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作者及作品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

《乌鸦》

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乌鸦》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其叙述的是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叙述的故事。基调凄怆疑惧,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然而,各种悲情基调的渲染更是凸显其哥特式的文学风格。

哥特式文学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家族诅咒等。

1.内容

1.1哥特式的场景

首先是诗歌所使用的哥特式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凄清的氛围。诗歌在开篇就给人一种压抑,凄悲的感觉。阴森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神秘而忧郁的男子,不祥的乌鸦……在阴郁而寒冷的午夜,周围的一切均可谓万籁俱寂,而屋内的狭小空间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忽明忽暗,突然一阵短暂的敲门声在他房门上叩响,但当他打开房门查看时,却只有无情的黑夜与肆虐的狂风。然而,当他回到屋内,之前的敲门声却再次响起,乌鸦在这时飞入他的房间,并栖息于他房门之上。

但为何选择午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午夜意味着恐怖与神秘,各种幽灵与魔鬼总在此时出没。这种令人发怵的氛围,为乌鸦的出场奠定了基调。诗人将故事设置在一所幽僻而狭小的屋子里也是别有一番用心。首先,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对构建孤僻而隔世的哥特式恐怖气氛有着绝对的帮辅作用。第二,小屋正是两位情侣的爱巢,这个屋子依旧如此,然而曾经的欢笑却随着女主人的香消玉殒而一去不返。男子守着物是人非的屋子,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悲伤。如此设置场景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使读者对男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2哥特式的问答

其次是诗中哥特式的问答,更是给男主人公给读者增添了无尽的苦闷与绝望。乌鸦用“永不复生”回答了男子所提的所有问题,在每次提出问题而都得到相同答案之后,男子意识到乌鸦给的回答将永远是消极的“永不复生”,但他却反复地提着问题,幻想着能得到让人满意的答案。早已注定的否定答案使男子遭受到的折磨愈加严酷。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爱伦坡将其强烈程度由弱到强进行了精心地设计。使得读者越读就越能感受到气氛的恐怖,与此同时,这些问题还带领着读者去解读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哥特式文字的魅力在愈来愈深的恐惧感中慢慢绽放。

2.文体

写作文体方面诗人更是用了一系列的象征手法与特殊的韵律为文章加分不少。

2.1象征手法

为创造神秘而恐怖的氛围,爱伦坡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夜半的敲门声象征着鬼魂或者超自然能力。根据古老的传说,只有鬼魂或神秘力量才会在可怕的半夜敲响人们的门。当诗中的男子开启房门,除了无垠的黑夜就别无他物。当他在黑夜中呼喊已逝爱人的名字时,黑夜以回声的方式呼应着他的呼唤。黑夜不仅仅代表男子内心的惊恐,更象征着他对深爱之人不可复回的深深绝望。门,既是荒野与室内文明的边界,亦是非理性与理性的分界。雅典娜神像代表着智慧与理性,而象征着死亡,鬼魂,噩梦,魔鬼,黑暗与孤寂的乌鸦却始终栖息在神像之上。乌鸦的统治势力随着男子的提问逐渐扩张,直至它的阴影笼罩了所有其它象征。

2.2韵律与节奏

“奇特的韵律与节奏使《乌鸦》成为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韵律与节奏作为该诗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为其成功构筑了哥特式的恐怖基调。

尾韵在诗歌《乌鸦》中可谓通篇可见。在诗中:lore, door, more, Lenore, nevermore…等词汇都讲述着同样悲凉的主题,其中尤以“nevermore”作为全诗的诗眼,将整个基调引入阴郁之中。“nevermore”仿若丧钟一般将男子推入苦闷的深潭,同时预示着死亡的不可规避性。

而节奏也在本诗的音乐感与恐怖氛围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诗歌的节奏即诗歌的抑扬顿挫与舒缓疾促,是诗人根据诗的内容对语言进行精心安排而成,可加强整首诗的音乐感。

英语诗中主要有四种节奏,即长短格,抑扬格,扬抑格与抑抑扬格。本诗所用的最主要节奏方式为扬抑格,即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重,后者为轻。

采用扬抑格为全诗带来了相对的稳定感,这与诗中对恐怖词汇的连续使用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与加强了紧张而惊恐的基调。

扬抑格仿佛人的呼吸,让整首诗富有动感与音乐感。使用扬抑格也正符合男子逐渐变化的心理状态,即从最初的镇静到后来的恍如梦境一般的状态。忽强忽弱的节奏被系统而有序地运用,读者亦见证了主人翁的内心情绪慢慢升上幻想的巅峰,继而跌入幻灭而悲痛的谷底。随着节奏的变化,读者可看到男子从幻想到悲痛最后到绝望的过程。

哥特式文学有许多无法被其他文学流派所取代的显著特点,是向读者呈现主人翁内心悲痛与忧思的最好方式,且哥特式风格能更好地在对夜晚与周遭环境的刻画中融入恐怖的元素。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爱伦坡很好地对主人翁发狂的内心状态进行了惟妙惟肖地塑造。

《厄舍古屋的倒塌》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理论的集中体现,他用细腻的笔触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为了达到恐怖效果他在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别具匠心,使小说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为其要达到的特定效果服务。1.句法文体方面

1.1词汇方面

为了渲染恐怖、压抑的气氛,小说从开始就大量使用具有忧郁、压抑性的词语。在小开头的第一句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 dark, and soundless day in the autumn of the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the heavens, 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horseback, through a singularly dreary tract of country; 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 within view of the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中总共有六十个单词,但表示压抑的词语就有十个多。这从开头就营造了沉闷、抑郁的气氛,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但作者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更是大量使用消极、抑郁性的词语, 把读者一步步地带入那个古老、沉闷、恐怖的小说世界之中。

1.2 句子层面

综观整篇小说就会发现, 作者倾向于使用语法关系错综复杂的长句。这从侧

面传达了主人公纠结的心情和神经过敏却又无法自拔的精神状态。下面这个句子由103个单词组成,远远超出了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He was enchained by certain superstitious impressions in regard to the dwelling which he tenanted, and whence, for many year s, he had never ventured forth- in regard to an influence whose supposititious force was conveyed in terms too shadowy here to be re - stated –an influence which some peculiarities in the mere form and substance of his family mansion, had, by dint of long sufferance, he said, obtained over his spirit -an effect which the physique of the grey walls and turrets, and of the dim tarn into which t hey all looked down, had, at length, brought about upon the morale of his existence.

它盘根错节, 句中有句, 冗长复杂。读起来让人觉得漫无尽头,理不清头绪, 甚至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这恰恰反映了主人公那种被那象绳索一样的迷信感觉所困扰、束缚, 却又无法摆脱, 以至于感到压抑、难挨的精神状态。虽然在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长句来表达复杂的内容和纠结的情感, 但作者并没有放弃短句的使用。短句结构简单, 语法关系明确, 明白易懂, 能产生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

2. 主人公罗得瑞克的病态自恋人格分析

自小说问世以来,主人公罗得瑞克与其妹妹玛德琳的关系,以及他将妹妹过早关入棺柩的动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罗得瑞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罗得瑞克对玛德琳的爱实质上是一种自恋行为,正是这种过度畸形的爱才导致了哥哥将妹妹活埋以及兄妹俩乃至整个厄舍家族的毁灭。

2.1 罗德瑞克性格的扭曲

罗德瑞克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恐怖、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逐步侵蚀并扭曲着他的心灵,使他逐渐成为环境的牺牲品。“他那颗仿佛与生俱来就永不停息地散发着忧郁的心把整个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变得一片阴暗。”并且他对朋友说:“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作者还提到,“他谈到他的疾病,是天生的,一种精神方面的病,他的症状是,患者被一些不可名状的感觉所控制。他只能吃最最无味的食物,只能穿特定质地的衣服,他受不了任何鲜花的香味,也见不得一点光亮,除了特定的几种声音和弦乐外,别的任何声音都会刺激得他恐惧不已。”“我”通过罗德瑞克断断续续的含糊暗示,又了解到他精神方面的一些其他特点,罗德瑞克说对自己所住的古厦有一种迷信的心理,这些年来他从来不敢在这里到处走动,这种迷信的影响力太模糊了,简直无法言传。然而,无论是古厦的形式还是建材,或是那灰墙、角楼以及那包围着古厦的惨淡的池塘,都给他的精神造成极大的压力。罗德瑞克的这些心理状况以及他的各种言谈表达,是他心理扭曲变态的一种表现。

2.2 罗德瑞克性格扭曲的原因

对于罗德瑞克性格的扭曲,我们可以从他自身存在的“自恋心理”的问题和他自始至终生活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进而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性格扭曲的内部原因——“自恋心理”

罗德瑞克极端自恋,其妹妹玛德琳只是哥哥心中一部分自我的影射。“我”在盖棺的前一刻注意到,厄舍兄妹长得一模一样,罗德瑞克告诉他,他们原来是

孪生兄妹,彼此之间有着简直无从理解的共鸣。而兄妹俩容貌的相同和“无从理解的共鸣”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所必有的区别和界限。我们可以说,哥哥实际上是另一个妹妹,而妹妹就是另一个哥哥。罗德瑞克深爱自己的妹妹,即另一个自我,是一种自恋行为。与其说罗德瑞克因爱上另一个自我而表现为自恋,不如说是他极度自恋的病态心理导致他爱上妹妹。

但是兄妹俩的性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他妹妹是他的一个分裂体,代表着罗德瑞克已经丧失的坚强、勇敢等积极的一面,而他自身则是软弱、疯狂、非理性的化身。兄妹间的性格的差异使他与妹妹发生了乱伦行为,而心理上的罪责感使他把妹妹提前送上了黄泉之路。因为妹妹的死也是他自我一面的丧失,于是他对朋友说:“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很明显,罪恶感、恐惧感和焦虑已把罗德瑞克折磨得生不如死。

因此,在这之后,当他看见玛德琳走过时,“他把脸深深地埋进双手中,瘦骨嶙峋的十指比平常更苍白,指缝间正滚淌出热泪。”玛德琳的出现时刻提醒着罗德瑞克犯下的丑恶罪行,使他无法自抑地留下痛苦的泪,最终与妹妹一同丧命。正是他扭曲的自恋心理使他以及整个厄舍家族走向灭亡。

(2)性格扭曲的外部原因——生活环境

小说中通过“我”的叙述可以很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幅画面:在“阴郁、晦暗、岑寂的秋日中的厄舍古屋,古屋前氤氲环绕的山池,倒映出灰色的芦苇、惨白的树干、茫然眼睛似的窗户”,古屋内鬼影幢幢,曲折的回廊,哥特式的大门,“窗户又长又窄,尖尖耸起”,四壁的玄色帐幔,乌黑的地板,破旧的家具、书籍和乐器也未使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叙事者“我”来探望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厄舍先生,心情却和所处的场景一样的萧杀,茫然惆怅,又说不出所以然。“我”在小说中提到,看到眼前的这些景象,心中极感压抑,这感觉就如吸足了鸦片的人从美梦中醒来,重新回到冰冷的现实中一样。“我”心里冰凉冰凉的,心猛地往下一沉,感到一阵恶心—无论运用何种崇高的想象力,这种忧郁感都是无法驱散的。

古屋内回廊曲折,鬼影幢幢,古屋内的听差蹑手蹑脚,家庭医生“慌慌张张”,一脸的“奸刁和惶惑”。这些一连串的词语把厄舍古屋周围颓废破败、死气沉沉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那种阴郁、压抑的气氛描写得更充分。在读者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的情况下,这种气氛会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和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通过对罗德瑞克居住的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生活与世隔绝,身边仅有几个仆人、一个家庭医生和久病不愈的妹妹玛德琳。苦闷、压抑、悲凉的生活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使他为人格外谨慎,从来不苟言谈。厄舍先生认为:“他们家公馆的外表和实质上的一些特色,使他的心灵受了感染;灰墙和塔楼的模样,还有倒映出这一切影子的暗沉沉的山池的模样,使他这个人的精神受了影响。”封闭的环境也是对厄舍先生的精神枷锁的象征,多年来精神世界所依附的外部环境终于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以至于让厄舍先生“完全明白自己那位理智国王快从宝座上摔下来了。”

“我”见到厄舍先生时“既同情又害怕”,据厄舍先生自己解释,是因为家庭遗传的精神疾病和古屋的特点、环境感染了他的心灵。他处于极端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理智和疯狂在他的体内做着最后的较量,对丧失理智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惶惶不可终日。正如他自己所预言,“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

怕其后果。”

环境的恶劣以及压抑给罗德瑞克造成了无形的折磨,他的心理由此走向扭曲。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罗德瑞克所处的环境使他的性格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是开始扭曲变形,他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3、结语

总的来说,罗德瑞克之死是可悲的。他所生活的恶劣环境对他的内心施加了不利的影响,使其内心运作机制紊乱、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破烂不堪的古屋里,罗德瑞克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又错误地爱上了自己的妹妹,犯下了乱伦之罪。他欲把妹妹活埋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适得其反。虽然最后在玛德琳的召唤下,他的良知被唤醒,但在朋友的无知阻拦下又无法得以抒发,最终同玛德琳一起命赴黄泉。

《椭圆画像》

《椭圆画像》讲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为画家丈夫做模特期间被压抑,被忽视,在生命被耗尽后,最终死去的故事。

女主人公的形象尽管活泼可爱,美丽绝伦,但仍处于被男人掌握,操纵的角色中,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姑娘认为对她还说那是件可怕的事情。可她柔婉乖顺,,终于还是在塔楼里坐了几个星期……孤零零的塔楼上那缕惨淡的光线把姑娘照的枯萎了。她的身心都遭到了毁损……然而她还微笑着,静静地坐着,一句怨言也没有。”女性形象是缺乏个人意志和话语权的形象。

画家的妻子其实就是美丽的载体,但她却缺乏个人意志和话语权。她本身意识到画家对于艺术的热爱会掠夺丈夫对她的深情,“她憎恨艺术,因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她害怕调色板,因为它们夺去了爱人的笑脸。”但她仍然压抑了内心的排斥和抗拒,“温顺在的塔楼上坐了几个星期”。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纵然有绝世美貌,也只是宝贝物化,被工具化了的人,她的美貌只使她成为画家眼中的精美模特。在画家眼中,她不需要关心,不需要爱,是没有头脑的空壳。画家在用高超的画艺赋予画作生命,而原本有生命的新婚妻子却在日益枯萎,生命正在从她的身体里流失。整个绘画的过程,女住人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未曾说过一句话,只是微笑和静静的坐着,只有身体在场,精神却是缺席的。知道画家最后完成画,“他开始浑身发抖,脸色苍白,目瞪口呆。然后,他大声惊呼道:‘这就是生命!’可当他蓦然转眼看心爱的妻子时,她已经死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爱伦坡的《椭圆画像》”是以男性为叙述中心的,女性在古寺中缺乏话语权和精神世界,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与19世纪的社会现实是很符合的,美国女性当时对男性依赖性很大,她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甚至感情上都不是独立的。

总结

埃德加·爱伦·坡所追求的“美”不同于一般简单的视觉美或精神道德美,而是一种“天国之美”(beauty above),或者说他想创造的是一种“超凡之美”(supernal beauty)。爱伦·坡的死亡恐怖小说风格诡异,在坚持对美的追求并融入唯美风格后,他的恐怖小说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性深层灵魂的探索,愈发显得深邃幽婉,可谓是哥特风格小说的经典代表作。

虽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伟人,但坡作为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

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他的的确确是一位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家。在《美国文学选集》中,“坡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探索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坡的作品不但影响了十九世纪的柯南·道尔和罗伯特·斯蒂文森,也波及了二十世纪的威廉·福克纳和T·S·艾略特;坡是美国现代文艺理论的首批创建者……对后来的作家和评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对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各种文学体裁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谓“鬼才”“怪杰”,既是神话亦是事实。能兼具诗人与评论家秉志的埃德加·爱伦·坡是奇才,他的作品充满绮丽的想象与缜密的分析;他追随美,而美却附着于哀怨的亡灵之歌,与恐怖和诡异相伴相生。正是具有这样的生命精神意义,爱伦·坡的作品才能这样经久不衰,长期活跃于人们的眼前。

美国文学

爱伦·坡及其作品解析

组员:袁婷婷周春萍庞丹薛丽洁刘向东李鹏娟

英语论文 爱伦坡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全手写

1. Introduction: Adgar Allan Poe is a productive American writer in 19th century.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literary,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horror novels.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ather of detective story. His stories were full of creative pace and attract readers impressively. With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all kinds of realistic schools rising, Poe attained unprecedented popularity. Although he wa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literary of romantic period, his thought contained abundant modern meaning. Allan Tate said that for most modern people, Poe seemed like one of our unpopular cousin. Poe was isolated by us, but could not be removed from our mind. This almost was a kind of kin. We had to admitted this relationship: his things was destroyed, in the same way, which threatened us potentially. Another modernist poet Welber also issued the similar view. In the 1959 of his speech The House of Poe, he considered that Poe 's writings really contained abundant modern implied meaning. Poe created entirely new territory, meanwhile his waters was the best one.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implicit modern factor in his Gothic tale The Black Cat. So-called modernism is not only a kind of literary trend and literary movement, but is also the expressive form of literary style. Modernism start from the late of 19th century, decline from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It included so many literal phoneme, such as expressionism, futurism, surrealism, symbolism, and so on. a deliberate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estrangement or divergence from the past in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occurring esp. in the co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aking form in any of various innovative movements and styles. modernism actually is a kind of spiritual realism, which described dreamland and mysterious abstract moment world. Comparing to romanticism, it got rid of too much catharsis, showed more calmness and more reason. For realism, it disclosed the nature of matter and the truth of spirit directly, broke away from phenomenal shackles. In other words, modernism pursued the nature, discovered the mystery of human being 's inner heart, found person 's conscious activity. These pursuits showed so many aspects, also displayed the format of the novels creative, which pursued inner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

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上课时,听到老师讲起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因自己对爱伦·坡的陌生而深感惭愧,于是拜读了他的部分作品。 《黑猫》作为丝丝入扣、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小说先驱”,读来毛骨悚然而又欲罢不能。明明《黑猫》中没有什么强烈的血腥恐怖场面甚至仅是以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讲述一个人杀了一只黑猫,后来另一只黑猫以奇特的方式复仇的故事。全文一字不及幽灵鬼怪,但在描述人內心邪恶的念头时,却令人不寒而栗。《黑猫》具有强烈的哥特式传奇色彩,以绚烂精致的文笔塑造出人内心的恶,以及人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带给人窒息的紧张感。 爱伦·坡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莫格街血案》、《玛丽·罗杰疑案》、《窃信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如今很多人认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才是推理小说之父。我也不例外是先拜读的《福尔摩斯侦探集》,并且崇拜着那位睿智的近乎万能的福尔摩斯。然而,当我读了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却发现只需要粗略地对比一下柯南·道尔的首部作品《血字的研究》与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就能发现福尔摩斯的形象简直就是爱德加笔下那位西·奥古斯特·杜宾的翻版,甚至连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也跟杜宾的朋友,也就是那个以第一人称描述故事的人称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平庸反衬出那位让他们相形见绌的主角是多么的明察秋毫,多么的了不起。更惊人的是,福尔摩斯连出场方式都似乎是照搬杜宾的。甚至这形成了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即侦探多是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写了一个头脑愚钝、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探作为对比,而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得出人意外的方法,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的迫使罪犯就范归案,在读者陷入种种谜团时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滔滔不绝的解释其全过程。而这一模式在一百四十年来已为全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师法,不少这类作品都是步他後尘,脱不了这个窠臼。没有纠缠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抽丝剥茧般严密的纯粹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而在他的推理小说中,他描写心理和制造诡异气氛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每每不寒而栗,却又执意的看到最后直至谜题的揭晓。

埃勒里·奎因简介

Who is Ellery Queen? 「仅有两名侦探,在我长年如猎人般缉凶的职业生涯中,令我由衷钦佩…他们已经超越了种族的特异性,以及时空的限制…这两个人,以不可思议的能力面对罕见的非真实世界、惊异及事实真相。一位在众着作中出类拔萃;另一位则和坚持正义公理的警探同属一类…没错,我指的正是这两位名垂不朽的大侦探—伦敦贝克街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先生和纽约市87街的埃勒里?奎因先生。」 ——《荷兰鞋子的祕密》第一部引言 埃勒里.奎因:一对合写小说的表兄弟所用的笔名 正如他们的一部推理小说《暹罗连体人的祕 密》,埃勒里?奎因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两个不同的 人组合而成。他们是一对同样出生于1905纽约布 鲁克林的表兄弟,一个叫做佛德列克.丹奈 (Frederic Dannay)曼佛雷德.李(Manfred B. Lee)。 这对表兄弟的共通点,即皆是狂热的推理迷。1928年,他们得知McClure’s杂志举办一个奖金高达7500元的推理小说奖,便决定以「埃勒里?奎因」为笔名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罗马帽子的秘密》。就当两人以为获得首奖时,杂志社却忽然宣布破产,买下杂志社的新老板后来也把首奖颁给别人。索性出版公司仍然愿意付给他们1200元的酬劳,在1929年将这本书出版,卖了8000本,算是差强人意。 这对表兄弟笔下的侦探之名恰巧也是埃勒里?奎因,从1930年出版的《法兰西白粉的祕密》开始,奎因也成了活跃于纽约的名侦探。然而在1932年,一个名叫巴纳比?罗斯(Barnaby Ross)的作家出版了《X的悲剧》,罗斯和奎因开始了一场笔战,甚至互相批评对方小说的缺点。不过三年后谜底揭晓,这位罗斯也是这对表兄弟所用的笔名,这对爱搞鬼又有生意头脑的作家彻头彻尾的把推理小说读者玩弄了一番。 这两位表兄弟虽然合写小说,但合作的模式却也有趣。丹奈负责大纲中设计布局、谜团、角色与题材,而李则是将丹奈构思的骨干铺陈细节。这两人性格虽不同,但却能合作无间地揉合包括范达因等古典推理因子,创造出美国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 埃勒里.奎因:一个美国黄金推理时代的代表人物 从1929年第一本小说出版,一直到1971年最后一本《美好私密之地》,埃勒里恩昆一共写了三十九部长篇小说以及数百个短篇小说。从国名系列、悲剧系列、短篇小说集等,这对表兄弟笔下的故事,继承了爱伦坡、范达因等古典正统推理的路线,亦即以某个谜样的犯罪事件(通尝试诡谲的谋杀,甚至是一连串的谋杀)为始,复杂的线索及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从文学接受的视角论文学作品的解读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 【摘要】:文学接受其实就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解读过程,而文学接受本身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人们处于某种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接受和解读,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从中有所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境界。 【关键词】:文学接受作品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 就其过程而言,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他们都是文学作品的解读者, 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同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文化修养, 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解读心境,都有可能造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个人在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话语产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所以在我看来文学接受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文学作品给它的接受者一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然而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它们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指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以及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①而在我看来这三个层次大致可以总结为:首先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消闲、娱乐与放松的功能是文学接受的基本价值、其次就是读者为了某种需要或目的来进行阅读、最后就是读者在通过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反思,从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含蕴中把读者召唤到领悟、升华和超越的境界。 徐贵祥是近年来人气较旺的当红作家,身为军人,他被认为是一位正面强攻战争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先后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大奖,并于2005 年以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随后,徐贵祥的小说在读者中不断升温,成为畅销作品。徐贵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何人们会如此喜爱他的作品?他是怎样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现在我们就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为例,从文学接受的视角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解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文学接受视角下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 好看的小说当然离不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以及巧妙的编织。文学其实就是人学。首先,它必须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造”出一个或一群“人”出来。《历史的天空》在“造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品人物几乎避开了所有的中国战争文学作品中已经成形了的那些脸谱。我们要说,中国的英雄就是中

The Raven(爱伦坡作品)英文读后感

Shavian once claimed that America had bred two magnificent authors, that is, Edgar·Allan·Poe and Mark Twain. After reading Edgar·Allan·Poe’s masterpiece---The Rav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Allan·Poe lives up to his reputation which is the pioneer in Ameri can liter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Romantics. Edgar·Allan·Poe, born in a family of acting, has led a miserable life but came up with a great many works of art and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American literature. Poe once said, “to me, the poem is not a purpose, but a passion.” And this poem—The Raven is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his literary theory. To achieve the beauty of rhythm, he adopted the “abcbbb” pattern, and the b rim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constant refrain, “Nevermore.” And every time I finish reading it, I couldn’t resist the excitement of appreciating such an article that blends with the beauty of music. This poem tells a story happened between a weary young man and a raven that kept repeating one single sentence, “Nevermore.” And wit h the raven’s repetition, the rhythm becomes stronger and more pronounced as the poem reaches its emotional climax. Through this story, we can see the grief in Poe after losing his beloved Lenore as well as his excellent skill in writing. Besides, in this poem, “…separate ember wrought its ghost upon the floor…” “the silken sad uncertain rustling of each purple curtain” and some other descri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build a scene full of sadness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3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4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5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7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8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9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 10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3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4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15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6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1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1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20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21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22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23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24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26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27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9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30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 32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3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3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35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36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37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3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39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4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山东农业大学美国文学对于文学大家欧文爱伦坡霍桑简介与评价

Washington Irving(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1. He is the first belletrist(pure art writer) in American literature, writing for pleasure at a time when writing was practical and for useful purposes (Franklin). 2. He is the first American literary humorist. 3. He has written the first modern short stories. 4. He is the first to write history and biography as entertainment. 5. He introduced the nonfiction prose as a literary genre. 6. His use of the gothic looks forward to Poe. Writing style Gentility,urbanity,pleasantness Enveloping stories in an atmosphere Vivid and true character Humor smiling while reading Musical language His famous writing The Sketch Book《见闻札记》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睡谷的传说》 The analysis of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The story: It tells the story of Ichabod Crane, a priggish schoolmaster from Connecticut, who compete with Abraham”Brom Bones” V an Brunt, a buff and tough man, for the hand of eighteen-old Katrina V an Tassel. Ichabod Crane: shrewd, credulous, self-assertive, coward, commercial. Theme: one of the great them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folklore is the clash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the wilderness. Influence: The book touche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and foreshadowed the coming of Hawthorne, Melville, and Poe, in whose hands the short story attained a degree of perfection as a literary tradition. It also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Edgar Allan Poe: (内容很多自己挑着看) Major Themes 1. Love -- usually of a mourning man for his deceased beloved. 2. Pride --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3. Beauty -- of a young woman either dying or dead. 4. Death -- a source of horror. Paradoxes in Poe

埃德加。爱伦坡 安娜贝尔李唯美性分析

埃德加·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的唯美性赏析 摘要:爱伦坡作为19世纪美国唯美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名的抒情诗《安娜贝尔李》堪称其巅峰之作。爱伦坡认为诗歌的宗旨就是为了创造美,这首诗歌将作者对美的认知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本文将本诗歌的音韵美,主题美,意象美,语言美几个方面对作品所体现的唯美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唯美主义;音韵;意象;语言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在整个世界文学界享有盛名。他在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介绍下成为欧洲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和奥斯卡瓦尔德一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独树一帜的倡导诗歌应书写美而摒弃道德因素。爱伦坡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韵律优美,形式简练,用词华丽优美,很好的体现了唯美主义诗歌创作的原则。他追求诗歌的“整体效果”, 并从诗意的“完整性”和诗的效果的统一性出发, 把诗的长度同诗的美学效应联系起来, 并认为诗歌的题材、意象、节奏、谴词、韵律等都应围绕着诗歌的“整体效果”来服务。因此,他的许多抒情短诗形式优美,节奏性强,迄今仍为世人所传诵。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死后才得以发表的一首诗,也被认为是悼念其亡妻弗尼吉亚的巅峰之作。爱伦坡一生可谓命途多舛,贫困凄惨。爱伦坡少年时便失去父母,中年丧妻。坡的妻子佛吉尼亚·克莱门是坡的表妹,13岁时便和坡结婚。婚后, 两人生活穷困潦倒, 颠沛流离。克莱门一八四六年患病, 无钱医治, 一八四七年一月三十日离开人世。这让坡肝肠寸断,精神备受打击。此诗便是作者在极度痛苦中对亡妻的一份思念与哀婉。这首诗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很多评论家都曾对其大加赞赏。辜鸿铭认为美国无诗, 只有坡的这首《安娜贝尔·李》称得上是诗, 余者皆不足道。他的观点可能会略显偏颇,但这足以展现出了这首的美学价值。 一、行文的音韵美 爱伦坡一直提倡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美的体现之一便是行文的韵律美感,这首诗音韵优美,悦耳动听,节奏感强。首先主人公名字的选择, 可谓颇具匠心。诗人妻子的名字本是佛吉尼亚·克莱门, 为了追求美的艺术效果 , 用了安娜贝尔·李,她如同悦耳的铃声回荡在耳边 , 这正是作者要达到的铃音袅绕(bell - ringing) 的效果。坡在诗里采用了音韵优美的女子名“Annabel Lee”的美妙音节,不仅使人联想到一位婀娜多姿,风韵优雅的年轻女子,更被诗人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韵律中。诗中的“Annabel Lee”共出现七次,它悠扬如歌的音律“sea”“we”,“me”等单音节词相呼应,构成本诗惟一的韵脚。 此外,此诗冲破了抑扬格五音部的束缚,自由洒脱。诗中大量使用头韵,尾韵和半谐音韵。首先头韵的使用,头韵不简单是一个或两三个单词的重复,它同样表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在第四节第一行“The angels,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中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 ——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 内容梗概 “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我”得出结

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至于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又可以与亨利詹姆斯等文学评论家相比较,因为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易“激荡读者心灵”为目标的效果理论,从而成为美国批评界独树一帜的人物。 《人群中的人》一文是在1840年写作并发表的。当时爱伦坡供职于《格雷姆杂志》,18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厄舍古屋的崩塌》和《威廉威尔逊》两部哥特小说。这一时期是成年后爱伦坡第一次过上了经济相对宽裕的生活。在《人群中的人》后,同年,他又写出了《摩格街谋杀案》,1841年,他写了《大漩涡底余生记》、仙女岛》和《艾蕾奥瑙拉》。【1】 摘要: 本文基于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细致赏析,结合爱伦坡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和深刻见解及预见性。并联系现实评定这篇文章在现在的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人物两方面分析《人群中的人》;第二部分,结合爱伦坡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归纳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通过比较几篇爱伦坡相近主题的诗歌进一步体会《人群中的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关键字:现代社会 孤独 爱伦坡 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新的文体。他刚刚攀到哥特小说的顶峰,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其他高峰进发,比如说科幻小说等。这篇文章在《爱伦坡小说全解》中将其归入道德自省类,是比较合适的。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笔下人物的内心进行解读。虽然,《人群中的人》仍带有与哥特小说类似的文章布局,比如先渲染氛围,着重表达心理的感受,但却没有哥特小说最大的特点:惊悚、恐怖、悬疑。所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爱伦坡的一个新的尝试。

推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精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儿童视角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叙事策略之一,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从文化因素来讲,我国伦理观受西方儿童观念的影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促使儿童有了观察的权利;从叙述形式上来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小说完成了对传统视角的突破,这也为儿童视角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受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审美意识等影响,儿童视角具有直观性、细节性和始发性等特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有两大角度:一种偏向于现实世界,另一种则偏向于梦想世界。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在创作时的认识理念,作者的认同感和写作理念不同,会通过儿童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有可能是现实世界的悲苦与黑暗,也有可能是一把纯净的乐土。因此,儿童视角以自身不可逾越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推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局限性。 一、儿童视角的产生及发展 儿童视角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以儿童为中心人物,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和讲述事物,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儿童为中心人物来展开叙述的作品十分罕见。而在五四运动期间,由于中西文化的冲击交汇,涌现出一系列运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小说。如:鲁迅的《故乡》《怀旧》,冰心的《分》以及京派作家的童年回忆小说(如:沈从文的《边城》)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小说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作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及苏童的作品中,

儿童成为了小说故事中重要的叙述主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能发现的关键在于你的发现方式”。对于身边熟悉的东西,一旦观察视角发生改变,就会有新的感触和体会,小说同样如此。而且小说叙事视角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变化。目前,我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在于视角问题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叙事视角能够决定文学作品的魅力与意义。当然,儿童视角是首选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赋予作者以生命与体验,同时也赋予文学作品特殊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儿童视角可以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写作风格,也可以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基于此,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二、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的主要特点 1.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性叙述 童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美好阶段。提到童年,总会令人向往和回忆,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亦或悲哀,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念这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期,人的气质、很多习惯等都是在童年时养成的,并将影响一生。因此,对于作家来说,童年时期(一个人从幼年到少年时期)所凝结成的复杂情愫会形成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会引起作家内心强烈的冲动,促使他们有创作童年时期作品的欲望。所以,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性叙述是很普遍的儿童视角叙述方式。 以莫言为例: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当时的极左路线造成了5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的普遍贫困,而他家是上中农分子,因此,他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

爱伦坡《黑猫》英语作文

Symbolism in The Black Cat 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dgar Allan Poe exerted certai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In Edgar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symbolism is used to show the narrator’s capacity for violence, madness, and guilt. The symbolism of the first black cat (Pluto), the second black cat, and the white spot illustrates the narrator’s expanding capacity for evil and perverseness.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story is the first black cat. The first black cat is symbolic of the narrator’s evil heart. It starts out in the story as the narrator’s favorite pet and playmate named Pluto, which is the name of the Underworld. On night, after returning home the narrator gets much intoxicated, so his love for the pet seems to fade away. Since the narrator is drunk. The first black cat avoids him. This bothers the narrator to the point where he picks up the cat and frightens it. Afraid of his master, the cat slightly wounds the narrator on the hand with his teeth. Because of the cat’s reaction to his picking him up, the narrator pokes out one of the cat’s eyes. The eye of the cat which is poked out by the narrator is symbolic of the narrator not wanting the cat to get a clear perception of his evil heart. Then suddenly on one morning the narrator hangs the first black cat by a noose from a tree. And finally the archetypal symbol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black cat is its color, black. The color blac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well known superstition that black i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