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 呼吸

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 呼吸

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  呼吸
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  呼吸

动物生理学竞赛资料:第二章呼吸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机体与环境之间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其生理意义主要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呼吸是机体基本生命活动之一。

机体的呼吸过程由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组成(图5-1):①肺通气,即气体进出肺泡的过程;

②肺换气,即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换气合称为外呼吸);③血液对气体的运输;

④组织换气,即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又称为内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过程

气体进出肺泡时要经过呼吸道。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的管道,而且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湿润和清洁作用。肺泡是气体交换场所。气体进出肺泡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一)呼吸运动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呼吸肌舒缩而引起的胸腔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的活动,称为呼吸运动,它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平静呼吸是指人体安静时和缓均匀的呼吸运动。它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缩引起。平静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腔上下径增大(图5-2):同时肋间外肌收缩,牵动肋骨上提并略外展,胸骨也随着向前上方移动,使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增大(图5-3)。胸腔扩大,肺随着扩张而容积增大.使肺内压下降,比大气压约低2~3毫米汞柱,空气顺气压差经呼吸道入肺,引起吸气。平静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顶回升到原位.肋骨及胸骨也回原位。使胸腔缩小,肺也回缩而容积缩小。使肺内压上升,比大气压约高2~3毫米汞柱.肺内气体顺气压差出肺,引起呼气。

由上可知,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压力差是由于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肺内压的变化由胸腔的扩大与缩小造成,胸腔的扩大与缩小是由呼吸肌舒缩引起的。所以,呼吸肌舒缩活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平静呼吸的特点是:吸气动作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故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动作只是上述吸气肌舒张所造成,并无呼气肌收缩,故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深呼吸)是指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运动。它与平静呼吸的不同点是:用力吸气时,除隔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加强外,其它辅助吸气肌(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等)也参加收缩,使胸腔更加扩大,以加强吸气动作;用力呼气时,不仅吸气肌舒张,而且还有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参加收缩,使胸腔更加缩小,以加强呼气动作。因此,用力呼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

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肋间活动可引起肋骨和胸骨的运动,表现为胸壁的起伏,故以肋间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由于膈肌的升降可造成腹壁的起伏,故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正常成人多为混合型呼吸,但在妊娠或腹水,腹腔肿瘤等疾患,使膈肌活动受限制时,可表现明显胸式呼吸;而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等患者,由于疼痛的影响使肋间肌活动减弱,可表现为明显的腹式呼吸。

3.呼吸周期和呼吸频率每一次呼吸运动称为一个呼吸运动周期(呼吸周期)。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次/分),正常成人安静时为 12~18次/分。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肌肉活动和情绪变化等而有所不同。

在每一个呼吸周期中除肺内压发生变化外,还有胸内压、呼吸阻力等变化。现将这些变化及相互关系分述于后。

(二)胸内压与肺回缩力

1.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腔是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腔隙。正常

腔内无气体而有少量浆液,浆液可使两层胸膜紧密粘在一起,在呼吸运动过程中,使肺可跟随胸廓被动地张缩,并起润滑作用,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正常情况下,不论吸气或呼气时,胸膜腔内压都比大气压低,故习惯上称为胸内负压。这可用检压计直接测量(图5-4)。临床上常用间接方法,即测定下1/3食管内压来表示胸内压。正常成人平静吸气末为-5~-10毫米汞柱,平静呼气末为-3~-5毫米汞柱。

(1)胸内负压的成因:先从静态来说,吸气末或呼气末气流停止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此压力可通过肺作用于胸膜腔,故胸压应等于大气压;然而由于肺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产生一定的肺回缩力,此力作用方向恰与肺内压作用于胸膜腔的力量方向相反,因此使作用于胸膜腔的压力被抵消了一小部分,致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即:胸内压=肺内压(大气压)一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值为零,则:胸内压=一肺回缩力。可见,胸内负压是作用于胸膜表面的两种相反压力所间接形成的,其中主要取决于肺的回缩力。所以,在呼吸周期中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则减小;用力呼吸时,胸内负压的变化幅度加大。

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的,并随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加大,出生前胎儿无呼吸运动,肺未被扩张,故不存在胸内负压。出生后呼吸开始,肺随胸廓的扩张而扩大,始有一定胸内负压。随着生长,因胸廓的发育速度大于肺,肺被动扩张的程度也逐渐增大,胸内负压也随着逐渐增大。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有三:一是维持肺扩张状态,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二是可减低心房、腔静脉及胸导管内的压力,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胸内负压降低或消失,可导致呼吸循环机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三,在呼吸运动与肺通气间起耦联作用。 2.肺回缩力肺的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壁弹力纤维的回缩力共同构成,其中表面张力造成的回缩力约占2/3,弹力纤维产生的回缩力只有1/3左右。

(1)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壁有一层液体与肺泡气之间形成液一气界面,这一界面具有使肺泡回缩至最小面积的力,即肺泡表面张力。肺泡为球形气泡,大小不一,根据物理学原理,液泡表面张力(T)与各肺泡所形成的回缩压力(P)成正比,而与其半径(r)成反比,即P=2T/r如果大小肺泡的表面张力相同,则小泡内回缩压力大于大泡,可导致小泡萎缩而大泡趋于膨大(图5-5)。但在正常呼吸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上述现象,这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它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因它以单分子敷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从而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到原来的1/7~1/14。因此表面活性物质能影响肺回缩力,起到维持大小肺泡内压和容积相对稳定作用。因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在小肺泡内较密集,而大肺泡内较稀疏,这样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不同,使大小肺泡的回缩压力相对平衡,从而都能维持在一定的充气状态。此外,它是阻止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向肺泡内滤出的因素。如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则肺泡表面张力增大,肺回缩力增强,不但可引起肺不张,并可使肺组织间隙的静脉水压下降,从而促使毛细血管中液体进入肺组织间质及肺泡中,导致肺水肿。

2.气道阻力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引起的摩擦阻力。气道阻力特点是只在呼吸的动态过程中才表现出来。气道阻力的大小与呼吸运动的速度和深度有关,越是深而快的呼吸,气道阻力越大。另外,呼吸道管径的改变也是影响气道阻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管径越小,则阻力越大;管径变大则阻力减小。气道阻力与气道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气道管径稍有改变,气道阻力就会出现明显的改变。故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临床上常用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药治疗。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肺容量

图5-6 肺容量变化的记录曲线

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的气体量而变化,吸气时肺容量增大;呼气时减小。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图5-6为人

体在进行各种不同深度呼吸时肺容量的变化及其记录曲线。

1.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人潮气量约为400~500毫升。

2.补吸气量与深吸气量在平静吸气之后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或吸气贮备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1,800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

3.补呼气量在平静呼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或呼气贮备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

4.余气量与机能余气量在最大呼气之后肺仍处于一定的扩张状态,这时肺内残余的气体量,称为余气量或残气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1500毫升,女性约为1000毫升。在平静呼气末肺内除余气量外还有补呼气量,两者之和称为机能余气量。

5.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毫升,女性约为2500毫升。肺活量的大小受性别、年龄、身材大小、呼吸肌强弱以及肺和胸廓的弹性等的影响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低于标准值的20%为不正常。肺活量是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潜力,常作为身体健壮情况的指标之一。临床上某些病人因肺组织弹性降低或呼吸道狭窄时通气功能已受到影响,但肺活量测定由于没有时间因素限制仍可在正常范围内;若限制呼气时间,则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比正常减少。由此提出“时间肺活量”概念,即受试者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尽力呼气,在第一、二、三秒钟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各占肺活量的百分数表示。正常成人在第一、二、三秒末应分别呼出其肺活量的83%、96%和99%。其中第一秒末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如低于60%为不正常。

6.肺总容量即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5升,女性约3.5升。

(二)肺通气量

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以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1.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简称每分通气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12~18次/分的乘积。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通气量约6~8升,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增达70升以上。

以进行最大深度和速度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一般在测定时只测15秒,将测得值乘以4)。它可以反映肺通气机能的潜力大小,正常值成人男性约为104升,女性约为82升。 2.每分肺泡通气量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的,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呼吸道称为解剖无效腔,其容积在正常成人约为150毫升。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不能全部进人肺泡,只有前一部分进入肺泡,后一部分则留在呼吸道。因此,每一呼吸周期中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解剖无效腔气量之差。每分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肺泡通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即: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4.25升,相当于每分通气量的70%左右。故它与每分通气量不同,若潮气量减少一半,呼吸频率增加一倍,每分通气量无增减,而每分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如潮气量等于无效腔气量,则肺泡通气量等于零。可见,深呼吸比浅呼吸的通气效率高。

3.生理无效腔概念进人肺泡的气体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有一部分气体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称为肺泡无效腔。它与解剖无效腔之和,称为生理无效腔。正常人安静仰卧时肺泡无效腔接近于零,故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几乎相等。在直立时因肺上部血流量减少,只造成约3%的肺泡无效腔,可忽略不计。当肺气肿,肺动脉部分阻塞等病理情况下,肺泡无效腔增大,肺泡通气量可明显减少。

(三)肺通气阻力

1.弹性阻力是指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约占总呼吸阻力的70%左右。弹性回缩力大,吸气时的弹性阻力也大。弹性阻力的大小表现为在吸气肌的作用下,胸廓或肺扩张的难易,通常用“顺应性”表示,顺应性指弹性器官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张性。如弹性阻力大,、则不易扩张为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小,则容易扩张为顺应性大。因此,顺应性与弹性阻力互为倒数。

如果肺的顺应性减小,例如肺水肿、肺不张、肺纤维化等病理情况,患者必须加强呼吸肌收缩来克服弹性阻力,才能达到足够肺通气量,故患者主观感觉呼吸困难。

第二节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的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时,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都是通过生物膜以扩散方式来实现的。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各气体分压差。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所具有的压力,气体与液体(如血液)接触时,总是由分压高处向低处扩散

(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肺换气时要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两层壁之间组织,这三层组织合称为肺泡膜或呼吸膜。在电镜下可见肺泡膜从内向外有六层结构(图 5-7),即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膜层、网状间隙、肺泡上皮层、极薄的液体层及单分子表面活性物质层。但平均厚度却不到1微米。组织换气时通过呼吸膜,由于脂质生物膜对氧和二氧化碳的通透性很大,故气体交换速度很快。例如,静息时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约需0.75秒,而肺换气只需0.3种即可达成平衡。所以肺换气功能具有很大潜力,临床上作一侧性病肺的切除后,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1.肺换气由于肺通气使肺泡气的成份相对稳定,肺泡内的氧分压总是高于静脉血中氧分压,所以氧从肺泡内扩散到静脉血中;而同时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所以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向肺泡内扩散,于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组织换气由于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使组织中氧分压总是低于动脉血中氧分压,所以动脉血中氧向组织中扩散;同时组织中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所以二氧化碳由组织扩散入血,于是动脉血又变成了静脉血。

可见,肺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氧,放出二氧化碳,而体循环毛细血管血液则不断将氧带给组织,而从组织带走二氧化碳。

(三)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

1.气体扩散速度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气体扩散速度与气体分压差和溶解度成正比,而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其中主要取决于各气体分压差,分压差越大,该气体扩散速度也越快,但从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比较来看应综合考虑,如肺换气时氧的分压差虽为二氧化碳分压差的 10倍,但二氧化碳在血浆中溶解度约为氧的 24倍,二氧化碳与氧的分子量平方根之比为1.14:1,因此,二氧化碳扩散速度仍约为氧的两倍。故在肺换气障碍时往往缺氧明显,而二氧化碳潴留可不明显。

2.肺泡的厚度和扩散面积正常肺泡膜很薄,对气体通透性很大;正常成年人的肺泡膜扩散总面积达60~100平方米,这些均是气体交换的有利条件。但在病理情况下如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和尘肺等使肺泡胞膜增厚,因而气体交换速度减慢;肺气肿时由于肺泡融合会使扩散面积减小,导致肺换气减少。

3.通气/血流比值即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其正常值约为0.85,如以每分肺泡通气量为4.25升,每分肺血流量与心输出量相当,为5升,则通气/血流比值=4.25/5=0.85。通气/血流比值可作为肺换气的指标,比值为0.85时,通气与血流两者配比适当,肺换气效率最好。假如比值增大,使部分肺泡通气不能与血液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相当于无效通气即扩大了生理无效腔;如果比值减小,表示血流量相对过多或通气量不足,将使部份肺动脉的静脉血不能与足够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而流入肺静脉,成为无效的血流既形成了机

能性动一静脉短路。所以,无论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使通气与血流配比失调,而致肺换气效率降低。

二、气体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有两种,即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物理溶解的量虽很少,但它是化学结合或释放的先决条件。

(-)氧的运输

1.物理溶解物理溶解的量与气体分压成正比,即分压高溶解多;分压低溶解少。动脉血氧分压在100毫米汞柱时,每100毫升血液中仅溶解0.3毫升,约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1.5%。

2.化学结合即氧和血红蛋白(Hb)的化学结合,正常成人每100毫升动脉血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氧约为20毫升。可见氧的运输主要靠化学结合,约占总量的98.5%。

氧能与Hb迅速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HbO2中的铁的二价正离子仍保持低铁状态,故不是氧化作用而称为氧合。HbO2结合的氧还可解离释放。这种可逆反应,不需酶催化。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氧分压。当氧分压升高时(在肺部)则结合成HbO2;当氧分压降低时(在组织处)则HbO2就迅速解离释放出氧;成为氧离血红蛋白(Hb,习惯上称还原血红蛋白),即:HbO2的形成和解离还受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以及血液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氢离子浓度升高时,都能促进HbO2的解离。例如在运动或劳动时,特别是肌肉活动部位这些因素都存在,这对活动组织需要更多氧的供给是很有利的。

含氧血红蛋白HbO2呈鲜红色,而氧离血红蛋白Hb呈暗蓝色,若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离血红蛋白超过5g/100ml时,就可出现皮肤、甲床或粘膜呈紫蓝色,称为发绀(紫绀)。它通常是缺氧的指证。但严重贫血的病人,因血中氧离血红蛋白不可能超过5g/100ml,故可无发绀而有缺氧症状。

3.氧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氧分压越高,饱和度越高.表达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或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CO2和PH的影响:PH降低或CO2分压升高,曲线右移;反之,PH升高或CO2分压降低,曲线左移

(2)温度的影响: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反之,体温下降时则曲线左移

(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影响: 2,3-DPG升高,氧离曲线右移;反之, 2,3-DPG降低,氧离

曲线左移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1.物理溶解正常成人每 100毫升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含量约为 53毫升,其中物理溶解约3毫升,约占6%。

2.化学结合二氧化碳的化学结合形式有两种:

(1)碳酸氢盐形式:约占二氧化碳运输总量的87%。碳酸氢盐包括钠盐和钾盐,其中以存在于血浆中的钠盐为主,但其形成主要靠红细胞中碳酸酐酶的作用(图5-9)。

在组织处。二氧化碳顺分压扩散入血浆,因血浆中缺乏碳酸酐酶,故二氧化碳与水结合成的碳酸极微,于是血浆中二氧化碳分压增大,二氧化碳很快透入红细胞内,在碳酸酐酶催化下迅速与水结合成碳酸、并解离成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HCO3-)。因而使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由于红细胞膜对负离子容易通透,碳酸氢根除一小部分在细胞内形成碳酸氢钾外,大部分(约占2/3)顺浓度梯度透入血浆,形成碳酸氢钠。同时,因红细胞膜对正离子不易通透,使正离子不能随碳酸氢根透出,造成膜内外电位梯度,于是氯离子向红细胞内转移以交换碳酸氢根(称氯转移)。可见,红细胞中碳酸酐酶的存在,使血液二氧化碳的能力大为增加。在肺部,上述反应方向相反,二氧化碳被释放排出。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进入红细胞内的二氧化碳除大部分形成碳酸氢根外,还有一小部分二氧化碳直接与血红蛋白的自由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又称碳酸血

红蛋白(HbCO2),约占二氧化碳运输总量的7%。碳酸血红蛋白形成后还可解离释放出二氧化碳,故也是可逆反应。此反应进行很快,亦不需要酶的参与,主要决定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在组织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则结合;肺部二氧化碳分压低,则又释放出二氧化碳。即: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组织)

Hb+二氧化碳碳酸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肺)

碳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二氧化碳的绝对值虽然不高,但在肺部排出的二氧化碳总量中,仍有20~30%的二氧化碳是由它释放的。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人的一生中日夜不停地自动节律性呼吸;二是可有意识的调节呼吸运动。前者主要是呼吸中枢的自律性及反射性调节;后者是受大脑皮层控制的。

一、呼吸运动节律的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统称为呼吸中枢,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等部位。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节律性地舒缩活动引起的,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故可以认为脊髓中存在有调节呼吸运动的初级中枢。但实验证明,在延髓下部横切后的脊髓动物,呼吸运动立即停止并不再恢复,这说明脊髓的呼吸肌运动神经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脑部呼吸中枢控制的。应用分段横切脑干的方法证明,保留延髓的动物,能进行节律性呼吸运动,现已肯定延髓是最基本呼吸中枢所在部位。但延髓呼吸节律很原始,不规则,而保留脑桥和延髓的动物,则可进行基本正常节律的呼吸运动。因此。正常呼吸节律的调节中枢主要在延髓和脑桥。

(一)延髓呼吸中枢

通常所说的“呼吸中枢”是指位于延髓网状结构中的一些神经细胞群。这些神经元群可分为两组:一组与吸气有关,称为吸气中枢;另一组与呼气有关,称为呼气中枢。它们彼此混杂但又相对集中。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左右对称,相互联系。同名中枢间在功能上互相协同;异名中枢间在功能上相互拮抗,表现为交互抑制的关系,即吸气中枢兴奋则呼气中枢被抑制,而呼气中枢兴奋则吸气中枢被抑制。目前资料认为,延髓呼气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尚不能确定,但脊髓呼吸肌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交互抑制的作用(图5-10)。

(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位于脑桥上部有一些神经细胞群,具有调整延髓呼吸中枢节律性活动的作用,故名呼吸调整中枢。它主要具有对延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防止过长过深的吸气,从而加速呼吸频率。

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的共同作用,可产生基本正常的呼吸节律,其形成机理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平静呼吸时吸气中枢的兴奋性较高,首先兴奋,发放冲动向三方面传送:一是抑制呼气中枢;二是上传至脑桥兴奋呼吸调整中枢;三是下传兴奋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起吸气。由于吸气肺扩张,反射性地通过迷走传入纤维抑制吸气中枢,即肺牵张反射的负反馈(详后述);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后,又反过来抑制吸气中枢,通过上述两种负反馈作用共同使吸气抑制,于是吸气肌松驰,引起呼气。因呼气中枢兴奋较弱,不能引起呼气肌收缩,故呼气是被动的;只有用力呼气时,呼气中枢兴奋较强,才能引起呼气肌收缩,出现主动呼气。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作用于机体可反射性调节和影响呼吸运动。例如,吞咽时的呼吸暂停;咳嗽时的呼吸运动变化,以及血中缺氧或二氧化碳增多时的呼吸兴奋等。调节呼吸运动主要是非条件反射,但也可建立条件反射。

(一)化学感受器呼吸反射

动脉血中的体液因素变化,如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氢离子浓度增加,氧分压降低时,可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则呼吸抑制,其意义主是调节肺泡通气量,以维持动脉血中这些体液因素的相对稳定。

调节呼吸运动有关的化学感受器有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类。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后者位于延髓呼吸中枢附近,能直接感受脑脊液中二氧化碳或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影响延髓呼吸中枢(图5-11)。

1. 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二氧化碳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是促进呼吸的一种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如人作过度通气后,由于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使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可发生呼吸暂停现象;待二氧化碳回升后才恢复正常呼吸。相反,在吸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 10%的限度内,每分通气量随着吸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增多,最高可比静息时增加 8~10倍。但血中二氧化碳过多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例如,吸入气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0%时,可出现不安,头痛和头昏等症状;如达15%以上时会失去意识,出现惊厥;如达30%时,将导致呼吸中枢的麻醉而死亡。

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是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二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目前一般认为,中枢或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都是氢离子,二氧化碳是通过与组织液或脑脊液中水分子结合成碳酸而解离出氢离子起作用的。但以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作用为主,其原因是:①二氧化碳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由于脑脊液中缓冲物质比组织液中少,所以当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时,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明显;②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较外周高。

2.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影响血中氢离子浓度增高时可兴奋呼吸;反之,则抑制呼吸。因此,代谢性酸中毒病人的呼吸加深加快;而代谢性碱中毒病人的呼吸变浅变慢。因为氢离子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血中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影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不明显,所以其作用不如二氧化碳显著。

3.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氧分压过低时,也可兴奋呼吸中枢。其作用途径是完全通过依靠外周化学感受器,其原因是:①外周化学感受器对缺氧较敏感,而且耐受性亦较强;②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在一般情况下,缺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被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所掩盖;只有在严重持久缺氧时,才表现对呼吸中枢的抑制,甚至麻痹。

(二)肺牵张反射

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变化,统称为肺牵张反射或称肺迷走反射。肺牵张反射实际包括两种不同反射,即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1.肺扩张反射即通常所说的“肺牵张反射”,它是一种由肺扩张引起的吸气动作抑制反射。其反射过程是:当吸气使肺扩张到一定容积时,牵拉刺激了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的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沿迷走传入纤维传入延髓,使吸气中枢抑制,呼气中枢兴奋,故吸气终止引起呼气。呼气时肺缩小,对肺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次兴奋,进入另一个呼吸周期。

肺扩张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作用是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终止吸气过程,起着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动物吸气时间延长,呼吸变慢变深。但在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作用不易出现,在深呼吸时才可能起作用。因此,基本正常呼吸节律的维持。在人类是以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负反馈调节为主。在肺水肿、肺充血、肺不张等病理情况下,由于肺顺应性降低,吸气时造成对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加强,可反射性地出现浅而快呼吸。

2.肺缩小反射它是一种肺明显缩小时使呼气抑制而引起吸气动作的反射。它的感受器是位于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一种“塌陷”感受器,由于它的刺激阈高,故不参与正常呼吸调节;而可能与

阻止呼气过深和防止肺不张等病理情况有关。

(三)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人在睡眠或麻醉、昏迷时仍能进行自动节律呼吸运动,这说明大脑皮层对自动节律性呼吸的形成是无关紧要的,但呼吸运动要精确而灵敏地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需有大脑皮层参与调节。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可分有意识和无意识调节两种。有意识调节如随意控制呼吸运动,做短时间的深快呼吸或暂时摒气等;无意识调节如日常的语言、唱歌、吹奏管乐器等,都需要呼吸肌活动的配合,虽然没有意识到呼吸运动的改变,但都是在大脑皮层调节下进行的。大脑皮层对呼吸调节还表现在呼吸运动也可形成条件反射

实验知识竞赛易错题集锦

[判断题] 气体熏蒸法可用于生物安全柜内空气的消毒,但不能用于生物安全柜内物品的 消毒。错误 [单选题] 紫外线消毒方便实用,紫外灯可以是固定式,也可以是活动式的,但离被照射 物不应超过多少距离? A.1.2m B.2 m C. 2.2 m D. 3.2m [单选题] 采用熏蒸法灭菌,熏蒸过程至少密闭保持多少时间? A. 12h B. 24h C. 6h D. 8h [单选题] 生物学实验室内,什么物质是易燃易爆物固体?必须妥善安置,正确使用。 A.溴化乙锭(EB) B.松香、硫磺、无机磷 C.三硝基苯磺酸、苦味酸
[单选题] 玻璃(细菌)滤器使用后,立即用以下哪种溶液抽滤一次,当洗涤液尚未滤尽 时,将滤器浸入上述洗涤液中浸泡48 h(滤片两面均应接触洗涤液) 。 A.1%的盐酸 B.重铬酸钾洗涤液 C. 浓硫酸-硝酸钠洗涤液 D. 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稀溶液 [单选题] 以下能用于消毒的气体熏蒸剂是: A. B. C. D. 甲醛 乙醚 氨水 乙醇
[单选题] 在生物化学蛋白电泳实验中,接触的哪种药品为神经性毒物,接触皮肤会被吸 收? A.秋水仙素 B.溴化乙锭(EB) C.甲叉双丙稀酰胺 [单选题] 狂犬病毒培养或动物感染实验应在哪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A. BSL-1或 ABSL-1

B. BSL-2或 ABSL-2 C. BSL-3或 ABSL-3 D. BSL-4或 ABSL-4 [单选题] 无菌室需定期用什么消毒溶液擦拭墙、地面、桌椅及其它设施? A.0.05%新洁尔灭 B. 95%乙醇 C. 高锰酸钾 D. 洗涤剂 [判断题] 学生在《动物生理学实验》中,抓取蟾蜍时应注意使其头部向外侧,可以挤压 耳后腺。如果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则需用自来水冲洗眼睛。 (分值1.0) 标准答案:错误用生理盐水 [判断题] 湿热灭菌最高温度通常为 121℃,时间为 15min。 标准答案:错误 20-30min [单选题] 在遗传学等实验中,哪种常见药品是致癌物质?实验中不可以让药品接触到皮 肤上。 A.单体丙烯酰胺 B.秋水仙素 C.甲叉双丙稀酰胺 [单选题] 过滤除菌操作时,将菌液注入滤器过滤, 时间不宜过长, 压力控制在多少为宜? (分 值 1.0) A. 0~30mmHg B. 100~200mmHg C. 200~500mmHg D. 500~600mmHg [判断题]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生成的液体废弃物,可密闭包装后存放入化学废弃物临时中 转站。错误 [单选题] 无菌室需定期用什么消毒溶液擦拭墙、地面、桌椅及其它设施? A.0.05%新洁尔灭 B. 95%乙醇 C. 高锰酸钾 D. 洗涤剂 [单选题] 正常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室内的气压,相对室外是什么压力? A. B. C. D. 正压 负压 等压 随意
[单选题]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Ⅰ型和Ⅱ型)按其危害程度,属于哪一类病 原微生物?

动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__ _____,它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和血_______↓、血_______↑的调节。 2、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3、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以维持其pH的稳定,其中最重要一对是。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 组成。哺乳动物的血浆的渗透压大约与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相等。 5、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和 。 6、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 平,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7、肾小球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 代数和。 8、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9、肾上腺皮质产生、和三类激素。 肾上腺髓质产生和二种激素。 10、血浆蛋白中_____________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_____________是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 _________则参与血液凝固 11、机体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 ___,运动或使役时的主要 产热器官是____ ____,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12、经典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和_________ ___。 13、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实现的消化活动称为___ _____消化。

14、胃肠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二、选择题 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2、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C. 与血管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微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 A.物质交换 B.维持血容量 C.促进散热 D.保存体温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4、CO 2 A.物理溶解 B. 形成碳酸氢盐 C.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与血浆蛋白结合 5、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 Cl- B. Na+ C. HCl D. 内因子 6、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 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 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 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7.原尿和终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终尿中不含() A. 葡萄糖 B. Nacl C. Kcl D. 白蛋白 8. 下列哪些物质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原料() A. 碘 B. 铁 C. 镁 D. 钠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10、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反射弧固定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动物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作业)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对起。 2反射弧是由,,,,和五个部分组成。 3体液包括和。 4反射活动包括和两大类。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 6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作用较,对刺激的敏感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种实验中,何种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管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2.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 2稳态 3反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控制信息加强作用 2、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4、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5、持久 6、局限较小 二、选择题 1、A 2、B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迅速产生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 被称作可兴奋组织。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的将 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节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 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之为反馈。 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对控制 部分的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增强作用者称正反馈,与此相反, 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减弱作用者,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静息电位是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称超极化。 2.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使终板膜主要对的通透性增加。3.骨骼肌收缩时,胞浆内的钙离子升高,其主要来源于。4.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当它与蛋白结合后才被激活。5.骨骼肌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钙离子由中释放,而钙离子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肌浆网结构中活动的结果。 6.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7.肌肉收缩是肌丝向肌丝滑行的结果。 8.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是。 9.钠离子泵是一种酶,它能分ATP解释出能量以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分布状态。 10.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开放时,可允许和同时通过,结果造成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11.第二信使物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细胞功能:一是通过直接激活各种,引起磷酸化反应,二是提高胞浆中浓度。 12.如果化学信号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膜内的促速G 蛋白(Gs),则Gs与GTP的复合物可以增强的活性,后者可使胞浆中的ATP 迅速转化为。 13.细胞内的cAMP 可以激活一种依赖于cAMP 的,后者进而使多种功能蛋白质发生反应。 14.与cAMP 生成相关的G 蛋白有两种:一种是,它和cAMP 的复合物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一种是,它和cAMP 的复合物可减弱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二、选择题: 1.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超极化2.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A化学性突触传递 B局部电流 C非典型化学性突触传递 D 非突性传递 E电传递 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A.NE B. Ach C.5-HT D.多巴胺 E.血管活性肠肽4.骨骼肌的肌质网终末池可储存:() A钠离子 B钾离子 C钙离子D镁离子E、Ach 5.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钙离子B钠离子C镁离子D钾离子ENE 6.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顺浓度梯度差转运B不消耗生物能 C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D是水溶性物质跨膜扩散的主要方式E是离子扩散的主要方式 7.常用的钠通道阻断剂是:() A同箭毒碱 B阿托品 C 四乙胺 D异搏定 E 河豚毒素8.常用的钾通道阻断剂是:() A河豚毒素 B 四乙胺 C 哇巴因 D 锰离子 E 异搏定 9.判断组织兴奋性的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docx

第一章绪论 1动物生命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适应性 2何谓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牛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 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 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4比较正回馈、负反馈与前馈调节之间的异同及生理意义。 三者间的共同点:都精密的调节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者间的不同点:疋凹馈:在死循坏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回馈信息彫响受控部分, 使其向相同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负反馈:在死循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回馈信息影响受控部分,使其向相反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前馈调节:当受控部分发出信号, 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吋,受控部分不发出回馈信号,而是由某一监测装置在受到刺激后发出前馈信号,作川于控制部分时期,及早做出适应性反应及时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生理意义:负反馈:在其作用F,可以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正回馈:在其作用下,可1叫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前馈调节:在其作用下,可避免负反馈调节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使调节控制更富冇预见性,更具冇适应性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各自功能。 脂质: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是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是一些载体,负责运输。 2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几种方式?它们是怎样实现物质转运的?各有何特点?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的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口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小分了物质,如

生物竞赛知识点归纳

植物形态解剖(一) 1.花托 伸长呈柱状:玉兰 凸起呈覆碗状:草莓 凹陷呈杯状或壶状:蔷薇 膨大呈倒圆锥状:莲 雌蕊基部形成分泌蜜汁的花盘或腺体:柑橘葡萄 花托在受精后迅速伸长,将子房推入土中(雌蕊柄、子房柄):花生2.花萼 两轮花萼:外轮称为副萼:锦葵棉草莓 引伸成短小管状凸起(距):旱金莲凤仙花 离萼:油菜蚕豆 合生萼(萼筒):烟草牵牛 早脱萼:罂粟 宿存萼:茄番茄柿栀子 3.花冠 离瓣花:油菜桃李 合瓣花:南瓜牵牛 整齐花(辐射对称花):油菜桃李 不整齐花(左右对称花):豆科植物的花 两被花(重被花):油菜桃李 单被花(仅有一轮花被):荞麦桑 裸花(无被花):杨柳 同被花:百合君子兰 3.花冠形状 十字形:油菜萝卜 蝶形:蚕豆 舌形:菊科植物头状花序的边花 管形:马兜铃 漏斗形:牵牛 唇形:芝麻 钟形:南瓜 轮形:茄 4.雄蕊群 无定数:棉山茶玉兰 少而一定:油菜蚕豆小麦 四强雄蕊:十字花科 二强雄蕊:唇形科玄参科 单体雄蕊(花药分离):棉花山茶 二体雄蕊:豆科蝶形花亚科(9+1) 三体雄蕊:小连翘 多体雄蕊:蓖麻金丝桃 聚药雄蕊{花药聚合}:葫芦科菊科

5.心皮 单雌蕊:豆科 离生雌蕊:草莓玉兰 合生雌蕊(复雌蕊):番茄柑橘棉 子房合生,花柱、柱头分离:石竹梨 子房、花柱合生,柱头分离:向日葵棉花 子房、花柱、柱头合生:番茄柑橘 6.胎座 边缘胎座:豆科 侧膜胎座:三色堇罂粟黄瓜 中轴胎座:百合柑橘鸢尾苹果锦葵科 特立中央胎座:石竹报春花樱草 基生胎座:向日葵 悬垂胎座:桑 7.子房位置 子房上位下位花:油菜蚕豆 子房上位周位花:月季蔷薇樱桃 子房下位上位花:梨苹果瓜类 子房半下位周位花:忍冬接骨木虎耳草 植物形态解剖(二) 1.毛茛科两条进化趋势: 虫媒、风媒 2.蔷薇科6种果实: 绣线菊亚科:蓇葖果少蒴果 蔷薇亚科:聚合瘦果聚合核果 梨亚科:梨果 李亚科:核果 3.克朗奎斯特系统中 木兰纲有6个亚纲:木兰亚纲、金缕梅亚纲、石竹亚纲、五桠果亚纲、蔷薇亚纲、菊亚纲百合纲有5个亚纲: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拓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 4.分类阶层表【需背下英文】 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5.维管束类型 外韧维管束:多数植物梨向日葵蓖麻 双韧维管束:葫芦科(南瓜)旋花科(甘薯)茄科(番茄)夹竹桃科(夹竹桃) 周韧维管束:蕨类中多见某些双子叶花丝中 周木维管束:鸢尾的茎胡椒科 (龙血树:茎初生为外韧维管束次生为周木维管束) 6.有胚乳种子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水稻小麦玉米洋葱高粱麻 双子叶植物:蓖麻烟草茄辣椒桑苋菜胡萝卜田菁番茄荞麦柿黑枣 无胚乳种子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棉瓜 单子叶植物:慈姑泽泻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判断:1.只要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组织一定会发生反应。 2.组织兴奋性越高,其所需的刺激阈值越大。3.组织对刺激反应越快,其兴奋性越高。选择:1 以下关于兴奋性的概念,哪一项正确? A 兴奋性可分为兴奋和抑制 B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C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能兴奋的特性。 D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2 .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标是 A 引起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强度 B 动作电位的大小C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3 . 组织器官的活动加强称为: A 兴奋性B 兴奋 C 紧张4. 阈刺激是:A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B 能引起反应的最大刺激强度 C 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填空:1.刺激必

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和,才能引起反应。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3.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阈值越小,其兴奋性。 4.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类。 5.急性实验可分为和两类。 6.一次刺激后,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阶段依次为、、和。思考题:1、*简述细胞兴奋性的变化。2、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 过程: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③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 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2)生理意义: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

2021高中生物最新辅导书籍推荐

2021高中生物最新辅导书籍推荐 许多准备参加生物竞赛的高中小盆友总会向别人请教买什么辅导资料最好,问的人多了,答案也就五花八门,然并卵,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目中也是茫然无措。特此归纳整理了各方建议,希望能对生竞选手们有所帮助。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生物联赛。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学生物学奥赛是分为以下五个赛程的:各省的初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冬令营、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即IBO。就是通过这层层的严格选拔,在全国范围内发掘出高手中的高手作为国家对选手参加IBO,为国争光。而当下由于很多高校都把学科竞赛省赛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所以作为第二阶段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也就获得更多的关注了。 其次,要知道生物联赛的考核内容。我们都知道该考试以高中生物学为基础,并会扩展至高校普通生物学内容,具体考核点与分值分布是这样的: 1.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25% 2.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0% 3.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20% 4.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 25% 最后回归主题吧,到底该准备些什么备考资料呢? 入门篇: 吴相钰著《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看过之后对生物有个大致的概念 尹长明著《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基础生物教程上、中、下册——军事谊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习题专集——军事谊文出版社 拔高篇: 刘凌云著《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著《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玢、左明雪著《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海洋大学动物生理学期末试卷

一、名词解释4X10 1、应急反应:机体遇到紧急情况(如失血、剧痛等)时,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 适应性反应。(4分) 2、钠泵:镶嵌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 能量进行Na+和K+的逆向主动转运。(4分)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动物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 消耗的作用。(4分) 4、阈电位:外加刺激能使细胞膜上的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引发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 数值称为阈电位。(4分) 5、氧饱和度:Hb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即为Hb的血氧饱和度。(4分) 6、GTH: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靶组织为睾丸(精巢)和卵巢; 主要功能为增加性腺类固醇激素的生成与分泌,促进配子生成,性腺发育成熟和排精排卵;其分泌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4分) 7、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或回肠)95%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 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被分泌入肠,胆盐在肝肠之间反复的利用,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4分) 8、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 色素;当这3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 这样的信息传入中枢,经视中枢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4分) 9、第二信使:包括cAMP、cGMP、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等,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 胞膜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它们可以调节多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4分) 10、局部反应:由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与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在受刺激 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只局限在局部,不能做远距离的传播;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具有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效应。(4分) 二、填空题2-4 1.静息状态下,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通透性较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K+____电化学平衡电位。 2.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其中对光敏感度较高是视杆细胞,另一种是_视锥细胞_。3.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0期由Na+内流形成,2期由Ca2+缓慢持久地内流与少量K+缓慢外流形成,3期由Ca2+内流停止和K+外流进行性增加形成。 4.由突触前膜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除电化电位。5.在消化过程中,参与蛋白质消化的酶主要有__胃蛋白酶__、_胰蛋白酶__和__

生物竞赛参考书目

大学教材类: 普通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有很多种版本,但是一般推荐陈阅增版的,对整个生物学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内容也不难理解,可以作为初学的入门教材,也可后期作为复习的线索使用。 植物学: 1. 植物学(上册):植物学教材中的经典之作,上册对植物形态解剖有着较完整而深入的叙述,而且书中几乎处处可以作为考点,为必读之作。 2. 植物学(下册):对植物各个们的分类有着系统的阐述,几乎是一章对应一个门,每一章前面都对这个门的特征等有着充分的讲解,后面讲代表植物等,被子植物门之前的内容都比较简练,但是被子植物门的分类太过于丰富,建议重点掌握要求的分科。 3. 植物学(彩图版马伟梁著):可以算是植物学上下册的合集,彩图不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之情,尤其是分类部分选的科不如下册那么冗杂,而且配有插图,宜用来学习分类。 4. 植物学(周云龙著):整体写的比较简洁明了,也是形态解剖和分类兼而有之,分类部分有一些表格非常实用,而且语言简洁,适宜初学和最后复习使用。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著):植物生理学的最经典教材,对植物生

理学各方面的内容阐述清晰,每一个要点都有必要好好掌握。 动物学: 1.普通动物学(3版):动物学中的首选学习用书,第3版较之第4版可能更能对应于现有的题目,每个门的形态解剖和分类都有必要好好掌握,可适当弱化一下过于小的门类,如腕足动物门等。 2.普通动物学(4版):印刷更加细致,排版也更美观,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可能就某些问题的阐述与第3版有少许冲突,建议两本书可一本用来学习,一本用来复习。 3.无脊椎动物学:对无脊椎动物有着于普通动物学更加详尽的叙述,同时也有些许观点于普通动物学有分歧,可以作为无脊椎部分的补充阅读。 4.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相对于普通动物学,比较解剖的观点更有利于记忆,考题也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为必读书籍。 动物生理学: 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无论是第二版还是第三版都有其可读之处,生理学的经典教材。 2. 动物生理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生理学教材来说较简略,但是似乎处理联赛和国赛难度的题目也足矣,而且有关于动物潜水的适应、昆虫振翅原理以及生物电实验的叙述,整体质量还不错。 3. 生理学:也就是常说的医学版,医学版对于人体生理学显然有更深入的叙述,而且许多较深的题目需要查阅此书,建议阅读。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 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 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①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对通过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②分类: 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载体介导:高度的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现象) 刺激与兴奋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 ①刺激强度 阈强度(阈值):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时的刺激。 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12ms 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70ms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以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增高,称阴极电紧张;阳极部位降低。断电后相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㈠概念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P),通常膜内为负。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P)。 膜内电位由RP上升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AP由最高点恢复到RP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RP水平的过程称超极化。 ㈡特点: 全或无:在同一C上,AP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非衰减性传导:AP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㈢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②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为PK :

动物生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水平和_____________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___________,它是机体较____(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_____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_____,_____与_____. 二,简答题 1 简述家畜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三,论试题 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第一章答案 一,填空题 1 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 2 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整体;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反馈多; 5 负反馈; 6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7 缓慢持久较广泛; 8 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9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二,简答题 1 见教材P3; 2 见教材P8-P92 3 见教材P5 三,论述题 1 见教材P6-P7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简单扩散; 2 易化扩散; 3 主动转运; 4 入胞作用; 5 出胞作用; 6 受体; 7 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 8 细胞凋亡; 9 细胞保护; 10 静息电位; 11 动作电位 二,填空题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 , 和. 2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3 生命活动中出现的电现象称为. 4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 , 和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 动作电位包括, 和三个过程. 6 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的亲水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____,其疏水非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____. 7. 易化扩散主要是指____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它受物质的结构特点,结合的位点数目的影响,需要细胞膜上________的帮助, 是______转动的一种形式.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试题库-期末考试-兽医考研-专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常原尿的下列成分中哪一种能全部被重吸收? ( ) A、水 B、Na+ C、尿素 D、葡萄糖 2. 在肾小球滤过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出球小动脉血压 3. 阴部神经兴奋时( )。 A、尿道括约肌收缩 B、逼尿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 4. 对原尿部分物质而言,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降支 D、髓袢升支 5. 大量失血引起尿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C、.囊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6.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 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 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 C、小管液与上皮细胞液保持等渗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7.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 ) A、肾小球的滤过量 C、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B、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8. 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 ) A、血管紧素 B、抗利尿激素 C、心房钠尿肽 D、醛固酮 9.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 )。 A、弓形动脉 B、小叶间动脉 C、管周毛细血管网 D、直小血管 10. 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 )。 A、NaCl B、尿素 C、肌酐 D、KCl 二、填空题 1.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__________、肾小管、集合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 肾小球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__________调节Na+、K+的转运。 4. 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的增高、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的降低,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6. 肾小球旁器由,和三部分组成。 7. 浓度升高、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8. 滤过分数是和之比,表示流经肾脏的血浆被滤出生成原尿的情况。 9. 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是定比重进行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左右,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 10. 初级排尿中枢在。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初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三、判断题 1. 在一般情况下,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的。…………() 2.原尿与血浆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尿中不含有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将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减少。………………() 4.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多。…………………() 5. 尿液的浓缩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因为该段肾小管不能主动重吸收 Na+而对水通透,使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成为高渗溶液。………………………………() 6. 肾小管和集合管可分泌H+、K+和NH3。…………………………() 7. 生理状态下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大小, 而和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8.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主动重吸收是相耦联的,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9. 抗利尿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大部分在该部位进行。……………………………………………() 10.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入胞方式从小管液中重吸收少量被滤出的小分子蛋白质。()

中学生物竞赛动物生理学历年真题

2012年: 2、人的肌肉组织分为快缩纤维和慢缩纤维两种,快缩纤维负责剧烈运动如举重,短跑,易产生酸痛感觉;慢缩纤维负责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以下关于慢缩纤维和快缩纤维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单选1分) A、快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多,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乳酸和ATP供能 B、慢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多,有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产生的ATP也少 C、快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少,主要依靠糖酵解产生ATP供能,因此产生大量乳酸 D、慢缩纤维含有的线粒体多,主要依靠糖酵解产生ATP供能 31、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单选1分) A、静息电位水平 B、0期去极化的速度 C、阈电位水平 D、平台期的长短 32、血液中C02分压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的最主要途径是(单选2分) A、直接刺激脑桥的呼吸相关神经元 B、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的神经元 C、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33、当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时,下列哪一种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单选1分) A、心室肌 B、子宫平滑肌 C、小肠平滑肌 D、血管平滑肌 E、支气管平滑肌 34、下列哪种因素可引起人尿量的明显增加答(多选2分) A、献血200ml后 B、饮用清水1000m1后 C、静脉注射神经垂体激素 D、饮用生理盐水100ml后 87、长途汽车在公路上因堵车时走时停而产生晕车是内耳中哪部分起主要作用?(单选1分) A、科蒂氏器 B、椭圆囊和球状囊 C、半规管 D、耳蜗管 98、人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其能量来源于(单选1分) A、质子泵 B、钙泵 C、钠钾泵 D、渗透压 99、人体对钙的吸收需要(单选1分)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D D、维生素K 100、血管系统对血流的外周阻力主要来自于(单选1分) A、毛细血管 B、微动脉 C、微静脉 D、主动脉 101、适应最快的感觉是(单选1分) A、视觉 B、嗅觉 C、触觉 D、听觉 104、哺乳动物的胸廓具有保护内脏、辅助完成呼吸等作用,胸廓由以下那些骨骼构成(多选1分) A、胸椎 B、肋骨 C、胸骨 D、锁骨 2011年真题: 48.节肢动物种类多,形态各异,排泄器官类型也很多,下列排泄器官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1分) A.触角腺颚腺端囊泪腺. B.触角腺颚腺马氏管基节腺 C.吴氏管马氏管盐腺基节腺 D.米氏管端囊盐腺泪腺 49.常被用来判断硬骨鱼年龄的结构有:(2分) A.鳞片 B.咽喉齿 C.中乌喙骨 D.耳石 50.在水螅装片的观察中,可先到相关细胞集中的部位观察清这些细胞的结构。在水螅中, 腺细胞和刺细胞集中分布的地方是: (1分) A.基盘,基盘 B.基盘,触手 C.口,基盘 D.芽体,触手 51.陆生脊椎动物的听觉发达,中耳腔中的听小骨可将声波传到内耳。不同脊椎动物类群, 其听小骨的数目不同,只具有一块听小骨的动物类群有:(2分) A.两栖类 8.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泛指凡就是通过机体自身得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得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得作用与控制信息得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得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得进展速度,返回预定得值(正常值),则称之~。 2、生命活动得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得活动调节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 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得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激素(有得就是神经调节得一个延长部分). 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得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得激素释放入血达到得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 得适应性反应。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与跨膜信号通讯 细胞得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以及胞吞与胞吐三种类型。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得物质,需在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下, 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名解) (1)分类:①经载体得易化扩散;②经通道得易化扩散. (2)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3)特点:①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②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③饱与性; ④转运速率更高;⑤立体构象特异性;⑥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 (1)概念:指通过细胞本身得耗能,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得转运过程。(名解) (2)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得“帮助”; ③就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得。 (3)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4)分类: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如: Na+-K+泵、Ca2+-Mg2+泵、H+-K+泵等.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与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过程。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p16) 名解:指不靠直接耗能,而就是靠消耗另一物质得浓度势能而实现得主动转运. 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Na+,、K+、Cl-、HCO3—等。 注:为什么叫继发性主动转运?(答:因为细胞膜基底面上Na+-K+泵得活动。)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 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 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 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 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 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 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 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液态相嵌模型 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 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 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 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 方式。 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的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 改变。 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由生物泵完成。 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 四、入胞和出胞:入胞:细菌、异物的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分泌。 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抑制: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 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 正、电荷 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 处的状态称为极化。(网络资源) 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反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 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 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 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 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 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 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 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 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 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 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 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 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 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 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 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 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