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  增强艺术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

在美术新课程中,学习领域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许多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强,融美术专业知识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社会。四个学习领域既独立应用又相互融合,让学生有意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美术组合原则,进行创意和美化生活的设计,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感到美术课程知识内容丰富,而且动手时间多,一堂课45分钟,最多给学生的美术练习时间只有不到30分钟,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很不容易,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美术基本语言的运用不够熟练,在构图、设计中缺乏创新意识,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喜欢照着课本、范本临摹,从而形成画面单调,形象呆板,作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单调、统一的模式?一是学生对美术课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艺术修养对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美术课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二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不善于观察,没有准确的观察能力和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三是美术作业学习用品比较多,设计构图、描绘涂色比较费时间,部分学生没有美术材料,怕麻烦、懒于动脑、动眼、动手,作业显得单调、空

洞、潦草,缺乏创意。

针对学生美术课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究竟怎样来进行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认识的不足可以通过分析、教育来提高,但初中学生课程种类多,学习压力大,一堂45分钟的美术课,既要让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又要让学生能用画笔表现出来,难度比较大,如果没有美术专用教室,其难度更大,而且许多学校没有美术专用教室。如果探求中学艺术课教学的真谛,我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才是中学艺术课教学的真谛。

一、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在美术作业中,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没有准确、丰富的表现,观察是想象的源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教师可以针对一个物体,一件作品进行详细的引导,面对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学生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在直观感受中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比如在

七年级上册《春天的畅想》一课教学中,面对春天的美景同样一颗树,往往许多同学在表现时容易出现符号化、几何化的现象,如果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这棵树,就会发现树叶、树枝、树干、树皮树根,形状、色彩都不同,而且不同的树木,差异更大,这样学生在表现时就不会出现符号化的树,通过引导逐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善于观察,观察形状、色彩的习惯,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观察成为美术课的基础。

二、善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的发现和创造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原本平淡无奇的物体仿佛有了生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推动着世界进步。在艺术课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画面单调,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美术作业,不能固定模式,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不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生命—自然的和谐交融》一课教学中,结合

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人类社会在未来世界中生产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告诉学生也许是奇思妙想、也许是胡思乱想,都是可以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想象形状、想象色彩、想象未来世界。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引导。

观察是表现的基础,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也许一个学生不能成为艺术家,但绝不能伤害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和学生作业,作为教师要善于辨别,以鼓励为主,对于喜爱美术的学生要善于指导,对于作业中虽然画的不是特别好,但构思独特,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要多引导、多鼓励,不能因为色彩、描绘不好而伤害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小要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溶于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树立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与未来的壮志。

四、重视“欣赏评述”课教学。

“欣赏评述”在美术课程中占到近四分之一,决不能认为“欣赏评述”只是看一看美术作品,评述比欣赏更重要。这里的“欣赏评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二是对美术教师的“欣赏评述”。对美术作品能够从构图、内容、色彩、艺术表现来“欣赏评述”,美术教师通过示范、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体验艺术

的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以及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美术组合原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时候教师的艺术表现更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中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赞许犹如阳光”,每一位学生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教学中既要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拓展有限的美术课堂,鼓励学生积极美术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参与班级美术活动、参与社会美术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美、感受美。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使他们现在成为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能创造美的新一代。

艺术课面对全体学生,美术课教学不是让学生个个成为艺术家,而是通过美术课教学培养、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把美术课作为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才是中学艺术教育的真谛。

西南财经大学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期末考试半开卷必备(蒋丽萨)

【一】艺术起源与发展 [Ⅰ]艺术审美 1、艺术定义:①中:艺,种植;术,某种技能技巧方法。艺人的工作②西:广义艺术→自由艺术→美的艺术③内涵:社会现象、实践活动、完整艺术活动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具有某种目的性。 2、美:对象的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目的而产生的愉悦感。 审美:人类的一种认识观照体验感受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 3、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类审美高级形式)。 艺术与审美的异同:①分属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②审美范围大于艺术范围③艺术品具有永恒的价值性。 ◆◇[Ⅱ]艺术起源:(5种) 一、“模仿”是古希腊普遍流行的观点。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不是目的。肯定了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朴素唯物主义,进步合理。但是只是触及表面,没有揭示本质。未说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游戏”19C-20C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理论。人类不为基本物质生活所迫有剩余精力从事“游戏”。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人类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此说法脱离实际。 三、“表现”19C后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美国苏珊朗格。仅仅归结为表现,导致艺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容易将将精神心理作为艺术产生第一性原因。未能科学阐明艺术起源。 四、“巫术”19C末20C初兴起。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另一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想用巫术控制自然姐,办不到有创立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被证明无效时创立各门科学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黑暗洞穴深处画画显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带有巫术目的。原始歌舞与艺术密切联系。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与巫术有密切联系,但由此断言起源尚欠依据。原始的艺术活动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关于起源于巫术的理论还应与人类的实践联系起来考证。 五、“劳动”新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主导理论。俄国普列汉诺夫系统的提出此观点。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艺术起源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文化现象,艺术的产生多种复杂原因。希尔恩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产生不限定于几种理由。 [Ⅲ]艺术发展:动因①他律性(社会因素)②自律性(自身原因) 1、黑格尔理论:艺术(精神即心灵的创造物)的发展过程(精神超越和脱离物质)经历了象征艺术(人类艺术最初阶段)、古典艺术(精神物质完美结合)、浪漫艺术(精脱离物回到自身)。 2、宏观文化视角:①石器文化(旧石器艺术形式洞穴壁画、人体雕像、饰品;新时期岩画、陶文化及艺术、巨石艺术)②青铜文化③铁器文化(艺术特点:服务于政治、受宗教影响、文学成其重要门类、民族民间艺术相应发展)④工业与科技文化(现代艺术:领域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工业、科技的积极成果;艺术家真正成为社会一种独立高尚的职业、地位提升艺术实践又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普遍内容;题材、内容、技巧、表现手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流派林立,思想标新) 3、微观风格流派(考察艺术发展的标志):①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一些显著特点,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显现出来。②艺术流派:艺术思想、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群体。 【二】艺术的本质 [Ⅰ]两种传统西方艺术本质论: 1、艺术再现论(20c前)①柏拉图的批评(单纯的再现)②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再现原则③文艺复兴自然主义风格 ◆◇④古典主义——莱辛与温克尔曼的争论(影响欧洲17~18C艺术的主要思潮)基本理念是效法古代的经典作品和理论,使之发扬光大。法国17C形成并达到高潮。原因在于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还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爱好倡导和庇护艺术有很大关系。 古典主义法则是“模仿自然”“崇尚理性”这本身是古希腊哲学和艺术对的基本精神,但法国古典主义却深受笛卡尔唯物主义的影响。 之前学习古典一般借助对史诗和悲剧的分析,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朗吉努斯《论崇高》等古人残篇找寻。温克尔曼和莱辛抛弃了因循守旧的方法,转而直接研究古代造型艺术的作品一发掘古典精神1506年出土的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拉奥孔》是争论的导因。温克尔曼采取纵向分期的方式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变迁。对古代造型艺术作品作具体的分析,通过真实的作品才能知道制造者的生活,从而接近真正的艺术理论。拉奥孔面部之所以没有出现诗人维吉尔所描述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原因在于希腊雕塑要显示伟大而肃穆的心灵,是“崇高”,扭曲的面孔会破坏这种崇高,故作者避免这种极度痛苦的造型;莱辛:认为艺术始终是对自然,即现实的模仿和描写,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模仿的特征和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反对诗画相同。诗的最高原则是真,而画的是美,在诗中拉奥孔的放声大哭是肉体痛苦的自然表现,诗人不能因哀哭不美而放弃真实,正因为描写的真实才让人感到诗的美。而画与雕塑的最高原则是美,则作者千方百计要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如“拉奥孔”则要将痛苦的表情淡化一避免扭曲人物的面部,但不是如温克尔曼所谓的服从于伟大的静穆的统一原则。 温克尔曼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应有不同的模仿方式和创作特点。莱辛的缺点过分地在古典中寻找典范必然束缚了其思想。未能认识到古希腊的艺术是在不同于现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将古人的作品作为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标准来要求现代艺术是缺乏历史观的。 2、艺术表现论(20c后,强调艺术的主观因素,≠表现主义)①历史概述(古希腊柏拉图|特征:艺术家的主观作用;重形式而轻内容题材)②克罗齐直觉说(颠覆再现论)③艺术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等创立的心理学理论,论及艺术的发生源于人的潜意识层)④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Ⅱ]特征与艺术的作用:1、艺术特征:形象性(基本)、创造性、情感性、非功利性; ◆◇2、艺术的作用:(一)艺术的认识作用:①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来认识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只是平凡人也许永远按社会的习惯跟在别人后面看世界,智者哲人则以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并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后人。艺术家看世界的视角和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他们看到的东西也许是人们看到但又视而不见的。艺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生活中的素材按艺术的要求重新组合来让人们认识,故给我们的印象是“似曾相识”。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埋藏着深厚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例:《清明上河图》不亚于《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现实,恩格斯称《人间喜剧》法国上层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②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来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一种人生观,它在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在表现论艺术家的理论中尤为突出。“天人合一”,认识的核心是人不是天。鲁迅认为艺术品就是艺术家人格的写照。恩格斯说“风格就是人”。艺术品既然包含着深厚的内涵,观众通过艺术鉴赏就可能得到丰富的知识。 艺术品的鉴赏是一个反复认识理解的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观众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二是艺术品的内容不是外露在形式之后而是潜藏在形式之中,三是同一艺术品,不同观众的认识不同,即“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说明艺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二)艺术的审美作用。①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是审美性。反之,艺术的最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关于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感性活动,其特征是情感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艺术从生活中独立出现后,它便成为审美的最高和最集中的形式②从原发功能上带有极大的娱乐性。艺术的审美作用有高低之分,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它们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又不同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 (三)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的原发性的功能,而是社会对它的一种附加。因为艺术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能很好的传递思想和情感,故获得教育、宣传的社会作用。孔子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充分利用了艺术审美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革命文艺的巨大作用与艺术的教育作用分不开。艺术“寓教于乐”,有利于说教,易被接受;艺术形象直观生动,既可以歌颂美又可以鞭挞丑;由于与情感因素结合在一起,具有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Ⅲ]本质分析: 1、多视角一般描述:社会现象、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生命力的显现、价值符号; 2、多视角重点描述: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两段论述(人与动物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是人自由创造本质的对象化显现、在艺术活动中达到“直观自身”; 3、在文化中的位置:与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宗教(类似)、与道德(价值目标、真善美统一、艺术推广道德)、与科学(科供艺物质基础技术手段、艺助科扩大视野寻找灵感、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三】艺术家与艺术品 [Ⅰ]艺术家(专门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1、定义:①艺术家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②艺术家是社会环境的产物③艺术天赋是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条件④献身精神是艺术家优秀品质。3、艺术家的分类:(一次性、多次性、综合性)艺术生产的艺术家。 ◆◇2、艺术家必备的修养和能力:①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正确的世界观左右着艺术家的人生理想、对艺术的根本态度以及基本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艺术创作中光有思想而不深刻就会流于肤浅,只认识生活表层而不触及生活的里层会导致作品的平庸。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照搬生活,而是要揭示生活由表及里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才能有力的揭示生活的本质,从而发人深省。②丰富的生活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评价和态度,是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的有机统一体。意蕴是作者在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积累后,对人生真谛刻骨铭心的体验。丰富的生活积累、人生百味的真切感受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意蕴的基础。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家创作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艺术作品越有多维立体感和深刻表现力。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殿堂建立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它才能闪光和辉煌④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感知力,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艺术家必备的。没有想像力就没有艺术。情感是整个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因。艺术是以情动人。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和动机是情感体验激发起的。艺术家所具有的情感主要是艺术情感。⑤精湛的专业技能技巧。任何劳动都需要相应的技能技巧才能完成,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技能技巧是艺术家的基本功,是实现艺术作品的必要手段。精湛的技能技巧是艺术家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艺术家专业与否的标准。 [Ⅱ]艺术品(艺术家创造的作品)1、定义(模糊、多义、开放):①是劳动产品而非自然物品,主要由艺术家创造②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生产存在,与欣赏者相关联。 2、◆◇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区别:①二者的性质不一样(艺术品是纯精神产品,它没有实用价值虽然以物质为载体,但物质不过是表现精神的手段;工艺品的性质首先是实用性,虽然它具有很大的审美性和装饰性,但是没有更深刻的艺术意蕴。例如,人们可能穿上印有装饰图案或艺术画面的T恤衫,但绝不会有人将一幅画整天挂在自己的脖子上)②二者生产的目的不一样(简单的讲。工艺品的生产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按商品的生产规律来生产和操作。如果不赢利,人们就不会去生产。工序复杂,技术性强,耗时多的产品市场价格就高;艺术品创作目的首先不是商业性而是自我的显现,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要受“商品化”的影响,但是艺术家真正看重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③二者生产的过程不一样(工艺品的生产按不同的工序由许多人分工协作来完成,每道工序都需要熟练而精湛的技能技巧,并重复地生产出若干相同的半成品。但艺术品的生产则完全不同。首先,艺术家使用的除必要的物质资料外,主要还是如语言、音响、点、线、面、光、色、情感、想象等艺术符号。其次,创作往往由艺术家独自承担,作品就是某人的作品,准备,构思,创作都可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所以艺术品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真品只有一个。这是艺术品珍贵之所在,也是艺术品和工艺品最重要的区别)。 3、内容与形式:①内容:艺术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即艺术品或艺术的内涵(规定性: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艺术高于生活)②形式:艺术语言符号/艺术符号、结构形式(艺符组织运用的规律方式)。 4、价值:①存在的意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评价的统一)②文化价值(艺术品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审美价值:艺术品自身的定性,即其具有的魅力;社会文化内容积淀成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品是文化历史的载体>③商业价值(不是商品但有商业价值;其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 [Ⅲ]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准备阶段,深入生活,激发动机,储备材料,酝酿感情)的因素:①创作动机的激发(创作原动力、意志力)②创作素材收集储备(物质、精神); 2、艺术构思(中心环节):①审美意象的形成②艺术构思的实质:一种认识活动、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3、艺术传达(创作完成)①艺术意象的物化(作品化)②表演艺术(形象传达给观众)<特点:直面观众、表演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在时间中进行>; 【四】艺术心理[Ⅰ]一般描述: 1、含义:审美心理的分支,以心理为出发点,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揭示艺术活动的本质内涵。 2、内容:艺术创作的诸心理因素、艺术欣赏发生方式途径、审美愉悦性的性质内涵。 3、艺术美感(审美愉悦性)的特征:①既是感官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②其核心是情感活动。 4、艺术心理理论:布洛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Ⅱ]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1、创作心理:艺术想象、直觉与艺术直觉、艺术中的无意识艺术灵感。 2、欣赏心理:注意、感知(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活动、感知能力源于艺术经验、错觉在艺术中的意义)、联想、理解(对艺术品形式内涵的理解,对艺术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对艺术品意义的理解)。 【五】雕塑(雕刻塑形,圆雕浮雕,静态、立体造型艺术) √中西方雕塑异同:①在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和木属多;②在表现内容题材上,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③在审美趣味上,西方以再现、模仿、写实取胜,中国则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 [Ⅰ]一般概念1、材料(不同,表现力不同):雕,青铜、大理石;塑,泥。2、对象(人自身):通过人体造型表现人;把人体作为对象,但它要唤起的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精神。 3、表现运动的重要原理:艺术家必须选择“那一顷刻”来造型。 4、与环境的关系:①其立体形象迫使人们的视觉直接感知它的存在②体积的意义(视觉心理压迫感)③安放位置(自然视觉的中心,即应醒目) [Ⅱ]古希腊——人类童年的辉煌艺术 1、社会环境:①历史分为早期、古典时期、希腊化三个阶段,社会现实残酷,人人关心城邦安危和政治大事,勇于打仗②地理环境不理想,多山地丘陵,土地贫瘠。 2、◆◇古希腊雕塑繁荣的原因: 社会背景:社会中贫富悬殊不大,政治上公正平等。导致希腊人除了关心政治和战争外更将自己的空余时间用于艺术爱好以及思想上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从而造就了希腊社会精神生活的高水平和丰富性。 ①健美人体的崇拜(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对于每一个城邦而言,战争都是征服异邦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那时决定战争的胜负主要不是靠武器的先进而是靠体魄。战士健全的体魄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就造成了全希腊对健壮人体的崇拜。战士接受训练,最著名的要属斯巴达的军事奴隶制:“优生优育”政策和艰苦的战斗训练,导致全希腊崇尚运动,崇尚人体。这种对自然人体的崇拜和迷恋是历史上其他民族不曾有过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无数创作的素材和模特。而对人体模仿造型的最佳艺术形式就是雕塑)②对奴隶主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尚(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存在和生存斗争必须提倡的,它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城邦公民的传统和共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增强文化艺术修养

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 ——《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学习心得 从化市民乐中学黄鉴流 摘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自己先学好”教师要勤奋好学,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教师能力 最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的学习,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文化艺术素养对人发展的作用在我们教师有更好的体现,因为我们培养着国家未来的人才。 笔者是一名教师,下面试从教师的角度说说如何通过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都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和飞跃,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的理想追,我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但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自身的形象、气质和各个方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 会超出所教授的课程之外。正是因此,在专业知识以外,教师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人格魅力和优良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就要有广泛的爱好。我们要对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应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修养,并能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受影响学生,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使其精神和情感得到发展。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文化艺术修养,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艺术修养,就没有成功的素质教育。 做一名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好教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个性。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独立的发展。一个没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可能会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贫乏和无知。

大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素养

大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素养 13021032 贾健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等。 艺术修养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进行的努力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实践所达到的一定艺术鉴赏水平。艺术创作是一种充实于内而成像于外的美的创造活动。 时代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文化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修养是我们的义务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1、提高艺术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同人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心理状态、道德观、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欣赏者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也不可能接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扩大自己的欣赏视野,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水平。要想欣赏音乐,需要有会听音乐的耳朵;要想判别形态的美,就需要有锐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触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需要阅读他们、欣赏他们,借以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美趣味,加强审美感受,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3要提高鉴赏能力 正确引导自身的审美趣味,还需要向那些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在欣赏方面以指导、帮助。往往专家的意见可以影响、甚至改变自身的兴趣和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4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 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提高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5增加生活情趣 我们可以报名艺术团或者是艺术课,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艺术的内涵还能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这样,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群体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 6、培养道德情操 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大影响。注重艺术修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艺术审美体验的条件与过程 1

艺术审美体验的条件与过程 1.主体必须是审美主体,对象必须成为审美的艺术对象。 艺术审美体验时,主体应该具有读取艺术对象美学密码“程序“的能力,此种程序与艺术的语言密切相关,这是他成为审美主体的基本条件。换言之,审美主体既必须具有基本的感知能力(譬如正常的视觉、听觉能力)又需要一般的艺术审美修养(能够破解一般的美学密码)艺术审美体验的对象,即艺术客体,必须具有内置的美学偏移,这是艺术客体成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这种所谓内置的美学编码,通常是借助于特定的艺术语言完成的。欣赏艺术史中的各个作品时,审美主体应该’懂得”不同时期艺术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比较顺利的进行审美体验。古埃及艺术家似乎用儿童的心态来创作,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任务的肖像是从最具有“特性”的角度表现的,古埃及人表现他们所“知道”的,希腊人更像刻画他们所“看到的”。中世纪的画家则画他们所“感受”到的。文艺复兴吸收了希腊人的表现手法,画中的情景同他们“看到”的一样。封存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的绘画作品,不能成为审美对象。信手涂鸦而成为的作品,常也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对象。2.艺术审美体验,必须有一中合适的审美情境。艺术审美体验需要合适的审美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除了外在世界的宁静无忧之外,主体还需要具备一种摆脱俗套后的轻松悠闲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体验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审美体验时,肢体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功利主义的生活态度,着可以视为审美交流的一个前提条件。涂青山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他的《溪山琴况》描述了一些审美情境。如果不具有合适的审美情境,艺术作品就不可能在审美体验的凝照下复活,并和主体产生“对话”。3.艺术审美体验,需要一定的审美距离艺术审美体验的距离,似乎存在着一个悖论,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审美体验中,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互相渗透,互相融入,譬如,加入你想获得悲剧的审美体验,首先就需要和悲剧主人公站在同一立场,取得同一视境,在情感上达到一种几乎是无差别的融合状态。如此,悲剧才有可能真正的打动你,感动你。另一方面,在审美体验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又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和超越。在悲剧体验中,如果你完全的陷入主人公的情感中或对主人公的命运悲恸中,进入了一种主客不分的融合状态,作为审美体验主体的你,就已经不复存在,审美体验自然难以实现。因此,在审美体验中,需要超然反观或旁观审美对象,这样的距离感,才能使审美体验顺利完成。4.艺术审美体验,有时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审美体验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决定着主体和客体发生关联的可能性。譬如审美主体的人生阅历、历史文化知识素养等,都会对审美的实现施以重要的甚至根本的影响。对于历史题材,宗教题材之类的艺术作品,审美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宗教知识素养,否则难以获得比较深刻的审美体验。 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一般具有如下几个阶段:知觉—表象—毁损表象—重构表象第一阶段,主体从外部建立对客体的知觉,由此进入表象阶段。第二阶段,主体对表象进行毁损或者说搁置与局部详细加工。原来的整体外部印象不复存在,所见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第三阶段是事物表象,进入体验的更深层次的阶段,视觉在这一阶段几乎不起作用。这是具有某种程度神秘性的领悟和理解艺术阶段。庄子的《庖丁解牛》可以说是对这一体验过程的精妙阐释。庖丁最初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官之止而神欲行。”如果将庄子所定义的时间进行灼减,将他规定的养生的主旨进行置换,就会发现,他所描述的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正好与艺术审美体验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相对应。不解禅悟体验,对于把握艺术审美体验也有帮助。著名禅师青原惟信的一段话,具有代表性:老僧三十年前为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无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审美体验的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时,往往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就在哎那他纯粹的一瞬间,审美主体完成了现象学的还原,对世界的信阳被搁置起来了,同时,任何实战的货智力的兴趣都停止了。

2018智慧树艺术与审美单元测试答案

目录 绪论章单元测试1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2 第二章章单元测试绘画4 第三章章单元测试5 第三章单元测试雕塑5 第四章章单元测试建筑7 第五章章单元测试8 第五章单元测试设计8 第六章章单元测试8 第六章书法8 第七章章单元测试音乐9 第八章章单元测试舞蹈10 第九章章单元测试戏剧12 第十章章单元测试电影13 第十一章章单元测试摄影13 第十二章章单元测试宗教14 第十三章美育14 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中华美学精神15 绪论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审美等层面上,其中,前两者都是功利层面,只有最后一种是超功利层面。 2 【单选题】(20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3 【单选题】(20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4 【多选题】(20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一点?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5 【多选题】(20分) 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C.恩斯特·贡布里希 《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 2 【单选题】(10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

文化艺术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文化艺术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时代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文化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也将越来越高。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今天,我们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来应对未来? 在国际和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无疑人才是其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的焦点则是素质和能力。多年来,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各用人部门的反映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无论什么岗位,无论职位高低,都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而后者显然已成为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性要求。事实说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要求,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那种有知识、缺文明,有学问、缺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人,显然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欢迎。因此,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1.时代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全面提高与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育人就要使之得到全面发展。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学校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要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并且认为,21世纪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相对滞后,导致培养的大量专业人才往往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到超越专业知识的更为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了。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知识创新为特点,要求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呈现出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现代高科技总是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高层次人才如果只拥有比较狭窄的先进专业知识,那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不知道往日那些高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科

艺术与修养

机电一班 1 艺术的习惯被艺术作品改变了。 2 成功的艺术通过改变我们的感知而使我们对习惯的理解发生变化。 3 艺术家不能想象他的艺术,直到它被完成时才能感受到它。 艺术观点的阐述: 艺术不是一种物品,而是物、人、事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艺术态。一种人、事、物的状态是否能被认为是艺术态,是受到特定时空中的意识形态决定的。所以,艺术是一种文化生产。而这样一种文化生产和别的文化生产相比,它的特殊性在于,作为文化生产的艺术是为文化本身找出路的自我生产。所以,艺术生产必定和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足够的差异性,并依靠这种差异性来反思主流意识形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麻醉力消毒,提供主流意识形态的替代型模式。这种反思和替代是有有效期的,有效期过后,它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的成分。因此,艺术生产是意识形态的自我否定机制。 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有效期----保鲜期,也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被生产和维持其艺术态的,因此,艺术生产是历史性的。有效的艺术生产必定同时是一种历史批判。因为它要从系统中来,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系统中,改变系统,所以它是社会性的。有效的艺术创作必定同时是一种社会批判。因为它的目的是改造系统,所以,异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却必须要被编织在日常生活之中。艺术必须要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生活是可以改变的,生活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以想象的,尽管它可能并不是可以设计的。 因为它是社会性的,所以它不是由个人的灵感单值地决定的。所以,我们反对天才论和灵感论。因为它是社会性的,我们把艺术生产理解成一个面对任务,创造性地解决任务的过程。我们相信艺术态是经由有效的工作过程所推出的。 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生产,所以艺术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所以艺术家是可以训练的。而创作的过程本身既是改变现实的过程,也将是改变自我的过程。艺术生产必须要改变艺术家。 通过改变艺术,来改变语言。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整个世界。在文化研究的视野里,每一个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和整个世界息息相关,互相构成----故曰总体艺术。总体艺术最终是促使人和世界的进化的工具。 个人兴趣界评: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音乐,无论是流行音乐如周杰伦的《你听得到》,还是如古典的如《十面埋伏》。但亦或许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我对我们东方文化比较感兴趣。现在的我每天都会聆听音乐,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音乐于我来说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虫鸣鸟叫,还是风声雨声,都能让我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沉浸在音乐之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没有音乐会让我觉得世界的无趣,生命的乏味。 正如维克多·雨果先生所说那样,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东西方音乐艺术本体及创造无不根植于数千年文化传统之精神。中国音乐艺术注重人文精神,强调内心体验,突出对区域性地方色彩之韵味和旋律线性运动的微势飘渺之意蕴的总体把握。与东方音乐相比,西方音乐艺术偏重于科学精神,注重音乐材料组织的标准化、客体化和趋于理性的作曲法则,强调音乐音响的科学基础和形式美感的重要意义。 我喜欢音乐,音乐能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一切!!!

西南财经大学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课期末考试必备

艺修 【一】艺术起源与发展 [Ⅰ]艺术审美 1、艺术定义:①中:艺,种植;术,某种技能技巧方法。艺人的工作②西:广义艺术→自由艺术→美的艺术③内涵:社会现象、实践活动、完整艺术活动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具有某种目的性。 2、美:对象的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目的而产生的愉悦感。 审美:人类的一种认识观照体验感受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 3、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类审美高级形式)。 艺术与审美的异同:①分属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②审美范围大于艺术范围③艺术品具有永恒的价值性。 [Ⅱ]艺术起源:模仿、游戏、表现、巫术、劳动 [Ⅲ]艺术发展:动因①他律性(社会因素)②自律性(自身原因) 1、黑格尔理论:艺术(精神即心灵的创造物)的发展过程(精神超越和脱离物质)经历了象征艺术(人类艺术最初阶段)、古典艺术(精神物质完美结合)、浪漫艺术(精脱离物回到自身)。 2、宏观文化视角:①石器文化(旧石器艺术形式洞穴壁画、人体雕像、饰品;新时期岩画、陶文化及艺术、巨石艺术)②青铜文化③铁器文化(艺术特点:服务于政治、受宗教影响、文学成其重要门类、民族民间艺术相应发展)④工业与科技文化(现代艺术:领域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工业、科技的积极成果;艺术家真正成为社会一种独立高尚的职业、地位提升艺术实践又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普遍内容;题材、内容、技巧、表现手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流派林立,思想标新) 3、微观风格流派(考察艺术发展的标志):①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一些显著特点,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显现出来。②艺术流派:艺术思想、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群体。 【二】艺术的本质 [Ⅰ]两种传统西方艺术本质论: 1、艺术再现论(20c前)①柏拉图的批评(单纯的再现)②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再现原则③文艺复兴自然主义风格、古典主义(法则:模仿自然、崇尚理性|莱辛、温克尔曼争论)。 2、艺术表现论(20c后,强调艺术的主观因素,≠表现主义)①历史概述(古希腊柏拉图|特征:艺术家的主观作用;重形式而轻内容题材)②克罗齐直觉说(颠覆再现论)③艺术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等创立的心理学理论,论及艺术的发生源于人的潜意识层)④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Ⅱ]特征与作用:1、艺术特征:形象性(基本)、创造性、情感性、非功利性;2、艺术作用:认识作用(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认识世界、自我)、审美作用(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教育作用(非艺术的原发性功能,而由社会附加)。 [Ⅲ]本质分析: 1、多视角一般描述:社会现象、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生命力的显现、价值符号; 2、多视角重点描述: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两段论述(人与动物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是人自由创造本质的对象化显现、在艺术活动中达到“直观自身”; 3、在文化中的位置:与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宗教(类似)、与道德(价值目标、真善美统一、艺术推广道德)、与科学(科供艺物质基础技术手段、艺助科扩大视野寻找灵感、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三】艺术家与艺术品 [Ⅰ]艺术家(专门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1、定义:①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艺术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②艺术天赋是成为其的重要条件③献身精神是其优秀品质。2、必备修养和能力: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精湛的专业技能技巧。3、分类:一次性、多次性、综合性艺术生产的艺术家。 [Ⅱ]艺术品(艺术家创造的作品)1、定义(模糊、多义、开放):①是劳动产品而非自然物品,主要由艺术家创造②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生产存在,与欣赏者相关联。 2、艺术品与工艺品:性质、生产目的、生产过程不同。 3、内容与形式:①内容:艺术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即艺术品或艺术的内涵(规定性: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艺术高于生活)②形式:艺术语言符号/艺术符号、结构形式(艺符组织运用的规律方式)。 4、价值:①存在的意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评价的统一)②文化价值(艺术品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审美价值:艺术品自身的定性,即其具有的魅力;社会文化内容积淀成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品是文化历史的载体>③商业价值(不是商品但有商业价值;其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 [Ⅲ]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准备阶段,深入生活,激发动机,储备材料,酝酿感情)的因素:①创作动机的激发(创作原动力、意志力)②创作素材收集储备(物质、精神); 2、艺术构思(中心环节):①审美意象的形成②艺构实质:一种认识活动、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3、艺术传达(创作完成)①艺术意象的物化(作品化)②表演艺术(形象传达给观众)<特点:直面观众、表演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在时间中进行>; 【四】艺术心理 [Ⅰ]一般描述: 1、含义:审美心理的分支,以心理为出发点,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揭示艺术活动的本质内涵。 2、内容:艺术创作的诸心理因素、艺术欣赏发生方式途径、审美愉悦性的性质内涵。 3、艺术美感(审美愉悦性)的特征:①既是感官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②其核心是情感活动。 4、艺术心理理论:布洛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Ⅱ]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1、创作心理:艺术想象、直觉与艺术直觉、艺术中的无意识艺术灵感。 2、欣赏心理:注意、感知(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活动、感知能力源于艺术经验、错觉在艺术中的意义)、联想、理解(对艺术品形式内涵的理解,对艺术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对艺术品意义的理解)。【五】雕塑(雕刻塑形,圆雕浮雕,静态、立体造型艺术)√中西方雕塑异同:①在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和木属多;②在表现内容题材上,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③在审美趣味上,西方以再现、模仿、写实取胜,中国则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 [Ⅰ]一般概念1、材料(不同,表现力不同):雕,青铜、大理石;塑,泥。2、对象(人自身):通过人体造型表现人;把人体作为对象,但它要唤起的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精神。

艺术与审美

艺术与审美 ——浅谈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 一、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用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东、西方绘画体系各有其优势和长处,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两座艺术高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二、东、西绘画创作理念的比较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