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一轮复习鲁科版 碳的多样性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鲁科版 碳的多样性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鲁科版 碳的多样性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鲁科版 碳的多样性 学案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考点一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1.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用短线连接)。

提示:①—c ②—a ③—d ④—b (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取CO2

①原理: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 ②发生装置:启普发生器。 (4)用途

CO :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CO 2:化工原料、灭火剂,干冰用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题点全练]

题点(一) 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应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碳的各种单质互称为碳的同素异形体(√)

(2)碳元素的各种单质结构虽然不同,但性质差别不大(×) (3)碳元素的单质性质不同,其用途相同(×) (4)碳元素的单质只有金刚石、石墨和C 60(×)

(5)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 2(×)

2.(2018·信阳模拟)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A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实验后怎样处理尾气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解析:(1)除去混合气体的CO 2时,可先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浓NaOH 溶液的洗气瓶中,故A 装置的作用是吸收CO 2,以排除对下面实验的干扰。

(2)CO 有毒,故将CO 点燃生成CO 2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3)CO 还原CuO 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故利用这一现象来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CO 。

答案:(1)吸收CO 2

(2)点燃 2CO +O 2=====点燃

2CO 2

(3)B 中无明显现象,装置C 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规律方法]

确认混合气体(CO 、CO 2)中含有CO 气体的实验设计方法

各装置的作用是:

A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 2气体

B ——检验混合气体中CO 2是否除尽

C ——CO 还原CuO :CO +CuO=====△

Cu +CO 2 D ——验证CO 的氧化产物CO 2 E ——除去尾气中的CO 2气体

F ——除去尾气中的CO 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确定混合气体中含有CO 气体的实验现象是:

C 中的物质由黑色变成红色,B 中无明显现象,

D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题点(二) CO 2与碱反应产物的判断及现象分析

3.标准状况下,将3.36 L CO 2气体通入200 mL 1.00 mol·L -

1 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

后溶液中c (CO 2-

3)与c (HCO -

3)的比值为(不考虑CO 2

3、HCO -

3的水解)( )

A .1∶1

B .1∶2

C .2∶1

D .1∶3

解析:选B 设

CO 2-3、HCO -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 、y ,则有?

????

x +y =0.15 mol ,

2x +y =0.2 mol ,解得

x =0.05 mol ,y =0.1 mol 。

4.将足量CO 2通入KOH 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 )和通入CO 2体积(V )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D 依次发生的反应为Ca(OH)2+CO 2===CaCO 3↓+H 2O,2KOH +CO 2===K 2CO 3+H 2O ,K 2CO 3+CO 2+H 2O===2KHCO 3,CaCO 3+CO 2+H 2O===Ca(HCO 3)2。

[规律方法] CO 2与碱反应产物的定量判断 以CO 2与NaOH 溶液反应为例: CO 2+2NaOH===Na 2CO 3+H 2O CO 2+NaOH===NaHCO 3

当n (OH -)∶n (CO 2)的值不同时产物如下:

题点(三) 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5.甲气体可发生如下变化: 甲气体

――→通过灼热的炭层

乙气体

――→通过灼热的炭层

丙气体

――→通过灼热的CuO

乙气体

――→通过澄清石灰水

丁固体。则

甲、乙、丙、丁分别为( )

A .CO 2、CO 、O 2、CaO

B .O 2、CO 、CO 2、CaCO 3

C .O 2、CO 2、CO 、CaCO 3

D .CO 、CO 2、O 2、Ca(OH)2

解析:选C 以丙气体为突破口,丙通过灼热的CuO 后,生成的乙气体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固体,说明乙是CO 2,则反推丙是CO ,则甲是O 2,丁是CaCO 3。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转化关系: 甲――→丁

乙丁甲

丙。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 2

B .若甲为SO 2,则丁可能是氨水

C .若甲为Fe ,则丁可能是盐酸

D .若甲为NaOH 溶液,则丁可能是CO 2

解析:选C A 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2C +O 2(不足)=====点燃

2CO,2CO +O 2=====点燃

2CO 2,C +CO 2=====高温

2CO 。B 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SO 2(过量)+NH 3·H 2O===NH 4HSO 3,NH 4HSO 3+NH 3·H 2O===(NH 4)2SO 3+H 2O ,(NH 4)2SO 3+H 2O +SO 2===2NH 4HSO 3。C 项中,若甲为Fe ,丁为盐酸,则乙为FeCl 2,FeCl 2与盐酸不反应,故C 错误。D 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2NaOH +CO 2===Na 2CO 3+H 2O ,Na 2CO 3+H 2O +CO 2===2NaHCO 3,NaOH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氮的循环学案 文档

《氮的循环》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2、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掌握氨的性质。 3、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在生产 中的应用。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 1. 氮的存在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中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⑴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和,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和 ,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__与______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⑵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_________,如和。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N2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氮的固定 ⑴使空气中_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的氮叫氮的固定,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⑵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⑶合成氨和仿生固氮属于________________。 5、可逆反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_______ 代替___________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案3

《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 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 〔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 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 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4.碳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 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及原理 【预习导学】 一、非金属单质——碳 1、同素异形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碳的同素异形体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的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 O2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CuO)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非金属氧化物(如H2O、CO2、SiO2等)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强氧化剂(如浓硝酸、浓硫酸等)反应 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熔点高,有滑腻感,用于制润滑剂;质软,在纸上划过留痕迹,用于制铅笔芯 B.金刚石有良好的导电性,耐高温,硬度大,可用于制作刻画玻璃的工具 C.“汽水”浇灌植物有一定的道理,其中CO2的缓释,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硅的提纯与应用,促进了半导体元件与集成芯片业的发展,可以说“硅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催化剂” 二、碳的氧化物 1.CO _______色、_______味的气体,_______毒,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 作为_______的主要成分,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2.CO2(酸性氧化物)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水溶性________,密度比空气________,固体时俗称________。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不助燃。 ②氧化性:(与C、Mg等反应) 方程式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CO2 + Ca(OH)2—②CO2 + CaCO3 + H2O— ③CO2 + NH3 + NaCl(饱和) + H2O —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Na2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CO2通入NaOH与Ca(OH)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的先后顺序?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2009级高一化学教、学、练一体化编制人岳荣芝审核人教学案编号

学案设计 教案设计(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2、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氨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3、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NO2B.NO C.O2D.Cl2 4.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C.NO2D.Cl2 5.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6.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7、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巩固】1、关于金刚石、石墨、C60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金刚石硬,石墨质软D.它们里面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E.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石墨F.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G.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H.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俗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 A.苏打、小苏打B.胆矾、绿矾C.火碱、烧碱D.纯碱、烧碱 3、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最常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B.通过灼热的碳层 C.通过水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4、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3,最好的方法是( ) A.加热B.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D.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 【学习目标】 1、了解Na2CO3和NaHCO3的相关性质。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在生产中的循环。 3、通过探究活动完成对Na2CO3和NaHCO3的鉴别。 【课内探究】 1、通过阅读P64和P65页相关内容,请整理Na2CO3和NaHCO3的所有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2、请试着把1题中的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 3、阅读P65页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画出碳循环的网络图 4、阅读P68内容,请写出所有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找出还原剂。

【重点知识整理】 【巩固练习】 1、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⑤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 A.只有①③④⑥B.只有①②③④⑥⑦ C.只有①③④⑤D.只有②③④⑤⑥ 2、当下列物质分别滴加醋酸时,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 ) 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贝壳④锅垢⑤白云石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④⑤C.只有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氯化钙溶液B.石灰水C.饱和碳酸钠溶液D.次氯酸钙溶液4、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其分子式为NaHCO3·10H2O,在空气里易风化 C.可以跟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正盐 D.与碳酸钠相比,若质量相同,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得到的CO2多 5、要除去硫酸钠里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应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钡溶液B.稀硫酸C.石灰水D.氢氧化钠 6、关于NaHCO3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酸反应放出等量的CO2所消耗的酸比Na2CO3少 B.相同温度下溶解度比Na2CO3要大 C.热稳定性比Na2CO3小 D.NaHCO3只能和酸作用不能和碱作用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Na与H2O反应:Na+2H2O====Na++2OH-+H2↑ B.Na2O与盐酸反应:O2-+2H+====H2O C.NaH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CO32-+2H+====CO2↑+H2O D.NaOH溶液与小苏打溶液混合:HCO3-+OH-==== CO32-+H2O 8、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HCO3-+H+====H2O+CO2↑的是 ( ) A.NaHCO3+HCl溶液B.Na2CO3+HCl溶液 C.NaHCO3+Ca(OH)2(少量)溶液D.NaHCO3+NaOH溶液 9、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 A.逐渐变小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 10、可以说明溶液中大量存在CO32-的理由是()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山东省滕州一中高一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

一、考纲要求 1、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了解CO、CO2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两先两后一小结”模式自学为主,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引入课题 展示考纲 预习检测 概括整合 重点点拨 本节课我们来复习“碳的多样性”请先阅读考 纲要求。(同时板书课题)在山东高考中的位置。 (约1分钟)。 发放“预习检测”题签,教师全场巡视,注意学 生答题情况。(约4分钟) 1---4题,周帅写答案 5题郝德浩写答案 视解答情况稍作点评 分析“预习检测”五个题,分别对应的知识点 同时板书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 3、Na2CO3和Na HCO3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根据导学案知识点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基础知识部分的错误,磷的同素异形体要写红磷 和白磷【例1】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发现和 证实了碳的另一类单质,它们是由一系列偶数个 碳原子组成的分子,其中C60(足球烯,分子中 含有30个双键)最具代表性。下图所示为n个 C60连接而成的物质X。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X难溶于水 B.一定条件下X可与H2发生 加成反应C.X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D.X的摩尔质量为720n 找做错的学生回答 知识点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一氧化碳带过,不必多说 阅读考纲 专心做题 然后更正 有了框架, 繁而不乱 对照导学案查找自 己的问题 对照导学案查找自 己的问题

重点点拨 规律总结典例剖析重点点拨举一反三 2、二氧化碳重点处理与碱反应:如NaOH与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少量) (CO2过量) 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如与Na2SiO3溶液 化学反程式为: 以上三个由一同学写出。 借助数学方法,表示 【例2】用1 L 1.0 mol·L-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 比约是( ) A.1∶3 B.2∶1 C.2∶3 D.3∶2 3、Na2CO3和NaHCO3投影学生的导学案,看典型 错误。 可以说明溶液中大量存在CO32-的理由()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C、加入MgCl2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 沉淀溶解,且产生可是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无色 无味的气体 D、加入Ba(OH)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盐 酸,反应现象如C所述 CO32-的检验方法 集思广益,一题多 解 做题,体会CO32- 的检验 查找自己的不足 当堂练习检测复习 效果 总结反思,形成体 系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学案8鲁科版必修Word版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的多样性 课前学案 知识回顾: 一、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个概念 1、风化: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自然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 2、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无水氯化钙、氯化镁和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潮解。 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阅读】P65-67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思考】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碳的多样性》教案1

碳的多样性》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各种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四、课时安排: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联想.质疑神奇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它们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海底储量巨大的可燃冰,这些物质都含碳元素,大家还能列举出其它含碳物质吗? 【指导阅读】阅读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展示模型】展示、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 设问】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刚才的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该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已经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 、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介绍碳原子的排列情况); 、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在这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为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型不同,牢固程度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因为由同种元素组成。)、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介绍史实: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实验。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箱子里进行燃烧(箱子是纯金制的),结果却令人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 <思考>:为了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钱南测出生成气体的成分是后,还需测定其他数据吗? 、了解、碳纳米管的相关知识。建议课前布置任务,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老师做好表现性评价记录。 【过渡】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例如: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归纳 金刚石、石墨、C 、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60 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 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 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 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知识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关注获 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容易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预习各种碳单质,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 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而导致物理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 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碳的各种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通过对比,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通过预习,能够初步了解碳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3、灵活的运用对比、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好处,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三、重点、难点 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CO、CO2的性质 3、Na2CO3、NaHCO3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并查阅资料,完成预习案。 (二)教师准备 1、将学生每六人编为一小组,每三组编为一大组。 2、编制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预习案。 3、准备实验用品(直尺、金刚石、石墨、C60模型、足球、等质量的碳酸钠 和碳酸氢钠固体、两支10mL的量筒、稀盐酸、两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镁条、酒精灯、试管等)。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 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与酸的反应 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 3 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与氧气的反应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 和氮肥——尿素[CO(NH 2) 2 ] 2) 铵盐 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受热容易分解。如: NH 4 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 NH 4HCO 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 3 的制取 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 NH 3。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 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 是。可以用来干 燥NH 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 2 O 5 )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 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 4 +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 3 C、NH 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 2 共热生成NO 2 D、NO、NO 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 3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 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现有A、B、C三种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 反应生成C,A和C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的溶液,请填答A、B、C、D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A→B的化学方程式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