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的视角,从奇特的民俗和非裔传统中追寻黑人民族文化,却长期被忽视,如同黑人女性大众一样遭受边缘化的命运。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尽管起源于19世纪,但是以文学批评作为切入点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建设直到20世纪

60年代才伴随着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社会思潮得以发展并产生影响。在黑人女性长期承受的来自白人社会的种族压迫和种族内部的男性压迫的特定历史语境下,主流女性主义研究并没有真正把美国黑人女性的问题考虑进去,黑人女性主义者试图寻找一种对自身处境的更确切的表达。巴巴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Towards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1977)一文中指出:“由于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批评和以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甚至包括黑人男性的文学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女作家的存在,因此建立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势在必行。”[2]巴巴拉·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她对于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她认为:“承认黑人妇女创作中性政治与种族政治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是不可分离的,同时还必须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评论者应该首先了解并分析其他黑人女作家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她应该从自己本身的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性作家的模式和方法去理解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材料,即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评论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涵义并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3]

黑人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文学批评丰富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在文学或历史等知识领域中学术界对黑人女性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术界的局限性明显体现为种族研究通常与男性有关,性别研究则与白人女性有关。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如贝儿·胡克斯(Bell Hooks),批评女性主义运动为白人女性所把持,黑人女性主义学者仍然处于学术边缘的状态。这种情形随着黑人女性主义的传播逐渐得到改变。在艾丽丝·沃克等女性主义作家的大力推介下,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学作品得到发现与重读,推动了黑人女性及其文学成就进入公众、文学和文化视野。黑人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发展迅速。当代黑人女性作家成绩斐然:奥德·洛德(Audre Lorde)的散文和诗歌备受关注;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小说《紫色》(Color Purple,1985)再现了黑人女性在20世纪上半叶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表达了黑人女性探寻自我的过程;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The Song of Soloman,1977)、《柏油娃》(Tar Baby,1981)、《宠儿》(Beloved,1987)、《爵士乐》(Jazz,1992)、《天堂》(Paradise,1998)等作品描写了被白人文化异化了的黑人群体,促使人们对黑人女性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黑人女性主义对性别、种族、阶级等社会问题的关怀使得美国黑人女性在文学方面独树一帜。有感于黑人女性主义者有别于主流女性主义者的特质,艾丽丝·沃克在其名作《寻找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Mother’s

Garden,1983)中使用了“妇女主义者”(womanist)一词,她描写了“黑人女性先辈们在恶劣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下依然表现出来的人性的纯真与尊严及其赋予当代女性的精神力量”[4]。“妇女主义”(womanism)由“妇女主义者”演变而来,用来表达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区别。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主义”是黑人妇女追求主体精神和生存的关键。“黑人女性主义”与“妇女主义”成为同义的批评术语。

时至20世纪90年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取得了标志性的进展。艾丽丝·沃克获得普利策奖、托尼·莫里森1993年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女作家,这标志着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文学成就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与高度认可。

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和学术研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学术界的黑人妇女研究也产生了更大影响。这期间,被埋没的黑人女性史和黑人妇女文学得以受到重视,研究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内在联系,批判社会的种族偏见和女性研究中的白人偏见,成为黑人女性主义研究有别于主流女性主义的特征。这个时期的女性研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研究及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迅速。黑人女性文学、性别学等课程进入美国课堂,黑人女性刊物增多,大一统的女性概念受到挑战。

四、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建设

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作家、追寻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是早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者使用的策略,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黑人女性主义者注意到批评理论的封闭性。德博拉.E.迈克多尔(Deborah E.Mcdowell)在20世纪80年代就呼吁开放的批评视野对于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她认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避免抽象的思辨和笼统的概括,她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for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1980)中提到:“尽管区分这些主题和意象的相同点应该继续成为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家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但应当提防基于例子太少的概括化。如果有人以权威者姿态争论黑人女性‘意识’或‘视野’或‘文学传统’的存在,则必须确定这些相似性足够连贯性地重现来支持这些概括。”在《种族理论》(The Race for Theory,1987)一文中,芭芭拉·克里斯廷(Babara Christian)指出,有色群体一直在创造着理论,但是它的形式与讲究抽象逻辑的西方范式不同:“我想说我们的理论经常是叙述性的,存在于我们创造的故事、谜团和谚语中,存在于语言的游戏中,因为我们更中意于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观念。我认为我们需要用多种方式阅读我们的作家的作品,并对文学中的语言、阶级、种族和社会性别的微妙交叉秉持开放的态度……因此我的方法,用新的‘文学批评’用语,不是固定的,而是与我的阅读有关,与我所阅读的作者写作的历史语境有关。”芭芭拉·克里斯廷提醒人们谨防教条的理论窒息文学文本的风险。她认为充满活力的黑人女性主义需要小说、诗歌、戏剧创作,同样需要富有活力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支持,试图框定或简单化地对待文学作品的特质和具体性的理论则如同魔咒。评论家不可以拘泥于“阳春白雪”的理论,应该尝试兼用“下里巴人”的传统作为诠释策

·

·155

略。她现身说法,通过分析多位黑人女作家的作品,说明黑人女性作品重现了特殊的历史语境、源自非洲的信仰传统等民间文化、黑人女性祖先对女性生存的启示等,并建议将其纳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范畴。

20世纪末21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与黑人女性主义互相推动。受民族传统的滋养,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呈现互文性特征。在《审视与记忆: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文学结构理论》(Revision and(Re)membrance:A Theory of Literary Structures in Literature by African-American Women,1990)一文中,卡拉·郝萝维(Karla Holloway)论述了黑人女性文学文本的多义性:“这种文学展示了其扎根于民族传统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我们能够识别与辨认她们,我们也能够对这些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层面上的关系做出确认。因为这些文本都具有复杂性这个特征——我称之为‘多义文本’和‘多层文本’。”作者以此表达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视野和语言的多维度特质。但在如何对待黑人女性主义作品的互文性问题上,女性主义批评家们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她们认为这种非主流的、非源自西方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超越了西方“正统”理论家的批评语汇与意识形态,呼唤文学批评挣脱西方文学批评的专制。卡拉·郝萝维呼吁新的批评话语,鼓励读者和文本的互动沟通,鼓励文学批评界的对话和对这一文学中的有关文化和性别现象做出多样化的解释。另外,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不应沉溺于寻找黑人女性作品中的相同主题和意象,她认为要考虑黑人女性文学的具体语言,探究黑人女作家使用文学手段的独特方式是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卡拉·郝萝维的另一个产生重要影响的主张,是把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视野拓展到男性世界。她建议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女性主义批评家都应该借鉴女性主义者在其他领域的学术见解,对黑人男性作家的作品进行全面彻底的考察。

五、黑人女性主义的评价

当代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其对已有理论、知识体系的质疑与挑战,又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诠释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并关心真实生活中黑人女性的命运,包括黑人妇女的教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等,同时也拓展了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的理论空间与人类关于女性、种族及阶级的认知,带动了美国其他少数族裔及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发展。新世纪的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其他理论和思潮互动认知、重新建构的过程。如同主流女性主义的发展一样,黑人女性主义经常遭到误读和误解,或被认为是仅仅为改善黑人女性命运和处境的一种理论诉说,或者被批评缺乏理论支持。黑人女性主义的确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的、足够明晰的理论体系,它与主流女性主义理论的疏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批评视角。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在保持开放精神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在坚持自身理论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理论包括主流女性主义和其他批评理论的对话,成为一个善于结合新机、释放能量、新颖独特的开放性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2.

[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5.

[3]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2.

[4][美]Tobias Sheila.Faces of Feminism:an activist’s

Reflections on the Women’s Movement[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7.

责任编辑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4182987.html,)

··156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抵抗表征_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抵抗表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 作者:周春, ZHOU Chun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5,34(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0条) 1.Lorde Audre Sister Outsider 1984 2.hooks bell Outlaw Culture:Resisting Representation 1994 3.Murray, Pauli Song in a Weary Throat: an American Pilgrimage 1987 4.hooks, bell Feminsi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2000 5.Christian Barbar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Perspectives on Black Women Writers 1985 6.James Joy Shadowboxing:Representations of Black Feminist Politics 1999 7.hooks, bell Introduction: Revolutionary Attitudes: In Black Looks: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1999 8.Collins;Patricia Hill Black Feminist Thought 1991 9.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 2000 10.Smith, Barbara Home Girls: A Black Feminist Anthology 1983 引证文献(3条) 1.季文君美国诗歌中的美国色彩——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和黑人女权主义[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6) 2.龚云霞"骡子"的救赎之舟——试析《紫色》中美国黑人妇女的自我解放[期刊论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3.龚云霞黑人女性自我身份之构建——解读沃克的小说《紫色》[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4182987.html,/Periodical_hnsfdx-sh200505022.aspx

简析宠儿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简析宠儿中黑人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构建 [摘要]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 莫里森的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享誉全球的巨作5宠儿6 更是解释了莫里森在确定女性主体意识方面所做的 深刻探索。文章以塞思一家祖孙三代为线索, 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从沉睡到觉醒, 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关键词] 黑人女性; 奴隶制; 主体意识 On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of Black Femele Characters in Beloved DU Yu- hang (Quanzhou Economy Trade College, Fujian 362000, Quanzhou ) [ Abstract] As the first blackwoman tow 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oni Morris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n Realism for her effective words and consummate writing techniques.Morrison makes a wider exploration in sub jectivity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 t of black women in her world wide novel Beloved. Based on three generations of Sethe’s family, this paper exhibits the course of the establishmen t of black female’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from sleeping to awakening and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black women; slavery;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在美国女性主义出现之初, 美国黑人女作家就开始为深受美国白人和黑人男性 双重压迫的美国黑人女性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在5宠儿6中以鬼魂故事的方式阐释了一种美国黑人女性特有的历史观。作为一位女性, 莫里森更多地将女性的独特感受、经历和哥特文学融合在一起, 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 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 幽灵0并非非人的神秘力量也非家族的罪恶史, 而是来自现实生活中, 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以及以性别为导向的女性空间的束缚。身为黑人女性, 莫里森具有极其深邃的洞察力, 拥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意识, 她能够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不能进入的情感领域。在5宠儿6中, 她深刻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探索了作为自我意识怎样从觉醒到回归再到重建, 鼓励黑人女性从白人主流文化价 值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 弘扬黑人女性的传统美德以实现黑人女性心灵世界重 构的伟大目标。父权社会中, 妇女通常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 被认为低人一等。黑人妇女不仅因为性别而被侮辱, 还因为肤色而被否认。在奴隶制度下, 黑人女性被剥夺了作为女儿、姐妹、妻子或母亲的身份, 受到社会的严重歧视。因为肤色和性别, 她们受到残酷压迫, 如, 小说中对塞思的定罪是盗窃罪) ) ) 把自己和子女从奴隶主那里偷盗出来。在这段情节描写中, 莫里森把塞思弑婴的行为 ( infantic ide) 变成破坏财产罪, 揭露了黑人被奴隶主当成/ 动物0、/ 财产0这一残酷事实: 奴隶制下的黑人只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 奴隶主有权买卖自己的奴隶, 有权出租他们, 即便打死奴隶也不会作为杀人罪被判刑。Menand women were moved around like checkers Anybody Baby Suggs knew, let alone loved, who hadn’t run off or been hanged, got rented out, loaned out, bought up, brought back, stored up, mortgaged, won, stolen or seized1 (Morrison 23) 然而, 性别和肤色的双重压迫并没有压倒黑人妇女, 她们关注自身地位, 她们中的许多人为建立平等身份进行了不懈斗争, 小说中塞丝通过弑婴这种极端的方 式来维护她作为母亲的身份; 贝比# 萨格斯通过/ 林中空地0传教来确立其自由人的身份; 丹芙通过逐渐成熟和走向独立来确立其全方位的身份。她们多劫的命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 (一) 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主要代表有;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可以吃的女人》 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正是在这么一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家,她们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渗透着女权思想,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期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改变。 〈可以吃的女人》(TheEdibleWoman)是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在很多方面不乏喜剧色彩,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十分严肃的。该书探讨了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问题。1969年,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注意。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恰好席卷西方世界,不少评论家异口同声地指出它是一部女权主义抗议文学作品。尽管作者在1979年为本书写的序言中指出,她在创作此书时女权主义运动尚未兴起,但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内容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实。 但《可以吃的女人》无疑给出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视角。主角玛丽安不是一个边缘或叛逆的女子,事实上她仅有一次最根本意义上离经叛道的行为,便是文末选择离开彼得。我依然坚持认为,这个举动无关对错,也并非什么权利。它仅仅是一种觉醒,然后则是觉醒之后的再度走向正轨。 而文中玛丽安的室友恩斯丽则是令我更感兴趣的角色。文字的魔力便在于此,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怪诞,想做就做的女子,在小说中却全然是一副奇妙,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形象。如果硬要套到女性主义上,恩斯丽算得上是女权主义的实践者。她将婚姻,爱情和生育分开对待,在不同角色间转换地游刃有余,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行动,来去自由,甚至是个真正做到了把男人仅仅当作精子库的女人。然而她在令人惊叹之余,又对这个女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疏远感,因她过于果断,过于坚决,过于不可把握。她投射出一个完全不与男性发生情感交集的强势女子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亦体现了所谓女权的真实悲哀所在。 一个女子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是无错的。然高三时阅历史题无数,对伏尔泰一句反复出现的名言始终印象深刻:“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脖子上戴着项圈,贵族的儿子腿上生来长着踢马刺吗?一切生理平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纵然是伏尔泰,也给这种平等冠了一个前提——生理平等。农民和贵族的平等固然艰难,仍将实现。而男女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生理不平等,并且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普遍情况下持续这种不平等。 第二次女性主义呼吁不要忽略女性的生理现实而去追求与男性的所谓事实平等,这无疑是一个比较进步的论调。然而亦舒说,女人若以四海为家,必有不幸。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2003年12月学术交流Dec.,2003 总第117期第1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17No.12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修树新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 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 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 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关键词]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312-0165-03 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异军突起,成为评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英美派、法国派并驾齐驱。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有着必然的历史原因。首先,黑人妇女遭受着双重压迫,即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世界的男性压迫。出于这种特殊体验而写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必然和白人女性及男性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次,在男权中心社会中,黑人女性文学一直被忽视、曲解或视为异端。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形象在评论中仍被歪曲、排斥;甚至到了70年

代末期,各类版本的文选选集要么对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闭口不谈,要么就对像佐拉?尼尔?赫斯顿(Z ora Neale Hur2 ston这样的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先驱轻描淡写,几笔带过。即使大多数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黑人女性作品的关注也不够。“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 生。”[1](P3561974年在美国文学界发生了两大标志性的事件。一是《黑人世界》(Black W orld特刊上发表了朱恩?乔丹(June Jor2 dan和玛丽?海伦?华盛顿(Mary Helen Washington的文章,封面登有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照片;另一件是爱丽斯? 沃克(Alice Walker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 other s’G ardens在MS杂志上的发表。这两件事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T 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开篇便指出,没有一个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角度,黑人女性作品不但会被误读,长此以往,这些作品终将被毁掉。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在黑人女性作品中,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的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其次,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应致力于探求黑人女性作品没有体现的与黑人女性身份未曾感受到的性与种族的政治。再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必须承认黑人妇女悠长的历史,还应旨在发掘黑人女作家的“不同”。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应是“自治”但不是“隔离”;应该是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和结合。她通过对大量的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文本、主题、意象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白人、男性作家的共性, [收稿日期]2003-09-17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2003088 [作者简介]修树新(1969-,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妇女研究中心成员,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述评 李秀清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英语feminism,泛指欧美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现代派女性主义等,这些女性主义研究的视角不同,但多局限于表达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反对性别歧视的主张和策略,没有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纳入研究范畴,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义者的不满和批评。 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与主流女性主义的分野 美国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及女性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对于性别的传统认识。根据女性主义理论,性别(gender)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生理的性(sex)。社会性别思想的鼻祖当推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研究并发现虽然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不同性别分配不同的任务、责任与权利,但是在不同文化中同一性别承担的任务有很大差异,绝非男主外、女主内之简单区别,但相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男性所从事的事务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及认可。肇始于19世纪,西方妇女权利先驱者们以追求妇女的社会权利为目标推行妇女运动,及至20世纪初期,这场运动以西方社会关于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等法案的通过而取得了标志性胜利。然而,这些方案的通过并没有能够保障妇女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独立,因而没有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坚持以社会性别为中心角度,将历史上被压抑的妇女的声音、被埋藏的妇女的历史、被忽视的妇女所关心的问题,由边缘推向中心。然而,在此过程中,女性主义者并没有把种族问题对妇女的影响提上批评日程,如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只关注到了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和普遍性,忽略了种族主义等因素对妇女的影响。“这些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站在女性主义权威的角度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理论。”[1]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并不是对人类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不同种族的妇女之间的种族、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妇女问题的多样性。黑人女性因为面临种族、性别、阶级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与白人中产阶级妇女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是主流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所没有能够处理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的观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者,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者的挑战。黑人女性主义者虽然对 白人女性主义者所代表的主流女性主义的观念有总体的认同,但当时“女性”一词通常暗指白人女性,而男性通常指黑人、土著美国人和拉美裔人,黑人女性及其他少数族群中的女性比白人女性遭到更加边缘化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黑人女性主义以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的作品、建立有别于白人女性主义的批评等方式探寻黑人妇女的问题,争取黑人妇女的权利。 二、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除了积极投身于妇女运动等政治斗争,黑人女性主义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同主流女性主义批评一样,是着力挖掘被埋没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潮追溯到19世纪。19世纪对于黑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波折又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当时奴隶制尚未废除,1790年美国国会针对新教徒和宾夕法尼亚社团敦促国会废除奴隶制的请愿组织了辩论,这场辩论虽以国会在1808年以前对奴隶制不采取行动而告终,但点燃了争取自由、平等、正义的激情。同黑人男性一样,黑人女性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不满、抗议与抵制帮助她们取得了很大成绩。意识觉醒的诗人、小说家如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ewart)、索杰纳·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弗兰西斯·哈珀(Frances Harper),教育家如安娜·朱丽娅·库伯(Anna Julia Cooper)等表明立场,强调种族、性别、阶级的互联性。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政治小品文触及教育权、经济权、法律平等、政治参与、社会正义、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成见、女性所遭受的社会制约等广泛的内容。有着超凡演讲口才的索杰纳·特鲁斯以其激动人心的演讲如“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851)和“当女人得到她的权利,男人才正确”(1867)提出了至今仍具震撼力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谁应该作为进入“女性”的类别?种族与阶级如何影响性别?这些勇敢的黑人女性在妇女地位式微、大环境不利的19世纪在边缘下抗争,发出超越时代的强音,标志着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 三、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自由、平等的呼声更加高涨,一批黑人男作家运用黑人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进行创作,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和理查德·赖德(Richard Wright)等描写了黑人的苦难经历、社会觉悟和民族自尊,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时代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创作丰厚,她以一位女性的笔触和独特 收稿日期:2011-04-09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D19) 作者简介:李秀清(1965—),女,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 ·154

第四讲 女性主义批评

第四讲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即使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杜芳琴 在谈到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必须分清运动和学术两个不同的层面。本文侧重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文学、文化批评中的运用和历史变化。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四十年,它从 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60—70年代,也就是我们惯常了解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活跃的时期;到了90年代,第 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力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女性主义的各个派别不是泾渭分明、判然有别的,而是在时间的延续和代表人物上呈时空重叠和纠结难分之势。比如,最有悠久历史的自由女性主义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黑人女性主义不只是到80—90年代才活跃起来,而是早在60年代就不乏中坚分子,如有名的安吉 拉·戴维斯,她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创造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 的盖尔·鲁宾既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又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和结构主义分析,把她归入某一派别终有削足适履之嫌。 2.根植现实、不断丰富。 女性主义起源于妇女运动,理论的提出与检验都是根植于运动与现实的需要。无论在如火如荼的运动中,还是在扎扎实实的学科建设中,女性主义者首先关注的是男女权力的不平

美国女权运动

美国女权运动 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凡涉及女性权利和权益的问题,女权主义浪潮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争。 学界普遍认为,自美国女性政治觉醒掀起女权主义运动之日起,美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女权主义浪潮,其时段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女权主义浪潮大体一致。具体而言,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浪潮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次浪潮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 一、困难重重历时72年“分离”与“重合”并存 按照一般说法,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正式起始于1848年7月19日,那一天约100名美国妇女和部分男性云集于纽约州的塞尼卡·福尔斯村,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女权主义为主题的妇女代表大会。大会经过充分讨论和深入辩论后,通过了一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堪称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册的文件——《权利和意见宣言》,宣言中阐述了男女平等的权利。 悉美国《独立宣言》的人都知道,《权利和意见宣言》不仅在文体格式和措词风格上与前者相似,而且在思想表述和逻辑推理上也与前者几无相异。沿着这一思路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女权主义者

所追求和争取的权利,实际上是美国政治传统中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成分,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事实却难尽如人意。 可以说,这场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体、以塞尼卡·福尔斯村发布的《权利和意见宣言》为起点、以争取美国妇女选举权为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从1848年拉开序幕始,至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女性选举权的《第十九条修正案》终,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期间历时整整72年。其中,运动内部也出现了一会儿“分离”一会儿“重合”的现象,甚至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都对运动产生了干扰,但美国女权主义者克服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 二、受黑人民权运动启发两股力量交相辉映 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后,大多数美国人倾向于认为,女权主义运动也许就此“寿终正寝”,女性们也将停止“折腾”,回归正常生活。之后的事态发展似乎也佐证了这一“预测”。首先,美国女性们赢得选举权后,政治热情并没有随之高涨,其手中选票没有显现出令人震惊的威力。其次,那些行使选举权的女性,其投票走向与其说是受性别观念影响,还不如说是受其父亲或丈夫制约。从各方面讲,美国女性们尚不具有用一个声音发表政治意愿的能力和渠道。再次,20世纪30—50年代期间,美国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麦卡锡主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或弱化了女性积极参政的可能。最后,二战后美国出现了所谓的“丰裕社会”繁荣景

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sne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a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年)美国 主要内容: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文学亚文化群(subculture)。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字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 妇女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字,女小说家既不止一个,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她们也不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和发言人,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一部分。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这是妇女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感情,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 诸如“伟大”这样的概念阻滞着妇女对文学史的进入,因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于极少数“伟大”的女作家极其作品,而不重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就无法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妇女创作的持续性特点,也无法看出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她们在法律、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形象的改变。而这样阻滞妇女进入文学史的批评概念,正是菲勒斯批评用来压抑和贬损妇女文学的伎俩。 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自己没有历史,不得不重新去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她们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青春期、行经、性心理的萌动、怀孕、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及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所特有的心理体验等。这种不同于男性的共同体验使她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非自觉的文化上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妇女文学的亚文化。 妇女作家创作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女人气”阶段(feminine):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为开端,一直到1880年艾略特去世为止。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摹仿主导传统的阶段,也是一个将主导传统的艺术标准以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的阶段。 二、“女权主义”阶段(feminist):从1880年一直到1920年(或到女性获得选举权的那一年)。这是一个反对主导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价值和自主权的时期。 三、“女性”阶段(female):从1920年一直到现在。这是一个自我发现(selfdiscovery),一个摆脱了对对立面的依赖,而把目光投向内心、寻找同一性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既像“女人气”小说家那样涉及艺术与爱、自我实现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又像“女权主义者”一样,认识到自己在政治制度中的设置,和自己同其他女性之间的联系。敢于突破性的进去,敢于运用原先属于男性的词汇。 评价: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家中,肖恩瓦特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被公认的女权主义重要理论家之一。而她的这部《她们自己的文学》也被看作是女权主义文学史研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当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其发展的迅速以及独树一帜的特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并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女性批评的意义与影响作一番深刻解读。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渊源 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一特殊时代的背景对于黑人来说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虽然奴隶制尚未解除,但是对其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虽然斗争的过程充满波折,但是对于被剥削被压迫了许久的黑人而言,这是一个孕育着光明与希望的时代。19世纪,由于工业化迅猛发展,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并发展融合,女性主义的发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思潮,女性权利的诉求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批评也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从性别权利平等的视角创作了许多著作。 然而,对于黑人女性主义而言,其发展的时期还远远未降临,当时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主要由白人女性主义做主角,因为年龄、阶级、地位、经历等的不同产生各种流派,如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等,这些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女性主义进行了独特的研究,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然而,黑人女性却基本上是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因为当时女性主义在性别对立上基本上以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研究为主要对象,而在种族理论研究中,又都以黑人男性为主。因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更加罕见,直到19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看到黑人女性对人类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许多黑人女性主义作家不断崛起,使人们对于黑人女性的历史、阶级地位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不断地被挖掘,研讨,这也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主要目标,即将黑人女性主义作品的内涵展示到更多的人面前,并建立起于其他女性主义批评不同的途径,以探寻解决黑人妇女的方式。为黑人妇女争取更多的合法权利。 当时奴隶制尚未解除,美国女性主义有很多流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女性主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2014级史晨霞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