耳朵本来写作“邑”,本义为城邑,因此从右耳朵的字多与城邑、地名和姓氏有关。左耳朵与右耳朵意义迥别,但形体却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又如“土”部,意义为土,但今天在土部中的有些字与土义无关,只是因为楷书写法与“土”相同或相近而归入土部,如袁、幸等。

部首形体的分合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上列的“土”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意义就不同。“土”作偏旁,单独写在字的左边和下边的,多数与土的意义有关(例如城、地、尘等),写在字的上边的多数与土的意义无关。部首“田”也是如此,单独写在字的左边和下边的多数和田地的意义有关(如亩、畔、畬等),与别的笔划相连或写在字上边的,多数和田的意义无关(如甲、畢、畀等)。了解了这些规律,结合字的意义,就可以分析多数合体字的形义。

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类字中,指事字最少,会意字和形声字最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象形、指事字都是独体,楷书字形上多数已看不出意义所在,不能再拆开分析。而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合体字,因此,作为文字分析对象主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表面结构相同,都是合体字。但实际结构关系不同,构成字义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会意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形声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会意字构件之间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字的具体意义,而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这个字意义的范畴。因此,在分析字形时要注意区别会意字和形声字,这在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做到。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看字的构件的读音是否与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是,就假定是形声字。

②分析构件之间的关系,看其意义是否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这个字一般就是形声字,如果有联系,构件的意义连缀起来,正好就是这个字的意义,这个字就是会意字。如果既有一半构件的读音与整个字相同,构件之间又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个字就是会意兼形声字。例如“伐”有以下意义:

①砍斫。蔽芾甘棠,勿砍勿伐。(《诗经?召南?甘棠》)——蔽芾:树木茂盛貌。甘棠:树名,今称棠梨树。

②敲击。伐鼓渊渊。(《诗经?小雅?采芑》)——渊渊:击鼓声。

③刺杀。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尚书?牧誓》)——愆:超过。四伐:刺杀四次。“五伐”以下均同。

④征讨。兴兵而伐。(《商君书?农战》)——发兵征伐。

⑤功劳。且旌君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表彰您的功劳。旌:表彰。

⑥夸耀。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愿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伐“音fá,与“人”、“戈”的读音相差极远,因此,可以先排除形声字。进一步分析“人”与“戈”之间的关系。“戈”是武器,“戈人”的意思就是用戈击杀人,这与刺杀的意义正合,所以“伐”是会意字,它的本义是刺杀。战场上杀敌有功,引申有功劳的意义,由功劳的意义又引申出夸功、夸耀的意义。由刺杀这种动作又引申出敲击、砍斫(树木)、征讨等意义。

又如“景”有下列意义:

①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江淹《别赋》)——耀:闪耀。露:露水。文:文彩,今写作“纹”。“耀”和“腾”都是使动用法。

②大。景山与京。(《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京:土丘。

③影。(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陈涉)砍断树干作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天下的人象云彩一样地聚集起来,象响声一样迅速地追随着他,背着干粮,象影子一样跟随他,六国的豪杰就一起行动,消灭了秦国的嬴族。

④景色。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并:合并在一起。

“景”音jǐng,与“日”的读音不同,而与“京”的读音同(今天读来只是声调不同)而“日”与“京”在意义上又没有联系,所以“景”是形声字,从“日”、“京”声。

又如“伍”常见有四个义项:

①军队的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左传?桓公五年》)——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前如偏,后有伍,五承偏,弥补偏的空隙。

②户籍以五家为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逸周书?大聚》)

③行列。(戟之执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公孙丑下》)——您的战士一天之中多次离开他的队伍,那么〔您〕赶不赶他走?

④同伙的人。生乃与〔樊〕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你竟与樊哙等人在一起。

“伍”与“五”同音,可以首先考虑是形声字,从“人”,“五”声。进一步分析“人”与“五”的关系,“五人为伍”与第一个意义吻合,由此可确定“伍”是会意兼形声字,作为军队编制单位的“伍”是它的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分析了会意字的形义之后,马上就可以确定词的本义。但形声字则不同,要确定形声字的本义,必须根据形声字的形符所表示的意义范畴、通过进一步分析词的各种意义的引申关系来确定。例如“景”字的形符是“日”,在四个义项中,日光是各种意义产生的本源,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所以日光是“景”的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阳光普照,博大无比,引申有“大”的意义。有光就有影,有光才能有景,所以引申出“影子”、“风景”等意义。

分析词义引申关系确定词义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词义引申关系并不明显,这就需要结合词义产生的先后——词义的时代特点来考察。例如“赂”有下列意义:

① 财物。货赂将甚厚(《荀子?富国》)——财物将特别丰富。

②赠送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没利朝也。(《张骞传》)——那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军队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使他们来朝拜。遗:赠。

③奉送。争着割地赂秦。(《史记?陈涉世家》)——争着割地奉送给秦国。

“赂”是形声字,从“贝”、“各”声。从“贝”与财物有关,但义项①、②、③均与财物有关,哪个是本义呢?从义项本身难以确定,但从词义产生先后看,财物的意义出现较早是本义,用作动词则有赠送财物的意义,泛指赠送物品都叫“赂”。贿赂是特指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而而赠送财物,也是引申义,只是词义褒贬色彩变了。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复杂的,在运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掌握词的本义时,尤其要注意两种情况:

1、甲骨文中一些合体字的意义是通过字形象出来的。例如“宠”,龙在房子里,象征尊宠。“恭”,甲骨文的形体是双手捧龙,象征恭敬。唐兰先生把这种结构叫作“象意字”。这些象意字在楷书形体上已经看不出意义所在了,字的构件之间的意义也很难连缀起来,在这时,最好通过有关工具书(如《甲骨文编》、《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等),结合古文字字形来分析,否则就容易误解。例如“美”有下列意义:

①味美。香美脆味。(《韩非子?扬权》)

②美丽。娶妻而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③好、善。好蔽美而称恶。(屈原《离骚》)——蔽:遮掩。称:宣扬。

④赞美。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五蠹》)——如果有人在当今的时代赞美尧、舜、禹、汤、武治世方法的,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

“美”,甲骨文的形体象人戴个羊角,这个形象表示了先民关于“美”的概念。据此,“美”的本义是美丽,引申为好、善、赞美、味美等意义,这是自然的。如果按照“羊大为美”来会意,“味美”就可以是本义,但为何从味美引申出美丽的意义,就很难理解了。

2、假借字的意义与形体毫无关联,分析这类词的本义时,只能依据词义引申的关系,而字形分析的方法对假借字形义是不适用的。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汉语中常见的古今异义整理

常见地双音古今异义整理 非常(意外地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执事(对对方地敬称;掌管某项工作地人) 行李(出使地人;出门所带地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地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地党羽) 养生(供养活着地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丈夫(男子;女子地配偶) 根本(树木地根部;事物地根源或最重要地地方)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地心意)上路(高高地道路;走上路程) 学者(求学地人;有专门学问地人)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小地方面学习;学校教育地初级阶段)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地能力)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中间是空地;天空)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地)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地领导人)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便利(吉利;方便)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地总称)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果然(饱地样子;与事实相符)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县官(官府;县令)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左右(皇帝身边地近臣;方位或约数)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地命令)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地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生日(生活一天天地;出生日) 绝境(与外界隔绝地地方;没有出路地困境)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青春(明媚地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牺牲(祭祀用地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往往(处处;常常) 烈士(有节操、有抱负地人;为革命牺牲地人)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豪杰(有声望地位地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地人)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肉食(享受优裕地大官;肉食食物)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大风(麻风病;大地风) 风流(杰出、英俊,繁华地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地人)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地练习) 或者(有地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常见地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地)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地工具)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五) 63字 说听毁誉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 取求奉致得益竭 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 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 253.【说】 (一)说明,解释。论语八佾:“成事不~。”(已经作了的,不要再解释了。)又名词。墨子非攻上:“若以此~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二)学说,主张,说法。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韩非子难一:“矛楯之~也。” (三)读shuì。说服。孟子尽心下:“~大人则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成安君曰。” (四)读yuè。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与郑人盟。”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254.【听】 (一)读tīng,又读tìng。听。礼记檀弓下:“夫子式而~之。”引申为理会。韩非子五蠹:“先王胜其法,不~其泣。” (二)旧读tìng。听从。礼记曲礼下:“三谏而不~,则逃之。”汉书张骞传:“其势宜~。” (三)读tīng。旧又读tìng。治理,判断。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语有“垂帘~政”。〔~事〕(1)治理政事。汉书韩延年传:“是日移病不~事。” (2)名词。中堂叫“~事”。世说新语政事:“~事前除雪后犹湿。”晋书陶侃传作“厅事”。后代“客厅”的“厅”即由处理政事的中堂逐渐发展而来。 (四)读tìng。任从,由着,放任。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而斫之。”今成语有“~其自然”。 255.【毁】 (一)损坏,伤害。论语季氏:“龟玉~於椟中,是谁之过与?”(二)毁谤,说别人的坏话。跟“誉”相对。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韩非子五蠹:“誉辅其赏,~随其罚。” 256.【誉】 称赞。墨子非攻上:“从而~之,谓之义。”引申为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施於身。”现代变为双音词“名~”。按:动词的“誉”读平声(yú),名词的誉读去声(yù)。 257.【劝】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於积极的鼓励,而不用於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意思是说:这足以劝使那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 258.【居】 (一)坐。论语阳货:“~,吾语女!”引申为居住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又为处在。孟子离娄上:“~下位而不获於上。”又名词,住处。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不告而退。”又为当或任。老子二章:“功成而弗~。”今成语有“~之不疑”。 (二)用於“有顷”,“久之”,“顷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战国策齐策四:“~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史记李将军列传:“~久之,孝景崩。”又:“~顷之,石建卒。” 259.【登】 (一)从低处走上高处。荀子劝学:“故不~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今成语有“一步~天”。 (二)成,特指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 260.【临】 (一)从高处往低处看。荀子劝学:“不~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诗秦风黄鸟:“~其穴,惴惴其栗。”今成语有“居高~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诗大雅大明:“上帝~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这个意义往往被用作敬词。左传襄公三年:“请君~之。”后代双音词有“莅~”,“光~”。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遇到。论语述而:“必也~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仿(后起义),如说“~摹”,“~帖”。 (三)众人相聚而哭。左传宣公十二年:“卜~于大宫。”又:“国人大~,守陴者皆哭。”(陴:读pí。城上的短墙。)又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汉书霍光传:“朝暮~。”按:这个意义旧读lìn。 261.【过】 (一)走过,经过。论语微子:“孔子~之,使子路问津焉。”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卫。”引申为超过,胜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参国之一。”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我。”又为过分。战国策齐策四:“王闻之~矣。” (二)名词,过错。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又动词,犯错误。论语学而:“~则勿惮改。”左传宣公二年:“~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意:第一义读平声(guō)或去声(guò),第二义只读去声。 262.【称】 (一)称量物体的轻重。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之。” (二)举。诗豳风七月:“~彼兕觥,万寿无疆。”引申为举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解狐。” (三)称颂,称道。国语周语:“君子不自~也。”礼记檀弓:“其仁不足~也。”引申为称述,述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四)读chèn。相称,适合,配得上。洛阳伽蓝记开善寺:“朝臣莫不~力而去。”今双音词有“~职”,“相~”。 263.【量】 (一)读liáng。动词,计算物体容积。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之。”引申为量长短。枚乘上书谏吴王:“石称丈~,径而寡失。” (二)读liàng。名词。斗斛之类的量器。论语尧曰:“谨权~。”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豆、区、釜、钟。”引申为容积,分量。论语乡党:“唯酒无~,不及乱。”又子张:“多见其不知~也。”又为度量衡的规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器械一~。”(甲胄戈矛之类的大小长短轻重都有统一规定。)

古汉语常见实词解析

古汉语常见实词(4) 1.讳 ①讳莫如深隐瞒 ②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吕氏春秋·当务》回避,顾忌。 ③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姚敬恒先生事略》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2.过 ①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 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过错;犯错误 ④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看望,拜访 ⑤每日朗诵《大学》一过《姚敬恒先生事略》遍 3.雅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平素,一向 ②潜斋(人名)雅爱之《姚敬恒先生事略》很,非常 ③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陈子昂别传》很,非常 4.延 ①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曹操《苦寒行》伸长,延长 ②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姚敬恒先生事略》邀请 ③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迎击 5.摭 复摭拾其事以传之《姚敬恒先生事略》拾取 6.距、禽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杜慧度传》距:通“拒”,抗拒,抵御。禽:捕捉,捉住。后作“擒”。 7.淫 ①禁断淫祀《杜慧度传》过度、多分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惑乱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长久 ④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国语·楚语》沉溺 8.沾 ①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沈约《新安江水》洗 ②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杜慧度传》恩惠施与,德泽所及。沾洽:雨水遍及;恩德普施;学识广博 9.被 ①丰名乃被于吴越邪?“李丰”遍及 ②被八创。《荆轲刺秦王》受,遭受 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顾亭怀古》介词,表被动

④被坚执锐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贾生列传》披散,散开 10.尚 ①丰子韬以选尚公主“李丰”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②尚武崇尚 11.比 ①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李丰”近来 ②比长,益自策励。《金履祥传》到,等到 ③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勾结 ④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战国策》比照 ⑤天涯若比邻并排、并列 12.委 ①委命下吏《过秦论》交付,托付 ②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舍弃,丢弃 ③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李丰”放置 ④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王裒传》推卸 ⑤乐天委命,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安 ⑥委实确实 13.双音节词 ①乃受业 ..于应先生潜斋《姚敬恒先生事略》从师学习;另有:传授学业 ②一言一行,服膺 ..师说《姚敬恒先生事略》牢记在心中 ③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姚敬恒先生事略》监狱;另有:捆绑犯人的绳索 ④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杜慧度传》水陆要冲;另有:比喻重要职位;关键,要点 ⑤始为白衣 ..时,年十八“李丰”平民,老百姓;另有:白色的衣服;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 ⑥海内翕然 ..“李丰”安定的样子;另有:一样的样子;鸟飞起的样子 ⑦初,明帝在东宫 ..“李丰”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另有:汉代长乐宫称东宫,太后所居,借指太后 ⑧江东闻中国 ..名士为谁?“李丰”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另有:京城,国都。 ⑨平居独处,终日俨然 ..《金履祥传》庄重的样子;另有:整齐的样子;仿佛、好象。

古代汉语常用词

1、听:(一)单指听。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 (二)听从。“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 (三)治理、判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 (四)任从、由着、放任。“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上帝临女” 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做敬词“请君临之” 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临摹” (三)众人相聚而哭。“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朝暮临”(旧读四声) 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石称丈量,径而寡失” (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四)、(读四声)审查,揣度。“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 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 (四)名词,缘由。“无因而至前” (五)副词,于是。“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5、完:(一)、完善、完整。“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 (二)、修缮,修葺。“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 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 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引申为行政职务。“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 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道路。“遵彼微行” (二)、(读xing二声)动词。走、走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引申为“走了”。“使子路反见之,知则行矣” 又为实际地做,实施。“闻斯行诸”“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读xing二声)副词。将,快。“别来行复四年”“鄙夫行衰谢” (四)、(读xing四声)名词。行为,道德上的表现。“行比一乡”“听其言而观其行”

(完整word版)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

(精心整理)古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古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一、古今异义 1.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 人) 2.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3.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4.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 羽) 5.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7.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8.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9.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10.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 要的地方) 11.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12.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 的心意) 13.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14.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15.于是(因为这、从此、在这件事上;连 词) 16.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17.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 阶段) 18.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19.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20.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21.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22.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23.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24.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来;) 25.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26.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27.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28.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29.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30.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31.然后(这之后;顺承连词) 32.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 33.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34.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35.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36.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37.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38.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39.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 40.无赖(胡作非为、活泼顽皮、无所寄托; 品行不端) 41.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42.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43.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44.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45.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 困境) 46.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47.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48.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49.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50.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5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 而死) 52.往往(处处;常常) 53.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54.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55.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56.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57.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 牲的人) 58.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59.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60.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 61.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 副词) 62.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63.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2010届高考语文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二. 教学重、难点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 1.“者也”表判断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环村居者皆猎户 3. 动词“为”“是”表判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予非文人画士 (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 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 1.“为所”表被动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为”表被动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于”表被动 (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2)而君幸于赵王 (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4.“见”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见、于”表被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7. 意念被动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 (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 (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 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 [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 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 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 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②“相”和“见”经常用在宾语前置句中。 2.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 何、谁、孰、曷、安、胡、奚、焉、恶 3. 介词(多为“以”)宾语前置句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静以修身一以贯之 (4)是以(因此)何以(凭什么) 4.“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唯余马首是瞻 (3)无乃尔是过与? (4)唯弈秋之为听。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四)定语后置句(置定语于中心语后) 模式:名词+(之+)……(者) [中心语] [定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参照xx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古代常用词语大全

古代词语汇编 鏖战áozhàn指激烈的战斗,苦战。 败北bàiběi战败,败逃。后引申为竞赛中失利。 班师bānshī 调回出征军队。后引申为军队凯旋,参赛胜利归来。 鼻祖bí zǔ 始祖。后引申为创始人。 睥睨pì nì 也作“俾倪”,斜着眼睛看。有从容、不理不睬之态。 彪炳biāobǐnɡ 光辉闪烁。后引申为功绩卓着。 不齿bù chǐ 不准收录,不与同列。后引申为瞧 不起,鄙视。 不啻bù chì 不止,不仅,不但。后引申为如同,无异于。 不佞bù nìnɡ 无口才,不善言谈。后引申为不才(表自谦)。 不虞bù yú 意料不到,没有想到。后引申为不忧虑。

城府chénɡ fǔ 城市和官府。引申为心机隐深难测。 赤子chì zǐ 婴儿。后引申为百姓,喻真诚、纯洁。 丹青dānqīnɡ 绘画用的颜料,后引申指绘画。丹,丹砂;青,青色土。 饿莩è piǎo也作“饿殍”,指饿死的人。 粉黛fěndài泛指妇女的化妆用品。后引申为专指美女。 冯妇fénɡ fù 古代搏虎名士。后引申为重操旧业者。 斧钺fǔyuè 古代两种形状相似的兵器。后引申为刑罚、杀戮。 腹诽fù fěi也作“腹非”,在心里诽谤。 付梓fù zǐ 稿件交付印刷。 高堂ɡāotánɡ 高大的厅堂。后引申指父母。 高足ɡāozú 良马。后引申为品德、学识最优秀的弟子。

乖戾ɡuāilì 抵触,相背。后引申为怪僻,言行不合情理,粗暴,急躁。 挂冠ɡuà ɡuān将帽子挂在城门上。后引申为辞职、弃官。 管窥ɡuǎnkuī 也作“管”,从管中看物。后引申为所见片面,见识狭小。 圭臬ɡuī niè 古代天文仪器。后引申为标准、法度。 国殇ɡuó shānɡ 《楚辞》篇名,屈原所作《九歌》之一。 归省ɡuī xǐnɡ 回家探亲。今沿用此义。 翰墨hànmò 笔墨。后引申为诗文,也指书画。 沆瀣hànɡ xiè 夜间的露水。屈原:“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阴而含朝霞。”意为:吞食天地之气,渴饮夜间淆露,沐浴朝霞,吸收正气。唐以后因崔沆主考,崔瀣应考之事,就有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传言。后引申指臭味相投,相互勾结。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古代汉语常用字

常用词(一) 60字 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 1、【言】(一)动词。说话,说。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平原君自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话,言论。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诗经三百篇。)又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就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谈话。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告诉。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论语阳货:“居!吾~女。”(居:坐下。女:您。) (三)名词。言论,话。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辨]言,语。在古代汉语里,“言”就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就是指回答别人得问话,或就是与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这就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得“叹而言曰”,就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得“岂敢言病”,“言病”也就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这些地方得“言”都不能换成“语”。“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就是明显。“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得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她指,不能指谈话得对方。“语”既能带指事物得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得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得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总之,“语”字得“告诉”这一意义,就是“言”字所不具备得。“谚语”一义,更就是“言”所没有得。 3、【谓】 (一)对〔某人〕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 (二)叫,叫做,认为。诗经王风葛藟:“~她人父。”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左传隐公元年:“其就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三)评论〔人物〕。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韶:舜时得音乐名。) (四)通“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辨]谓,曰。“谓”就是“说”得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就是引语。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于“说”,“道”等于“曰”。“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得就是“谓”得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4、【访】(一)咨询。尚书洪范:“王~于箕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注意:上古汉语得“访”,就是咨询得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王访于箕子”,就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于“天道”得意见。“穆公访诸蹇叔”,就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于袭击郑国得意见。都不就是简单得拜访。“访”得直接宾语就是事,不就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就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就是“之于”得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 (二)拜访(后起义)。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江岭:江西庾岭。)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王勃滕王阁序:“~风景于崇阿。”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 (三)查访,侦查(晚起义)。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 5、【请】请,请求。左传隐公元年:“亟~于武公”。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得意义。第一种就是请您做某事。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第二种就是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得行为。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左传宣公二年:“会~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得就是名词。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 6、【召】呼唤,特指上对下得呼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引申为招致,导致。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辨]召,招。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