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尿病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2%,老年人发病率更较高。解放以来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增多,城市居民解放前低于1%(北京),现在为1-2%,40岁以上者为3-4%,个别报告退休干部可达12%。农村及山区低于城市。西方工业国家的发病率为2-4%。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在我国与西方工业国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任其发展,将成为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因此,对提高糖尿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病是当今值得重视的问题。

糖尿病分型

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会议决定,糖尿病分型表表7-2-1。

为了便于查阅文献,避免对糖尿病分类名词的混乱,把基本相近的过去沿用名词列表如下(7-2-2)。

表7-2-1 糖尿病及其它类糖耐量异常的分类

一、临床类型

(一)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

非肥胖

肥胖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其它类型,包括伴有其它情况和综合征的糖尿病

(1)胰腺疾病;(2)内分泌疾病;(3)药源性或化学物引起者,

(4)胰岛素或其它受体异常;(5)某些遗传综合征;(6)其它

(二)葡萄糖耐量异常

非肥胖

肥胖

伴有其它情况或综合征,同上述其它类型

(三)妊娠期糖尿病*

二、统计学危险性类型(糖耐量正常)

(一)曾有糖耐量异常**

(二)具有糖耐量异常的潜在可能***

*妊娠期糖尿病系指在妊娠时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妊娠期糖尿病人分娩后的转归不尽相同,须重新检查确定。大部分病人(约70%)在分娩后糖耐量恢复正常,可列入“曾有糖耐量异常”类型,小部分病人分娩后仍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过去曾有糖耐量异常或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自然或治疗后恢复,糖耐量已正常。

***以前命名为糖尿病倾向,无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史。

表7-2-2 糖尿病分类名称对照

现用分类名称过去沿用分类名称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MODY)其它类型继发性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异常无症状糖尿病,化学性糖尿病,亚临床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曾有耐糖量异常隐性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具有糖耐量异常的潜在可能糖尿病倾向,糖尿病前期

*其中一部分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以上分类只表示临床类型,不提示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区别,而且非胰岛素依赖型有转变为胰岛素依赖型的可能。有部分病人难于区分。临床对两型糖尿病的鉴别见表(7-2-3)

7-2-3 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鉴别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一、主要条件

血浆胰岛素明显减少轻度减少,正常或偏高

胰岛素释放试验反应低下或无反应呈延迟反应

抗胰岛素现象偶见,与抗体有关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有关

二、次要条件

发病年龄多<30岁多>40岁

病情急,重慢,轻

体重多消瘦多肥胖

发病率约0.2%约2.0%

酮症常见罕见

合并症以感染和代谢紊乱为主以慢性合并症为主

血抗胰岛细胞抗体多阳性多阴性

口服降血糖药经常无效多有效

胰岛素治疗均需要仅约25%病人需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三、自家免疫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四、继发性糖尿病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

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病理

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深染,胞浆稀少呈脱颗粒现象。α细胞相对增多,胰岛内毛细血管旁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的可见广泛纤维化,血管内膜增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常明显的胰岛病理改变,β细胞数量可只有正常的10%,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胰岛病变较轻,在光学显微镜下约有1/3病例没有组织学上肯定病变,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约50-70%病例在胰岛及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称为“胰岛炎”。

约70%糖尿病患者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出现病变,称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心肌、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基本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着于内皮下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此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糖尿病人的大、中动脉、包括脑动脉、椎动脉、肾动脉和心表动脉。因同样病变亦可见非糖尿病人,故缺乏特异性。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多见于病程较长和病情控制不良患者,末稍神经纤维呈轴变性,继以节段性弥漫性脱髓鞘改变,神经营养血管亦可出现微血血病变,病变有时累及神经根,椎旁交感神经节、脊髓、颅神经和脑实质,感染神经损害比运动神经损害明显。

肝脏脂肪沉着和变性,严重时呈类似肝硬化改变。心肌由混浊肿胀,变性发展为弥漫性纤维化。

临床表现

早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没有症状,多于健康检查,普查或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中国东北大庆地区普查及3年后复查资料,约80%糖尿病人在普查前未被发现和处理,椐日本统计约有25%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已有肾脏功能改变,提示已非甲期病例。

一、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急、常突然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明显的低胰岛素血症和高胰高糖素血症,临床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合并各种急慢性感染。部分病人血糖波动大,经常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治疗较困难,即过去所谓的脆性糖尿病。不少患者可突然出现症状缓解,部份病人也恢复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不需要和仅需要很小剂量胰岛纱治疗。缓解期可维持数月至2年。强化治疗可以促进缓解。复发后仍需胰岛素治疗。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尿和多饮较轻,没有显著的多食,但疲倦、乏力、体重下降。患者多以慢性合并症而就诊,如视力下降、失明、肢端麻木、疼痛、心前区疼、心力衰竭、肾功衰竭等,更多的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中被发现。

三、继发性糖尿病多以原发病临床表现为主。

四、慢性合并症的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疾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点为典型的心绞痛(持续时间长、疼痛较轻、扩冠药无效),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和顽固性心衰。肢端坏疽。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均为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二)肾脏病变由于肾小球系和基底增厚,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流量增加,以后即逐渐明显下降。出现间断性蛋白尿,发现为持续性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氮质血症和肾功衰竭。正常的肾糖阈为保证血糖不致严重升高,如果血糖经常能超过28mmol/L(504mg/dL)则提示必然有永久性或暂时性肾脏损害,在现在的条件下,进行性的肾脏病变是难于逆转的。

(三)神经病变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约占糖尿病人数的4-6%,用电生理学检查,则可发现60%以上的糖尿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病变。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脊髓病变,(包括脊髓性肌萎缩、假性脊髓痨、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后侧索硬化综合征、脊髓软化等)、脑部病变(如脑血管病、脑软化等)。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往往对神经病变有良好的影响,但有时,即使在糖尿病控制比较满意的情况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仍然可能发生和发展。

(四)眼部并发症较多见,尤其病程在10年以上者,发病率超过50%,而且多较严重,如视网膜病变有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机化物增生,视网膜剥脱和玻璃体出血等。其他包括结膜的血管改变、虹膜炎、虹膜玫瑰疹、调节肌麻痹、低眼压、出血性青光眼、白内障、一过性屈光异常、视神经病变、眼外肌麻痹等,多呈缓慢进展,少数病人进展迅速,在短期内失明。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有延缓眼部合并症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性。

(五)其他因组织缺氧引起皮下血管扩张,致面色潮经。由于小动脉和微血管病变,经常有皮下出血和瘀斑。供血不良的部位可以出现紫癜和缺血性溃疡,有剧疼,多见于足部。神经性营养不良也可以影响关节,即Charcot关节,好发于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可有广泛骨质破坏和畸形

糖尿病的病因机理.中医分类及辩证施治

糖尿病的病因机理.中医分类及辩证施治 糖尿病的病因机理.中医分类及辩证施治 糖尿病的病因机理 糖尿病的病因机理: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欲过度所致。《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渴”。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饮酒致脾胃运化失常,积热内蕴,化燥耗津,成为消渴。情志失调,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成为消渴。 综合上述,可知消渴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阴虚为本,燥热为表,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着重于肺、胃、肾,而以胃为关键。三者之中虽可有偏重,但往往互为影响。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去输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烧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亦常互相并见。 二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 三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升于耳目,可出现视力下降、耳聋、耳鸣。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经脉瘀阻,瘟毒成脓,脚部感染,久不得愈。阴虚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阴经络,而出现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皮肤,成为水肿。若阴经极度耗损,虚阳浮越,可见面红、头痛、烦躁、呕吐、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最后因阴竭阳亡,四肢厥冷,生命危机。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及辩证施治

根据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在治疗上其病因均与肺、胃、肾有密切的关系。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如果坚持练养气功,也会控制病情的发展,可获得明显的效果。因为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密切相关。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某种因素遭到破坏时,即阴阳失调,这时人体就从生理状态转变为病理状态,于是发生疾病。而造成阴阳失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本身的正常功能失调发生疾病。二是六淫七情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养气功是依照真气运行的规律而编制的一套系列功法。通过学习和掌握这套功法,以达到调息、顺气、养气和培植脏腑真气的目的,使人体内真气充盈,就能促使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补养,阴阳得到平衡,从而使疾病解除。 治疗方法: 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是同时存在,仅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通常把多饮症状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治上消者宣润其肺,并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并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大体本病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久病则阴虚为主。在练功时,无论上、中、下、三消均因立足滋肾养阴。燥热较甚时,可以清热。下消久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 上消:肺热津伤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肺阴受灼,内热炽盛,故舌边尖红,苔薄黄。 治疗方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一练马礼堂六字诀养生法,马礼堂洗髓养生法各一遍。必须全面练习,对脏腑、阴阳、虚实进行自我调补,也就是自然进行生克,而自然的生克又促进自然调补。马礼堂在《老人天地》1984年二期《六字诀》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六字诀”吐纳法,是呼出脏腑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为了吸入天地之清气,必须呼出脏腑之浊气,吐故才

糖尿病的原因和饮食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原因和饮食治疗方法 推荐文章 性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热度:脊椎病的自我治疗方法热度:形成鼻咽癌的原因与治疗方法热度: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热度: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与护理热度: 糖尿病是一种有着多种并发症的疾病,但是多数的患者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不是很深。糖尿病有哪些原因呢?糖尿病怎么治疗?下面店铺就来告诉你糖尿病的原因与治疗,欢迎阅读。 糖尿病的原因 1、阴虚多 糖尿病其病机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再加上燥热伤阴,阴损气耗,气阴两虚导致消渴。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过度消耗体内阴液,产生燥热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2、睡眠晚 睡眠不足与血糖控制失调关系紧密,尤其是2型糖尿病病人,睡眠不足会加重病情。睡眠时间长短和睡眠质量是直接影响糖尿病的原因。时常睡不着觉或睡眠质量差的病人,血糖明显不稳定。 3、郁闷多 不良情绪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以中老年人更为明显。糖尿病病人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患得患失,适当控制情绪,减少焦虑及激动。 4、吃的多 长期不规律不合理的食物导致身体肥胖,使胰腺长年累月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久之便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血糖随之升高。对于这个糖尿病的原因,应尽可能坚持饮食多样化,多吃一些粗粮,保持营养平衡,科学计算总热量,高纤维素、低盐、禁酒及禁甜食。

5、活动少 时常活动的人要比不时常活动的人长寿,患糖尿病的危险也小得多。适当的活动可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中葡萄糖被肌肉组织的利用增加,血糖降低,从而减少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即使中、重度的糖尿病病人,只要适当活动,也有利于病情改善。 6、身体胖 肥胖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肥胖程度越严重,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越高。长期坚持适量活动减肥,可增加脂肪分解,增加胰岛素数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方法 1、计算总热量 按照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者简易公式获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总热量。休息状态成年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根据体力劳动程度做适当调整,孕妇、乳母、儿童、营养不良者糖尿病检查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肥胖者恢复体重应酌情减少,酌减恢复体重。 2、营养物质含量 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伴有肾功能不全者,蛋白摄入减量(遵医嘱),脂肪约30%,控制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天。 3、合理分配 每克糖、蛋白质(4kcal),每克脂肪(9kcal),将热量换算成食品后制定食谱,根绝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进行安排。早中晚食物量可以按照1:2:2,或 1:1:1分配。 4、随时调整饮食方案 肥胖者在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该进一步减少饮食;消瘦的患者如果体重有所增加,其饮食方案也应该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注意情绪的调理,一些蔬菜对糖尿

糖尿病基本分类及各种治疗

糖尿病基本分为四类,包括:一型(胰岛素依赖型)、二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其它型和妊娠糖尿病。一型和二型糖尿病的病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其它型糖尿病多有其特殊的病因可查,如胰腺疾病造成的胰岛素合成障碍,或同时服用了能升高血糖的药物,或其它内分泌的原因引起对搞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妊娠糖尿病是妇女在妊娠期间诊断出来的一类特有的糖尿病。 原发性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有两条: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基础和内因,而环境因素则是患糖尿病的条件和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一型糖尿病遗传是胰岛容易发生感染,并且容易引起胰岛自来免疫性破坏的基因。有这种基因的人的胰岛容易受到侵害;而二型糖尿病,则是一种多基因的因素,遗传的容易发生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有多种基因的人容易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稠度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有糖尿病基因的人比没有糖尿病基因的人容易患糖尿病,但没有环境因素的侵害还不致于患糖尿病,如引起一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使胰岛受到破坏,胰岛尚能修复,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而可使病情减轻。如果胰岛复又受到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这次损害可能是永久性的,从此不能再分泌胰岛素了。 同样二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倾向更明显、更复杂。便导致二型糖尿病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以及糖刺激、紧张、外伤、或过多的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诱发因素。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人员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最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因此,其防治工作关系重大。 (l)长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血糖是糖尿病性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早期发现糖尿病并予以合理治疗,尽可能使三大物质代谢恢复正常是非常关键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常能使早期肾脏病理改变恢复,但如进展到临床肾演期,即使严格控制血糖,效果也较差了。糖尿病肾病接近尿毒症期可出现下列现象:①肾糖团明显增高,故不能以尿糖来判定血糖控制程度,面应以测定血榴为准,增加了调节胰岛素和降糖药剂量的困难;②在尿毒疲时某些代谢产物有还原性,致使用硫酸铜还原法测定尿糖时有假阳性;③尿毒症的患者食欲不振、进食量少,更兼肾脏本身对胰岛素灭能下降,胰岛素需要量减少,易发生低血糖症,应随时调节剂量;④一般不宜再用口服降糖药,面应使用胰岛素。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糟尿病可以慎重使用口服降糖药。双胍类药物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不宜使用;甲苯磺丁脲(D860)及糖适乎比较安全,但也有出现低血糖的报道,应用时仍需严密观察。 (2)积极治疗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对于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很重要。血压控制后往往尿蛋白排出亦减少。要使血压下降到16.8/l1.5千帕(126/80毫米汞柱),在这个时期治疗高血压比治疗高血糖更为重要,但两者要同时进行。目前多主张肾病时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变成血管紧张素Ⅱ,使水钠潴留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另外,由于肾小球人球、出球小动脉扩张,使肾小球供血改善,减轻了肾小球进行性损害,改善了肾功能,常用药物有开搏通、说宁嚏等,也可用心痛定、尼群地乎、复方降压片等治疗。 (3)调整饮食:减少蛋白质摄人量,不仅对肾功能不全有利,而且有助于减少尿蛋白排出量。一般每日蛋白质摄人量不超过30~40克。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肉类。豆制品等应限制。 (4)透析与移植:榴尿病性肾病尿毒症期,应进行腹膜或血液透析治疗。肾或胰-肾移植,为目前治疗糖尿病性肾末期最有效的办法。经过移植后,可使糖基化血红蛋白和血肌酚水平恢复正常。 (5)不使用对肾脏有害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6)改善肾脏徽血管病变:给扩血管药、抗血小摄藏聚药和活血化滴药,如潘生丁、丹参等。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必须要先明确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 (2)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 (3)防治酮酸症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睛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降低病死率。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患者身体内胰岛功能缺乏,而造成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者产生自身性胰岛素抵抗。患者不能产生内源性胰岛素,代谢身体内过多的糖分,导致机体血液中糖分过多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糖尿病患者通常会有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是因为体内血糖过高,导致身体内各种脏器出现代偿性运行。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容易出现胃溃疡、肾脏疾病,甚至威胁到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射血功能下降,严重者会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症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严格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的水平,保证机体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糖尿病的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果夫妻都是糖尿病患者,则所生下的孩子有一半以上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为带因子者,所生孩子患糖尿病的机率比其他人大。必须强调的是并非糖尿病本向可遗传,而仅仅是易感性可遗传,但也有环境因素外因存在促成其发病。 2、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引起糖尿病,在患者年轻时操劳过度,造成机能受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影响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血管功能而导致胰腺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产生糖尿病。 3、过于肥胖 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还有过于肥胖,因为肥胖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配合细胞对糖的吸收,而恰恰肥胖的人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代谢功能比较差,

所以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4、自身免疫 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B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琳巴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B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5、生活因素 相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知识滞后,餐餐肥甘厚味,出门以车代步,加上热量摄入过剩,运动量严重不足,以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心理应激增加,这些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另外,怀孕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女性在怀孕24—28周之间会有血糖偏高的现象,是有可能会得糖尿病的。 三、糖尿病的症状 1、多尿。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大大增加,所以会摄入大量的水分,而这些水分又会进一步刺激尿液增多,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大。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负担加重,甚至会引发各种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大家要谨慎进行护理,加强泌尿系统和血糖平衡的控制,减少血糖偏高的表现。 2、体重减少。体重减少是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身体的新陈代谢紊乱,没有办法吸收足够的营养,尿液中也会排出大量的血糖和各种碳水化物,导致人体吸收能力下降,出现体重减少的情况。 3、经常吃东西。因为体重减少,所以会吃很多东西,包括蛋白质维生素,还有各类型的重要营养,必须元素等,但是这些营养却没有办法被人体吸收,所以一直都要不停吃东西,有可能会对肠胃造成严重的压力负担。

糖尿病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一代谢疾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 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一般人群发病率为1-2%,老年人发病率更较高。解放以来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增多,城市居民解放前低于1%(北京),现在为1-2%,40岁以上者为3-4%,个别报告退休干部可达12%。农村及山区低于城市。西方工业国家的发病率为2-4%。早期糖尿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在我国与西方工业国家都有大量的糖尿病人未能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目前也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任其发展,将成为不可逆性的改变,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因此,对提高糖尿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病是当今值得重视的问题。 糖尿病分型 据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会议决定,糖尿病分型表表7-2-1。 为了便于查阅文献,避免对糖尿病分类名词的混乱,把基本相近的过去沿用名词列表如下(7-2-2)。 表7-2-1 糖尿病及其它类糖耐量异常的分类 一、临床类型 (一)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 非肥胖 肥胖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其它类型,包括伴有其它情况和综合征的糖尿病 (1)胰腺疾病;(2)内分泌疾病;(3)药源性或化学物引起者, (4)胰岛素或其它受体异常;(5)某些遗传综合征;(6)其它 (二)葡萄糖耐量异常 非肥胖

肥胖 伴有其它情况或综合征,同上述其它类型 (三)妊娠期糖尿病* 二、统计学危险性类型(糖耐量正常) (一)曾有糖耐量异常** (二)具有糖耐量异常的潜在可能*** *妊娠期糖尿病系指在妊娠时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已有糖尿病的女病人以后妊娠不包括在内。妊娠期糖尿病人分娩后的转归不尽相同,须重新检查确定。大部分病人(约70%)在分娩后糖耐量恢复正常,可列入“曾有糖耐量异常”类型,小部分病人分娩后仍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过去曾有糖耐量异常或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自然或治疗后恢复,糖耐量已正常。 ***以前命名为糖尿病倾向,无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史。 表7-2-2 糖尿病分类名称对照 现用分类名称过去沿用分类名称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MODY)其它类型继发性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异常无症状糖尿病,化学性糖尿病,亚临床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曾有耐糖量异常隐性糖尿病,糖尿病前期 具有糖耐量异常的潜在可能糖尿病倾向,糖尿病前期 *其中一部分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以上分类只表示临床类型,不提示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区别,而且非胰岛素依赖型有转变为胰岛素依赖型的可能。有部分病人难于区分。临床对两型糖尿病的鉴别见表(7-2-3) 7-2-3 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鉴别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一、主要条件 血浆胰岛素明显减少轻度减少,正常或偏高 胰岛素释放试验反应低下或无反应呈延迟反应 抗胰岛素现象偶见,与抗体有关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有关 二、次要条件

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即被胰岛素作用的效应细胞,如脂肪,肝脏和骨骼肌等)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血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糖尿病先已成为全世界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在发达国家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已超过1亿。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糖尿病患者总量在3000万人左右,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增长了4倍,达到1.2亿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量将在翻一番,达到2.4亿,年平均增长10%左右。印度,中国,美国式当今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 我国是本世纪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也处于急剧上升阶段。近十年,是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调查分析质料显示,到2025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将达4600万人。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日趋呈现以下特点。 1,呈现地区差异,基本上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2,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患者总量的大省。 3,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城乡差别,糖尿病患病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4,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患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5,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近年来,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多。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只是找到了一些与糖尿病有关的发病因素,而且发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专家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糖尿病类型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自身免疫系统的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B细胞逐渐破坏,使胰岛素的分泌下降甚至不能分泌。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病毒也能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作用。这是因为有些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常常受到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之后。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则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和1型糖尿病相似,遗传因素。 2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肥胖者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且对胰岛素的亲和力减低及胰岛素即使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称为受体后缺失),故使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2型糖尿病。 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多在40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与年龄大体超重有关。 4,生活习惯方式,齿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

倪海厦:糖尿病的成因与治疗

倪海厦:糖尿病的成因与治疗 导读: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导致人们纵情享受物质的盛宴,然而福兮祸之所倚,中国传统的“饮食约而精”的古训早已抛之脑后。各类疾病疯狂爆发,糖尿病成为继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人类健康的杀手。西医呈科技之威,先进的诊疗器械,药品研发,成了国人信奉的新神,可是效果如何呢?且听倪海厦先生以大医精诚之德慧术智,将传统中医文明精彩呈现。 一: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一直被医学界讨论,但是却没有一个定案,消费者一直不知所从。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仍然居高不下,包括医师也死于糖尿病。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许多西医绘声绘色的把糖尿病发生的原因归咎于家族遗传基因造成的,这真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是一种想掩饰自己不知道的手段与方法。 我们要让事实说话,在美国看病患几乎每天都有糖尿病患来找我,我研究的结果可以归纳以下几个重点: 1、多吃宵夜,尤其睡前。 2、大量服用西药(包括胰岛素),因为许多西药都伤害肝脏及胰脏,导致血糖上升。 3、运动太少,尤其坐在电视、电脑前面,边吃零食边看。 4、过量食用甜食及油炸食物等零食,可乐及咖啡,少喝茶。 5、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 6、脂肪堆积过多,身体过重而不控制减肥。 为什么要节制饮食,减少高热量脂肪摄入? 按照中医的观点:脾主少腹,小肠之所以能代谢消化食物,就是靠脾脏提供很多高品质的体液,同时心脏供给热能自血脉进入小肠,有了热能与津液的配合,才可完成人体的消化功能。 但此一管道是双向的,脾脏同时也会吸收来自小肠的营养,并分配给各内脏,如果入脾脏的营养是过剩的,脾脏就会分泌制造油脂出

来,而一但过量的制造时,身体会发生警讯通知心脏,负荷过重,于是心脏就会减少给小肠的热能,增加给胰脏热能,于是胰脏就开始为人体消除过多的脂肪,一旦工作完成后,又回复正常的供输量。 而居间协调的就是肾脏,肾脏可提供水源,阻断心传导到小肠的热量,以迫使其转往胰脏,脂肪消除后,又转而阻断心脏到胰脏的热,使其回归于小肠。 人体在睡觉时,全身的消化系统,必然也跟著减缓下来,如果你在睡前吃了食物,必然屯积在小肠中不动,此食物一旦停留过久,必然产生糖份,就如同你咀嚼食物后,不要吞下,停在口中过五分钟必然成甜味是一样的道理。 正常的人是营养进入脾脏后,才成为糖,但因饮食习惯的错误,变成大量的糖在小肠已产生,一旦进入脾脏,自然糖份增多,过多的糖又顺著人体循环进入血液中,血糖自然就增高了,长此下来,身体自然就失去主宰平衡功能,因此要永远戒除睡前饮食的习惯,否则不会好的。 糖尿病患者能吃糖吗?——现代甜食来自食材的危害。 目前市面上有两种糖,一种是人工精练糖,一种是天然蔗糖,两种是完全不一样的,天然糖是碱性而且颗粒较大,所以任何病毒与细菌与癌细胞是无法吞食它,只有正常的身体组织能吸收,而且碱性本身就是天然的清洁剂,不但可以助排便,更可以清除动脉血管的淤积,所以天然食物最好。 但是现代甜食多用人工精炼糖,人工精炼过的糖体积很小,所以正好适合喂养细菌病毒与癌细胞,所以当它们吃了这些人工白糖制品以后,就产生粪便,这排泄物就是酸味,吃了这些人工糖制品后会使牙齿腐蚀,产生胃酸,产生关节炎,使人体过胖等,不单是造成动脉阻塞而已。 这类天然糖的制品,不但好吃又可以预防血管阻塞,又没有胃酸问题,又可以防止胰脏癌与许多癌症,所以吃甜食没有什么不好,端看商品是使用哪种糖做的,这才是完整的研究。 二: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如何正确地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是我们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和血糖。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负责调节人体血糖的重要激素,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和分泌速度就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而在糖尿病的情况下,这种调节功能失衡,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不能及时得到控制,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病。 此外,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高血压、肥胖、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都是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可以分为口服药和注射药两种方式。口服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这些药

物主要起到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糖原的生成、延缓肠道中糖类消化吸收等作用。而注射药则包括胰岛素注射液等,主要是为了补充胰岛素分泌不足。 2. 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饮食应该以低糖、低脂、高蛋白的饮食为主,最好咨询专业的糖尿病营养师,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尽量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3. 运动锻炼: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适量的运动还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糖分和脂肪,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降低体重。但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并随时监测血糖水平。 4. 心理调节: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节非常重要,一些患者因为自己患有糖尿病而感到焦虑、抑郁等,这可能会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和控制。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向的人生态度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部分。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心理调节等多种因素。这些方法既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

糖尿病病因和治疗及预防方法

糖尿病病因和治疗及预防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足或缺乏所致的以血糖高 为特点的代谢病。病初多无症状,血糖升高几年后可出现口 渴、多饮、多尿、多食而体重下降、乏力等表现。长期血糖 高可引起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导致死亡, 慢性的并发症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中风,糖尿 病肾病导致尿毒症,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下肢血管和神经 病变致足坏疽需截肢等等。 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糖化血红蛋 白可反映取血前 8-12 周血糖的总水平, C 肽释放试验及胰岛 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确定糖尿病的类型后再 决定给予什么方法治疗,尿微量白蛋白了解有无肾损害,下 肢血管和神经的检查了解有无并发症。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五驾马车,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 糖尿病控制目标 项目单位时间理想尚可差 mmol/l 空腹 4.4— 6.1≤7.0>7.0 血糖 非空腹 4.4— 8.0≤10.0>10.0 糖化血 ≤0.0650.065—0.07> 0.075红蛋白

血压mmhg/l≤130/80>130/80 至 >140/90<140/90 体重 Kg/男< 25男< 27男< 27 指数女< 24女< 26女< 26总胆 mmol/l<4.5≥4.5≥6.0固醇 注意事项: 1、定期看内分泌专家门诊。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尿为量白蛋白的检查;了解所用药物是否合 适,调整用药量;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年 益寿。 2、学会自测血糖 ·测空腹血糖时,空腹采血,采完血先吃药,半小时再 吃饭。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至两 小时采血,采血当天也应按时服药。 3、防止低血糖反应 ·血糖< 3.0mmol / l 为低血糖,症状有:饥饿感,出冷 汗,心慌、乏力,呕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出现上述情 况,应及时与医院专科联系。 ·低血糖多见于:进食太少,运动量过大,药物剂量过 多,进餐时间延迟。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随身携带降糖药及糖果、饼干之类 食品。

糖尿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失调性的综合征,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糖尿病的呢?糖尿病又该如何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先天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史 在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一种,假如患者朋友有家族史,的确是比较容易得上此病的。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易发病人种。 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2)自身免疫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其机制主要在于,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

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可直接造成胰岛β-细胞损害,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导致糖尿病。 2、后天环境因素 (1)饮食结构 人们的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2)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造成胰岛素作用受阻,诱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诱发2型糖尿病。 (3)运动不足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抵抗增加,导致血液中糖分的代谢紊乱。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等。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运动和饮食控制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胰岛素的异常分泌和胰岛素抵抗两个方面有关。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使血液中的糖分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患病的几率更高,说明遗传因素对于糖尿病的发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如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以及长时间的久坐等,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这些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脂肪积累等,进而引发胰岛素分泌异常或抵抗增加,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也会对糖尿病的发病起到一定的影响。比如长期的高糖饮食、长期食用高脂肪食物、高龄、肥胖等都是常见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引发糖尿病。

2. 糖尿病的治疗措施 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治疗和改善病情。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糖尿病药物 主要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敏感剂等。胰岛素是糖尿病 患者必须依赖的药物,能够调整血糖水平。而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敏 感剂等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或改善胰岛素的抵抗性,从而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适量的运动能够增加机体对 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运动的种类可以是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也可以是力量训练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运动 之前应该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饮食控制同样重要,尤其是控制糖分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该减少 食用高糖食物,避免过度进食与饮酒。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很重要,应该增加摄入蔬菜水果、粗粮等,限制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针 对糖尿病的饮食,最好是咨询营养师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 自己的饮食计划。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多 个方面。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运动和饮食控制等。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 达到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病因及其药物靶点研究

糖尿病病因及其药物靶点研究 糖尿病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之一,其高发率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 重视。目前,约422亿人患有糖尿病,居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群中。即便在高收入国家,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是一种使得人体无法正常使用血糖的疾病,这是因为胰脏无法正常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失去了有效性或者身体制造的代谢可以降解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的化学物质已经快速消耗完毕。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病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和2型糖尿病。天生的1型糖尿病是因 为体内胰腺中的β细胞失去了能力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由身 体的代谢异常造成血糖无法正常使用所导致的。 1型糖尿病是由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β细胞所导致的。β细胞是负责胰 岛素和淀粉样多肽类激素的产生和释放的细胞。在1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统会误认为β细胞是身体的敌人,从而对其进行攻击,导致β细胞的死亡和无法正常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种疾病是由错误的代谢功能导 致的,导致身体无法正确的使用糖类。这通常是因为细胞会变得对胰岛素不敏感,从而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调节血糖的含量。此外,2型糖尿病也可以由遗传基因和 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 药物靶点研究 糖尿病的治疗通常需要用到针对血糖控制的药物,以及针对那些会影响胰岛素 产生和代谢功能的药物。目前,研究者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调节、胰岛细胞透过膜和葡萄糖转移的调节以及肠胃道激素调节。 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调节

研究者已经确定胰岛素受体调节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这类药物可以 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来促进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胰岛素受体激动剂可以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另外,还可以针对胰岛素抵抗来进行治疗,这是因为抵抗胰岛素的细胞无法正 常使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含量。研究证实,那些使用胰岛素素敏化剂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减少抵抗胰岛素的细胞数量和改善血糖控制。 胰岛细胞透过膜和葡萄糖转移的调节 胰岛细胞透过膜和葡萄糖转移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靶点。这类药物可以促进 细胞摄入葡萄糖,降低血糖含量。药物也可以抑制葡萄糖酸化酶,从而抑制形成过多的代谢产物。 肠胃道激素调节 肠胃道激素调节是新药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肠胃道激素能够调节胰 岛素分泌并影响肝脏中的糖新生。肠胃肽可以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提高排泄率如GLP-1类激素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症状。 总结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研究者的最新研究表明,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调节、胰岛细胞透过膜和葡萄糖转移的调节以及肠胃道激素调节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靶点。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重要的是及早发现自身的病情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糖尿病(diabetes)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大医疗难题,它是一种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患病可以导致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是死亡。许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是由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的。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糖尿病。 一、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该家庭中其他成员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此外,许多人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二、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胰岛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它由胰岛中的β细胞产生,

在帮助细胞利用葡萄糖时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胰岛素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口干、口渴、多尿、饥饿感、乏力和体重减轻等。此外,病人经常在晚上或清晨醒来上厕所,或者突然出现视力模糊或创伤时不易愈合等症状。然而,有时病人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也是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原因。 四、治疗方法 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建议首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改变不健康的饮食、增加运动和控制体重。如果不良生活习惯无法控制病情,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一般来说,药物治疗包括一些用于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胰岛素替代剂和药物,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药品的副作用。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发病机理与病因都很复杂,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血糖的发病、诊断及治疗机理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主要病理基础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导致的糖,水,蛋白质,脂,电解质,盐的代谢紊乱。 1、胰,胰岛,胰岛素 胰腺是人体的重要消化腺之一(其他四个消化腺分别是唾液腺——分解淀粉,胃腺——分解食物,肠腺——分解蛋白质,肝脏——分解脂肪),分为外腺和内腺,外腺主要分泌消化酶,帮助胃液消化吸收营养(主要是针对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吸收)还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内腺主要就是分泌胰岛素。内腺有一种β细胞,形状像小岛一样,所以又叫胰岛细胞,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胰岛素。这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类激素。当我们正常人吸收葡萄糖以后,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胰岛素就将血液中的糖份转化了能量,供我们人体保持体温或者运动消耗,然后将多余的糖份转化成糖元,储存在肝脏。 2、胰岛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 当我们的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比如白血球的错误攻击,就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不能分泌,这样就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糖份没有胰岛素分解,从而停留在血液里,形成高血糖。当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时,说严重点就是无法分泌胰岛素,体内胰岛素缺乏,只能依赖外源性的胰岛素补充保持代谢平衡,维持生命,这在临床上叫做Ⅰ型糖尿病。占整个糖尿病人群的5%左右,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这里强调一点,Ⅰ型糖尿病只能通过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来维持机体平衡,因为体内根本就没有胰岛素,所以吃任何药都不管用,临床上只能注射胰岛素或者做胰岛移植手术。9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Ⅱ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他们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并不少,有的甚至还偏多,可是他们的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也就是说不利用胰岛素去分解糖份,转化能量,这就叫胰岛素作用不足,临床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它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结果糖份还是不能转化为能量,不能被消耗,只能停留在血液里,最终结果还是血糖升高。 3、高血糖的症状 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原因是因为血糖不能被转化吸收,不能被消耗,血液糖份含量过多,肾小球滤出导致渗透性利尿。肾小球像个滤网一样,起过滤作用,将营养成分过滤保留,杂质排泄出去。可是因为血糖过高,肾小球滤出,也就是过滤网满了,多余的糖份就必须通过尿液排出去,(所以在空腹血糖高于9.0的时候,就可以在尿液中检测到糖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也就是尿中含糖,所以说糖尿其实是高血糖的一种症状。)这就造成多尿。因为多尿,人体内水分丢失过多,造成细胞脱水,就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的症状,糖尿病人的多饮多尿,不是我们正常的水喝多了,不得不尿的情况,而是尿的多了,不得不饮。因为大量尿糖的丢失,人体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也就是说没有糖份吸收,能量缺乏需要补充,也就引食欲亢进,食量增多。同时又因为糖份丢失,导致其他脂肪啊,蛋白质代谢紊乱,人体不能正常吸收营养,再加上多尿水分丢失,所以病人形体消瘦,体重减轻,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病程越长,症状越明显。但现在临床上,像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十分明显,这种三多一少主要出现于Ⅰ型糖尿病,我们知道Ⅰ型糖尿病只占5%左右,所以三多一少的人群并不是很多。而Ⅱ型糖尿病的这些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不会出现,这就与肾有关。正常情况下,糖分在体内被肾完全吸收,不随尿液排出,只有当血糖高过一定的值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尿液里,这个值称为肾糖阀。正常的这个肾糖阀值在8.8-9.9之间,肾脏病或者其他一些泌尿性疾病都会对这个值产生影响,而且多数老年人这个值也会相应增高,这个值增高,即使血糖很高也不会

糖尿病的症状、病理、病因及治疗

糖尿病的症状、病理、病因及治疗 一、糖尿病的基本概述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二、糖尿病的症状及病理原因 糖尿病常见的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病理病因中常见的病因有: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