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2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形插作

5.2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形插作

5.2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形插作
5.2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形插作

第课时教案___月_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__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摘要: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以大量的文学著作、史书以及古物的发现为依据,对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提出见解,系统全面地整理了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以插花的特征为纲,分为原始萌芽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兴盛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衰微阶段及复苏阶段。虽经几度兴衰,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及人们的热爱,中国插花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风景园林插花综述中国发展史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 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中国和日本是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代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花枝互赠亲友和以花祭祖传递情感的风俗。日本的花道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隋唐时代随佛教一起传入,风格和形式都留有中国插花艺术的影迹。因此,东方式传统插花实际上就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插花艺坛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最初起源于民间生活,到后来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得到迅速的发展,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是其精髓。东方传统式插花以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见长。 东方式插花的风格特点强调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圣洁之尊。自然之真: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强调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提倡“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要求创作者观察、了解植物生长习性,融人个人情感,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人文之善:对花卉人格化,讲求“花德”,让花卉起着人物教化的功能。如松、竹、梅为“寒岁三友”;梅、兰、竹、菊寓意为“四君子”,“以白玉兰、海棠、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兰喻君子,菊喻隐者,牡丹比贵人;竹寓虚心、有气节;荷寓清正廉洁、纯洁等。东方式插花用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借花明志、以花抒怀。故作品常多命名,以引人步人特定境界。艺术之美:艺术之美包括花材美、布局结构美和整体艺术美。中国人赏花注重形、色、香、德,“形”则以“瘦疏古怪为佳”,与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线条美有关。如梅枝条曲折多姿、清香悠远、严寒开放,被视为最佳花材。花材的位置也按书法、绘画的结构章法,讲究参差不齐、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相生、气脉相连。如“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整体艺术是指插花作品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如传统文人插花所指的“花快意”一明窗、净室、古鼎、松涛、溪声等,并提出以茗赏为上、谈赏为次、酒赏为下等。圣洁之尊:东方人认为花是神圣的,常以花祭祀、供佛、以花修道、悟道。把插花作为修身养性之道,讲究“心正则花正”,要求通过插花关注草木,反省自身的正邪,弥补精神的偏颇。总之,东方式插花真、善、美、圣的花艺特点,决定了其多采用写实、写意或两者结合的艺术手法。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布局如画,意境隽永,情趣盎然,耐人寻味。是一种唯美和教化结合的花艺文化。 讲究意境,寓意于花:意境,是艺术家审美的再现,与生活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1)寓意于花。人们根据花木生长的特性或特征形态,融入个人感情,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以借花抒发情怀,寓教于花。 ①以花名的谐音定意。花草的名称或别名及其谐音,往往是花材象征意义的来源。如百合、水仙、万寿菊、桃花、万年青、富贵竹、发财树等。②以花木的形象定意。③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常以各种花木的生长特性及形、色、香、质、神、性格等来评议。④按传说、时令定意。(2)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命名对插花作品的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利用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人工的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 插花早在我国六朝时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在方法和形式上,仅是将花“放”或“养”在花瓶或花盘中,还谈不上达到美的艺术境界,并且仪盛行于佛教供花仪式中。隋唐之时,才开始讲究花要插得好、配得妙,且讲究花器,并对花木赋予个性与格调、意义与象征。 为了顺应时潮,当时应运而生了卖花郎和种花师两种职业。到了晚唐,插花的风气更盛,此时的插花艺术,不仅是宗教、宫闱或诗人雅客书房内的装饰品,在上层社会里徘徊,

而是在民间广为流行,且依季节取花材,盛行将花器置以精美台座,背景悬以图画。从而开创了“花画合一”或“书画插花”的风格。就在唐朝,中国的插花艺术由一奉命使华的日 本大使小野妹子传回日本,撒下了日本花道的种子。宋朝时,四海升平,民心追求房屋至美的生活境地,对于花的眷爱尤甚于其他朝代。当时的文人将插花百瓶,醉饮其间的“插花饮酒”列为生活情趣美谈。甚至出外郊游时也“中置桌凳、列笔床、香鼎、盆玩、酒具、花博之属”,已将插花汇入了文人的生活之中。 不仅文人墨客如此,就连饮食商

家、酒楼、茶肆等商业场合,也为了招徕顾客,而按四时插花。有钱有势的人更是常择时举办盛大的公开插花会,动辄用去花枝数万枝。曾经有一位太岁举办的插花展览会,用去鲜花千万枝,可以算是古今最大的插花展览会。插花艺术在当时不仅成了专门学问,且与“烧香、点茶、挂置”同称四艺,被视为每人自小就应具备的修养,纵使仆役也不例外。到了元代,插花作品的内涵与形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改变,偏重心情或美为出发点,以主观而富感情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花材,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个人对当时环境的无奈及返璞归真的心

理,加深了插花作品“质”的深度,也更有艺术之美。到了明朝,插花艺术也随艺术大兴蓬勃发展起来,且与宋朝之前附庸风雅或讲究排场大不相同,而是表现出无可抑制的艺术冲动,形成一种纯艺术的表现风格,与品茗艺术相结合,称之为“茶花”。我国明朝插花艺术最完整的著作(瓶史》,也在这种气氛下产生了。 此书一出,轰动一时,于1696年在日本翻译出版,而被奉为日本插花艺术的准则,随后产生的“宏道流”等支派,流传至今。清朝在花事生活方面的经营与发展皆承明朝,

插花的基本技能总结

第六章插花的基本技能 ?现成的花材不能完全满足插花创作的需要,有时还需要对花材重新剪裁、弯曲、分解、折断等以 制作出适应作品的创作元素。在插花的过程中对花材的基本功包括修剪、弯曲、固定三大基本技能。 ?去枝叶: 首先要审枝定势,先区分出花材的正面和反面,按正面修剪,确定留哪些枝,去掉哪些枝, 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剪。凡有碍于构图、创意表达的多余枝条应剪去。 ?去棘刺:有些花材(如月季、天门冬等)长有刺,对于这类花材可用除刺器或剪刀等工具将刺除 去。 (一)顺其自然,留下表现力强,最优美的枝条。具有天然风韵枝条,其自然弯曲、流畅的线条、天然的姿容,是构图优美成功的主要因素,所以要尽量保留这些枝条。若是草本的枝条用一般的剪刀即可;若是木本的枝条则须用园艺枝剪(如右图) ?(二)对有些枝条的去留,一时拿不定主意时,不要急于剪除,或暂时少剪一部分,待构图过程 中,反复权衡后再取舍,以免在未考虑成熟时过早剪除,而在构图需要时又无法补救。 ?(三)以下枝条须剪除 ?1、对同方向平行的枝条只留一枝,以免单调; ?2、感染病虫害、干枯的枝叶应剪去; ?3、从正面看,近距离的重叠、交叉枝要适当剪除,使画面轻巧而不繁乱; ?4、仔细观察,凡有碍于构图、创意表达的多余枝条一律剪除。 二、花材的弯曲 ?(一)枝条的弯曲法:弯曲的部位应避开枝条节、芽、交叉点等处,因这些部位易折断,所以在 两节之间进行弯曲为好。 ?(二)枝条太硬,不太容易弯曲,可锯缺口或在热水中弯曲或压弯时扭转。粗大树干可用锯或刀 先锯1—2个缺口,强制弯曲;如枝条较脆易断,将弯曲的部位放入热水中浸烫,取出后在冷水中弯曲。 ?(三)软枝较易弯曲,如银柳、迎春、柳树等枝条,用两手持花枝,拇指对放在需要弯曲处,慢 慢掰动枝条即可 ?(四)叶片的弯曲造型 ?1、弯:有些扁平修长而质软的叶片,可在一定部位折曲,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以增加新奇变化。 对折曲部位可用大头针、回形针、订书针或胶带固定。如鸢尾、木贼、水葱等叶片。 ?2、卷:是把一片条形叶或带形叶片顶端卷起,用双手搓卷,然后放开,使叶片自然弯卷。如兰叶、 巴西木的叶片。 ?3、切(撕):用刀顺着叶脉方向切开,两端保留,产生拉丝状的叶片造型,把一片大而实的叶片变 得轻而柔。 ?4、撑:对于较大型的叶片,叶柄较软需要支撑,或为了达到某一造型,需用细铅丝将叶面加固撑 托起。方法是用细铁丝穿过叶片背面隆起的主脉,位置在叶片的1/3~1/2处。将穿过的铁丝与叶脉平行地拉至叶柄,固定在叶柄上。 ?5、剪:根据构图造型的要求,将叶片剪成各种形状。如棕榈叶可以剪成小鸟状、扇子状。如果嫌 叶片过大,可适当剪小。如果嫌叶片过重、过实,可适当疏剪或剪去一部分。 三、花材的固定 ?花材经过修剪、弯曲,最终须把其位置和角度固定下来,才能实现美好的造型。 ?(一)剑山固定法:适用于浅盆插花。草本花材可直接插在剑山上;空心的茎,可先插上小枝, 再把茎干套入;木本枝条较硬,容易把剑山的针压弯,故宜将切口剪尖,插在针与针之间的缝隙中固定。 ?二)瓶插固定法:高瓶插花,不能使用剑山,固定起来难度较大,常采用分隔法、弯枝法、铁丝 网等来固定。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在此时,人造假花开始出现。《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了艺术高雅化,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开始追去自然美。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摆放在桌子上,出现了壁挂,吊挂。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总之,这时的插花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宋代的蓝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

第一节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 插花艺术自古以来就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无穷的艺术魁力与 生活乐趣,她与其她姐妹艺术一样,也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均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经济状况,因此,她的产生与发展也必受社会经济、民族意识、时 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插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流派明显的 区别与特色。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意与表现手法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一、自然之“真” 传统的东方民族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对自然之美最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 观点,就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这就是中国国画与插花艺术的理论基础。即所表现的景观需符合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含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正如袁宏道在书中所论述的“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的境界。这样,就要求插花者深入去观察与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其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审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与表现,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与美感,具有能震撼人心灵的感染力,这就是传统东方插花的精髓所在,所以,传统的东方插花又被称为自然式插花。 二、人文之“善”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而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以“善”为宗旨,所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以“善”为核心,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花卉也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义,义必吉祥,如生活中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严寒的品格,取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脱俗。用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来衬托“玉堂富贵”,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技巧,营造一种含蓄与谐的氛围,以借花明志、对花舒怀,并给作品赋以某种命题,使作品展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就是传统东方插花所特有的风格。 三、艺术之“美” 插花创作中的艺术美包括素材美、布局美、色彩美、造型美、构思美与整体艺术美。善用木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如梅花因其横斜疏影、曲折多姿的姿态美,雅而不艳、幽香远逸的色彩美,逢冰雪而怒放、不畏严寒的内涵美而成为传统艺术插花的最佳素材。 花材的位置也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结合、刚柔相济、气脉相连。如“画 苑布置为妙”,“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3)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 艺术风格是一种艺术表现,它既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性情的再现,也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必然受本国家本民族及本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各自时代精神相呼应。所以任何一门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都应当很好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乡土气息。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例如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彼此和谐共处斗起i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将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了人工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形肖自然”理论的典型体现。又如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图中无论采用对称式造型酮巨对称式造型;都遵循既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法则,对于花材的 天香远溢 剪截组合以及与容器的比例关系虽定为7:5:3近似黄金分割率的尺度十但对每个花枝的位置伸展方向与角度绝无固定程式和严格要求;是以顺乎花枝自然之势富有自然之趣以及合乎自然之理为原则,而在保存花材原有自然形态之下,灵活插制,随意造型,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表现了构图上的自由活泼,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性。 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花枝自然情趣,但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抄袭自然或只注重花材在形、色上的自然属性美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并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这种运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的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与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来,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以追求枝情花韵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高洁,称为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艳,雍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插花艺术自古以来就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无穷的艺术魁力和生活乐趣,她与其他姐妹艺术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均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经济状况,因此,她的产生与发展也必受社会经济、民族意识、时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插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流派明显的区别与特色。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意与表现手法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一、自然之“真” 传统的东方民族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对自然之美最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这是中国国画和插花艺术的理论基础。即所表现的景观需符合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含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正如袁宏道在书中所论述的“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的境界。这样,就要求插花者深入去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其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审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表现,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具有能震撼人心灵的感染力,这是传统东方插花的精髓所在,所以,传统的东方插花又被称为自然式插花。 二、人文之“善”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而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善”为宗旨,所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以“善”为核心,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花卉也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义,义必吉祥,如生活中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严寒的品格,取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脱俗。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来衬托“玉堂富贵”,用象征、寓意、谐音的

10、插花的基本花型

课题:插花艺术(四) 学习目标:了解插花(东方插花和西方插花)的基本花型。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东方插花的基本花型 传统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以线条造型为主,注重自然典雅,构图活泼多变,讲究情趣和意境,重写意,用色淡雅,插花用材多以木本花材为主,不求量多色重,但求韵致与雅趣。 1.直立型 直立型花枝直立向上插入容器中,利用具有直立性的垂直线条,表现其刚劲挺拔或亭亭玉立的姿态,给人以端庄稳重的艺术美感。宜平视观赏。 直立型主要表现植株直立生长的形态,总体轮廓应保持高度大于宽度,呈直立的长方形状。直立型插花将第一主枝保持10o-15 o,基本上成直立状插于花器左方,第二主枝向左前插成45 o,第三主枝向右前插成75o,注意三个主枝不要插在同一平面内,应成一个有深度的立体,故第二、第三主枝一定要向前倾斜,主枝位置插定后,还要插入焦点花。焦点花应向前倾斜,让观赏者可以看到最美丽的花顶部分,同时因花顶部分面积较大,可以遮掩剑山和杂乱的枝茎。焦点处绝不能有空洞或看到一堆不雅的枝茎。因花型有向前的倾向,因此最后还要在第一主枝旁插一枝稍短的后补枝,修补背面,使重心拉回,既有稳定作用又增加花型的透视感。主枝之间要留有空间,不要把空间填塞。第一主枝也可插在右方,第二、第三主枝的位置、角度也要相应变化,这样形成逆式插法插花。最后再插上陪衬的从枝,完成造型。 2.倾斜型 倾斜型将主要花枝向外倾斜插入容器中,利用一些自然弯曲或倾斜生长的枝条,表现其生动活泼、富有动态的美感。宜平视观赏。总体轮廓应呈倾斜的长方形,即横向尺寸大于高度,才能显示出倾斜之美。倾斜型是使第一主枝向左前成45o倾斜,第二主枝插成15o,第三主枝向右前插成75o,同样,第一主枝也可向右45o倾斜,第二、第三主校的位置、角度也随之变化,形成逆式插法。 3.平展型

中国插花起源和演变

一、中国插花古代发展情况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

东方式插花的要点

东方式插花的要点 花枝和花器比例尺寸要适当 ①测出花器的尺度:花器的尺度=高度十直径。 ②确定第一主枝的高度:标准的尺度,是花器尺度的l.5倍;如果环境的需要,扩大插花构图,可高达花器尺寸的2倍;若环境较小只供个人欣赏,将尺寸减至1倍,也无不可。 ③确定第二、三主枝的高度:第二主枝的高度应该是第一主枝长度的3/4;第三主枝的高度应是第二主枝的3/4。 围绕这三支主枝所补充的花枝称为“从枝”,顾名思义是陪衬,在作品中,从枝是用来充实整个构图的,所以从枝的数量是不限定的,要视作品需要,自由增减。 但有一个原则,每一支从枝的高度都不能超越各自从属的主枝。主枝的长度是有限定的,从枝则只能按各人审美观及自身艺术修养去体会去安排。 大花应该配小花 如主花为玫瑰,宾花应配剑兰;主花为大理花,宾花应配非洲菊;主花为百合花,宾花应配玉簪花。绝不能用种类不同的而形态相似的花相配,否则就宾主不分了。 深色应该配浅色 如果主花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即宾花应该配淡红色的,要是

取一样的深红色,或宾花比主花色更深,那很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配叶只能用一种 假如主花有叶,宾花也有叶,两者之中只能选用一种,牺牲另一种;或两种皆不用,另配山草。要是两叶同用,或是用几种山草,就会显得太紊乱了。 花叶宜斜不宜直 无论插的是盆,还是瓶,花与叶的姿态,总宜带斜,而不能直立。至于斜度怎样才算理想,则要看具体花器大小、形式而定。 章法宜疏不宜密 插花,多少都该带点画意,章法决不可太密。密则有窒息不通风的感觉,教人看了不舒服;疏则花叶容易表现美态。 花叶不可一般高 剪枝之前,先要有一个腹稿,然后才可以下剪。主花应该略高,宾花稍低;配的叶子,一定不可与花一样高度。假使花器是圆盘或圆瓶,叶子该分散低垂在花器周。 花器与花不同色 花的颜色,绝对不可以与花盆、花瓶的颜色相同;比如花是大红、大紫的,或是大黄、深黄的,花器就应该是全白或是浅蓝色的。这样深淡相映,才能衬托出花的鲜艳。如果花与花器同是深色,观感上就大打折扣了。 花性必须认识清楚 选择花材时,对主花与宾花的耐久性,应该有认识。较可取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插花艺术是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亲近所形成的。人们先出于爱美,折取野花装点鬓发,装饰居穴,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这一情景的写照。这是插花艺术的雏形。后来才渐渐发展到以鲜花和果品供神。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唐代是中国繁荣稳定的一个历史阶段,自然,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不再局限于民间的采取闲花野草随便装点,也不局限于佛前的供花,插花已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喜庆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当时文化兴盛,绘画、诗词文学已发展到一个为后世所瞩目的阶段。文人雅士喜爱作画、吟诗、赏花。文人插花便是在这时开始的。到了宋代,插花更为流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时兴插花,如杨万里有“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诗句。这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习俗,有了制作插花用的花瓶的专业,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唐宋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下)

明代至清代,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 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 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 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 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 生六记》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为后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国的文人插花, 是现存最早的插花论著,它从选择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养护,以及到如 何评赏等都作了论述,此书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时有被引用。此外,《遵 生八笺》、《浮生六记》等,对插花的造型也是论述得十分生动和详尽的。这些 插花理论的问世,为中国的插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插花艺术沿 习到近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很多大城市纷纷成立了研 究插花艺术的团体,掀起了插花艺术的交流热潮,有的派员到国外去吸收外国插 花艺术的精髓。城市里的花店星罗棋布,流动的摊档更是数不胜数。广州每年的 迎春花市更是人如潮涌,摩肩接踵,真是“花潮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 可见人们喜爱插花的程度。中国现代的插花艺术不但继承了传统的风格,而且吸 收了国外不少新的手法,使传统的插花艺术更具现代风采。 东方插花简史 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终究记载了青年男女相爱试采摘花枝互赠对方,表达爱意,这可能是最早的切花应用了.到了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插花便成为佛事活动中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文化艺术思想突破了汉代的束缚,表现出超脱食宿,陶冶于自然美的境地.出现了手持秉花,佩带襟花,发髻插花等多种日常装饰形式,插花也开始追求造型

插花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插花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点开始有了转变,逐渐从物质生活追求转向精神追求,插花艺术开始从个体喜好转变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社会学科,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终起到装饰效果,随着房产消费方向的发展,插花艺术在实际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和被人认可,作为东方插花代表之一的中国传统插花正是由于具备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表现而成为世界插花艺坛中独树一臶的奇葩,曾对全球,特别是东方的插花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插花的概念及主要类型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臵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根据用途 可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

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根据艺术风格 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 根据花材 可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现代中国式插花的发展。中国花艺从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当代。特质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花文化)。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对花之崇拜。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类型园花:种在花园中,考虑植物艺术的生长姿态。盆栽:种于盆、钵中,根部尚存可与花卉搭配。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之搭配。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之关系。篮花:插臵于篮中,注意花和花篮的亲托效果。瓶花:折花臵于水盘或花瓶中,较具时代意义,是世界花艺中主要的一类,有盘花、瓶花。果供(供花):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插花这一门古老的艺术不断涌现出新的设计风

中国插花的历史介绍

中国插花的历史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表现善男信女对佛的崇拜与虔诚,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公:元6世纪北周时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也是有关插花艺术的最早标本。《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

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我国传统插花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下,她同我国传统的绘画、诗文、书法、造园、陶瓷等姐妹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和结合,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 今天,我国再度兴起插花热之际,为了普及和提高插花知识,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插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祖先留下的这份丰厚遗产,广泛宣传,从而振兴我国现代插花,振兴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既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又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特性的表现。并且,这种表现必然受本国、本民族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与各自时代的精神相呼应。中国传统插花长期植根于博大的中华文化之中,长期受佛、儒、道学说与文论的影响以及民风民俗的影响,使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貌,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素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性。 1、魏晋南北朝以前 我国先民们对自然美的认识、改造和利用,是随着社会生活逐渐向许多方面发展与加深的。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把许多美丽的花卉纹样烧制在各种生活用品上,如陶质的罐、碗、瓶等,形成许多精致的具美丽花卉图案的彩陶容器。 到了殷周时期,先民们又进一步把许多象征吉祥的凤鸟和花卉图案印织在印染物品上,除此以外,人们不仅摹仿自然山林建造苑囿,而且,也开始用“比”、“兴”的美学原则将自然美与人品道德联系在一起。 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花卉之美比喻人品人貌,表达思想情感的记载,如《诗·郑风·溱洧》中记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的描述。表明古代的青年男女相爱时,用芍药切花(古时将切花称折枝花) 赠于对方,表示爱慕之情。另从出土文物资料中得知: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放在方形几座上的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有六枝等长相似的红花枝,非常像似插入盆中的折枝花。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掘出在东汉时的刺绣品花边上,绣有像似盘插郁金香花枝的图案(见《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先民们不仅将花卉之美注入心田,而且移居厅堂或墓室,表达情思或为装饰。这些例证也说明我国早在这一时期,已开始有了包括插花在内的花卉装饰的原始意念和雏形。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后,上述插花意念和雏形便即刻与佛事活动相结合,并得以迅速发展。从此以后,插花便成为佛事六种供养物之一,佛前供花成为插花的主要形式。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内容:1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图1)。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引自《楚辞——九歌?湘夫人》。这是描述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图2)。 (2)佛教是在公元前206-8年的西汉时期或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的,比周初和春秋战国时期要晚1 000年左右的时间。 由此确信中国插花起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非佛前供花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至少有3 000余年历史。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 000年历史。中国插花在此漫长岁月中,历经坎坷,几度兴衰,但是最终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可谓生命力强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原始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公元11-3世纪) ——广义概念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 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每逢节庆之日,或踏青戏游,串亲访友以及举办祭祀活动时,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带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此时期中华先祖已有了原始插花制作的意念,并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虽然这些表现形式无艺术造型,无章法和技巧,但是极具实用性和浪漫情趣,以花传情,借花抒怀,将自然美与人文之美(品德、思想)融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且也充满了浪漫神奇的文化内涵,这为以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初级发展阶段(公元前206-公元589年, 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原始容器插花 意念的形成与发展 热爱花木,寄情于花木是中华民族的嗜好。此时期先民们已不满足折枝花的直接应用,

相关文档