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000888.html,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岳永清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30期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怎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多年来,通过抓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工作,我认为班级道德与法治教育和课堂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班级管理和课堂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班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

要创造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抓好学生的起始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具体管理者,班级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班集体,应特别重视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修身自律,同时还要扮演好几种角色。

第一,班主任要投入真挚的感情,爱如慈父。

爱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班主任,在接纳了新的学生之后,应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情况,能够叫出学生的名字,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夠对班主任多一份亲切感、信任感,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班主任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的传递给他们老师的温暖,使他们不孤单,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第二,管理学生要正确引导,循循善诱。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个性较强,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自以为是”是现代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针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积极的引导他们,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然后让他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自己的错误,从而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的观念,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和集体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班集体的位置,培养他们班集体的荣誉感、责任心,树立集体意识,严格自律,塑造自我形象。

第三,师生之间要经常交流、谈心,亲如朋友。

班主任一声和蔼可亲的问候,作业本上一句鼓励的话语,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说实话、亮思想。只要投入真情就能换回真情,只要理解学生就能换回学生对老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道德与法治5我们的校园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们的校园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2、行为与习惯:(1)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并能够自觉遵守。(2)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3、知识与技能:熟悉校园环境,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能利用这些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4、过程与方法: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做4面小组的队旗,分别标上4个小组的序号。 2、编排好参观路线,课前与医务室、传达室、图书室、校长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协调好参观时间。 3、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可爱的家》的MV)师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在这个家庭里,有爸爸、有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哪个小朋友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啊? 2、学生交流 3、听了小朋友们的介绍,老师觉得每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关心我们,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就是希望我们能快乐地成长,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来到乘航小学这个大家庭,以后大家将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生活,那么你们对于我们的这个大家庭了解多少呢?(多媒体出示校园的大照片) 2、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怎么样啊?(学生交流) 4、其实啊,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有很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做一回小小探密家,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探密,看看哪个小组收获最最多!【设计思路:采用探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奋点被提起来了。】 (二)校园探密。 1、准备阶段 (1)(多媒体出示:校园探密)小朋友,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可是我们全班这么多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都往不同的地方去,那校园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分散奔向校园各个角落乱糟糟的图片) (2)谁来说说这样去探密好吗?(学生交流) (3)过渡:是呀,这样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探密活动不仅让我们的校园变得乱乱的,而且还会影响其他班级的同学的学习,这多不好呀,看来在出发前,还需要大家出出点子,让这次探密活动有秩序地进行,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多媒体相机出示:a、分小组,由小组长带领探密 b、定路线,按路线进行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⑴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教学一、选择题 1、中小学实施quot;双基quot;教学,其中quot;双基quot;包括( A )。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 A )。 A.知识的授受 B.技能的训练 C.品德的发展 D.个性的完善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 D )人。 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 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 4、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B )。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班主任活动 D.实践活动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C )。 A.练习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演法 6、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 A ) 。 A.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B.知识分组,能力分组 C.年龄分组,性别分组 D.学科分组,兴趣分组 7、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称( B )。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跨学科能力分组 D.学科能力分组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 1 / 3

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B )。 A.教学方案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9、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 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12、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13、不是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的是( A )。 A.新授课 B.实验课 C.练习课 D.演示课 14、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D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15、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一是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二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三是了解( C )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有利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着名心家曼德勒提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无学习潜能也可更好地得到发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让思品教学更好地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如在讲授“世界舞台的”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对世界贡献率达13%以上;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七太空行走等、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途径

体育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途径 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快速转轨的必然要求。一般在体育课中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时千方百计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在体育课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品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在体育课中通过哪些途径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等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二)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2、人类最早的学校 (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 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 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 (3)文字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 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庠、序、校” 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 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 (2)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 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唐:儒学地位得到巩固,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书院,官学发达。六学二馆:国子学(三品)、太学(五品)、四门学(七品)、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崇文馆、弘文馆(宰相大臣、皇亲国戚)。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抓住教育的主导权。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 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范进中举。宋:书院发展达到高峰,最后书院也渐渐被纳入科举的行列。 元、明、清:延续前朝,明代“八股文”取士,科举制进一步模式化 中国农业社会教育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官学、私学并存;

2020年教资考试: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资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重要内容,对于考生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文都教育就对这一重要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有五个途径,分别是: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必须做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育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这些都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绪变化与情感触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国家情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调控水平,协助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结合自己多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在此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真挚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共鸣。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新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教学方向以及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必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渗透情感教育。 2.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疏缓现阶段学生心理自私以及毅力薄弱的现状,引导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3.教师恰当使用情感教育,协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精神实质,全面激发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与热情,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情感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都是将教学内容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情感素养的培养,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教师以讲解方式实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升华的过程。 三、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

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以感观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情景,教师对社会的变化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和时事实行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拓宽学习的知识面,这不但能够为政治课堂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时,我们教师能够结合当下学生喜欢的电影《战狼2》,韩剧,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物、情境、以及剧中所反映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情感体验,更好的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现代教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所以,教师们必须要适合形式发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大胆地使用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要想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就必须要集中精力来创设良好的行为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自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建议广大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着手: 首先,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展开各种丰富且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其中,在集体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相互影响,这是形成情感共鸣的最佳方式之一。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5课《我们的校园》优质教案

《5 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实践手段,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在浓厚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3、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为学校值得骄傲,也能为学校的不足之处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实践手段,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在浓厚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气氛中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具准备,如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2、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谈话。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想知道吗?请你用心听。 2、播放多媒体录音:“开家长会选拔引导员”。 3、提问: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好消息?能说一说吗? 学生说,老师板书:我们的校园 二、活动准备 1、通过录象了解校园。 (1)说到我们的校园,你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发言(示范小学、绿色学校)从哪里知道的?(家长、伙伴、邻居)(3)跟着摄影师叔叔的镜头参观我们的校园。(播放学校环境录象)

(4)咦?我发现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是喜滋滋,看来你们看录象时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了,能说说你在想些什么吗?(开心、高兴、骄傲、自豪) (5)在开家长会时,你们也能像现在这么开心和骄傲地向爸爸妈妈介绍我们的校园吗?你打算介绍哪里呢?(学生说,老师板书:教室、办公室、操场、厕所、图书馆、会议室、医务室) 2、分类。 (1)我们的学校可真大啊,你们让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不同的场所,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这样给爸爸妈妈介绍,他们肯定要被弄昏头了,我们来想个办法,给它们分个类,好吗? (2)师生共同完成分类:(贴字) 上课场所:教室(微机、音乐、体育、网阅)、图书馆、游泳池 下课场所:操场、厕所、医务室 老师场所:办公室、会议室 (3)这样看起来既清楚又明白,引导员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带着爸爸妈妈找到不同的地方。可是,你们真的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吗?让我们去实地走一走。 (4)注意事项: 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不影响别班上课。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询问老师。 三、参观校园 1、老师会带大家参观黑板上贴的每一个地方,小朋友们要认真观察,找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心记一记它在哪里?再想一想它的作用是什么? 2、参观校园。 四、分组汇报 1、你最喜欢校园的哪个地方呢?请你说一说。 2、按照学生的发言分成三组,下课场所、上课场所、老师场所。插上不同的旗子。 3、请和组内的小伙伴商量: (1)这个地方在学校的哪儿? (2)它有什么作用? (3)需要注意些什么? 4、分组汇报。 方位如:厕所在教学楼和科技楼中间,男厕所在三楼,女厕所在四楼;医务室在教学楼二楼中间;老师办公室在一楼。 注意事项如:上厕所要注意不拥挤,大便小便入槽,便后冲洗、洗手。接开水时排队,小心烫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主要途径 发表时间:2019-11-19T11:02:06.5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作者:沈铭娴 [导读]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等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沈铭娴(云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云南昆明 650200) 摘要: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等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同时中考改革也带来了一些对教育的挑战,特别是让初中生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规划未来职业、设计幸福人生的生涯教育,成为各相关教育主体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本文在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大学生、高中生生涯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主要途径,提出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强化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生涯教育的意义;务实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激发学生生涯规划的兴趣;实现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全面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等观点。 关键词:生涯教育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98-0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改革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价值日益得到社会认可。问题在于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如何让他们更好的和社会、未来的职业匹配,让他们过好幸福的人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这催生了中学生涯教育的发展,在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省份纷纷进行了生涯教育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这样的发展需求和实践经验,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其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核心目标,关注初中生生活的逐步扩展及其时代特征,将初中生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法治意识和社会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初中生在成长生活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内容上突出对初中生思想和精神成长的指导、对生活的思考练习。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各年级教学内容贯穿于价值观教育之中,以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从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学生发展的途径和目标。然而,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青少年转折点。他们具有思维独立、敢于创新、反叛和情感易感性等心理特征。如何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自身学习生活需要之间找到联系和契合点,帮助学生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和集体观等,引导学生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人生,打通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连接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是初中生需要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生涯教育是在事业可能和现实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有关指导,大多数同学并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规划问题,造成一部分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迷茫。生涯教育促进初中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初中生通过觉知与承诺唤起对生涯教育的了解,通过科学的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设定发展目标、提高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并学会在再评估过程中进行完善和修正。具体来说就是让初中生了解他自己,比如说他未来适合什么,他能做什么,他未来想过什么样的人生,他怎么达到他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帮学生了解自己。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独特学科价值,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学科实施方式,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学科测评实行,为在操作层面渗透生涯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我们可以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让初中生体验生涯规划,让学生收获规划成果,产生生涯教育应有的引导和示范价值。首先,落实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独特学科价值,为推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即初中《道德与法治》国家意志和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与生涯教育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生规划和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价值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和理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其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学科实施方式,为推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提供现实路径。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为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施形式,通过这些务实、丰富、有效的形式,能有效渗透生涯教育。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的学科测评实行,为推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提供价值导向。与传统纸笔考试为主的结果评价不同,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性的过程评价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素养、综合能力衡量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这与生涯教育的直接现实性有高度关联,通过过程性表现评价的引导,有利于生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据此,学校可以把生涯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生涯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意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等结合,借鉴初中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劳动技术等教育结合起来,对初中生实施有效的生涯教育。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教师深入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发展实际需求更深层次、更务实高效地结合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拟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参与主体等方面分析生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强化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利用国家统编教材、课程标准等课程资源,通过教学活动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以其思想中尚存的真实困惑、矛盾为突破口,更深入的探讨所学知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职业生涯的介绍,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从“道理”的教授转向“道路”的探寻,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生涯的规划,从而增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性。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一课的“梦想”热气球活动,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业梦想。通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逐渐了解相关的职业,同时发现自己个人兴趣、特长,思考自己的人生。又如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绽放生命之花”一课中,“发现我的生命”与第三课“发现自己”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做自己生命的导演”活动,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空泛的,而是联系到每个人自身的;生命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己发现和创造的;生命的意义不是他人赋予的,而是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明晰的。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有意识在教学渗透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强化生涯规划意识。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生涯教育的意义 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样和客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生涯教育,要加强的顶层设计,要将生涯指导与德育、美育结合,与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一般任务 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 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 1、【引起】动机 (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 (4)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反思之二: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现实情况是面对每班65人的大班额(笔者所在的中学为城镇中学),能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确实需要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选择能不开展活动课,尽量不考虑,而且像我校的这种县级中学,大班额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农村中学生源严重不足,一个班十几个人,另一方面县城中学一个班六、七十人,这种现象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立足现状,激活课堂,还课堂与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 反思之三:什么样的评价更重要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反观当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评价,我们发现,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越来越多的人也赞成这一观点,我们本应提供给学生经过甄别的、有用的、强大信息,但事实是我们从未考虑过,只是考分高低的甄别。 其次是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显然,这种评价要求,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注重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但眼下,对教师的评价,大都只围绕一个目标――中考分数,政治课的待遇则更差(中考总分为70分),这是一个基层教师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现实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们的校园教案【三篇】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们的校园教案【三篇】我们的校园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自己的校园,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 2.通过观察、参观等活动熟悉校园环境。 3.了解校园,理解校园的场馆、设施等。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校园,知道各个教学楼的位置、识别各个专业教室的名称和具体位置,理解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设施的具体方位。 三、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分辨、独立确认各个学校设施所在位置。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我们要在这所学校里度过六年的时间,我们都要共同爱护我们的学校,你对我们学校了解多少呢?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哪些场室,这些场室各有什么用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理解:我们的校园 活动一:理解我们的活动空间 1.引导学生参考教材第20页的内容,这里有很多新伙伴,提示学生观察图片,新伙伴分别在哪里参加什么活动? 2.提示学生仔细看教材里,还出示了一些地方的图片,猜一猜、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它们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教材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提示,但这些提示还是有很多地方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校园有着自己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吧。 活动二: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观察我们的校园) 1.首先请校园小小探秘员来汇报展示自己的发现。 2.学生回应探秘员带来的图片是哪里,并鼓励学生就此提出自己的问题。 S:这是哪里? 这里能够协助我们实行什么学习内容? 我们什么时候会有这个课程? 我们平时没有这个课的时候能够到专业教室里来吗? 进入这些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出指点。 4.为小小探秘员没能说出的其他场馆或专业教室名称实行补充。补充的学生说出自己发现这些场所的地点和发现。 小结:同学们用一双双充满好奇、充满爱的眼睛,大胆地去探秘我们的校园,你们的积极表现,已经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出了非常好的铺垫。 活动三:我知道怎么做 1.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全部的专业教室的照片、教学楼的照片、卫生室、体育室、教师办公室、操场国旗杆下、校园花园等的场景。 2.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入这些地点,需要注意什么?

略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略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发表时间:2018-10-18T16:46:43.34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作者:宋继龙 [导读] 将学科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 黑龙江省克东县第二中学 164800 提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共同进步。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是以初小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中与日常的德育息息相关。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浅谈几点: 一、《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如在“少年有梦”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中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中隐含着对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而爱国主义教育、敬业、诚信这些问题都是日常德育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主动地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创设情景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家人、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参与公共生活,具有公共意识,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二、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杨利伟乘坐载人火箭首次登空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三、努力创新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要认真研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性模式等进行教学。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巧设的情境中,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小品、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导入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内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毕竟是感性的,而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社会调查、采访、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形式真正参与到社会中来,社会调查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采访、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在激发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更加了解家乡,了解自然,认识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中真正激发起爱国热情。 四、回归社会生活 关注社会问题,应该让学生走向广阔社会,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学雷锋月的时候,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 下面以德育中的生命教育为例子,谈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具体操作。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谈到我们要珍视生命,我们可以结合东莞“路怒哥”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任何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关注他人的生命。东莞“路怒哥”的行为不仅漠视法律,而且是对生命的漠视,缺乏公共意识。这些例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因此让他们探讨起来会更加的积极,也容易渗透于他们的价值感之中。 总之,将学科教育渗透于德育之中,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结构,自主解决对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有效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月仙.构筑清新宜人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空间[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2]张霜华.点燃心灵之火[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3]娜仁花.思想品德课研究性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