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

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

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
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

提纲:

一、《红楼梦》中女性群像

(一)貌美的外在

(二)丰盈的内在

二、黛玉与宝钗比较研究

(一)家世、出场比较

(二)性格比较

(三)才情比较

三、二人不同命运原因探析

(一)社会的幕后黑手

(二)自身的性情差异

四、结语

选题解读:在中国封建时期,男性是站在高点的主角,女性却只能在落里演绎自己的悲剧人生,默默地承受寂寞与苦难。在她们身上折射出的封建制度兴衰是值得探索的。而《红楼梦》作为一曲女性的悲歌及赞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女性形象,其中当属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最为典型。黛、钗二人皆美貌如花,才华横溢,但二人的性格脾气却截然不同,志趣和爱好也大相径庭。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其出生门第、性格才情紧密相关,而二人最终不同的悲剧命运也值得我们后辈揣摩其中奥秘,挖掘各种原因。本文便是从大观园整体女人群像写起,引出二人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论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为解读《红楼梦》这部著作提供参考。

第一章总体介绍《红楼梦》的女子形象。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且空前的东西——即,把女人当人,表现了那个时代中难得的对女性的尊重。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塑造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极重,《红楼梦》可谓“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而其之所以能够震撼心灵,还在于它不仅充分的描绘了女性的外形之美,而且展现了女子丰盈的内心实践。因此,红楼女子尤其研究价值。

第二章以黛玉与宝钗为典型代表,具体剖析二人的相似与区别。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说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可作者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写作方法混淆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因此下文从出场、性格、才情三个方面讲两人进行立体比较。

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两人命运不同的原因。红楼女子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命运,无论她们的出身教养如何,经历性格有别,且都有貌有才,十分可爱,可结局都是朝啼夜恕,春感秋悲,命运遭遇一律非常不幸。然而在这种相似当中又蕴含着很大的差异,即悲剧形成的诱因和主要推动者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可以说相似的只是命运的结局,而生命的过程却各有各的不堪。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女子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的生存状况。

第四章引用名家评论结语。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

——黛玉和宝钗比较研究

【摘要】:

在中国封建时期,男性是站在高点的主角,女性却只能在落里演绎自己的悲剧人生,默默地承受寂寞与苦难。在她们身上折射出的封建制度兴衰是值得探索的。而《红楼梦》作为一曲女性的悲歌及赞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女性形象,其中当属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最为典型。黛、钗二人皆美貌如花,才华横溢,但二人的性格脾气却截然不同,志趣和爱好也大相径庭。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其出生门第、性格才情紧密相关,而二人最终不同的悲剧命运也值得我们后辈揣摩其中奥秘,挖掘各种原因。本文便第一部分从大观园整体女人群像写起,引出二人的差异性分析;第二部分进一步论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对黛玉和宝钗的家世、性格、才情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总结造成二人最终命运的社会原因和性格差异,为解读《红楼梦》这部著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

【正文】: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然亦可把它作为一本女儿书来欣赏,它道尽女儿家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同时又蕴含着大观园中女人们的心计与智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第一部把女人当人的宏篇巨著。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典小说虽也有很多言及女性,但是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对女性歧视,在夫权和封建礼法的管制下,表现出女人的一种荒唐的奴性。知道曹雪芹这部血性浓郁的女性颂歌——《红楼梦》的出现,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了用自身魅力和才情打动男人心灵的女性。作者面对千年的封建堡垒,在小说作品中第一次真正提升女人的形象,展露女人的价值,表现女人的个性,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女性形象。小说在立意上的进步,在观念上的超前,在思维上的创新,始终融入了对女性的情感体验、才气的表露,聪明的个性化人物于情节事件中平实托出,把女性群体生命中鲜活的个体,安置在了大观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历史阶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女人群像。

《红楼梦》亦名《金陵十二钗》,其开卷第一回即宣称“大旨谈情”、“为闺阁昭传”,已经直言其把女性作为白己描写主要对象的意图。事实上,作者确实倾注全力,以满腔热情描绘了一大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一、《红楼梦》中女性群像

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且空前的东西——即,把女人当人,表现了那个时代中难得的对女性的尊重。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塑造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极重,《红楼梦》可谓“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而其之所以能够震撼心灵,还在于它不仅充分的描绘了女性的外形之美,而且展现了女子丰盈的内心实践。

作者不受时代限制,把几十个女子塑造的既有才情、又有个性。她们有思想、她们懂爱憎、各个鲜明,互不雷同。在缠绵琐事中,她们吐露真性情。她们既不是仙女,又不是超凡出众女英雄,她们是现时生活的女性,以平凡生活中的女儿之身,展现出非凡的审美理想。她们青春洋溢,处处透着纯洁的气息。还有她们的爱情纠葛,有灵有肉,鲜活生动。如女学生模样、悲悲泣泣、愁眉苦脸的林黛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矜持机灵的薛宝钗;风风火火、直来直去的史湘云;机智的贾探春,好友众多丫环,既美女如云又才女纷呈,她们都禁锢在这山水如花的的大观园之中。(一)貌美的外在

《红楼梦》中的女性,无论是小姐还是奴婢,都有难以用语言表示的外在美。在大观园中,一群秀丽美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演绎着各种别样风情。大观园,实际上是相对封闭的女儿国,这里的生活是平静的,虽然偶尔会有一些风波,但总的来说是安闲的。物质生活自不必说,精神生活也不错,至少少女们在这里结伴而居,能让她们的美丽得以展现。就如林黛玉,家道中落寄人篱下,自是有些凄惨,可是在这里也一样能吟诗作乐。她的美,不仅仅是人间之美,更有“神仙味”。她的外貌,让贾宝玉为之恍有所思,足见“绛珠仙草”这一意象的神秘,甚至还多少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再如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不论其他单评外贸,王熙凤也是一个漂亮的女子。

总之,生活环境的相对宽松,加之自身的姿容,使得红楼诸女尽显妖娆。

(二)丰盈的内在

不仅年轻的小姐们,一个个都才貌双全,一个个都具有“聪俊灵秀之气”,就连那些缺乏人身自由的丫环们,也都被心灵手巧、各有才气,惹人恋爱。她们在大观园这个独立王国里,“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弯刺风,斗草簪花”,全都显得神彩俊逸,机灵敏捷。红楼群芳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貌,她们还能吟诗唱词,颇有文气,闲来作诗评论,别有情致,更有韵味,才情堪比诗人。令人不禁赞叹:红楼女子多才华,除却外秀更惠中。

除却才情,红楼女子还有可爱的兴趣。这要首选史湘云那“只恐石凉花睡去”的绝美一幕。《红楼梦》创造了无数个美丽的瞬间,而湘云达观的性格,使她有时比男人更爽朗,更豪气,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气质、美感。史湘云同时具备着高贵的人格和修养,她总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欢快热烈的青春气息,使人看了轻松、喜气。在大观园的少女之中,能够这样坦然地在花园石凳上睡觉的,睡得这么香、这么甜、这么美的,又这么富有诗意的,除了史湘云,再没有第二个人。作者把史湘云的“憨眠芍药裥”设计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子,结局“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红楼女子还有那个时代少有的对自身尊严的追求和维护。晴雯、紫鹃、香菱、鸳鸯等等一众婢女同样自尊、自爱,形象美好,写出了她们在低贱的地位中为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自由与尊严的艰难努力。这在晴雯身上尤为突出,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俏丽明艳,刚烈孤傲,敢于反抗。即使死了,她也不肯低头,她要证明自己是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的。还有鸳鸯在面对主人贾赦的无耻的占有欲,不惜以死来维护自己的意志,同样是壮丽的一幕。

作者倾一世之心血构建了这个内涵丰富的女儿国,不过这些秀外慧中又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最终都难逃离,她们有血有肉,有才华也有梦想,但是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她们不属于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她们都逃不过“封建礼教殉葬品”的悲惨结局。这些美丽的女子不仅没有好的归宿,反倒个个香销玉殒,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接下来就黛玉和宝钗这两个更为典型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分析出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二、黛玉与宝钗比较研究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说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可作者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写作方法混淆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

黛玉可以说是一种姻缘,不管命运如此多作弄,都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前世今生。“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与之相较的,宝钗也同样有这些方面的纠葛,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一个未婚女子,她应避居深闺,洁身自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性格上说,她雍容大度“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凡事三思而后行;从思想上说,她对封建礼教虔诚地信仰,表里如一,乃至忘掉了自身;才能上说,她聪明美丽、吟诗作对、针黹女红都超群绝伦。因而作为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其有冷淡的态度、形诸声色;可喜的人也未见其亲密之情,形诸声色。”她心地“善良”,善于“体贴”人,“帮助”人;她心胸开朗、能容人,对尖刻奚落的语言,不做计较。

因此下文从出场、性格、才情三个方面讲两人进行立体比较。

(一)家世、出场比较

1、黛玉的前世今生

黛玉的前世是离恨天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得到神瑛侍者的灌溉,吸收天地灵气而修成女体,为了心中一份难释之情,追随神瑛侍者下凡,以报灌溉之恩。要将毕生眼泪还给他。宝黛有“木石前盟”,所以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只可惜这泪水情缘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她今生的出身是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所以她可以保持那个时代少有的纯真天性,既敢爱敢恨,又我行我素。

黛玉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力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成了她在荣国府生存的准则。在这里,“惟恐被人耻

笑了去”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心了他去”的自卫,这是因为她此处的自尊太强,才造成了此后被定性为小心眼的性格。

作者在黛玉出场处没有直言其美丽,而是借凤姐之口及宝玉之眼来间接描绘了黛玉的绝世容颜。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2、宝钗的封建富贵

而出身于“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之家的薛宝钗,出身于皇商世家,幼年丧父,其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呆霸王,不用说政治上与林家同样没落,其与林黛玉一前一后进荣国府的情形不同,薛家与贾家是世交,又是四大家族之一,声名显赫,探亲之下实则强强联合,而林黛玉则是以孤女之名寄人篱下。论身份,地位,确有贵贱之别,可偏偏薛宝钗不在乎这些,主动与林交好,结为姐妹,黛玉心直口快又注重细节,宝钗深谋远虑在与林黛玉的口角之争中,采用忍术攻心的手法,赢得了众人的心。在初入府时她就让上下人等感知到的是她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从而大得人心。其着装安分守己,朴素大方,不事打扮,全身无一多余的富丽装饰。她是在传统封建教育中长大,所以处处以封建卫道者的面目出现。在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亲属关系的情况,晚于黛玉入住贾府。却能后在入府后,让贾府上下很快发现她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而与之相对照黛玉显得性情乖戾,越发难以侍候,甚至被贾母视为同宝玉一样的“小冤家”。与此同时黛玉对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心生妒意,而宝钗此时在贾府饱受赞扬。

不过在第42回宝钗用一段自白表现了自己也曾有过涉世未深的童年,“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这段后来的插叙也补充了宝钗的儿时模样,这也是她可怜可恨之处,在并非与生俱来的的精明之前,也曾有过一段难得的活泼任性的童心。

(二)性格比较

1、黛玉的敏感细腻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林黛玉的敏感善良,既表现在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又表现在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这种两层性也让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黛玉善良的一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种种情形中略见一斑,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以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等事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都可以从中窥见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黛玉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她的美貌与才情,更体现在她的独特性情——孤傲并超脱,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她的超脱于宝玉心心相许,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蔑视功名权贵,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就像她永远不会奉劝宝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一样。黛玉的性格最主要的特点是表现了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因此她才感到封建势力的压抑和摧残,她的葬花和悲秋都是对这种压抑发出的感慨。正由于有着奔放的热情和人身不可辱的观念,所以她才表现的尖刻,不容人、和“小性儿”。她哀怜落花,正是哀怜自身。他意识到自己是个弱者,时时有被周围势力吞噬的危险、所以她对封建礼教和势力人情表示了极大的憎恶。作者把全部的爱倾注在这个人物身上,把她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才智超人的精灵。

2、宝钗的玲珑剔透

相比之下宝钗的循规蹈矩,八面玲珑,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对天作之合的婚姻的觊觎,则显得多么黯然无光。宝钗虽也美丽、多才,但她更是封建正统教育下的标准淑女,也是一个被束缚了思想、扭曲了灵魂的“冷美人”。她的性格更为复杂,倾注了作者太多的美学思想、爱憎倾向以及对封

建社会的深沉有力的控诉。以至于至今对她的评点都众说纷纭。宝钗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对封建礼教顶礼膜拜的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虽然美丽聪慧超于众姐妹,但是她性格的主导方面却是极为势利,伪善,她是一个“正人君子”式的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宝钗是属于王夫人、贾政、王熙凤这一阵营的,薛宝钗与王夫人、贾政等人的共同阶级功利,共同的人生理想,是通过他们特殊的阶级地位、特殊的文化教养、特殊的性格表现出来的。她巧妙地将自己美好的外表与陈腐的思想掩人耳目的统一起来,既盛气凌人又不漏乖张。宝钗依靠着“会做人”的诀窍,周旋在荣国府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和周围上下老幼,无不相处得八面玲珑,尽得人心。在她的“容貌美丽”、“端庄贤淑”的外表下,掩盖着一个封建主义信奉者的极为虚伪的性格。她很善于奉承、迎合,而又做得自然,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寄居在贾府,她首先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她既不是三从四德道德概念的图解,也不是圆滑世故某种脸谱化的类型,而是有着复杂思想性格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假若抛开掉她的雍容典雅,贞静贤淑,不论及她的美丽聪慧和超群的才华,或者扫除开她那份内外如一、维护到底的封建道德,不将这一个少女的内心融化在这骇人的封建礼教规范里,失了这些特点,也就失了宝钗其人。

在对婚姻的觊觎中也处处展现着宝钗狠绝和世俗虚荣的性格。贾宝玉曾多次对“金玉良缘”压制“木石前盟”表示出发自内心的痛苦和憎恨。甚至为了向黛玉表明心迹,多次要摔碎这个“劳什子”。宝钗却截然不同,她把自己颈上的金锁视为骄傲,认为这是她可以捞取贾府少奶奶宝座的资本。且这种巧合对于宝钗很是受用,她芳心大悦,所以很有目的的告诉宝玉,她之所以要佩戴这个沉甸甸的金锁是为了与他的正好成为一对儿的吉利话儿。宝钗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话语,有目的的引诱和启发,表明她对“金玉良缘”是何等的羡慕,何等的追求。她是企图用这天作之合的“金玉良缘”把黛玉从宝玉的心中撵出去。在她看来“金玉良缘”不仅是封建婚姻的标准,也是天意,她这位上天的宠儿,是应该配给这位贾府的骄子的。

3、二人相异的高贵

黛玉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斗争、与当时的封建势力格格不入的活人,而薛宝钗则是思想僵化、循规蹈矩的封建道德的化身。她表现的是道德“高尚”、而感情空虚,在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面前,则是“附首贴耳”没有个人任何一点私欲,她不仅在日常言行上,表现得“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也不敢有半丝非分之想。她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她感受不到什么叫痛苦,什么叫压抑,她只有对封建道德的信仰,和对这一信仰的迷恋追求。她被封建道德熏陶到毫不觉得有个人存在的地步。她对宝玉依恋黛玉没有妒意,甚至对自己移花接木的婚姻全未感到有半丝的痛苦,因为她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举行婚礼的。她尽了做女儿的本份,达到了她理想的最高标准,所以她可以“冲喜”,可以嫁给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尤其是当宝玉知道黛玉死了,哭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表现得是置若网闻,不动声色。这样一个安分守己,不出惊人之语,不作破格之举甘做封建家长制的驯服工具的形象,恰是那个摇摇欲坠封建制度的得力支柱,恰是这种精神和品德,维系着那根动摇的家庭伦理,进而使自己一不小心沦为了封建家长制的帮凶。这也是她与黛玉在性格上的最大不同之处。

宝钗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作为一个生存在封建社会中的女子,不仅会做人,更会做女人,天性的一朵世俗花王,虽缺少烂漫情怀却“任是无情也动人”加上渊博的学识,通达的事理,稳重的态度让她在金陵十二钗中脱颖而出,倍受周围人的青睐。从小出身于官僚资本主义家庭的她,带有明显的商业气质,精通处世之道的她在人事繁杂的大观园里施展的游刃有余,善于分析利害得失,惯于察言观色。她不会如黛玉的逞强,湘云的放纵,宝玉的痴迷。但她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抱负,有对功名利禄的仰慕和追求,却在没有胜算的婚姻上折磨了自己,注定要在感情上痛失一切,宝钗也正是因那象征“金玉良缘”的项链,被悄悄活埋在时代的深处。

(三)才情比较

1、忧郁诗人气质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

[1]

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很难觅得一个更好的词来综合形容此般脱俗的美和媚,只能借用一句“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和“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了吧。而在她的真性情中还有与宝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和发自肺腑、可歌可泣的爱情,可也正因如此是她难逃泪尽而逝的生命归途。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可以说是一个诗化的才女,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她爱书,不仅熟读“正统书籍”《四书》,还博览那些那个时代中的“杂书”,像元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等;对于李、杜、王、孟,李商隐和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有体会;她还能鼓琴识谱。作者似乎试图在黛玉身上融百家之长,将历代才女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等的影子都投射在她的身上。诗魂,也总是陪伴着富有诗人气质且被诗化的黛玉,从她的心里和身上仿佛总是飘荡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对于她来说,无时无刻不能没有诗,她既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也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还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以及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甚至“封魔”到了没有诗,就没有黛玉的程度。

2、雍容治家之才

出身皇商之家的薛宝钗同样父亲早亡,哥哥又不成器,。她依傍母怀,为母分忧,但她却过早地走进世俗生活体味生活的艰辛的时机练就一番治家理财能力。她的修身齐家之才,无论是史湘云还是林黛玉都无法与之相比拟。在薛家,宝钗起着与王熙凤在贾家同样的作用,但她却不象王熙凤那样以敛财为乐事,她处处拿学问提着,不失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薛宝钗颇有经济头脑,善于用小恩小惠拉拢人。第五十六回,精明能干的探春为了家族的利益进行各项改革,宝钗却态度暧昧,立场中庸,致力于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而实际上并不注重收到什么改革的功效,“小惠全大体”。

宝钗的文静、贤淑、雍容典雅的美德和超人的才智,也确实是高于大观园中的其他女子的,“小才微善”几个字也许是指她而言的。不过这位“山中高士”却是被塑造为黛玉的对立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是以作者对两个对立的形象的的赞美与颂扬也是不可能共存的。

三、二人不同命运原因探析

红楼女子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命运,无论她们的出身教养如何,经历性格有别,且都有貌有才,十分可爱,可结局都是朝啼夜恕,春感秋悲,命运遭遇一律非常不幸。然而在这种相似当中又蕴含着很大的差异,即悲剧形成的诱因和主要推动者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可以说相似的只是命运的结局,而生命的过程却各有各的不堪。

(一)共同原因——社会的幕后黑手

在《红楼梦》中,有着看不清的黑手和看不清的魔掌,它们肆意摧残着这些红楼丽影。而这个黑暗的幕后就是那个冷酷无情的封建社会。之前已经看到,豪华的荣国府、大观园迎来了娇美弱小的黛玉。在初来之时她处处惊叹,以为来到了一个世外桃园,觉得这里一切都新奇,一切都美好,还满心欢喜的以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依靠。她以为来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总算可以超脱尘世,在这里为所欲为,尽情地撒娇,凭着自己的性子尽情玩耍。可在贾府的几年岁月中,她终于发现自己是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冰窟,她自投罗网地被牢牢套在一张专为女人设置的封建礼法之网,一旦到了代表当时封建制度的贾府,不管你有多么妩媚,多么善良,多么才情满腹,都将被封建的虎口吞噬。而其他的大观园群芳同黛玉一样,灵魂和肉体一同毁灭于封建礼教的重压之下,这些女性的毁灭。而这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为封建社会所吟唱的挽歌。

黛玉虽然冰雪聪明,才华横溢,最后却泪枯而死,命运着实让人同情。宝钗虽有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可惜徒劳无功,只能独守空闺,结局令人悲叹。一个是寂寞森林中枯木上独悬的一圈玉带,一个是寒冷雪堆里埋没的一根金钗。两个都是薄命司中的人物。

黛玉多愁善感、多才多艺、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她同封建社会的直接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她同宝玉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在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可以说作者怀揣深挚的爱意及悲悯的同情,用哲理和诗情、现实和理想、历史和未来,饱含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黛玉一角,是《红楼梦》里一个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这个形象因其灵慧纯情的天性、超群而又备受压抑的才能、与生命抗争的反抗精神、深沉而又终虚化的爱情以及“绛珠还泪”的凄美故事充分展示了其悲剧魅力、神话魅力以及个性魅力。黛玉是一个美与艺术的化身吧,她灵慧聪颖,却不能一展其才华,稍微露出点锋芒,就会被封建家长王夫人他们所不喜,但是天性孤高,不愿屈从世俗,使得她一直备受压抑。她对宝玉爱的深刻,刻骨铭心,要用一生的眼泪去还他,可因为封建家长的反对,又最终归于虚无,她焚稿断痴情,在宝玉成婚之日死去,用巨大的悲剧,让人们痛惜。应该说,黛玉的艺术魅力,便是悲剧美的艺术魅力吧。

宝钗的美丽大方的举止和她对道德标准的坚执,却往往出现在贾府掌权阶层的面前,就像当贾老太太、王夫人、王熙凤等身份高贵之人在场之时,她往往表现的举止得体、殷勤有度,这就无形中表明了她最终将深得她们的欢心。而林黛玉却只是在潇湘馆中,与宝玉二人沉浸在爱的深潭里无法自拔,得不到理解和祝福的爱情结局自然会万分悲惨。不过这个悲剧也不能说是完全由宝钗自己造成的,她的悲剧其实也可以归罪为封建家庭道德伦理对自由恋爱的毁灭。宝玉,黛玉是牺牲品,而宝钗也是受害者之一。她和黛玉一样,都是封建礼教吞噬的不幸女子,虽然一个是顺从者的悲剧,一个是叛逆者的悲剧,她俩的不幸,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相异因素——自身的性情差异

1、黛玉叛逆者的个性

黛玉从小失去母亲,相继又失去父亲,寄于外祖母门下,她的心中总有绵绵的愁绪和无尽的感伤。忧伤的时候,就弹弹琴,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山高水长,家在何处,已没有家了,寄人篱下,说不尽的忧郁与感伤,唯有爱情,是心中唯一的寄托。因此她的伤感结局自是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有关。最后她终究没能逃过为爱情流尽最后一滴眼泪,带着人生无尽的遗憾离开这个孤独无依世界的悲剧命运。

而这个让人闻之泪下的悲剧的产生还在于黛玉的叛逆者的个性。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她竟将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支持他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在贾府中,只有她一人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并且从来不言这些被他俩称之为“混帐话”的东西,所以才能使得宝玉“深敬”黛玉。黛玉身上闪烁的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也是作者赋予这一形像的全新的基因,这让她与历朝历代的其他才女们有本质上的区别,也是她走完了其他女子无法经历与理解的悲剧命运。他和宝玉都是至情至性的人,沾染不上一点世间的味道,所以人们说他们乖戾、痴傻,可是在那些深受时代荼毒的人群之中再有灵性,资质再好,也终要因这迥异于他人的灵性与资质迈入凄凉的命途。

封建势力虽然是她被牢牢困住,可在爱的时候表现的不够大胆直接也是她命途中的硬伤。她感伤忧郁的情绪太过严重,哭泣太多却未能从中认清贾府某些代表人物的本质,使他难以理性的看待自身位置,实现自救。她明知和宝玉的爱情不能得到贾府统治者的承任,却又幻想贾母的惨悯和思许,阶级出身的限制到底使她无法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2、宝钗虚妄的幻想

相比较而言,宝钗却能恰到好处的处处显现出雍容大度、大家闺秀的“美德”,因而牢固的收复了封建家长的欢心。贾母称赞她,把她早已视为心中得意的孙媳。她聪明美丽,有文学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她在众姐妹中堪称为一朵丰满而又娇媚的牡丹花。她的美丽和丰满,也曾引起宝玉的爱慕,她的才学,也曾使李纨感叹,称赞她的诗“含蓄深厚”,她的针线竟使袭人钦佩叹服。她的体贴帮助,深为湘云感激。也由于她的一言一行处处与黛玉相对立而赢得封建家长的赞赏,使得黛玉这个孤弱女子,逐渐失掉外祖母的欢心,乃至于不能容身于贾府。而这一切对林黛玉而言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她追求真爱,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去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她不允许别人干涉她的爱情,也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爱情。她幻想着与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能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她执着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终于,在薛宝钗执着的实现自己虚妄的幻想的同时,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离开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3、高贵与精明同赴悲情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黛玉可以说是整个《红楼梦》中唯一的宠儿,她的思想感情,她的幻想和追求,她的高出流俗的行止冗识……这些都为她建构了最高贵的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精神贵族生涯;也为她安排了最高贵的死——避开了难堪的落魄,以脱尘的姿态飞仙而去,善始善终地完成了绛珠仙子的情债劫。但是聪慧过人但却寄人篱下的女主角林黛玉最悲情之处在于,她是在流尽最后一滴眼泪,熬尽最后一滴心血,燃尽最后一篇诗稿之后,在自己的唯一拥有的爱情之梦破灭之时悲惨离世。然而她至少在没有忍受一丝风尘折磨,在宝玉成婚入洞房之前就早早的刹那死去,逃离凡尘。可相比之下宝钗虽表面上温文尔雅、八面玲珑,可她肚子苦水却无处去诉,没有蓝颜知己,没有真心友人,她自陷于欲望与自制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无处躲避。她既不能爱的像黛玉那般大胆,有没能恨的像鸳鸯那般炽烈,更不能像湘云那般或的自由,又没有袭人本身的温顺自知。她既什么都明白,又什么都不能做。既不能糊里糊涂地生活,享受傻人的傻福,又不能像黛玉那般决绝的不能爱毋宁死,以死向不公平的命运抗争。即使再空守一世的精明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结局。事实上,她也有着子属于她等等悲情。从这两个典型的红楼女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她们个个有倾城之貌,可终逃不过香销玉殒,红颜薄命,虽然悲剧结局不可同日而语,各存差异,但都毫无疑问地令人惋惜、怜悯。

四、结语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钗黛形象。以上所诉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参考了大家的思想和观点。《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来。黛玉是灵性女子,宝钗是世俗生活中高超的艺术家。对此,王昆仑先生曾有一段精彩的评论: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性自然的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果说林黛玉让我们感受到那一时代的压抑,那么薛宝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虚伪的本来面目。总之,林黛玉是个性解放,反封建的卫道士;而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而书名中的“梦”字,亦隐隐暗示着红楼中的女子如梦如幻、喜忧参半的人生和浮生若梦、不可预期的命运。这些身陷红楼的女子皆在为自己默默编织的灿若云锦的未来之梦中,结伴与冲突地共赴悲情的结局。

参考书目:

1.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3.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东方出版社,2005.

4.王国维.王国维点评红楼梦[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5.红学专刊:《红楼梦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参考论文:

1.王倩.论《红楼梦》的女性观[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

2.邓娜.《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简?爱与林黛玉[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朱灿.试论金陵十二钗对比组合结构[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6;

4.白秀文.十二官为十二钗之影[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鲍敬艳.让心作主——晴雯探析[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7;

6.苏萍.中国古代女性不懈追求的悲歌[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5;

7.陈真.《红楼梦》影视作品中钗、黛形象的定位溯源及其流变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9;

8.吴林.林黛玉与植物意象研究[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甘艳.近五十年来钗黛形象研究及反思[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 王政.略论《红楼梦》审美批评中的史湘云形象[期刊论文].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11. 李鸿渊; 李淑玉. 《红楼梦》中晴雯与小红形象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2. 吕启祥.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兼说守护《红楼梦》的文学家园[期刊论文].红楼梦学刊,2006年04期;

13. 楚爱华.女性统治神话的张扬和终结——《红楼梦》和《创世纪》中两个祖母形象的文化比较[期刊论文].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1期;

14.刘相雨.论《红楼梦》中的乳母形象——兼谈古代小说中乳母形象的发展与演变[期刊论文].红楼梦学刊,2005年04期;

15.苏萍.《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5期;

16.智绪彪.尤氏讲的并非笑话——《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探[期刊论文].红楼梦学刊,2003年04期;

17.王昆仑.红楼人物谈[M].三联书店,1983。

论红楼梦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红楼梦》悲剧女性人物形象 摘要:《红楼梦》中的女性身份不同, 社会对她们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共同的是在父权社会中她们都没有自主权,她们的命运就是服从, 她们的生存以泯灭个体的天性自由为代价。,阐述了女性悲剧命运分类和至爱困惑的原因。并揭示人性在追求与挣扎中不能摆脱男权社会及男权意识的压迫而显现出来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悲剧;女性形象;红楼梦 悲剧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山羊之歌。在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是酒神颂歌对(成员们扮成山羊的模样)领队的即兴表演,并在摒弃了其作为前身的 萨图罗斯剧的粗俗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学当中,悲剧衍生为一种困兽犹斗的抗争,体现出个体命运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由于历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界缺乏对悲剧精神的体认。无论是元明戏曲还是传奇,在塑造一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故事时,总是为了照顾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人们情感需求而缀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关汉卿的《窦娥冤》如此,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亦如是。但在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并非缺乏悲剧意识,只是在关照的基点上与其他文学有所不同。《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叙写“幻灭”的悲剧作品。《红楼梦》正是从繁华成空的家族史;人生失落,无所归依的绝望史;人生如梦,悲惨命运的悲怆史这三层意蕴中体现悲剧精神的。本文试图以大观园中女性群体为阐述对象,并从其所代表的美的幻灭和至爱困惑中探讨其悲剧精神的体现和意义。 一、悲剧类型 大观园各色女性形象中,就其命运而言都是美的幻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 但不同的形象所表现的悲剧的类型却是不同的。 (一)富有传统美德型薛宝钗,花袭人,一个是小姐,一个是丫环,一个是正本,一个则 是副本。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其生存策略、生存手段却是如出一辙。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其形象的确蕴涵着中国民众的审美倾向与道德规范。正因为如此,其形象才深得贾母、王夫人之心。薛宝钗戏蝶的妩媚,兰言解痴癖的贤良, 小贤全大体的淑德,脱身避嫌隙的机敏,其实就是她生存策略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行动指南。薛宝钗与林黛玉在感情的争夺中,宝钗正是用她对立于黛玉尖酸刻薄的忠厚善良赢得了家族统治者的青睐。胜利的看着林黛玉归西,胜利的走向洞房。虽然在形式上宝钗是胜利者,但在感情的归属上她却败下阵来。因为她只得到了一个空洞的婚姻,空洞的一无所有,空洞的只能独守空房。于是,她的美丽、才华,连同她的青云之志悲剧地毁灭了。花袭人,丫鬟群体的代表。贤是她区别与其他丫鬟的鲜明特征。她的贤是在洞察了王夫人在宝玉身上的寄托之后,不断督促宝玉读圣贤之书,如此良苦的用心感动得王夫人一再地称赞袭人是比宝玉强十倍的孩儿。袭人为了得到一个宝玉屋里人的待遇,一再地忍辱负重,忍受着各种嘲弄、讽刺以及是非。即便是在遭受宝玉窝心一脚时也毫无怨言。袭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说是对于主子的忠诚,不如说是相似于宝钗的生存策略。正是期冀用这种方式达到改变命运,但却在树倒猢狲散之后落寞退场,希望与失望的落差不可谓不悲凉。 (二)凤姐探春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王熙凤是小说中最令人瞩目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

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梦里梦来花落去,梦回故里总是情——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2013级4班 学号:132001014115 学生姓名:谭娟 指导教师:常江(教授) 完成时间: 2015 年 5 月

目录 前言 (1)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 (1) (一)林黛玉的身世背景 (2) (二)林黛玉玉的出场背景 (3) (三)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3)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 (4) (一)薛宝钗的身世背景 (4) (二)薛宝钗的出场背景 (4) (三)薛宝钗的性格分析 (5) 三、终不忘与终身误 (5)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对比 (5) (二)林黛玉的结局 (6) (三)薛宝钗的结局 (6) 参考文献 (7)

梦里梦来花落去,梦回故里总是情——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 摘要:最近几年来,红学界的纷争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其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主要女性形象的争论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在此书中描写人物手法细腻,表现人物性格独特。而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位女性形象更是如此。她们两人都才华横溢,也曾貌美如花。但,这两人的脾气秉性可谓背道而驰。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代名词,而薛宝钗却稳重平和。林黛玉蔑视仕途权贵,而薛宝钗却有着缜密的心思。相比之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及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恩怨纠缠。必然造就了她们两人不同的命运结局。两人孰优孰劣,实在难以定夺。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性格;人物结局

引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性的对比很鲜明,一直以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行为以及性格都是被世人争论的对象,而曹雪芹先生塑造这两个极度相反的形象,一是给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二也是为《红楼梦》这部惊世之作增添一抹无可比拟的色彩。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 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十二支《红楼梦曲》中有一支《终身误》是写钗黛的,其中两句是:“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1]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作者借甄士隐的梦境讲述了绛珠仙子的“还泪”神话。讲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於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著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2]这段神话般的梦境也阐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恩怨纠缠,同时也为林黛玉柔弱的形象奠定了基础,也侧面暗示了林黛玉的人间生活伴随着泪水,“还泪”是等了一世凄苦,流了一生的眼泪。林黛玉的身世凄苦,虽说形容惹人怜爱。但,她最终的结局又让人惋惜痛心。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摘要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而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是备受争议的对象。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也彰显了时代的复杂和错综。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却又“恪守礼教”“暗藏心机”。刘姥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姥姥只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小人物,但作者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在她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济穷扶困”的救世思想,赋予了“藏精于拙”的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刘姥姥/主要形象

目录 摘要........................................................................................................................................... I 1 八面玲珑的薛宝钗.. (1) 1.1集博学与聪慧于一身 (1) 1.2处世周全而又虚伪、自私 (2) 1.2.1处世圆滑、周全 (2) 1.2.2虚伪、自私的一面 (2) 1.3恪守封建道德 (3) 2 姥姥的独特个性和形象 (4) 2.1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 (4) 2.2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5) 2.3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 (6) 2.4机敏睿智、察言观色的才干 (7) 2.5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热肠 (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作者:————————————————————————————————日期:

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谈《红楼梦》中主要的女性形象 摘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以其生花之笔,写出一地、一时、一群人:一地是中国,一时是清初,一群人着重女性。这一群女性不仅“超前”,而且“越界”,在全世界都已经或者至少是行将出生,在大观园女儿国中,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的莫过于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莫过于史湘云。 关键词:林黛玉/史湘云/性格 目录

摘要 ..................................................................................................................................... I 1 人物的身世.. (1) 1.1黛玉的身世 (1) 1.2史湘云的背景 (1) 2 人物的出场形象 (2) 2.1黛玉病态出场 (2) 2.2湘云热闹出场 (2) 3 人物的才情 (3) 3.1黛玉湘云风格比较 (3) 3.1.1黛玉诗词哀怨 (3) 3.1.2湘云诗词豪放 (3) 4 人物的性格 (4) 4.1黛玉湘云性格分析 (4) 4.1.1黛玉敏感与忧愁 (4) 4.1.2湘云豪迈宽厚与开朗豪迈 (5) 4.2对人的态度 (6) 4.3反叛精神 (7) 5 人物的命运 (7) 5.1林黛玉的命运 (7) 5.2史湘云的命运 (8) 6结论 (8) 结束语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红楼梦女性形象研究

提纲: 一、《红楼梦》中女性群像 (一)貌美的外在 (二)丰盈的内在 二、黛玉与宝钗比较研究 (一)家世、出场比较 (二)性格比较 (三)才情比较 三、二人不同命运原因探析 (一)社会的幕后黑手 (二)自身的性情差异 四、结语 选题解读:在中国封建时期,男性是站在高点的主角,女性却只能在落里演绎自己的悲剧人生,默默地承受寂寞与苦难。在她们身上折射出的封建制度兴衰是值得探索的。而《红楼梦》作为一曲女性的悲歌及赞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具有内涵的女性形象,其中当属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最为典型。黛、钗二人皆美貌如花,才华横溢,但二人的性格脾气却截然不同,志趣和爱好也大相径庭。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其出生门第、性格才情紧密相关,而二人最终不同的悲剧命运也值得我们后辈揣摩其中奥秘,挖掘各种原因。本文便是从大观园整体女人群像写起,引出二人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论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为解读《红楼梦》这部著作提供参考。 第一章总体介绍《红楼梦》的女子形象。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一个全新且空前的东西——即,把女人当人,表现了那个时代中难得的对女性的尊重。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塑造中,女性角色所占比例极重,《红楼梦》可谓“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而其之所以能够震撼心灵,还在于它不仅充分的描绘了女性的外形之美,而且展现了女子丰盈的内心实践。因此,红楼女子尤其研究价值。 第二章以黛玉与宝钗为典型代表,具体剖析二人的相似与区别。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说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形象,可作者却故意采用“合传”的写作方法混淆善恶,把她们写得一样完美,双峰对峙,皆为薄命。因此下文从出场、性格、才情三个方面讲两人进行立体比较。 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两人命运不同的原因。红楼女子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命运,无论她们的出身教养如何,经历性格有别,且都有貌有才,十分可爱,可结局都是朝啼夜恕,春感秋悲,命运遭遇一律非常不幸。然而在这种相似当中又蕴含着很大的差异,即悲剧形成的诱因和主要推动者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可以说相似的只是命运的结局,而生命的过程却各有各的不堪。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女子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的生存状况。 第四章引用名家评论结语。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 ——黛玉和宝钗比较研究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浅析《红楼梦》中主要女性形象 摘要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而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是备受争议的对象。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也彰显了时代的复杂和错综。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却又“恪守礼教”“暗藏心机”。刘姥姥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刘姥姥只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小人物,但作者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在她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济穷扶困”的救世思想,赋予了“藏精于拙”的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刘姥姥/主要形象

目录 摘要...........................................................................................................................I 1 八面玲珑的薛宝钗. (1) 1.1集博学与聪慧于一身 (1) 1.2处世周全而又虚伪、自私 (2) 1.2.1处世圆滑、周全 (2) 1.2.2虚伪、自私的一面 (2) 1.3恪守封建道德 (3) 2 姥姥的独特个性和形象 (4) 2.1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 (4) 2.2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5) 2.3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 (6) 2.4机敏睿智、察言观色的才干 (7) 2.5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热肠 (8) 结论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红楼梦》女性悲剧及女性形象1

《红楼梦》女性悲剧性分析 黄淑婉(201A012105)指导老师:蒋松源老师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史。书中众中的女子,或是凄惨地过早告别人世,或是倍受精神折磨而苟活,曹雪芹通过描写了十几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她们终究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展现了所谓“千红而窟(哭),万艳同碑(悲)的现象。 关键词:孤独感女性悲剧封建礼教 《红楼梦》的伟大世人共睹,作者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晚年落破潦倒的伟大的孤独者。晚年生活几乎破落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程度的曹雪芹,深刻地看到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种种不合理,以及统治者们卑污、奸恶,虚伪的无耻面目,却无法预知代替这一社会的该是一种什么新生的制度。他自我嘲讽为“无才补天”,正是有这种“无才补天”的遗恨,他才苦心著《红楼梦》,将自己的孤独感悲剧性体验融入到文中栩栩如生青年女性的悲剧当中。他在题《金陵十二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正是他唱的一曲“大无可如何之日”的挽歌,也是他孤独悲愤的体现。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院内,曹雪芹向我们展现了一出出惨烈的女性悲剧,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毁灭女性美的历史悲剧小说,才貌双全者如黛玉,德才兼备者如宝钗,阔达豪放者如湘云,柔弱和顺者如迎

春,聪慧果敢者如探春,胆大泼辣都如熙凤,美丽率真者如晴雯,谦和忍让者如袭人,软弱糊涂者如尤二姐,性情刚烈者如尤三姐。远离红尘者如妙玉……等等,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曹雪芹倾注心血所著的《红楼梦》,通过一个家庭,给我们展示了上自史候小姐,下自奴仆丫环不同女性的不同遭遇。因此“红楼梦引子”中所唱的“怀金掉玉”中的金玉,不单单是指宝钗黛玉,它包括了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们。 下面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看一看她们各自的悲剧史。 先说林黛玉,她生于一个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本来应该过上好日子的,可是好景不长,六岁就失去了母亲,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只得长住外祖母家,过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寄宿生活。紧跟着父也辞世,从此成了寄人篱下的可怜人。虽说上有老祖母贾母心肝宝贝似的疼着,下有内当家王熙凤打包票似的许诺,但这又怎能保证黛玉这颗敏感脆弱的心灵不受伤害。林黛玉前生是绛珠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脱去草木之形修得女身,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又懂参禅,可谓全长。但她一生下来就多病,孤苦的身世,寄人篱下,使她形成多愁善感的性格,望月垂泪,赏花落泪,赢得爱情而流泪,误解伤情而掉泪,思乡念亲而撒泪……真是眼泪“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样使她原本就弱的身子,变得更衰弱了,年纪轻轻一年之中没有几个晚上可睡个踏实觉。看来黛玉的人生悲剧是必然的了,支撑着柔弱的病身子活下去的惟一希望就是爱情——和宝玉暗

《家》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红楼

《家》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内容摘要】在封建统治时期,男性一直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女性总在不起眼的角落演绎着自己的悲剧性的人生,默默承受着寂寞与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她们的存在,在她们的身上折射出的是封建制度的兴衰。《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同时也是一曲女性的颂歌。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一群美人,不仅容颜倾国倾城,才华更是惊天动地,她们共同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芬芳的国度。而巴金先生的《家》,奏出的是一曲在封建家庭女性恋爱婚姻的挽歌,悲苦、凄凉!在《红楼梦》和《家》中,作为小姐阶层的林黛玉和瑞珏,在面对封建专制时,前者选择了反抗,后者选择了顺从。也许黛玉的出场就预示着她命运的悲惨,她跟贾宝玉的婚姻的不幸早已注定。她最终归于尘土,但在她的行为已经震颤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同样的,《家》中的瑞珏尽管她封建势力面前选择了沉默,也没有逃脱香消玉损的结局。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奴婢们,在封建统治下挣扎,生存。晴雯和鸣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们的性格相异,追求不同,但结局同样令人辛酸。无论是小姐阶层还是奴婢阶级,作为封建统治下的女性,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尽管身份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但残酷的封建制度注定课女性命运的凄惨。 【关键词】封建统治女性形象凄惨命运 【正文】林黛玉与瑞珏 “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潦潦几笔,一个活生生的“绝 美”黛玉已而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 身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美,就像是个“捧心西子”。而相比之下, 巴金先生笔下的瑞珏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温柔、美丽、贤惠,面庞亲切而 丰满,大眼睛灵活而充满善意。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 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而瑞珏的父亲曾是知县,她从小 住在封建统治笼罩的环境中,封建思想也渐渐扎根在她的脑中,女子的三从四 德也已根深蒂固。当她嫁给觉新后,她的命运就和这个奉行作揖主义的封建家 庭的长房长子联系在一起了。 为人处事方而,林黛玉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力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 免受轻贱和玷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成了她在荣国府生存的准则。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自尊,己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心了他去”的自卫。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的自尊心太强了,发展成了小心眼。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时,她所表现出来的愠怒,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表现。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尊严,是为了用自尊掩蔽她内心的自卑。她的小心眼,直率坦诚,尖牙利齿,得罪了周围好多人,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内涵——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十二钗(下))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内涵——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 说十二钗(下)) 《红楼梦》中的“十二钗”是全书中最重要的女性,在太 虚幻境中被列入“正册”,但均隶属“薄命司”配殿,可见,作者是欲以这十二个女子各自的命运写出一部各个方面互相补 充的综合性悲剧。 本文前篇议论了金陵十二钗中的八钗,今再论另外的四钗(元春、李纨、妙玉、巧姐),以为补足。5元春李纨元春是四春之首,书中对她着墨不多,因其深居皇宫之内。正面描述到她的地方,仅仅两处:元妃省亲(第十七至十八回)和元妃薨逝(第九十五回)。此两处读来都觉凄惨,每令读 者为之深深悯惜。贵为皇妃,实是元春之不幸。此不幸,通过作者对她的真实、可亲一面的透露,更显其惨。当初薛家进京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宝钗入选宫中充任女官的理想。但这个理想一旦实现,直如入牢狱一般。元春归省时,与贾母、王夫人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此语未了,她自己却又哽咽起来。她对父亲贾政含泪而说的那番话,更充满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渴望:“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这话说得恳切,岂不应使今日仍在汲汲以求极高极贵之地位者猛醒乎?然照实看来,古往今来,舍天伦、求富贵之人,从未断绝,元春之语尚不足以醒之也。作者写元春形象之用力处,其实正在“天伦”二字上。 最使笔者为之动容的,莫过于她与宝玉之间虽属姐弟、却情如母子的那种深刻亲情。宝玉幼年所得之最切近的关爱,是来自元春的:元春与宝玉“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至入宫后,元春对宝玉的“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当归省之日,见到宝玉时,她将宝玉“携手拦于 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第十七至十八回)。天伦之乐,但凡在天下太平之时,于寻常布衣之家,在在都是,然于元春,却何其遥不可及! 一生未曾为人母的元春,早早地就把母性之爱倾注于宝玉 的身上,这实际上已构成了她的生命的意义基础,成了她日后禁锢于礼仪森严的深宫、日度寂寞空虚之光阴的情感寄托。与此深厚的天伦之情相比,那种空洞无聊的皇妃之贵岂非草芥!李纨 李纨乃宝玉早亡之兄贾珠的妻子,在荣国府的同辈女性中地位颇高,足可充任众姊妹的首领,是所谓“大奶奶”。凤 姐曾以一语评之:“大奶奶是个佛爷”。(见第五十五回)或疑: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日期: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梦里梦来花落去,梦回故里总是情——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 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级:2013级4班 学号:5 学生姓名:谭娟 指导教师:常江(教授) 完成时间: 2015 年 5 月

目录 前言 (1)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 (1) (一)林黛玉的身世背景 (2) (二)林黛玉玉的出场背景 (3) (三)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3)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 (4) (一)薛宝钗的身世背景 (4) (二)薛宝钗的出场背景 (4) (三)薛宝钗的性格分析 (5) 三、终不忘与终身误 (5) (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对比 (5) (二)林黛玉的结局 (6) (三)薛宝钗的结局 (6) 参考文献 (7)

梦里梦来花落去,梦回故里总是情——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 摘要:最近几年来,红学界的纷争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其中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主要女性形象的争论更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在此书中描写人物手法细腻,表现人物性格独特。而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位女性形象更是如此。她们两人都才华横溢,也曾貌美如花。但,这两人的脾气秉性可谓背道而驰。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代名词,而薛宝钗却稳重平和。林黛玉蔑视仕途权贵,而薛宝钗却有着缜密的心思。相比之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及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恩怨纠缠。必然造就了她们两人不同的命运结局。两人孰优孰劣,实在难以定夺。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性格;人物结局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

一、贾宝玉的性格形象 《红楼梦》产生在中国资本主义还是在萌芽的阶段中,它所反映的新的意识形态因此也不能不是萌芽状态的。一方面那比恋爱本身更丰富更具深刻的含义,在朦胧中鼓舞着书中主人公的追求,一方面那陈旧的社会渣滓还随处缠绕在身边,阻碍了那新的道路明确的出现。然而愈是在萌芽中的出土的气息,愈是带着新鲜的不可抵御的诱人的力量,这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使人觉得近于疯狂、迷惘的性格形象。此前中国恋爱故事中的主角,无论张君瑞、郑元和……一般都是容易理解的,其矛盾也是有限度的;而《红楼梦》中的矛盾乃是无边无涯的,贾宝玉的性格形象就仿佛是飞蛾扑火,清醒而又朦胧,热情而又近于幼稚,《红楼梦》从众人眼中写出他的这种性格,在三十五回和六十六回有两段最为鲜明的概括:成天疯疯颠颠的,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千真万真,有些呆气,大雨淋得水鸡儿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J”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有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看见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且一点刚性儿也没有,连那些毛头的气都受到了。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都不管了。这形象是没有法子从贾宝玉整个性格中抽掉的,这正是一个萌芽状态中朦胧而又清醒的追求,这里已经意识到有着新的东西,但是还不能全部明白是什么。他苦闷执著地追求,甚至于是贪婪地追求着。《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写刘姥姥信口编了一小姑娘雪夜抽柴的半神话的故事,贾宝玉听得简直入了神,非刨根问底不可,大家都看出他的痴来,而他却不觉得。《红楼梦》通过旁人的眼睛写出宝玉的执著。黛玉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宝玉瞅了他一眼,也不答话。一时散了,背地里宝玉到底拉了刘姥姥细问…… 这里宝玉的形象是活画的,对于这样一个神话式的素不相识的少女,他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是爱情吗?是同情吗?他自己似乎也说不清楚,正因为这时一个新的历史含义将要通过爱情的主题而被感受到,一个比爱情本身更为丰富的内容将要通过青年人的心灵而震荡着,共鸣着,然而那含义与内容究竟是难以全部认识的,贾宝玉的话与行动因此就成了“谁也不懂”的了。宝玉的毫无人我之分,正是得天独厚。当其他的人都不知不觉地在变的当中,他偏偏不变。他的童心与天真,使得他始终不通世故,他的不变使得他对于那变感觉到迷惘。第五十七回:正值黛玉才歇午觉,宝玉不敢惊动,因紫鹃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针线。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便上来问他:“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了?”紫鹃道好些了。宝玉笑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了。”一面说,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在他身上抹一抹,说道:“穿得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时气又不好,你再病了,越发难了。”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一年小的,叫入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账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不留心.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不及呢!”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的房里去了。宝玉见了他这般景况,心中像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因祝妈正在那里刨土种竹,扫竹叶子,顿觉一时魂魄失守,随着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直呆了一顿饭功夫,千思万想,不知如何是可。偶值雪雁

关于聊斋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及《聊斋志异》与《红楼梦》的女性形象比较

关于《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对其研究更加活跃,尤其是对 其女性形象的研究。历年来,对于《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 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 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从清初诞生伊始即受到世人 的瞩目。从诗坛盟主王士祯的题赠以及清中叶的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数家评点, 直至今日蔚为大观的蒲学聊学,三百多年过去了,研究领域涉及蒲松龄的生平家世,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文本内容、艺术手法、创作心理等等,研究的触角堪称 无所不至。震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涉及女性题材的内容约有一百九十多篇, 塑造的女性形象约有二百五十多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反映出来的思想十分复杂。 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观、婚恋观倍受学者们所关注。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亦有一代之批评。受时代环境因素、学术研究氛围等影响, 不同时期对《聊斋》的女性世界研究角度不一,侧重点各异。清代沿袭传统小 说的批评方式—评点,虽时有一些精彩的片言只语,却未能形成较严密完整的理论 体系。而进20世纪后的关于《聊斋》女性世界的研究,以80年代为界,约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80年代以前的研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言:“《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鹤突,知复非人”,指出了《聊斋》塑造“花妖狐魅”等女性形象,采用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异类”的现实性的关注。此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视野集中于《聊斋》女性形象,尤其是封建社会妇女 悲惨命运问题上对现实的批判。一些有关研究《聊斋》女性形象的论文和专著以及 解放后出版的各种《中国文学史》,侧重于挖掘《聊斋》诸多女性形象身上所表现 出来的反封建反礼教思想。指出,蒲松龄在作品中热情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通过狐鬼花妖与人间男子的恋爱故事,塑造了追求个性解放,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和一部分痴情男子形象。同时,批判了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现象, 抨击封建伦理对女性身心的残害。在一些论文中,充分肯定了蒲松龄女性观中的积 极因素,如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自主择婚的肯定等,也指出了其中的落后消极面, 如肯定一夫多妻制,宜扬贞操节烈观,以及一定的宿命思想。 这一时期就女性问题展开专章论述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关于关于《聊斋》思想内容的综合论述,其中不少涉及了对《聊斋》女性问题的研究。如徐士年《试 谈<聊斋志异) 的思想性》、刘世德的《鬼狐史块垒愁》、聂石樵《< 聊斋志异) 思想内容简论》、夏组弩《谈<聊斋志异>》等等;专著有杨柳的《<聊斋志异) 研究》、何满子《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任访秋《<聊斋志异>的思想性及艺术性》等等。 第二阶段: 80 年代的研究。80年代是古代文学研究模式的转变时期,同时也是《聊斋》研究的丰收时期.山东大学成立了蒲松龄研究室,先后出版了四辑的《蒲松龄研究集刊》,淄博市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并出版了《蒲松龄研究》季刊,全国性的学术性讨论会和国际性学术讨论会相继召开。随着对蒲松龄与《聊斋》研究的重视和深人,一系列关于《聊斋》女性形象与婚恋问题的专论出现了。如夏给弩《(聊斋志异)关于妇女的解放思想及其矛盾》,唐富龄《论<聊斋志异> 对爱情题材的拓展》,孙一珍《<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灵美》,赵美科《略论蒲松龄的爱情观》,辜美高《蒲松龄的妇女、爱情与婚姻观》等论文,都将《聊斋》中的女性篇章独立出来 作深人的研究。且角度各异,观点新颖独到,打破了前期研究相对沉闷的局面。孙 文指出蒲松龄“着意从妇女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来提示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