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

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实施方案

濉溪县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一月

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实施方案

根据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结合百善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均衡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实施“1256”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一个目标,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镇为目标;两张名片,打造物流百善、食品百善;五个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六大产业,发展物流仓储业、优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禽加工业、铁矿石采选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达到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0%,达到6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3000万元;招商引资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达到4500元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实现应保尽保,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85%,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一)规划编制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发展”的原则和“县乡一体、城乡统筹”的要求,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示点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

1、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体系,编制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2、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品市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进教育、卫生、饮水、环境等居民生活条件。

3、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试点村的整体规划。

4、完善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

(二)产业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四大市场、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1、整合建设资金1000万元,完善园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2、利用资源、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小商品市场、农资市场、粮油市场、菜市场四大市场。

3、抓住国家投资5.4亿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鲁王、谷王、华瑞生产规模,加快福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3000万只鸡项目建设速度。发展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叶刘湖、青卫、前营等村发展优质小麦16万亩和优质高蛋白大豆10万亩;马乡、苇菠、龙桥等村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3000亩;前营、桥头、道口等村发展黑糯玉米种植亩;张庄、百善等村双孢菇种植24万平方。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家。

4、依托百路物流和粮食仓储中心,打造物流园区。扶持壮大百路物流,使其建成皖北最大的物流基地。引进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企业入园,完善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功能体系,把粮食流通中心建成集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粮食市场。发展粮油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和粮油超市,推广连锁店、配送制和超市等现代化商业形态。

5、加快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和水面治理工作,争取上级资金,修建环湖公园,铺设环湖道路30公里,沿湖种植花草树木,建设特色养

殖基地,发展集旅游、垂钓、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打造生态旅游园区。

6、在现已初步开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建设柳孜大运河遗址和柳江口码头遗址保护项目,打造遗产保护园区。

(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重点是推进镇村道路、水利、供水、能源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百善小城镇功能。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1、高标准新建“村村通”公路26.4公里,改建9.3公里,总投资759万元。

2、新建改建大沟桥5座,总投入125万元。

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20户,总投资126万元。

4、配建农村能源服务站点12个,总投资37.20万元。

5、申报龙桥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万亩,总投资600万元。

6、申报建设百善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7、建设黄新庄和丁楼村两个试点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450.6万元。

(四)公共服务建设

按均等化原则,健全覆盖全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与优生优育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运行机制逐

渐完善。

1、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投资1360万元,重点建设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百善中心小学、徐楼中心小学。改扩建四所中心学校的学生餐厅、师生宿舍楼、教学用房、教师周转房、水冲式厕所、体育场地及校园绿化。在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建四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两处教师周转房。

2、抓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建设集多功能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文化培训室、文化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文体广播站。投资50万元,在镇中心建设灯光篮球场一座。

3、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投资45万元新建中医综合楼500平方米。投资25万元,建郭屯村、丁楼村、李庄村3个村卫生室。

4、筹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个,投资240万元。

5、筹建百善广播电视站,提高无线电视覆盖率。

6、筹建百善体育活动中心,投资100万元。

7、改扩建计划生育服务所,投资40万元。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建立就业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1、建设集办公与培训为一体的“六到位、十统一”标准化的镇就

业和社会保障所。

2、投资750万元,筹建规模400张床位的综合性敬老院1所,完成一期工程,新增床位200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1%以上。

3、投资270万元,在百善殡仪馆筹建一座办公楼。投资80万元筹建一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

(六)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生态百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土地复垦和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工业园区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人工造林548亩,新建绿色长廊工程60亩。农田林网建设计163亩。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环境监管,保障饮水安全。

(七)建设用地置换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土地流转,有效利用土地。

1、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在百善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450亩。

2、积极协助申报南沱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元,其中国家、省级投入50%。经过对采煤塌陷、沉降的治理,可使数

千亩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3、经过对雁鸣、田庄埠、前谢3个空心庄治理,完成建设用地置换400亩。

4、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百善是全省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54个试点镇之一,是淮北唯一试点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引进市场化机制,经过流转,积累小城镇建设资金,改进城镇面貌,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具体工作,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并设立规划组和项目推进组,分别负责项目规划和跟踪服务,主动和上级项目主管单位对接,推动项目顺利实施。镇直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加强工作的配合和协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广泛宣传发动

按照镇委、镇政府的总体安排,各单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重点帮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宣传报道,营造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细化序时进度,硬化工作措施。将其列入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目标,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任务落实,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附件: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项目实施表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文章来山课件w w 5k J.cO m文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会议精神和X办字(2015)XX号文件精神,切实改善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五年完善巩固”的总体要求,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明确治理任务,完善体制机制,规范治理操作,保障治理费用,严格督查奖惩,加强领导指导,全镇启动,全民动员,攻坚克难,埋头苦干,使全镇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村成为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农民幸福家园。 二、推进目标 一是2015年,全镇全面铺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所有村庄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普及卫生公约,在所有村庄张贴并组织宣传和实施,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自己动手、清洁家园;明确农户是农村生活垃圾

源头分类治理责任主体,保洁员是村庄保洁主体,村组理事会是监管实施主体。到2015年末,村庄层面生活垃圾治理必须的设施,实现全覆盖;镇级层面治理设施、环卫队伍及治理运行机制,实现70%覆盖;公路、河流、景区、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实现“零垃圾”全覆盖。二是要建设镇、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构建农村环卫队伍。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治理。四是到2017年底,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人管事”、“有办法干好事”,全镇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通过县级检查验收,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到2019年底,全镇所有村庄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常态,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较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三、实施步骤 (一)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为宣传发动、全面铺开阶段 1.2015年2月至5月:制定方案,宣传发动。重点围绕“四个一”,广泛发动群众,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建设、人人参与垃圾治理的良好氛围。通过全方位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发放一封倡议书。印制《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幸福家园》、《垃圾分类处理》等各类倡议书发放到每家每户,倡导广大群众争做环境整治的宣传者、推动者、引导者和监督者。设置一个宣传栏。各村在人口密集地方要设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作者:————————————————————————————————日期:

XXX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 方案 云南城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XX县供水一体化实施 方案设计 设计单位:云南城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资质等级:市政行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证书号:A253001102 项目审定:梁小猛(给排水工程师) 项目审核:梁小猛(给排水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邹兴铭(给排水工程师) 设计人员:邹兴铭(给排水工程师) 李冰(给排水工程师) 王晓辉(给排水工程师) 梁毕刚(给排水工程师) 杨道春(电气工程师) 杨波(建筑工程师) 胡艳玲(结构工程师) 概算人员:宋怡云(高级经济师) 马云山(经济师) 兰燕(统计师)

目录 1项目概况 (1) 1.1项目简介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业主 1 1.1.3项目建设地点 1 1.2项目背景 (1) 1.3项目目标 (1) 1.4设计规范标准、依据及资料 (2) 1.4.1设计规范标准 (2) 1.4.2设计依据及资料 (2) 2 项目规模及内容 (4) 2.1项目现状规模 (4) 2.1.1供水现状 (4) 2.1.2现有供水设施 (4) 2.1.3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1.4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 2.2项目设计规模 (7) 2.3项目设计内容 (8) 3项目设计 (8)

3.1设计供水范围 (8) 3.2供水人口规模 (9) 3.3需水量预测 (9) 3.3.1生活用水定额 (9) 3.3.2需水量预测 (9) 3.4规模拟定 (11) 3.5工程水源 (13) 3.6工程方案 (13) 3.6.1建设规模 (14) 3.6.2净水厂厂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3水厂选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4取水工程 (14) 3.6.5原水输水管工程 (14) 3.6.6供水管网设计 (16) 4项目投资估算 (20) 4.1估算编制说明 (20) 4.1.1工程概况 (20) 4.1.2编制依据 (20) 4.2投资估算结果 (20) 5 项目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27) 5.1项目实施步骤 (27) 6 建议及存在问题 (30) 6.1建议 (30)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 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11-02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骆敏,李伟娟,沈琴 (浙江绍兴县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不断健全,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显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成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目前,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深度融合互动,真正的职业农民已经很少,更多农民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事实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点。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只有加快城市化,减少农民,把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才能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由此可见,不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都无法回避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同样必须正视这一宏观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最早源于浙江湖州安吉。从2008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推广安吉经验,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由此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 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美”: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客观地说,对于安吉这样一个山区县而言,地广人稀,山多人少,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禀赋,在打造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更多的是要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增添生活美、社会美的因素。 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时代的气息和自身的特色。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不可能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要顾及城乡统筹这一时代要求,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二、农村新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农村新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新社区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 11 ··

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县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力度,全面深化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高全县环境卫生保洁工作质量,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精细优美”的城市与和谐秀美乡镇的目标要求,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动作”为手段,探索建立全域覆盖的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按时“村扫乡收集县清运”的总体工作思路,力争在x年5月底完成全县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x年6月份启动城区保洁市场化运营工作;x年9月份完成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购置工作;到x年10月份,基本理顺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机制。 三、具体方案: (一)改进城区保洁工作机制 1、推进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市场运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社会专业化保洁企业参与,建立起适应我县城区道路清扫保洁作业的长效管理机制。要通过体制改革,实行管干分离,实现城市管理部门从“环卫运动员”向“环卫裁判员”的转变,提高城区保洁工作的质量与管理水平。城管局负责城区垃圾清运、中转和乡镇中转

站(垃圾集中收集点)的清运工作,县财政全额保障清运经费,中转站(含二次转运站)、垃圾山维护经费。 2、建立城区小街小巷保洁联动机制。按照辖区负责的原则,由秀谷镇负责完善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工作运行机制,建立清扫保洁队伍、考核评比方案。要充分发挥居委会管理职能,将小街小巷保洁工作纳入其工作目标考评。要结合单位挂点社区工作,将挂点社区与单位所包片区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与单位综合考评相挂钩,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 (二)构建农村保洁工作体系 1、夯实农村工作基础 (1)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各乡镇按照标准,配齐垃圾桶,建好垃圾窖、垃圾中转站或垃圾收集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 (2)组建农村清洁保洁队伍。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合理配备农村保洁人员,实行不同时段的常态保洁,同时要完善保洁员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确保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原则上每个村小组(华侨管理区以分场为单位)安排一名保洁员,县财政按3600元/年奖补清扫保洁经费给乡镇。 (3)构建农村垃圾收集机制。各乡镇要组建一至两家专业清运公司,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本区域范围内的垃圾,由清运公司负责收集到垃圾中转站或垃圾收集点,并负责收集本区域范围华侨管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6-11-18T15:04:17.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7期作者:闫晖[导读]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河南省三门峡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000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引言城镇化的推进在为城市带来巨大资源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城乡建设环境差距这一难题,开始着手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经验也使得我国具备了着手乡村建设工作的执行能力和财政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等口号式的建设目标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城乡差距似乎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下迅速缩小,乡村居民的生活面貌似乎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建设思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是,各地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改善乡村居住条件、完善乡村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真正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空间形态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 1、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1.1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 1.2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2、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之辨 2.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乡同步发展,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乡村亦应当有同样的进步和提升。简言之,城乡是一个整体,没有偏重,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涵义包括3个方面:城乡政策的平等、城乡产业的互补及城乡居民公民待遇一致。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品质的一致而不是城乡意识形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完全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同具有积极的意义。承认和尊重城乡间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保护和尊重城乡的差异性,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2城乡同质化。所谓城乡同质化,是指城乡无差别发展,村民即市民,以城市的标准衡量乡村,使乡村与城市在景观风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趋同化。城乡同质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从根本上使乡村彻底消失。城乡同质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平等发展;而城乡同质化是利用城市的优越性消灭乡村,这是一种错误的发展模式。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甚至将城乡同质化作为其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行城乡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均等化,完全忽视乡村地区的实际诉求。这是由于当前政府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及城乡建设部门对乡村没有正确认识导致的。以建设城市的方式进行乡村建设的做法,忽视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违背了乡村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建设新型乡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行政村整合,在空间上重新规划,优化功能布局。要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努力推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2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础,培育良好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全面营造农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充分彰显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为此,在发展农村经济时,重点要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同时要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和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集“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3.3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还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昆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的精神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XX〕1号),对照《XX年××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发展目标责任书》,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晋城建设、党的建设五个重点,推进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和谐发展。 二、工作思路 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城乡规化统

建工程。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一年抓启动、两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 1.配合县规划局做好“晋城南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现代新昆明南城概念规划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2.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乡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二)综合经济指标 3.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瓶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达12%以上。 责任单位:统计站、企业办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5067278.html,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作者:卢希峰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5期 【摘要】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社会重要的发展战略内容,为我国乡村发展与建设指明了 方向。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优化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与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发展工程中,应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社会发展体系。为迎合我国政策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我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以期促进我镇城乡统筹的优化发展。 二、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性 农民作为乡村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民群体的理解与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时,首先应从农民角度出发,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提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证乡村规划所指定的规章制度与农民群体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乡村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其次,通过利用一定的宣传与教育手段,转变农民陈旧而固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强化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绘制乡村规划蓝图、组织农民群众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新乡村规划建设、建立示范村等形式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性,营造良好乡村规划建与管理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线设施 乡村规划管线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信网络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乡村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例如,对于水网建设,应保障闸阀设置的合理性,需保证总闸阀数量,用以保证每户给水的优化性;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_1

编号:TQC/K906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ARKTREE整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健全,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显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成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目前,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深度融合互动,真正的职业农民已经很少,更多农民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事实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点。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

关于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现就推进全区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和x精神,积极巩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腹地的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管理成效,在老城区开展以老旧小区、城中村、街巷支路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清洁社区”行动,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统筹发展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常态长效,为打造“x中心、第一城区、善治x”提供良好的市容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根据面积或人口数量,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员,组建专职清扫保洁队伍; (二)完善垃圾收集容器、作业设备的配置和后期养护、更新维护机制; (三)建立健全并落实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四)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办法。 三、管理范围 (一)老城区指x等4个街道管辖范围。 (二)二环外指x等5个街道、镇管辖范围。 四、主要任务

(一)开展集中清理活动 全面清理“十乱”(即乱搭建、乱堆放、乱停放、乱占道、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拉杆线、乱设摊点、乱涂写张贴、乱设广告招牌),重点对老旧小区、城中村、村庄内部、街巷支路、河塘沟渠以及空旷区域等薄弱地段,加强垃圾、乱堆放和牛皮癣清理工作,同时加大对道路两侧、河道边、坝埂上等处毁绿种菜现象的管理和查处力度。 (二)组建专职保洁队伍 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基层专职保洁员队伍建设。 1.村(居)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各街道、镇要督促辖区各村(居)落实专人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由街道、镇城管办(市容所)负责督查、协调、指导,并在集中整治和迎检等时期统一指挥调度。 2.建立村(居)级保洁员队伍。(1)老城区配备标准。街巷支路保洁员数量按照每5000平方米不低于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城中村、“三无”小区保洁员数量按照常住人口数每300人不低于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若单条街巷支路面积或单个城中村、“三无”小区人口数量不足以配备1名保洁员,可由社居委合理安排与邻近街巷支路或城中村、“三无”小区共用保洁员,并确保清扫保洁质量。(2)二环外配备标准。按照常住人口数每300人不低于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3)保洁员工作职责。负责区域内道路、公共场所、垃圾收集点、楼道等处的清扫保洁、牛皮癣清理以及垃圾收集容器集中、复位和擦洗维护等。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9-08-01T15:44:00.6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张桂平[导读]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 引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首先,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政府财政投入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政府负担很大。其次,村集体建设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乡村的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很难确保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第三,当前企业和社会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仍然非常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投入资金大,回报期长,经营风险高,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最后,农村信贷融资未能满足需求。农村金融合作社资金薄弱,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难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巨大资金需求。此外,我国乡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贷款给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 2.2缺乏科学规划导向,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大部分美丽乡村规划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元素和产业特色的融合。同时,乡村规划对乡村的资源优势、民俗风情、历史沿袭、文化遗产等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难以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2.3乡村特色支柱产业缺少支持 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的外观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缺乏持续强大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基础。实现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和发展,强化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致力于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及其意志的同时,突出了乡村地区的特点,并在保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活环境的顺利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前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3.1 乡村宜居理念 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坚持乡村宜居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充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村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积极推动乡村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有自己特定的自然条件,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和水域等景观,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美丽的村庄建设中,要坚持宜居的理念,充分尊重乡村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乡村的特色风貌。 3.2 乡土文化理念 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既能满足乡村文明的美貌要求,又能有效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进程。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保留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及其特色,可以促进特色文化村建设和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3.3 生态环保理念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_计划方案.doc

方位、无缝隙、全覆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推进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组建县环境卫生管理局(以下简称县环卫局),隶属县政府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对全县城乡环境卫生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在各乡镇区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以下简称环卫所),负责各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各连片村(社区)设立包片管理员,负责各包片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面构筑和完善“县、乡镇区、村(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打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被动局面,加快形成“规范化、一体化、日常化”的管理体制,适应城市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全覆盖。

(二)规范运作程序。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各乡镇区驻地及所辖行政村(社区、城中村)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全部委托给县环卫局负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尽快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到2013年底,全县各乡镇区驻地、经济开发区、城中村环卫托管率达到100%,各乡镇区行政村托管率达到30%以上;到2014年底,各乡镇区行政村托管率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底,力争在全县范围内全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卫托管率达到100%。 (三)夯实托管基础。各乡镇区要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辖区环境卫生状况,有效提升环卫托管基础。要加快村庄主干道路硬化步伐,对“三边、三线、村围”(三边:河边、沟边、坑边;三线:公路、高速、高铁沿线;村围:村庄进出口及村周围)陈积垃圾的分批清理力度,到2015年基本完成。要做好农村“三大堆”(柴草堆、垃圾堆、建筑废料堆)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基础条件好的村庄逐步取消村内“三大堆”,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庄规范管理好“三大堆”。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 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 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 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 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 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 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 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 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 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 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 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 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 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 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 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 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