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来源二人转()

《大西厢》

源于元杂剧《西厢记》及民间唱本,是二人转常下单的看家戏,也叫看家锁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描写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丫鬟红娘传书递简促其好事,有情人终成眷属,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全本二人转[大西厢]有3600多句唱词。由于唱词多不易学,又受时间限制等许多原因,如今在舞台上很少友人唱全本的了,而是分为[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三个独立的剧目。

《西厢听琴》主要写崔莺莺和红娘夜晚去花园降香、观花,听到张公子夜抚瑶琴。唱词俗中见雅,诗情画意,便于舞蹈。此段主要以浪见常,过去有"学会大西厢,玩意就不糠"的说法。

《西厢写书》又叫《红娘下书》,主要写张君瑞为崔莺莺写的一封情书,回忆当初以往之事。其中"有荼靡架下会鸳鸯"一段唱词,是淫秽粉词,是应该剔除的糟粕。此段主要是卖味,听唱腔为主。

《西厢观画》又叫《西厢院》,是唱词最多的一部分,主要写红娘在西厢院观画的情景,观斗方,对对联,所画上自商周秦汉,下止唐宋元明清,无所不有,支离破碎,把张生的书房唱成画棚子。被群众指责为"破西厢"。此段主要听词,讲板头,但此段不好学,所以在舞台上很少有人唱。 [拷红]是[大西厢]之一辙,写崔老夫人拷打红娘追问莺莺与张生恋爱之事,此剧目流传不广,很少有人演唱。另拆西厢]以莺莺红娘问答的形式,叙述[大西厢]的由来。文中莺莺说:张生本是唐代青云客,我是宋朝女裙钗,唐宋相隔二百载,何人写出西厢来。红娘回答:我们老爷做过大主考,贪赃枉法不爱文才。关汉卿进京来赶考,我们老爷不爱文才。关汉卿回到家中去一气写出西厢来,巧妙地说出了西厢的由来,但不符合历

史。二人转http:,当然《大西厢》是个折子戏,其他剧种可分“观花”、“降香”、“游寺”、“下书”、“拷红”等,还有“续西厢”。二人转传统剧目里没有这些,这些都是其他姊妹剧种的曲目。

《苏岱赔妹》

这个传统剧目可能是很少有人听过,但此剧目曾经是二人转中四梁四柱的曲目。主要讲的是苏秦的三子苏岱将小妹许配给孙膑为婚,陪送妹妹许多嫁妆,苏翠花上轿之前她的嫂子黄金梅淳淳教导,并已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大道人伦、君臣大义、四恋四不恋以及四恩四报等封建礼法嘱咐。奸臣周阁老前来抢亲,孙膑定计请来火龙真君火烧周阁老府门使之落空。又到金殿奏本,周阁老被削职为民。此段唱词比较多,有1500多句,不好记忆,所以艺人不爱学。而且宣扬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当今舞台很少有人演唱,但确实是传统剧目的精华部分。

包公戏

大多数来源明代[包公传]以及民间传说,这些包公戏在二人转传统剧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包公赔情》

是包公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主要叙述包公铡了侄儿包勉回府向嫂子王凤英请罪,王凤英大怒要杀包拯。包拯跪地求情,王凤英诉功扒短,后来顾全大局饶恕包拯。以情字贯穿始终,催人泪下。本戏乡土气息浓郁,把东北民间丧葬礼仪风俗唱的详细生动。很多观众对其扒短段和丧俗篇百听不厌,用[红柳子]一盘到底。虽说此剧目比较长,但演员都爱学,爱演唱,流传比较广泛。

《包公铡侄》

主要写包公陈州放粮,路遇民女喊冤,状告包勉罪恶滔天,包公秉公而断铡了包勉。此戏是个悲剧故事,催人泪下,流传比较广泛,传统剧目中有焦梢辙和工生辙两个版本。

《包公吊孝》

主要写嫂嫂王凤英为了试探包公当年的诺言。假装死设灵棚,试探包公。包公果然披麻戴孝,忠孝双全。此剧目流传比较广泛,但大多数以赵小军和小豆豆的演出为范本,唱词、曲牌也都固定下来。

《包公断后》

又叫[凤还朝]。叙述包公陈州放粮路过天齐庙,范仲华为母喊冤,结果这个老太太居然是当朝李国母,被刘妃、郭怀谋害流落到此,包公查明接李太后还朝。此剧目比较特殊,其原因是虽然属于传统剧目,但老的梁子剧本很少有人学有人演。而是以张震改编金世贵编曲的曲谱剧目为范本,流传相当广泛。曲牌优美,是改编剧目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打龙袍》

根据京剧评剧改编移植主要写李太后还朝包公假办花灯会诉说李太后寒窑之苦李太后命包拯打宋仁宗无奈以龙袍代之此剧目属于背道曲目流传不是很广工生辙中间常加京剧二黄唱腔

《五鼠闹东京》

又叫[包公错断阎查闪]由民间传说而来写民女柳金婵被贼人李宝所害其父诬陷外甥阎查闪所为包公错斩阎查闪尸体不倒包公游地狱又错杀五鬼结果引出五鼠闹东京宋主命十二岁宰相干罗想办法结果从西天王母借来狸猫抓住五鼠此戏剧情曲折包括许多民间传说如狸猫睡觉为什么打呼噜为什么世界上有小偷有妓女六十岁为什么活埋又不活埋了。。。等都在其中《包公赶驴》

包公二次下陈州路遇烟花女子王粉莲外号粉石榴包公为其赶驴从她口中得知放粮官贪赃枉法此剧目不是流传很广丑牛辙

《铡国舅》

内容和[包公赶驴]大同小异背道曲目不很流传江阳辙

《砸鸾驾》

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国丈庞文为延误包拯出朝日期唆使西宫庞秀英以鸾驾挡住去路后为包拯识破怒砸鸾驾并与庞妃上殿评理此剧目唱词不好记所以很少有人会

《秦香莲》

又叫[铡美案]驸马陈世美弃前妻秦香莲与公主为婚秦香莲找到京城陈世美杀妻灭子未成被包公处死此剧目建国以后流传较广天仙辙另有张震改编的同名曲谱剧目工生辙流传不广

《韩琪杀庙》

从河北棒子移植而来陈世美不认秦香莲母子后命家人韩琪追杀之韩琪于古庙遇秦氏母子得知真情后放走秦香莲而后自尽此剧目虽没提到包公但都认为是包公戏

《乌盆告状》

赵大图财害命杀死商人刘世昌将其尸体作成乌盆又将乌盆送于老汉张别古乌盆口吐人言求张老汉为其申冤结果包大人查明真相处死赵大《相国寺》

写包拯被贬带发出家的事流传不广

《蓝桥》

源于元杂剧及民间唱本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二人转传统剧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是一部爱情悲剧主要写金童玉女临凡转生蓝瑞莲和魏魁元蓝瑞莲在婆家受气与魏魁元定计私奔结果水漫蓝桥淹死魏魁元蓝瑞莲投河徇情阎王爷命他们转生王金龙和苏三此剧目比较长有3000多句唱词所以分为[头本蓝桥]和[二本蓝桥]两个独立的剧目

《头本蓝桥》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把东北农村的山川土地嫁娶时的风俗人物都土乡土色的展现出来曲牌也比较多如[八出戏][打水歌][四平调][蓝桥五更][西口

韵]等应有尽有

《二本蓝桥》

又叫[井台劝]主要写蓝瑞莲劝魏魁元一些金玉良言包括四大花草借取来往该学不该学烟花柳院酒色财气四朝四帝封神榜下扬州千家诗百家姓三字经官司叹穷富论等大量与情节主题无关有损人物性格的唱词被群众批评为大尾巴蓝桥但演员为了显示自己的唱功都爱表演此剧目

建国后有张震改编的曲谱剧目[水漫蓝桥]和吉剧改编本[蓝河怨] 但不甚流传《回杯记》

拉场戏传统剧目中的主要曲目写张廷秀得官还乡花园私访与未婚妻王兰英相会此段说唱痕迹较大基本上是说唱体过去有两种演法一种是二人转一种是拉场戏拉场戏中多加人物春红二人转当年的唱词开头是大明一统锦绣山河在南京坐下嘉靖活佛文仗刘伯温能掐会算武仗老徐达疆场争夺。。。记下南京先不表再把苏州说一说这个段子就是艺人们常说的[老回杯记] 80年代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改编的曲谱拉场戏流传比较广泛家喻户晓韩子平的唱腔传遍东北大地取代了传统剧目的[回杯记]

《王二姐思夫》又叫[摔镜架]是传统剧目中仅有的几个单出头之一主要写王二姐在绣楼思念张廷秀之事全本用了十三道大辙是用辙最多的剧目王二姐思夫之情层层变化彪,病,痴,怨,野,泼,恨,急,羞,娇,忧,怒,颠,疯,闹,逗。。。。扮演及情感多变作品中有农村田园风光有萨满跳神画圈问卜等习俗具有浓郁的东北特色此作百唱不衰风靡各地

《前本回杯记》

主要写当年张廷秀进京赶考时的情景王兰英怎样相送赵囊怎样陷害他入水怎么得救的故事词剧目是建国后新改编的曲目,不很流传。

其他:《二大妈探病》、《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

《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等。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二人转曲目大全

二人转曲目大全 东北二人转分为三种演出形式分别是: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 单出头: 《王二姐思夫》、又叫《摔镜架》 《红月娥做梦》、 二人转: 刘家戏: 《双锁山》、又叫《高君保招亲》 《扎花帐》、 《刘金定观星》、 《刘金定探病》、 《阴魂阵》、 《力杀四门》、 《五雷阵》、 《墓生高旺》、 包公段: 《包公赔情》、 《秦香莲》、 《包公错断严查散》、 《韩琪杀庙》、 《包公赶驴》、

《包公砸銮驾》 《包公吊孝》 《五鼠闹东京》、 《包公断后》、又叫《凤还巢》《包公铡侄》、 《乌盆记》、 《打龙袍》、 三国段: 《古城会》 《灞桥》 《甘露寺》又叫《刘备招亲》 《关公战貂禅》又叫《十问十答》《单刀赴会》 《草船借箭》 《靡氏托孤》又叫《长坂坡》 《华容道》 《哭典韦》 《黄老打犬》又叫《诸葛亮招亲》《凤义亭》又叫《吕布戏貂禅》《张飞审瓜》 红楼 《露泪缘》 《尤三姐》 《宝玉哭灵》 《凤姐大闹宁国府》

西游 《猪八戒拱地》 《猪八戒醉酒》 《高老庄》 《猪八戒招亲》 《火焰山》又叫《三调芭蕉扇》 《李翠莲盘道》 《李翠莲还魂》 《刘全进瓜》 《小白龙造反》 《打八仙》 《如来佛封仙》 二十四孝: 《丁香孝母》 《王祥卧鱼》 《郭巨埋儿》 《董永葬父》 《谭香哭瓜》 《白桂香割肝》 《吴猛喂蚊》 《丁郎寻父》 水浒段: 《十字坡》、又叫《孙二娘开店》 《五龙堂》、又叫《武松坐轿》或叫《李虎抢亲》《燕青卖线》、又叫《密访神州》

《劈关西》、 《单膀擒方腊》、 《宋江杀楼》、又叫《乌龙院》 《坐楼》、 《血溅鸳鸯楼》、 《武松打店》、 《武松杀嫂》、 《宋江怒杀阎颇嬉》、 《浔阳楼》、 《铁冠图》、又叫《崇祯观画》 《三狐洞》、 《杜十娘》、 《孟姜女哭长城》、 《十八里相送》、 《楼台会》、 《大西厢》、又可以分《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黄氏女游阴》、 《马寡妇开店》、又叫《状元图》 《玉堂春》、 《密建游宫》、 《禅宇寺》、 《李三娘打水》、又叫《井台会》 《汾河湾》、 《小王打鸟》、又叫《龙凤配》 《劈山救母》、 《杨二舍化缘》、这里有《王美蓉观花》 《穆桂英指路》、又叫《杨宗保招亲》 《杨金豹出世》、又叫《仙人指路》 《赵匡胤出世》、

浅论二人转打击乐

浅论二人转打击乐 发表时间:2010-07-02T09:49:49.670Z 来源:《戏剧之家》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姚玉林[导读] 至今,竹板和甩子在一些小型二人转演出中,仍起着指挥作用,仍然少有锣鼓东北二人转是集曲艺、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正如著名吉剧作家王肯先生所言:“如从说唱角度上看,它是破格的歌舞,戏剧成分很重的说唱;如从歌舞角度上看,它是罕见的说唱性、戏剧性突出的歌舞;如从戏曲角度上看,它又是少有的保存说唱、歌舞技艺较多的戏曲。”(《土野的美学》第21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因此,现在按一般艺术分类法,把二人转归入走唱类曲艺之中 (见《戏曲曲艺词典》第69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1版)。但是,作为说唱类的曲艺,二人转又有着特殊的艺术个性与整体丰富的兼容性。这一本体特性,就决定了二人转打击乐的个性与兼容性的统一。 一、曲艺的击节作用 作为曲艺的二人转,最初的打击乐器中并无锣鼓,而以竹板(又称“呱哒板”)和甩子(又称“碎嘴子”、“节子板”)作为击节乐器,起着掌握节奏、指挥“文场”(唢呐、二胡)和演员表演的重要作用。也有人将竹板与甩子合称为“竹板”,如王肯先生就说:“二人转的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是二人转不可少的击节乐器,更是标志二人转说唱特点的东西。而这七块板确实来自莲花落。”(《土野的美学》第5页) 至今,竹板和甩子在一些小型二人转演出中,仍起着指挥作用,仍然少有锣鼓。不仅丑角“数板”时要以竹板和甩子伴奏,而且旦角与丑角的演唱中的“板头”变化——“黑、红、撤、抢、顶、掏、留、散、骑、锁”等,也以竹板和甩子的伴奏特点而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①黑板。也叫“闪板”,在板落下之后张嘴,从眼上开始起唱。②红板。在板上张嘴起唱。③撤板。由快板转到慢时起唱。④抢板。又称“抢板夺字”,即在板前抢唱。⑤顶板。上句没唱完,下句就顶上来,类似于京剧中的“咬尾唱”。⑥掏板。是把切分音前的十六分音符让过去再唱。 ⑦留板。是保留的意思,即在唱腔中间出现道白,道白结束后再接唱。⑧散板。既无板,多用于段子开头的[胡胡腔]中。⑨骑板。即一板三眼,板有时不打在每句唱的前头,现而打在两句中间,骑着走。⑩锁板。是唱完一句或一段后锁住。 由此可见,二人转打击乐在其曲艺性质的击节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指挥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二、歌舞的伴奏作用 作为带有歌舞性质的二人转,其打击乐器板鼓、堂鼓、花盆鼓、大锣、小锣、铙钹、镲锅、竹板、甩子等,均具有为演员的歌舞表演伴奏的重要作用。 其一是舞蹈表演的伴奏。如《浪三场》、手绢舞、扇子舞、彩棒舞等,都离不开打击乐的伴奏,以起到掌握节奏、渲染气氛、强化效果等作用,并做到音(打击乐)画(舞蹈)同步、视(舞蹈动作)听(打击乐音)一体。 其二是歌唱的伴奏。作为“武场”的打击乐同“文场”的民族弦乐一起,共同为演员的演唱伴奏。例如二人转《小鹰展翅》,起头的[胡胡腔]张嘴一唱就上板,而且音乐活动在高音“i”上,全曲的旋律,过门都十分紧凑流畅,而有打击乐参与的乐队伴奏,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强化作用,使演员的演唱明快动情、优美动人。 其三是表演的伴奏。二人转演员在表演登山、涉水、赶路、上船、下船、上马、下马、上楼、下楼等动作时,也要有乐队伴奏,这时打击乐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主要的。例如二人转《红石桥》中“别的工作你先撂一撂,运稻苗还得赶车走一遭”的唱腔之后,演员的赶上行路、上桥下桥等动作,都在乐队伴奏中进行,其中有的是[过门],有的是曲牌,但不管哪种情况,都离不开打击乐。 三、戏曲的伴奏作用 作为带戏曲性质(尤其是独角戏、二人戏、拉场戏)的二人转,其打击乐也都具有戏曲打击乐的重要功能,其中主要有:打节奏、打气氛、打情感等。例如[急急风]表现紧张战斗的气氛,[阴锣]表现恐怖情绪等等,而[四击头]配合演员的“亮相”,则起到为“特写镜头”“配音”的重要作用。

跳大神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东北二人转抖音热门歌曲跳大神歌词

跳大神歌词原唱完整版下载,二人转抖音热门歌曲跳大神歌词==========跳大神歌词原唱完整版如下============ 请大仙时,要唱神曲迎接: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闩。 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 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 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 脚采地,头顶着天。迈开大步走连环, 双足站稳靠营盘。摆上香案请神仙。 先请狐来,后请黄,请请长蟒灵貂带悲王。 狐家为帅首,黄家为先锋,长蟒为站住,悲王为堂口。 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 文王鼓,柳木栓,栓上乾隆配开元。 赶将鞭,横三竖四七根贤。 三根朝北,四根朝南。三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保江山。 有文王访过贤,江太公保周朝八百年, 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 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 你就说;身上千万银钱带,这些银钱,要请你们大堂人马下山峰。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 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 二郎手使三叉戟,讹诈手晃金刚圈。 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

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 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 二位仙君没把闲事管,帮兵我带老仙过了二道狼牙二道关。 眼前来到三道狼牙三道关,灶王老爷来站班。 家住上法张家庄,老大张天师,老二张玉皇, 老三,给文文不做,给武武不当。一心一意下凡做了灶王。 灶王老爷把头低,里仙么把外仙欺。 老仙临来别忘带上三宗宝,宝三宗。 套仙锁,捆仙绳,马后捎带拘魂瓶。 三宝往你弟子身上扔,抓的不牢用脚踹,捆的不仅用足蹬。 捆身么捆心,心明眼亮一盏灯 大仙走时,也要唱神曲送的 神调跳大神版本二: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喜鹊老鸦奔大树,家雀鳖股奔房檐,大路短了星河亮,小屋断了行路难,十家到有九户锁,还剩一家门没关,烧香打鼓我请神仙哎哎还呀..... 芝麻开花节节高,谷子开花压弯腰,茄字开花头朝下,苞米开花一嘟噜毛, 我看老仙儿嘤嘤吵吵好像来到了? 老仙家呀,你要来了我知道,不要吵来不要闹,威风有啊杀气多,威风杀气少带着, 屋子小噶拉多,磕者碰着了不得,碰到君子还好办,碰到小人配口舌, 他说咱那没有道行哎海呀二番起鼓哎,为什么啊,二番起鼓请神佛, 通天教主上边坐,金花教主陪伴着,一请胡啊,二请黄,三请蛇蟒四请狸狼, 五请豆蔻六请阎王,咱们来到大堂有事商量哎还呀 鼓要打鞭子听,首先请请胡家兵,胡老太爷子上边坐,胡老太奶陪伴着,

论二人转音乐创作的整体布局.

论二人转音乐创作的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就二人转音乐创作而言,亦指整个曲目,或某一相对独立、内容情节相对完整的片断(或折、段)唱腔和器乐的全面安排。作曲时充分酝酿,整体安排非常重要。否则,任凭一些零碎的感觉拿来就写,势必杂乱无章。二人转音乐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音乐门类,其唱腔、器乐的整体布局,无疑也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亦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除进行总体架构外,还需音乐创作者理解和处理好各种相互关系。 一、布局构思的美学原理。“变化中求统一”是布局构思最普遍、最基本的原理。这句话,包含着变化与统一之间的某种平衡。刻板的统一,容易单调;而变化太多,又导致混乱。无论是变化还是统一,都要有一定的“度”。假如我们选特别悦耳、动听的唱腔曲牌,无止境地、重复地用在一个曲目中,或运用许许多多不同的曲牌,将它们毫无章法的联缀起来,显然是违背了布局构思的美学原理。 一些音乐家,将那些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则叫做主题变奏、对比原则和节奏原则。而导致统一的主要原则,则叫做支配原则、和谐原则和平衡原则。这些原则,它们几乎总是互相结合起来产生作用,形成变化中的有机统一,是音乐结构布局的最高理想境界。 二、重点与一般。二人转唱腔曲牌丰富多彩,且表现功能各异。全部段子,既不能叙事到底,也不能抒情没完。为此,在唱腔的整体安排上,要重点突出,一般带过。凡与曲目的戏剧冲突、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关系不大的,作一般性交代。而展示戏剧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则作为重点部分,调动二人转音乐的表现手段,不惜笔墨,着重渲染。这方面,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三、叙事与抒情、激情。二人转音乐属于曲艺音乐,是以叙事性为主的音乐体裁。但从故事情节来讲,仍不乏有浓重的戏剧性因素,以及对主人公内心感情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此,除叙事性唱腔外,还有抒情与激情性唱腔。三者兼而有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替出现,构成一部跌宕起伏、色彩斑斓的完整的音乐作品。 四、快与慢。二人转艺人常说:“什么玩艺儿什么唱法,唱要有紧有慢,有高有矮,声音有大有小,紧一阵慢下来,高一阵矮下来,否则开头板那么紧,调那么平,末尾还那么大,观众就累了。”为此,演唱速度的安排,是创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当然,速度是通过曲调演唱这一载体反映的。速度的安排忌平忌乱,既不能一快到底,也不能慢起没完;更不能一会快,一会慢。要根据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感情的起伏,要安排的有变化、对比,有层次的展开,同时,也要协调、统一。就一部二人转音乐作品而言,头、尾部分一般速度较快,关键是主体——正文部分,要把慢、中、快统筹安排好,并要在一定的时空内,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转换过于频繁,故其呈现

二人转

二人转,旧时叫蹦蹦,其母体是产生于辽南的地秧歌。它主要流行于辽阳、鞍山、海城、大石桥等地区,约有近200年的历史、表演上载歌载舞,演出形式有“单、双、群、戏”四大类型。 “单”是单出头,也叫独角戏。一人演唱,既表演剧中的主人公,也时而模拟未出场的其他角色。故有“一人一台戏”的说法。 “双”是“双调”,即二人转。女为旦角,男为丑角,二人有说有唱,不管故事中有多少人物,都由男女二人“分色赶角”,故有“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之说。 “群”是群唱、群舞、坐唱等形式,集体表演。但大多数节目,仍由男女一对主角领唱领舞。传统戏《大观灯》中就有集体大秧歌场面,但还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解放后才发展成独立形式。 “戏”是指三五个角色的拉场戏,即以喇叭戏为主的四五人混场,以唱为主,讲求气口和节奏,以平板夺字为特点。 二人转表演技巧讲究“唱、说、做、舞”四功,外加一绝(绝技)。 “唱”功讲究韵味厚,字句清,音色美,气力足。艺人说:“唱说做舞,以唱为主。”二人转曲牌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演员要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需要,来安排不同曲牌,运用不同唱法,方能使词曲结合,水乳交融。 “说”功主要是“说口”。“说口”类似相声,男逗女捧,要滑稽幽默,俗不伤雅。一般演出是开场先唱小帽儿(东北民歌),接着“说口”把观众逗乐了,最后才演唱正文。此外,还有正戏中的“对白”、“背白”、“插白”、“念白”等各种道白,也在说功之内。 “做”是指做派身段,包括面部表情和体型动作。演员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装文像文,装武像武”,除了要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感情外,还要吸收一些戏曲的身段表演。但又与一般戏曲不同,讲究“以虚代实”,“拿轻比重”。如右手托腮,表示入睡,一把扇子可代刀枪棍棒,要求神似,点到为止。 “舞”是舞蹈。二人转原有舞蹈,多来自民间大秧歌,基本动作有跳跃、走动、翻身、扭摆、错步、转身、扇肩、抖腕等等。老二人转开头的“浪三场”,讲究“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功夫全在走”。新二人转,舞蹈分四类:①纯舞:其中开场舞要“引”——把观众引入剧情;间舞要“连”——连接前后情绪或情节;收场舞要“紧”——见好就收。②激情性歌舞:特点是高亢火爆,多用于开头介绍故事时代背景处。③抒情性歌舞:多用于描写景物。④叙事性舞蹈:多用于交代故事情节处。除纯舞外,都要歌舞结合。 “绝技”主要有耍、打二大类。“耍”是耍扇子、手绢,可耍出各种花样。“打”是打“手玉子”(双手各拿两块小竹板)和“挎大板”。“手玉子”能打出各种花点。大竹板可以出手飞回或二人交换。此外,还有耍彩棒、掏灯花等绝技,近年已不多见。 二人转传统节目有300多个,如《西厢》、《蓝桥》、《包公赔情》等等,多年来一直受到

二人转

原文地址:二人转舞蹈“三场舞”及其它概述作者:转迷之家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两个演员在台上又说又唱、又扮又舞的表演一个叙事兼代言的诗体故事。虽说二人转是以唱为主,但要没有舞蹈也不能称其为二人转。舞蹈是二人转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二人转形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人转舞蹈,主要是由上下场舞;小曲、小帽、胡胡腔的载歌载舞;甩腔、过门的间舞;叙事性情节舞以及“三场舞”等组成。先将“三场舞”及其它部位动作简述如下。 二人转舞蹈,来自东北民间秧歌,传统二人转舞蹈最早的是“三场舞”,也叫“走三场”。据艺人们讲,“三场舞”源于民间秧歌的“打小场子舞”,同时吸收了一些民间戏曲身段并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舞蹈动作,经艺人们不断艺术实践,逐渐加工磨炼,日臻完美。“三场舞”不仅起到演出时打园场、安定观众情绪的作用,同时也满足观众欣赏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三场舞”是由旦,丑两个演员来表演,多为表现小夫妻串门走娘家,路上戏闹逗趣、观景等简单情节。充分展现了二人转舞蹈手、肩、腰、脚等部位动作和技巧,所以,“三场舞”是一套完整的二人转舞蹈组合。也是一套优美的三段体民间舞蹈,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这三场舞蹈没有大扔大撂的动作,以小卖弄为主,细腻动作见长,从“二板胡胡腔”起舞。 头场看手,主要是看腕子功。手和腕的表现力最强,故有旦.看手,丑看肘的艺诀。这场舞要求稳中浪,慢板,奏“海青歌”曲牌。表演旦在镜前梳洗打扮,丑在一旁模仿并加以解说。如:摸鬓边子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腕”后,做“里翻腕”按 鬓角,左右各一次。 摸攥圈子双手在胸前做“小五花腕”后,分手摸头后发髻。接着做正身形,提脖领、挽袖口、紧裙带、提鞋等动作,皆用里、外翻腕。腕子花既活又多,有平、翻、压、甩、绕、抖、掏腕等十余种。上、中、下部位腕子花一般是里翻腕;左、中、右腕子花基本是外弹腕;前和后腕子花多为外片腕。 二场看扭,主要看腰和肩等部位的运用。这场是旦、丑表演夫妻路上逗趣,要求逗得俏,扭很浪,俏中有哏。中板,奏“满堂红”、“句句双”曲牌。扭就是指腰的横、顺活动而言。舞的上身动律,主要体现在腰的动向。如旦的冷神、转身、切身、卧鱼。都是以腰为轴心的动作。腰的动作有扭、提、顶、转腰等。软、硬切腰(切身),最有二人转特色。软切腰,要慢,柔长身,用胯顶腰,前仰后合亮相;硬切腰,要快,表示旦一个趔趄,丑怕旦闪腰,急上前用手扶住。俏中带哏,幽默风趣。腰部动作必须和其它部位协调配合,特别是肩和腕,才能扭得活、扭得美。肩部动作,有节奏感,最能体现稳中浪的特点。肩的动作有抖、提、晃、拱肩等,如提鞋用单提肩,正身形用双抖肩,切身用拱肩等等。不管做哪种肩部动作,都要做到活而不僵,小动含蓄,大动不狂。 三场看走(园场),主要看脚下功夫。这场是表现欢快心情的。旦跑丑追,要走得又快又轻,身子要稳,稳中求美,好似水上漂。奏快板“句句双"曲牌。舞到高潮时,做正、倒推磨,单、双卷席筒,挎肘转,掏灯花,滚龙转等对舞。二人转舞蹈步法有平、踏、踢、拧、跳、跺、踮、颤、撤、掖、碎、错步和十字步、矮子步。其中某些步法有前、后,单、双、横、顺步之分。脚是全身的根,正如艺人们说,“要学扭,先练走”,“脚下准, 才能稳”。可见练好脚下功夫是多么重要。 总之,要想舞的动律美,必须注意各部位动作的和谐统一。稳、浪、俏、哏”是传统二人转舞蹈的基本特点。要在舞中体现这一特点,首先必须注意运用形成这种特点的艺术手法,如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快慢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结合多再如正反对比,大小对比,高矮对比,美丑对比。这些都是艺人们的经验总结。这些鲜明的变化对比,要用得巧,用得有章法,方能显出美的舞姿和美的造 型。 扇子和手绢,是二人转常用的一种手持艺术道具。在二人转载歌载舞中,除起到装饰性

二人转名段

二人转名段 来源二人转() 《大西厢》 源于元杂剧《西厢记》及民间唱本,是二人转常下单的看家戏,也叫看家锁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描写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丫鬟红娘传书递简促其好事,有情人终成眷属,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全本二人转[大西厢]有3600多句唱词。由于唱词多不易学,又受时间限制等许多原因,如今在舞台上很少友人唱全本的了,而是分为[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三个独立的剧目。 《西厢听琴》主要写崔莺莺和红娘夜晚去花园降香、观花,听到张公子夜抚瑶琴。唱词俗中见雅,诗情画意,便于舞蹈。此段主要以浪见常,过去有"学会大西厢,玩意就不糠"的说法。 《西厢写书》又叫《红娘下书》,主要写张君瑞为崔莺莺写的一封情书,回忆当初以往之事。其中"有荼靡架下会鸳鸯"一段唱词,是淫秽粉词,是应该剔除的糟粕。此段主要是卖味,听唱腔为主。 《西厢观画》又叫《西厢院》,是唱词最多的一部分,主要写红娘在西厢院观画的情景,观斗方,对对联,所画上自商周秦汉,下止唐宋元明清,无所不有,支离破碎,把张生的书房唱成画棚子。被群众指责为"破西厢"。此段主要听词,讲板头,但此段不好学,所以在舞台上很少有人唱。 [拷红]是[大西厢]之一辙,写崔老夫人拷打红娘追问莺莺与张生恋爱之事,此剧目流传不广,很少有人演唱。另拆西厢]以莺莺红娘问答的形式,叙述[大西厢]的由来。文中莺莺说:张生本是唐代青云客,我是宋朝女裙钗,唐宋相隔二百载,何人写出西厢来。红娘回答:我们老爷做过大主考,贪赃枉法不爱文才。关汉卿进京来赶考,我们老爷不爱文才。关汉卿回到家中去一气写出西厢来,巧妙地说出了西厢的由来,但不符合历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在祖国的北方东北。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 的地方剧种叫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 一男一女,手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以此形 式来表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 趣为其特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被人们亲切 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 当时《泰东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字,文章称 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 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 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 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 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

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作文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的成果。东北二人 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点属走 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 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 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派取 长补缺,互相融洽,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 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 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说明了东北 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在东北,无论你是 身处公园、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 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那俗、色、酸的曲艺 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 到欢乐和愈乐。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 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旧时代的作品,经过后人的推敲、修改、完善,

东北二人转

编辑本段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编辑本段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适合中年听的歌曲

适合中年听的歌曲 1. 小红帽 2. 笑傲江湖 3. 黄飞红 4. 汽车 dj 低音炮 5. 云海林飞 6. 奥斯卡百年经典英文老歌对你倾情. 7. 云朵 8. 芦花 9. 很很很好听吻你蒙古天韵 10. 巴啦啦小魔仙主题曲 11. 草原恋 12. 三个和尚 13. 月光下面的凤尾竹纯音乐 14. 解脱 15. 小白兔白又白 16. 豪勇七蛟龙 17. 凤凰传奇 18. 月溪香林 19. 梦蝶 20. 贴身侍卫 1. Apple苹果 2. 多想做你最爱的人

3. 犯我德邦者虽远必诛 4. 带我去草原吧 5. 夜店奢华王牌电音 6. 星期六的晚上爱钱茵 7. 滚滚长江东逝水 8. 六楼 9. 信天游 10. 传奇原创如此柔情演唱:李建 11. 当你 12. 永远之后 13. 狗狗叫声 14. 这一生最美的祝福铃声 15. 红山果 16. 上错花轿嫁对郎片尾曲 17. 主我想你的时候 18. 我知道 19. 我就要和你在一起 20. 你不懂 1. 能打动你的心吗 2. 诗篇全集150 3. 琅琊别宛 4. 亲爱的你在哪里 5. 蓝调口琴黑夜里带上你耳机不要打开灯光任何杂音都不要存在你会快乐 6. 传奇 - 王菲 7. 团结就是力量

8. 电话情思 9. 二人转 10. 辣妹子的爱 11. 怒放的生命 - 汪峰 12. 龚格尔-穿越火线 13. high歌 14.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15. 萨克斯金曲11 Long Way Home 16. 勋章 17. 等待的心 18. 亡灵序曲魔兽 19. 有没有不受伤的爱情 20. The Funk RMX 的人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与形成

东北二人转发展与形成 专业年级:音乐学09级 学生姓名:韩鲁星 班级学号:2班13号

摘要: 二人转,黑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它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在蚕食着城市,有些农民观众真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农民喜欢二人转,不仅仅在于喜欢它外在的舞蹈、音乐、语言之类,以达到直觉上的快感;而是透过那载歌载舞、化入化出的精湛表演,去体味人物的命运,去理解世态炎凉的艰辛,从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或恨或怨,以达到感情上的愉悦.为什么二人转能有如此的魅力?我想,除去它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二人转在表演中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唤起了观众感情上的极大满足,使其在 整个欣赏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二人转活跃舞蹈表演 引言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一:最具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东北人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由此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朵朴素的野花,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如今,二人转这一地方戏剧品种已经转出东北,“烧遍”中国大地,各路二人转艺术团体纷纷进军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 2004年和2005年,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头牌演员和吉林省吉剧团联袂进京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东北二人转名家名段演唱会”、“转星进羊城”、《秋天的二人转》转进首都剧场……演员们精彩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各怀绝技的特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今年,赵本山和辽宁民间艺术团预计要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百场二人转巡回演出,要把二人转这把“火” 再度烧旺。

[word格式]二人转表演基本功浅析

[word格式] 二人转表演基本功浅析二人转表演基本功浅析 人转表演基本功浅析 一于淼/苏虹 在二人转表演方面.过去的艺人非常注重,讲 究基本功.师傅收徒,教徒,都主张,重视收幼 ,练”幼功”,”童功”;都认为:”小骨童,发小 头嫩肉出功快”. 二人转表演韵基本功,老艺人曾总结,整理, 概括出二十字诀,即:”单对亮望跳,手眼腕旋 腰,切整卖绢扇,筒错扑卧掏.”但是,这二十字 诀,过于繁杂,有些重复,几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可 划归为一类,如:单和对说的都是出场:望和眼讲 的都是眼神儿;腰,切,筒,卧谈的都是表演身段 儿.因此,笔者进行了重新分类,归纳为二人转表 演十功.具体解释,浅析如下: 一 ,出场功.分单出场,双出场.不论是单出 头,二人转,拉场戏,凡是一个人先出场的.都属 “单出场”.丑角单出,可”起霸”,说”诗头子”, 说成口,数快板,滚龙场;旦角单出,就要跟据人 物去做,唱《寒江》可出刀马旦样子,唱《红娘下 书》可出欢快活泼的小花旦样子;唱《李三娘打

水》可出忧愁苦闷的青衣样子.双出场即上装和下 装对场上,多是大秧歌的性体.有的也出人物样. 如像主仆,像兄妹,像夫妻等.也有两人从两边 (上场下场)对出,走”三场舞”的.现在运用大 幕和灯光,有两人造型出场的,也有两人呈剪影出 场的. 二,卖派功.就是亮相,亮翅,抖精神,卖派 头以及一些小卖弄,小卖派.亮相是指脸上的戏. 丑作亮相;亮翅是身段,胳膊,手头的动作,旦作 亮翅.有的演员一出场,不说不唱不逗,往那一站 就好看,就来彩,也叫”卖”.小卖弄,小卖派. 是指一些表情,动作,如”小扣搜”等细小动作. 走”浪三场”时,就少不了”卖”.切记.”卖” 绝不是”耍”.现在有些演员是”耍”,胡作乱逗. 三,眼神功.这种功夫讲究手到哪眼到哪.指 哪瞅哪.不是飞眼吊膀.眼神功的表演.还注重“望”,望月看云,望树观花,望飞禽走兽,望四面 八方等等.尤其唱野台子,撂地摊,三面或四圈围 着观众,几面的观众演员都要顾及望到.二人转表 演中常有”观景篇”,也是要展现演员的眼神功夫. 四,手腕功.若分开细说,”手功”和”腕 功”还是有区别的.手功是讲手势,包括伸手,举 手,拳手,亮手,回手等等.打手玉子功夫也算在 内.腕功指耍各种腕子,腕子绕圈要灵巧活泛.甚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但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正版神调歌词完整版下载经典二人转词

本文主要提供完整版本的神调歌词给你们下载学习,神调歌词总共有两个版本,有所区别,大家自行下载对比。 神调歌词版本一: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闩。 行路君子奔客栈,鸟奔山林,虎归山。 鸟奔山林有了安身处,虎要归山得安然。 头顶七星琉璃瓦,脚踏八棱紫金砖。 脚采地,头顶着天。迈开大步走连环, 双足站稳靠营盘。摆上香案请神仙。 先请狐来,后请黄,请请长蟒灵貂带悲王。 狐家为帅首,黄家为先锋,长蟒为站住,悲王为堂口。 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将鞭。 文王鼓,柳木栓,栓上乾隆配开元。 赶将鞭,横三竖四七根贤。 三根朝北,四根朝南。三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保江山。 有文王访过贤,江太公保周朝八百年, 赶山山得动,赶河河得干,赶的是老仙不得安然。 大报马,二灵通,各个山崖道口把信通, 你就说;身上千万银钱带,这些银钱,要请你们大堂人马下山峰。 老仙要把高山下,帮兵我先为你叫开三道狼牙三道关。 头道狼牙头道关有人把守有人看, 二郎手使三叉戟,讹诈手晃金刚圈。 往日二位仙君都把闲事管,今日二位仙君么管闲, 把老仙放过头道狼牙头道关。

眼前来到二道狼牙二道关,秦琼,敬得来站班。 二位仙君没把闲事管,帮兵我带老仙过了二道狼牙二道关。 眼前来到三道狼牙三道关,灶王老爷来站班。 家住上法张家庄,老大张天师,老二张玉皇, 老三,给文文不做,给武武不当。一心一意下凡做了灶王。 灶王老爷把头低,里仙么把外仙欺。 老仙临来别忘带上三宗宝,宝三宗。 套仙锁,捆仙绳,马后捎带拘魂瓶。 三宝往你弟子身上扔,抓的不牢用脚踹,捆的不仅用足蹬。 捆身么捆心,心明眼亮一盏灯 大仙走时,也要唱神曲送的 神调歌词版本二: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喜鹊老鸦奔大树,家雀鳖股奔房檐,大路短了星河亮, 小屋断了行路难,十家到有九户锁,还剩一家门没关,烧香打鼓我请神仙哎哎还呀..... 芝麻开花节节高,谷子开花压弯腰,茄字开花头朝下,苞米开花一嘟噜毛, 我看老仙儿嘤嘤吵吵好像来到了? 老仙家呀,你要来了我知道,不要吵来不要闹,威风有啊杀气多,威风杀气少带着, 屋子小噶拉多,磕者碰着了不得,碰到君子还好办,碰到小人配口舌, 他说咱那没有道行哎海呀二番起鼓哎,为什么啊,二番起鼓请神佛, 通天教主上边坐,金花教主陪伴着,一请胡啊,二请黄,三请蛇蟒四请狸狼, 五请豆蔻六请阎王,咱们来到大堂有事商量哎还呀 鼓要打鞭子听,首先请请胡家兵,胡老太爷子上边坐,胡老太奶陪伴着, 胡老爷子快发令,把胡家大兵调齐整,

二人转称小秧歌

二人转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 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 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 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 转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 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 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 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 二人转。 演出形式 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 可分“单”、“双”、“群”、“戏”四类。二人转最初由男性演员表演,换装成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女演员,由一男一女演唱,作简单化妆。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 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

二人转的简介

二人转的简介 二人转的发展状况 二人转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所以其表演台词中带有一些乡村特色、俗色酸、但二人 转内容并不以俗色酸为主、二人转的戏词中有很多都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是相通的。这种现象一直到1980年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成立,其前身是吉林省吉剧团二队。经过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修改之后有很多唱段成为了二人转的知名唱段。例如《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马前泼水》《西厢观画》《骂鸭》《梁祝下山》《包公断太后》《水漫蓝桥》《二大妈探病》《孙悟空三调芭蕉扇》《醉青天》等等。在改编出大批传统剧目的同时,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也培养出了众多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丑角演员有韩子平、秦志平、董 连海、徐振武、尹伟民等等,旦角演员有郑淑云、董伟、李晓霞、关长荣、闫淑平、杨宏伟、孙晓丽、等等。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 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 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 演出形式

二人转的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据悉,《刘老根》将于二○○二年拍续集,拍摄地点是铁岭市的清河旅游区。届时会将更多的二人转的精彩表演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