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训激励我前行》 齐飞

《校训激励我前行》 齐飞

校训激励我前行

——导师论文

班级:14级会计4班

姓名:胡晨祺

学号:141922420

指导导师:陈思

摘要:我校的校训我能我行,意味着有勇气敢于担当;我能,意味着有能

力取得成功。我校将“我行我能”作为校训,旨在鼓励学生要增强自信,勇于

创新;苦练本领,奋发成才。当代太多的人对事物有着退缩,遇到些许困难就

会退缩。而我行,我能。恰恰符合现在的形式,让同学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时时

想起校训,有一种大无畏的魄力,不会在困难下轻言放弃。

关键词:校训我行,我能引导

正文: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

概括。沈阳城市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其“我行,我能”的校训不仅对

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具有积极影响,对学

生做人、学业、品质、人生价值等方面都提出了期待和要求,广大在校学生有

必要铭记在心,并努力成才。

某次在《中华励志网》上看到对校训一系列解释。“校训”名称来源于日本。中国古代有校训的原型,没有校训的明确名称。直到近代,教会大学出现

了英文校训(School precepts;motto for school discipline),随后中文“校训”名称引进。那什么是校训?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校训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校

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同时“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

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

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又承载了与

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和价值取向。

而我校的校训我能我行,意味着有勇气敢于担当;我能,意味着有能力取

得成功。我校将“我行我能”作为校训,旨在鼓励学生要增强自信,勇于创新;苦练本领,奋发成才。当代太多的人对事物有着退缩,遇到些许困难就会退缩。而我行,我能。恰恰符合现在的形式,让同学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时时想起校训,有一种大无畏的魄力,不会在困难下轻言放弃。

一、校训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校训作为一种校园精神支柱,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任何一

所学校要达到其校训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形成一种优良的教风,营造积

极向上、乐于奉献、宽容大度、团结和谐、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刻苦学习、

勤于钻研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与学的风气和浓烈的校园文化

氛围里得到陶冶,以形成一种稳定的、代代相传的良好校园文化风气。

1、对办学思想具有导向作用。

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学校理应在实现校训所示的办学理念在其

行为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思考,就如何实现校训所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进

行运作,整个管理层都应该在每一项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始终如一地进行贯彻。

校训的内在特征,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的形成,自

然会具有规范该校师生的行为、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期望

与要求,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校训是学校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集中

体现,体现了大学的独立思想、精神追求和历史使命感,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

念和教育思想,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活活动,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

学校服务社会功能。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起一个主导

和方向作用,而且校训这种作用的体现是潜移默化的,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

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从而表现出导向性的特点。

2、对制度文化具有引领作用。

学校为切实实现办学目标和达到培养标准,在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

过程中必然地会制定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和管理制度,而这些学校规章和管理制

度在其制订的过程中是不能脱离校训要求的,是应该为实现校训理念服务的,

因而校训对学校的制度文化也就有了其独特的规范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师守则》、《学生守则》等都是校训在制度文化化方面的体现。学校对

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牢牢把握住校训这一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立完

善的制度,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目标。

3、对管理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校训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的,同时对学校的教职员工也有一个规范和引导

作用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在管理过

程中为了实现校训所示的办学理念,都必须做到正人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首先进入校训要求的境界。只有

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以校训为核心文化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才能整体提升

校园文化品位。一所学校其校训一旦形成,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普通的教

职工都应该时刻以校训所示的理念作为自己各项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形成校训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一种浓

烈的管理文化和育人氛围。

4、对校风、学风、教风具有引导作用。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形成良好院风、校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学

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校训作为高校建设优良校风而制定的准则,对教风和学风起着引导作用。

同时,有明确的目标,才会对本校师生的教与学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校训充分

表达了办学者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他们希望求学者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

二、校训对在校学生的激励作用

这是从校训的内容上看校训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的校训,其落脚点和激

活点都应该是学生,因为校训就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校训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其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对学生人生态度具有指导作用。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其独特

的作用。言简意赅的校训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蕴涵着高尚的道德追求,深刻

的哲学思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辟的治学之道,它闪烁着真理和智慧之光,

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有着持久的教化和影响。首先, “明德”告诉我们做人应该

以德为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校训把做人放在了最最重要的地位,指引着学

生做合道有德之人。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成材的关键。只

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具备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专门的技能才能立身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

2、对学生成长途径具有激励作用。

校训的教育功能还表现在对学生敬德修业途径的引领作用。校训文字极其

简短,但内容宏括,既明确了学生成长的目标,同时还明确了学生成长的途径,只要各学校采取适当的措施给学生或以指点、或以明示,让校训理念深入学生

心灵,内化校训理念,学生将从校训中受益非浅。“博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治

学要求。学习是刻苦钻研的过程。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变化无常,令人目不暇接。个人的学习能力总是有限的,只

有不断吐故纳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博学”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掌

握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理论。

3、对学生的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培养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期待承担社会责任。校训具体地昭

示了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人格,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拥有的人生追求。

校训是学校传统的表露,是一种方向性的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好的校训,是

良好校风的“催化剂”。

“自强”首先要求自立,确立靠自己不靠别人的观念,与一味依附别人的

奴化心理彻底决裂,与依赖别人恩赐的侥幸心理划开界限,把争取个人利益和

幸福,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自己的利益自己争取,不求别人代办,不求别

人恩赐。“自强”要求的自主,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强”必然也会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也就是自己激发自己的积极性,自己作为自己的动力源,自己开动自己,

自我发动。无论是自主还是自信,必然要落脚到行动上,落脚到积极奋发向上

的人生态度上,落脚到充满希望、精神激昂的人生开拓中。有为的人生哲学,

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开拓行动,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才是“自强不息”

的真正含义。不悲观,不颓废,不自弃,调动自己整个生命中蕴含的活动能量,去进行人生的创造。

“有为”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成才期盼。学校希望学生以后能在实践中得

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样才不辜负家庭,

社会,国家对大学生的期望,同时“有为”也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4、对师生的行为具有自律作用。

大学先进文化是大学躯体的脊梁,是大学生命必不可少的根基,大学先进

文化往往反映在校训当中。校训是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导下提炼出的用以指导师

生思想与行为的准则,并连同校风等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向社会展示的“文化名片”,是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广大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文化标签和共同的文化模式,对师生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校训对师生来说既是面镜子,更是面旗帜,大家努力实践之,以此律己,以此示人。

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明德博学,自强有为”对我们在做人、学业、品质、人生价值等方面有很大的期待和要求。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应该铭记校训,努力成才。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够成才是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铭记校训,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开始。注重道德培养,虚心向学,自强不息,努力成才,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做贡献。

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仅从本质上讲是该校甚至是学校所处的那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从功能上讲,校训对内影响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方向,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校训激励我前行

校训激励我前行 校训的产生是由于学校对我们学生的一种希望,希望通过校训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修养提高一个境界。校训是学校的精神的凝练,是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激励和劝勉全体师生的行为标准,它犹如一面旗帜、一只号角,指导着我们不断前进。无论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名牌大学还是普通的高校甚至专科院校,都有自己独立、独特的校训。而且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候,学习校训几乎成了一门“必修课”。校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要求,但更是一种希望,希望我们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自己以祖国的未来为己任,为国家贡献出我们沈阳城院人自己的力量。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听说校训是在体育馆里,军训时的第一次讲座。“我行,我能”多么的简约与大气,一下就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原本以为只是简单地激励语用来增强自信的,其实并不然。听到于存雷校长形象生动的跟我们解释到: 我行:意味着我有勇气敢于担当; 我能:意味着我有能力取得成功。 我行,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树立自信、敢于担当。有信心去挑战未知的领域,充分利用身边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敢于承担自己身上应有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我能,就是要用心做事,果断行动,敢于成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行我能”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上的主张,也是学术、实践上的主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不仅要“我知我懂”,还得“我知我会”,既要知道是什么,又要知道怎么做,做到“知行合一”。牢记校训,是牢牢树立一种做人的信念。 此后校训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做人要有自信,要有目标并不断坚持。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只要我用心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困难只是我走向更加辉煌的一个阶梯。只有困难越多,阶梯才会越多,我也才能走的更高。校训作为一句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我行,我能”告诉我要增强自信,再塑自我。 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成功,缺乏的不是机遇和才能,而是相信自己、大胆尝试的自信与勇气。很多时候,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多走一步,多拐一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文明”这一词的“意义精确地或几乎精确地等同于…文化”?。[12]如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 文化》一书把文化与文明连在一起,他说:“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 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如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的《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1951)和克拉克(G. Clark)的《从野蛮到文明》(From Savagery to Civilization,1946)均持这一观点。美国学者巴格比也认为,在19世纪,英法两国把“文化”与“文明”视为同义词。“然而,总的来说,在最近几十年里,在英法这两个国家——尽管英国更甚于法国,有以…文化?取代…文明? 的倾向。”文明“似乎指一种较高级的,较发达的文化形态,或者较 特殊地指城市文化。”[14]在英法等国,比较喜欢使用“文化”一词,虽然他们也曾经使用“文明”一词。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在20世纪之前,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

《校训激励我前行》(学习内容)

校训激励我前行 班级:建筑学一班姓名:孙显魁学号: 161607102 指导教师:李文佳

校训激励我前行 摘要 开学以及已经三个月了,同学们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唱校歌、开班会等方式对校训也有所了解,但是对校训精神的认识还需更加全面、更为深入,践行校训精神的前提是要知道“我行我能”的涵义,只有自己亲身领悟到“我行、我能”的精髓,树立信心,才有勇气敢于担当,有能力取得成功。“我行、我能”永远是城院人秉承的理念,永远是激励城院人前行的力量,是城院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信奉的道德规范。“我行、我能”是城院人高尚品格、不懈追求、崇尚美德、宽厚谦和的体现。“我行、我能”是城院人深厚内涵与文化底蕴的展现,促使我们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营造洋溢道德美、人文美的城院文化。四字校训含义深远、意蕴无穷,体现城院人所崇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操,博大的襟怀气魄,宏伟的境界追求,丰厚的文化底蕴。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一所学校的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也是时刻激励我们成长的标杆。城院精神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激励着学子的心灵,而且影响着每一个学子的行为。也正是城院的精神,“我行、我能”的校训引导和感召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现在的我通过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自己的梦想夯实基础! 关键词:校训担当信心激励

校训激励我前行 我行,意味着我有勇气敢于担当;我能,意味着我有能力取得成功。 我行,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树立自信、敢于担当。有信心去挑战未知的领域,充分利用身边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敢于承担自己身上应有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我能,就是要用心做事,果断行动,敢于成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行我能”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上的主张,也是学术、实践上的主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不仅要“我知我懂”,还得“我知我会”,既要知道是什么,又要知道怎么做,做到“知行合一”。牢记校训,是牢牢树立一种做人的信念。只有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勇于创新,苦练本领,奋发成才,目标和理想才会闪出耀眼的光芒。我行,因为我能! 我怀着懵懂的思想来到了绿岛,来到了沈阳城市学院,来到了这个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但是三个月前呢,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跟三个月的假期“玩命”,我们在无限的放纵自己。我们在肆无忌惮的释放高考的无尽压力。培根说过:“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时间也会抛弃你。”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是我们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们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们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总结做的好的地方,反省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想想古往今来的伟人,谁不是经历过无数的磨难,谁不是历尽千辛万苦,谁不是在一次一次的跌倒之后又顽强不屈地站起来,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坚强地站起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拼搏,展望属于我们的未来。 时光荏苒,在接近半年的学习中,从稚嫩到成熟,从生涩到大方,年轻的我是如此的幸运,在绿岛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长,更收获了人生宝贵的经历。校训乃一校之魂,是学校精神的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及行为习惯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校训“我行、我能”

留一点快乐给自己作文500字

留一点快乐给自己作文500字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 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 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 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人名、地名、校名。 【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强调考生要关注自我——在对“自我的反思”中考查学生的写作 水平。文题能够引发考生对人生的思考,对情感的体验,既着眼于考生的情感经历,又 引导考生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给了考生关注自我、思考成长的空间。 作文题目相当简洁,要求考生必须写“自己”,必须以第一人称来写,无论选什么材 料,确定什么主题,都要围绕“自己”来写,表现的主题都是与“自己”有关的。对于半命

题作文,所填充的内容往往是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题目提示语中的“留点清醒、梦 想、责任、微笑……给自己”已经给了考生一些写作上的启示,拓宽了考生的思维。具 体构思时,我们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来打开思路,要留什么给自己?为什么要留这个给 自己?留这个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多问问多思考,会大大 开拓写作的思路。由于文题关注的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成长中的考生独有的内 心世界,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努力写出个性、写出自我。 留一点微笑给自己 每当有人向我露出灿烂的微笑时,我就会快乐。因为我明白,他也把微笑送给自己。的 确,在现实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何不留出一点微笑送给自己呢? 把微笑送给自己,就会为自己擦洗伤痛。在生命之旅中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风度,失败 与挫折,仅仅是一个记忆,只会使我们更加成熟。带着伤痕给自己一点微笑,才是人生的又 一份精彩。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校训激励我成长

校训激励我成长 谛听“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 教育学院 11级学前教育

谛听“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 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短小精炼,贯通古今,融汇现代,每一则校训都寓意深刻而隽永。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支柱,必将开启每个人的智慧、懂得主动追求真理、转播知识弘扬文化,担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在每一所校园里,校训就如同铭刻在师生心中的指路灯塔,犹如给予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力量,共同激励和劝勉着每一位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 我身处在已有六十载历史洗礼的知识殿堂——山东女子学院的校园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传承着儒家的优秀文化。在泉城这座历久弥金的古老城池中,聆听潺潺流水声,侧看棵棵垂柳,在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辛勤耕耘、奋力的拼搏,开创了女子学院的华美诗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 “坤德含弘”,出自《易经》“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德”,女性如大地之博、承载万物,崇尚美德、宽厚谦和。“含弘”,无所不有的包容和仁爱精神。大学的责任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我校致力于提高在校师生学子的素质、操守和境界,弘扬崇高的操行和道德修养,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之长,兼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树立我校优良的学风、校风。 “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追求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尚美”,崇尚秀外慧中之美。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倡导学生在校不仅只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自己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日臻完善,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在女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洋溢道德美、人文美的女院文化。 谛听“校之魂”,含义深远、意蕴无穷,让我们作为一名女院人懂得所要追求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博大的襟怀气魄,成为鞭策我们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无限动力!

留一点记忆给自己

留一点记忆给自己 风吹落如花般碎碎的流年,总有一点记忆是自己梦途中最美的点缀,成长路上留一点记忆给自己,推开记忆之窗,总能看到美丽而熟悉的风景。 推开第一扇记忆这窗,那是幼时的风景。 外婆家旁侧老樟树下的空地,那星汉满天流萤飞舞的夜。我和邻家小孩从裤兜中掏出早已准备的透明瓶儿,拿着蒲扇,穿棱在平地上的凉床间,捕捉小星星的飞萤。流萤忽上忽下,忽明忽暗,嬉戏地飞舞着。天真烂漫的笑声和着清亮明洁的月光绽放。 幼年的月光下,微微摆动的樟树叶享受着抚摩,憩静憩静。 儿时的月影中,留一点童真的记忆给自己。 推开另一扇窗,那是小学的风景,承载了我多少美好的时光。 夏天的体育课,和朋友坐在单杠上聊天,头顶是繁盛的木棉,旁边是苍翠的古榕。凉风习习,带来鸟儿的呢喃和桅子花的清。闭上眼,猛然觉得生命就该美好如斯。 还有老师带我们栽种的小番茄也未被流年带走。其间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已全然忘却。而那绿叶间摇曳的小番茄,依然在记忆中红得发亮。 打开记忆之窗,总能寻得昔日笑颜,躲在云端向我微笑。 童年的汗水中,留一点充实的记忆给自己。 然后,我打开那唤作“现在”的窗。 凤凰花已经绽放出云蒸霞蔚的景致;落英缤纷着也在路边弥散开一片火的海洋。 友谊的海洋,有了你让我的生活更加如意。是你看到我因饥饿而流汗和痛苦的表情。为我送来饼干和水;还是你在我受伤时,为我的伤口涂上药水。是你坐在礼堂上,为在台上演讲的我助威鼓励;还是你为跑道上的我加油鼓励。 现在的校园里,留一点友情的记忆给自己。 当我看到这些记忆的景致,不免忧心:这盛开的记忆之花会随着时光流转凋谢吗?那关于我们班级的美好瞬间,如段赛,班会,校运会,春游,踏青……都会遗失在记忆的角落里?不!不会!因为那记忆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那情已融入我的血液,深入我的骨髓。当我打开记忆之窗,必然觅到几许笑颜浸染点缀我的人生。 在成长的路上,留一点记忆给自己,让我在道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把成长的长径点缀的花香弥漫,让穿花拂叶的我们,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评语:作者非常聪明,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选取三个人生片段“幼时”“小学”“现在”,紧扣“记忆的景致”,回忆往事,抒写情感。 最后两段文字跳脱了一般同学简单的总结,能转入对“记忆是否会遗失” 的思考,巧妙化用冰心的文字,不但扣题,而且升华了文意。 留一点舞台给自己 昨夜星光璀璨,无尽的夜空,浩瀚的银河,全是星儿的舞台,仿佛看到,闪烁的明星在舞台上,不停地旋转…… ——题记

校风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对某种道德价值和愿景的追求,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几种表述,是用来激励本校师生行为发展的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富含处事明理陶冶情操等人文精神,换言之,大学校训就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校风是一所学校在校训的指引下,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 校训于校风是共生同源的概念,他们的实质都体现了大学精神。校训是校风的源泉和灵魂,校训引领校风建设的方向,同时校风体现着校训的功能。 作为一名西工大学子,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校风校训,传承校风校训所蕴含的精神。“公诚勇毅”校训,“公”,即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即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即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即毅然果决、坚忍不拔。“公诚”定为人处世准则,“勇毅”明探求真理精神。“三实一新”校风,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已经成为西工大人共同的价值理念。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工大校风校训所蕴含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公”教育我们为人处事要出于公心,站在国家的立场,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立场,要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待人接物要公正、公平,诚实、谦逊。要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定为人类崇高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诚”,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意谓真心实意,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要热爱祖国,热爱母校,尊敬师长;走入社会要忠诚报国、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也正好体现了我校“三实”校风。“勇”,是一个人的精神。意为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敢坚强。教导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敢为人先,面对挫折和失败,乐观自信,具有锐意创新、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精神情操。“毅”,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意为坚决,刚毅,有坚强的毅力。教育我们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学习,要持之以恒,自强不息,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地努力。 在工大校风校训的熏陶下,工大学子都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校风校训所蕴含的精神。在人生的旅途中,工大精神将时刻以我们为伴,激励我们前行!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⑴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区别: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 文化-人:人是文化创造者、获得和享用者,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 文化-社会: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对实践产生影响 ⒉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有什么特点)

⑴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 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⑶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A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的。 ⑷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⒈文化有哪些形式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⑴(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⑵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⒉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社会生活包括哪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P10 ⑴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⑵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 定一定的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 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⒈为什么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⑴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 ⑶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⒉为什么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⑴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⑵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 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五年级作文】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五年级作文】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成功,令人愉悦;成功,令人兴奋;成功,令人快乐。但是,成功也会让我们自满, 只有留一点清醒给自己,才会让我们取得更多的成就。 “沙,沙,沙”教室里正在进行考试。我一路顺利,很快就答完了题目。我心中信心 满满,只等收卷。 第二天,老师准时走进教室报成绩。我居然考了第一!我心中一阵窃喜,好像吃了蜜 一样甜。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在我心中退去,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随后的几天,激动、兴奋始终萦绕在心头,让我的心不能专注,只惦记这那次考试。 不知不觉间,我的作业质量下降了,字迹也潦草了,可我始终没有发觉。渐渐地,我连上 课都打不起精神了。我心想:反正上次我语文第一,下次肯定也不会差。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时间过得飞快,马上就到期中考试了。我心中并不怎么在乎,心里想:“我语文不是 一直都很好吗?用不着那么辛苦的复习。”可是,等到试卷发下来后,我才意识到太晚了。很多题目我都不会,语文背诵也背不通顺了。好不容易等到了考试解释,打开语文书,我 才发现好多题目答错了。果不其然,我的成绩大幅“跳水”,看着那些以前不如我的同学 都得到了好成绩,我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这次考试对我来说是个打击。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我下决心好好复习,迎头赶上。这次失败把我从骄傲自满中拉了出来,让我清醒了起来。 成功无疑是令人开心的,但是在开心之余,我们要留给自己一点清醒。相信大家都听 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吧,正如这句话中所说,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我们的前路还很漫长,不能只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就丢掉了清醒。只有留给自己一点清醒,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只有留给自己一点清醒,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明与文化

浅析“文明”与“文化”联系与区别 【摘要】:“文化”和“文明”既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又是两个多元的概念,要想获得一个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的文明与文化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总结各种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解释,将两者加以比较,明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运用这两个概念,并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和文明的理解。因此,本文只是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文明化与文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概括,并以此为视角来对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明文化联系区别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 ,“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要想深入细致的了解它们,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概念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总结。 一、文明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1、基本概念 对于“文明”一词的出现时间,国内外学者莫衷一是,但从整体上看,西方学界对文明的概念内涵有着基本相通的理解,即都将文明理解为与蒙昧、野蛮相对的,表征人类历史进化状态的概念。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明的解释为: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表述,文明就是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这里我们主要采用马克思的说法。 2、特性 (1)从创造性方面而言:文明象征的是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打下的印记,是人类自己创造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2)从进步性方面而言,文明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果,指的是一种积极的文明成果,具有能够推动社会和人自身朝积极方面转化的功能,如果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对于自然和人是一种消极成果的话,那就不是文明。 (3)就变化性方面而言,我们说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而且这种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综上所述,文明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变化性三个特质,正是这些特质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1、基本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这样说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的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科教文卫等意识形式。 2、特性 (1)就其社会历史性而言: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单个人所创造的,而是出于复杂社会关系之中的所有人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全体人辛勤劳动的社会财富的总和。 (2)就继承性而言:文化虽然具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点,但是,文化的这种历史特性并没有使文化完全脱离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大道。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凭空而产生的,它总是在前人积累的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在前人所累积的文化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后一种文化是对前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站在前一种文化的肩膀上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 (3)就其功能性而言:文化也具有文德和教化的功能。由于文化归根到底是人们生活

“校训指引我成长”演讲稿

校训指引我成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校训指引我成长》当今世界,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校训,同学们,您们知道我们学院的校训吗?那就是: “德行大道,技承天工” 校训,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育人坐标,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学校教育目标、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校训乃一校之魂,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取意久远,又有深刻涵义,充盈着现代精神,体现了我们九江职院特有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内核。 “仁者无敌、德行天下”是古训,我们学校取其精华和要义,在于鼓舞激励我们的同学勤奋学习,加强修养,成才成功。“德行天下”,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做小事靠智,做大事靠德,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教育方针第一位是德,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是德育,作为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品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对人生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德行天下,大道无边,要靠良好的品德素养赢得事业的成功。其实人的道德问题说到底是“做人”的问题,做人是道德的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一个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的人,一个不会合作、没有团队精神的人,又谈何学业、事业的成功?有德无才是庸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学校以此为训教导我们正是让我们要以德为本,时刻不忘保持自己的德行。

“技承天工”出自明朝《天工开物》一书,外国学者称《天工开物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践。校训教育我们要从技术方面继承古人的大智慧,并立足专业,发挥专科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精湛的技术是靠不懈的学习和勤奋的实践锻造出来的,难在实践、贵在实践、成也在实践。如果不付诸于实践,再端正的态度,再雄厚的实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根浮萍,永远不会转化为成果。唯有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把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技承天工”,继承的不仅是古代先贤刻苦钻研学问的精神,还有实践出真知的态度。 “德行大道,技承天工”的校训是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大旗,其要义“行人生之大道,承精湛之天工”诠释了我校为社会培育仁人志士、为军工铸造技术精英的使命。“立行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各位同学们:让我们踏着青春的脚步,用“重德”的品德,“实践”的精神,“求实”的干劲,“创新”的思维,来充实我们的大学生活,来迎接我们崭新的明日工作与事业!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九职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国旗下讲话稿――铭记校训,砥砺前行

高中国旗下讲话稿――铭记校训,砥砺 前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一年级423班的铁未希,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铭记校训,砥砺前行》。 进入一中,在军训时就通过讲座学习了学校校史和校训。两个月的学习和生活,我对校训的理解也渐渐加深,而这都源自那一幕幕践行校训的感人故事。 每天在公交车上,总会看见一群身着绛紫色校服的高中生立于车厢内,他们像说好了一样,将座位空出,让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又或有同样衣着的学生,刚刚将沉重的书包放于空闲的座椅,却又眼见着有老人上车,迅速起身,将书包背好,扶老人至座椅,然后又立于其旁,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犹豫。这样的绛紫色也不失为公交车上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不失为校训中“敬”的最好阐释了。做事严肃认真,不苟且;对人恭敬,尊重。 至于“勤”,我想一中的学生干部们已将此完美的演绎了出来,每当其他同学在课间稍作休息时,学生干部们便穿梭于校园各处,为工作而勤。先前还在教室中与同学讨论题目,下一刻,便冲进了办公室向老师汇报运动会的组织情况。又一转身,却又见其出现在操场中央,向着学生科或教务科的方向奔去。然后,又气喘吁吁地抱着一大堆资料,赶在上课铃响的前一秒踏入教室。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学校的日常考核才能落实。勤劳的学生干部们我为你们点赞。同时,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们还应该秉承“公”的精神。办事要公平公正。当朋友犯错误时,更是应放下私

情,公正处理。不能因是自己的好友,便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做到了“公”,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 再说到“勇”字。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勇”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勇猛,果敢无畏,代表着为国为民英勇奋斗。而在当今社会,“勇”可能并不需要我们拿起“武器”去与人厮杀,而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学习中勇克难题,迎难而上;在生活中勇与面对困难和挫折。 校训是砥砺之石,必将滋养我们成人成才,卓越发展。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校训激励我成长励志演讲稿

校训激励我成长励志演讲稿 School motto inspires me to grow up 演讲人:JinTai College

校训激励我成长励志演讲稿 前言: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本文档根据题材主题演讲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您们好!接下来我给大家演讲的是《校训,赋予我力量,指引我成长》。 正文: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感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的温暖,顿然,一股带有精神力量的暖流融进了我的血液,全身充满了斗志的力量。那是校训,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一位学生的力量源泉,我们学校的校训:德才兼备,学做一体。 金闪的八字真经,赋予了我们力量,但仰望蔚蓝的天空,满是迷茫,究竟要如何才能施展出那股力量,指引我们达到成功的彼岸呢? 人无志,则无岸。翻阅泛黄的文载,古人早有一云:有志者,事竟成。即是说,一个人要有志,任何事都可以水到渠成。而相反,一个人若不立志,欲坐享其成,白日做梦,事必败,生活终将困苦潦倒,人生既毁于一旦。当今社会,想要成

功,或许需要点天分,可能还需要凭借点运气,但无论如何,志向是必不可缺的,有谁是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最终却能登上成功之巅的呢?这简直是在天方夜谭。可见,成功的第一步,立志是重中之重。 无苦志,则无岸。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虽有志,但若止步不前,也难于越鲤鱼龙门,成就人中龙凤。要想将志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必须就要以血汗为养料,以汗水为激情孕养它,哺育它。在苦的品味中我们要汲取营养、汲取经验、汲取智慧,精勤不怠,厚积薄发,不是为了吃苦而生,也不是为了失败而来,成功来源于自身的奋斗,拼搏。这才是人生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千古动听的名言,聆听着成功对我们的呼唤。 无强志,则无岸。观阅《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只有这样,才可迈着沉重的步伐,踏着坚定的足迹,向这繁华的世界迈进,寻找理想的航标,不断跨越,直到成功的彼岸。生活如海洋,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即使我们身体存在缺陷,但我们的天空依然散放出迷人的光彩,我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志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校训精神 激励我一路前行

校训精神激励我一路前行 杨善林 我高中毕业做了10年农民与建筑工人。1978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完成本科、研究生的学习后,便留校任教,是“土生土长”的合肥工大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合肥工大的文化氛围,是“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的校训精神。 合肥工大创建于1945年,工业救国是当时知识分子面对积贫积弱现实的共同追求,也是“厚德”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培养严谨笃行治学态度的“笃学”,培养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崇实”和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的“尚新”,就成了应有之义。 告别工地走进校园时,改革开放大幕刚刚拉开。那时候,老师给我们讲的最多的是工业兴国的时代使命和神圣责任。无论是在教室、实验室还是图书馆,老师们崇高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给满怀理想的我们树立了言传身教的榜样。 至今还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设计是“计算机辅助图书馆管理系统”。当时,计算机在国内刚刚开始初步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几乎是空白,一切只能从零摸索。指导老师李玉庆和时任学校图书馆馆长的程世宽教授,对这个课题非常支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这项设计后来获得了安徽省图书馆协会一等奖。在整个过程中,李玉庆和程世宽两位老师体现出的“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精神,让我难以忘怀。 开车去加油站加油,到达指定刻度后加油枪就会自动停止,这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30年前,我读研究生期间参加国家“六五”计划攻关课题——“自动化流量控制系统”研究时,还属于“硬骨头”。学校里没有实验条件,指导老师就带着我们泡在合作单位做实验,没日没夜。当这套以单片机技术为基础的国内第一代产品成功之后,我们更体会到了工业报国的责任。 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留校工作之后,我深知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深刻地影响学生。20世纪90年代初,网络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1992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安庆石油化工总厂计算机辅助管理及生产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公开招标。我那时刚刚从德国进修回国,知道这样的项目对于民族工业的意义。我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四处张贴海报招募团队人才,迅速进行技术方案准备,投标书中的网络图,都是我和师生们趴在木板床上一点点画出来的。 轿车整车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轿车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我带着课题组的师生们,在奇瑞汽车公司边上租房子,吃住都在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构建了有特色的轿车整车开发系统的基础平台,建立了合理的轿车整车开发过程分级优化与决策模型和信

对文化文明和艺术的界定

对文化文明和艺术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对文化、文明、艺术三个词见得很多,讲得也不少,似乎不存在什么认识不清的问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很少有人自认为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什么艺术,但真要准确地表述这三个词时,却又显得很没把握讲准。这三个词对于一些高层学者,特别是一些哲学家来讲,又是他们热衷研究的对象。遗憾的是大家看法纷纭,各执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读,大家难以取得共识。 笔者是学理工的,虽未从事过专业性的文化工作,但酷爱艺术,自认为自己对这三个词还是略知一二的。自从1990年当选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后,分工主管文教卫体委员会,连续三届十五年,经常要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有关文化、文明和艺术问题。随着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后来又提出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新概念,深深使我感到知识的贫乏,许多问题说不清讲不准。特别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要贯彻践行,自己连什么是文化都说不清,怎么能行。为此对这三个词进行了长时间地研究,也陆续地写过一些文章,至今仍感到不完整、不准确,仍有探讨的空间。因近期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较多,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完善,现整理出来,作为近期成果和大家分享。 关于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的意识通过行为的表现。这些表现包括:人的意识反映、智慧表现、情感表达、生存生活形态、美与好的追求及理念的集合。具体地说人一切有意识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衣食住行)、生产活动、艺术活动、社交活动、祭祀活动、礼仪活动、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遗址、遗迹,皆属文化。文化既具有普世价值的共性,又有时间、地域、民族的差异性。其共性取决于崇尚科学,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特征,其差异性取决于

(完整版)文明与文化的异同civilizationandculture

Civilization is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 and the system of rational society. This concept is contract but also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wo aspects-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From the former one, civilization means all the develop that culture gains as well as well-behaved life style, showing the level that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has reached. However, if you see it from the latter perspective, civilization only is the one human use to describe the contrary side from barbarous society. There is also a new definition of this word nowadays. “people with specific spacial and temporary connection own the city architecture and scripture; the same civilization contains of several similar types of countries and races; civi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politics, economic and culture, of which culture is the soul. ”That can explain why some countries was invaded or even conquered but their civilization got passed generations. Civilization also contains of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art. Most of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re i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Like I mentioned in the definition before, civilization is superior to culture, which means culture is part of civilization. What’s more, that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s subject to different attribute is also another popular theory. As Alfred Weber, one of Germany culture socialists, once sai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s that civilization is the one which be “invented” while culture is the one that be created. The former one can passed from one race to another race but doesn’t lose its specialty; it can pass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generation but doesn’t lose its function. So all the things like nature science and material tools can be seen as civilization. But culture is created by human so it is the racial appearance of a specific time and place where can only persevere its original essence. Anyone who from other places want to copy it from past, they will lose its original essence. Not only the scholar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but also some from Japan who held this kind of theory. They believe that civilization is material while culture i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an be spread while culture is cohesio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